戲劇類
關燈
小
中
大
今劇之始
六朝以還,歌舞日盛,然與今劇為不類。
自唐有梨園之設,開元朝分太常、俗樂,以左右教坊典之,乃為今劇之鼻祖。
伶人祀先,明皇是稱,固其宜也。
惟唐人以絕句入歌,朝有佳作,夕被管絃,昌齡畫壁旗亭,「黃河遠上」一曲,遂成千古。
其事簡易,去今調遠甚。
蓋院本始於金、元,唱者在內,演者在外,與日本之演舊戲者相仿。
今開幕之跳加官,即其遺意。
金、元以後,曲調大興,按譜填詞,引聲合節,乃為崑曲之所自出。
今劇由崑曲而變,則即謂始自金、元可也。
戲之劣處,無情無理,其最可笑者,如痛必倒仰,怒必吹鬚,富必撐胷,窮必散髮,殺人必午時三刻,入夢必三更三點,不馬而鞭,類禦風之列子;無門故掩,直畫地之秦人。
舉動若狂,情詞並拙,此猶可雲示意於人也。
至於手不執圭,障袖若琵琶之遮面;人孰我問,登臺如小鳥之呼名。
王曰孤王,寡人絕對;父曰為父,王季多逢。
而且漢相秦丞,有匈奴大人之號;【下有必稱上官為大人。
】齊兵魏卒,得滿洲壯士之稱。
【凡扮胡人,必紅頂花翎,稱其卒伍曰巴固魯。
】包孝肅以文正為名,賈半閒以平章作字。
將軍衷甲,必右袒以搴旗;【袍帶戲往往曳一袖於背,廟堂壇坫恐萬無此式。
】美女捧心,卻當門以掩袖。
【且兩袖恒交掩於腹下。
】種種乖謬,思之啞然。
大抵今劇之興,本由鄉鄙,山歌樵唱,偶借事以傳謳;婦解孺知,本無心於考古。
故劇詞自為一類,過雅轉覺不倫;本事全出稗官,正史絕無所採。
或用平話之稱謂,或遵崑曲之排場,積久相沿,遂成定例矣。
戲劇之變遷 國初最尚崑劇,嘉慶時猶然。
後乃盛行弋腔,即俗呼高腔一曰高調者。
其於崑曲,仍其詞句,變其音節耳。
京師內城尤尚之,謂之得勝歌。
相傳國初出征凱旋,軍士於馬上歌之以代凱歌,故於請清兵等劇,尤喜演之。
道光末,忽盛行皮黃腔,其聲較之弋腔為高而急,詞語鄙俚,無復崑弋之雅。
初唱者,名正宮調,聲尚高亢。
同治時,又變為二六闆,則繁音促節矣。
光緒初,忽尚秦腔,其聲至急而繁,有如悲泣,聞者生哀,然有戲癖者皆好之,竟難以口舌爭也。
崑弋諸腔,已無演者,即偶演,亦聽者寥寥矣。
歐人研究我國戲劇 晚近以來,歐人於我國之戲劇,頗為研究,英人博士瓦兒特,德人哥沙爾、那窪撒皆是也。
瓦兒特著一書,曰《中國戲曲》,分四期,曰唐,曰宋,曰金元,曰明,並就《琵琶記》及其他戲劇之長短略評之。
哥沙爾著一書,曰《中國戲曲及演劇》,分八章,一中國國民精神與其戲曲,二中國之舞臺徘優及作劇家,三中國之劇詩,四戲劇之種類,五人情劇及悲劇,六宗教劇,七性格喜劇與腳色喜劇,八中國之近世劇。
那窪撒著一書,曰《中國及中國人》,雖非戲劇專門之作,惟其中一章,有就我國戲劇各種方面加以評論者。
此外尚有《中國戲劇》二冊,一為法人巴散著,一為法人格蘭著。
崑曲戲 崑曲戲創始於崑山魏良輔,以前僅有弋陽、海鹽二腔。
魏出,始能以喉轉聲,別成一調,遂變弋陽、海鹽故調為崑山腔,蓋以地名。
梁伯龍填《浣紗記》付之,即王元美詩所謂「吳閶白面冶遊兒,爭唱梁郎雪豔詞」者是也。
或曰,創自明季之蘇崑生,蓋以人名。
意者曲調相沿已久,崑生曾出新意潤色之,聲律乃益完密,好事者即以其名名之歟? 康熙朝,京師內聚班之演《長生殿》,乾隆時,淮商夏某家之演《桃花扇》,與明季南都《燕子箋》之盛,可相頡頏。
淮商家豢名流,專門製曲,如將苕生輩,均嘗涉足於此,故其時為崑曲最盛時代。
而崑山之市井鄙夫及鄉曲細民,雖一字不識者,亦能拍闆高唱一二折也。
嘉、道之際,海內宴安,士紳讌會,非音不樽。
而郡邑城鄉,歲時祭賽,亦無不有劇。
用日以多,故調日以下,伶人苟圖射利,但求竊似,已足充場,故從無新聲新曲出乎其間,《綴白裘》之集,猶乾隆時本也。
道光朝,京都劇場猶以崑劇、亂彈相互奏演,然唱崑曲時,觀者輒出外小遺,故當時有以車前子譏崑劇者。
浙江嘉、湖各屬,時值春秋二季,尚有賣戲於鬧市者,蓋浙人猶有嗜之者也。
鹹、同之季,粵寇亂起,蘇、崑淪陷,蘇人至京者無多。
京師最重蘇斑,一時技師名伶,以南人占大多數。
自南北隔絕,舊者老死,後至無人,北人度曲究難合拍,崑劇於是不絕如縷。
光緒時,滬上戲園僅有天仙、詠霓、留春諸家,皆京劇也,惟大雅為純粹之崑劇。
依常理論,崑劇應受蘇人歡迎,顧乃不然。
雖竭力振作,賣座終不能起色。
維持數載,卒以顧曲者鮮,宣告輟業。
社員大半皆蘇產,相率歸去,或習他業,或為曲師,貧不能自存,幾至全體星散。
越數載,始有人鳩集舊部,組織聚福園,開演於蘇垣之府城隍廟前,雖不能發達,然尚可勉支也。
及閶門闢馬路,大觀、麗華諸園接踵而起,冶遊子弟趨之若騖,聚福遂無人顧問,不得已遂又歇業。
然諸伶旣聚則不可復散,乃易其名曰全福,而出外賣戲。
頻年落拓,轉徙江湖,舊時伶工,凋亡殆盡,繼起者又寥寥無幾,宣統時閴如矣。
高調戲 紹興之高調戲,一名高腔,疑即古之所謂曼綽也。
伶工曼聲長歌,後場之人從而和之,祝允明所謂「趁逐悠揚」者是也。
其賣技江湖,大抵不出寧波、紹興二郡。
亂彈戲 自亂彈興而崑劇漸廢。
亂彈者,乾隆時始盛行之,聚八人或十人,鳴金伐鼓,演唱亂彈戲文,其調則合崑腔、京腔、弋陽腔、皮黃腔、秦腔、羅羅腔而兼有之。
崑腔為其時梨園所稱之雅部,京腔、弋陽腔、皮黃腔、秦腔、羅羅腔為其時梨園所稱之花部也。
若徽腔,則在京腔之中。
或曰,亂彈即馬上戲,蓋軍樂之遺也。
乾隆末葉,江寧有之,傖者載以舟而娛客,穹篷巨艦,踞坐其間,直如雞鶩一群,啞啞亂噪,了不悉其意旨,然十月之貲,亦需給一二千錢。
崑曲戲與亂彈戲之比較 崑劇縝密,迥非亂彈可比,非特音節、臺步不能以己意損益,服飾亦纖屑不能苟。
《剪髮賣髮》一齣,扮趙五娘者,例不得禦珍飾。
吳郡正旦某,一夕演此劇,偶未袒其常佩之金約指,臺下私議戚戚,某即顰蹙向臺下曰:「家貧如此,妾何人斯,敢懷寶以陷於不孝。
」言次,袒約指擲諸臺下曰:「此銅質耳。
苟真金者,何敢背古人髮膚之訓,翦而責之乎?」私議乃息。
弋腔戲為崑曲皮黃之過渡 弋陽梆子秧腔戲,俗稱揚州梆子者是也。
崑曲盛時,此調僅演雜劇,論者比之逸詩變雅,猶新劇中之趣劇也。
其調平闆易學,首尾一律,無南北合套之別,無轉折曼衍之繁,一笛橫吹,皆一二日,便可上口。
雖其調亦有多種,如《打櫻桃》之類,是其正宗。
此外則如《探親相罵》,如《寡婦上墳》,亦皆其調之變,大抵以笛和者皆是,與以絃和之四平腔【如二黃中《坐樓》。
】及徽梆子,【如《得意緣》中之調,即就二黃之胡琴以唱秦腔,似是而非,故祇可謂之徽梆子。
】均不類。
崑曲微後,伶人以此調易學易製,且多屬男女風情之劇,故廣製而盛傳之,為崑曲與徽調之過渡,故今劇中崑曲已絕,而此調則所在多有也。
皮黃戲 自有傳奇雜劇,而駢枝競出,有南北之辨,崑弋之分,宋以來綿延弗斷,此所謂雅聲也。
然弋腔近俚,其局甚簡,有纖靡委璅之奏,無悲壯雄倬之神。
至皮黃出,而較之崑曲,尤有雅俗之判。
皮黃者,導源於黃陂、黃岡二縣,謂之漢調,亦曰二黃,不知者乃於黃上加竹為簧者誤。
又以其一出於黃陂,又曰西皮。
初甚簡單。
崑之唱繫於曲牌,此則辨於諸闆,闆之類甚稀,第變化得神,錯落有節,自能層出而不窮矣。
皮黃以二黃為正宗,西皮若或為之輔。
蓋二黃為漢正調,西皮則行於黃陂一縣而已。
其後融合為一,亦不可復分。
徽人至京者,以多藝名,出鄂人上,且名變換音節之處,故以徽調稱。
實則徽固無調,猶北方不產茶而善於薰製,故京茶轉有名也。
初時能者皆真徽人,其後都人學之而善,徽人遂至絕跡,故南人轉謂之京調,猶外人改造土貨稱為洋貨者是也。
皮黃盛於京師,故京師之調為尤至,販夫豎子,短衣束髮,每入園聆劇,一腔一闆,均能判別其是非,善則喝彩以報之,不善則揚聲以辱之,滿座千人,不約而同。
或偶有顯者登樓,阿其所好,座客群焉指目,必緻譁然。
故優人在京,不以貴官巨商之延譽為榮,反以短衣座客之輿論為辱,極意矜慎,求不越矩,苟不顛躓於此,斯謂之能。
故京師為伶人之市朝,亦梨園之評議會也。
雖光緒庚子以後,風已稍替,而老成矩矱,知者猶多。
若外埠之立異呈奇,固多有不待終場而去者矣。
能使人不去者,謂之掛座。
能於末齣登場而人皆耐而相待者,謂之壓冑子。
冑子者,武劇也。
武劇能戀人,而欲以唱工加勝武劇,以徵觀者之去留,非有真技足以動人者,不敢爾也。
文宗提倡二黃 文宗在位,每喜於政暇審音,嘗謂西崑音多緩惰,柔逾於剛,獨黃岡、黃陂居全國之中,高而不折,揚而不漫。
乃召二黃諸子弟為供奉,按其節奏,自為校定,摘疵索瑕,伶人畏服。
鹹豐庚申之亂,京師闆蕩,諸伶散失。
穆宗嗣位,乃更復內廷供奉焉。
先是,京師諸伶多徽人,常以徽音與天津調混合,遂為京調。
然津徽諸調,亦均奉二黃音節為圭臬,腳本亦強半相同,故漢津徽調皆可通。
文宗後益有取於漢黃,而諸人固能合眾長為一者也。
崑曲戲與皮黃之比較 崑劇之為物,含有文學、美術【如《浣紗記》所演西子之舞。
】兩種性質,自非庸夫俗子所能解。
前之所以尚能流行者,以無他種之戲劇起而代之耳.自徽調入而稍稍衰微,至京劇盛而遂無立足地矣.此非崑劇之罪也,大抵常人之情,喜動而惡靜,崑劇以笛為主,而皮黃則大鑼大鼓,五音雜奏,崑劇多雍容揖讓之氣,而皮黃則多《四傑村》,《(蟲八)蠟廟》等跌打之作也. 徽調戲 徽調源於漢調,初流行於皖、鄂間,其後桐城、休寧間人變通而仿為之,謂之徽調。
當承平時,桐城人官京師者,濟濟有眾,鄉音流入,殆亦有年,必不始於鹹、同之世,然初僅一二雜劇,自立分支,後以崑曲式微,弋調不足以獨立,是調聆音易解,高朗悅人,都人嗜者日多。
皖、鄂又不梗於戎馬,入都者眾,而程長庚亦挾技入都,於是始有徽調。
其初行時,謹守繩墨,不能恣意豪放。
繼而改用胡索,二黃之聲大振,奏琴好手亦應時而出,而崑曲轉黯淡無聞矣。
鹹、同之際,京師專重徽班,而其人亦皆兼善崑曲,故徽班中專門名詞亦往往雜以吳語,如呼減短速唱曰馬前,呼紈袴學唱曰洋盤之類,至今劇界猶沿其稱。
而北地無此名詞,故不能通其義,益雜糅於蘇斑之舊稱,遂成為專門之謎語矣。
其時徽斑有四,四喜、三慶、和春、春臺是也。
評騭者於四喜曰曲子,以其春容大雅,不為淫哇之聲也。
於三慶曰軸子,以其所演皆新排近事,連日接演也。
於和春曰把子,每日亭午必演《三國》、《水滸》諸劇,工技擊者,各出其技,以悅人也。
於春臺曰孩子,以其諸郎皆夭夭少好也。
又有謂四喜、三慶、春臺、嵩祝為四大徽班者。
三慶得名最早,乾隆庚戌,高宗八旬萬壽,入都祝釐,時稱三慶徽,是為徽班鼻祖。
後乃省去徽字,稱三慶班。
四喜在嘉慶時亦有聲,《都門竹枝詞》雲:「新排一齣《桃花扇》,到處鬨傳四喜班。
」嘉慶庚辰,春臺無故散去,七月,仁宗崩。
嵩祝班聲價之隆,亦不亞於三慶、四喜、春臺,當時堂會必演四大斑,足徵嵩祝之馳名一時矣。
其後以不能自存,部中人始稍稍散去。
好事者乃復召集後進子弟,別為一隊,曰小嵩祝部,中皆乳燕鶯雛,呢喃學語,當筵顧曲,聊資笑噱而已。
秦腔戲 戲曲自元人院本後,演為曼綽、絃索二種。
絃索流於北部,安徽人歌之為樅陽腔,湖廣人歌之為襄陽腔,陝西人歌之為秦腔。
秦腔自創始以來,音皆如此,後復間以絃索,實與崑曲同體,惟多商聲,故當用竹木以節樂,俗稱梆子,與崑曲之僅用綽闆定眼者略異也。
或曰,北派之秦腔起自甘肅,今所謂梆子者則指此,一名西秦腔,即琴腔。
蓋所用樂器,以胡琴為主,月琴為副,工尺咿唔如語。
乾隆末,四川金堂魏長生挾以入都,其後徽伶悉習之。
然長生所歌為山陝梆子,非甘肅本腔,故或又稱山陝調為秦腔,稱甘肅為西腔。
其後稍加變通,遂有山陝梆子、直隸梆子之別。
直隸梆子又分別之曰京梆子,曰天津梆子。
或曰,秦腔於明季已有,以李自成之事證之,則其興固在徽調以前也。
京師昔與徽調分枝,絕不相雜。
同、光之際,以義順和、寶盛和兩部為最有名。
此調有山陝調、直隸調、山東調、河南調之分,以山陝為最純正,故京師重山西班。
義、寶兩部,皆號稱山陝者也。
直東人善唱者,亦必以山陝新到標題,其實化合燕音,苟圖悅耳,趙缶秦瑟,雜奏一堂,已非關西大漢之舊響矣。
光緒時,張文達公之萬雅好此音,故春時團拜,【同鄉、同年聚宴,謂之團拜。
】義、寶兩部亦得充場,與徽班並駕。
雖在曩昔,僅有專園演唱,為下流所趨,士大夫鮮或入顧,自玉成班入京,遂為徽秦雜奏之始。
乾隆中葉,秦腔大昌於京師,孫淵如、洪稚存皆酷嗜之。
畢秋帆撫陝時,長安多妙伶,其人悉工秦腔。
孫、洪嘗謂吾國所有歌曲,高者僅中商聲。
間有一二語闌入宮調,而全體則媿未能,惟秦中梆子,則無問生旦凈末,開口即黃鐘、大呂之中聲,無一字溷入商徵,蓋出於天然,非人力所能強為。
因推論國運與樂曲盛衰相繫之故,謂崑曲盛於明末,清惻宛轉,聞之輒為淚下,所謂亡國之音哀以思者,正指此言。
及乾隆中葉,為國朝氣運鼎盛之時,人心樂愷,形諸樂律,秦腔適應運而起,雍容圓厚,所謂治世之音者是也。
此語與近賢所論,直如南北兩極之反對矣。
秦人皆能聲,有二派,渭河以南尤著名者三,曰渭南,曰盩屋,曰醴泉;渭河以北尤著名者,曰大荔。
大荔腔又名同州腔。
同州腔有平側二調,工側調者,往往不能高,其弊也,將流為小唱,唱平調者,又不能下,其弊也,將流為彈詞。
西安樂部著名者凡三十六,最先者曰保符班,後有江東班,又有雙賽班,較晚出。
稱雙賽者,謂所長出保符、江東之上也。
後以祥麟色子至,又稱雙才班也。
崑曲秦腔之異同 秦腔與崑曲為同體,其用四聲相同,其調二十有八亦相同,聲中有音,【如喉、齶、舌、齒、脣。
】調中有頭,【如高下緩急、平側豔曼、停腔過闆。
】闆中有起腰底之分,眼中有正側之判,聲平緩,則三眼一闆;【惟高腔則七眼一闆。
】聲急促,則一眼一闆,又無所不同。
其微異之點,則崑曲心佐以竹,秦聲必間以絲,【今之唱秦聲者,以絲為主,而間以竹,或但有絲而去其竹。
】崑曲僅有綽闆,秦腔兼用竹木。
【俗稱梆子。
竹用篔簹,木用棗。
】其所以改用者,以秦多肉聲,竹不如肉,故去笙笛。
又秦多商聲,最駛烈,綽闆聲嫌沉細,僅堪用以定眼也。
至於九調之說,崑曲僅七調,無四合。
七調中乙調最高,惟十番用之,上字調亦不常用,其實僅有五調。
若正宮,則音屬黃鐘,為曲之主,相傳惟蘇崑生發口即是,一生所歌,皆正宮調。
其後婁江顧子惠、施某二人,差堪繼聲。
今則歌崑曲者甫入正宮,即犯他調矣。
秦人顧曲,人人皆音中黃鐘,調入正宮。
然所謂正宮者,非大聲疾呼滿堂滿室之謂也,當直起直落而復婉轉環生,即犯入別調,仍能為宮音,【如歌商調則入商之宮,歌羽調則入羽之宮。
】樂經旋相為宮之義,自可以此證明之。
蓋絃索勝笙笛,兼用四合,變宮變徵無不具,以故叩律傳音,上如抗,下如墜,曲如折,止如槁木,句中鉤,纍纍乎如貫珠,斯則秦聲之所有而崑曲之所無也。
汴梁腔戲 北派有汴梁腔戲,乃從甘肅梆子腔而加以變通,以土腔出之,非昔之汴梁舊腔也。
至雜以皮黃腔者,則以河南接壤湖北故耳。
土梆戲 土梆戲者,汴人相沿之戲曲也。
其節目大率為公子遭難、小姐招親及征戰賽寶之事,道白唱詞,悉為汴語,而略加以靡靡之尾音。
其人初皆遊手好閒之徒,略習其聲,即可搭班演唱,以供鄉間迎神賽會之傳演。
三日之期,不過錢十餘千文,如供茶飯,且浹旬累月而不去矣。
全本戲 全本戲專講情節,不貴唱工,惟能手亦必有以見長。
就其新排者言之,如《雁門關》,如《五彩輿》,皆累日而不能盡,最為女界所歡迎,在劇中亦必不可少。
然以論皮黃,則究非題中正義也。
出頭 出頭,謂出人頭地也。
粵人於簡短之戲,謂之出頭,殆以戲雖簡短,而為精華所聚,且以齣而訛為尺歟? 應時戲 京師最重應時戲,如逢端午,必演《雄黃陣》,逢七夕,必演《鵲橋會》,此亦荊楚歲時之意,猶有古風。
自光緒庚子以來,專尚新異,輟不演矣。
武劇趣劇穢劇 皮黃舍生、旦、凈、小生四角外,惟外多唱。
至近時,外即以生充之,故無專充外角者,可毋論也。
五者之外,皆不重唱,如副與武生多武劇,貼與醜多趣劇、穢劇。
穢劇即頑笑戲也。
武劇中向以「八大拿」見稱於世,蓋專指《施公案》黃天霸戲而言。
如招賢鎮拿費德公,河間府拿一撮毛侯七,東昌府拿郝文僧,惟安府拿蔡田化,茂州廟拿謝虎,落馬湖拿鐵臂猿李佩,霸王莊拿黃隆吉,惡虎村拿濮天鵬是也。
此外如《獅子樓》,如《三打店》,皆人數無多,情文並至,亦武劇中暇逸之品,而技術仍不埋沒。
觀武劇者,以上各齣,可歎觀止。
而如《趴蠟廟》、《四傑村》等,一味亂戰,殊乏味矣。
總之,武劇中之人物,有大將,有莽夫,有劇盜,有神怪,其類至不齊,而演之者須性格各具,並能完全體貼為上,蓋不若文劇之從容,得有臨時商搉之餘地也。
武劇以有武生為主,以有情節者為貴。
如《惡虎村》、《落馬湖》、《盜禦馬》,皆以說白勝,不專專於互相廝打也。
其最難者,以《挑華車》、《長坂坡》二劇為最喫力,場面太繁,身段太多,說白牌唱,幹戈揮舞,一人精力有限,往往一齣未終,汗下如雨矣。
武生之腰脛,必自幼練成,及長,仍日有定程,時時演習,乃能轉折合度。
或淩空如落飛燕,或平地如翻車輪,或為倒懸之行,或作旋風之舞。
以王夢生所見於京師者言之,其人上下繩柱如猿猱,翻轉身軀如敗葉,一胸能勝五人之架疊,一躍可及數丈之高樓,此種柔術,殊不多覯。
要之,劇場所必不能無者,則兩兩揮拳,雙雙舞劍,雖非技擊本法,然風雲呼吸之頃,此來彼往,無隙可乘,至極迫時,但見劍光,人身若失,為技至此,自不能不使人顧而樂之。
他如擲棍、拋槍、拈鞭、轉鐧,人多彌靜,勢急愈舒,金鼓和鳴,百無一失。
而且刀劍在手,諸式並備,全有節奏,百忙千亂之際,仍不失大將規模,非如近今武角,僅以多翻善躍為能,氣粗以橫,不可嚮邇也。
趣劇以醜為主,以活口為貴。
【見景生情,隨機應變,謂之活口。
】往時著者,如《連升三級》,最為醜角難題。
每遇科舉之年,各班必演此劇,場後題出,以用趣語解釋三題,聯為一氣,最為悅聽。
其強為穿插處,真有匪夷所思者,不得謂梨園中無雋才也,他如《拾金捉夫》等,亦皆醜角專劇。
與貼配者,則穢劇多矣。
穢劇以貼為主,以不傷淫為貴。
內分四種,一專尚情緻,一專尚淫兇,一以口白見長,一以身段取勝。
甲種如《閨房樂》、《得意緣》,尚不涉於淫穢。
其次則《賣胭脂》、《拾玉鐲》,斯近蕩矣。
乙種如《殺皮》、《十二紅》、《雙釘計》、《南通州》,皆淫兇不可嚮邇,在所宜禁。
丙種如《坐樓》、《翠屏山》、《闖山》、《查關》等劇,皆以說白取勝,此種品格略高,稍加改良,固可人意者也。
丁種如《馬上緣》、《小上墳》,皆看身段步法,在頑笑戲中別為一類,此亦無傷大雅者。
惟《馬上緣》之臉兒相偎,《小上墳》之其欲逐逐,則宜略留分寸耳。
新戲 新戲至光緒時盛行,實即周,秦時代優人之所為,專取說白傳情,絕無歌調身段,以動合理趣為貴,以事完首止為佳.不嗜歌者視之,如真家庭,如真社會,通塞其境,悲喜其情,出奇新生,足動懷抱.是以自東瀛販歸後,所在流行,感動人心,日漸發達,是亦輔助教育之一種,有其舉而莫敢廢者也.我國開發最早,自六朝以後,歌舞怡情,故每言戲,必偏重音樂,美術一途,無專以說白扮演勝者.而蜀中春時好演《捉劉記》一劇,即《目蓮救母》陸殿滑油之全本也.其劇至劉青提初生演起,家人瑣事,色色畢俱,未幾劉氏扶 矣,未幾劉氏及笄矣,未幾議媒議嫁矣,自初演至此,已逾十日.嫁之日,一貼扮劉,冠帔與人家嫁新娘等,乘輿鼓吹,遍遊城村.若者為新郎,噎者為親族,披紅著錦,乘輿跨馬以從,過處任人揭觀,沿途儀仗導前,多人隨後,凡風俗宜忌及禮節威儀,無不與真者相似.盡歷所宜路線,乃復登臺,交拜同牢,亦事事從俗.其後相夫生子,烹飪鍼黹,全如閨人所為.再後茹素誦經,亦為川婦迷信恆態.迨後子死開齋,死而受刑地下,例以一鬼牽挽,遍歷嫁昤路逕.諸鬼執鋼叉逐之,前擲後拋,其人以苫束身,任並穿入,以中苫而不傷膚為度.唱必匝月,乃為劇終.川人恃此以祓不祥.與京師黃寺喇嘛每年打鬼者同意.此劇雖亦有唱有做,而大半以肖真為主,若與臺下人往還酬酢,嫁時有宴,生子有宴,既死有弔,看戲與作戲人合而為一,不知孰作孰看.衣裝亦與時無別,此與新戲略同,惟迷信之旨不類耳.可見俗本尚此,事皆從俗,裝又隨時,故入人益深,感人益切,視平詞鼓唱,但記言而不記動者,又進一層,具老嫗能解之功,有現身說法之妙也。
串戲 俗謂演劇曰串戲,其言始於明。
明彭天錫串戲妙天下,多扮醜凈,千古之奸雄佞倖,經天錫而心肝愈狠,面目愈刁,口角愈險是也。
反串 反串為戲之最無味者,如旦改唱生,生改扮貼,拿腔作勢,直反常為妖,然社會好奇,往往以此為樂。
鹹豐中葉,京伶于三勝每遇新角對演,必反串以難之。
嘗因某伶演《法門寺》,某伶未至,臺下觀者急不能待,斑主乃乞三勝飾趙璉。
然三勝,武生也,忽扮鬚生,眾譁然。
三勝出臺,乃長歌一曲,聽者亦皆擊節焉。
譚鑫培去鬚作醜,扮《盜魂鈴》之八戒,田際雲掛鬚為生,唱《讓城都》之劉璋,以示賢者之無所不能,偶一遊戲,未為不可。
鑫培唱秦腔,能學元元紅,【老元元紅,光緒中葉已歿,秦腔中之聖手也。
】際雲唱西皮,能學汪桂芬,固亦煞是能事也。
說戲 說戲雲者,以此伶所能,告之彼伶之謂也。
蓋戲中忽缺一腳,欲某伶充數,或貴官特欲令演,而適非所習,故就能者乞教,告以唱詞臺步,俾臨時強記,率爾登場,佳伶當之,雖不成熟,亦能得占優勝。
蓋詞皆俗語,又皆
自唐有梨園之設,開元朝分太常、俗樂,以左右教坊典之,乃為今劇之鼻祖。
伶人祀先,明皇是稱,固其宜也。
惟唐人以絕句入歌,朝有佳作,夕被管絃,昌齡畫壁旗亭,「黃河遠上」一曲,遂成千古。
其事簡易,去今調遠甚。
蓋院本始於金、元,唱者在內,演者在外,與日本之演舊戲者相仿。
今開幕之跳加官,即其遺意。
金、元以後,曲調大興,按譜填詞,引聲合節,乃為崑曲之所自出。
今劇由崑曲而變,則即謂始自金、元可也。
戲之劣處,無情無理,其最可笑者,如痛必倒仰,怒必吹鬚,富必撐胷,窮必散髮,殺人必午時三刻,入夢必三更三點,不馬而鞭,類禦風之列子;無門故掩,直畫地之秦人。
舉動若狂,情詞並拙,此猶可雲示意於人也。
至於手不執圭,障袖若琵琶之遮面;人孰我問,登臺如小鳥之呼名。
王曰孤王,寡人絕對;父曰為父,王季多逢。
而且漢相秦丞,有匈奴大人之號;【下有必稱上官為大人。
】齊兵魏卒,得滿洲壯士之稱。
【凡扮胡人,必紅頂花翎,稱其卒伍曰巴固魯。
】包孝肅以文正為名,賈半閒以平章作字。
將軍衷甲,必右袒以搴旗;【袍帶戲往往曳一袖於背,廟堂壇坫恐萬無此式。
】美女捧心,卻當門以掩袖。
【且兩袖恒交掩於腹下。
】種種乖謬,思之啞然。
大抵今劇之興,本由鄉鄙,山歌樵唱,偶借事以傳謳;婦解孺知,本無心於考古。
故劇詞自為一類,過雅轉覺不倫;本事全出稗官,正史絕無所採。
或用平話之稱謂,或遵崑曲之排場,積久相沿,遂成定例矣。
戲劇之變遷 國初最尚崑劇,嘉慶時猶然。
後乃盛行弋腔,即俗呼高腔一曰高調者。
其於崑曲,仍其詞句,變其音節耳。
京師內城尤尚之,謂之得勝歌。
相傳國初出征凱旋,軍士於馬上歌之以代凱歌,故於請清兵等劇,尤喜演之。
道光末,忽盛行皮黃腔,其聲較之弋腔為高而急,詞語鄙俚,無復崑弋之雅。
初唱者,名正宮調,聲尚高亢。
同治時,又變為二六闆,則繁音促節矣。
光緒初,忽尚秦腔,其聲至急而繁,有如悲泣,聞者生哀,然有戲癖者皆好之,竟難以口舌爭也。
崑弋諸腔,已無演者,即偶演,亦聽者寥寥矣。
歐人研究我國戲劇 晚近以來,歐人於我國之戲劇,頗為研究,英人博士瓦兒特,德人哥沙爾、那窪撒皆是也。
瓦兒特著一書,曰《中國戲曲》,分四期,曰唐,曰宋,曰金元,曰明,並就《琵琶記》及其他戲劇之長短略評之。
哥沙爾著一書,曰《中國戲曲及演劇》,分八章,一中國國民精神與其戲曲,二中國之舞臺徘優及作劇家,三中國之劇詩,四戲劇之種類,五人情劇及悲劇,六宗教劇,七性格喜劇與腳色喜劇,八中國之近世劇。
那窪撒著一書,曰《中國及中國人》,雖非戲劇專門之作,惟其中一章,有就我國戲劇各種方面加以評論者。
此外尚有《中國戲劇》二冊,一為法人巴散著,一為法人格蘭著。
崑曲戲 崑曲戲創始於崑山魏良輔,以前僅有弋陽、海鹽二腔。
魏出,始能以喉轉聲,別成一調,遂變弋陽、海鹽故調為崑山腔,蓋以地名。
梁伯龍填《浣紗記》付之,即王元美詩所謂「吳閶白面冶遊兒,爭唱梁郎雪豔詞」者是也。
或曰,創自明季之蘇崑生,蓋以人名。
意者曲調相沿已久,崑生曾出新意潤色之,聲律乃益完密,好事者即以其名名之歟? 康熙朝,京師內聚班之演《長生殿》,乾隆時,淮商夏某家之演《桃花扇》,與明季南都《燕子箋》之盛,可相頡頏。
淮商家豢名流,專門製曲,如將苕生輩,均嘗涉足於此,故其時為崑曲最盛時代。
而崑山之市井鄙夫及鄉曲細民,雖一字不識者,亦能拍闆高唱一二折也。
嘉、道之際,海內宴安,士紳讌會,非音不樽。
而郡邑城鄉,歲時祭賽,亦無不有劇。
用日以多,故調日以下,伶人苟圖射利,但求竊似,已足充場,故從無新聲新曲出乎其間,《綴白裘》之集,猶乾隆時本也。
道光朝,京都劇場猶以崑劇、亂彈相互奏演,然唱崑曲時,觀者輒出外小遺,故當時有以車前子譏崑劇者。
浙江嘉、湖各屬,時值春秋二季,尚有賣戲於鬧市者,蓋浙人猶有嗜之者也。
鹹、同之季,粵寇亂起,蘇、崑淪陷,蘇人至京者無多。
京師最重蘇斑,一時技師名伶,以南人占大多數。
自南北隔絕,舊者老死,後至無人,北人度曲究難合拍,崑劇於是不絕如縷。
光緒時,滬上戲園僅有天仙、詠霓、留春諸家,皆京劇也,惟大雅為純粹之崑劇。
依常理論,崑劇應受蘇人歡迎,顧乃不然。
雖竭力振作,賣座終不能起色。
維持數載,卒以顧曲者鮮,宣告輟業。
社員大半皆蘇產,相率歸去,或習他業,或為曲師,貧不能自存,幾至全體星散。
越數載,始有人鳩集舊部,組織聚福園,開演於蘇垣之府城隍廟前,雖不能發達,然尚可勉支也。
及閶門闢馬路,大觀、麗華諸園接踵而起,冶遊子弟趨之若騖,聚福遂無人顧問,不得已遂又歇業。
然諸伶旣聚則不可復散,乃易其名曰全福,而出外賣戲。
頻年落拓,轉徙江湖,舊時伶工,凋亡殆盡,繼起者又寥寥無幾,宣統時閴如矣。
高調戲 紹興之高調戲,一名高腔,疑即古之所謂曼綽也。
伶工曼聲長歌,後場之人從而和之,祝允明所謂「趁逐悠揚」者是也。
其賣技江湖,大抵不出寧波、紹興二郡。
亂彈戲 自亂彈興而崑劇漸廢。
亂彈者,乾隆時始盛行之,聚八人或十人,鳴金伐鼓,演唱亂彈戲文,其調則合崑腔、京腔、弋陽腔、皮黃腔、秦腔、羅羅腔而兼有之。
崑腔為其時梨園所稱之雅部,京腔、弋陽腔、皮黃腔、秦腔、羅羅腔為其時梨園所稱之花部也。
若徽腔,則在京腔之中。
或曰,亂彈即馬上戲,蓋軍樂之遺也。
乾隆末葉,江寧有之,傖者載以舟而娛客,穹篷巨艦,踞坐其間,直如雞鶩一群,啞啞亂噪,了不悉其意旨,然十月之貲,亦需給一二千錢。
崑曲戲與亂彈戲之比較 崑劇縝密,迥非亂彈可比,非特音節、臺步不能以己意損益,服飾亦纖屑不能苟。
《剪髮賣髮》一齣,扮趙五娘者,例不得禦珍飾。
吳郡正旦某,一夕演此劇,偶未袒其常佩之金約指,臺下私議戚戚,某即顰蹙向臺下曰:「家貧如此,妾何人斯,敢懷寶以陷於不孝。
」言次,袒約指擲諸臺下曰:「此銅質耳。
苟真金者,何敢背古人髮膚之訓,翦而責之乎?」私議乃息。
弋腔戲為崑曲皮黃之過渡 弋陽梆子秧腔戲,俗稱揚州梆子者是也。
崑曲盛時,此調僅演雜劇,論者比之逸詩變雅,猶新劇中之趣劇也。
其調平闆易學,首尾一律,無南北合套之別,無轉折曼衍之繁,一笛橫吹,皆一二日,便可上口。
雖其調亦有多種,如《打櫻桃》之類,是其正宗。
此外則如《探親相罵》,如《寡婦上墳》,亦皆其調之變,大抵以笛和者皆是,與以絃和之四平腔【如二黃中《坐樓》。
】及徽梆子,【如《得意緣》中之調,即就二黃之胡琴以唱秦腔,似是而非,故祇可謂之徽梆子。
】均不類。
崑曲微後,伶人以此調易學易製,且多屬男女風情之劇,故廣製而盛傳之,為崑曲與徽調之過渡,故今劇中崑曲已絕,而此調則所在多有也。
皮黃戲 自有傳奇雜劇,而駢枝競出,有南北之辨,崑弋之分,宋以來綿延弗斷,此所謂雅聲也。
然弋腔近俚,其局甚簡,有纖靡委璅之奏,無悲壯雄倬之神。
至皮黃出,而較之崑曲,尤有雅俗之判。
皮黃者,導源於黃陂、黃岡二縣,謂之漢調,亦曰二黃,不知者乃於黃上加竹為簧者誤。
又以其一出於黃陂,又曰西皮。
初甚簡單。
崑之唱繫於曲牌,此則辨於諸闆,闆之類甚稀,第變化得神,錯落有節,自能層出而不窮矣。
皮黃以二黃為正宗,西皮若或為之輔。
蓋二黃為漢正調,西皮則行於黃陂一縣而已。
其後融合為一,亦不可復分。
徽人至京者,以多藝名,出鄂人上,且名變換音節之處,故以徽調稱。
實則徽固無調,猶北方不產茶而善於薰製,故京茶轉有名也。
初時能者皆真徽人,其後都人學之而善,徽人遂至絕跡,故南人轉謂之京調,猶外人改造土貨稱為洋貨者是也。
皮黃盛於京師,故京師之調為尤至,販夫豎子,短衣束髮,每入園聆劇,一腔一闆,均能判別其是非,善則喝彩以報之,不善則揚聲以辱之,滿座千人,不約而同。
或偶有顯者登樓,阿其所好,座客群焉指目,必緻譁然。
故優人在京,不以貴官巨商之延譽為榮,反以短衣座客之輿論為辱,極意矜慎,求不越矩,苟不顛躓於此,斯謂之能。
故京師為伶人之市朝,亦梨園之評議會也。
雖光緒庚子以後,風已稍替,而老成矩矱,知者猶多。
若外埠之立異呈奇,固多有不待終場而去者矣。
能使人不去者,謂之掛座。
能於末齣登場而人皆耐而相待者,謂之壓冑子。
冑子者,武劇也。
武劇能戀人,而欲以唱工加勝武劇,以徵觀者之去留,非有真技足以動人者,不敢爾也。
文宗提倡二黃 文宗在位,每喜於政暇審音,嘗謂西崑音多緩惰,柔逾於剛,獨黃岡、黃陂居全國之中,高而不折,揚而不漫。
乃召二黃諸子弟為供奉,按其節奏,自為校定,摘疵索瑕,伶人畏服。
鹹豐庚申之亂,京師闆蕩,諸伶散失。
穆宗嗣位,乃更復內廷供奉焉。
先是,京師諸伶多徽人,常以徽音與天津調混合,遂為京調。
然津徽諸調,亦均奉二黃音節為圭臬,腳本亦強半相同,故漢津徽調皆可通。
文宗後益有取於漢黃,而諸人固能合眾長為一者也。
崑曲戲與皮黃之比較 崑劇之為物,含有文學、美術【如《浣紗記》所演西子之舞。
】兩種性質,自非庸夫俗子所能解。
前之所以尚能流行者,以無他種之戲劇起而代之耳.自徽調入而稍稍衰微,至京劇盛而遂無立足地矣.此非崑劇之罪也,大抵常人之情,喜動而惡靜,崑劇以笛為主,而皮黃則大鑼大鼓,五音雜奏,崑劇多雍容揖讓之氣,而皮黃則多《四傑村》,《(蟲八)蠟廟》等跌打之作也. 徽調戲 徽調源於漢調,初流行於皖、鄂間,其後桐城、休寧間人變通而仿為之,謂之徽調。
當承平時,桐城人官京師者,濟濟有眾,鄉音流入,殆亦有年,必不始於鹹、同之世,然初僅一二雜劇,自立分支,後以崑曲式微,弋調不足以獨立,是調聆音易解,高朗悅人,都人嗜者日多。
皖、鄂又不梗於戎馬,入都者眾,而程長庚亦挾技入都,於是始有徽調。
其初行時,謹守繩墨,不能恣意豪放。
繼而改用胡索,二黃之聲大振,奏琴好手亦應時而出,而崑曲轉黯淡無聞矣。
鹹、同之際,京師專重徽班,而其人亦皆兼善崑曲,故徽班中專門名詞亦往往雜以吳語,如呼減短速唱曰馬前,呼紈袴學唱曰洋盤之類,至今劇界猶沿其稱。
而北地無此名詞,故不能通其義,益雜糅於蘇斑之舊稱,遂成為專門之謎語矣。
其時徽斑有四,四喜、三慶、和春、春臺是也。
評騭者於四喜曰曲子,以其春容大雅,不為淫哇之聲也。
於三慶曰軸子,以其所演皆新排近事,連日接演也。
於和春曰把子,每日亭午必演《三國》、《水滸》諸劇,工技擊者,各出其技,以悅人也。
於春臺曰孩子,以其諸郎皆夭夭少好也。
又有謂四喜、三慶、春臺、嵩祝為四大徽班者。
三慶得名最早,乾隆庚戌,高宗八旬萬壽,入都祝釐,時稱三慶徽,是為徽班鼻祖。
後乃省去徽字,稱三慶班。
四喜在嘉慶時亦有聲,《都門竹枝詞》雲:「新排一齣《桃花扇》,到處鬨傳四喜班。
」嘉慶庚辰,春臺無故散去,七月,仁宗崩。
嵩祝班聲價之隆,亦不亞於三慶、四喜、春臺,當時堂會必演四大斑,足徵嵩祝之馳名一時矣。
其後以不能自存,部中人始稍稍散去。
好事者乃復召集後進子弟,別為一隊,曰小嵩祝部,中皆乳燕鶯雛,呢喃學語,當筵顧曲,聊資笑噱而已。
秦腔戲 戲曲自元人院本後,演為曼綽、絃索二種。
絃索流於北部,安徽人歌之為樅陽腔,湖廣人歌之為襄陽腔,陝西人歌之為秦腔。
秦腔自創始以來,音皆如此,後復間以絃索,實與崑曲同體,惟多商聲,故當用竹木以節樂,俗稱梆子,與崑曲之僅用綽闆定眼者略異也。
或曰,北派之秦腔起自甘肅,今所謂梆子者則指此,一名西秦腔,即琴腔。
蓋所用樂器,以胡琴為主,月琴為副,工尺咿唔如語。
乾隆末,四川金堂魏長生挾以入都,其後徽伶悉習之。
然長生所歌為山陝梆子,非甘肅本腔,故或又稱山陝調為秦腔,稱甘肅為西腔。
其後稍加變通,遂有山陝梆子、直隸梆子之別。
直隸梆子又分別之曰京梆子,曰天津梆子。
或曰,秦腔於明季已有,以李自成之事證之,則其興固在徽調以前也。
京師昔與徽調分枝,絕不相雜。
同、光之際,以義順和、寶盛和兩部為最有名。
此調有山陝調、直隸調、山東調、河南調之分,以山陝為最純正,故京師重山西班。
義、寶兩部,皆號稱山陝者也。
直東人善唱者,亦必以山陝新到標題,其實化合燕音,苟圖悅耳,趙缶秦瑟,雜奏一堂,已非關西大漢之舊響矣。
光緒時,張文達公之萬雅好此音,故春時團拜,【同鄉、同年聚宴,謂之團拜。
】義、寶兩部亦得充場,與徽班並駕。
雖在曩昔,僅有專園演唱,為下流所趨,士大夫鮮或入顧,自玉成班入京,遂為徽秦雜奏之始。
乾隆中葉,秦腔大昌於京師,孫淵如、洪稚存皆酷嗜之。
畢秋帆撫陝時,長安多妙伶,其人悉工秦腔。
孫、洪嘗謂吾國所有歌曲,高者僅中商聲。
間有一二語闌入宮調,而全體則媿未能,惟秦中梆子,則無問生旦凈末,開口即黃鐘、大呂之中聲,無一字溷入商徵,蓋出於天然,非人力所能強為。
因推論國運與樂曲盛衰相繫之故,謂崑曲盛於明末,清惻宛轉,聞之輒為淚下,所謂亡國之音哀以思者,正指此言。
及乾隆中葉,為國朝氣運鼎盛之時,人心樂愷,形諸樂律,秦腔適應運而起,雍容圓厚,所謂治世之音者是也。
此語與近賢所論,直如南北兩極之反對矣。
秦人皆能聲,有二派,渭河以南尤著名者三,曰渭南,曰盩屋,曰醴泉;渭河以北尤著名者,曰大荔。
大荔腔又名同州腔。
同州腔有平側二調,工側調者,往往不能高,其弊也,將流為小唱,唱平調者,又不能下,其弊也,將流為彈詞。
西安樂部著名者凡三十六,最先者曰保符班,後有江東班,又有雙賽班,較晚出。
稱雙賽者,謂所長出保符、江東之上也。
後以祥麟色子至,又稱雙才班也。
崑曲秦腔之異同 秦腔與崑曲為同體,其用四聲相同,其調二十有八亦相同,聲中有音,【如喉、齶、舌、齒、脣。
】調中有頭,【如高下緩急、平側豔曼、停腔過闆。
】闆中有起腰底之分,眼中有正側之判,聲平緩,則三眼一闆;【惟高腔則七眼一闆。
】聲急促,則一眼一闆,又無所不同。
其微異之點,則崑曲心佐以竹,秦聲必間以絲,【今之唱秦聲者,以絲為主,而間以竹,或但有絲而去其竹。
】崑曲僅有綽闆,秦腔兼用竹木。
【俗稱梆子。
竹用篔簹,木用棗。
】其所以改用者,以秦多肉聲,竹不如肉,故去笙笛。
又秦多商聲,最駛烈,綽闆聲嫌沉細,僅堪用以定眼也。
至於九調之說,崑曲僅七調,無四合。
七調中乙調最高,惟十番用之,上字調亦不常用,其實僅有五調。
若正宮,則音屬黃鐘,為曲之主,相傳惟蘇崑生發口即是,一生所歌,皆正宮調。
其後婁江顧子惠、施某二人,差堪繼聲。
今則歌崑曲者甫入正宮,即犯他調矣。
秦人顧曲,人人皆音中黃鐘,調入正宮。
然所謂正宮者,非大聲疾呼滿堂滿室之謂也,當直起直落而復婉轉環生,即犯入別調,仍能為宮音,【如歌商調則入商之宮,歌羽調則入羽之宮。
】樂經旋相為宮之義,自可以此證明之。
蓋絃索勝笙笛,兼用四合,變宮變徵無不具,以故叩律傳音,上如抗,下如墜,曲如折,止如槁木,句中鉤,纍纍乎如貫珠,斯則秦聲之所有而崑曲之所無也。
汴梁腔戲 北派有汴梁腔戲,乃從甘肅梆子腔而加以變通,以土腔出之,非昔之汴梁舊腔也。
至雜以皮黃腔者,則以河南接壤湖北故耳。
土梆戲 土梆戲者,汴人相沿之戲曲也。
其節目大率為公子遭難、小姐招親及征戰賽寶之事,道白唱詞,悉為汴語,而略加以靡靡之尾音。
其人初皆遊手好閒之徒,略習其聲,即可搭班演唱,以供鄉間迎神賽會之傳演。
三日之期,不過錢十餘千文,如供茶飯,且浹旬累月而不去矣。
全本戲 全本戲專講情節,不貴唱工,惟能手亦必有以見長。
就其新排者言之,如《雁門關》,如《五彩輿》,皆累日而不能盡,最為女界所歡迎,在劇中亦必不可少。
然以論皮黃,則究非題中正義也。
出頭 出頭,謂出人頭地也。
粵人於簡短之戲,謂之出頭,殆以戲雖簡短,而為精華所聚,且以齣而訛為尺歟? 應時戲 京師最重應時戲,如逢端午,必演《雄黃陣》,逢七夕,必演《鵲橋會》,此亦荊楚歲時之意,猶有古風。
自光緒庚子以來,專尚新異,輟不演矣。
武劇趣劇穢劇 皮黃舍生、旦、凈、小生四角外,惟外多唱。
至近時,外即以生充之,故無專充外角者,可毋論也。
五者之外,皆不重唱,如副與武生多武劇,貼與醜多趣劇、穢劇。
穢劇即頑笑戲也。
武劇中向以「八大拿」見稱於世,蓋專指《施公案》黃天霸戲而言。
如招賢鎮拿費德公,河間府拿一撮毛侯七,東昌府拿郝文僧,惟安府拿蔡田化,茂州廟拿謝虎,落馬湖拿鐵臂猿李佩,霸王莊拿黃隆吉,惡虎村拿濮天鵬是也。
此外如《獅子樓》,如《三打店》,皆人數無多,情文並至,亦武劇中暇逸之品,而技術仍不埋沒。
觀武劇者,以上各齣,可歎觀止。
而如《趴蠟廟》、《四傑村》等,一味亂戰,殊乏味矣。
總之,武劇中之人物,有大將,有莽夫,有劇盜,有神怪,其類至不齊,而演之者須性格各具,並能完全體貼為上,蓋不若文劇之從容,得有臨時商搉之餘地也。
武劇以有武生為主,以有情節者為貴。
如《惡虎村》、《落馬湖》、《盜禦馬》,皆以說白勝,不專專於互相廝打也。
其最難者,以《挑華車》、《長坂坡》二劇為最喫力,場面太繁,身段太多,說白牌唱,幹戈揮舞,一人精力有限,往往一齣未終,汗下如雨矣。
武生之腰脛,必自幼練成,及長,仍日有定程,時時演習,乃能轉折合度。
或淩空如落飛燕,或平地如翻車輪,或為倒懸之行,或作旋風之舞。
以王夢生所見於京師者言之,其人上下繩柱如猿猱,翻轉身軀如敗葉,一胸能勝五人之架疊,一躍可及數丈之高樓,此種柔術,殊不多覯。
要之,劇場所必不能無者,則兩兩揮拳,雙雙舞劍,雖非技擊本法,然風雲呼吸之頃,此來彼往,無隙可乘,至極迫時,但見劍光,人身若失,為技至此,自不能不使人顧而樂之。
他如擲棍、拋槍、拈鞭、轉鐧,人多彌靜,勢急愈舒,金鼓和鳴,百無一失。
而且刀劍在手,諸式並備,全有節奏,百忙千亂之際,仍不失大將規模,非如近今武角,僅以多翻善躍為能,氣粗以橫,不可嚮邇也。
趣劇以醜為主,以活口為貴。
【見景生情,隨機應變,謂之活口。
】往時著者,如《連升三級》,最為醜角難題。
每遇科舉之年,各班必演此劇,場後題出,以用趣語解釋三題,聯為一氣,最為悅聽。
其強為穿插處,真有匪夷所思者,不得謂梨園中無雋才也,他如《拾金捉夫》等,亦皆醜角專劇。
與貼配者,則穢劇多矣。
穢劇以貼為主,以不傷淫為貴。
內分四種,一專尚情緻,一專尚淫兇,一以口白見長,一以身段取勝。
甲種如《閨房樂》、《得意緣》,尚不涉於淫穢。
其次則《賣胭脂》、《拾玉鐲》,斯近蕩矣。
乙種如《殺皮》、《十二紅》、《雙釘計》、《南通州》,皆淫兇不可嚮邇,在所宜禁。
丙種如《坐樓》、《翠屏山》、《闖山》、《查關》等劇,皆以說白取勝,此種品格略高,稍加改良,固可人意者也。
丁種如《馬上緣》、《小上墳》,皆看身段步法,在頑笑戲中別為一類,此亦無傷大雅者。
惟《馬上緣》之臉兒相偎,《小上墳》之其欲逐逐,則宜略留分寸耳。
新戲 新戲至光緒時盛行,實即周,秦時代優人之所為,專取說白傳情,絕無歌調身段,以動合理趣為貴,以事完首止為佳.不嗜歌者視之,如真家庭,如真社會,通塞其境,悲喜其情,出奇新生,足動懷抱.是以自東瀛販歸後,所在流行,感動人心,日漸發達,是亦輔助教育之一種,有其舉而莫敢廢者也.我國開發最早,自六朝以後,歌舞怡情,故每言戲,必偏重音樂,美術一途,無專以說白扮演勝者.而蜀中春時好演《捉劉記》一劇,即《目蓮救母》陸殿滑油之全本也.其劇至劉青提初生演起,家人瑣事,色色畢俱,未幾劉氏扶 矣,未幾劉氏及笄矣,未幾議媒議嫁矣,自初演至此,已逾十日.嫁之日,一貼扮劉,冠帔與人家嫁新娘等,乘輿鼓吹,遍遊城村.若者為新郎,噎者為親族,披紅著錦,乘輿跨馬以從,過處任人揭觀,沿途儀仗導前,多人隨後,凡風俗宜忌及禮節威儀,無不與真者相似.盡歷所宜路線,乃復登臺,交拜同牢,亦事事從俗.其後相夫生子,烹飪鍼黹,全如閨人所為.再後茹素誦經,亦為川婦迷信恆態.迨後子死開齋,死而受刑地下,例以一鬼牽挽,遍歷嫁昤路逕.諸鬼執鋼叉逐之,前擲後拋,其人以苫束身,任並穿入,以中苫而不傷膚為度.唱必匝月,乃為劇終.川人恃此以祓不祥.與京師黃寺喇嘛每年打鬼者同意.此劇雖亦有唱有做,而大半以肖真為主,若與臺下人往還酬酢,嫁時有宴,生子有宴,既死有弔,看戲與作戲人合而為一,不知孰作孰看.衣裝亦與時無別,此與新戲略同,惟迷信之旨不類耳.可見俗本尚此,事皆從俗,裝又隨時,故入人益深,感人益切,視平詞鼓唱,但記言而不記動者,又進一層,具老嫗能解之功,有現身說法之妙也。
串戲 俗謂演劇曰串戲,其言始於明。
明彭天錫串戲妙天下,多扮醜凈,千古之奸雄佞倖,經天錫而心肝愈狠,面目愈刁,口角愈險是也。
反串 反串為戲之最無味者,如旦改唱生,生改扮貼,拿腔作勢,直反常為妖,然社會好奇,往往以此為樂。
鹹豐中葉,京伶于三勝每遇新角對演,必反串以難之。
嘗因某伶演《法門寺》,某伶未至,臺下觀者急不能待,斑主乃乞三勝飾趙璉。
然三勝,武生也,忽扮鬚生,眾譁然。
三勝出臺,乃長歌一曲,聽者亦皆擊節焉。
譚鑫培去鬚作醜,扮《盜魂鈴》之八戒,田際雲掛鬚為生,唱《讓城都》之劉璋,以示賢者之無所不能,偶一遊戲,未為不可。
鑫培唱秦腔,能學元元紅,【老元元紅,光緒中葉已歿,秦腔中之聖手也。
】際雲唱西皮,能學汪桂芬,固亦煞是能事也。
說戲 說戲雲者,以此伶所能,告之彼伶之謂也。
蓋戲中忽缺一腳,欲某伶充數,或貴官特欲令演,而適非所習,故就能者乞教,告以唱詞臺步,俾臨時強記,率爾登場,佳伶當之,雖不成熟,亦能得占優勝。
蓋詞皆俗語,又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