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明經世文編卷之四十五
關燈
小
中
大
及百官朝覲到京。
而吏部又令布按二司府州縣官員。
報其所屬。
南北直隸府州縣官。
并令報其同僚。
一如前例黜罷。
其間多有不公。
往往下民保留。
及自行申辨不??大。
究厥所由蓋因察考之過煩採納之失實故也臣等以為人才之長短不同。
非但人才長短不同亦以愛憎之情不能相同耳有長於才而短於德。
有優於德而劣於才、有通敏而見事速者。
有魯鈍而成功遲者。
古人任人。
各因其材。
未嘗求全責備。
黜陟之典。
必俟三考。
未嘗責其速成。
今者各處考察官員。
不論久近。
不察實情。
上官止憑各屬長官。
及同僚開報者。
或宿有讐嫌。
甚者有以依稀闒茸之名為言。
殊無妨政病治之實。
即行罷黜。
以緻更代不時。
去取不公。
人心生怨。
愈加煩亂。
誠為不便。
乞敕該部。
今後各處大臣考察官員。
除貪酷顯著。
不拘久近。
即時黜退外。
其餘闒茸等項。
俱要實跡。
果有守分愛民。
而幹材或短。
及到任未及一考。
而蒞事未熟者。
?不得以罷軟闒茸等名黜退。
其曾經廵撫廵按官員考過存留在任者。
後彼朝覲官報作罷軟等名。
並須行移廵撫廵按官員體勘回報定奪。
不許輒便信憑。
一槩黜退。
有傷公論。
如此則黜陟以公。
人心畏服。
而居官者知所勸矣 四曰罷齋醮以紓國用、夫唐虞三代之時、釋道之教無有、齋醮之事無聞、然而堯舜禹湯文武諸君。
享壽益高。
傳祚愈久。
未嘗祈福而福日臻。
未嘗禳災而災自息。
當時庶政惟和。
萬邦鹹寧。
初非因事釋道以緻然也。
自漢以來。
頗崇尚之。
或捨身以施佛。
或迎佛骨以入禁。
其信之非不專。
奉之非不至。
然而享壽未見其隆。
傳祚未見其久。
治道未見其古。
若是二教之無益於國也明矣。
近者在京各寺官觀既有齋糧以飰僧。
又有燈油以供佛。
一月之間。
或脩齋幾度。
旬日之內。
或設醮數壇。
甚者內府亦行脩設。
供奉之費既多齋襯之儀不少。
雖曰給自內帑其實出於民間以為為民祈福。
而民之艱苦自若。
以為為國禳災。
而天之災變屢見。
何嘗有補於國家之分寸乎。
??大望 皇上鑒前代之得失、辨二教之無補、於其各處寺觀齋糧燈油之費、內外修設齋醮之事。
悉皆停罷。
庶幾當務為急。
而不惑於虛無。
國用可紓。
而不至於妄費矣。
五曰節供應以省民財、自昔聖帝明王、凡遇天變、必減膳徹樂、痛自修省以回天意、邇者光祿寺節奏牲口等項供應。
日逐數多。
各處送納數少。
除行催解多。
又復於在京市鋪收買。
雖稱関與價鈔其實虧其本錢是以民被其擾。
不可勝言。
近該禮部題稱照得各處累奏災傷。
其坐派物件數多。
乞敕光祿寺除供應外。
其餘祗待等項。
祇待等項本非正供預儲以待不時求索耳量為撙節。
以紓民力。
臣等訪得內府供應之數。
常居十分之九。
而祗待之數。
止得十分之一。
今止撙節祗待等項。
而不行撙節供應之數。
是捨其大而圖其細雖有撙節之名。
而無撙節之實。
伏望 皇上感天變之累見。
而法先王之心。
念百姓之難艱。
而務撙節之道。
其內外日逐供應。
除上用之外。
量為撙節。
可省者省之。
可罷者罷之庶幾供應可給而無不足之虞。
民力可紓。
而無騷擾之患矣 六曰禁勢要之討田地、夫分田制賦。
我朝稽古定法所以供國用而養天下之民也。
有官守者自有祿以養之。
豈可踰越而請求乎。
近年以來。
內外貴權之家往往挾勢。
不思民間沒官空閑田地俱是起科之數亦不思前項田地曾撥與民間既以納糧當差。
輒以朦朧奏討。
該部不行查審明白。
卻乃依阿曲從狥情撥與。
其下民因見奉旨欽撥。
莫敢誰何。
其間奏討五十頃。
而侵沾一百頃者有之。
奏討一百頃。
而侵占二百頃者有之。
況古者一夫受田百畝。
不過一頃。
以養八口之家。
而又納賦於其上。
今以一人而輒討百頃之田。
若奏討田地不納糧是下奪民產而上虧國計矣又不納糧當差。
是一人而坐享百頃之利。
其可乎哉。
自古開國勳臣。
亦不過食邑五十戶。
或一百戶而巳。
今其奏討者。
不可勝計。
且如武清候石亨享祿千鍾。
尚稱喂馬艱難。
奏討田地開種草料。
及跟隨指揮人等。
求地葢房。
及都督同知王竑、才方陞任前職。
祿非不厚。
卻稱日食不敷。
及奏討田地二處。
又如百戶唐興、奏討田地不下二三百頃。
且唐興一家豈能盡種。
詢訪其實。
多係在京奸詐之徒。
投充家人名色倚侍勢要。
威逼侵占。
害人肥巳。
所以怨則歸於朝廷利則歸於奸詐。
其他奏討田地者。
難以枚舉。
忍心逆理。
莫此為甚。
乞敕該部、自正統年間以來、有等勢要官員。
奏討田地者。
逐一查出。
差官前踏勘。
明白開奏。
將於內田地。
不係撥與之數。
而擅侵占者。
即歸還於民。
其果有功於朝廷。
而撥與者。
仍再斟酌。
多不過五頃十頃。
其餘悉撥與民。
及軍餘承佃屯種。
仍行禁約。
如有仍前恃勢侵占於民者。
治以重罪。
如此庶使田地適均。
而豪橫不得以兼併。
賦稅有徵。
而下民均得以蒙其惠矣。
七曰、紓匠作以省民糧、仰惟 皇上嗣登大寶、乘輿服禦、悉從儉約、宮室制度。
不事華飭、臣等因有以知皇上節儉之心、即大禹克勤之心也、且內府宮殿。
京都城垣。
俱巳完美。
及制造軍器等項。
近年各處解送。
量不缺用日逐工匠止不過脩理損壞而巳況各處水旱相仍。
人民飢饉。
京倉糧儲。
宜當撙節。
照得
而吏部又令布按二司府州縣官員。
報其所屬。
南北直隸府州縣官。
并令報其同僚。
一如前例黜罷。
其間多有不公。
往往下民保留。
及自行申辨不??大。
究厥所由蓋因察考之過煩採納之失實故也臣等以為人才之長短不同。
非但人才長短不同亦以愛憎之情不能相同耳有長於才而短於德。
有優於德而劣於才、有通敏而見事速者。
有魯鈍而成功遲者。
古人任人。
各因其材。
未嘗求全責備。
黜陟之典。
必俟三考。
未嘗責其速成。
今者各處考察官員。
不論久近。
不察實情。
上官止憑各屬長官。
及同僚開報者。
或宿有讐嫌。
甚者有以依稀闒茸之名為言。
殊無妨政病治之實。
即行罷黜。
以緻更代不時。
去取不公。
人心生怨。
愈加煩亂。
誠為不便。
乞敕該部。
今後各處大臣考察官員。
除貪酷顯著。
不拘久近。
即時黜退外。
其餘闒茸等項。
俱要實跡。
果有守分愛民。
而幹材或短。
及到任未及一考。
而蒞事未熟者。
?不得以罷軟闒茸等名黜退。
其曾經廵撫廵按官員考過存留在任者。
後彼朝覲官報作罷軟等名。
並須行移廵撫廵按官員體勘回報定奪。
不許輒便信憑。
一槩黜退。
有傷公論。
如此則黜陟以公。
人心畏服。
而居官者知所勸矣 四曰罷齋醮以紓國用、夫唐虞三代之時、釋道之教無有、齋醮之事無聞、然而堯舜禹湯文武諸君。
享壽益高。
傳祚愈久。
未嘗祈福而福日臻。
未嘗禳災而災自息。
當時庶政惟和。
萬邦鹹寧。
初非因事釋道以緻然也。
自漢以來。
頗崇尚之。
或捨身以施佛。
或迎佛骨以入禁。
其信之非不專。
奉之非不至。
然而享壽未見其隆。
傳祚未見其久。
治道未見其古。
若是二教之無益於國也明矣。
近者在京各寺官觀既有齋糧以飰僧。
又有燈油以供佛。
一月之間。
或脩齋幾度。
旬日之內。
或設醮數壇。
甚者內府亦行脩設。
供奉之費既多齋襯之儀不少。
雖曰給自內帑其實出於民間以為為民祈福。
而民之艱苦自若。
以為為國禳災。
而天之災變屢見。
何嘗有補於國家之分寸乎。
??大望 皇上鑒前代之得失、辨二教之無補、於其各處寺觀齋糧燈油之費、內外修設齋醮之事。
悉皆停罷。
庶幾當務為急。
而不惑於虛無。
國用可紓。
而不至於妄費矣。
五曰節供應以省民財、自昔聖帝明王、凡遇天變、必減膳徹樂、痛自修省以回天意、邇者光祿寺節奏牲口等項供應。
日逐數多。
各處送納數少。
除行催解多。
又復於在京市鋪收買。
雖稱関與價鈔其實虧其本錢是以民被其擾。
不可勝言。
近該禮部題稱照得各處累奏災傷。
其坐派物件數多。
乞敕光祿寺除供應外。
其餘祗待等項。
祇待等項本非正供預儲以待不時求索耳量為撙節。
以紓民力。
臣等訪得內府供應之數。
常居十分之九。
而祗待之數。
止得十分之一。
今止撙節祗待等項。
而不行撙節供應之數。
是捨其大而圖其細雖有撙節之名。
而無撙節之實。
伏望 皇上感天變之累見。
而法先王之心。
念百姓之難艱。
而務撙節之道。
其內外日逐供應。
除上用之外。
量為撙節。
可省者省之。
可罷者罷之庶幾供應可給而無不足之虞。
民力可紓。
而無騷擾之患矣 六曰禁勢要之討田地、夫分田制賦。
我朝稽古定法所以供國用而養天下之民也。
有官守者自有祿以養之。
豈可踰越而請求乎。
近年以來。
內外貴權之家往往挾勢。
不思民間沒官空閑田地俱是起科之數亦不思前項田地曾撥與民間既以納糧當差。
輒以朦朧奏討。
該部不行查審明白。
卻乃依阿曲從狥情撥與。
其下民因見奉旨欽撥。
莫敢誰何。
其間奏討五十頃。
而侵沾一百頃者有之。
奏討一百頃。
而侵占二百頃者有之。
況古者一夫受田百畝。
不過一頃。
以養八口之家。
而又納賦於其上。
今以一人而輒討百頃之田。
若奏討田地不納糧是下奪民產而上虧國計矣又不納糧當差。
是一人而坐享百頃之利。
其可乎哉。
自古開國勳臣。
亦不過食邑五十戶。
或一百戶而巳。
今其奏討者。
不可勝計。
且如武清候石亨享祿千鍾。
尚稱喂馬艱難。
奏討田地開種草料。
及跟隨指揮人等。
求地葢房。
及都督同知王竑、才方陞任前職。
祿非不厚。
卻稱日食不敷。
及奏討田地二處。
又如百戶唐興、奏討田地不下二三百頃。
且唐興一家豈能盡種。
詢訪其實。
多係在京奸詐之徒。
投充家人名色倚侍勢要。
威逼侵占。
害人肥巳。
所以怨則歸於朝廷利則歸於奸詐。
其他奏討田地者。
難以枚舉。
忍心逆理。
莫此為甚。
乞敕該部、自正統年間以來、有等勢要官員。
奏討田地者。
逐一查出。
差官前踏勘。
明白開奏。
將於內田地。
不係撥與之數。
而擅侵占者。
即歸還於民。
其果有功於朝廷。
而撥與者。
仍再斟酌。
多不過五頃十頃。
其餘悉撥與民。
及軍餘承佃屯種。
仍行禁約。
如有仍前恃勢侵占於民者。
治以重罪。
如此庶使田地適均。
而豪橫不得以兼併。
賦稅有徵。
而下民均得以蒙其惠矣。
七曰、紓匠作以省民糧、仰惟 皇上嗣登大寶、乘輿服禦、悉從儉約、宮室制度。
不事華飭、臣等因有以知皇上節儉之心、即大禹克勤之心也、且內府宮殿。
京都城垣。
俱巳完美。
及制造軍器等項。
近年各處解送。
量不缺用日逐工匠止不過脩理損壞而巳況各處水旱相仍。
人民飢饉。
京倉糧儲。
宜當撙節。
照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