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匮書後集卷第二十
關燈
小
中
大
,遇害。
及賊去,窖中知父死,于是德之妹及妄蕭氏、童氏皆缢死。
後十日,德出獄,至家一恸甫畢,旋赴戍所;而妻劉氏終以追贓逼死于家。
在戍籍七年,赦還,補如臯知縣;尋昇兵部武庫司主事,轉車駕司員外郎。
見年來封疆多變,人皆隐忍苟活,憤發于中,有「養節義、明廉恥」一疏,謂『宋臣張栻言仗節死義之士,當于犯顔敢谏中求之。
在朝廷之上,有以養之而已』。
又曰:『今者廉恥道喪,由于賞罰不明:死賊者褒揚不亟,則媚賊者服狗彘之衣冠而恬不愧也』!言甚激切,上為之動容。
闖賊犯阙,德志在必死,贻書宮谕馬世奇曰:『老母、舍妹俱在此争欲先引決,弟止之,以「慷慨」、「從容」二義為告。
弟志在為其難,懼變起倉卒,無以自明,故複以此相商也』!及聞先帝晏駕,往東華門茶棚下号恸,觸階幾死,歸寓自盡。
母張氏及一妹、一妾皆缢死。
夫臣子之于君父,非可以報施言也;然而知此義者鮮矣。
若德之正氣直節而受杖荷戈、家喪亡而身垂死,久乃得補郎署;國家之于德,亦已微矣。
卒乃臨難捐軀,盡室隕命。
嗚呼,難哉!豈非天性忠義,九死不移者欤?南京贈大理寺卿,謚「文毅」;母張氏,贈淑人。
·汪偉,号長源,徽州休甯人;其先徙應天,為江甯人。
崇祯戊辰進士,授慈谿知縣。
為政無赫赫名,亦不喜事上官;而一時循良,無出其右。
時烈皇帝念國家多難,當預儲揚曆中外、安攘文武之才,為異日揆席地;乃诏擇推知治行卓絕者,入翰林。
偉以異等授翰林院簡讨;尋充東宮講官,記注起居。
偉素慷慨敢任事,又以破格拔擢,益感激思報稱;每得四方警報,辄撫膺流涕。
壬午,東兵直入,長驅淮上,而逆闖勢益熾;則上「江防疏」,首言『布置之法,宜于沿江要害,如武昌、九江、太平,采石以至江北浦口,或駐節建牙、或聲援策應,絡繹聯合,期于無隙可乘。
而操臣與南樞臣,軍中事宜,緩急相應。
又宜借鹽課、截漕艘,改下江、廣、浙直各處物料本色,以濟軍需』。
皆一時碩畫。
疏上,天子為動容。
癸未,同考禮闱。
甲申春,逆賊犯阙,謂其繼妻耿氏曰:『吾死決矣』!出,問乘輿所在;繞宮門者三,則宮人皆逃出矣。
還寓,耿氏先自缢死;偉從容作書與其長子觀生,具袍笏北向拜阙、南向拜母,乃自缢。
書曰:『嗚呼!我生不辰,丁此國難。
講讀之官,既無事權可為;一得之長,亦不見用:惟有一死以自靖而已!繼室耿氏,少年節烈,矢志不移;乃于城陷之日,恬然從我而死,使萬世之後,知我朝複有趙昂發也。
吾兒讀聖書,須以忠孝自勉,勿辱先人!老母不能終養;幼子晉生年甫四歲,不能撫之成人:皆吾兒事也。
柩不得還,以吾夫婦衣冠招魂,葬之華山張家崗,俾魂魄常得依吾父母也。
凡我親友,俱為緻聲:天下事有可為,不可失忠孝念頭也』!時觀生已中壬午舉人。
晉生,耿氏出;耿氏死,年二十三,以晉生託其弟耿元吉,匿之長班家,後得歸。
弘光朝,贈詹事府詹事,謚「文烈」;耿氏,贈恭人。
蓋烈皇帝朝特簡推知入翰林死節者,惟偉一人。
而孟進士章明、顧錢塘鹹建、劉南昌曙三人,又皆以偉門人死節。
·李邦華,字懋明,吉安吉水人;萬曆甲辰進士。
令泾縣,有能;擢監察禦史,巡按浙江,聲望尤着。
時門戶之隙已萌,群小争攻東林諸正人;邦華為鄒南臯門人、又同裡,人多忌之。
丁已,例遷山東參議,病免。
久之,天啟中,起廢籍為光祿少卿;未任,昇都察院佥都禦史,巡撫天津。
尋入為兵部侍郎,協理京營戎政。
時逆珰用事,崔呈秀等欲舉諸名賢一網盡之,作「天鑒」、「同志」、「點将」等錄;「天鑒錄」,邦華名居前。
樞輔孫承宗擁重兵在關外,請入朝,面奏邊事。
或言承宗且興晉陽之甲,邦華為内主;珰懼甚,矯旨勒孫還鎮。
倪文煥遂疏論邦華;削籍,谪戍嶺南。
崇祯改元,起原官;尋昇本部尚書。
己已之警,日夕練京營兵,焦勞備至,然竟以是免。
己卯,起南兵部尚書,憂去。
壬午,起原官,掌都祭院事。
癸未,東兵大入,且飲馬長淮;大帥左良玉擁重兵,有跋扈之形,東南震動。
邦華多方設處,以數十萬饷資之,遂得帖然。
是歲獻賊破武昌,骎骎及江右;邦華于是有「保東南裕安攘」疏,謂『長江衣帶,非僅僅守九江、守安慶,可恃無恐也。
為今日計,宜增兵以扼險,江撫駐九江、贛撫駐吉安,以壯虎豹當關之勢。
往來策應,責在監司』。
上嘉納之。
會掌院劉宗周以救科臣熊開元忤旨罷職,朝論謂總憲百司之長,非端方元老不堪任;特簡邦華代之。
凡大事大獄,悉谘之;不時入奏禁廷,天語商榷,多秘莫聞。
既賊氛熾,關、陝、山西相繼淪陷;甲申春,遂稱兵犯阙。
邦華知勢危急,與勳臣李國祯各有揭請太子南遷,固根本;以科臣光時亨參駁,不果行。
及城陷帝崩,邦華聞,拜文丞相祠;複返寓,閉門書版曰:『堂堂丈夫,聖賢為徒;忠孝大節,矢死靡他』!遂缢死。
南京贈兵部尚書,謚「忠文」。
·馬世奇,字君常,常州無錫人。
崇祯辛未進士,選庶吉士,授編修;累遷左春坊左谕德兼翰林院侍講學士,掌司經局印。
嘗奉使山東、湖廣、江西諸藩,餽遺一無所受。
典江西試、分校禮闱,所拔多知名士。
甲申,逆闖橫行中原;召對,世奇奏言:『向因楊嗣昌、宋一鶴、左良玉等兵所在劫掠,百姓怨恨,
及賊去,窖中知父死,于是德之妹及妄蕭氏、童氏皆缢死。
後十日,德出獄,至家一恸甫畢,旋赴戍所;而妻劉氏終以追贓逼死于家。
在戍籍七年,赦還,補如臯知縣;尋昇兵部武庫司主事,轉車駕司員外郎。
見年來封疆多變,人皆隐忍苟活,憤發于中,有「養節義、明廉恥」一疏,謂『宋臣張栻言仗節死義之士,當于犯顔敢谏中求之。
在朝廷之上,有以養之而已』。
又曰:『今者廉恥道喪,由于賞罰不明:死賊者褒揚不亟,則媚賊者服狗彘之衣冠而恬不愧也』!言甚激切,上為之動容。
闖賊犯阙,德志在必死,贻書宮谕馬世奇曰:『老母、舍妹俱在此争欲先引決,弟止之,以「慷慨」、「從容」二義為告。
弟志在為其難,懼變起倉卒,無以自明,故複以此相商也』!及聞先帝晏駕,往東華門茶棚下号恸,觸階幾死,歸寓自盡。
母張氏及一妹、一妾皆缢死。
夫臣子之于君父,非可以報施言也;然而知此義者鮮矣。
若德之正氣直節而受杖荷戈、家喪亡而身垂死,久乃得補郎署;國家之于德,亦已微矣。
卒乃臨難捐軀,盡室隕命。
嗚呼,難哉!豈非天性忠義,九死不移者欤?南京贈大理寺卿,謚「文毅」;母張氏,贈淑人。
·汪偉,号長源,徽州休甯人;其先徙應天,為江甯人。
崇祯戊辰進士,授慈谿知縣。
為政無赫赫名,亦不喜事上官;而一時循良,無出其右。
時烈皇帝念國家多難,當預儲揚曆中外、安攘文武之才,為異日揆席地;乃诏擇推知治行卓絕者,入翰林。
偉以異等授翰林院簡讨;尋充東宮講官,記注起居。
偉素慷慨敢任事,又以破格拔擢,益感激思報稱;每得四方警報,辄撫膺流涕。
壬午,東兵直入,長驅淮上,而逆闖勢益熾;則上「江防疏」,首言『布置之法,宜于沿江要害,如武昌、九江、太平,采石以至江北浦口,或駐節建牙、或聲援策應,絡繹聯合,期于無隙可乘。
而操臣與南樞臣,軍中事宜,緩急相應。
又宜借鹽課、截漕艘,改下江、廣、浙直各處物料本色,以濟軍需』。
皆一時碩畫。
疏上,天子為動容。
癸未,同考禮闱。
甲申春,逆賊犯阙,謂其繼妻耿氏曰:『吾死決矣』!出,問乘輿所在;繞宮門者三,則宮人皆逃出矣。
還寓,耿氏先自缢死;偉從容作書與其長子觀生,具袍笏北向拜阙、南向拜母,乃自缢。
書曰:『嗚呼!我生不辰,丁此國難。
講讀之官,既無事權可為;一得之長,亦不見用:惟有一死以自靖而已!繼室耿氏,少年節烈,矢志不移;乃于城陷之日,恬然從我而死,使萬世之後,知我朝複有趙昂發也。
吾兒讀聖書,須以忠孝自勉,勿辱先人!老母不能終養;幼子晉生年甫四歲,不能撫之成人:皆吾兒事也。
柩不得還,以吾夫婦衣冠招魂,葬之華山張家崗,俾魂魄常得依吾父母也。
凡我親友,俱為緻聲:天下事有可為,不可失忠孝念頭也』!時觀生已中壬午舉人。
晉生,耿氏出;耿氏死,年二十三,以晉生託其弟耿元吉,匿之長班家,後得歸。
弘光朝,贈詹事府詹事,謚「文烈」;耿氏,贈恭人。
蓋烈皇帝朝特簡推知入翰林死節者,惟偉一人。
而孟進士章明、顧錢塘鹹建、劉南昌曙三人,又皆以偉門人死節。
·李邦華,字懋明,吉安吉水人;萬曆甲辰進士。
令泾縣,有能;擢監察禦史,巡按浙江,聲望尤着。
時門戶之隙已萌,群小争攻東林諸正人;邦華為鄒南臯門人、又同裡,人多忌之。
丁已,例遷山東參議,病免。
久之,天啟中,起廢籍為光祿少卿;未任,昇都察院佥都禦史,巡撫天津。
尋入為兵部侍郎,協理京營戎政。
時逆珰用事,崔呈秀等欲舉諸名賢一網盡之,作「天鑒」、「同志」、「點将」等錄;「天鑒錄」,邦華名居前。
樞輔孫承宗擁重兵在關外,請入朝,面奏邊事。
或言承宗且興晉陽之甲,邦華為内主;珰懼甚,矯旨勒孫還鎮。
倪文煥遂疏論邦華;削籍,谪戍嶺南。
崇祯改元,起原官;尋昇本部尚書。
己已之警,日夕練京營兵,焦勞備至,然竟以是免。
己卯,起南兵部尚書,憂去。
壬午,起原官,掌都祭院事。
癸未,東兵大入,且飲馬長淮;大帥左良玉擁重兵,有跋扈之形,東南震動。
邦華多方設處,以數十萬饷資之,遂得帖然。
是歲獻賊破武昌,骎骎及江右;邦華于是有「保東南裕安攘」疏,謂『長江衣帶,非僅僅守九江、守安慶,可恃無恐也。
為今日計,宜增兵以扼險,江撫駐九江、贛撫駐吉安,以壯虎豹當關之勢。
往來策應,責在監司』。
上嘉納之。
會掌院劉宗周以救科臣熊開元忤旨罷職,朝論謂總憲百司之長,非端方元老不堪任;特簡邦華代之。
凡大事大獄,悉谘之;不時入奏禁廷,天語商榷,多秘莫聞。
既賊氛熾,關、陝、山西相繼淪陷;甲申春,遂稱兵犯阙。
邦華知勢危急,與勳臣李國祯各有揭請太子南遷,固根本;以科臣光時亨參駁,不果行。
及城陷帝崩,邦華聞,拜文丞相祠;複返寓,閉門書版曰:『堂堂丈夫,聖賢為徒;忠孝大節,矢死靡他』!遂缢死。
南京贈兵部尚書,謚「忠文」。
·馬世奇,字君常,常州無錫人。
崇祯辛未進士,選庶吉士,授編修;累遷左春坊左谕德兼翰林院侍講學士,掌司經局印。
嘗奉使山東、湖廣、江西諸藩,餽遺一無所受。
典江西試、分校禮闱,所拔多知名士。
甲申,逆闖橫行中原;召對,世奇奏言:『向因楊嗣昌、宋一鶴、左良玉等兵所在劫掠,百姓怨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