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明經世文編卷之四百六十

關燈
愆期。

    承運庫尚難支給倘諸番不列貢額者皆貪賞聞風而來。

    將來處置之難處置夷番皆當遵照成例若有改易將來行行乞擾必生事端矣又將什伯於此似不當浮慕來享之虗名。

    重滋 天府之濫費。

    今昔藏到二十七名似當卻其方物而姑與之賞賜卻之者。

    所以阻昔藏再來之擾。

    杜別夷濫貢之端姑與之者。

    所以慰昔藏遠來之心。

    示 天朝曲體之意至于馬匹雖給騎操。

    不妨取還。

    方物所用櫃箱。

    必須給與。

    其一百五十七名在邊聽賞者。

    合無諭令回還。

    或量加薄賞。

    并示以此廼 天朝委曲體悉法外之恩。

    後若再來決不放入如此處之是、或一道如謂享王美事。

    既來則安。

    則自有貢夷常例可沿而行。

    不必再煩籌算矣。

    然此馭夷大事非臣等迂愚局曲之見、所敢定擬伏惟 聖明裁酌、如慎防其濫、便須卻還、如重絕其來、一併容受、要於其當焉耳 聖旨番人既不載貢額依擬卻回貢物量與賞賜、 ○卻朝鮮請封世子疏【朝鮮封典】 是時國本之議中朝正自紛然故科部力持屬國立光海君之請 本年本月初七日內府抄出朝鮮國王李昖一本、為儲嗣巳定、 冊命久稽懇乞 聖明、亟加恩典、以鎮人心事等因、奉 聖旨禮部知道欽此臣看得長幼之序禮莫大焉。

    儲嗣之立。

    禮莫重焉。

    舍長立幼於禮不順。

    若令之自中國。

    是以非禮令也若徇之自臣部是以非禮徇也。

    況歷查數年以來並無許者。

    臣安敢當臣之身為亂常拂經之事生厲階為戎首乎、查得萬曆二十二年朝鮮國李昖第一疏為 請封世子事該禮部覆雲雲此是初請不許也又查得二十三年朝鮮國王第二疏為懇乞 聖恩、蚤封世子以定國本、以繫人心事該禮部覆雲雲此是再請不許也又查得二十四年、朝鮮國王第三疏、為再疏未蒙 愈允、下情愈益迫切懇乞 聖明特許亟封世子、以定小邦危疑事、該禮部覆雲雲此是三請不許也又查得三十一年、朝鮮國王李昖第四疏為懇乞 聖恩曲諒微悰、臣封世子以定國本事等因、該禮部覆雲雲此是四請不與也。

    臣仰稽歷年之 明旨、深惟萬世之大經惟有立長之說、確乎不易、夫有國家者。

    惟嫡長是立。

    則生而人皆曰。

    是為異日國王矣人心定矣。

    若立不以長而以賢則權將不在上而在下。

    一世作俑。

    後世效尤。

    如逐鹿如瞻烏如舉棋不定。

    非亂道乎。

    況子之賢庸。

    國所代有。

    天之生人。

    中下最多。

    據國王初疏。

    止言其次子頗聰敏堪付託耳。

    駁議殊為允及見部覆有未曾開載長子有何失德之語而國王再疏。

    始以長子凡近。

    久陷賊中。

    驚憂成病之說來矣。

    事重初情臨海君不過凡庸無失德也。

    且倭奴之遁。

    朝鮮之全將以為光海君功乎。

    即今歲尚 請將乞兵。

    求為戍守無事而周章如此則光海之才可知而往者之功又可知光海無季歷武王之賢。

    而欲其父用太王文王之權。

    其兄為泰伯伯邑考之讓。

    臣以為過矣。

    據李昖疏。

    但撮□次部覆末?姑俟之緩詞而刪去參駁百千言之正論。

    葢彼見吾未有毅然斬釘截鐵之意。

    輒生觀望覬覦之心。

    臣以為事巳十餘年持疑巳久。

    今茲之 請不可不斷。

    惟有立長子臨海君珒。

    則名正言順而事成在今日立之為據經即或他日助之亦為助順大抵事顧理何如。

    他不必問也。

    臣愚見如此伏乞 聖明裁詧如臣言不謬、 特賜乾斷、 敕諭朝鮮國王以倫序不可紊、常經不可變、國本不可輕動、壹心屬意臨海君。

    而誨訓之。

    令臨海君以德自勵光海君以分自安。

    該國臣民。

    毋有攜貳。

    然後聽其請封 敕立。

    則禍亂不生。

    夷藩永固。

    不然如國王所引永樂年間。

    二百年前一見之事。

    即 陛下可方 成祖而臣駑下遠不逮永樂時諸臣且恐自今以後該國之費 天朝處分不止此一代也 聖旨該國屢請建儲。

    朝廷久不與決者。

    正以立長為古今常經、不可輕議也爾部裏所執甚正、便行與國王再加繹思務為享國長久之計勿貽後悔、 ○乞罷使琉球疏【罷使琉球】 奏為航海封夷、艱危煩擾懇乞 聖明斷行初旨、以尊安中國事、臣切惟琉球繼襲、必請冊封、宣德間遣內監、其遣正使給事中副使行人、定于正統之年、近查得萬曆二十三年五月內該福建撫臣許孚遠題、據琉球使者于灞等呈琉球中山王世子尚寧父王歿、因關白擾害、以世子當國、乞奏請封、該撫臣孚遠議遣使臣一員、賫 敕到福建省城。

    聽其差官面領。

    或遣慣經海濤武職一員。

    同彼差官前去。

    該部覆從頒領為便等因奉 聖旨、琉球襲封、待其世子具表申請你部裏具題遣官頒封福建省城、聽彼國使臣面領、又查得萬曆二十八年正月內、尚寧具表請封、隨據差來長史鄭道等稟稱乞照舊遣官、中朝遣使本國亦有煩費而啟請勤之者欲□寵于 朝命也該部覆仍頒領為便等因、奉 聖旨、琉球世子尚寧請封、具見恭順、但該有通國印結及世子特具表方文見敬順天朝、行與他知、其差官一節、陪臣既來敦請、著選慣海廉勇武臣一員、同他請封使臣前往行禮、不必採木造船、以滋煩費、亦不許多帶人役、騷擾彼國、有失朝廷柔遠至意、又查得萬曆二十九年九月內、尚寧進貢、乞差文臣等因、該部覆奉 聖旨尚準襲封琉球國中山山既遣官懇請、照舊差文官去、臣切惟琉球一封 明旨三易、而頒封則初旨也。

    繼因其懇而遣武臣。

    繼又因其懇而仍遣文臣。

    於是遣給事中洪瞻祖、行人王士楨、令待海寇寧息、渡海行禮及瞻祖丁憂、改遣右給事中夏子陽、二使衘 命至閩、伺警待渡、二年餘矣、今年三月內、該福建按臣方元彥會同撫臣徐學聚疏、為海氛未息、國體當重、乞慎封使之役、以隆君命、以綏遠夷事、揭到臣部、大畧言倭奴出沒不常。

    薩摩紅番叵測。

    而閩去琉球萬裡。

    匝月始通。

    以一舟而數百命之安危隨之。

    以二使而中國之體統繫之請遣武臣若遣武臣獨非王命乎、今次暫駕成舟、或附彼舟、以往免採造之役、疏上月餘未奉 旨下部、葢撫按目擊甚真、而所為 君命國體、外夷內地計者甚周悉矣、若當遣使雖文武臣不同而事體則一故直欲□□使臣自□去為便也而臣愚見切以為莫若初旨之直截頒領之省便。

    何者海與江河不同外海與內海不同。

    浪大如山。

    波迅如矢風濤洶湧。

    極目連天無處河泊。

    數百人以一舟為命至危也。

    琉球東隔葉壁山葢時無□定遠北則所當慮即為倭國天使舘去倭使舘不二裡而近況海外諸夷。

    不知若幹國。

    率浮遊海中。

    剽刧殺戮。

    至不測也。

    使臣之舟。

    木必合抱。

    造必數年。

    及舟成定穩。

    猶有壞裂重造。

    如丁醜之事。

    即昨撫臣移臣書言舟成矣。

    獨一桅無處可覓。

    葢採造一節至不易也舟設桴翼。

    造水帶。

    至載棺而亟銀牌於棺首。

    書雲某使臣棺。

    令見者收而瘞之。

    至不祥也。

    如此而使給事行人 天子之近臣、冐萬死一生、以榮海外之裔夷不亦可巳乎此語卻有體即武臣亦臣也若不採造而與之一葦。

    分明棄之魚腹中矣。

    況且欲擇廉勇者。

    有此武臣。

    不以幹城禦侮。

    而使冐萬死一生。

    以榮海外之裔夷。

    又不可以巳乎夫尚寧以世子嗣位。

    雖未請封號而王其國者若而年矣國體使臣。

    關繫匪輕非萬不可巳。

    不必行非萬無一失。

    不宜遣萬一海若為難有同諸水濱者。

    萬一或敢侮予。

    有委嘉貺於草莽者萬一彼國將迎稍有不虔何以處之。

    其為國體之傷。

     君命之辱。

    亦不小矣。

    寧獨有司採造之累彼國供億之難也。

    先臣刑部尚書鄭曉吾學編有雲、海島之夷。

    勤我封使往來禮歟。

    四夷來王。

    八蠻通道。

    未聞有報使焉。

    然則領封可乎。

    奚為而不可也。

    夷官請命於 京師使臣緻命于海上。

    兩得之矣。

    鄭曉此言。

    良獨有見。

    藉令當年建白在 先朝亦必變通。

    臣伏誦 初旨。

    善繼善述。

    所惜者 成命中移。

    而所幸者使航未發也。

    臣今請斷行初旨。

    一舉文武臣之遣而罷之。

    自古明王以無事治天下計中國便否耳。

    於外夷何有哉。

     旨冊命巳頒、使臣久出、無中止之理禮部便行該省撫按、作速完造海艘、令差去二員渡海竣事以昭大信、仍傳諭彼國、以後令其領封海上著為定規 ◆書 報北新關吳王政 報徐石樓 ○報北新關吳王政【北新關稅】 承枉教、具見勤職愛民、虗懷求益意甚盛也、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