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明經世文編卷之四百六十一

關燈
制固然哉、積漸之弊使之也、我國家置兵、監酌往代二百年來、京師無肘腋之虞、強臣無專制之患、為謀臧矣、顧兵政之設、易壞難修、其盛也南剿北伐、威加方外、而其弊也、至尺藉空虛、大司馬四顧張皇、計無所設、至廑廟堂宵旰之懷也、則豈非因循耗蠹之大驗哉、葢明興制兵、有五軍營、五軍營變而為三大營、三大營又變而為團營、團營又弊、而戎政府之名始立矣、其沿革之由、盛衰之故、大槩有可考焉、五軍營者。

     高皇帝所定也、籍留守等四十八衛之眾。

    而訓練之。

    有中軍、有左哨、有右哨、有左腋、有右腋、而總之曰五軍。

    無事則戒弓馬、習技擊、環衛都城、有事則簡師命率、分統以出、事巳而休、制至善也、 文皇帝時、仍五府之舊。

    增七十二衛又以龍旗寶纛等物。

    下三千胡騎。

    立三千營。

    後征交趾。

    得神鎗火箭之法。

    立神機營。

    是為三大營。

    三大營之訓練。

    如 高皇帝時。

    而河南山東大寧中都四都司之軍。

    又歲以班操至。

    春秋番練。

    如三大營。

    益詳備矣。

    洪宣之世、海宇昇平、兵革不試、將媮士窳、日以廢壞、至于正統、嬉恬益甚、京營之兵、幾不能受甲、此巳巳之變、所由興焉、于肅愍逢多難之秋、深惟良策、廼于三大營之中。

    拔其驍銳分為十營。

    營萬人。

    其統之之官。

    則隊長統五十人。

    隊官統百人。

    把總統千人。

    都指揮統五千人。

    訓練之方。

    則有八陣。

    八陣分而為六十四陣。

    纖微委曲。

    鹹有條理。

    雖未能盡如 祖宗之舊。

    要以救弊舉廢。

    振弱為強斯亦有足觀者矣。

    大抵法久則蠹。

    人久則玩。

    以 二祖之盡制曲防。

    勢禁形格。

    不三傳而遂壞。

    其壞也。

    以肅愍之忠勤。

     景帝之責任。

    日夜焦勞。

    而僅僅得十萬之師。

    為國家用。

    亦足以明兵政之易壞而難修巳。

    天順初年。

    務反景泰之所為。

    遂革團營。

    八年而復。

    成化初再革。

    二年而復。

    又增為十二營。

    曰奮武耀武練武顯武、曰敢勇果勇效勇鼓勇、曰立威伸威揚威振武營萬人、京兵八萬。

    益以外兵八萬。

    分兩班隸之。

    期年一報代。

    初十二營之選也。

    其任者名曰選鋒。

    不任者歸本營名曰老家。

    所謂選鋒與老家者葢隸籍支糧之不同耳其實無以異也老家固巳孱弱而所謂選鋒者歲久而浸失其初供役于私門。

    掊克于主帥。

    上下相蒙。

    苟歲月無事。

    愈益脆懦。

    斯其與老家何異也。

    庚戌之役。

    虜叩郊關。

    而無能以一矢相加遺。

    都門晝閉。

    烽燧燭天。

     肅皇帝震怒、責令廷臣愽謀所以強兵禦虜之略。

    諸臣廼請復三大營、改三千為神樞、統以勳臣、督以樞臣、廵以臺臣省臣、其大指俱如洪永時、而規制為備、上是其議、著為令、及今數十年矣、其蠹弊之端、又有甚于曩日者、當 文皇帝建三大營時、挽強超距之士。

    不下三十餘萬。

    一損而為十萬。

    再損而幾于無兵嘉靖雖復 祖制。

    而兵籍存者。

    不能加團營之數。

    又缺額者十之二三。

    挂名投閑買差替役者又十之二三則當時亦巳無兵矣況在今日。

    而欲求抗旌揭竿。

    射石飲羽之夫。

    為國家用。

    安從出乎。

    此其故難言之矣。

    夫將之于兵。

    若家人父子之相屬也。

    故必休戚相通。

    而後能臂指相使。

    今京營諸將。

    非皆以才見庸。

    素拊循士卒者也。

    多賈人子厚金帛。

    結中官權貴。

    而為之請托者耳。

    夫彼既輸財于此。

    不得不取償于彼。

    故有索月錢需常禮。

    恣意誅求。

    若以為當然而不可易者。

    國家歲漕東南之粟數百萬石以贍兵。

    而兵出月糧之半以贍將。

    將愈飽而兵愈饑甚有典衣鬻兒而枵腹待命者矣。

    何以振士氣而鼓其銳乎。

    此病在將領之侵奪也。

    夫器不用則敝。

    士不訓則衰。

    今京營將士教戰之法。

    歲不過數月。

    月不過數日。

    其下操也目不識進退之節。

    手不習擊刺之方。

    相與趨走納喊。

    若角觝拔河翹木扛鐵之戲巳耳。

    甚者挾無弦之弓。

    插無羽之矢。

    懸無鞘之刀。

    質明而入。

    未午而出。

    以為故事若此耳。

    又甚者于下操之日。

    責追贖鍰。

    漫無統紀。

    又甚者豪門占役。

    市井竄名。

    冐支經費。

    按牘而求其人。

    皆不可考。

    行伍安得而不消。

    營陣安得而不廢乎。

    此病在操練之寡實也。

     文皇帝集班操之兵。

    為居重馭輕之大慮。

    非以人眾飾觀為也。

    嘉隆間。

    率供土木之役。

    畚鍤是勞。

    未嘗操戈執銳以從事于戎行。

    弊且寸挺不持。

    空身備伍。

    迄于今日。

    因仍巳甚。

    領班之將。

    復多貪漁。

    富者賄免。

    貧者氣奪。

    彼其數千裡褁糧赴命。

    流汗浹踵。

    而不得休。

    廼使之營不急之務。

    應無藝之工。

    重為其帥所苦。

    雖使孟賁烏獲。

    復任徵發。

    亦安能昂首伸眉。

    度功絜藝乎。

    此病在班操之失制也。

     先皇帝時、葢亦深燭其弊、上下咨嗟太息、求為經遠之計、而人情久弛、振刷為難。

    日復一日、偷安自喜、脫一旦有意外之事、發于倉卒、國胡以支之、誠使欲攻絃調瑟、桑土綢繆、則莫如議任將必以軍功多者。

    猷望著者。

    敭歷深者。

    乃充其選。

    而紈絝子弟。

    勿使之建旗皷而坐于將壇之上也。

    又莫如議責實器械必精。

    伍兩必備。

    蒐簡必嚴。

    諸遊惰者法。

    後期者法。

    將弗恤士者法。

    堅持而行之。

    勿因人言不便而遂廢格也。

    又莫如議存恤凡士番休至者。

    毋苦以他役。

    使得一志畢能。

    各習其務。

    曉然知國家所以勤勞訓誨之愚。

    而忘其跋履之難。

    一有緩急。

    能得其死力而後可也。

    如是則有將有兵。

    戎務稍舉。

    而又時稽其充耗。

    月程其功效。

    使祈父之謠不興。

    而六師之勇自倍。

    即 二祖威靈可復振也。

    又安在兵制之詳略哉。

     ◆議 保甲議 ○保甲議【保甲】 保甲之為名也、自王安石始也。

    而保甲之所由行也、不自王安石始也、自周之比閭伍兩始也、周行之而善、安石行之而不善、則其故何居、周之法夷易易遵、而安石之法煩苛而民不便也如三時務農。

    一時講武。

    周法也。

    而安石以十日番休。

    民失業病矣、八百家出甲士三人。

    步卒七十二人。

    周法也。

    而安石以二丁取一。

    民繫籍病矣。

    閭師黨正。

    以至兩司馬而上。

    畢簡賢能。

    周法也。

    而安石所置廵簡指使諸官。

    此則詮序失宜未必荊公一人之所為率夤緣為奸利。

    民侵漁病矣。

    故夫保甲之難行也、非法弊也、以人弊法、故法行難也、夫不察行法之何如。

    而顓雲法過舛也、因行法者之不善、遂槩取其法而格之、又舛也、則胡不程其害利而論之、自兵民既分。

    武備日弛。

    卒有萑苻之警。

    有司之徵調不及。

    直束手斃耳。

    誠能聯戶為甲。

    聯甲為保。

    束以長正。

    督以守令。

    器素精。

    藝素習。

    一旦不虞。

    猶庶幾以佐縣官之急。

    是編氓足任幹戈。

    而金湯矻於田野也。

    此強兵之利也。

    覺察既嚴。

    人知自重。

    雖有作奸犯科之徒。

    椎埋亡命之黨。

    欲潛蹤匿跡。

    出沒驛騷。

    而十家之眾。

    必相紏舉。

    城社既消。

    陰謀自解。

    此弭奸之利也。

    世非胥庭、盜賊滋有、往往禦人白晝、鳴鏑通都、而裡閈罔聞、鄉鄰弗救、良為可嘆、此法行則一鄉之渙。

    合為一家。

    併心戮力。

    如臂使指。

    非有跖蹻雄暴之資。

    孰敢睥睨于其間者。

    此禁盜之利也。

    萃渙合離、人有統率、平居無事、則相與講明國家之約束而遵行之、戶聽於長。

    長聽於正。

    正聽於令。

    玩法有禁。

    遊惰有罰。

    導善消辟。

    其端在此。

    此正俗之利也。

    乃其所為害者。

    又在於四利之中矣。

    調保丁以為役。

    科丁賦以充需、胥徒踵至。

    鷄犬不寧。

    鄉兵所以難行正坐此是本強兵而反緣兵擾也。

    閭右之豪。

    奔走下民。

    如驅役隸。

    又其人即正與長也。

    即有所藏匿民懼見螫。

    敢誰何乎。

    見本弭奸而反為奸藪也。

    鄉鄙之地。

    廬煙星落。

    守望甚難。

    中盜失救。

    吏奉三尺隨之。

    再後有失。

    民相沉匿不敢告矣。

    是本禁盜而反藉盜資也若長若正。

    既有名目。

    因而作恫喝齊民。

    若大府然。

    孰敢不聽。

    是本正俗而反導俗橫也。

    為害若此、為利若彼、將安所權。

    而可哉、愚以為法一也、胡周行之、覩其利、未覩其害也又胡安石行之覩其害、未覩其利也、則亦足以明得失之由巳、故欲行保甲。

    莫若省事端事端省。

    則法皆畫一。

    而民易守矣。

    欲省事端莫若重守令守令賢則倡率得宜。

    而人胥服矣。

    欲重守令。

    莫若嚴名實名實覈、則人肯任事。

    而無因循怠廢之病矣。

    此之謂以人任法、而非以法任人、覩其利矣、烏覩其害也、嗟夫法之弊久矣、固其後之積漸使然、有不可強者、無論保甲。

    今天下衛所有兵。

    郡縣有兵。

    此其人皆占籍行間。

    日受粟給錢於公家。

    而骫骳脆弱。

    緩急不可恃。

    相與恬然安之。

    不知怪也。

    斯亦足為太息矣。

    夫舉二百年休養之兵而不能訓練為用。

    乃欲以歲月之間。

    責田野耒耜之夫。

    軍政畏其積弛喜其新銳不談衛所而談民正用其新銳也操兇器而衛鄉黨。

    保閭舍。

    又欲漸驅為國家效一旦之命。

    此王安石之所為迂。

    而司馬光諸人。

    所為痛哭而力爭者也。

    談何易哉、談何易哉、 ◆序 邢司馬平倭凱旋敘 大同府志序 ○邢司馬平倭凱旋敘【平倭凱旋】 自宋以前、中國所患苦、無過北狄、東南島夷、直鱗介視之、不能為大利害也、東征之後或雲酋首物故倭自退耳非將吏之力然此亦忌功者之言耳海外之事功疑惟重可也明興以 高皇帝威靈、海外震疊、獨倭數數入犯、屢戒不悛、其為中國害。

    駸駸與虜衡。

    至嘉靖而兇燄極矣、然其眾不過數千。

    其來非有約結。

    欲與我爭雄長也。

    徒以貧窮不能自存。

    資剽掠為生耳。

    然猶竭天下之力。

    數歲而後克之。

    豈夷狄盛衰。

    亦自有時。

    不可以鱗介忽歟。

    自頃六七年來、倭困朝鮮、設謀蠶食、 天子震怒、聲罪徂征、兵連不解、中間或媾或戰、變態靡恒、戰亦稍稍相勝負、議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