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一○六·奏議卷十
關燈
小
中
大
不極慮!伏望聖慈遣一使往延州,令龐籍力争,取昊賊先侵之地,不令築城堡寨。
若緣此一事得絕和議,則社稷之福也。
臣仍慮西賊來人,尚有青鹽之說,此事人人皆知不可許。
亦慮小人無識急于就和者,尚陳鹽利,以惑聖聰。
伏望聖慈,不納浮議。
取進止。
論淩景陽三人不宜與館職奏狀〈慶曆三年〉 右臣今日竊聞淩景陽召試館職,外議皆以為非。
臣聞聖主之以風化勵天下,不能家至戶到,但進一善人則天下勸,退一不肖則天下懼,用功至簡,其益極多。
苟賞罰之過差,系朝廷之得失。
伏況國家自祖宗以來,崇建館閣,本以優待賢材,至于侍從之臣、宰輔之器,皆從此出,其選非輕。
如淩景陽者,粗親文學,本實凡庸。
近又聞與在京酒店戶孫氏結婚,推此一節,其他可知,物論喧然,共以為醜。
此豈足以當國家優待賢材之選?又聞夏有章、魏廷堅等亦皆得旨,将試館職。
此二人者,皆有贓污,著在刑書,此尤不可玷辱朝化。
其淩景陽今已就試,乞不與館職。
有章、廷堅乞更不召試。
竊以累年以來,風教廢壞,士無廉恥之節,官多冒濫之稱。
當其積習因循,則不以為怪,如欲澄清治化,則宜革此風。
臣謂黜此三人,則天下士人當修名節。
臣職在谏诤,忝司耳目。
采是非之公論,合具密陳;見選任之非人,皆當論列。
謹具狀奏聞,伏候敕旨。
論按察官吏第二狀〈慶曆三年〉 右臣近曾上言,為天下官吏冗濫者多,乞遣使分行按察。
昨日竊睹降敕下諸路轉運使司,令兼按察使。
竊以轉運使自合察舉本部官吏,今若特置使名,更加約束,則于常行之制,頗為得宜,必欲救弊于時,則未盡善。
且臣初乞差按察使者,蓋欲朝廷精選強明之士,竊聞朝議以所選非人,故不遣使。
今所委轉運使,豈盡得人乎?其間昏老病患者有之,懦弱不材者有之,貪贓失職者有之。
此等之人自當被劾,豈可更令按察?其間縱有材能之吏,又以幹運材賦有米鹽之繁,供給軍需有星火之急,既不暇遍走州縣,專心察視,則稽遲鹵莽,不得無之。
故臣謂轉運使兼按察使,不材者既不能舉職,材者又不暇盡心,徒見空文,恐無實效。
在于事體,不若專遣使人。
伏自兵興累年,天下困弊,饑荒疲瘵既無力以赈救,調斂科率又無由而滅減,徒有愛民之意,絕無施惠之方。
若但能逐去冗官,不令貪暴,選用良吏,各使撫綏,惟此一事,及民最切。
苟可為人之利,何憚選使之勞?況自近年累遣安撫,豈于今日頓以為難?今必恐三丞至郎中内難得其人,即乞且依前後安撫,于侍從臣寮及台官館職中選差十數人,小處路分,兼察兩路。
其侍從臣寮,仍各令自辟判官,分行采訪,用臣前來起請事件施行。
其轉運兼按察使,若能精選其人,亦乞著令,為今後常行之制。
臣伏思從來臣寮非不言事,朝廷非不施行,患在但著空文,不責實效。
故改更雖數,号令雖煩,上下因循,了無所益。
今必欲日新求治,革弊救時,則須在力行,方能濟務。
臣所言者,生民之急也,天下之利也,不徒略行一二分以塞言責而已,伏望留意詳擇。
謹具狀奏聞,伏候敕旨。
再論按察官吏狀〈慶曆三年〉 右臣自初忝谏官,于第一次上殿日,首曾建言,方今天下凋殘,公私困急,全由官吏冗濫者多,乞朝廷選差按察使,糾舉年老、病患、贓污、不材四色之人,以行澄汰,仍具陳按察之法,條目甚詳。
如臣之議,蓋欲使使者四出而天下悚然,知朝廷有賞善罰惡之意,然後按文責實,甚惡者黜,有善者升,中材之人盡使警勵。
凡臣所言者,乃所以救民急病、革數十年蠹弊之事,若非遭逢聖主銳意求治之時,上下力行之,不可也。
奈何議者憚于作事,惟樂因循,隻命諸路轉運使就兼其職。
命出之日,外論皆謂諸路之中,貪贓如魏兼,老病如陳杲,穢惡如錢延年,庸常龌龊如袁抗、張可久之輩,盡為轉運使,皆自是可黜之人,必不能舉職。
臣亦再具論奏,其議格而不行。
按察空名,今遂寝廢,生民蠹病,日益可哀。
伏見陛下聖德日新,憂心庶政,近發手诏,督勵宰輔。
然天下之事,積弊已多,如治亂絲,未知頭緒。
欲事事更改,則力未能周而煩擾難行;欲漸漸整頓,則困弊已極而未見速效。
臣謂如欲用功少,為利博,及民速,于事切,則莫若精選明幹朝臣十許人,分行天下,盡籍官吏能否而升黜之,如臣前所陳者而後可。
臣聞治天下者如農夫之治田,不可一概也。
蒿萊蕪穢久荒之地,必先力加墾辟芟除,待其成田,然後以時耘耨。
冗濫之官,蕪穢天下久矣,必先力行澄汰,待其百職粗治,然後精選有司,常令糾舉。
今特遣之使如久荒而芟辟也,轉運兼按察乃以時之耘耨者耳,寬猛疾徐,各有所宜也。
漢時刺舉,唐
若緣此一事得絕和議,則社稷之福也。
臣仍慮西賊來人,尚有青鹽之說,此事人人皆知不可許。
亦慮小人無識急于就和者,尚陳鹽利,以惑聖聰。
伏望聖慈,不納浮議。
取進止。
論淩景陽三人不宜與館職奏狀〈慶曆三年〉 右臣今日竊聞淩景陽召試館職,外議皆以為非。
臣聞聖主之以風化勵天下,不能家至戶到,但進一善人則天下勸,退一不肖則天下懼,用功至簡,其益極多。
苟賞罰之過差,系朝廷之得失。
伏況國家自祖宗以來,崇建館閣,本以優待賢材,至于侍從之臣、宰輔之器,皆從此出,其選非輕。
如淩景陽者,粗親文學,本實凡庸。
近又聞與在京酒店戶孫氏結婚,推此一節,其他可知,物論喧然,共以為醜。
此豈足以當國家優待賢材之選?又聞夏有章、魏廷堅等亦皆得旨,将試館職。
此二人者,皆有贓污,著在刑書,此尤不可玷辱朝化。
其淩景陽今已就試,乞不與館職。
有章、廷堅乞更不召試。
竊以累年以來,風教廢壞,士無廉恥之節,官多冒濫之稱。
當其積習因循,則不以為怪,如欲澄清治化,則宜革此風。
臣謂黜此三人,則天下士人當修名節。
臣職在谏诤,忝司耳目。
采是非之公論,合具密陳;見選任之非人,皆當論列。
謹具狀奏聞,伏候敕旨。
論按察官吏第二狀〈慶曆三年〉 右臣近曾上言,為天下官吏冗濫者多,乞遣使分行按察。
昨日竊睹降敕下諸路轉運使司,令兼按察使。
竊以轉運使自合察舉本部官吏,今若特置使名,更加約束,則于常行之制,頗為得宜,必欲救弊于時,則未盡善。
且臣初乞差按察使者,蓋欲朝廷精選強明之士,竊聞朝議以所選非人,故不遣使。
今所委轉運使,豈盡得人乎?其間昏老病患者有之,懦弱不材者有之,貪贓失職者有之。
此等之人自當被劾,豈可更令按察?其間縱有材能之吏,又以幹運材賦有米鹽之繁,供給軍需有星火之急,既不暇遍走州縣,專心察視,則稽遲鹵莽,不得無之。
故臣謂轉運使兼按察使,不材者既不能舉職,材者又不暇盡心,徒見空文,恐無實效。
在于事體,不若專遣使人。
伏自兵興累年,天下困弊,饑荒疲瘵既無力以赈救,調斂科率又無由而滅減,徒有愛民之意,絕無施惠之方。
若但能逐去冗官,不令貪暴,選用良吏,各使撫綏,惟此一事,及民最切。
苟可為人之利,何憚選使之勞?況自近年累遣安撫,豈于今日頓以為難?今必恐三丞至郎中内難得其人,即乞且依前後安撫,于侍從臣寮及台官館職中選差十數人,小處路分,兼察兩路。
其侍從臣寮,仍各令自辟判官,分行采訪,用臣前來起請事件施行。
其轉運兼按察使,若能精選其人,亦乞著令,為今後常行之制。
臣伏思從來臣寮非不言事,朝廷非不施行,患在但著空文,不責實效。
故改更雖數,号令雖煩,上下因循,了無所益。
今必欲日新求治,革弊救時,則須在力行,方能濟務。
臣所言者,生民之急也,天下之利也,不徒略行一二分以塞言責而已,伏望留意詳擇。
謹具狀奏聞,伏候敕旨。
再論按察官吏狀〈慶曆三年〉 右臣自初忝谏官,于第一次上殿日,首曾建言,方今天下凋殘,公私困急,全由官吏冗濫者多,乞朝廷選差按察使,糾舉年老、病患、贓污、不材四色之人,以行澄汰,仍具陳按察之法,條目甚詳。
如臣之議,蓋欲使使者四出而天下悚然,知朝廷有賞善罰惡之意,然後按文責實,甚惡者黜,有善者升,中材之人盡使警勵。
凡臣所言者,乃所以救民急病、革數十年蠹弊之事,若非遭逢聖主銳意求治之時,上下力行之,不可也。
奈何議者憚于作事,惟樂因循,隻命諸路轉運使就兼其職。
命出之日,外論皆謂諸路之中,貪贓如魏兼,老病如陳杲,穢惡如錢延年,庸常龌龊如袁抗、張可久之輩,盡為轉運使,皆自是可黜之人,必不能舉職。
臣亦再具論奏,其議格而不行。
按察空名,今遂寝廢,生民蠹病,日益可哀。
伏見陛下聖德日新,憂心庶政,近發手诏,督勵宰輔。
然天下之事,積弊已多,如治亂絲,未知頭緒。
欲事事更改,則力未能周而煩擾難行;欲漸漸整頓,則困弊已極而未見速效。
臣謂如欲用功少,為利博,及民速,于事切,則莫若精選明幹朝臣十許人,分行天下,盡籍官吏能否而升黜之,如臣前所陳者而後可。
臣聞治天下者如農夫之治田,不可一概也。
蒿萊蕪穢久荒之地,必先力加墾辟芟除,待其成田,然後以時耘耨。
冗濫之官,蕪穢天下久矣,必先力行澄汰,待其百職粗治,然後精選有司,常令糾舉。
今特遣之使如久荒而芟辟也,轉運兼按察乃以時之耘耨者耳,寬猛疾徐,各有所宜也。
漢時刺舉,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