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勝類

關燈
小市東偏之金魚池,本名魚藻池,取《葩經》王在之義。

    方塘小泊,縱橫若町畦,居民皆養魚為業,池上有殿,榜曰瑤池。

    明代都人,每於五月五日,走馬魚藻池以為樂,國初亦然。

    今則殿址不存,舊俗亦不復舉。

    但見荇藻一碧,朱魚浮泳,隄旁垂柳成陰,參差掩映,饒有濠濮間想而已。

     八裡莊 八裡莊在京城外,以國初諸老時往看花而名始著,王阮亭、查初白皆有《摩訶菴》詩。

    其地有酒肆,所售良鄉酒頗著名於時。

     二牐 京都昆明湖,例禁泛舟,十剎海僅有踏藕小船,而二牐遂為遊人薈萃之所,每歲自五月朔至七月望,青簾畫舫,酒肆歌臺,令人疑在秦淮河上。

    居內城者,例自齊化門外登舟至東便門易舟,至通惠牐;居外城者,則自東便門外登舟,午飯可就牐上酒肆小飲,既酣,或徵歌闆,或閱水嬉,悉隨人意。

     玉泉山諸勝 京師天然名勝為玉泉山,遊者可出西直門,道坦平,垂楊夾道,過海澱鎮,鎮在京西,更前進,至萬壽山麓,孝欽後所建頤和園在焉。

    自此右折,再折而北,為大路,巨石砌道,厚三四寸,縱七八尺,廣亦四五尺,惜年久失修,兩石相接處已裂巨罅。

    山有古寺,亦名玉泉。

    入山門,則見林木蔥鬱,道路迂迴,山麓窪地隨處皆泉,水清澈可鑑,以手試之,冷冽如冰。

    池不廣,有小洲三,其上有瓦礫殘址。

    康熙庚申年,即金章宗芙蓉殿遺址,以擴為園林,名靜明園,當時以十六景著,曰廓然大公,曰芙蓉晴照,曰竹爐山房,曰采香虛徑,曰聖因綜繪,曰繡壁詩態,曰清涼禪窟,曰溪田課耕,曰峽雪琴音,曰玉峯塔影,曰裂帛湖光,曰風篁清聽,曰雲外鐘聲,曰鏡影涵虛,曰翠雲嘉蔭,曰玉泉趵突,流風遺韻,所存不逮其半。

    山之四周,地低下,前有高水湖,後有裂帛湖,距玉泉咫尺,水脈暗通,而高水裂帛,復合注於昆明湖,即頤和園所據為勝境者也。

    池旁一船亭,下泊小舟一,平首而昂尾,徧身鐫竹葉形,髹以翠色,可乘之以泛玉泉神廟前,有石級,於此登巖,而泉之穴在其下,湧出作珠點。

    此間有童子,嘗以小杯取泉水勸遊人飲。

    壁刊二碑,一為「天下第一泉」,一為「禦製玉泉山天下第一泉記」。

    高宗碑紀雲:「水味貴甘,水質貴輕,玉泉每鬥重一兩,他處名泉無此輕者。

    池底皆碎石,碧緣水藻浮沉其間,池水不深不淺,終歲如是。

    」 自此左上,為石塔,四周刊佛像,右上為一洞,洞口前有「澄照」二字,後有「函雲」二字。

    由石塔而下,繞至古華嚴寺,屋尚整,惜無幾案,院旁有資生洞,甚小,過一佛殿,而至伏魔洞,益小。

    由洞側至玉峯塔下,塔已圮,不可登,然此已為玉泉山之巔矣。

    塔下一破屋,故為樓兩層,有佛一尊,肢體不備。

    下山至華嚴洞,較資生、伏魔二洞稍大,四壁刻小佛,或立或坐,或臥或跽,雲紋繞之,其狀萬千,無一同者。

    中一石臺,置佛像,亦石質,缺首領,蓋頭為銅質,被人盜以易錢也。

    此洞皆為雲母石或石英,故現黃黑色,即地質學所謂水成巖也。

    正門為含輝堂,帝後遊山時輒休憩於此。

     西山諸勝 自玉泉山騎驢西行,作西山之遊。

    西山在京西三十裡,為太行之首,峯巒起伏,不計萬千,而一峯一名,聞者不易誌,知者不勝道也。

    其在京畿一帶者,以位置當太行之西,故名西山。

    由玉泉山來者先至荷葉山,山在玉泉西南平壤間,約八九裡入臥佛寺,既唐之兜率寺,雍正間賜名十方普覺寺。

    門前有琉璃坊一座,前鐫「同參密藏」四字,後鐫「具足精嚴」四字,皆高宗禦筆。

    其內一池作半圓形,蓄小金魚甚多,水石甚清。

    門內為甬道,長約裡許,古松奇檜,夾道森列。

    殿三進,最後有一臥佛,以手支頤而臥,長約一丈六尺,範銅滲金,精髹五彩。

    元至治辛巳,詔建西山大壽安寺,冶銅五十萬斤作佛像,殆即此也。

    兩隅有方桌,各陳佛鞋,為人民製以奉佛者,大小不一,凡二十餘對,最大者長約二尺五寸,鞋頭闊八九寸。

    前院有桫欏樹一株,又名七葉樹,其葉七出,略如鷄爪,故名。

    樹最潔,古人謂為鳥不棲蟲不生,幹圍兩人抱,約一丈一尺以上,上半已枯,心空如刳,然巨枝下垂,猶拳曲如虬龍,相傳為唐貞觀建寺時,自西域移植而來者。

    自臥佛寺至香山之碧雲寺,約三裡,西山佛寺累百,以碧雲為最閎麗,故遊西山者,靡不至碧雲。

    高宗《西山碑記》謂「元耶律楚材裔名阿利吉者,捨宅開山,淨業始構,明正德間稅監于經擴而充之,魏忠賢踵而大之,廟貌益宏」雲。

    出山門,門前二石獅,雕鏤工細,年久冒風雨,黯然作蒼翠色。

    稍入為一橋,橋下澗深二三丈,樹木雜生兩側,泉流其下,盈不及寸,而汨汨然作暴雨聲,橋之左右,徧植柏樹,濃陰下覆,涼爽宜人。

    更入,西為般若堂,為禪堂,東有小院,為屋數間,前有鐘亭,左右對峙,腐舊已甚,其一尚有鐘懸於梁。

    院前壁下有石龍首,泉水自龍口噴出,清而涼,沿壁作石槽,導之下注,聲清越可聽。

    更入,殿宇傾圮,佛像幾無一完整者。

    院中為方池,上架石橋。

    正殿頗舊,殿前左右有八角華表,上鐫經文,字極挺秀。

    更入,正中為碑亭,內植乾隆己巳年《重修碧雲寺碑記》,碑亭之後又一殿,亦腐舊。

    更入一院,花木清幽,銀杏、桫欏、白骨松尤多,桫欏雖茂,不及臥佛寺四分之一矣。

    院甚寬廣,右為司房,左為客堂,正殿三間,左右各有一室,左為方丈。

    出是院左折,別有一院,有榆葉梅一株,開時色艷,紅不及桃,而淡不及杏,有微香。

    稍入,樹木蓊鬱,山石嶙峭,復甃石為池,有泉自石隙噴薄入小渠,曲折達寺前。

    泉旁舊有亭榭,柱石猶存,亭前為王仙洞,凡三穴,空無所有,洞外有一癭柳,半幹作一大曲,復森森而上,姿態絕佳。

    是院右折為羅漢堂,內列五百羅漢像。

    正殿之後,歷兩石階而上,計三十餘級,有一礬石坊,雲紋精妙,四方柱徧刻之;一小橋,橋下一溝,無水,此為金剛寶座塔院。

    古木錯列,左右碑亭各一,作六角形,內勒乾隆戊辰年禦製碑文,碑作漢、滿、蒙及梵書四種並列;又有一坊,高宗書「西方極樂世界阿彌陀佛安養道場」十四字,壁作粉紅色,磚石間砌無損。

    歷石階三十餘級,又左右折而登,凡十餘級,為一方形臺,以礬石為之,壁刊佛像甚多,正面有「燈在菩提」四字。

    凡三折而上,作洞龕,其頂有塔七座,純以玉石為之,中方形者最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