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九十七·奏議卷一
關燈
小
中
大
谏院進劄子十二首
論楊察請終喪制乞不奪情劄子〈慶曆二年〉
臣近見丁尤人茹孝标,居父之喪,來入京邑,奔走權貴,營求起複,已為禦史所彈。
又聞新及第進士南宮觀,聞母之喪,匿不行服,得官娶婦,然後徐歸,見在法寺議罪。
孝标官為太常博士,觐在場屋粗有名稱,此二人猶如此,則愚俗無知、違禮犯義者何可勝數矣!蓋由朝廷素不以名教獎勵天下,而禮法一隳,風俗大壞。
竊以風化之本,由上而下。
伏見起複龍圖閣待制楊察,累有章奏,乞終母喪,而朝旨未允。
夫臣子之行,惟孝與忠。
察以文中高科,官列近侍,而能率勵頹俗,以身為先。
陛下宜曲賜褒嘉,遂成其志,使遷善化俗,自察而始。
豈可不通人情,膠執舊弊,推祿利之小惠,廢人臣之大節。
臣謂近侍奪情,本非軍國之急,不過循舊例、示推恩而已。
今察以節行自高,志在忠孝,知貪冒祿利為可恥。
若朝廷抑奪其情,使其于身不得成美行,而于母有罔極之恨,豈足謂之推恩乎?方今愚俗無知,違犯禮義,至使繁獄訟、嚴刑罰而不能禁止。
脫有一人欲守名教而全忠孝以勵天下者,又為朝廷不許,則風俗之弊,其咎安在?伏乞早降恩旨,許其終喪,不獨成察之志,亦以為朝廷之美。
取進止。
論韓琦範仲淹乞賜召對事劄子〈慶曆三年〉 臣伏見自西鄙用兵以來,陛下聖心憂念,每有臣寮言及西事,必皆傾心聽納。
今韓琦、範仲淹久在陝西,備谙邊事,是朝廷親信委任之人。
況二臣才識不類常人,其所見所言之事,不同常式言事者,陛下最宜加意訪問。
自二人到阙以來,隻是逐日與兩府随例上殿,呈奏尋常公事,外有機宜大處置事,并未聞有所建明,陛下亦未曾特賜召對,從容訪問。
況今西事未和,邊陲必有警急,兼風聞北虜見在涼甸與大臣議事,外邊人心憂恐。
伏望陛下于無事之時,出禦便殿,特召琦等從容訪問,使其盡陳西邊事宜合如何處置。
今琦等數年在外,一旦歸朝,必有所陳,但陛下未賜召問,此二人亦不敢自請獨見。
至如兩府大臣,每有邊防急事,或令非時召見聚議,或各令互述所見,或隻召一兩人對見商量,此乃帝王常事,祖宗之朝并亦如此,不必拘守常例也。
取進止。
論罷鄭戬四路都部署劄子〈慶曆四年〉 臣伏睹敕除鄭戬知永興軍,仍兼陝西都部署。
自聞此命,外人議論,皆以為非,在臣思之,實亦未便。
竊以兵之勝負,全由處置如何。
臣見用兵以來,累次更改,或四路都置部署,或分而各領一方,乍合乍離,各有利害。
惟夏竦往年所任,鄭戬今日之權,失策最多,請試條列。
臣聞古之善用将者,先問能将幾何。
今而不複問戬能将幾何,直以關中數十州之廣,蕃漢十萬之兵,沿邊二三千裡之事,盡以委之,此其失者一也。
或曰戬雖名都部署,而諸路自各有将,又其大事不令專制,而必禀朝廷。
假如邊将有大事先禀于戬,又禀于朝廷,朝廷議定下戬,戬始下于沿邊,隻此一端,自可敗事,其失二也。
今大事戬既不專,若小事又不由戬,則部署一職,止是虛名。
若小事一一問戬,則四路去永興皆數百裡,其寨栅遠者千餘裡。
使戬一一處分合宜,尚有遲緩之失;萬一耳目不及,處置失宜,則為害不細,其失三也。
若大小事都不由戬,而但使帶其權,豈有數十州之廣,數十萬之兵,二三千裡之邊事,作一虛名,使為無權之大将?若知戬可用,則推心用之;若知不可用,則善罷之。
豈可盡關中之大,設為虛名,而以不誠待人?其失四也。
今都部署名統四路,而諸将事無大小不禀可行,則四路偏裨各見其将不由都帥,則上下相效,皆欲自專,其失五也。
今都部署是大将,反不得節制四路,而逐路是都帥部将,卻得專制一方,則委任之意大小乖殊,軍法難行,名體不順,其失六也。
若知戬果不可大用,但不敢直罷其職,則是大臣顧人情,避己怨。
如此作事,何以弭息人言?其失七也。
料朝廷忽有此命,必因韓琦等近自西來,有此擘畫。
琦等身在邊陲,曾為将帥,豈可如此失計?臣今欲乞令兩府之臣,明議四路不當置都部署利害。
其鄭戬既不可内居永興而遙制四路,則乞落其虛名,隻令坐鎮長安,撫民臨政,以為關中之重。
其任所系亦大,而使四路各責其将,則事體皆順,處置合宜。
今取進止。
論乞令宣撫使韓琦等經略陝西劄子〈慶曆三年〉 臣竊聞已降中書劄子,抽回韓琦、田況等歸阙。
昨來琦等奉命巡邊,本為西賊議和未決,防其攻寇,要為禦備。
今西人再來,方有邀請,在于事體,必難便從,邊上機宜,正須處置。
仍聞韓琦、田況合有奏狀,言邊防有備,請朝廷不須怯畏,每事曲從。
竊以勝敗之間,安危所系,料琦等如此奏來,則邊事可知,自有枝梧,不緻敗誤。
臣謂且令琦等在彼撫遏,則朝廷與賊商議,自可以持重,不須屈就。
今議方未決,中道召還,則是使賊知朝廷意在必和,自先弛備。
況事無急切,何必召歸?其召韓琦劄子,伏乞速賜指揮抽回。
且令琦等在彼經略,以俟西賊和議如何。
取進止
又聞新及第進士南宮觀,聞母之喪,匿不行服,得官娶婦,然後徐歸,見在法寺議罪。
孝标官為太常博士,觐在場屋粗有名稱,此二人猶如此,則愚俗無知、違禮犯義者何可勝數矣!蓋由朝廷素不以名教獎勵天下,而禮法一隳,風俗大壞。
竊以風化之本,由上而下。
伏見起複龍圖閣待制楊察,累有章奏,乞終母喪,而朝旨未允。
夫臣子之行,惟孝與忠。
察以文中高科,官列近侍,而能率勵頹俗,以身為先。
陛下宜曲賜褒嘉,遂成其志,使遷善化俗,自察而始。
豈可不通人情,膠執舊弊,推祿利之小惠,廢人臣之大節。
臣謂近侍奪情,本非軍國之急,不過循舊例、示推恩而已。
今察以節行自高,志在忠孝,知貪冒祿利為可恥。
若朝廷抑奪其情,使其于身不得成美行,而于母有罔極之恨,豈足謂之推恩乎?方今愚俗無知,違犯禮義,至使繁獄訟、嚴刑罰而不能禁止。
脫有一人欲守名教而全忠孝以勵天下者,又為朝廷不許,則風俗之弊,其咎安在?伏乞早降恩旨,許其終喪,不獨成察之志,亦以為朝廷之美。
取進止。
論韓琦範仲淹乞賜召對事劄子〈慶曆三年〉 臣伏見自西鄙用兵以來,陛下聖心憂念,每有臣寮言及西事,必皆傾心聽納。
今韓琦、範仲淹久在陝西,備谙邊事,是朝廷親信委任之人。
況二臣才識不類常人,其所見所言之事,不同常式言事者,陛下最宜加意訪問。
自二人到阙以來,隻是逐日與兩府随例上殿,呈奏尋常公事,外有機宜大處置事,并未聞有所建明,陛下亦未曾特賜召對,從容訪問。
況今西事未和,邊陲必有警急,兼風聞北虜見在涼甸與大臣議事,外邊人心憂恐。
伏望陛下于無事之時,出禦便殿,特召琦等從容訪問,使其盡陳西邊事宜合如何處置。
今琦等數年在外,一旦歸朝,必有所陳,但陛下未賜召問,此二人亦不敢自請獨見。
至如兩府大臣,每有邊防急事,或令非時召見聚議,或各令互述所見,或隻召一兩人對見商量,此乃帝王常事,祖宗之朝并亦如此,不必拘守常例也。
取進止。
論罷鄭戬四路都部署劄子〈慶曆四年〉 臣伏睹敕除鄭戬知永興軍,仍兼陝西都部署。
自聞此命,外人議論,皆以為非,在臣思之,實亦未便。
竊以兵之勝負,全由處置如何。
臣見用兵以來,累次更改,或四路都置部署,或分而各領一方,乍合乍離,各有利害。
惟夏竦往年所任,鄭戬今日之權,失策最多,請試條列。
臣聞古之善用将者,先問能将幾何。
今而不複問戬能将幾何,直以關中數十州之廣,蕃漢十萬之兵,沿邊二三千裡之事,盡以委之,此其失者一也。
或曰戬雖名都部署,而諸路自各有将,又其大事不令專制,而必禀朝廷。
假如邊将有大事先禀于戬,又禀于朝廷,朝廷議定下戬,戬始下于沿邊,隻此一端,自可敗事,其失二也。
今大事戬既不專,若小事又不由戬,則部署一職,止是虛名。
若小事一一問戬,則四路去永興皆數百裡,其寨栅遠者千餘裡。
使戬一一處分合宜,尚有遲緩之失;萬一耳目不及,處置失宜,則為害不細,其失三也。
若大小事都不由戬,而但使帶其權,豈有數十州之廣,數十萬之兵,二三千裡之邊事,作一虛名,使為無權之大将?若知戬可用,則推心用之;若知不可用,則善罷之。
豈可盡關中之大,設為虛名,而以不誠待人?其失四也。
今都部署名統四路,而諸将事無大小不禀可行,則四路偏裨各見其将不由都帥,則上下相效,皆欲自專,其失五也。
今都部署是大将,反不得節制四路,而逐路是都帥部将,卻得專制一方,則委任之意大小乖殊,軍法難行,名體不順,其失六也。
若知戬果不可大用,但不敢直罷其職,則是大臣顧人情,避己怨。
如此作事,何以弭息人言?其失七也。
料朝廷忽有此命,必因韓琦等近自西來,有此擘畫。
琦等身在邊陲,曾為将帥,豈可如此失計?臣今欲乞令兩府之臣,明議四路不當置都部署利害。
其鄭戬既不可内居永興而遙制四路,則乞落其虛名,隻令坐鎮長安,撫民臨政,以為關中之重。
其任所系亦大,而使四路各責其将,則事體皆順,處置合宜。
今取進止。
論乞令宣撫使韓琦等經略陝西劄子〈慶曆三年〉 臣竊聞已降中書劄子,抽回韓琦、田況等歸阙。
昨來琦等奉命巡邊,本為西賊議和未決,防其攻寇,要為禦備。
今西人再來,方有邀請,在于事體,必難便從,邊上機宜,正須處置。
仍聞韓琦、田況合有奏狀,言邊防有備,請朝廷不須怯畏,每事曲從。
竊以勝敗之間,安危所系,料琦等如此奏來,則邊事可知,自有枝梧,不緻敗誤。
臣謂且令琦等在彼撫遏,則朝廷與賊商議,自可以持重,不須屈就。
今議方未決,中道召還,則是使賊知朝廷意在必和,自先弛備。
況事無急切,何必召歸?其召韓琦劄子,伏乞速賜指揮抽回。
且令琦等在彼經略,以俟西賊和議如何。
取進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