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事類

關燈
迷失道,又懼其害己也,廢然返。

    英人巡視城上,亦通夕往來,羣盜數十,以長藤為環,喑默候城外,聞城上巡者過,為怪聲驚之,英人俯視,遽以藤環勾其頭而墜。

    既墜,塞口中以物,而反縛之,復候之如初。

    城上英人謂墜者誤失足,且聞其顛蹶,皆伸頭下視,思援之,又盡為偷所鉤緻,乃始譁然。

    擁所獲,大笑以去,疾如風。

    凡城內外之以竊英人頭至者,黨日益盛,計日益巧,所獲日益眾。

    其奇策祕術,人莫得而盡知也。

    他日,偷獻頭於將軍,將軍語之曰:「得英兵百,不如得其官一,能生緻之,賞萬金。

    不能,取其頭可也。

    」久之,反命,曰:「官不可得也。

    官未嘗夜出,臥邃室,兵環於外,吾儕之趫捷善升屋者,飛登其臥室,密揭瓦偵之,則見其在室中,脫衣冠入帳而寢,既而下揭帳,空榻也。

    明夜又易室,偵之如前,而空如故。

    吾儕利其頭為奇貨,數數夜守之,終不得知臥所。

    得官一,不如得兵百之易也。

    」當此之時,英官雖防護甚謹,不可得,而心常惕惕,每日夕,觳觫自驚。

    旦日而以失首報者,恆數十,或多至百餘。

    白人夜出邏,往往曉不歸,其黑人無名籍者,至不可算。

    由是大懼,盡率其屬登舟而去,寧波遂克復。

     烏蘭泰向榮圍粵寇於永安 鹹豐辛亥冬,粵寇洪秀全有眾二千人,嘗被圍永安州。

    時賽尚阿督師,以烏蘭泰、向榮分統勁兵,圍之。

    烏、向皆名將,積不相能。

    時江忠源在烏幕,力為排解,以向氣盛,銳意不讓烏,齟齬益甚。

    江方倡長圍深壕聚殲之策,以北關疏闕,請益兵合圍,向不許。

    會江以病歸,向、烏相仇益甚矣。

     秀全既據永安州,建偽號,封諸酋為王,王以下爵七等。

    設六官、丞相、司馬、軍師、旅帥等職。

    女官等次亦如之。

    行營五將軍,按水火金木土,各司其事。

    洪大全所定也。

     洪初據金田時,裹脅日眾,與鄉團兩不相下。

    楊秀清懼其離散,設計籠絡之。

    每自託為巫,謂天父下凡,附其身,詗人陰私。

    又託天父言,挾制秀全,令前跪受杖,己則高坐,歷數其罪而責之。

    責已,仍奉秀全上坐。

    己有不韙,慮不足箝制其下,亦伏地,令人杖之,不稍貸。

    由是諸酋篤信其說,以為真有天父鑒臨也。

    會官軍屢易帥,惟向榮【舊為楊忠武公遇春部曲。

    】老於軍事,謀略素優;都統烏蘭泰、總兵秦定三亦果敢善戰,故新墟、雙髻山、莫家村三捷,戰功為最奇。

     秀全之由金田移屯新墟也,定三潛渡江,偵知竹園村樹木叢雜,乃斷樹截竹,拋棄各要隘,而伏兵村中,僅留一路,遣兵百人偽為樵採者,引寇入。

    伏前者突出,寇倉皇,且戰且走,亟從村後竄逸,則隘路竹木阻塞,後伏又起,大呼追擊,四面合圍,於是一日七勝,殲擒二千五百餘名,寇乃退據雙髻山。

     雙髻山,前以新墟為門戶,後以豬仔峽為藩籬。

    向命諸軍圍其東南西三面,而自與都統巴清德合攻後路。

    既登豬仔峽,奪其要隘,寇自高擊下,銃礮木石如雨,官兵奮力抵禦,勢正不支,而前路諸軍已抵寇營,呼聲震山谷,上下夾攻,寇大潰。

    及據永安,以大股分屯城外諸村,阻官兵進攻之路。

    距莫家村十餘裡,有高嶺三,其中曰秀才嶺,尤險峻。

    烏相度形勢,遣隊誘之,戒以俟寇漸近,沿左右二嶺緩退過脊,嚴陣以待。

    而自率火器營建中軍旗鼓於秀才嶺最高峰上,預埋地雷等火具,植紅蓋於帳前。

    寇至,左右營及中軍皆退,眾寇競前拔其紅蓋,火機忽發,全嶺崩裂,燔寇以數千計,大隊乘之,生擒無算。

    自是見烏幟,輒不敢近城,而寇於其酋亦自是漸有離心,獨大全、秀清狡獪堅忍,死守不下。

     壬子春,秀全卒由北竄,馳犯桂林,四總兵同戰沒。

    俄而烏亦中礮死,秀全遂由郴下,畧長沙,浮洞庭,出東南,禍延全國之半矣。

     黃印山平兩杯茶教匪 江蘇裏下河一帶,有兩杯茶教,某寺僧實倡之。

    僧死,傳揚人盛廣大,而通州之黃朝陽、茅廣福等次之。

    受戒誦經,斂財聚眾,愚民為所惑。

    然初無謀叛意也。

     鹹豐壬子,狼山鎮標兵目陸家升、陳某,性桀騖,已保五品銜,食雙餉矣。

    心未滿,仍多所要索。

    總兵抑之,遂怏怏懷怨望,潛渡江,通款於在福山之粵寇,願獻通州。

    酋哂曰:「吾為若輩誤者屢矣,是不可信。

    果誠也,當自破通州為贄。

    」陸、陳慨然諾。

    既返,百思無計。

    忽憶黃、茅輩得民心,煽之,當可動。

    遂詣黃,盛言「寇旦夕且渡江,若輩當自計」,眾大懼。

    陸言:「無妨也。

    彼中酋與我善,能人出千錢,當代買太平紙萬張貼門首,可勿擾。

    」黃信之,函緻諸教首,斂如數。

    已而陸又曰:「髮天主甚賢,取天下,反掌耳!欲富貴,當乘其未來時,能出萬錢,高爵厚祿可立緻。

    出千錢,亦不失為朝將。

    空劄已至,勿自誤。

    」果愈惑,爭出銀買空劄偽職,徧通境,實則皆陸、陳私刻也。

     陸、陳見教主易與,復煽言天主愛民,但相從皆手足,兵到,順民須助威,宜家置旗一槍一,編隊如行伍。

    黃內怯,私議曰:「太平紙為職名劄,祕之無知者。

    苟公然置禁物,保勿有滅族禍乎?」陸、陳變色曰:「君不從,弗強也。

    然事後,必勿悔!」黃終猶豫,陸出一冊厲聲曰:「君輩已受偽職,不從,即投之官,滅族禍誰獨免者?」黃戰慄謝之,且曰:「非自怯,恐江南不果至耳。

    」陸、陳邀黃至福山壘中,實其言,乃昏夜偕渡江,見其酋,盛席款之,溫語嘉納,留十餘日,偕返。

    於是教徒信益堅,買糧置器,駐隊軍山,將於五月十四日夜攻州城。

    城中差吏弁勇半教黨,諜徧布街市,官夢夢也。

    十二日,黃下令戶出錢五百助軍裝。

    南沙有董事某,以無故斂民阻黃,黃怒曰:「君此時猶自大耶!」即率眾焚其廬,某奔至城,告變,城中乃大震。

    會狼山僧亦連夜至,具言軍山謀反狀。

     通州牧黃印山有幹才,亟命三門嚴守禦,令各沙董擒首事者。

    明日,沙董縶四人至,殲之。

    各沙搜捕羽黨,盡得其軍械、旗幟、號衣、印信,並職名冊一部。

    於是按籍訪獲,次第就誅。

     最可哂者,其黨職名悉僭神佛封號,稱黃為玉皇上帝,餘則有都天靈官元帥、真君火神龍王等名號。

    既被拘,不刑自承。

    有憐而飼以肉食者,則合掌謝曰:「罪過!罪過!遲一刻便升天,何苦以葷食累我被謫乎?」至死,卒不食。

    黃之妻自稱玉皇娘娘,將刑,縛署前大樹上,見人狂詈。

    適官過,指而責曰:「吾諸臣皆歸位玉霄宮,尚虛左待我,獨羈我凡界何為?」持刀者牽之去,乃喜。

    十四日,各門戒嚴,總兵率兵梭巡。

    城內外排列勇隊,火光徹夜不絕,民一夜數驚,謠言不能禁,捕數人斬之,乃少定。

    雞鳴徹隊,人心始粗安。

     越翼日,陸、陳俘至,始知官紳士民,所在有獻首人,於是局中皆色變。

    旗牌某,總兵泊荷亭心腹也,有逆跡,黃擒之至,泊婉言為請命。

    黃大笑曰:「大人愛賊,可謂至死不悟矣!」叱速斬之,泊有慚色。

    盛、黃皆宵遁,百計不能得。

    盛潛泰州,撐巨傘,偽為賣藥者,為黠胥物色,即泰州寸磔之。

    黃父子甫出境,鄉人縛之來,嚴刑鞫問,斷其脛,以大畚舁之市。

    子解部,宮之,給披甲人為奴,其黨始稍稍息。

     葉鴻駒督團與粵寇戰 鹹豐辛亥,粵寇擾嘉定之北岡鎮,鎮紳集貲創團練,推葉鴻駒為領,不應,強而後可。

    蓋鴻駒善技擊,以精內家拳聞於裡也。

     壬子,金陵大營陷,寇長驅東下,犯外岡者數逾萬。

    練丁恐,謀避,鴻駒獨慨然曰:「鎮人餉我輩者不薄,安可聞警而逃,無所建示乎?且彼雖眾,烏合也,敗之易耳!勝之而後避,未晚也。

    」迺遣丁徧設旗燈於林菁叢處,而伏精壯於要道。

    寇夜至,見燈光,疑有備,不敢進,乃退而合軍以進。

    至隘口,伏軍突起鴻,駒首殺數百人,練丁膽益壯,無不一當百。

    寇大驚,四潰。

    練丁擒其軍帥一,師帥四,告於社而戮之。

    及後,寇大隊來,鎮人已盡徙矣,蓋鴻駒教之也。

    其後,李文忠公鴻章屯軍滬上,耳鴻駒名,謀緻之,鴻駒不應,且曰:「我之擊寇者,欲以殺其刧掠淫威耳,他非敢望也。

    」事平後,鴻駒授徒自給以終老。

    蓋其志僅欲以所學餉後人也。

     陸建瀛委江寧於粵寇 兩江總督沔陽陸建瀛,字立夫。

    初頗英銳任事,好談經濟,有當官蹇然之稱。

    亦稍結納賢士大夫,一時名流,如漵浦嚴正基仙舫、邵陽魏源默深、上元梅曾亮伯言、元和陳奐碩甫等,皆為所羅緻。

    且謹事當道,得其驩心,由是聲望踔起,聖眷日隆。

     鹹豐壬子,粵寇出嶺嶠,越洞庭湖而北,勢張甚。

    陸時在豐工,督辦河南合龍事宜。

    嘗從容語幕客:「羣盜弄兵,無堅不摧,然實尟遠略,當今苦無任事者耳!」因屬草疏擬戰守事四條以上,文宗嘉之。

    諭令察度軍情,如必親往扼要調度,可酌量籌辦,不遙制。

    又令分飭文武大員,嚴防水陸要衝。

    陸疏言:「小孤山扼長江要隘,然不如在上遊黃蘄等處設防。

    」乃授為欽差大臣,命與江蘇巡撫楊文定馳守江寧。

    冬十月,陸由豐工還江寧,與將軍巡撫會籌防務。

    調兵募勇,倉卒未集,上遊羽書狎至,寇警日棘,乃以十二月出師。

    奏稱東西梁山及荻港各需兵千人防守,請由江蘇、安徽巡撫如數酌撥,從之。

     先是,陸派兵三千,往防湖北武穴下遊之老鼠峽。

    至是,遴壽春鎮總兵恩長為翼長,以濟師。

    俾率松江提標兵二千先行,自率續到兵數百,親軍數百,與員弁幕客乘舟溯江,倍道前進。

     癸醜春正月朔,寇去武昌,悉銳東趨,俘男女數十萬,舳艫十萬,蔽江而下。

    當是時,海內承平久,武備日弛,綠營兵尤積疲不可用。

    陸兩次所遣進防老鼠峽化兵,皆畸零湊集,兵將不習。

    既抵防,檥舟江岸,不度地為營自固。

    綠營兵於濬濠築壘,亦本非所諳。

    偶或登岸操演,飾虛藝以炫眾,見者皆目笑之。

    聞寇將至,膽寒氣索,船已 (此處缺文) 江西巡撫張芾駐守九江,亦引軍退。

    寇居九江五日,九江已空無人,無可戀,悉眾進蹴安慶。

    陸逴小舟夜過小孤山,是時有標兵數百駐營山椒,安徽按察使張熙宇督礮船,泊山趾防守。

    眾固知其不足恃也,然小孤山兀峙江中,巋然為東南屏障,其峰斜對南岸彭郎磯,南寬裡許,北寬半裡,陸徑越小孤,不敢留。

    標兵礮船,一夕不知所往。

    自是寇直躪瀕江數千裡,如入無人境矣。

    陸乘肩輿過安慶城外,巡撫蔣文慶登陴問戰事,陸憑軾搖手曰:「寇勢浩大,萬不可敵。

    」蔣邀入城同守,不聽。

    及安慶陷,蔣殉焉。

     陸既至江寧,隨行僅十七人及兩舟而已。

    蓋自九江以下,水陸兼行,凡七晝夜而達會城。

    並撤蕪湖、荻港、闆子磯防兵歸東西梁山,聲言將親督廣艇暨舢闆船進防東西梁山。

    未及行,師船已不戰而退。

    將軍等緻書,趣令仍赴上遊迎勦,不答。

    請結營城外為犄角,亦不答。

    將軍等詣商戰守事,稱疾不出,凡閉閣謝客者三日。

    楊文定稱總督已歸,即日拜疏移守鎮江。

    於是將軍祥厚、提督福珠洪阿、副都統霍隆武、布政使祁宿藻會疏劾總督巡撫喪師避寇狀。

    有詔陸建瀛前已革職,著交祥厚拏問,委員解刑部治罪;楊文定革職留任,率同文武防守鎮江。

    祥厚兼署欽差大臣兩江總督,然驛程相距二千裡,比奉詔旨,已在城將陷時矣。

     寇居安慶三日,運藩庫銀三十餘萬兩,漕米四十餘萬石,登舟去。

    仍留眾守安慶。

    丙寅,陷太平。

    庚午,陷蕪湖。

    辛未,福山鎮總兵陳勝光以水師逆戰蕪湖,眾潰,勝光中礮,墮江死。

    壬申,寇前隊薄江寧,周視城外形勢,城上槍礮齊發,寇斂軍不動。

    甲戌,大隊悉到,聯營二十四座。

    寇船自新洲大勝關至七裡洲,麕集蠭萃,莫紀其數。

    明日,眾寇傅於城下,攜具仰攻,晨夜不息。

    兵民協力固守,聚寶門外米商,自募練勇殺賊。

    寇將敗矣,城上開礮助威,誤中數人,練勇駭散。

    宿藻望見憤甚,嘔血死。

    寇乃於儀鳳門外靜海寺中掘隧道百餘丈,抵城隅,實火藥其中。

    二月乙酉旦,震聲訇然,地雷發,城潰,寇驟登。

    第二雷又發,殪寇數百,官兵驩踴獻馘領賞。

    守陴兵轉寡,寇大至,因調西北隅防兵。

    北嚮堵禦,相持正急,別隊寇於水西門噭嘑衝入,官兵潰。

    祥厚等退保內城,旗營男女登陴守禦。

    內城又陷,死者四萬餘人,祥厚、霍隆武、福珠洪阿皆力戰死之。

    上元縣令劉同纓公服坐堂皇,罵賊,死之。

    前廣西巡撫鄒鳴鶴隨辦團防,亦死焉。

    前定海鎮總兵湯貽汾告休僑居,從容賦絕命詩自縊。

    官兵被驅脅屠戮者無算。

     陸乘小輿往謁將軍,還,至十廟前,遇寇,叢刃斫之死。

    文宗命賞還籍沒家產,給卹典,贈諡。

    禦史方俊疏論之,乃撤卹贈,仍還總督銜。

    江南士庶追怨陸不能禦賊,浮議藉藉,謂陸實已降。

    建陽守備汪大臣稟報向忠武公榮,謂望見陸首裹黃巾,與官軍接仗。

    向訪城中逸出兵民,則知陸實於城陷時被殺。

    劾大臣誣衊上官,抵罪遣戍。

     九月,文宗命惠親王綿愉為大將軍,科爾沁郡王僧格林沁為參贊大臣,率健銳營出京勦賊。

    王佩銳捷刀,僧格林沁佩訥庫尼素光刀,司道提鎮以下不用命或失誤軍機者,皆得專戮。

     謝忠愍與粵寇戰於天津 鹹豐癸醜,粵寇北犯畿輔。

    長蘆鹽運使楊霈製槍五百桿,招募壯丁,在署教演,號曰「蘆團」。

    旋奉旨,派前浙江巡撫梁寶常等協同天津地方官辦理團練,乃立義民局二十八處,每局五六十名,按期訓練。

    縣人張錦文倡捐團練經費,並上守禦策於鹽政文謙。

    文善之,發令箭一支給錦文,俾籌布置。

    錦文自練壯丁三千名,號曰「鋪勇」。

    當是時,天津鎮協各兵連年徵調在外,城中惟蘆團、鋪勇,而義民二十八局散布,一縣通計惟數千人。

    天津地平衍,無險可扼,寇七八萬由南而來,自春徂秋,寇氛日逼,民心大震。

     九月二十六日,偵知寇已入滄洲境,錦文夜謁縣令謝子澄,獻票錢四千緡為募勇費,且謂寇勢鴟張,非遏其銳氣不可。

    明日,募夫萬餘,掘長濠於小稍直口,復以席裹土,如鹽包然,疊成礮臺,置礮盤六座於臺上。

    明日工蕆,錦文入見,謝告之曰:「昨夜獄犯喧譁,恐生變,奈何?」錦文曰:「莫若擇其罪不至死者出之,激令殺賊贖罪。

    」從之。

    回民劉繼德者,甫出獄,振臂一呼,回民奔集者千餘人,遂率赴教場聽令。

    適錦文豫引鹽課銀二萬兩至,儘數易錢,分寫小票,以給勇糧。

    官紳議誰可督隊者,謝奮然請行,衣短後衣,持槍上馬,率練勇至城西小園駐焉。

     先是,邑人賈慶堂獻策,恐寇於水淺處偷渡,村民有弋鳧者,善用排槍,置小舟上,覆以席,推行水中,百發百中,僉呼之為雁戶,宜招募設伏,以備不虞,官紳皆以為然,倉猝募五百人。

    是日,使慶堂率往,伏於稍直口之東南。

    二十八日,寇蜂擁而來,謝率眾迎勦,蘆團擡槍乘勢堵截,縣民數萬持械相助。

    酋小秃子,矯健絕倫,彼中呼為開山王。

    手執黃旗,左右指揮,迅奮剽疾。

    官軍以火槍擊之,擊上,則鼠伏;擊下,則猱騰;槍甫止,則隨煙而進。

    有大沽老卒唶曰:「是賊狡猾,非巧取不可。

    」乃以兩槍上下交擊之,立斃。

    眾猶奮突而前。

    至設伏處呼渡,雁戶佯應,推舟前行,距寇數武,號鑼一聲,排槍轟發,相率倒地,驚以為水雷,遂大潰。

     是役也,寇因水阻,迂道東走,僅遲至一日,而稍直口得以為備。

    且歧徑皆淹沒,可豫料其所至,而以全力專備一路,斬五百餘級,我兵勇無一傷者。

    由是小稍直口改名得勝口,旌戰功也。

    時惜無大軍夾擊,不能一鼓殲之。

    又以彼眾我寡,未敢遠追,寇遁至楊柳青,旋據靜海之獨流鎮。

    十月十七日,督師大臣勝保始統大兵由深州至天津,旋赴獨流鎮勦賊,並調謝至大營辦理糧餉,帶練殺寇。

    十一月二十三日,副都統佟鑑出戰,獲勝,殺數百人。

    以拽取濠闆,被其擁圍,手執長矛,殺寇數人而死。

    謝馳往援救,身受七傷,赴水死。

    勝保奏聞,得旨:「謝子澄著贈布政使銜,予諡忠愍。

    」 訥爾經額為粵寇所敗 鹹豐癸醜,文宗以大學士訥爾經額為欽差大臣,督兵馳救懷慶。

    適粵寇解圍,竄山西,訥督兵,回防直隸。

     初,有獻計於訥者,言潞城、黎城間,有小徑,循太行東出,可由河南之武安徑趨直隸之臨洺關。

    其路甚捷,有險可扼,若遣兵五六百人守之,雖十萬之眾不能過也。

    訥拘牽舊制,以為潞城、黎城皆山西地,乃咨請山西巡撫派兵守之。

    咨未達,而寇已陷潞城、黎城,果由此路東出。

     是時,訥方督凱旋軍萬餘人次臨洺。

    先一日,有冒其旗幟責州縣供張者,蓋寇之先驅,已過而北矣,訥未知也。

    次臨洺之日,寇麕至,官軍倉皇失措,車馳卒奔,萬餘人潰散略盡。

    訥以數十人走入廣平府城,盡失其關防、令箭、軍資、軍書等物,幕友吏僕皆星散。

    既已不能具奏,廣平知府為之稟達省垣,桂良方以刑部尚書守保定,為之入奏,訥奉旨革職拿問,寇燄由此大張。

     粵寇圍鮑武襄於九江 鮑武襄公超由擔水夫從戎,以勦粵寇,積功至專閫,班五等。

    然貴後猶不知書,自姓名二字外,更無所識。

    方被圍於九江也,將遣人赴曾文正公祁門大營求援,令幕客撰牘,移時不至,乃自往促之。

    見其握筆搆思,頓足曰:「此何時耶?安用此文縐縐為者!」呼親兵,以白麻一幅至,自操管,大事一「鮑」字,以無數小圈繞其旁,亟加封付遞。

    眾不解,問之,鮑曰:「大帥自能知其故。

    」遞至祁門,曾之幕僚啟視,亦莫識其意。

    持示曾,曾大笑曰:「老鮑又被圍矣。

    」乃亟檄多隆阿往援,圍始解。

     江忠烈與粵寇戰於廬州 江忠烈公忠源之擢安徽巡撫也,時方在武昌庀守具。

    春詔雲:「楚、皖一體,當相其緩急為去留,不必以成命為拘。

    」旋以廬州事急,率所部千餘人力疾遄行。

    至六安州城,病益劇,復有旨令暫駐六安,俟兵餉齊集,相機前進。

    廬州知府胡元煒具稟告急,詭言廬州糧械極富,團勇多而得力。

    江以為廬州重地,有可守之資而棄之,可惜也,乃分所部之半留守六安,自率其半馳赴廬州。

    問元煒以守具,則糗糧軍火,一無所有。

    守城兵僅元煒腹心徐淮所募勇及江所募六安勇數百人,皆新集,不足恃。

    廬州城大而圮,兵勇人數不敷一門之守。

    江悟為元煒所紿,且知廬城萬無可守。

    然既已至廬,不肯為棄城退守計。

    又怒元煒不能布置於平日,復詭詞貽誤於臨時,每見,必斥責之,元煒遂匿不敢出。

    江出巡城,見水西門枕高阜環城,一面皆山,度寇必劇山俯攻。

    因部分文武吏守城,而自守水西門,下令有能助守城者悉聽,廬民赴者萬餘。

    部署稍定,越日,寇大至,環城急攻,駕雲梯攀堞,官軍屢擊卻之。

     衞佐邦尹達章平紅巾 鹹豐癸醜十二月,欽差大臣琦善督諸軍,與粵寇戰於儀徵。

    寇軍知勢不敵,轉向廬州,下之,遂乘勝向六安州進發。

    巡撫江忠烈率師出水西門,寇已由隧道進,城崩,官兵驚走。

    忠烈大怒,手持大旗,緣陴上,督眾連斃寇目。

    會胡元煒部勇目徐淮通寇,開門引入,忠烈自投古塘死之。

    壽春鎮總兵玉山以滁州兵萬餘戰於拱宸門,師潰,死。

    陝甘總督舒興阿率一萬五千人屯岡子集,十戰十敗,降者過半。

    鶴麗鎮總兵音德布由大安來援,亦大敗,陣歿。

     陳開,佛山人。

    幼無賴,好與會黨交,營卒衙役亦多善之。

    解衣推食,不愛惜。

    以為天下大亂,自擬於韓信、樊噲,雖目不識丁,不害也。

    亂事傳至粵,佛山諸無賴議響應,僉曰:「此大事,非吾輩所能任。

    計無如陳開者。

    」時開方設雜貨攤於鶯岡,聞眾至,出迎,問何事。

    曰:「時至矣,君猶默無舉動乎?」開曰:「然。

    然茲非細事,非若持械行刧,僅及一身而已。

    事關謀反,成則大福,敗則妻孥且不可保。

    雖然,吾固計之甚詳。

    汝輩且入吾室,共決之。

    」眾入,則有長髯客已在座,眾愕然。

    開曰:「此非他,吾粵人有在洪軍作校尉之劉麗川者,其兄弟行也。

    彼為劉杜川,昨夕方至,正以此耳。

    君等有何陳述?」眾曰:「吾儕不過冀君一朝得富貴,有所憑藉而已。

    」開顧長髯者而笑。

     杜川曰:「無驍勇善戰可作將領者,將若何?」開沈吟久之,曰:「若然,能師父足當之。

    」蓋寺僧有和尚能者,亦鶯岡產也,素習易筋經,有巨力,能舉數百斤石臼。

    顧性頑悍,無與狎,惟開與周旋。

    乃偕杜川訪能,略陳起事之議,能允之。

    謀既定,開自為軍師,稱大王,居王借山,以能為大將,領諸路軍。

    別遣黨人四出鼓煽,於是何六起石龍,林洸隆起省城外之河南,關巨掠沿海,陳松年起新會,陳吉起順德,陳金剛起清遠,鄒六起龍門。

    相與蓄髮易服,而明代衣冠不可驟得,乃徵梨園所有者而分禦之,頭戴紅巾。

    「紅」與「洪」諧聲,寓擁戴洪秀全之意。

    又凡聚議之處,必榜曰洪順堂,意亦猶是。

    部署既定,設官分職,其銜為將軍、元帥、先鋒、軍師、防禦使等。

    將軍、元帥大都椎埋少年,軍師則為落拓文人,防禦使則富人被掠入黨,以虛名從而籠絡之者也。

     紅巾初舉事,將帥挾土銃,次腰劍彎弓,次插利刃,又其次則棍棒叉鉤而已。

    初刦大基頭軍營,官軍以大礮轟擊,眾大敗。

    能以禮謁裡人馮松,即所謂朦松者,求畫策。

    松曰:「是不難,官軍不能無妻子,其妻子不能俱遷營中,猶在裡巷。

    子以重兵刦之,使俱來,率往陷陣,居前敵,官軍雖有礮,疇敢發者。

    因挾以降,事必濟。

    」能大喜,如言往。

    官軍果不敢發,一夕盡降,礮械悉為紅巾所有。

     松既為紅巾畫策,且建首功也,開奇之。

    遣人賚金帛往聘,來軍營調用。

    松本小康,不欲以身為孤注。

    其族人翰如多謀畧,松素下之,以事告。

    翰如戒勿往。

    松曰:「成敗雖不可知,然槁項黃馘,老死牖下,亦非所願。

    」翰如曰:「吾不敢阻君進取,但烏合,必無所成。

    」松曰:「筮之!」筮之吉。

    松曰:「此猶不足信,天倘相彼,吾當出,則當大雨。

    」已而大雨三日。

    松曰:「得非偶然乎?吾事成,則當更雨。

    」已而一雨兼旬。

    松曰:「可矣。

    」乃就開營中,俯伏稱臣。

    開錫以金盔,上插雉尾,鎖子黃金甲,八寶戰靴,望之燦然,松九頓首謝,蓋皆梨園中物也。

     開既踞佛山,遠近無賴俱至,眾號十萬。

    軍實無所出,則按戶索富者,使捐輸。

    佛山本商賈雲集地,紅巾至,無不唯命。

    開驟得金幣,則廣聲色,掠婦女。

    松諫之,開不聽。

    朱發者,亦佛山人,賣菜傭也。

    有膂力,性愚戇,貧不能自存。

    妻馬三孃美麗無匹,發與開善,開語之曰:「汝妻非尋常人,一品夫人也。

    」發以為妄,三孃頗自矜。

    及開舉事,立授發先鋒銜,三孃為女校尉,出入王借山,參預元帥府事,益與開調笑,累日夜不出。

    朱無所事,日惟醇酒大肉,徜徉於醉鄉。

     松固識三孃,知三孃握大權,能左右開,則詣三孃而告曰:「夫人居此,洵樂,然燕處危巢,禍將至矣!」三孃愕然,松曰:「吾輩雖僻處佛山,然聲勢不小,雖總督始良不思振作,獨不畏沈葆楨乎?旦夕出師,大軍壓境,吾輩殆矣。

    」三孃曰:「計且如何?」松曰:「先發制人,古之明訓。

    盍因彼未動,從而攻之,羊城一下,全省且為我有。

    如是,則進可圖大事,退亦不失富貴。

    夫人倘以為然,則速與陳大王言之。

    事之成敗,在此一舉。

    」三孃曰:「善。

    」遂以松言入吾。

    開初不允,繼為三孃所刧,乃大發號令,驟興師,遠近賊黨皆從之。

     甲寅六月二十七日,李文茂等率眾分三路直撲廣州。

    其在北路者,圖奪城外礮臺,守臺兵發大礮轟之,遂卻退。

    是時撫標五百名,協同鄉勇五百名,由東門突出接戰。

    東路寇攻城方酣,不意官軍突至,方相顧錯愕,而前刃已及。

    寇繞城抵禦,適旗兵續至,併力追逐,東路遂敗。

    其西路寇聞兩路敗耗,乃趨西門外之青龍橋。

    外委黃賢彪率汛兵百名、鄉勇三百名,要擊之,斃寇百餘。

    餘寇將散,忽傳能以銳卒萬人至,勢復盛。

    然不能前進,僅屯於城北數裡之牛欄崗。

     七月初五日,兩廣總督始良以紅巾盛,令廣州府知府沈葆楨督師勦之。

    於是都司曾廷相,守備陳國輝,千總黃大榮、屈超羣等率師攻牛欄崗,寇發巨礮以拒。

    官軍猱進,破其中營,奪獲軍械無算。

    能率健黨忽自崗後繞出,崗前之寇復返戈力戰,官軍大敗,屈超羣、熊應飛、黎安瀾、餘兆清等皆陷陣死。

    能方擬率眾薄城,忽傳總營有令至,能大愕,則班師令也。

     開之令能班師也,眾莫知其意。

    松素善發,乃謂發曰:「我軍初立,利在速戰。

    今大王首鼠兩端,吾輩死無日矣。

    」發曰:「我亦不欲戰,此間樂,官軍不能來,來則速死耳。

    」松歎曰:「噫!豎子不足與謀,若汝三孃,尚有志也。

    」於是匍匐求見開。

    開方視事,與三孃高坐堂皇,陳居左,三孃居右。

    開見松至,曰:「朦松,賜汝坐!汝何言,速言之!」松曰:「臣無言也。

    臣不知大王意所在,若相持旦夕,官軍且來,何以禦之?臣不自惜,為大王惜耳!」開沈吟不言。

    三孃忽掣開印鈐於小旗,曰:「馮軍師聽者,此將令也。

    全軍聽汝調度,速東趨!佇看汝奏凱回耳!」松曰:「諾。

    」 七月二十六日,松以開號令,飭諸軍東發。

    時大瀝四堡紳士歐陽泉等已倡辦團練,乃置礮械,備糗糧,而大範、江夏、荔莊、登賢、月窟諸鄉悉繼之。

    紅巾東趨,適經其地,各鄉分守,使不能進。

    松令先攻四堡。

    其一路入曹邊,經龍頭墟,窺草堂橋十一鄉。

    鄉勇發巨礮擊之,寇偽遁,分伏叢薄間。

    團長劉遇昌偕弟遇鴻率勇踰橋逐寇,遇伏,皆死。

    後隊見之,大憤,鼓勇繼進,血戰久之,陣斬衣蟒服者數人,寇乃退。

    其一路由大鎮攻鍾邊,已破壘毀牆而入,而大瀝鄉勇紛紛赴援,以巨礮伏林中。

    寇不識地利。

    中彈輒仆,陣大亂,遂散。

     松東趨之計不果,乃遁回佛山,日掠於近村,冀得軍實,以收合餘燼。

    閏七月朔,大會南海、順德各縣徒黨,將東趨,先攻大瀝四堡。

    發將二千人扼守沙口,陳洸隆將千人攻仇邊,陳金剛由新橋渡江夏,和尚能統坡山船萬人,由小朗渡直進瓜步橋,登岸,犯雷邊、九潭等鄉。

    而開與松率大隊由水頭墟進攻,留三孃居王借山大營以策應。

    寇四出,遠近騷然。

     寇既破四堡,東趨之路遂通,乃分途進攻省城。

    葆楨聞耗,乃立召衞佐邦、尹達章至,使破寇。

    於是佐邦陳策:以紅巾連日撲城,東北勢力為最悍,餘實無能為。

    今官軍分途應敵,兵力單薄,必不足取勝。

    不如併力扼東北路,東北破,羣寇自解。

    十五夜,官軍由東路衝出,直趨燕塘寇營。

    時方昏黑,下令縱火,各軍手持一炬,爭投之,俄頃,火大熾,寇冒火突走,竄牛欄崗。

     開之發兵攻省城也,檄各縣徒黨俱至,番禺之陳顯良、三水之黃大榮最強悍,顧牽於他事,不即至。

    及紅巾敗,陳、黃始以舟師來,則聚於佛嶺市,而別築礮壘於義勇祠前,遣悍黨守之,使成犄角。

    官軍聞耗,遂遣礮船由槎頭進口,抄攻佛嶺市背,而先以一軍進攻義勇祠,以牽制之。

    寇在祠前設濠塹,環礮壘,官軍不能近。

    既而達章率銳師至,下令取泥填濠。

    俄頃,濠平,官軍踐泥而進,直逼寇壘,呼聲震天。

    礮甫發,壘已破,寶紛潰,遁入石井。

    【地名。

    】道員沈棣輝焚其巢,悉滅之。

     進攻省城之寇既敗,而餘黨尚盛。

    東莞人盧昌,糾眾數千,自為大元帥,號令與開等。

    八月十八日,仍欲進窺省會,襲奪附城之三寶墟,別遣其黨率千人進窺泥城。

    佐邦聞之,首率勇攻三寶墟,昌兀立陣前,麾旗督戰,寇鹹懷死心,狂呼跳躍,有如中癇。

    佐邦陽為不敵,別遣一軍旁攻。

    昌出不意,為所殺,餘眾大敗,棄舟走。

    達章復率水軍勦滅之。

     先是,開敗於省城,遁佛山,聞諸路徒黨已半滅,益懼。

    松雖智,已不敢畫策;能雖勇,亦不敢侈言戰矣。

    日惟置酒痛飲,而三孃獨促其收合餘燼,背城借一。

    開商之松,松韙之。

    然艱於糧食,城中民戶勒索已盡,欲求之附近村落,則已悉辦團練,不能進窺一步矣。

     十一月初六日,佐邦、達章率師攻佛山,開不能戰,乃下令縱火。

    隆冬物燥,萬炬齊發,全鎮蕩然。

    計燒民居萬餘,死於火者逾萬,而開、能、發俱不知所之,或曰死也。

    松匿民家,為官軍搜得,斬於佛山西之高秧地。

    三孃則為某弁所獲,匿作妾,參軍事,勦餘黨有功,當道雖有所聞,置不問。

     曾文正失利於靖港之粵寇 鹹豐甲寅春,粵寇陷湘潭,圍攻長沙,曾文正公國藩檄塔忠武公齊布帥師復之,復躬率水師追寇於靖港,戰失利,投水者三,幕客掖以起。

    文正終以事不可為,遂止妙高峰,草疏及遺屬凡二千餘言,密令其弟靖毅公貞幹市櫬,將以是夕自裁。

    會湘潭捷書至,乃再起視事,然仍以師不全勝自劾。

    時詬謗叢集,湘省藩臬糧鹽諸使者至會牘上巡撫,劾文正,文正姑忍之。

     文正之初敗於靖港也,湖南布政使徐有壬、按察使陶恩培詳請撫臣奪其軍,參奏治罪。

    俄而塔忠武以陸師大捷湘潭,撫臣乃不敢極言文正罪,然亦不敢論鮑起豹恇怯狀。

    既奉硃諭,切責起豹,代之以塔,而於文正請罪疏,有溫慰詞,且雲;「汝此時心搖搖如懸旌,平日自命養氣之功何在?」又令奏調司道大員隨軍支應。

    徐、陶聞之,謁文正,頓首稱死罪以謝。

     羅澤南初將陸師,不敢一戰,惟從塔軍後,觀戰壯聲而已。

    一日,寇來攻甚急,不及請援於塔,遂與戰,竟獲大捷。

    自此遂為勁旅,與塔齊名矣。

     開隆阿勦粵寇 侍衞開隆阿者,善騎射,發無不中。

    嘗射獵山中,斃虎十數,軍中號為打虎將,開亦深自負。

    會江忠烈應調赴廣西,所率楚軍皆敝衣槁項,諸軍皆竊笑。

    遇開於江所,僅一長揖,意頗不懌。

    他日督戰出隊,卒遇賊眾,圍之數重,矢盡,左右衝突不得出。

    忠烈登瞭臺望之曰:「必開君也。

    」急率親兵數十人介馬馳救之,卒挾開出,並轡而歸。

    開下馬拜曰:「活開隆阿者,先生也。

    」自是遂為莫逆交。

     塔忠武勦粵寇 塔忠武性忠勇,亦最慈祥。

    其統兵嶽州時,即於左臂涅「忠心報國」四字。

    洪山之捷,嘗督軍逼粵寇於沙湖塘角間,寇爭赴水死,中多幼孩,塔見之大哭,傳令拯救,得數百人;羣寇因而乞命者,又七百有奇。

    誅其極悍者,餘盡釋之。

    一日,力戰歸,左右以燕窩進,卻之,曰:「吾母夫人在都,不知能給朝夕否?忍甘此耶!」德化令進莞席,以士卒皆臥草土,卻不受。

     鹹豐乙卯,湖廣總督楊霈駐軍廣濟,禦粵寇。

    聞湘軍敗,大恐,棄廣濟,走德安,軍遂潰散,獨與親軍數百人俱。

    武昌守備單弱,聞霈至,邀入城助守,霈不可,委之而去。

    時陶文節公恩培已擢鄂撫,不知兵,驕橫甚。

    方以元日索銀壺蒸人參不得,怒詈江夏令,欲奏劾之。

    司道方相率緩頰,忽報寇已至城外,文節倉皇不知所措,惟禱神呼天,痛罵楊霈誤我而已。

    城陷,遂被戕。

     蓋是時,官軍圍九江急,寇乃分兵擾上遊,霈不設備,至有此敗。

    自是而寇遂陷漢口,入襄河,湖北大擾。

     僧格林沁擒林鳳翔李開方 粵寇洪秀全之陷金陵也,遣吉文元、林鳳翔、李開方等率悍黨萬餘北犯,由皖入豫,由豫入晉,由晉入畿輔,連陷郡縣,裹脅日眾。

    而欽差大臣勝保躡擊其後,頗有斬獲。

    圍之靜海及獨流鎮,科爾沁郡王僧格林沁統領蒙古諸部兵及京營各將軍都統等馳往會勦。

    適寇遣其黨黃生才等率眾北援,陷臨清州,脅從至五六萬人。

    勝與領侍衞內大臣土默特貝子德勒克色楞等督兵迎勦,寇無食可掠,脅從者解散大半。

    沿途復被鄉團截殺,勝晝夜窮追,至豐縣,勦滅全股,生才被山東官軍擒獲,伏誅。

    其靜海獨流鎮之餘黨南竄阜城,僧追圍之。

    掘深濠,守之。

    復分其馬隊,竄踞高唐州。

    時文元已被吉林兵射死,鳳翔在連鎮,僧圍之;開方在高唐,勝圍之。

    然其眾皆百戰精銳,糧食充足,緣城複立木柵,悉以土壅。

    週挖濠溝陷坑,又挖地窟,而潛居之。

    且有地道直通城外,每黑夜刼營,官軍頗有失亡。

    勝鑄大礮樹雲梯攻城,皆不能克,遂築壘挖濠以困之。

     僧以鹹豐乙卯正月十九日攻克連鎮,搜捕餘匪,悉數殲滅,惟不見鳳翔。

    擒寇供稱在窟室中,官軍窮搜得之,則見鳳翔方在地洞,挾二美人宴飲驩呼,已薙髮,蓋欲乘間潛逃也。

    遂與其黨十一人就擒,解京誅之。

    僧自是晉封博多勒噶台親王,即移得勝之師赴高唐,自德貝子以下皆受節制。

    而勝以師久無功,逮京治罪。

    僧故撤高唐南面站牆兵勇,誘其出巢。

    未幾,果出城,棄其馬隊,悉步行,竄踞馮官屯。

    屯距高唐四十五裡,距茌平十八裡。

    脅民夫,以各種大木器四周堵之,內又徧掘陷坑,排列槍礮,守禦嚴密。

    屯內多豪富,皆高樓大廈,外匝甎牆,礮不能入。

    僧追至屯外,令馬步隊圈圍。

    開方自持旗登樓眺望,見官兵近前,即放槍礮,勢難驟進。

    僧相度地勢,知非水攻不可,將引運河水以灌之。

    眾謂屯中地勢墳起,恐非水力所能及。

    僧乃先於屯外週築圍牆,牆外掘濠溝,甚寬廣,又以掘濠之土力加倍內牆。

    布置周匝,挑挖運河,自東昌三孔橋起至馮官屯石橋止,共一百二十三裡,計長二萬二千一百七十六丈,口寬一丈七八尺,底寬六七尺,深五六尺不等,計需工價京錢五萬二千餘貫。

    自二月初旬起,至三月初四日工竣,竟引水入濠。

    僧令僱集民夫二三千人,或用水車,或用巴鬥,灌入牆內。

    牆外築墩,排列鎗礮,一面令兵勇站立瞭望,防其突出挖牆倒浸;一面督役晝夜輪流灌注不息,由是漸灌漸滿,牆內水深三四五尺不等,寇之糧草火藥盡溼,乃登樓而居。

    我兵用礮不時轟擊,繼而柴米漸乏,勢甚窮蹙。

    四月十三日巳刻,開方遣其心腹百餘混入難民之中,泅水出降,意欲藉為內應。

    僧知其偽,訊出被脅難民,遣回原籍,餘黨百四十餘人分撥各營,乘夜,盡誅之。

    遂令兵勇越牆,逼近土堰,燬其巢。

    十六日黎明,僧又令兵勇越牆,四面進攻。

    乃大風驟起,飛沙揚塵,瞬息不辨南北,即命撤隊。

    巳刻,開方遣人呈降稟,僧諭令限本日午時先繳軍器,方準投誠。

    約半時許,果繳軍器,則遙見有數十人高張紅傘,擁開方前進,志在乘此脫逃。

    僧潛令馬步隊數萬人張左右翼以待之。

    開方既入彀中,遂與其黨八十八人俱在濠邊就擒。

    僧傳令將八十八人撥入各營,其目八人在營外帳棚守候,但令開方進見。

    開方頭戴黃綢繡花帽,身穿月白綢短襖,紅綢褲,紅鞋,年約三十二三。

    攜兩俊童,身穿大紅繡花衣褲,紅鞋,年約十六七,美如女子。

    左右揮扇,隨入帳中,開方僅向僧、德各屈一膝,即盤腿坐於地。

    兩童東西侍立,帳內總兵以下皆持刀環立,怒目視之。

    開方與二童仰面四顧,無懼色,但稱能貸其罰,願說金陵諸黨來降。

    求賜飯,遂開懷大嚼,笑語如常,旁若無人。

    僧知其叵測,飯畢,遣出,又令八目進帳。

    皆跪見求赦,亦即遣出。

    遂將李與八目解至京都,淩遲處死。

     粵寇以開方為最勍,而其計略,則用明徐達、常遇春北征成算。

    初,議以開方當西路,楊秀清當東路。

    西路之師,由揚犯滁,徇鳳陽、歸德、開封、懷慶繞山西、直隸,與東軍會於天津。

    而東軍則傍海北趨。

    秀清不欲北行,以林鳳翔自代。

    深入無援,故及於敗。

     徐若洲率忠義軍與粵寇戰 徐若洲司馬鴻謨,錢塘人,著籍仁和。

    以鄉試五薦不售,入貲為從九品,筮仕江蘇。

    鹹豐乙卯,署揚州府經歷,兼理清軍同知。

    同知,五品官,以從九品攝之,重其才也。

    母卒於如臯,以不及視含斂,欲絕食以徇。

    其友顧梅卿以大義責之,乃始食。

    服闋,奉檄治揚州善後局文書。

    因說太守,仿古制,製輪機礮、連臂弩,自練一軍,命之曰「忠義軍」。

    會粵寇破來安,溫壯勇公方駐六合,率兵二千救來安,檄參其軍。

    暮與寇遇,隔河而陣。

    彼眾我寡,鉛藥將盡,乃言於壯勇,請滅炬,使不我測,從之。

    一夜礮聲不絕,寇疑我兵眾,遲明遁,遂克來安。

    壯勇上其功,而某大帥與壯勇不合,反責其公牘內首列總兵某,非制也。

    令曰:「此後毋出六合一步!」壯勇憤懣,後竟死六合,司馬之功,遂不見敘。

    戊午,寇再犯揚州,太守發兵迎戰,皆大敗。

    寇薄城下,乃使司馬以五十人拒之。

    大呼馳出,手刃數寇,斬其黃旗頭目一。

    寇發火銃,中右目而顛,一寇以刃加頸,膚裂血流。

    又一寇以矛刺其足,曰;「是已死矣。

    」乃舍之入城。

    有民自城中出者見之,曰:「此非徐少尹乎?好官也!胡死此?」撫之,尚有氣。

    解衣裹其首,負之行,至仙女廟大營,飲以水漿,乃蘇。

    時鄉人許緣仲牧泰州,迎至署。

    凡十月,創始愈,出鉛子於右目,重五銖,其形曲。

    蓋鐵經火而柔,深入郤窾,故隨之倨句也。

    司馬具武略,以禦寇受巨創,亦無以上聞者。

    然眇一目矣。

    子名琪,即花農侍郎也,以文學著稱於時。

     張忠武勦粵寇 高要張忠武公國樑既投誠於官軍,賞千總銜,從勦粵寇。

    嘗奉湘撫檄,以二百人破寇數萬於新寧州。

    鹹豐壬子三月,破寇於道州蛇皮嶺,克永安州,追寇至長沙南路新開鋪。

    寇竄湖北,復追勦至武昌,破洪山寺壘。

     張之立功自保桂林始,後逐寇楚南北,直抵江寧,與向榮相倚如左右手。

    寇聚太平,向問諸將孰敢往取賊巢,無應者。

    張慨然上馬行,所部五百人從之。

    寇大驚,棄城走。

    張徐按轡入,市不改肆,歸報往返,僅七日也。

    軍中唱凱歌曰:「張國樑走馬取太平,前後奏捷。

    」旋率師渡江取浦口及江浦縣城,往返亦不及二旬。

    丙辰五月,九華山之師潰,他帥死,諸將擁兵觀望,大勢幾不支。

    於是向奏請以張總統南北諸軍。

    旬日間,招集流亡,立解金壇之圍。

    朝廷嘉之,始拜欽差幫辦軍務之命。

    嗣此乘勝克復句容、鎮江,進擣秣陵關,馳往江北,復揚州、儀徵。

    又渡江圍江寧,城外寇營築長濠以困之。

    經畫數年,破寇形勢已在掌握,而九洑洲正當寇衝,亦為官軍所據矣。

     僧格林沁與英法人戰於大沽 鹹豐丁巳冬十一月,英人、法人據廣州,執總督葉名琛。

    其注意在改約章,索償款,增商埠,自謂據城為質,必可如其所請也。

    總督黃宗漢退駐惠州,既不激勵兵練,籌克會城,又不與英使會議立約退師事。

    英使額爾金久不得我要領,乃糾法、美二國,駛兵船北上。

     戊午夏四月,驟至大沽海口,大沽綠營兵見敵船,即驚潰。

    英、法兵踞南北岸礮臺,直隸總督譚廷襄、提督張殿元等皆以疏防獲罪。

    敵兵以大小輪船七,暨舢闆船駛入內河,直薄天津。

     額爾金等照會內閣,謂此來非用兵,蓋欲修好,請面見天子,訴其事。

    文宗特遣侍郎銜耆英諭止之,不聽。

    遂命科爾沁親王僧格林沁以欽差大臣視師通州,遣大學士桂良、尚書花沙納往議和約。

    英人多索償款及商埠,許之恐傷國體,拒之慮挑強敵,乃以兩江總督何桂清兼通商大臣,特派杜良、花沙納馳赴上海,會同桂清先與英人商定稅則,再議約章。

    六月,英、法、美三國兵船退。

     秋七月,僧移軍海口,築大沽北塘營礮臺,購巨礮,分布要害。

    檄州縣伐大木,輸之海壖,植叢樁水底,以禦汽船。

    奏請調吉林、黑龍江、察哈爾及蒙古兩盟馬隊,前後赴軍者可五千騎。

    己未春三月朔,怡親王載垣赴天津,察勘海防。

    桂良等在上海與額爾金商定稅則,額遣其弟蔔魯士率兵船北駛,聲言將入京換約,桂良等告以大沽設防,當進自北塘。

    夏五月庚寅,蔔魯士至攔江沙外。

    壬辰,遣其兵船闖入大沽海口,先覘形勢,僧故羸師以張之。

    癸巳,兵船十七艘駛進雞心灘,用炸礮摧斷鐵鍊。

    甲午,鼓輪直進,毀我防具,樹紅旗促戰。

    直隸總督恆福派員持天津道照會,告以桂已由上海馳還,請移駐北塘口外,靜候換約,否則暫令換約官數人,由北塘至天津。

    英人不受照會,開礮擊礮臺,分遣步隊登岸。

    僧督軍鏖戰,戒礮臺同時開礮,沈毀數船,擊殺登岸敵兵數百,生擒二人,英領隊官傷股而殞。

    兵輪入內河者皆中礮,不能駛,惟一艘遁至攔江沙外。

     當英兵開戰時,美使華若翰由北塘登岸,詣京師,呈遞國書,款以優禮,換約而返。

    華洋巨商知英人恥其敗挫,必興師報復,懼妨互市也,自議集捐白金二百萬兩輸償英餉,沮其再舉。

    於是英使、法使牒通商大臣何桂清,謂若事事遵戊午原約,即罷兵。

    杜清入告,得旨:「蔔魯士輒率兵船,毀我海口防具,首先背約。

    損兵折將,實由自取,并非我國失信。

    所有戊午議和條款,概作罷論。

    若彼自知悔悟,必於前議條款內,擇道光年間曾有之事無礙大體者,通融辦理。

    令其有以回報本國,仍在上海定議,不得率行北來。

    倘再有兵船駛入攔江沙,必痛加攻勦,毋貽後悔。

    」是時廷議以獲勝之後,欲改前約,冀英、法二國或就範圍也。

    然猶申戒疆臣帥臣,不得見敵輒先開礮,緻礙和局。

    又命留北塘一口,為便使議和地。

     北塘用帑百餘萬金,僅成南北三礮臺。

    會有言宜縱寇登岸擊之者,僧心韙其說。

    旋奉旨撤北塘之備,退就大沽營城,移其巨礮,置大沽南北岸礮臺。

    營城距北塘陸路三十七裡,水路七十裡,議者謂禦寇不於藩垣而於堂奧,失計已甚。

    北塘紳士禦史陳鴻翊密疏爭於朝,不聽。

    翰林院編修郭嵩燾時在幕府,力爭之。

    僧狃於大沽之捷,謂:「彼以船來,不能多攜馬隊。

    俟其登岸,以勁騎蹙之,可必勝。

    洋兵伎倆,我所深知,何足懼哉!」嵩燾以議論不合,遂辭去。

     庚申夏,英將額爾金、法將噶羅率輪船船凡百艘入寇,復至大沽口,詗我設備,嚴懲前敗,不敢闌入。

    徐窺北塘之弛防也,六月丁醜,英、法馬步隊各挽礮車登岸,先據礮臺,官軍猶意其來換約,不之禦也。

    大吏派員持照會,請其使臣入都換約,不應。

    僧整軍以出,所部馬隊已調赴他軍,不滿五千,合京旗步隊幾萬人。

    英軍馬步可一萬,法軍八千。

    壬午,敵船由北塘進內港,我軍馳往扼之。

    適潮縮,船不能動,高懸白旗,示欲議和狀。

    我軍信之,不敢縱擊。

    比沛長,敵兵出不意,薄我師,我師被挫。

    敵兵由北而南,將逼大沽,抵新河,我軍禦之。

    敵兵先以七百人出戰,僧矙其寡也,麾勁騎馳之,敵兵退。

    乘勢蹴之,敵兵各執一槍,精利無前,數十步外,即不能近。

    俄而七百人為一字陣,每人相去數十步,陣長數裡,漸圍漸迫,我軍不能退。

    突圍欲出,敵兵發槍無不中,我軍紛紛由馬上顛隕。

    戊子,敗績於新河。

    收合馬隊,出者七人而已。

    退保唐兒沽,英、法軍張甚,出全隊攻軍糧城,又攻副都統德興阿之營於新河,皆陷之。

    敵船由北塘分嚮大沽,駕大礮擬我礮臺以扼我前,步騎踞新河以躡我後,大沽礮臺益危,礮穴外向,不能反擊。

    庚寅,我軍復退,敵兵進踞唐兒沽。

    辛卯,奉硃諭雲:「僧格林沁握手言別,倏逾半載。

    大沽兩岸正在危急,諒汝憂心如焚。

    天下根本,不在海口,實在京師,稍有挫失,須退守津郡。

    自北而南,迎頭截勦,萬不可寄身命於礮臺,以國家依賴之身,與醜夷拚命,太不值矣。

    南北岸礮臺,須擇大員代為防守。

    汝身為統帥,固難擅自離營,今有特旨,非汝畏葸,若不念大局,隻了一身之計,殊負朕心。

    握管悽愴,諄諄特諭,汝其懍遵。

    」壬辰,特派侍郎文俊、武備院卿恆祺馳往北塘海口,伴送英、法二國使臣入都換約。

     秋七月癸巳朔,命大學士瑞麟、尚書伊勒東阿防通州。

    丁酉黎明,敵兵攻大沽北岸石縫礮臺,一開花彈猋入火藥庫,礮臺失陷,提督樂善死之,惟南礮臺尚存。

    僧念屢挫之後,精銳傷亡,南礮臺孤立難持久,適奉密旨退防後路,乃撤營城及南礮臺防兵,次於通州之張家灣,與瑞麟軍相依護。

    庚子,以疏防故奪三眼花翎、領侍衞內大臣、鑲黃旗滿洲都統。

    敵兵至天津,會和護屢不就,遂逼通州。

    八月戊辰,光祿寺卿勝保率偏師邀戰於八裡橋,勝保紅頂黃褂,騁而督戰,瑞麟軍宵潰。

    僧軍朝陽門外。

     己巳,文宗以秋獮巡幸熱河,敵兵縱火燔圓明園。

    甲申,僧軍亦潰。

    聞恭親王在長新店,與瑞麟等皆往從之。

    英、法按軍郭外,欲邀恭主和議。

    恭用恆祺居間排解,往復關說甚苦,浹兩旬,和約始定。

    九月壬寅,暨英人法人平。

     當是時,曾文正公國藩督師祁門,胡文忠公林翼駐軍太湖,進勦粵寇,相持甚急。

    聞變,合疏奏請於兩人中簡派一人,率精兵萬人入援。

    會和議成,不果行。

    英、法軍以海口封凍為虞,皆於初冬退去。

     葉名琛勦粵寇 道光己酉,新嘉坡陳正成設三合會支部於廈門,命名曰匕首會,入會者數千人。

    鹹豐癸醜,閩省官吏以強奪豪富黃姓之財,匕首會首黃威庇之,率二千餘人起事。

    隊長多新嘉坡僑民,奪廈門附近二鎮,附者至八千。

    遂推據廈門,威乃自稱明軍指揮官,盛抗官軍,卒以糧餉藥彈不足,啟城議款。

    明軍去,官軍入城市刧掠,殺戮及童稚,刀鈍而不血,則縛數人投之河,英領事通牒勸止,亦無效。

    乃以兩軍艦泊香港,若將強制者。

    於是洋場及船埠四周俱免於禍,餘地則有一日斬殺至二千人以上者。

     匕首會陷廈門時,上海亦有三合會起事。

    時廣東、福建兩省人之在上海者十四萬人,多三合會員。

    廣東人劉麗川、福建人陳阿連等,羣謀襲上海城。

    事未發,為地方官偵知,捕粵、閩頭目七八人。

    粵、閩人乃益怒,緻書地方官詰責。

    地方官大駭愕,返而謝之。

    其月二十日,祭孔子廟,黎明,麗川、阿連等六百餘人潛匿北門外,待啟城,即突襲縣署,迫上海知縣袁某繳印。

    袁罵曰:「印為天子所賜,汝欲印者,先取吾頭!」麗川黨人大叱,斬之。

    眾因圍道署,城中鼎沸。

    官吏指揮守兵,放大礮,眾仍不退。

    脅蘇松太道吳健章繳印,吳解綬與之,麗川取其印,縛健章,奪道庫銀無算,城亦陷。

    時其黨悉以紅巾為號,因稱為紅頭賊。

    後數日,麗川、阿連等欲殺健章而未決,眾議大譁。

    駐滬美總領事麥轄爾聞之,邀麗川,以吳付之,麗川不許。

    然有二洋人潛誘健章,自西門縋城逸,匿麥轄爾所。

    麗川大怒,將攻租界,租界防益嚴。

    鎮江官軍至上海,營跑馬場。

    時或嘲弄洋人而毆辱之,於是駐滬各領事請於江督何桂清,欲移跑馬場駐營。

    桂清猶豫未決,各領事又緻書,令速移營,否則將以兵力奪取。

    時英、美軍艦之在上海者各一艘,合租界所有洋兵得三百餘人,戒嚴以待。

    桂清以為仇洋人,則洋人必惡我而助敵,轉而攻我,則滬城胡以復?遂自至租界謝罪於洋人。

    時官軍集上海者萬餘,借洋人之力以斷糧道,復向城中礮擊。

    麗川聞洋兵之助官軍也,率死黨百餘人犯圍遁。

     道光庚戌,三合會蜂起兩廣各地,見洪秀全勝,氣益張。

    鹹豐甲寅,舉廣東各州及廣西全省,皆叛亂。

    其年,陷廣東之肇慶、佛山、東莞各地。

    自此官軍與三合軍顯有別。

    而官軍之運餉羊城,轉藉外人之助,懸外國旗,即能安然過三合軍之礮臺與軍艦焉。

     鹹豐甲寅十一月,廣東豪商某備大艦,運兵至佛山,與三合會戰。

    三合軍大勝,獲官軍之弁四五十人,兵五百人,悉殺之。

    後又戰於珠江,即以此艦隊破軍艦四十四艘。

     廣東總督葉名琛之鎮懾三合會,為法至嚴。

    然兩廣、江西、福建諸省尚時時暴起。

    方英、法同盟軍之占廣東也,粵寇石達開自湖南進兵廣西,欲攻據桂林。

    三合會乘之,鹹豐戊午,陳清康率軍數千會集於廣東之北,隱有占領廣東之計,待同盟軍一退,即起事。

    適攻擊桂林之粵寇遇精銳之官軍,突圍逃廣東,更於中途脅從諸無賴加以三合軍,勢遂益盛,其主力軍乃再向廣西進發。

     至是,而官軍乃逕向三合軍攻擊,並用賄通懸賞等法,潛約三合會副統領陳政及諸頭目,謀殺其統領陳清康,率眾降。

    陳政斬之,官軍大勝,並捕內應之三合會黨羽二千以上,斬殺之。

     何桂清委蘇常於粵寇 兩江總督何桂清字根雲,嘗督學江蘇。

    值粵寇俶擾江南北,頗屬幕客草疏陳兵事,糾劾疆吏之退縮僨事者,持論多侃侃。

    文宗奇其才,改簡浙江巡撫,年未四十也。

    撫浙數年,通判徐徵忮其同官王有齡之驟遷道員,訐告巡撫獎薦不公。

    何奏陳顛末,語稍亢激,天子責之,引疾罷歸。

    已首途矣,適闕兩江總督,上語軍機大臣:「此官以籌餉為命脈,孰能勝任者?」大學士彭蘊章奏稱:「何桂清在浙江,餉徽州全軍數萬人,未嘗闕乏。

    」上韙其言,授兩江總督。

    彭故與何同年進士,何頗謹事之。

    何復力薦王有齡籌餉精敏,擢江蘇布政使。

     未幾,幫辦軍務提督張忠武公國樑攻克鎮江,何以籌餉功,加太子少保。

    鹹豐庚申春正月,張總統諸軍攻克九洑洲,何又以籌餉功加太子太保。

    當是時,何渥承眷倚,慷慨談兵,聲譽翔洽,與湖北巡撫胡文忠公林翼相上下,時稱為何、胡兩宮保。

     張既克九洑洲,進克上關、下關,遂與欽差大臣江寧將軍忠壯公和春,濬濠築壘,為長圍以困金陵。

    洪秀全告急於江北、皖南諸巨酋陳玉成、李世賢、楊輔清、李秀成等,秀成欲殺官軍之勢,與其黨謀曰:「官軍精銳,悉萃金陵,其餉源在蘇杭。

    今金陵城外長濠已成,官軍內圍外禦,張國樑又嚄唶善戰,攻之,難得志。

    不如輕兵從間道疾搗杭州,杭州危,蘇州亦必震動。

    金陵大營懼我絕其餉源,必分師奔命以救之。

    我瞷大營虛弱,還軍急擊,進陷大營,則蘇杭皆我有也。

    」乃自率悍眾千餘,襲破涇縣防軍,遂陷旌德。

    二月戊戌,進陷廣德,攻陷四安防營,總兵李定泰跳而遁,寇由安吉、武康犯杭州,諸路同時告警。

    上命和春兼督浙江軍務,提督張玉良總統援浙諸軍,分大營兵勇五之二以畀之。

    玉良過蘇州,布政使王有齡留之二日,俾閱城垣。

    壬戌,陷杭州。

    三月丁卯,玉良兵至杭州,與將軍瑞昌內外夾擊,寇宵遁,官軍追復臨安、孝豐、安吉等城。

    何奏稱玉良受有齡密計,攻復杭州,上擢有齡巡撫浙江。

     己卯,和春遣總兵熊天喜、曾秉忠率水陸軍攻復長興,寇詗知大營留兵愈單,由浙風馳而西,陳、李、楊諸酋各挾全部先後麇至,大會於東壩。

    己酉,攻建平及東壩,皆陷之。

    進陷溧陽,圍金壇。

     先是,金陵大營兵勇七八萬人,月支餉銀五十萬兩,皆取辦於蘇、松、常、太及浙江之杭、嘉、湖、寧、紹諸郡。

    兩江總督駐常州,專主餉事,故能搘持八年之久。

    及和、張至,益募壯勇,增築長圍,需餉有加。

    浙江告警,大營分兵馳救,驟加行費,浙自顧不遑,餉亦不繼。

    糧臺收款驟絀,月短二三十萬金。

    何馳書告和、張,請自後閱四十五日發一月餉。

    是時頓兵日久,將卒雖習戰事,實已驕佚,酗酒狎妓,酣嬉無度,月支足餉,尚不敷用,及驟聞減餉事,則悵悵如有失。

    翼長提督王浚為和所倚,把持軍政,藉勢侵剋,眾情蓄憾,互相傳播,謂「寇若來攻,吾輩堅勿出戰,任大帥翼長自為之」。

    寇欲圖大營,詭若將嚮蘇、常者,以縻官軍,遣別隊由溧陽逼宜興,進躪武進之夏溪隍裡埠。

    烽火去常州四十裡,王有齡將之杭州。

    己醜,如常州議兵餉事,何奏令會辦軍務。

     庚寅,有齡調駐蘇之威武振軍一千人至。

    辛卯,副將周天孚由浙江率數營至。

    大營新募潮勇數千,亦至自浙江。

    和先後調防守揚州之總兵馬德昭,及援浙之參將羅希賢,各以兵三千往援金壇。

    何檄令德昭等援常州,遣天孚及潮勇往金壇。

    寇俱退出武進界,盡趨金壇。

    閏三月丁酉,攻陷句容。

    自是大營後路斷矣。

     戊戌,張玉良全軍至常州,中途疊接何檄,調援大營。

    及抵常州,和連馳羽書令箭調之。

    何曰:「彼不知我欲守常州邪?」留不遣。

    和復調德昭往援,亦不許。

    己亥,羅希賢一軍自宜興至。

    庚子,熊天喜一軍自廣德至。

    前後至郡兵勇二萬數千人。

    王有齡蒞官浙江,何如失左右手。

    有齡由驛日發一書,為何規畫甚備,戒勿離常州一步。

    時常州無寇,何飛章報捷,奏陳常、鎮軍情,凡常州、宜興、鎮江、丹陽、金壇為路凡五,需兵若幹,統歸張玉良節制。

    自任力保蘇、常,其意在擁眾自衞,蓋已置金陵大營於度外矣。

     辛醜,寇至金陵城外,進瞷大營,大半多空壘,環攻橫突,死咋不退。

    張激勵將士,搏戰七晝夜,寇來益眾,餉又不繼,外無援應,諸軍能戰者多留駐常州,九檄而不至。

    戊申,甚雨雷電以風,大雪厚尺餘,寒甚,人多僵凍。

    兵勇連日譟至王浚帳下,索餉不得,則肆掠通衢,將吏不能詰。

    己酉夜,諸營火起,王浚部下先遁,和部下繼之,全軍遂潰。

    和及幫辦軍務光祿寺卿許乃釗、翼長王浚等狼狽走鎮江,委棄餉銀鍋帳軍械無算。

     張部眾尚未動,聞和退,頓足歎曰:「八年心力,墮於一旦!」憤而欲自裁,部將苦止之。

    明日,乃自殿其師,徐退至鎮江,寇不敢逼。

    何恐和、張 劾己也,亟緻書慰勞,請移守丹陽。

    和先至丹陽,遣熊天喜進營白堍,張招集潰眾。

    越二日,統一萬三千人抵丹陽,俾總兵馮子材以萬二千人守鎮江。

    張玉良自常州城西南五裡袤至西北,結二十營。

    何奏稱丹陽以上軍務,和春、張國樑主之;常州軍務,臣與張玉良主之。

    俟布置稍定,進圍溧陽,實皆空言也。

    何趣和、張進援金壇,新敗之後,士氣不振,未及休養,寇已由金壇之珥村繞出丹陽南路。

    德昭迎勦於奔牛,寇趨呂城,隔絕常州、丹陽大道。

    熊天喜軍潰於白堍,自殺。

    癸亥,李秀成率眾十萬至丹陽,憚張威名,未敢輕進,步步為營,以造城下。

    張開南門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