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明經世文編卷之四十五
關燈
小
中
大
華亭陳子龍臥子 徐孚遠闇公 宋徵璧上木 張安茂子美選輯
無錫周如璽鴻章參閱
林莊敏奏疏(疏)
林聰
◆疏
敦孝勸忠疏
脩德弭災二十事疏
議賜也先敕書稱號疏
○敦孝勸忠疏【疏止奪情】
切惟君親人道之大倫忠孝臣子之大節未有忠於君而不由能孝於親亦未有薄於親而能厚於君者也傳曰事親孝。
故忠可移於君欲求忠臣豈可不於孝子之門乎稽之古禮子有父母之喪、君命三年不過其門所以勸天下之孝、而我 太祖高皇帝以孝治天下、酌古凖今、創制立法父母之喪斬衰三年、緣情立義度越千古而冒喪有禁、匿喪有罰典制甚嚴其所以扶植綱常維持世教者至矣盡矣、 皇上中興臨禦、法 祖為治善繼善述天下臣民莫不仰戴曩以逆虜不庭國家多事、內外近侍方面等官聞喪權令奪情起復以共濟時艱近年邊事寧謐在外方面等官巳有定例不許奪情而在京官員猶或有奪情者且子生三年、然後免於父母之懷三年之喪乃天下之通喪聖人之中制又況孝親之大節送終大事。
於此不盡其情惡乎盡其情臣等愚昧、此言有切近事以謂大臣之中有一身之去就係一國之安危者聞父母喪不得已而奪情起復亦不過為一時之權宜非經世之常典若一槩奪情遂成故事其流之弊將必至於貪戀名爵不顧廉恥。
以奪情為喜幸視父母猶路人。
子道既虧臣節難保綱常所關誠非細故伏望 皇上當金革之不試舉 祖宗之舊章乞降敕旨令在廷群臣若非職典機要重務與國家之所倚毗而不可一日不在左右者有父母喪悉聽回還依例守制滿。
日起復不必奪情如此則君親之大倫於是而敦臣子之大節於是而勸矣。
○脩德弭災二十事疏 節該欽奉敕諭邇者自冬徂春、雨暘弗順或積雪連旬、咨爾內外大小文武群僚君臣一體宜同此心、凡百緻災之由、皆當反求諸巳庶幾上可以回天意下可以愜人心、此外別有可以弭災召祥之道、竝許直言無隱、言之當者期於必行、臣等切惟君臣上下、實同一體、臣等竭忠進言。
則上下之情孚。
君能從善納諫。
則君臣之義洽。
今 皇上務於脩德弭災。
而責臣等進言。
此誠急於圖治。
雖舜之好問好察。
湯之撿身不及。
不是過也。
臣等敢不罄竭愚衷、以副 皇上求言之萬一乎、今將眾議事件、切於時務者、昧死上言、 一曰崇 聖德以荅天意、臣等竊聞、惟德動天、無遠弗屆、故吉兇不僣在人、而天降災祥在德、何也、蓋災異之來、固不虛發、天意所在、亦為難知、古之王者、以禍福無不自已出之者、故每遇災、必恐俱修德、以求消弭、而天亦應之、捷於影嚮、後世以天地災異為不足畏、置之度外、不事脩省、而天亦厭之、至於危亡、昔楚一小國耳、莊王以天不見妖、則禱於山川。
曰天其忘餘乎。
是能求過於天。
而安不忘危者也。
邇者陰陽失和、災異屢見、則天之不忘於 陛下者、亦深矣、 陛下省躬自責、虛已求言、則恐懼脩德、以荅天戒者、亦至矣、而臣等拳拳、惟願 陛下始終此心、始終此德、耳目玩好、戒其蕩心、掖庭嬪禦、戒其燕溺、用度戒其過奢、逸樂戒其忘返、爵必當德而戒其濫施、罰必當罪而戒其濫及、邪佞者雖近必黜、忠直者雖遠必收、自隱以達顯、由微以至著、一此心此德而不替焉、則動人不以言而以行、應天不以文而以實、庶幾災異可消、天意可回矣、 二曰脩人事以消咎徵、臣等竊聞災異之來、悉由人事、陰陽善惡、各以類從、志曰惟辟作福作威、常也、臣有作福作威、亂也、大臣專政、則寒甚而為非時之霜雪。
又曰偏聽不察。
下情隔塞。
政事乏謀。
則異雪傷物。
苦寒害人。
又曰臣下蒙蔽。
則積陰不散。
又曰大臣專恣。
厥罰常風。
又曰雷為天之號令。
非時之雷。
乃號令出於下。
君子為小人所制之應。
又曰木?木介。
兵之象也。
近者河南等處廵撫大臣。
各奏自冬徂春。
雨暘弗順。
積雪連旬。
窮陰彌月。
或震雷非時。
或木?木介。
春分之後。
京師風雪大作。
寒氣異常。
逼人傷物。
揆諸咎徵。
皆陰侵於陽。
小人進而君子退之應也。
夫天地之有陰陽。
猶國之有君臣。
世之有君子小人也。
故君為陽。
臣為陰。
君子為陽。
小人為陰。
中國為陽。
夷狄為陰。
陽在內為泰。
陰在內為否、是以古之聖人。
汲汲於進君子而退小人。
內中國而外夷狄者。
無非抑陰而扶陽也。
誠欲求救災之方。
不可不究緻災之由今 陛下之臣。
豈無君子尚在疏遠。
而小人幸蒙親任者哉。
豈無桀驁專恣。
與竊祿苟全者哉。
陛下所當甄別而進退之地。
山東河南徐邳淮泗之間。
水旱相仍。
貧窮無告。
而夷狄強橫。
叛服靡常。
此 陛下所當軫念。
而預防之也。
夫格君心之非。
當爕理之任。
大臣之職也。
夫大臣每遇災異。
不務悔過脩職。
而徒以引年退位為辭。
若能以災異辭位猶有古大臣之風矣不務脩舉內政。
而徒以循默因仍為事。
如此而謂咎徵可消。
休徵克應者。
實臣等所未知也。
三曰慎考察以重人才、切照各處廵撫大臣、考察官員將罷軟闒茸等項官員、起送赴部、中間或有善於守分。
而短於治才。
作罷軟者。
或到任未久。
而以政績無聞為闒茸者。
俱照例罷黜。
故忠可移於君欲求忠臣豈可不於孝子之門乎稽之古禮子有父母之喪、君命三年不過其門所以勸天下之孝、而我 太祖高皇帝以孝治天下、酌古凖今、創制立法父母之喪斬衰三年、緣情立義度越千古而冒喪有禁、匿喪有罰典制甚嚴其所以扶植綱常維持世教者至矣盡矣、 皇上中興臨禦、法 祖為治善繼善述天下臣民莫不仰戴曩以逆虜不庭國家多事、內外近侍方面等官聞喪權令奪情起復以共濟時艱近年邊事寧謐在外方面等官巳有定例不許奪情而在京官員猶或有奪情者且子生三年、然後免於父母之懷三年之喪乃天下之通喪聖人之中制又況孝親之大節送終大事。
於此不盡其情惡乎盡其情臣等愚昧、此言有切近事以謂大臣之中有一身之去就係一國之安危者聞父母喪不得已而奪情起復亦不過為一時之權宜非經世之常典若一槩奪情遂成故事其流之弊將必至於貪戀名爵不顧廉恥。
以奪情為喜幸視父母猶路人。
子道既虧臣節難保綱常所關誠非細故伏望 皇上當金革之不試舉 祖宗之舊章乞降敕旨令在廷群臣若非職典機要重務與國家之所倚毗而不可一日不在左右者有父母喪悉聽回還依例守制滿。
日起復不必奪情如此則君親之大倫於是而敦臣子之大節於是而勸矣。
○脩德弭災二十事疏 節該欽奉敕諭邇者自冬徂春、雨暘弗順或積雪連旬、咨爾內外大小文武群僚君臣一體宜同此心、凡百緻災之由、皆當反求諸巳庶幾上可以回天意下可以愜人心、此外別有可以弭災召祥之道、竝許直言無隱、言之當者期於必行、臣等切惟君臣上下、實同一體、臣等竭忠進言。
則上下之情孚。
君能從善納諫。
則君臣之義洽。
今 皇上務於脩德弭災。
而責臣等進言。
此誠急於圖治。
雖舜之好問好察。
湯之撿身不及。
不是過也。
臣等敢不罄竭愚衷、以副 皇上求言之萬一乎、今將眾議事件、切於時務者、昧死上言、 一曰崇 聖德以荅天意、臣等竊聞、惟德動天、無遠弗屆、故吉兇不僣在人、而天降災祥在德、何也、蓋災異之來、固不虛發、天意所在、亦為難知、古之王者、以禍福無不自已出之者、故每遇災、必恐俱修德、以求消弭、而天亦應之、捷於影嚮、後世以天地災異為不足畏、置之度外、不事脩省、而天亦厭之、至於危亡、昔楚一小國耳、莊王以天不見妖、則禱於山川。
曰天其忘餘乎。
是能求過於天。
而安不忘危者也。
邇者陰陽失和、災異屢見、則天之不忘於 陛下者、亦深矣、 陛下省躬自責、虛已求言、則恐懼脩德、以荅天戒者、亦至矣、而臣等拳拳、惟願 陛下始終此心、始終此德、耳目玩好、戒其蕩心、掖庭嬪禦、戒其燕溺、用度戒其過奢、逸樂戒其忘返、爵必當德而戒其濫施、罰必當罪而戒其濫及、邪佞者雖近必黜、忠直者雖遠必收、自隱以達顯、由微以至著、一此心此德而不替焉、則動人不以言而以行、應天不以文而以實、庶幾災異可消、天意可回矣、 二曰脩人事以消咎徵、臣等竊聞災異之來、悉由人事、陰陽善惡、各以類從、志曰惟辟作福作威、常也、臣有作福作威、亂也、大臣專政、則寒甚而為非時之霜雪。
又曰偏聽不察。
下情隔塞。
政事乏謀。
則異雪傷物。
苦寒害人。
又曰臣下蒙蔽。
則積陰不散。
又曰大臣專恣。
厥罰常風。
又曰雷為天之號令。
非時之雷。
乃號令出於下。
君子為小人所制之應。
又曰木?木介。
兵之象也。
近者河南等處廵撫大臣。
各奏自冬徂春。
雨暘弗順。
積雪連旬。
窮陰彌月。
或震雷非時。
或木?木介。
春分之後。
京師風雪大作。
寒氣異常。
逼人傷物。
揆諸咎徵。
皆陰侵於陽。
小人進而君子退之應也。
夫天地之有陰陽。
猶國之有君臣。
世之有君子小人也。
故君為陽。
臣為陰。
君子為陽。
小人為陰。
中國為陽。
夷狄為陰。
陽在內為泰。
陰在內為否、是以古之聖人。
汲汲於進君子而退小人。
內中國而外夷狄者。
無非抑陰而扶陽也。
誠欲求救災之方。
不可不究緻災之由今 陛下之臣。
豈無君子尚在疏遠。
而小人幸蒙親任者哉。
豈無桀驁專恣。
與竊祿苟全者哉。
陛下所當甄別而進退之地。
山東河南徐邳淮泗之間。
水旱相仍。
貧窮無告。
而夷狄強橫。
叛服靡常。
此 陛下所當軫念。
而預防之也。
夫格君心之非。
當爕理之任。
大臣之職也。
夫大臣每遇災異。
不務悔過脩職。
而徒以引年退位為辭。
若能以災異辭位猶有古大臣之風矣不務脩舉內政。
而徒以循默因仍為事。
如此而謂咎徵可消。
休徵克應者。
實臣等所未知也。
三曰慎考察以重人才、切照各處廵撫大臣、考察官員將罷軟闒茸等項官員、起送赴部、中間或有善於守分。
而短於治才。
作罷軟者。
或到任未久。
而以政績無聞為闒茸者。
俱照例罷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