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試類
關燈
小
中
大
。
谷固好學,聞其稱善處,輒求覆誦,遂援筆默寫一篇,且加評點以示。
蓋其出門時,詢知王住處,即乞其草藁,讀一過,即能背誦也。
袁子才捐監應鄉試 錢塘袁子才太史枚宏博報罷,留京師,在嵇文恭公璜邸中訓蒙,歲脩錢二十四千。
同徵友之已貴者醵資為之捐監,乃得應乾隆戊午順天鄉試,得雋。
己未,聯捷成進士,入詞林,以未嫻滿文,散館外用。
朱文正十七得鄉舉 大興朱文正公珪年十七,中鄉舉,榜發後,謁座師阿文勤公。
文勤曰:「子年少,而魄力大似先師安溪李文貞公。
」又謁劉文正公,亦大歎賞。
翼日,招至第,命與公子文清公同題壁間《狻猊噬虎圖》,用東坡《石鼓詩》韻。
詩成,文正讀至「東龍西龍鬬赤日,白髯老蛟碎玉鬥」句,大叫曰:「真長吉語!」有頃,復正色曰:「子詩文已成家,留心經濟,必成偉人。
」 順天鄉試卷多曳白 乾隆甲子順天鄉試前期,高宗以懷挾擬題之風日甚,思懲之,命親王大臣嚴立搜檢之法,得一人者賜軍役一金。
士子褫及褻衣,貢院內外,枷杻相屬,比日晡,受卷入場者寥寥也。
時士子多退歸寓舍,將就寢矣。
忽傳一體放進,欽命題下,曳白者乃至二千餘人,下詔切責,並裁減各省中額有差。
順天鄉試擬題 康熙時,凡應京兆試者,擬《四書》題,十得五六,經文後場,祕藏硯燭中攜入。
雍正時,稍變陋習,而題拘忌諱,擬者亦十得四五。
乾隆甲子,順天鄉試嚴禁懷挾,特命舒赫德、哈達哈二人監視,辮根穀道,無不搜及,二三場散去者千餘人。
鄉試落第舉子謁主司 故事,每科各直省鄉試,揭曉後,中式者謁見典試,絕無不第者與焉。
惟錢塘陳句山太僕兆崙文章德業為世儒宗,乾隆丙辰,薦宏博,授編修,某科典湖北試,闈中落卷亦一一別其純疵,明白批示,發卷後,下第士子率求見,鹹指以要領,各得其意而去。
有劉龍光者,聞其講論,感激欣喜至泣下,次科聯捷,成進士,歷官禦史,終其身,執弟子禮不衰。
鄉試呈薦官卷 各省鄉試官生之卷,十九呈薦,其事始於富陽董文恭公誥以官生應試時。
乾隆庚辰秋,劉文定公與介野園少宰典京兆試,有同考官某素識文恭名,得一卷呈介。
介不取,某曰:「觀其詞采富麗,必董公子也。
」介大怒曰:「科場法至嚴肅,果爾,即奏聞。
」賴文定力為寬解,乃悉取官卷,付介去取,自此沿為成例。
順天鄉試官生卷遂盡呈主考,而外省亦然矣。
劉鳳誥改鄉試卷 劉侍郎鳳誥督學浙江,胥吏徐某,故業鹺,子聰慧,既入泮,謀舉鄉試,會巡撫他出,奏以劉入闈監臨。
胥子徧賄諸官吏,既入闈,先以文藁呈劉,劉為點竄之,無何,果擬中元。
而胥所為頗洩,多口沸騰,未揭曉,諸考生先榜姓名於撫署,劉懼,急削之。
順天鄉試之解元 順天鄉試,例於九月朔呈進中式前十卷。
乾隆辛卯,高宗以解元文甚不佳,移第三,以南元為第一。
發卷出,奏事太監曹某奏稱順天鄉榜向以順天人置第一,乃易還之。
四書詩題同在鄉試首場 乾隆癸卯順天鄉試考官三人,同考官十八人,皆用翰林出身,誠詞林盛事。
以《四書》題、詩題同在首場,亦是科始。
孫淵如得丙午鄉舉 乾隆丙午,陽湖孫淵如觀察星衍應江南鄉試,主司朱文正公將出京,與彭文勤公約,謂吾此行,必得汪中孫星衍。
榜發,果得孫於經策中。
中,字容甫,江都人。
王健寒九十九歲應鄉試 乾隆時,番禺縣學生王健寒年九十九,尚應鄉試,握筆為文,翁方綱曾記以詩。
鄉試老少同榜 乾隆時,粵東諸生謝啟祚年九十八,猶入秋闈,以年例,當早邀恩賜,大吏每列其名,輒力卻之曰:「科名,定分也。
老手未頹,安見此生不為耆儒一吐氣乎?」丙午鄉試,果中式,謝戲作《老女出嫁》詩雲:「行年九十八,出嫁不勝羞。
照鏡花生靨,持梳雪滿頭。
自知真處子,人號老風流。
寄語青春女,休誇早好逑。
」謝嘗以「半百子孫圖」五字合成一壽字贈人。
及百有二歲,朱文正公珪以聞,詔加編修,賜「壽禹昌文」匾。
丁未應會試,特恩授司業銜。
己酉,恭祝高宗八旬萬壽,晉秋鴻臚卿,瀕行,賜詩額以寵之。
又十數年卒,蓋壽近百二十歲矣。
有見其硃卷履歷者,先後三娶二媵,舉十三男,十二女,孫二十九人,曾孫三十八人,玄孫二人。
是科,番禺劉樸石孝廉彬華則以年僅十五而中式,老少同榜,年齡相距為八十三年。
撫軍某《鹿鳴宴紀盛》詩,有「老人南極天邊見,童子春風座上來」句。
沈惟熙未冠賜舉人 沈文慤公德潛於儒臣中最稱晚達。
嘗訓其孫惟熙曰:「汝未冠,蒙皇上欽賜舉人,亦知而翁鄉試時,固十七次落第秀才乎?」蓋文慤年六十有六,始膺鄉舉也。
馮潛齋重赴鹿鳴 馮潛齋,名成修,廣東人。
幼牧牛,年三十四,始遊庠。
逾年,登賢書,聯捷,點庶常,改部曹,典蜀試。
又典閩試,得藍彩元作解首。
先是,藍為王安國尚書典試所賞,必欲中元,因與正主司不合,爭之不得,尚書曰:「姑置之,此人不中元,吾不信也。
」閱二十年,果發解,王大喜而藍老矣。
馮督學貴州,旋罷歸。
好論文,有馮八股之目。
年九十餘始卒。
乾隆壬寅八袠,與夫人同庚,康健無恙,屆結褵周甲之期,戚友門生鹹集稱慶,重行花燭交拜之禮。
自署其門雲:「子未必肖,孫未必賢,屢忝科名,隻為老年娛晚景;夫豈能剛,妻豈能順,重燒花燭,幸邀天眷錫遐齡。
」至壬子,重赴鹿鳴。
浙江鄉試誤出經題 乾隆甲寅,浙江鄉試《易經》題,誤出「離為目為火」。
杜奎熾書鄉試策後 杜奎熾,昌黎狂生也,以狂死。
嘉慶戊辰,應鄉試,書策後千餘言,言:「直隸官吏不能奉宣德意,旗民買漢人田免租,漢人買旗民田沒其田,且治罪,非普天下王臣王土之意。
」又:「民遇飢饉,毋得攜族過山海關,非古人移民移粟之道。
」又言:「後之人君,不以一權與人,大小事必從中覆。
臣下皆無所作為,委成敗於天子,不能給則委之律例。
故權之名出於天子,而其實則出於吏,與其權出於吏,無寧分其權於臣。
」 書聞,大臣訊之曰:「汝年少,不知為此言,必受人指使。
言之,當免罪。
」奎熾大言曰:「奎熾所言,皆忠孝事,天生之,孔孟教之,何者為指使?奎熾生十八年,今乃知孔孟為千古忠孝訟師。
」訊者皆噤且怒,或叱曰:「汝沽名耳!何知忠孝?」奎熾曰:「然。
奎熾誠沽名,然奎熾今死矣。
公等為宰輔,受大恩,萬一樹牙頰,論列是非,朝廷念大體,當不死,輕者罰一歲俸,至款段出都門,極矣。
公等愛一歲俸,不沽名,奎熾以性命沽名,奎熾誠沽名也。
」遂罷訊。
房官誤會鄉試卷文 世俗以夫婦好合之事為敦倫,以使令奴僕為飭紀。
嘉慶己卯,浙江鄉試,某房官閱文,見有「飭紀敦倫」句,大駭曰:「敦倫豈可飭紀?怪誕極矣!」亟以筆直抹之。
魏默深得順天鄉舉 道光辛巳,桐城光聰諧與膠州張曾靄鐵橋為順天鄉試同考官,首題「上長長而民興弟」。
張得一卷,卓犖奇肆,薦之戴可亭相國敦元,極為推賞。
旋因內用「尺布之謠」四字,嫌係漢事,抑置副榜。
逮填榜,知為湖南名士魏源,大為扼腕,然魏即於下科中式順天榜第二名矣。
魏,字默深,邵陽人。
俞理初鄉試紅卷 黟縣俞理初正燮博學久困,道光辛巳江南鄉試,監臨蘇撫某徧諭十六同考官,謂某字號試卷必留意,蓋紅號試卷,外簾有名冊可稽,故監臨知之也。
是科正主考為湯文端公金釗,副主考為熊遇泰,同考某呈薦於熊,並述監臨之言。
熊大怒曰:「他人得賄,而我居其名,吾寧為是?中丞其如予何?」遂擯棄不閱。
同考不敢再瀆,默然而退,以為卷既薦,吾無責焉矣。
填榜日,監臨主考各官畢集至公堂,中丞問兩主司,某字號卷曾中式否?湯曰:「吾未之見也。
」熊莞爾而笑曰;「此徽州卷,其殆鹽商之子耶?」監臨曰:「鄙人誠愚陋,抑何至是?此乃黟縣俞正燮,皖省積學之士,罕有倫比者也。
」熊爽然,亟於中卷中酌撤一卷,以俞卷易之,未嘗閱其文字也。
俞遂中式。
吳廷珪得江西鄉舉 道光辛巳,江西鄉闈解元為吳廷珪,浮梁人。
當嘉慶辛酉鄉試時,主司極賞其文,拔置第一。
將發榜,忽失其卷,徧搜不獲,乃易一人。
撤闈後,主司檢行李,於帳頂得一卷,乃初中第一之卷也,懊恨久之。
自是試輒不利,然越二十年而仍獲解首焉。
林文忠創設鄉試信礮 江南人文甲於各省,每鄉試,合江寧、江蘇、安徽三布政司所屬士子,恆萬六七千人,入鎖院時,唱名授卷,竭一晝夜之力未能竣事,有擁擠顛仆者。
某科侯官林文忠公則徐以兩江總督入闈為監臨,創設信礮,立燈牌,陰以兵法部勒之,日晡而點名畢矣。
春鳳池不得鄉試魁選 駐防各省之八旗人士,例得與於所在地之省闈,與漢人一體鄉試,名次亦列入其間,仕不得在前十八名。
前十八名者,除第一名為解元外,餘謂之經魁,蓋士子得專一經也。
江南鄉試同考官分十八房,十八房所中之卷各有一最優者,即以十八房之次序,第其先後,故曰經魁。
蒙古春元,字鳳池,長於文學,中道光癸卯江南鄉試第十九名舉人,座師祁文端公巂藻、賈文端公楨極擊賞其卷,以格於例,未及置魁選為恨。
鹹豐癸醜,大挑二等,得七品小京官,改光祿寺署丞,春於是時已絕意進取,優遊於鎮江之金焦、北固間矣。
子善彰,國子監博士。
善廣,內閣中書,歷權浙江之西安、浦江縣知縣,皆以科第起家。
善康,未仕,隱於商。
善述、善餘均太學生。
善揚,附生,畢業於江蘇師範學校。
五人以關節得鄉舉 道光甲辰恩科江南鄉試,青浦中式者五:曰陳瑑,曰葛桐銜,曰王映江,曰諸成琮,曰王浩。
當赴試時,五人實同舟。
至金陵,泊舟下關,有一蒼頭誤送一函至,五人啟視之,則關節也。
乃送某巨公之子者,謂今科闈藝須用《尚書》。
遂亟封其書,還其人,而祕之。
及入闈,五人得題,委按《尚書》意義,力為詮發。
榜發,果皆售,蓋皆於無意中得之也。
然五人中,多漢學名家。
瑑,字小蓮,精研六書,具有神悟,晚習九章術,自號六九學人。
學使曾批其文,謂為大江南北第一。
桐銜,字稚侯,年最少。
映江,字永伯,湛深經學,尤深於《書》,著有《顧命康王之誥》考辨大旨。
成琮,字彥卿,亦以文鳴,熟精注疏。
浩,字荊門,通六書,精考證。
惟桐銜之文,為人所捉刀也。
江南鄉試之麗六卷 崑山徐朗齋大令鑅慶,健庵尚書裔孫也,有雋才,跅弛不羈。
道光己酉,鄉試二場畢後,飲於奏淮妓艇,大醉不醒,三場誤點名,未入闈而其卷已掄元矣。
闈中徧求三場卷不得,主司歎惋累日。
刊程墨時,錄其文於解首之前,不刊名而刊紅號,曰「麗六」。
徐賦詩雲:「虛名麗六流傳徧,下第江南第一人。
」 翁叔平喜罵鄉試監生 鹹豐戊午,翁叔平協揆同龢與潘文勤同典陝西試,二人故姻好也。
並坐一堂閱卷,翁得劣卷,橫抹,大聲罵曰:「此必監生卷。
」潘言於翁曰:「來朝,將與君分堂閱卷。
」翁請故,曰:「子誠大秀才拔貢生,我乃監生,不堪遭君罵也。
」翁大笑,允改口,然越數日而罵如初矣。
陸溶為歪頭舉人 蘇州陸溶工制藝,鄉試屢不第,益發憤讀書。
某歲,遇大比,將行前一日,焚香告天曰:「某半生辛苦,不能博一第,如命中應有此福,雖遲數年無害;脫令無也,願略減壽算以易之,俾白屋儒生,亦有吐氣揚眉之一日。
」禱訖,伏地大哭。
是年,果中式。
未久即病死。
陸頸有創痕,頭常於欹一面。
相傳陸於粵寇擾蘇時,奔避不及,一寇以利刃砍頸,深入數寸,不絕者三分之一,暈仆於地,越一晝夜始蘇,砍處已為頸血凝合,遂得不死。
然其頭已偏而不正,人謂之歪頭舉人。
江南冬行鄉試 同治甲子夏,江寧既克,粵寇平。
及冬,江督曾文正公國藩奏請補行江南鄉試,藉以鳩集流亡也。
不以八月而以冬,故不曰秋闈而曰冬闈。
解元為江璧,第三人為吳大澂,文正與主司劉琨相慶,謂江璧二字,適為江南肅清之義,蓋至是而長江流域完璧歸趙也。
吳大澂三字,蓋至是而三吳澄清也。
吳,字清卿,後官湖南巡撫。
滄粟為人得鄉舉 光緒初,山右郝某富甲一邑,解風雅,好客。
有二子,長者年弱冠,延某孝廉為師。
孝廉學淹博,負時譽,廉靜寡欲,有古君子風,以故賓主甚相得。
一日,有客訪郝,郝臥未起,客翩然入塾,孝廉與之談,滔滔清辯,如讀破萬卷書者,孝廉雅重之,恨相見晚。
未幾,郝出見,客先道嚮慕之忱,而後述來意,蓋于役罄資斧,來假白金三千者。
主人慨諾,問客曰:「尊紀安在?取攜便否?」客曰:「隻身萬裡,無僕役,行將如太原,書券向錢肆付可矣。
」郝如其言與之,拱手而去。
孝廉謂郝曰:「公誠慷慨,然不相識者與以三千金,異日來者求無厭,殊可慮耳!」主人曰:「客目光如電,吐屬又類書生,殆俠義之徒。
與之,所失不過三千金,不與,則禍且不測。
」孝廉默然,心中未嘗不訝客之來突如,郝之與傷惠也。
閱數月,有以書遺郝者,啟視,則客謝劄,尾雲:「令郎俊秀非凡品,擬為納粟入監,俟秋闈一決勝負,速將履歷寄某處。
僕已於某月日入京,令郎來,倘屈駕,當掃榻以待。
」郝色然喜,以為客固不負餘者,遽以履歷寄客。
孝廉審知其徒,以為即遇盲主司,亦無倖,然不能重拂郝意,姑令多讀多作而已。
六月初,擇吉日,令其子就道,孝廉與之偕。
抵京訪客,客居殊精雅,相與道契闊,客出監照授孝廉,復附耳語曰:「事已諧,高足領卷入場可矣,勿問他事也。
」及錄科,初入試場,枯坐不能成一字。
日卓午,有人持卷來易,視之,則琳琅滿紙,遂繳卷出,名列前茅。
三場亦如之。
發榜前一日,客走相賀曰:「已中第幾名矣。
」榜發,果然。
亟訪客,客已他往,謁師會同年畢,遂返裡。
郝喜不自勝,大張筵宴,親友賀者踵相接,鹹謂令郎少年英發,行見來年折杏花耳。
郝及孝廉則固知客之所為,而郝尤感之,顧以不知客之蹤跡為憾也。
一日,有需用,入密室取銀,則有白金三千兩置於幾,附一函,略雲:「天涯過客,承君饋遺。
仗義輕財,可風薄俗。
令郎高掇巍科,易於拾芥。
文章幾曾憎命,人定自可勝天。
本擬造府申賀,人事牽率,不克南來。
白金三千,敬謹奉趙,不償子金,受惠多矣。
孝廉某君樸誠可敬,恕不另柬。
某月某日,滄粟拜手。
」主人讀畢,驚異者久之,持函示孝廉,孝廉慚謝曰:「今而後知先生識力之勝人也。
」 外人捐監應鄉試 總稅務司英人赫德有二子,慕我國科名,光緒初,納監,入籍順天,且延名師教制藝。
某科,應順天鄉試,為北皿號生羣起而攻之,乃不入場。
王莘鋤言閱鄉試卷之難 無錫王莘鋤吏部縡,蓴農孝廉蘊章之世父也。
舉北闈南元,聯捷,入翰林,後改官吏部,出典福建鄉試,得士稱盛。
嘗語人曰:「曾得一卷,全體稱意,而中有小疵,終覺不愜,竟擯之。
又有一卷,文平平,而有數警句,愛不忍釋,則姑置榜尾。
暗中摸索,自信鑑空衡平之不易也。
」 林旭十九得鄉舉 林旭,字暾谷,生而穎異,其文則繩趨矩步,無一奔放。
李芍農侍郎文田充福建正考官,得林鄉試卷,擊節歎賞,定為元選,其評語有「非二十年面壁功深者,不能臻斯境界」雲雲。
時林年十九,時論榮之。
林,侯官人,為沈文肅公葆楨孫壻。
光緒戊戌政變,被難,即六君子之一也。
廣東鄉試關節 順天府尹顧某嘗被簡為廣東主考,粵中盛闈姓,有巨商以重金買四姓,二文二梅,欲主考頭場題中宣示。
是科二題為「衣錦尚絅,惡其文之著也」。
三題為「令聞廣譽施於身,所以不願人之膏粱文繡也」。
二文字亦無意巧合。
詩題為「雪樹兩折南枝花」,是二梅字也。
浙江鄉試關節 光緒癸巳,殷如璋、周錫恩銜命南下,主試浙江,至蘇州,船泊閶門外。
時蘇州府為王可莊太守仁堪,循例謁見。
談次,忽有人以密函至,立待覆書。
功令,典試者在途,不得與戚友通音問,防弊也。
殷得密函,請王啟視,王閱之色變,即呼拏下書者。
書中所言,皆賄買關節語,並一萬兩銀票一張,署名者周福清,周即浙江翰林院庶吉士散館授知縣,革職捐內閣中書者也。
殷見事已洩,亦拍案大怒,請將下書者嚴究,以明心跡,於是周遂被禍。
光緒某科,南中某名士典試浙江,撤闈後,以關節酬資未到,流連 西湖者數日。
浙人大譁,羣起逐之,乃倉皇遁去。
然其人固夙以廉隅自勵者,傳聞若是,要亦其左右舞弊所緻耳。
戕教地方停鄉試 光緒庚子約款,凡戕教地方,均停止鄉試三年。
直隸為拳亂區域,故順天甲辰鄉試,借開封闈以舉行之。
新進士釋奠 每科臚唱後,新進士鹹赴國子監釋奠。
禮竣,大司成置酒堂東偏,各獻酬三爵。
以堂中為禦駕臨幸地,故避就東偏也。
順治丙戌會試中四百名 順治丙戌正月,禮部奏:「今年二月會試天下舉人,其中式名額及內簾房考官,均宜增廣其數,以收人才。
」得旨:「開科之始,人文宜廣,中式額數準廣至四百名,房考官二十員,後不為例。
」 丙戌會試得人 順治丙戌開科取士,為會試第一科,雖循明制,以《四書》命題,而第一名進士李奭棠三藝渾穆,蔚然開國氣象。
魏文毅公裔介、魏敏果公象樞、李文勤公霨、馮文毅公溥、朱尚書之錫,皆出是科。
順治己醜會試中四百名 順治己醜會試,中式四百人,閣臣七人典試,前代未有。
時兩廣初定,二甲授參議,三甲授知府,進士釋褐,即官四品,亦奇遇也。
會試滿漢分榜 順治壬辰、乙未春闈兩科,分滿、漢二榜,各有三鼎甲及二甲三甲,其後則合為一榜。
世祖念南榜舉人之會試 順治丁酉,世祖既誅方猶李振鄴、張我樸,南榜舉人不得試,已而覆試,江南舉人第一葉芳靄,第二某。
世祖悔而惜之,每謂江南舉人被累之困。
己亥八月,會試榜發,世祖顧問禮部江南覆試舉人中式幾人,禮部堂官以已中十七人對。
又問葉芳靄中式否,則奏曰:「已中式。
」又問某,則奏曰:「某名在副榜。
」問其人安在,則奏曰:「回原籍矣。
」及廷試,遂拔芳靄一甲第三人。
辛醜,世祖晏駕。
明年,某始成進士。
會試中額分省 康熙癸卯會試,粵東無一中式者。
東筦舉人林貽熊等聯名籲請,允之,乃定分省中額之例。
謝聘以會試落名不得與 康熙癸卯,謝聘舉於鄉。
甲辰,公車北上,禮部吏誤落其名,遂不得與試。
事聞,聖祖赫然震怒,疑為怨家裁抑,從邸舍急索之,而聘已先期出都。
乃遣吏部員外郎喇畢馳驛召聘,使赴闕質對,議削諸司事官籍,立授聘官。
聘詣部,立白司事官無他,實吏胥一時之誤,司事官概免罪。
聘,號莘園,瑞金人。
三進士皆貳臣 進士出身之最奇者三人,皆在國初,以貳臣就試者也。
一杞縣任暄猷,明末練鄉勇,禦流寇有功,後仕福王,為後軍都督。
王師下江寧,投誠,隸旗下。
中順治壬辰進士,以磨勘被黜,後再中乙未進士。
一邵陽吳芳,明崇禎己卯舉人。
永曆時,官至左都禦史,歸命後,願以科第進,中康熙甲辰進士。
一五河錢世熹,明末官縣令,鼎甲後,削髮為浮屠,久之復還俗為諸生。
康熙庚戌成進士,年七十餘矣。
準新進士自陳任吏與否 康熙庚戌,常熟陶晚聞太常正靖再試保和殿,名在第十二。
聖祖命大學士蔣文肅公傳訊諸進士,自度材能堪任吏與否。
倪紫珍先對曰:「有志臨民。
」陶繼言曰:「願就教職。
」文肅愕然,再詢之,對如初,後太常仍以翰林用。
韓文懿為會元 康熙癸醜會試,值釐正文體之時,長洲韓文懿公菼舉南宮第一,遂以經義開風氣之先,駸駸乎有起衰之功焉。
陳文簡奉旨會試 陳文簡公生而岐嶷,三四歲時,每於睡夢中,一聞梵唄聲必驚起,合掌趺坐。
母知其有自來也,撫之曰:「兒既生我家,當從事聖賢之學,佛氏之教不足循也。
」文簡聳聽已,即臥,自此聞經唄聲,不復起矣。
比長,博極羣書,以貢入成均,旋中京兆試,文名藉甚,上達宸聰。
康熙己未會試,適其婦翁長洲宋文恪公充總裁官,文簡迴避不與試。
是日聖祖臨朝,閱禮部奏迴避事,指文簡名以詢,廷臣羣以宋係陳婦翁對。
上曰:「翁壻何迴避之有?可趨令入試。
」時日已亭午,闈中將放飯矣,忽傳鼓啟門,奉旨特送舉人陳元龍一名進場,然文簡仍以嫌被屏。
乙醜,會試中式,總裁以十卷進呈,文簡卷列第十,上拔置第二。
殿試,上復親擢為一甲第二名,賜進士及第。
丁腹松中進士而辭館 丁腹松,字木公,通州人,博學能文。
性迂古,重氣節,年三十舉孝廉,屢試春官不第。
時明珠當國,聞其名,延之課子。
丁督課嚴,明益重之,每朝罷必往謁,數年如一日。
值會試期近,明曰:「試期近矣,先生大才,掇高第如拾芥,可預賀也。
」丁歎曰:「吾自揣學問不讓他人,顧屢躓場屋,命耳!吾衰矣,不願作馮婦也。
」明曰:「科名遲早有定數,先生非久居人下者,吾願先生之就試也。
」又曰:「奴子安三,於送場事頗悉,令侍先生往,當能減先生之勞。
」丁詫曰:「彼能之乎?」明亟稱其能,頷之。
安三者,明之豪奴,侍郎以下皆敬禮焉,呼之為三爺。
明敬丁,特命供使令,丁亦微聞安不法事,日必令其疊被掃地滌溺器以挫之,且直呼曰「安三」。
安以主人故,謹受命。
是日,明去後,安入服役,丁思明言,遂少假顏色,笑呼曰:「安三爺,聞汝主言,汝於送場事頗悉,吾試時,當借重也。
」安驟聞此語,如膺九錫,蓋丁素嚴厲,今忽霽顏,且呼之為安三爺也,乃屏息肅立,對曰;「敢不唯命。
」 屆期,安策馬前導,將入闈,眾官見安來,有揖者,有屈半膝者。
丁誤以為施於己也,訝甚,據鞍拱手不已。
抵闈門,即見一官手丁卷,呈安閱,眾官前導,安與丁偕入號舍,為丁張號簾,敷考具者皆官也。
安臨去時,復諄囑眾官善視丁,眾唯唯,如是者三場。
發榜前數日,安忽入賀曰:「師爺中式矣。
」丁笑曰:「固所願也,然談何容易?吾命果泰者,通籍久犬,待今日耶?」安力言其確,丁怒曰:「關防嚴密,奴輩何由知之?汝敢造言以戲我,當告汝主撲汝也。
」安疾趨而出,有頃,手一卷來,謂丁曰:「睹此,知小人之言確也。
」丁視之,則一硃卷,卷面大書中式第幾名,展視之,蓋己作也。
大驚,索卷將裂之,安見丁變色,急袖卷出,丁追之不及返,乃怒詈不已。
其時丁猶謂安取他卷謄己所作文以誑己也。
次晨,囑明嚴治之,明唯唯而已。
閱數日,榜發,丁果中式,名數與前卷符。
丁始晤明為之通關節,安所為,明所使也。
大慟曰:「吾一生名節掃地矣。
」急辭館。
明固留不可,具盛饌餞之,辭不赴。
瀕行,明囑其子成德贐以萬金之券,曰:「聊以將意,家父恐道遠,攜帶不便,已匯袁浦矣。
」丁固辭,成固請,丁乃索火吸煙,即以此券付之火,明父子嗟歎而已。
又命沿途官吏具供張,丁悉屏弗受。
既歸,隱居城南之軍山。
及明敗,凡與明往來者均株連,丁獨否。
汪舍亭承父命赴會試 康熙戊戌,杭人汪舍亭再舉禮部,值母袁太孺人卒,痛己之遠遊而母死不能喪也,自誓不復應試。
辛醜,計偕,其父察其無行意,一夕,召而語之曰:「而以乃翁為年邁乎?」因據案起立,張左右手,復坐,命進餐,食盡一升。
舍亭知老人尚無恙,重違其志也,乃始行。
蔣恭棐兩宴瓊林 長洲蔣太史恭棐中康熙乙未進士,未授職,後緣事被黜。
越六年辛醜,捷南宮,入詞苑,兩宴瓊林,世稱奇遇。
世宗諭令副榜會試 雍正丙午,世宗諭曰:「士子讀書制行之道,首在明經。
其以《五經》取中副榜者,必有志經學之士,著將今年各省《五經》取中副榜之人,俱準作舉人一體會試。
此係特典,後不為例。
」 世宗諭應試貢士語 雍正丁未試南宮,以春寒,賜貢士棉衣薑茶。
試畢,羣詣謝恩,吳大宗伯襄宣言於眾曰:「上有旨,汝輩他日作官,當如張鵬翮、朱軾,方不負朝廷。
」張、朱皆諡文端。
貢士,即進士也。
杜要徒步赴會試 新化杜要,字明若,屢困場屋,佹得佹失,年六十四,始與同縣楊琨、楊振鐸同舉於鄉。
已而琨與振鐸相繼登明通榜,要年輩先於二楊,恥居其後。
乾隆丙辰,年已七十矣,徒步赴京,應會試。
高宗登極,恩命,搜年老舉人硃墨卷進呈,遂特賜要以國子監學正。
會試時皮衣不去面 國初考試嚴懷挾之禁,會試士子計無所出,乃將文字抄成小本,縫衣裘中,遂有皮衣去面氈衣去裏之例。
然會試在三月,時猶嚴寒,士子著裘者入場時,悉去其面,一色皆白。
乾隆乙醜,高宗降諭:「春月會試,風簷之下,非衣裘不足以禦寒。
若將製就皮衣悉令去其裼襲,應試多人,既不免改造之費,亦非所以飾觀贍也。
著將皮衣去面之例停止。
」 閻循觀會試下第 乾隆丁醜會試,餘姚盧抱經學士文弨與分校,得山東一卷,其辭簡淡醇雅,以為非學有元本者不能。
既呈薦,主司嫌其寂寥,弗善也。
甲乙既定,諸分校者皆退,學士獨抱卷上堂,與主司言,謂不宜失此士。
力爭再三,竟不能得,學士為之出涕。
既撤棘,言頗傳於外,爭索此卷閱之,稱歎。
詢邑裡姓名,則昌樂閻考功循觀也,以故閻雖不遇,而名聞京師。
至丙戌會試,學士又與分校之列,揭榜日,唱名至第九,侍郎劉蔭榆聞閻名,詫於眾曰:「此即往年盧某所為抱卷而泣者也,今可為之一鼓掌矣。
」滿堂聞之,皆大噱。
會試易表判為詩 乾隆丁醜會試,奉旨,易表判為詩,置經文於二場,永著為例。
戊寅,復於頭場增性理論一篇,其後無性理論,僅三文一詩而已。
會試有貢士謝恩摺 會試放榜,禮部必代貢士為謝恩摺。
乾隆丁醜,乃貢士所自撰,領銜者為龔起,其呈詞,有「稽千佛之名經,載雲從之詩」等句。
高宗降諭申斥,謂「千佛名經,乃唐人下第者欣羨之詞,語甚鄙俚。
在制科鉅典,自當誦習聖賢,非先王之法言不敢道,豈得漫為摭拾?至雲從之詩,則與周宣憫雨詩相溷,龔起等草茅之士,未諳體制,尚無足責,而禮部堂官據詞入奏,何以不加檢點」雲雲。
眭朝棟請復會試迴避卷 乾隆辛巳會試,特派禦史眭朝棟為同考官,命於入闈日,開列應避之親族名單以進。
劉文正、王文襄之親族,頗多應迴避者,而眭獨無。
高宗怒,下眭於部。
部承旨,引結交近侍例,置極刑。
蓋眭當未派同考時,曾疏請復迴避卷,高宗疑密語已洩,眭為劉、王地也,故誅之。
汪竺香會試不妄對 蘇州汪竺香,名元亮,博聞強記,為吳中名宿。
中乾隆壬午經魁,朱文正公深器重之。
每有不得意事,則風病時發。
某科試,頭二場卷已入彀矣,至三場,策問皆元元本本,通場無及。
然僅對四問,有一問僅書「臣愚不敢妄對」六字,房官閱之大笑,遂落孫山。
會試名次已定復改 順治丙戌會試,柏鄉魏文毅公裔介卷已擬第一,填榜時改為十二名,李奭棠本定十二名,改第一。
乾隆癸未會榜第三名本定張書勳,以其論錯誤斥去,乃於落卷中搜得秦大成卷以補之。
後秦占大魁,而張亦中丙戌狀元。
新進士簪花禮 新進士釋褐於國子監,祭酒司業皆坐彜倫堂,行拜謁禮。
簪花故事,三鼎甲皆簪金花,有備用一枝,為總理監事者所攜歸。
乾隆辛醜,長洲錢棨適占三頭,於時總理監事者為蔡文勤公世遠,新司業則翁覃谿學士方綱也。
文勤戲謂今科狀元為翁公上年所得士,此花應歸翁公,學士因攜歸,櫝藏之,鐫銘其上,並撰《三元考》、《三元喜讌》詩四律。
京師士大夫及四方詩人和者數百家,梓為《三元詩集》。
高宗以五經試士 乾隆戊申,高宗以相臺《五經》鏤闆,特築《五經》萃室藏之。
舊例,科場試士,士各習一經,至是始用五經。
淩廷堪成進士 歙淩次仲教授廷堪,少長習賈,常為人所紿,母王氏乃使從事於學。
博通經史,尤精三禮,及推步之學,顧生平不好八股文,未嘗作也。
入都,謁翁覃溪,翁奇其才,強之習舉業,遂以乾隆己酉、庚戌兩榜成進士。
停會試明通榜 乾隆庚戌以前,會試有明通榜,例得內閣中書,蓋於遺卷中取之也。
長洲王惕甫苞孫素有才名,上計時,和珅欲緻之門下,王拒之,不通一刺。
和銜之甚深,會試,王中明通榜 ,和特奏停止,將榜撤回。
會試明通榜,遂自庚戌永遠停止矣。
會試搜落卷 乾隆乙卯會試榜後,高宗簡大臣搜閱遺卷,得三人,特旨授內閣中書。
是科總裁為諸城竇光鼐,滿洲瑚圖禮,武進劉躍雲,第一名王以鋙、二名王以銜,歸安人,同懷兄弟也。
高宗疑其有私,將總裁降調有差,而命嚴行覆試,並恐有屈抑。
別簡大臣取遺卷悉心覆勘,大臣以蕭山傅金、天津徐炘、山西李端三卷進呈,俱命授內閣中書。
後徐官至某省藩司;李成嘉慶己未進士,入翰林;傅早卒,終中書軍機處行走、方略館纂修、文淵閣校理。
俞理初會試下第 嘉慶朝,士之以博洽聞於時者,北為張石洲穆,南為俞理初。
理初舉於鄉,數困公車。
某科,阮文達典會試,王菽原禮部為同考官,得一卷,驚喜曰:「此非理初不辦!」亟薦之。
是日,文達適小極,未閱卷。
副總裁汪文端公廷珍素講宋學,深疾漢學迂誕,得王所薦卷,陽為激賞,俟王退,亟鐍諸笥,亦不言其故。
將發榜,文達料理試卷,詫曰:「何不見理初卷耶?」命各房考搜遺卷,王進曰:「某日得一卷,必係理初手筆,已薦之汪公矣。
」文達轉詰文端,堅稱不知,文達無如何,浩歎而已。
榜後,理初往謁王,王持之痛哭,折節與論友朋,不敢以師禮自居,且贈詩四首,有雲:「如是我聞真識曲,最難人說舊知名。
」又雲:「冥鴻已分翔寥廓,暮雨蕭蕭識此心。
」其傾倒也至矣!理初所著書,初名《米鹽錄》,王為鳩貲選刻其半,易名曰《癸巳類稿》。
龔定庵會試之起講 嘉慶乙醜春闈,同考官王植閱浙江一卷,至第三藝起講,以為怪,大噱不止。
鄰房溫平叔侍郎聞聲往視之,為言此必龔定庵卷無疑,乃慫恿呈薦,遂獲售。
況夔笙太守嘗言見是科第十房同門錄,有定庵闈作,三題為「夏曰校,至小民親於下」,其小講雲;「昔者三代之制,八歲入小學,十五入大學。
小學學六書九數而已,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
」雖簡淡疏樸,然亦不甚怪異,其首次兩藝,氣格尤醇簡,不骫時藝矩度。
詩題為「春色先從草際歸」,第四韻雲:「出山名遠志,入夢戀慈暉。
」尤渾雅可誦也。
此在定庵,蓋已俛就繩尺矣。
龍汝言一體會試 狀元遭際之奇,莫過於龍汝言。
龍未第時,館某都統家,適仁宗萬壽,都統屬撰祝詞備小貢。
故事,每萬壽及令節,凡一二品大臣及內廷翰林皆有小貢,為詩、詞、序、頌之類,繕小冊以進。
龍乃集聖祖、高宗禦詩百韻以進,仁宗大喜,特召都統獎之。
都統以龍代作對,仁宗曰:「南方士子往往不屑讀先皇詩,此人熟讀如此,具見其愛君之誠。
」立賞舉人,一體會試。
次年春闈下第,總裁覆命,召見時,仁宗謂闈墨不佳。
及出,密詢近侍以今科闈墨不愜上意之故,近侍曰:「龍汝言落第耳!」於是朝臣鹹識之。
次科,即嘉慶甲戌,主司仰體上意,因中之。
及殿試,即以一甲一名擬進,仁宗私拆彌封視之,乃無言。
臚唱日,仁宗喜曰:「朕所賞果不謬也。
」甫釋褐,即派南書房行走、實錄館纂修等差。
龍幼孤貧,賴妻父卵翼之,故懼內,妻又悍。
一日反目,避友家,適館吏送高宗實錄請校,龍妻受而置之。
越日,吏往取,妻與之,龍不知也。
一日,忽降旨革職,蓋高宗純皇帝之純字,館吏誤書作絕,龍雖未寓目,而恭校黃籤,則龍名也。
仁宗大驚,降旨曰:「龍汝言精神不周,辦事疏忽,著革職永不敘用。
」及仁宗崩,龍入哭臨,哀痛逾常。
宣宗嘉其有良心,特賞給內閣中書,道光戊戌科,猶充會試同考官也。
會試房考覓穆公子卷 長沙陳岱雲太守源兗,以氣節自高,與曾文正公國藩為密友,卒殉鹹豐癸醜廬州之難。
其官編修時,分校禮闈,首輔穆彰阿有子與試,分試十八人,皆其門下士也。
十七人者,爭覓公子卷,冀得一當,獨憚太守方正。
而卷適在太守房,以藝劣未呈薦。
同事物色之,且以情告,太守亟加批抹焉,穆無如何也。
會試關節 科場關防嚴密,道光時,某權相以此樹黨,其奮門生年家子及有以文字著名者,場前預送條子為文中之關節,久之相習成風矣。
有某部郎者,頗束身自愛,某科出禮闈,呈文稿於鄉薦座主。
某甚重其文,怪其不預送條子。
某曰:「門生初試,不知條子為何物,又愧由詭道貽師門羞耳!」座主咈然不悅,曰:「君不受栽培,嗣後不必過我也。
」是科雖中,不與館選,說者謂為不受栽培所緻。
龔定庵魏默深會試下第 道光丙戌會試,劉申受禮部為同考官,得龔定庵卷狂喜,亟薦之。
魏默深卷在某侍禦房,猶豫不遽薦,劉讀其文異之,乃促令亟薦,然龔、魏竟皆下第。
劉痛惜之,贈以詩雲:「三江人文甲天下,如山明媚畫嶙峋。
盎盎春溪比西子,浣花渥錦裁銀雲。
神禹開山鑄九鼎,罔兩頫伏歸洪鈞。
鋒車西走十一郡,奇祥異瑞羅繽紛。
茲登新堂六十俊,【自注:浙卷七百餘人,餘獨分得六十卷。
】就中五丁神力尤輪囷。
紅霞噴薄作星火,元氣蓊蔚暉朝暾。
骨驚心折且揮淚,練時良吉齋肅陳。
經旬不寐探消息,那知鎩羽投邊塵。
文字遼海沙蟲耳,司中司命何歡嗔。
更有無雙國士長沙子,孕育漢魏真精神。
尤精選理躒鮑謝,暗中劍氣騰龍鱗。
侍禦披沙豁雙眼,手持示我咨嗟頻。
【自注:湖南九四卷,五策冠場文更高妙,予決其為魏君源。
】翩然雙鳳冥空碧,會見應運翔丹宸。
萍蹤絮影亦偶爾,且看明日走馬填城闉。
」定庵是歲三十有五。
己醜,始捷南宮,劉即卒於是年。
默深至乙巳始登第,則劉不及見矣。
默深,邵陽人,非長沙也。
曾文正為同進士 曾文正公國藩成進士時,殿試列三甲。
故事,三甲多不入翰林。
文正大恚,即日買車欲歸。
時勞文毅公崇光已官編修,有名公卿間,因往慰留之,且許為盡力。
歸,即約善書者數人,館之家,又假親友僕馬各十,鞍轡以待。
文正出場,急寫其詩分送貴要。
既而果列高等,入翰林,然終以不登二甲為恨。
至督師兩江時,偶與賓客語及「如夫人」三字無對,李次青方伯元度應聲曰:「同進士。
」曾色變,李亦慚悔,久之乃解。
會闈別試迴避 道光丁未會試,山東孔慶瑚為同考官,孔氏宗族應迴避者數十人。
蓋聖裔散處各省者,皆依衍聖公輩行,不紊昭穆。
故每遇孔氏子孫有主考同考之役,以同宗例須迴避,不論籍貫。
禮部尚書祝慶蕃因請復別試迴避之例。
宣宗問停止之故,慶蕃對曰:「乾隆某科有宰相子弟迴避者,高宗恐臣僚與有私昵,乃停此例。
」宣宗曰:「今年非亦有宰相子弟在迴避中耶?」慶蕃叩頭莫能對,遂罷官。
王壬秋不赴會試 湘潭王壬秋,名闓運,少負時名,往來公卿間,多欲羅緻之。
而性超軼,不樂仕進。
鹹豐時,嘗客遊燕趙,將赴春闈,至清苑矣,意忽忽不樂,遂改轅歸,作《思歸引》。
其後得官翰林院檢討,特賞也。
潘文恭重賜及第 重宴瓊林,已不多見,而重賜及第,國朝惟潘文恭公世恩一人。
潘以乾隆癸醜大魁天下,至鹹豐癸醜,甲子一周。
時已早躋台輔,而是科子星齋侍郎曾瑩,適奉命典春官試。
孫文
谷固好學,聞其稱善處,輒求覆誦,遂援筆默寫一篇,且加評點以示。
蓋其出門時,詢知王住處,即乞其草藁,讀一過,即能背誦也。
袁子才捐監應鄉試 錢塘袁子才太史枚宏博報罷,留京師,在嵇文恭公璜邸中訓蒙,歲脩錢二十四千。
同徵友之已貴者醵資為之捐監,乃得應乾隆戊午順天鄉試,得雋。
己未,聯捷成進士,入詞林,以未嫻滿文,散館外用。
朱文正十七得鄉舉 大興朱文正公珪年十七,中鄉舉,榜發後,謁座師阿文勤公。
文勤曰:「子年少,而魄力大似先師安溪李文貞公。
」又謁劉文正公,亦大歎賞。
翼日,招至第,命與公子文清公同題壁間《狻猊噬虎圖》,用東坡《石鼓詩》韻。
詩成,文正讀至「東龍西龍鬬赤日,白髯老蛟碎玉鬥」句,大叫曰:「真長吉語!」有頃,復正色曰:「子詩文已成家,留心經濟,必成偉人。
」 順天鄉試卷多曳白 乾隆甲子順天鄉試前期,高宗以懷挾擬題之風日甚,思懲之,命親王大臣嚴立搜檢之法,得一人者賜軍役一金。
士子褫及褻衣,貢院內外,枷杻相屬,比日晡,受卷入場者寥寥也。
時士子多退歸寓舍,將就寢矣。
忽傳一體放進,欽命題下,曳白者乃至二千餘人,下詔切責,並裁減各省中額有差。
順天鄉試擬題 康熙時,凡應京兆試者,擬《四書》題,十得五六,經文後場,祕藏硯燭中攜入。
雍正時,稍變陋習,而題拘忌諱,擬者亦十得四五。
乾隆甲子,順天鄉試嚴禁懷挾,特命舒赫德、哈達哈二人監視,辮根穀道,無不搜及,二三場散去者千餘人。
鄉試落第舉子謁主司 故事,每科各直省鄉試,揭曉後,中式者謁見典試,絕無不第者與焉。
惟錢塘陳句山太僕兆崙文章德業為世儒宗,乾隆丙辰,薦宏博,授編修,某科典湖北試,闈中落卷亦一一別其純疵,明白批示,發卷後,下第士子率求見,鹹指以要領,各得其意而去。
有劉龍光者,聞其講論,感激欣喜至泣下,次科聯捷,成進士,歷官禦史,終其身,執弟子禮不衰。
鄉試呈薦官卷 各省鄉試官生之卷,十九呈薦,其事始於富陽董文恭公誥以官生應試時。
乾隆庚辰秋,劉文定公與介野園少宰典京兆試,有同考官某素識文恭名,得一卷呈介。
介不取,某曰:「觀其詞采富麗,必董公子也。
」介大怒曰:「科場法至嚴肅,果爾,即奏聞。
」賴文定力為寬解,乃悉取官卷,付介去取,自此沿為成例。
順天鄉試官生卷遂盡呈主考,而外省亦然矣。
劉鳳誥改鄉試卷 劉侍郎鳳誥督學浙江,胥吏徐某,故業鹺,子聰慧,既入泮,謀舉鄉試,會巡撫他出,奏以劉入闈監臨。
胥子徧賄諸官吏,既入闈,先以文藁呈劉,劉為點竄之,無何,果擬中元。
而胥所為頗洩,多口沸騰,未揭曉,諸考生先榜姓名於撫署,劉懼,急削之。
順天鄉試之解元 順天鄉試,例於九月朔呈進中式前十卷。
乾隆辛卯,高宗以解元文甚不佳,移第三,以南元為第一。
發卷出,奏事太監曹某奏稱順天鄉榜向以順天人置第一,乃易還之。
四書詩題同在鄉試首場 乾隆癸卯順天鄉試考官三人,同考官十八人,皆用翰林出身,誠詞林盛事。
以《四書》題、詩題同在首場,亦是科始。
孫淵如得丙午鄉舉 乾隆丙午,陽湖孫淵如觀察星衍應江南鄉試,主司朱文正公將出京,與彭文勤公約,謂吾此行,必得汪中孫星衍。
榜發,果得孫於經策中。
中,字容甫,江都人。
王健寒九十九歲應鄉試 乾隆時,番禺縣學生王健寒年九十九,尚應鄉試,握筆為文,翁方綱曾記以詩。
鄉試老少同榜 乾隆時,粵東諸生謝啟祚年九十八,猶入秋闈,以年例,當早邀恩賜,大吏每列其名,輒力卻之曰:「科名,定分也。
老手未頹,安見此生不為耆儒一吐氣乎?」丙午鄉試,果中式,謝戲作《老女出嫁》詩雲:「行年九十八,出嫁不勝羞。
照鏡花生靨,持梳雪滿頭。
自知真處子,人號老風流。
寄語青春女,休誇早好逑。
」謝嘗以「半百子孫圖」五字合成一壽字贈人。
及百有二歲,朱文正公珪以聞,詔加編修,賜「壽禹昌文」匾。
丁未應會試,特恩授司業銜。
己酉,恭祝高宗八旬萬壽,晉秋鴻臚卿,瀕行,賜詩額以寵之。
又十數年卒,蓋壽近百二十歲矣。
有見其硃卷履歷者,先後三娶二媵,舉十三男,十二女,孫二十九人,曾孫三十八人,玄孫二人。
是科,番禺劉樸石孝廉彬華則以年僅十五而中式,老少同榜,年齡相距為八十三年。
撫軍某《鹿鳴宴紀盛》詩,有「老人南極天邊見,童子春風座上來」句。
沈惟熙未冠賜舉人 沈文慤公德潛於儒臣中最稱晚達。
嘗訓其孫惟熙曰:「汝未冠,蒙皇上欽賜舉人,亦知而翁鄉試時,固十七次落第秀才乎?」蓋文慤年六十有六,始膺鄉舉也。
馮潛齋重赴鹿鳴 馮潛齋,名成修,廣東人。
幼牧牛,年三十四,始遊庠。
逾年,登賢書,聯捷,點庶常,改部曹,典蜀試。
又典閩試,得藍彩元作解首。
先是,藍為王安國尚書典試所賞,必欲中元,因與正主司不合,爭之不得,尚書曰:「姑置之,此人不中元,吾不信也。
」閱二十年,果發解,王大喜而藍老矣。
馮督學貴州,旋罷歸。
好論文,有馮八股之目。
年九十餘始卒。
乾隆壬寅八袠,與夫人同庚,康健無恙,屆結褵周甲之期,戚友門生鹹集稱慶,重行花燭交拜之禮。
自署其門雲:「子未必肖,孫未必賢,屢忝科名,隻為老年娛晚景;夫豈能剛,妻豈能順,重燒花燭,幸邀天眷錫遐齡。
」至壬子,重赴鹿鳴。
浙江鄉試誤出經題 乾隆甲寅,浙江鄉試《易經》題,誤出「離為目為火」。
杜奎熾書鄉試策後 杜奎熾,昌黎狂生也,以狂死。
嘉慶戊辰,應鄉試,書策後千餘言,言:「直隸官吏不能奉宣德意,旗民買漢人田免租,漢人買旗民田沒其田,且治罪,非普天下王臣王土之意。
」又:「民遇飢饉,毋得攜族過山海關,非古人移民移粟之道。
」又言:「後之人君,不以一權與人,大小事必從中覆。
臣下皆無所作為,委成敗於天子,不能給則委之律例。
故權之名出於天子,而其實則出於吏,與其權出於吏,無寧分其權於臣。
」 書聞,大臣訊之曰:「汝年少,不知為此言,必受人指使。
言之,當免罪。
」奎熾大言曰:「奎熾所言,皆忠孝事,天生之,孔孟教之,何者為指使?奎熾生十八年,今乃知孔孟為千古忠孝訟師。
」訊者皆噤且怒,或叱曰:「汝沽名耳!何知忠孝?」奎熾曰:「然。
奎熾誠沽名,然奎熾今死矣。
公等為宰輔,受大恩,萬一樹牙頰,論列是非,朝廷念大體,當不死,輕者罰一歲俸,至款段出都門,極矣。
公等愛一歲俸,不沽名,奎熾以性命沽名,奎熾誠沽名也。
」遂罷訊。
房官誤會鄉試卷文 世俗以夫婦好合之事為敦倫,以使令奴僕為飭紀。
嘉慶己卯,浙江鄉試,某房官閱文,見有「飭紀敦倫」句,大駭曰:「敦倫豈可飭紀?怪誕極矣!」亟以筆直抹之。
魏默深得順天鄉舉 道光辛巳,桐城光聰諧與膠州張曾靄鐵橋為順天鄉試同考官,首題「上長長而民興弟」。
張得一卷,卓犖奇肆,薦之戴可亭相國敦元,極為推賞。
旋因內用「尺布之謠」四字,嫌係漢事,抑置副榜。
逮填榜,知為湖南名士魏源,大為扼腕,然魏即於下科中式順天榜第二名矣。
魏,字默深,邵陽人。
俞理初鄉試紅卷 黟縣俞理初正燮博學久困,道光辛巳江南鄉試,監臨蘇撫某徧諭十六同考官,謂某字號試卷必留意,蓋紅號試卷,外簾有名冊可稽,故監臨知之也。
是科正主考為湯文端公金釗,副主考為熊遇泰,同考某呈薦於熊,並述監臨之言。
熊大怒曰:「他人得賄,而我居其名,吾寧為是?中丞其如予何?」遂擯棄不閱。
同考不敢再瀆,默然而退,以為卷既薦,吾無責焉矣。
填榜日,監臨主考各官畢集至公堂,中丞問兩主司,某字號卷曾中式否?湯曰:「吾未之見也。
」熊莞爾而笑曰;「此徽州卷,其殆鹽商之子耶?」監臨曰:「鄙人誠愚陋,抑何至是?此乃黟縣俞正燮,皖省積學之士,罕有倫比者也。
」熊爽然,亟於中卷中酌撤一卷,以俞卷易之,未嘗閱其文字也。
俞遂中式。
吳廷珪得江西鄉舉 道光辛巳,江西鄉闈解元為吳廷珪,浮梁人。
當嘉慶辛酉鄉試時,主司極賞其文,拔置第一。
將發榜,忽失其卷,徧搜不獲,乃易一人。
撤闈後,主司檢行李,於帳頂得一卷,乃初中第一之卷也,懊恨久之。
自是試輒不利,然越二十年而仍獲解首焉。
林文忠創設鄉試信礮 江南人文甲於各省,每鄉試,合江寧、江蘇、安徽三布政司所屬士子,恆萬六七千人,入鎖院時,唱名授卷,竭一晝夜之力未能竣事,有擁擠顛仆者。
某科侯官林文忠公則徐以兩江總督入闈為監臨,創設信礮,立燈牌,陰以兵法部勒之,日晡而點名畢矣。
春鳳池不得鄉試魁選 駐防各省之八旗人士,例得與於所在地之省闈,與漢人一體鄉試,名次亦列入其間,仕不得在前十八名。
前十八名者,除第一名為解元外,餘謂之經魁,蓋士子得專一經也。
江南鄉試同考官分十八房,十八房所中之卷各有一最優者,即以十八房之次序,第其先後,故曰經魁。
蒙古春元,字鳳池,長於文學,中道光癸卯江南鄉試第十九名舉人,座師祁文端公巂藻、賈文端公楨極擊賞其卷,以格於例,未及置魁選為恨。
鹹豐癸醜,大挑二等,得七品小京官,改光祿寺署丞,春於是時已絕意進取,優遊於鎮江之金焦、北固間矣。
子善彰,國子監博士。
善廣,內閣中書,歷權浙江之西安、浦江縣知縣,皆以科第起家。
善康,未仕,隱於商。
善述、善餘均太學生。
善揚,附生,畢業於江蘇師範學校。
五人以關節得鄉舉 道光甲辰恩科江南鄉試,青浦中式者五:曰陳瑑,曰葛桐銜,曰王映江,曰諸成琮,曰王浩。
當赴試時,五人實同舟。
至金陵,泊舟下關,有一蒼頭誤送一函至,五人啟視之,則關節也。
乃送某巨公之子者,謂今科闈藝須用《尚書》。
遂亟封其書,還其人,而祕之。
及入闈,五人得題,委按《尚書》意義,力為詮發。
榜發,果皆售,蓋皆於無意中得之也。
然五人中,多漢學名家。
瑑,字小蓮,精研六書,具有神悟,晚習九章術,自號六九學人。
學使曾批其文,謂為大江南北第一。
桐銜,字稚侯,年最少。
映江,字永伯,湛深經學,尤深於《書》,著有《顧命康王之誥》考辨大旨。
成琮,字彥卿,亦以文鳴,熟精注疏。
浩,字荊門,通六書,精考證。
惟桐銜之文,為人所捉刀也。
江南鄉試之麗六卷 崑山徐朗齋大令鑅慶,健庵尚書裔孫也,有雋才,跅弛不羈。
道光己酉,鄉試二場畢後,飲於奏淮妓艇,大醉不醒,三場誤點名,未入闈而其卷已掄元矣。
闈中徧求三場卷不得,主司歎惋累日。
刊程墨時,錄其文於解首之前,不刊名而刊紅號,曰「麗六」。
徐賦詩雲:「虛名麗六流傳徧,下第江南第一人。
」 翁叔平喜罵鄉試監生 鹹豐戊午,翁叔平協揆同龢與潘文勤同典陝西試,二人故姻好也。
並坐一堂閱卷,翁得劣卷,橫抹,大聲罵曰:「此必監生卷。
」潘言於翁曰:「來朝,將與君分堂閱卷。
」翁請故,曰:「子誠大秀才拔貢生,我乃監生,不堪遭君罵也。
」翁大笑,允改口,然越數日而罵如初矣。
陸溶為歪頭舉人 蘇州陸溶工制藝,鄉試屢不第,益發憤讀書。
某歲,遇大比,將行前一日,焚香告天曰:「某半生辛苦,不能博一第,如命中應有此福,雖遲數年無害;脫令無也,願略減壽算以易之,俾白屋儒生,亦有吐氣揚眉之一日。
」禱訖,伏地大哭。
是年,果中式。
未久即病死。
陸頸有創痕,頭常於欹一面。
相傳陸於粵寇擾蘇時,奔避不及,一寇以利刃砍頸,深入數寸,不絕者三分之一,暈仆於地,越一晝夜始蘇,砍處已為頸血凝合,遂得不死。
然其頭已偏而不正,人謂之歪頭舉人。
江南冬行鄉試 同治甲子夏,江寧既克,粵寇平。
及冬,江督曾文正公國藩奏請補行江南鄉試,藉以鳩集流亡也。
不以八月而以冬,故不曰秋闈而曰冬闈。
解元為江璧,第三人為吳大澂,文正與主司劉琨相慶,謂江璧二字,適為江南肅清之義,蓋至是而長江流域完璧歸趙也。
吳大澂三字,蓋至是而三吳澄清也。
吳,字清卿,後官湖南巡撫。
滄粟為人得鄉舉 光緒初,山右郝某富甲一邑,解風雅,好客。
有二子,長者年弱冠,延某孝廉為師。
孝廉學淹博,負時譽,廉靜寡欲,有古君子風,以故賓主甚相得。
一日,有客訪郝,郝臥未起,客翩然入塾,孝廉與之談,滔滔清辯,如讀破萬卷書者,孝廉雅重之,恨相見晚。
未幾,郝出見,客先道嚮慕之忱,而後述來意,蓋于役罄資斧,來假白金三千者。
主人慨諾,問客曰:「尊紀安在?取攜便否?」客曰:「隻身萬裡,無僕役,行將如太原,書券向錢肆付可矣。
」郝如其言與之,拱手而去。
孝廉謂郝曰:「公誠慷慨,然不相識者與以三千金,異日來者求無厭,殊可慮耳!」主人曰:「客目光如電,吐屬又類書生,殆俠義之徒。
與之,所失不過三千金,不與,則禍且不測。
」孝廉默然,心中未嘗不訝客之來突如,郝之與傷惠也。
閱數月,有以書遺郝者,啟視,則客謝劄,尾雲:「令郎俊秀非凡品,擬為納粟入監,俟秋闈一決勝負,速將履歷寄某處。
僕已於某月日入京,令郎來,倘屈駕,當掃榻以待。
」郝色然喜,以為客固不負餘者,遽以履歷寄客。
孝廉審知其徒,以為即遇盲主司,亦無倖,然不能重拂郝意,姑令多讀多作而已。
六月初,擇吉日,令其子就道,孝廉與之偕。
抵京訪客,客居殊精雅,相與道契闊,客出監照授孝廉,復附耳語曰:「事已諧,高足領卷入場可矣,勿問他事也。
」及錄科,初入試場,枯坐不能成一字。
日卓午,有人持卷來易,視之,則琳琅滿紙,遂繳卷出,名列前茅。
三場亦如之。
發榜前一日,客走相賀曰:「已中第幾名矣。
」榜發,果然。
亟訪客,客已他往,謁師會同年畢,遂返裡。
郝喜不自勝,大張筵宴,親友賀者踵相接,鹹謂令郎少年英發,行見來年折杏花耳。
郝及孝廉則固知客之所為,而郝尤感之,顧以不知客之蹤跡為憾也。
一日,有需用,入密室取銀,則有白金三千兩置於幾,附一函,略雲:「天涯過客,承君饋遺。
仗義輕財,可風薄俗。
令郎高掇巍科,易於拾芥。
文章幾曾憎命,人定自可勝天。
本擬造府申賀,人事牽率,不克南來。
白金三千,敬謹奉趙,不償子金,受惠多矣。
孝廉某君樸誠可敬,恕不另柬。
某月某日,滄粟拜手。
」主人讀畢,驚異者久之,持函示孝廉,孝廉慚謝曰:「今而後知先生識力之勝人也。
」 外人捐監應鄉試 總稅務司英人赫德有二子,慕我國科名,光緒初,納監,入籍順天,且延名師教制藝。
某科,應順天鄉試,為北皿號生羣起而攻之,乃不入場。
王莘鋤言閱鄉試卷之難 無錫王莘鋤吏部縡,蓴農孝廉蘊章之世父也。
舉北闈南元,聯捷,入翰林,後改官吏部,出典福建鄉試,得士稱盛。
嘗語人曰:「曾得一卷,全體稱意,而中有小疵,終覺不愜,竟擯之。
又有一卷,文平平,而有數警句,愛不忍釋,則姑置榜尾。
暗中摸索,自信鑑空衡平之不易也。
」 林旭十九得鄉舉 林旭,字暾谷,生而穎異,其文則繩趨矩步,無一奔放。
李芍農侍郎文田充福建正考官,得林鄉試卷,擊節歎賞,定為元選,其評語有「非二十年面壁功深者,不能臻斯境界」雲雲。
時林年十九,時論榮之。
林,侯官人,為沈文肅公葆楨孫壻。
光緒戊戌政變,被難,即六君子之一也。
廣東鄉試關節 順天府尹顧某嘗被簡為廣東主考,粵中盛闈姓,有巨商以重金買四姓,二文二梅,欲主考頭場題中宣示。
是科二題為「衣錦尚絅,惡其文之著也」。
三題為「令聞廣譽施於身,所以不願人之膏粱文繡也」。
二文字亦無意巧合。
詩題為「雪樹兩折南枝花」,是二梅字也。
浙江鄉試關節 光緒癸巳,殷如璋、周錫恩銜命南下,主試浙江,至蘇州,船泊閶門外。
時蘇州府為王可莊太守仁堪,循例謁見。
談次,忽有人以密函至,立待覆書。
功令,典試者在途,不得與戚友通音問,防弊也。
殷得密函,請王啟視,王閱之色變,即呼拏下書者。
書中所言,皆賄買關節語,並一萬兩銀票一張,署名者周福清,周即浙江翰林院庶吉士散館授知縣,革職捐內閣中書者也。
殷見事已洩,亦拍案大怒,請將下書者嚴究,以明心跡,於是周遂被禍。
光緒某科,南中某名士典試浙江,撤闈後,以關節酬資未到,流連 西湖者數日。
浙人大譁,羣起逐之,乃倉皇遁去。
然其人固夙以廉隅自勵者,傳聞若是,要亦其左右舞弊所緻耳。
戕教地方停鄉試 光緒庚子約款,凡戕教地方,均停止鄉試三年。
直隸為拳亂區域,故順天甲辰鄉試,借開封闈以舉行之。
新進士釋奠 每科臚唱後,新進士鹹赴國子監釋奠。
禮竣,大司成置酒堂東偏,各獻酬三爵。
以堂中為禦駕臨幸地,故避就東偏也。
順治丙戌會試中四百名 順治丙戌正月,禮部奏:「今年二月會試天下舉人,其中式名額及內簾房考官,均宜增廣其數,以收人才。
」得旨:「開科之始,人文宜廣,中式額數準廣至四百名,房考官二十員,後不為例。
」 丙戌會試得人 順治丙戌開科取士,為會試第一科,雖循明制,以《四書》命題,而第一名進士李奭棠三藝渾穆,蔚然開國氣象。
魏文毅公裔介、魏敏果公象樞、李文勤公霨、馮文毅公溥、朱尚書之錫,皆出是科。
順治己醜會試中四百名 順治己醜會試,中式四百人,閣臣七人典試,前代未有。
時兩廣初定,二甲授參議,三甲授知府,進士釋褐,即官四品,亦奇遇也。
會試滿漢分榜 順治壬辰、乙未春闈兩科,分滿、漢二榜,各有三鼎甲及二甲三甲,其後則合為一榜。
世祖念南榜舉人之會試 順治丁酉,世祖既誅方猶李振鄴、張我樸,南榜舉人不得試,已而覆試,江南舉人第一葉芳靄,第二某。
世祖悔而惜之,每謂江南舉人被累之困。
己亥八月,會試榜發,世祖顧問禮部江南覆試舉人中式幾人,禮部堂官以已中十七人對。
又問葉芳靄中式否,則奏曰:「已中式。
」又問某,則奏曰:「某名在副榜。
」問其人安在,則奏曰:「回原籍矣。
」及廷試,遂拔芳靄一甲第三人。
辛醜,世祖晏駕。
明年,某始成進士。
會試中額分省 康熙癸卯會試,粵東無一中式者。
東筦舉人林貽熊等聯名籲請,允之,乃定分省中額之例。
謝聘以會試落名不得與 康熙癸卯,謝聘舉於鄉。
甲辰,公車北上,禮部吏誤落其名,遂不得與試。
事聞,聖祖赫然震怒,疑為怨家裁抑,從邸舍急索之,而聘已先期出都。
乃遣吏部員外郎喇畢馳驛召聘,使赴闕質對,議削諸司事官籍,立授聘官。
聘詣部,立白司事官無他,實吏胥一時之誤,司事官概免罪。
聘,號莘園,瑞金人。
三進士皆貳臣 進士出身之最奇者三人,皆在國初,以貳臣就試者也。
一杞縣任暄猷,明末練鄉勇,禦流寇有功,後仕福王,為後軍都督。
王師下江寧,投誠,隸旗下。
中順治壬辰進士,以磨勘被黜,後再中乙未進士。
一邵陽吳芳,明崇禎己卯舉人。
永曆時,官至左都禦史,歸命後,願以科第進,中康熙甲辰進士。
一五河錢世熹,明末官縣令,鼎甲後,削髮為浮屠,久之復還俗為諸生。
康熙庚戌成進士,年七十餘矣。
準新進士自陳任吏與否 康熙庚戌,常熟陶晚聞太常正靖再試保和殿,名在第十二。
聖祖命大學士蔣文肅公傳訊諸進士,自度材能堪任吏與否。
倪紫珍先對曰:「有志臨民。
」陶繼言曰:「願就教職。
」文肅愕然,再詢之,對如初,後太常仍以翰林用。
韓文懿為會元 康熙癸醜會試,值釐正文體之時,長洲韓文懿公菼舉南宮第一,遂以經義開風氣之先,駸駸乎有起衰之功焉。
陳文簡奉旨會試 陳文簡公生而岐嶷,三四歲時,每於睡夢中,一聞梵唄聲必驚起,合掌趺坐。
母知其有自來也,撫之曰:「兒既生我家,當從事聖賢之學,佛氏之教不足循也。
」文簡聳聽已,即臥,自此聞經唄聲,不復起矣。
比長,博極羣書,以貢入成均,旋中京兆試,文名藉甚,上達宸聰。
康熙己未會試,適其婦翁長洲宋文恪公充總裁官,文簡迴避不與試。
是日聖祖臨朝,閱禮部奏迴避事,指文簡名以詢,廷臣羣以宋係陳婦翁對。
上曰:「翁壻何迴避之有?可趨令入試。
」時日已亭午,闈中將放飯矣,忽傳鼓啟門,奉旨特送舉人陳元龍一名進場,然文簡仍以嫌被屏。
乙醜,會試中式,總裁以十卷進呈,文簡卷列第十,上拔置第二。
殿試,上復親擢為一甲第二名,賜進士及第。
丁腹松中進士而辭館 丁腹松,字木公,通州人,博學能文。
性迂古,重氣節,年三十舉孝廉,屢試春官不第。
時明珠當國,聞其名,延之課子。
丁督課嚴,明益重之,每朝罷必往謁,數年如一日。
值會試期近,明曰:「試期近矣,先生大才,掇高第如拾芥,可預賀也。
」丁歎曰:「吾自揣學問不讓他人,顧屢躓場屋,命耳!吾衰矣,不願作馮婦也。
」明曰:「科名遲早有定數,先生非久居人下者,吾願先生之就試也。
」又曰:「奴子安三,於送場事頗悉,令侍先生往,當能減先生之勞。
」丁詫曰:「彼能之乎?」明亟稱其能,頷之。
安三者,明之豪奴,侍郎以下皆敬禮焉,呼之為三爺。
明敬丁,特命供使令,丁亦微聞安不法事,日必令其疊被掃地滌溺器以挫之,且直呼曰「安三」。
安以主人故,謹受命。
是日,明去後,安入服役,丁思明言,遂少假顏色,笑呼曰:「安三爺,聞汝主言,汝於送場事頗悉,吾試時,當借重也。
」安驟聞此語,如膺九錫,蓋丁素嚴厲,今忽霽顏,且呼之為安三爺也,乃屏息肅立,對曰;「敢不唯命。
」 屆期,安策馬前導,將入闈,眾官見安來,有揖者,有屈半膝者。
丁誤以為施於己也,訝甚,據鞍拱手不已。
抵闈門,即見一官手丁卷,呈安閱,眾官前導,安與丁偕入號舍,為丁張號簾,敷考具者皆官也。
安臨去時,復諄囑眾官善視丁,眾唯唯,如是者三場。
發榜前數日,安忽入賀曰:「師爺中式矣。
」丁笑曰:「固所願也,然談何容易?吾命果泰者,通籍久犬,待今日耶?」安力言其確,丁怒曰:「關防嚴密,奴輩何由知之?汝敢造言以戲我,當告汝主撲汝也。
」安疾趨而出,有頃,手一卷來,謂丁曰:「睹此,知小人之言確也。
」丁視之,則一硃卷,卷面大書中式第幾名,展視之,蓋己作也。
大驚,索卷將裂之,安見丁變色,急袖卷出,丁追之不及返,乃怒詈不已。
其時丁猶謂安取他卷謄己所作文以誑己也。
次晨,囑明嚴治之,明唯唯而已。
閱數日,榜發,丁果中式,名數與前卷符。
丁始晤明為之通關節,安所為,明所使也。
大慟曰:「吾一生名節掃地矣。
」急辭館。
明固留不可,具盛饌餞之,辭不赴。
瀕行,明囑其子成德贐以萬金之券,曰:「聊以將意,家父恐道遠,攜帶不便,已匯袁浦矣。
」丁固辭,成固請,丁乃索火吸煙,即以此券付之火,明父子嗟歎而已。
又命沿途官吏具供張,丁悉屏弗受。
既歸,隱居城南之軍山。
及明敗,凡與明往來者均株連,丁獨否。
汪舍亭承父命赴會試 康熙戊戌,杭人汪舍亭再舉禮部,值母袁太孺人卒,痛己之遠遊而母死不能喪也,自誓不復應試。
辛醜,計偕,其父察其無行意,一夕,召而語之曰:「而以乃翁為年邁乎?」因據案起立,張左右手,復坐,命進餐,食盡一升。
舍亭知老人尚無恙,重違其志也,乃始行。
蔣恭棐兩宴瓊林 長洲蔣太史恭棐中康熙乙未進士,未授職,後緣事被黜。
越六年辛醜,捷南宮,入詞苑,兩宴瓊林,世稱奇遇。
世宗諭令副榜會試 雍正丙午,世宗諭曰:「士子讀書制行之道,首在明經。
其以《五經》取中副榜者,必有志經學之士,著將今年各省《五經》取中副榜之人,俱準作舉人一體會試。
此係特典,後不為例。
」 世宗諭應試貢士語 雍正丁未試南宮,以春寒,賜貢士棉衣薑茶。
試畢,羣詣謝恩,吳大宗伯襄宣言於眾曰:「上有旨,汝輩他日作官,當如張鵬翮、朱軾,方不負朝廷。
」張、朱皆諡文端。
貢士,即進士也。
杜要徒步赴會試 新化杜要,字明若,屢困場屋,佹得佹失,年六十四,始與同縣楊琨、楊振鐸同舉於鄉。
已而琨與振鐸相繼登明通榜,要年輩先於二楊,恥居其後。
乾隆丙辰,年已七十矣,徒步赴京,應會試。
高宗登極,恩命,搜年老舉人硃墨卷進呈,遂特賜要以國子監學正。
會試時皮衣不去面 國初考試嚴懷挾之禁,會試士子計無所出,乃將文字抄成小本,縫衣裘中,遂有皮衣去面氈衣去裏之例。
然會試在三月,時猶嚴寒,士子著裘者入場時,悉去其面,一色皆白。
乾隆乙醜,高宗降諭:「春月會試,風簷之下,非衣裘不足以禦寒。
若將製就皮衣悉令去其裼襲,應試多人,既不免改造之費,亦非所以飾觀贍也。
著將皮衣去面之例停止。
」 閻循觀會試下第 乾隆丁醜會試,餘姚盧抱經學士文弨與分校,得山東一卷,其辭簡淡醇雅,以為非學有元本者不能。
既呈薦,主司嫌其寂寥,弗善也。
甲乙既定,諸分校者皆退,學士獨抱卷上堂,與主司言,謂不宜失此士。
力爭再三,竟不能得,學士為之出涕。
既撤棘,言頗傳於外,爭索此卷閱之,稱歎。
詢邑裡姓名,則昌樂閻考功循觀也,以故閻雖不遇,而名聞京師。
至丙戌會試,學士又與分校之列,揭榜日,唱名至第九,侍郎劉蔭榆聞閻名,詫於眾曰:「此即往年盧某所為抱卷而泣者也,今可為之一鼓掌矣。
」滿堂聞之,皆大噱。
會試易表判為詩 乾隆丁醜會試,奉旨,易表判為詩,置經文於二場,永著為例。
戊寅,復於頭場增性理論一篇,其後無性理論,僅三文一詩而已。
會試有貢士謝恩摺 會試放榜,禮部必代貢士為謝恩摺。
乾隆丁醜,乃貢士所自撰,領銜者為龔起,其呈詞,有「稽千佛之名經,載雲從之詩」等句。
高宗降諭申斥,謂「千佛名經,乃唐人下第者欣羨之詞,語甚鄙俚。
在制科鉅典,自當誦習聖賢,非先王之法言不敢道,豈得漫為摭拾?至雲從之詩,則與周宣憫雨詩相溷,龔起等草茅之士,未諳體制,尚無足責,而禮部堂官據詞入奏,何以不加檢點」雲雲。
眭朝棟請復會試迴避卷 乾隆辛巳會試,特派禦史眭朝棟為同考官,命於入闈日,開列應避之親族名單以進。
劉文正、王文襄之親族,頗多應迴避者,而眭獨無。
高宗怒,下眭於部。
部承旨,引結交近侍例,置極刑。
蓋眭當未派同考時,曾疏請復迴避卷,高宗疑密語已洩,眭為劉、王地也,故誅之。
汪竺香會試不妄對 蘇州汪竺香,名元亮,博聞強記,為吳中名宿。
中乾隆壬午經魁,朱文正公深器重之。
每有不得意事,則風病時發。
某科試,頭二場卷已入彀矣,至三場,策問皆元元本本,通場無及。
然僅對四問,有一問僅書「臣愚不敢妄對」六字,房官閱之大笑,遂落孫山。
會試名次已定復改 順治丙戌會試,柏鄉魏文毅公裔介卷已擬第一,填榜時改為十二名,李奭棠本定十二名,改第一。
乾隆癸未會榜第三名本定張書勳,以其論錯誤斥去,乃於落卷中搜得秦大成卷以補之。
後秦占大魁,而張亦中丙戌狀元。
新進士簪花禮 新進士釋褐於國子監,祭酒司業皆坐彜倫堂,行拜謁禮。
簪花故事,三鼎甲皆簪金花,有備用一枝,為總理監事者所攜歸。
乾隆辛醜,長洲錢棨適占三頭,於時總理監事者為蔡文勤公世遠,新司業則翁覃谿學士方綱也。
文勤戲謂今科狀元為翁公上年所得士,此花應歸翁公,學士因攜歸,櫝藏之,鐫銘其上,並撰《三元考》、《三元喜讌》詩四律。
京師士大夫及四方詩人和者數百家,梓為《三元詩集》。
高宗以五經試士 乾隆戊申,高宗以相臺《五經》鏤闆,特築《五經》萃室藏之。
舊例,科場試士,士各習一經,至是始用五經。
淩廷堪成進士 歙淩次仲教授廷堪,少長習賈,常為人所紿,母王氏乃使從事於學。
博通經史,尤精三禮,及推步之學,顧生平不好八股文,未嘗作也。
入都,謁翁覃溪,翁奇其才,強之習舉業,遂以乾隆己酉、庚戌兩榜成進士。
停會試明通榜 乾隆庚戌以前,會試有明通榜,例得內閣中書,蓋於遺卷中取之也。
長洲王惕甫苞孫素有才名,上計時,和珅欲緻之門下,王拒之,不通一刺。
和銜之甚深,會試,王中明通榜 ,和特奏停止,將榜撤回。
會試明通榜,遂自庚戌永遠停止矣。
會試搜落卷 乾隆乙卯會試榜後,高宗簡大臣搜閱遺卷,得三人,特旨授內閣中書。
是科總裁為諸城竇光鼐,滿洲瑚圖禮,武進劉躍雲,第一名王以鋙、二名王以銜,歸安人,同懷兄弟也。
高宗疑其有私,將總裁降調有差,而命嚴行覆試,並恐有屈抑。
別簡大臣取遺卷悉心覆勘,大臣以蕭山傅金、天津徐炘、山西李端三卷進呈,俱命授內閣中書。
後徐官至某省藩司;李成嘉慶己未進士,入翰林;傅早卒,終中書軍機處行走、方略館纂修、文淵閣校理。
俞理初會試下第 嘉慶朝,士之以博洽聞於時者,北為張石洲穆,南為俞理初。
理初舉於鄉,數困公車。
某科,阮文達典會試,王菽原禮部為同考官,得一卷,驚喜曰:「此非理初不辦!」亟薦之。
是日,文達適小極,未閱卷。
副總裁汪文端公廷珍素講宋學,深疾漢學迂誕,得王所薦卷,陽為激賞,俟王退,亟鐍諸笥,亦不言其故。
將發榜,文達料理試卷,詫曰:「何不見理初卷耶?」命各房考搜遺卷,王進曰:「某日得一卷,必係理初手筆,已薦之汪公矣。
」文達轉詰文端,堅稱不知,文達無如何,浩歎而已。
榜後,理初往謁王,王持之痛哭,折節與論友朋,不敢以師禮自居,且贈詩四首,有雲:「如是我聞真識曲,最難人說舊知名。
」又雲:「冥鴻已分翔寥廓,暮雨蕭蕭識此心。
」其傾倒也至矣!理初所著書,初名《米鹽錄》,王為鳩貲選刻其半,易名曰《癸巳類稿》。
龔定庵會試之起講 嘉慶乙醜春闈,同考官王植閱浙江一卷,至第三藝起講,以為怪,大噱不止。
鄰房溫平叔侍郎聞聲往視之,為言此必龔定庵卷無疑,乃慫恿呈薦,遂獲售。
況夔笙太守嘗言見是科第十房同門錄,有定庵闈作,三題為「夏曰校,至小民親於下」,其小講雲;「昔者三代之制,八歲入小學,十五入大學。
小學學六書九數而已,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
」雖簡淡疏樸,然亦不甚怪異,其首次兩藝,氣格尤醇簡,不骫時藝矩度。
詩題為「春色先從草際歸」,第四韻雲:「出山名遠志,入夢戀慈暉。
」尤渾雅可誦也。
此在定庵,蓋已俛就繩尺矣。
龍汝言一體會試 狀元遭際之奇,莫過於龍汝言。
龍未第時,館某都統家,適仁宗萬壽,都統屬撰祝詞備小貢。
故事,每萬壽及令節,凡一二品大臣及內廷翰林皆有小貢,為詩、詞、序、頌之類,繕小冊以進。
龍乃集聖祖、高宗禦詩百韻以進,仁宗大喜,特召都統獎之。
都統以龍代作對,仁宗曰:「南方士子往往不屑讀先皇詩,此人熟讀如此,具見其愛君之誠。
」立賞舉人,一體會試。
次年春闈下第,總裁覆命,召見時,仁宗謂闈墨不佳。
及出,密詢近侍以今科闈墨不愜上意之故,近侍曰:「龍汝言落第耳!」於是朝臣鹹識之。
次科,即嘉慶甲戌,主司仰體上意,因中之。
及殿試,即以一甲一名擬進,仁宗私拆彌封視之,乃無言。
臚唱日,仁宗喜曰:「朕所賞果不謬也。
」甫釋褐,即派南書房行走、實錄館纂修等差。
龍幼孤貧,賴妻父卵翼之,故懼內,妻又悍。
一日反目,避友家,適館吏送高宗實錄請校,龍妻受而置之。
越日,吏往取,妻與之,龍不知也。
一日,忽降旨革職,蓋高宗純皇帝之純字,館吏誤書作絕,龍雖未寓目,而恭校黃籤,則龍名也。
仁宗大驚,降旨曰:「龍汝言精神不周,辦事疏忽,著革職永不敘用。
」及仁宗崩,龍入哭臨,哀痛逾常。
宣宗嘉其有良心,特賞給內閣中書,道光戊戌科,猶充會試同考官也。
會試房考覓穆公子卷 長沙陳岱雲太守源兗,以氣節自高,與曾文正公國藩為密友,卒殉鹹豐癸醜廬州之難。
其官編修時,分校禮闈,首輔穆彰阿有子與試,分試十八人,皆其門下士也。
十七人者,爭覓公子卷,冀得一當,獨憚太守方正。
而卷適在太守房,以藝劣未呈薦。
同事物色之,且以情告,太守亟加批抹焉,穆無如何也。
會試關節 科場關防嚴密,道光時,某權相以此樹黨,其奮門生年家子及有以文字著名者,場前預送條子為文中之關節,久之相習成風矣。
有某部郎者,頗束身自愛,某科出禮闈,呈文稿於鄉薦座主。
某甚重其文,怪其不預送條子。
某曰:「門生初試,不知條子為何物,又愧由詭道貽師門羞耳!」座主咈然不悅,曰:「君不受栽培,嗣後不必過我也。
」是科雖中,不與館選,說者謂為不受栽培所緻。
龔定庵魏默深會試下第 道光丙戌會試,劉申受禮部為同考官,得龔定庵卷狂喜,亟薦之。
魏默深卷在某侍禦房,猶豫不遽薦,劉讀其文異之,乃促令亟薦,然龔、魏竟皆下第。
劉痛惜之,贈以詩雲:「三江人文甲天下,如山明媚畫嶙峋。
盎盎春溪比西子,浣花渥錦裁銀雲。
神禹開山鑄九鼎,罔兩頫伏歸洪鈞。
鋒車西走十一郡,奇祥異瑞羅繽紛。
茲登新堂六十俊,【自注:浙卷七百餘人,餘獨分得六十卷。
】就中五丁神力尤輪囷。
紅霞噴薄作星火,元氣蓊蔚暉朝暾。
骨驚心折且揮淚,練時良吉齋肅陳。
經旬不寐探消息,那知鎩羽投邊塵。
文字遼海沙蟲耳,司中司命何歡嗔。
更有無雙國士長沙子,孕育漢魏真精神。
尤精選理躒鮑謝,暗中劍氣騰龍鱗。
侍禦披沙豁雙眼,手持示我咨嗟頻。
【自注:湖南九四卷,五策冠場文更高妙,予決其為魏君源。
】翩然雙鳳冥空碧,會見應運翔丹宸。
萍蹤絮影亦偶爾,且看明日走馬填城闉。
」定庵是歲三十有五。
己醜,始捷南宮,劉即卒於是年。
默深至乙巳始登第,則劉不及見矣。
默深,邵陽人,非長沙也。
曾文正為同進士 曾文正公國藩成進士時,殿試列三甲。
故事,三甲多不入翰林。
文正大恚,即日買車欲歸。
時勞文毅公崇光已官編修,有名公卿間,因往慰留之,且許為盡力。
歸,即約善書者數人,館之家,又假親友僕馬各十,鞍轡以待。
文正出場,急寫其詩分送貴要。
既而果列高等,入翰林,然終以不登二甲為恨。
至督師兩江時,偶與賓客語及「如夫人」三字無對,李次青方伯元度應聲曰:「同進士。
」曾色變,李亦慚悔,久之乃解。
會闈別試迴避 道光丁未會試,山東孔慶瑚為同考官,孔氏宗族應迴避者數十人。
蓋聖裔散處各省者,皆依衍聖公輩行,不紊昭穆。
故每遇孔氏子孫有主考同考之役,以同宗例須迴避,不論籍貫。
禮部尚書祝慶蕃因請復別試迴避之例。
宣宗問停止之故,慶蕃對曰:「乾隆某科有宰相子弟迴避者,高宗恐臣僚與有私昵,乃停此例。
」宣宗曰:「今年非亦有宰相子弟在迴避中耶?」慶蕃叩頭莫能對,遂罷官。
王壬秋不赴會試 湘潭王壬秋,名闓運,少負時名,往來公卿間,多欲羅緻之。
而性超軼,不樂仕進。
鹹豐時,嘗客遊燕趙,將赴春闈,至清苑矣,意忽忽不樂,遂改轅歸,作《思歸引》。
其後得官翰林院檢討,特賞也。
潘文恭重賜及第 重宴瓊林,已不多見,而重賜及第,國朝惟潘文恭公世恩一人。
潘以乾隆癸醜大魁天下,至鹹豐癸醜,甲子一周。
時已早躋台輔,而是科子星齋侍郎曾瑩,適奉命典春官試。
孫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