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九十九·奏議卷三
關燈
小
中
大
谏院進劄狀七首
論河北守備事宜劄子〈慶曆三年〉
臣伏見朝廷方遣使與西賊議通和之約,近日竊聞邊臣頻得北界文字,來問西夏約和了與未了。
苟實如此,事深可憂。
臣以謂天下之患,不在西戎,而在北虜,縱使無此文字,終須贻患朝廷。
契丹通好僅四十年,無有纖介之隙,而辄萌奸計,妄有請求。
竊以戎狄貪婪,性同犬彘,遇強則服,見弱便欺,見我無謀,動皆屈就,謂我為弱,知我可欺。
故添以金缯,未滿其志;更邀名分,抑使必從。
無事而來,尚猶如此,若更因西事,攬以為功,别有過求,将何塞請?此天下之人無愚與智,共為朝廷寒心者也。
今若果有文字來督通和之事,則臣謂醜虜狂計,其迹已萌,不和則诘我違言,既和則論功責報,不出年歲,恐須動作,苟難曲就,必至交兵。
至于選将練師,既難卒辦,禦戎制勝,當在機先。
然臣竊怪在朝之臣,尚偷安靜,自河以北,絕無處置,因循弛慢,誰複挂心?豈可待虜使在廷,寇兵壓境,然後計無所出,空務張皇而已哉! 今國家必謂兩意雖乖,尚牽盟誓,邊防處置,未敢張皇。
以臣思之,莫若精選材臣,付與邊郡,使其各圖禦備,密務修完,此最為得也。
況今邊防處置,百事乖方,惟有擇人,最為首務。
今北邊要害州軍,不過十有餘處,于文武臣寮中選擇十餘人,不為難得。
各以一州付之,使其各得便宜,如理家事,完城壘,訓兵戎,習山川,蓄糧食,凡百自辦,不煩朝廷經度。
以茲預備,尚可枝梧。
至如鎮定一路,最為要害。
張存昔在延州,以不了事罷去,今乃委以鎮府。
王克基凡庸輕巧,非将臣之材,而任定州。
其餘州郡,多匪其人。
臣欲乞陛下特诏兩府大臣,取見在邊郡守臣可以禦敵捍城、訓兵待戰者留之,其餘中常之材不堪邊任者悉行換易。
若秋風漸勁,虜釁有端,陛下試思邊鄙之臣,誰堪力戰?朝廷之将,誰可出師?當臣初授谏職之時,見朝廷進退大臣,陛下銳意求治,必謂群臣自此震懾,百事自此修舉。
西北二事最為大者,自當處置,不待人言。
及就職以來已數十日,而政令之出,漸循舊弊。
惟言事之臣拾遺補阙者,勉強施行其一二。
至如講大利害,正大紀綱,外制四夷,内纾百姓,凡廟堂帷幄之謀,未有一事施行于外者。
臣忝司谏诤,豈敢不言?伏望陛下不忘社稷之深恥,無使夷狄之交侵,駿發天威,督勵臣下。
仍乞詢問兩府大臣,西鄙和與不和,能保契丹别無辭說否?苟有所說,能以廟謀奇算沮止之否?苟謀以止之,則練兵選将,備邊待寇,賊至而後圖,能不敗事否?臣願陛下勿謂去歲六符之來可以賄解,今而有請,則事難從矣。
勿謂累年西賊為患,習以為常,若此事一動,則天下搖矣。
臣所言者,社稷之大計也,願陛下留意而行之。
取進止。
論軍中選将劄子〈慶曆三年〉 臣伏見國家自西鄙用兵,累經敗失,京師勁卒,多在征行,禁衛諸軍,全然寡少,又無将帥,以備爪牙。
方今為國計者,但務外憂夷狄,專意邊陲。
殊不思根本内虛,朝廷勢弱,萬一有事,無以枝梧。
今軍帥暗懦非其人,禁兵驕惰不可用,此朝廷自以為患,不待臣言而可知也。
臣亦曆考前世有國之君,多于無事之際,恃安忘危,備患不謹,使禍起倉卒而緻敗亡者有矣,然未有于用兵之時而反忘武備如今日者。
兵法曰:“将者,民之司命,國家安危之主也。
”今外以李昭亮、王克基輩當契丹,内以曹琮、李用和等衛天子,如當今之事勢,而以民之司命、國之安危系此數人,安得不取笑四夷,遭其輕侮?臣謂去歲北虜忽興狂悖,今年元昊妄有請求,若使朝廷有一二人,中材之将,叩頭效死,奮身請戰,誓雪君恥,少增國威,則戎狄未敢侵陵,朝廷未至屈辱。
奈何自中及外,都無一人,既無可恃以力争,遂至甘心于自弱。
夫天下至廣,遂無一人者,非真無人也,但求之不勤不至耳。
臣伏思自用兵以來,朝廷求将之法,不過命近臣舉朝士換武官,及選試班行、方略等人而已。
近臣所舉不過俗吏材幹之士,班行所選乃是弓馬一夫之勇,至于方略之人尤為乖濫,試中者僅堪借職縣尉、參軍、赍、挽而已。
于此求将而欲捍當今之患,此所以困天下而敗于夷狄者也。
臣不知朝廷以此數事為求将之術,果是乎?果非乎?以為是,則所得何人?知其非,則盍思改革?又不知朝廷以将為易得乎?為難得乎?為易得,則數歲未見一人。
知其難得,則當多方用意,早思求擇。
俟其臨患,何可得乎?伏望陛下特诏兩府大臣,别議求将之法,盡去循常之格,以求非常之人。
苟非不次以用人,難弭當今之大患。
臣亦嘗有愚見,久欲條陳,若必講求,庶可參用。
臣伏見唐及五代至乎國朝,征伐四方,立功行陣,其間名将,
苟實如此,事深可憂。
臣以謂天下之患,不在西戎,而在北虜,縱使無此文字,終須贻患朝廷。
契丹通好僅四十年,無有纖介之隙,而辄萌奸計,妄有請求。
竊以戎狄貪婪,性同犬彘,遇強則服,見弱便欺,見我無謀,動皆屈就,謂我為弱,知我可欺。
故添以金缯,未滿其志;更邀名分,抑使必從。
無事而來,尚猶如此,若更因西事,攬以為功,别有過求,将何塞請?此天下之人無愚與智,共為朝廷寒心者也。
今若果有文字來督通和之事,則臣謂醜虜狂計,其迹已萌,不和則诘我違言,既和則論功責報,不出年歲,恐須動作,苟難曲就,必至交兵。
至于選将練師,既難卒辦,禦戎制勝,當在機先。
然臣竊怪在朝之臣,尚偷安靜,自河以北,絕無處置,因循弛慢,誰複挂心?豈可待虜使在廷,寇兵壓境,然後計無所出,空務張皇而已哉! 今國家必謂兩意雖乖,尚牽盟誓,邊防處置,未敢張皇。
以臣思之,莫若精選材臣,付與邊郡,使其各圖禦備,密務修完,此最為得也。
況今邊防處置,百事乖方,惟有擇人,最為首務。
今北邊要害州軍,不過十有餘處,于文武臣寮中選擇十餘人,不為難得。
各以一州付之,使其各得便宜,如理家事,完城壘,訓兵戎,習山川,蓄糧食,凡百自辦,不煩朝廷經度。
以茲預備,尚可枝梧。
至如鎮定一路,最為要害。
張存昔在延州,以不了事罷去,今乃委以鎮府。
王克基凡庸輕巧,非将臣之材,而任定州。
其餘州郡,多匪其人。
臣欲乞陛下特诏兩府大臣,取見在邊郡守臣可以禦敵捍城、訓兵待戰者留之,其餘中常之材不堪邊任者悉行換易。
若秋風漸勁,虜釁有端,陛下試思邊鄙之臣,誰堪力戰?朝廷之将,誰可出師?當臣初授谏職之時,見朝廷進退大臣,陛下銳意求治,必謂群臣自此震懾,百事自此修舉。
西北二事最為大者,自當處置,不待人言。
及就職以來已數十日,而政令之出,漸循舊弊。
惟言事之臣拾遺補阙者,勉強施行其一二。
至如講大利害,正大紀綱,外制四夷,内纾百姓,凡廟堂帷幄之謀,未有一事施行于外者。
臣忝司谏诤,豈敢不言?伏望陛下不忘社稷之深恥,無使夷狄之交侵,駿發天威,督勵臣下。
仍乞詢問兩府大臣,西鄙和與不和,能保契丹别無辭說否?苟有所說,能以廟謀奇算沮止之否?苟謀以止之,則練兵選将,備邊待寇,賊至而後圖,能不敗事否?臣願陛下勿謂去歲六符之來可以賄解,今而有請,則事難從矣。
勿謂累年西賊為患,習以為常,若此事一動,則天下搖矣。
臣所言者,社稷之大計也,願陛下留意而行之。
取進止。
論軍中選将劄子〈慶曆三年〉 臣伏見國家自西鄙用兵,累經敗失,京師勁卒,多在征行,禁衛諸軍,全然寡少,又無将帥,以備爪牙。
方今為國計者,但務外憂夷狄,專意邊陲。
殊不思根本内虛,朝廷勢弱,萬一有事,無以枝梧。
今軍帥暗懦非其人,禁兵驕惰不可用,此朝廷自以為患,不待臣言而可知也。
臣亦曆考前世有國之君,多于無事之際,恃安忘危,備患不謹,使禍起倉卒而緻敗亡者有矣,然未有于用兵之時而反忘武備如今日者。
兵法曰:“将者,民之司命,國家安危之主也。
”今外以李昭亮、王克基輩當契丹,内以曹琮、李用和等衛天子,如當今之事勢,而以民之司命、國之安危系此數人,安得不取笑四夷,遭其輕侮?臣謂去歲北虜忽興狂悖,今年元昊妄有請求,若使朝廷有一二人,中材之将,叩頭效死,奮身請戰,誓雪君恥,少增國威,則戎狄未敢侵陵,朝廷未至屈辱。
奈何自中及外,都無一人,既無可恃以力争,遂至甘心于自弱。
夫天下至廣,遂無一人者,非真無人也,但求之不勤不至耳。
臣伏思自用兵以來,朝廷求将之法,不過命近臣舉朝士換武官,及選試班行、方略等人而已。
近臣所舉不過俗吏材幹之士,班行所選乃是弓馬一夫之勇,至于方略之人尤為乖濫,試中者僅堪借職縣尉、參軍、赍、挽而已。
于此求将而欲捍當今之患,此所以困天下而敗于夷狄者也。
臣不知朝廷以此數事為求将之術,果是乎?果非乎?以為是,則所得何人?知其非,則盍思改革?又不知朝廷以将為易得乎?為難得乎?為易得,則數歲未見一人。
知其難得,則當多方用意,早思求擇。
俟其臨患,何可得乎?伏望陛下特诏兩府大臣,别議求将之法,盡去循常之格,以求非常之人。
苟非不次以用人,難弭當今之大患。
臣亦嘗有愚見,久欲條陳,若必講求,庶可參用。
臣伏見唐及五代至乎國朝,征伐四方,立功行陣,其間名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