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江記事全文
關燈
小
中
大
提要
《平江記事》一卷,元高德基撰。
德基,平江人。
嘗官建德路總管。
書中記幹文傳修遼、金、宋史事,則當成於至正中矣。
所載皆吳郡古迹,而亦兼及神仙鬼怪、诙諧謠諺之事,可裨圖志佚聞。
其間不免疏謬者,如引圖經“虞山者巫鹹所居”,而不知其語出《越絕書》;引《吳越春秋》“稻蟹不遺種”,而不知其語出《春秋外傳》。
又“胥蘇”二字,古本通用。
《左傳》申包胥,《戰國策》作勃蘇,是其明證。
故《國語》、《史記》皆作姑蘇。
德基以蘇為後人之訛字,尤為失考。
然其序次詳贍,條理秩然,足供采撷者甚多,亦龔明之《中吳紀聞》之流亞也。
其體不全為地志,亦不全為小說。
例頗不純,無類可隸。
以其多述古迹,姑附之地理類雜記中焉。
平江記事 虎丘初名海湧,呉王闔閭葬其下。
池廣六十步,水深一丈五尺,銅棺三重,澒池六尺,玉鳬之流,扁、諸之劒三千,槃郢、魚膓之劒在焉,發卒六十萬人治之。
葬三日,白虎蹲其上,故名虎丘。
舊傳又雲,秦始皇帝因循海右,自滬瀆經此山,欲發王墳,取其寶鍔,忽有白虎出而拒之,始皇帝挺劔刺虎,虎奔去不見,乃改茲名。
山去呉縣西九裡二百步,高一百三十丈,周二百一十丈。
東晉成帝鹹和二年二月二十五日,獻穆王珣同弟中書令珉捨宅為寺,始則一山中分二寺,就劔池東西建之,宋初合為一寺。
山在寺中,門垣環遶,包羅勝槩。
先入寺門,而後登山。
故張籍有詩雲:老僧隻怕山移去,日暮先教鎖寺門。
後人有詩雲:出城先見塔,入寺始登山。
僧志閒亦雲:中原山寺幾多般,未見將山寺裏安。
蓋以天下名山勝刹,皆山中藏寺,虎丘乃寺裏登山,海内福地,未嘗有也。
至元間,雲遊僧秋江月到寺,題雲:平生隻見山中寺,今日來看寺裏山。
亦得古人餘意。
真娘,唐時名妓也。
墓在虎丘劒池之西,徃來遊士多著篇詠。
惟王黃州題刻甚佳,其詩雲:女命在乎色,士命在乎才。
無才無色者,未死如塵灰。
虎丘真娘墓,止是空土堆。
香魂與膩骨,消散隨黃埃。
何事千百年,一名長在哉。
呉越多婦人,死即藏山隈。
無色固無名,丘塜空崔嵬。
惟有真娘墓,客到情徘徊。
我是好名士,為爾傾一杯。
我非好色者,後人無相咍。
後來題詠甚多。
至德中,舉子譚彥良題一絶雲:虎丘山下塜纍纍,是處松楸盡可悲。
何事世人偏重色,真娘墓上獨題詩。
後人由是閣筆雲。
哈雅平章飲食必仰首攪舌,大嚼不巳,或曰虎食狼餐相也。
餘獨以為不然,考之相書雲:食為性命之本,飲食失節則氣不和。
舉物當徐而有序,嚼物欲寛而有容。
食粗者多肥,食細者多瘦。
含物不欲言,食物不欲語。
虎啖狼食,朱紫滿門。
昻口張吻,非吏即卒。
食如鳥啄,家道貧薄。
大抵食欲快而啜欲安,吞不欲鳴,此食之相也。
仰首含物,磨牙攪舌,非吉非祥。
馬嚼鼠咀,貧賤餓死。
嚼在舌頭,餓死他州。
後平章卒死鋒鏑之下。
呉中蟹味甚佳,而太湖之種差大,殻亦脆軟,世稱湖蟹第一。
正月上元,漁人所藏看燈蟹,三四隻重一斤,風味殊勝。
故陸龜蒙有《蟹志》,傅子翊作《蟹譜》,高似孫撰《蟹畧》,皆發揮蟹族之風緻也。
大徳丁未,呉中蟹厄如蝗,平田皆滿,稻穀蕩盡。
呉諺有蝦荒蟹亂之說,正謂此也。
考之《呉越春秋》,越王勾踐召範蠡曰,吾與子謀呉。
子曰未可也。
今其稻蟹不遺種,其可乎?蓋言蟹食稻也。
蟹之害稻,自古為然。
以五行占之,乃為兵象。
是亦披堅執銳、介甲之屬。
明年海賊蕭九六大肆剽掠,殺人流血。
大德丙午七月七日,醋坊橋民人王佑家酒甕忽作牛鳴,聲聞百步許,以物覆之則止,去復鳴。
鳴三日,乃已。
嘗聞釡鳴乃鐵母相感而然,若甕鳴,則不知其何為然也。
事之怪異,有不可曉者,此其一也。
太伯廟舊在閶門外,錢俶移置門内,避兵燹也。
失其剏建之由。
至大戊申,石牌巷西呉永寧家淡池得舊碑,古廟事蹟具載。
漢明帝時太守糜豹所建,池旁廟基,高下尚存,皆為民居分占。
池西大樸樹,半已摧折。
呉城平門,舊名巫門。
至大庚戌,古濠中得石扁,上有篆書巫門二字,故老雲:巫鹹,商大戊時賢臣也,其墓在門東北三裡許,故以名門。
巫字與平字相似,後乃訛為平門。
考之《圗經》雲:虞山者,巫鹹所居,是則巫鹹嘗居虞山,而葬於此耶? 胥山在呉縣西四十裡,呉王殺子胥,投之江。
呉人立祠江上,名其山為胥山。
闔閭即其山築臺,以望太湖,名姑胥臺。
下有九折路,南出太湖。
故老雲呉音謂胥為蘇,今以鬚為蘇,是也故謂山為蘇山,臺為姑蘇臺。
後人號州為胥州,訛為蘇州,至今不能改也。
嘉定州去平江一百六十裡,鄉音與呉城尤異。
其並海去處,號三儂之地,蓋以鄉人自稱曰吾儂我儂,稱他人曰渠儂你儂,問人曰誰儂。
夜晚之間閉門之後,有人叩門,主人問曰:誰儂?外靣答曰:我儂。
主人不知何人,開門視之,認其人矣,乃曰:卻是你儂。
好事者遂名其處為三儂之地。
洞庭西山水月禪院,正在縹緲峯下,
德基,平江人。
嘗官建德路總管。
書中記幹文傳修遼、金、宋史事,則當成於至正中矣。
所載皆吳郡古迹,而亦兼及神仙鬼怪、诙諧謠諺之事,可裨圖志佚聞。
其間不免疏謬者,如引圖經“虞山者巫鹹所居”,而不知其語出《越絕書》;引《吳越春秋》“稻蟹不遺種”,而不知其語出《春秋外傳》。
又“胥蘇”二字,古本通用。
《左傳》申包胥,《戰國策》作勃蘇,是其明證。
故《國語》、《史記》皆作姑蘇。
德基以蘇為後人之訛字,尤為失考。
然其序次詳贍,條理秩然,足供采撷者甚多,亦龔明之《中吳紀聞》之流亞也。
其體不全為地志,亦不全為小說。
例頗不純,無類可隸。
以其多述古迹,姑附之地理類雜記中焉。
平江記事 虎丘初名海湧,呉王闔閭葬其下。
池廣六十步,水深一丈五尺,銅棺三重,澒池六尺,玉鳬之流,扁、諸之劒三千,槃郢、魚膓之劒在焉,發卒六十萬人治之。
葬三日,白虎蹲其上,故名虎丘。
舊傳又雲,秦始皇帝因循海右,自滬瀆經此山,欲發王墳,取其寶鍔,忽有白虎出而拒之,始皇帝挺劔刺虎,虎奔去不見,乃改茲名。
山去呉縣西九裡二百步,高一百三十丈,周二百一十丈。
東晉成帝鹹和二年二月二十五日,獻穆王珣同弟中書令珉捨宅為寺,始則一山中分二寺,就劔池東西建之,宋初合為一寺。
山在寺中,門垣環遶,包羅勝槩。
先入寺門,而後登山。
故張籍有詩雲:老僧隻怕山移去,日暮先教鎖寺門。
後人有詩雲:出城先見塔,入寺始登山。
僧志閒亦雲:中原山寺幾多般,未見將山寺裏安。
蓋以天下名山勝刹,皆山中藏寺,虎丘乃寺裏登山,海内福地,未嘗有也。
至元間,雲遊僧秋江月到寺,題雲:平生隻見山中寺,今日來看寺裏山。
亦得古人餘意。
真娘,唐時名妓也。
墓在虎丘劒池之西,徃來遊士多著篇詠。
惟王黃州題刻甚佳,其詩雲:女命在乎色,士命在乎才。
無才無色者,未死如塵灰。
虎丘真娘墓,止是空土堆。
香魂與膩骨,消散隨黃埃。
何事千百年,一名長在哉。
呉越多婦人,死即藏山隈。
無色固無名,丘塜空崔嵬。
惟有真娘墓,客到情徘徊。
我是好名士,為爾傾一杯。
我非好色者,後人無相咍。
後來題詠甚多。
至德中,舉子譚彥良題一絶雲:虎丘山下塜纍纍,是處松楸盡可悲。
何事世人偏重色,真娘墓上獨題詩。
後人由是閣筆雲。
哈雅平章飲食必仰首攪舌,大嚼不巳,或曰虎食狼餐相也。
餘獨以為不然,考之相書雲:食為性命之本,飲食失節則氣不和。
舉物當徐而有序,嚼物欲寛而有容。
食粗者多肥,食細者多瘦。
含物不欲言,食物不欲語。
虎啖狼食,朱紫滿門。
昻口張吻,非吏即卒。
食如鳥啄,家道貧薄。
大抵食欲快而啜欲安,吞不欲鳴,此食之相也。
仰首含物,磨牙攪舌,非吉非祥。
馬嚼鼠咀,貧賤餓死。
嚼在舌頭,餓死他州。
後平章卒死鋒鏑之下。
呉中蟹味甚佳,而太湖之種差大,殻亦脆軟,世稱湖蟹第一。
正月上元,漁人所藏看燈蟹,三四隻重一斤,風味殊勝。
故陸龜蒙有《蟹志》,傅子翊作《蟹譜》,高似孫撰《蟹畧》,皆發揮蟹族之風緻也。
大徳丁未,呉中蟹厄如蝗,平田皆滿,稻穀蕩盡。
呉諺有蝦荒蟹亂之說,正謂此也。
考之《呉越春秋》,越王勾踐召範蠡曰,吾與子謀呉。
子曰未可也。
今其稻蟹不遺種,其可乎?蓋言蟹食稻也。
蟹之害稻,自古為然。
以五行占之,乃為兵象。
是亦披堅執銳、介甲之屬。
明年海賊蕭九六大肆剽掠,殺人流血。
大德丙午七月七日,醋坊橋民人王佑家酒甕忽作牛鳴,聲聞百步許,以物覆之則止,去復鳴。
鳴三日,乃已。
嘗聞釡鳴乃鐵母相感而然,若甕鳴,則不知其何為然也。
事之怪異,有不可曉者,此其一也。
太伯廟舊在閶門外,錢俶移置門内,避兵燹也。
失其剏建之由。
至大戊申,石牌巷西呉永寧家淡池得舊碑,古廟事蹟具載。
漢明帝時太守糜豹所建,池旁廟基,高下尚存,皆為民居分占。
池西大樸樹,半已摧折。
呉城平門,舊名巫門。
至大庚戌,古濠中得石扁,上有篆書巫門二字,故老雲:巫鹹,商大戊時賢臣也,其墓在門東北三裡許,故以名門。
巫字與平字相似,後乃訛為平門。
考之《圗經》雲:虞山者,巫鹹所居,是則巫鹹嘗居虞山,而葬於此耶? 胥山在呉縣西四十裡,呉王殺子胥,投之江。
呉人立祠江上,名其山為胥山。
闔閭即其山築臺,以望太湖,名姑胥臺。
下有九折路,南出太湖。
故老雲呉音謂胥為蘇,今以鬚為蘇,是也故謂山為蘇山,臺為姑蘇臺。
後人號州為胥州,訛為蘇州,至今不能改也。
嘉定州去平江一百六十裡,鄉音與呉城尤異。
其並海去處,號三儂之地,蓋以鄉人自稱曰吾儂我儂,稱他人曰渠儂你儂,問人曰誰儂。
夜晚之間閉門之後,有人叩門,主人問曰:誰儂?外靣答曰:我儂。
主人不知何人,開門視之,認其人矣,乃曰:卻是你儂。
好事者遂名其處為三儂之地。
洞庭西山水月禪院,正在縹緲峯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