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匮書後集卷第二十四
關燈
小
中
大
史可法列傳
史可法,字道鄰;北錦衣籍,河南祥符人。
崇祯戊辰進士,授西安府推官;昇戶部主事,以籌饷着聲。
昇池太道,堵截流賊有功。
後巡撫都禦史張國維奏添廬慶巡撫,即以可法為之;往來控扼,流賊不敢長驅。
丁艱,歸裡。
辛巳,起服。
時淮撫朱大典以貪敗,漕運糧船,沿途土賊燔劫,擁不得行。
思宗知其能,密敕可法巡撫淮、揚。
可法入境,地方官無知者;徒步昇座,一郡驚惶。
治事旬餘,始見邸報;蓋朝廷欲其剔弊釐奸,故出人不意若此。
可法一反大典所為,自奉清苦,淮民慶更生;可法發奸摘伏,人莫敢欺。
貌寝陋,微服私行,物色不及。
其催趱運艘,或漁艇、或客航偶爾過前,忽張黃蓋,呼史都爺至矣!分官督運者,非至丙夜不敢寝,故運事早濟。
可法凡奏牍文移,盡出己手,夜燒兩燭達曉;午夜稍倦,以筆管拄眉心,一暍即起。
侍從之人,呵欠鼾齁;可法教之曰:『汝第打疊精神,熬至四、五十夜,即長醒不睡矣』。
故可法巡行州縣,未嘗帶幕客、攜寝具也。
癸未,昇南京兵部尚書,參贊機務。
同詹事姜曰廣疏請太子監國南都以固國本、鞏祖陵;留中不報。
甲申三月,南北耗絕,可法首激義師勤王。
及聞的報,乃與曰廣等謂物望且及潞藩。
适鳳督馬士英以福藩親貴定策勳,進武英殿大學士兼兵部尚書,加少保兼太子太保;可法迺作「出師檄」,布告天下,為先帝報仇,興師北伐。
時北來潰将高傑、劉良佐帶兵南下,蹂躏淮安;可法議以山東總兵劉澤清、鳳廬總鎮黃得功,分為四鎮以守汛地;弘光可其奏。
時高傑送家口寄揚州,百姓閉門拒之,日尋幹戈;可法親至傑營,曉谕百方,勸傑屯兵泗州。
弘光即以可法坐鎮揚州,彈壓四鎮,民賴以安。
十一月,燕京改元,移史閣部尚書曰:『攝政王緻書于史老先生:餘向在瀋京,即知燕山物望,鹹推司馬。
及入關破賊,與都人士相接見,識介弟于清班,曾託其手勒平安,拳緻衷緒;未審何時得達?比聞道路紛紛,多謂金陵有自立主者。
夫君父之仇,不共戴天。
「春秋」之義,「有賊不讨,則故君不得安葬、新君不得即位」;所以防亂臣賊子,法至嚴也。
闖賊李自成稱兵犯阙,手毒君親;中國臣民,不聞加遺一矢。
平西親王吳三桂介在東陲,獨效包胥之哭。
朝廷感其忠義,念累世之夙好、棄近日之小嫌,爰整貔貅,驅除枭獍。
入京之日,首崇懷宗帝後謚号,蔔葬山陵,悉如典禮;親郡王、将軍以下,一仍故封,不加改削;勳戚文武諸臣鹹在朝列,恩典有加;耕市不變,秋毫無擾。
正拟天高氣爽,遣将西征,傳檄江南,連兵河朔,陳師鞠旅,戮力同心,以報爾君國之仇,彰我朝廷之德。
豈意南州諸君子苟且旦夕,勿審事機;聊慕虛名,頓忘實禍:予甚惑之!夫國家之撫定燕都,乃得(之)于闖賊,而非取之于明朝也。
賊毀明朝之廟主,辱及先人;國家不憚征繕之勞,悉索敝賦,代為雪恥。
仁人君子,當何如感恩報德!乃棄寇稽誅,王師暫息;即欲雄據江南,坐享漁人之利。
揆諸情理,豈可謂平!将以江淮為天塹足憑,遂不能飛渡耶?況闖賊但為明朝罪人,未嘗得罪于國家也;徒以薄海同仇,特申大義。
今若擁号稱尊,便是天有二日,複為勁敵。
予将簡西征之銳兵,轉旆東征;釋彼重誅,命為前導。
夫以中華全力,受制潢池;而欲以江左一隅兼支大國,勝負之數,無待蓍龜矣!予聞「君子愛人以德,小人則以姑息」;諸君子果識時知命,切念故主、厚愛賢者,宜勸令削号歸藩,永綏福祿。
朝廷當待以虞賓,統承禮物,帶砺山河,位在諸侯王上,不負朝廷伸義讨賊、興滅繼絕之初心。
至南州諸
崇祯戊辰進士,授西安府推官;昇戶部主事,以籌饷着聲。
昇池太道,堵截流賊有功。
後巡撫都禦史張國維奏添廬慶巡撫,即以可法為之;往來控扼,流賊不敢長驅。
丁艱,歸裡。
辛巳,起服。
時淮撫朱大典以貪敗,漕運糧船,沿途土賊燔劫,擁不得行。
思宗知其能,密敕可法巡撫淮、揚。
可法入境,地方官無知者;徒步昇座,一郡驚惶。
治事旬餘,始見邸報;蓋朝廷欲其剔弊釐奸,故出人不意若此。
可法一反大典所為,自奉清苦,淮民慶更生;可法發奸摘伏,人莫敢欺。
貌寝陋,微服私行,物色不及。
其催趱運艘,或漁艇、或客航偶爾過前,忽張黃蓋,呼史都爺至矣!分官督運者,非至丙夜不敢寝,故運事早濟。
可法凡奏牍文移,盡出己手,夜燒兩燭達曉;午夜稍倦,以筆管拄眉心,一暍即起。
侍從之人,呵欠鼾齁;可法教之曰:『汝第打疊精神,熬至四、五十夜,即長醒不睡矣』。
故可法巡行州縣,未嘗帶幕客、攜寝具也。
癸未,昇南京兵部尚書,參贊機務。
同詹事姜曰廣疏請太子監國南都以固國本、鞏祖陵;留中不報。
甲申三月,南北耗絕,可法首激義師勤王。
及聞的報,乃與曰廣等謂物望且及潞藩。
适鳳督馬士英以福藩親貴定策勳,進武英殿大學士兼兵部尚書,加少保兼太子太保;可法迺作「出師檄」,布告天下,為先帝報仇,興師北伐。
時北來潰将高傑、劉良佐帶兵南下,蹂躏淮安;可法議以山東總兵劉澤清、鳳廬總鎮黃得功,分為四鎮以守汛地;弘光可其奏。
時高傑送家口寄揚州,百姓閉門拒之,日尋幹戈;可法親至傑營,曉谕百方,勸傑屯兵泗州。
弘光即以可法坐鎮揚州,彈壓四鎮,民賴以安。
十一月,燕京改元,移史閣部尚書曰:『攝政王緻書于史老先生:餘向在瀋京,即知燕山物望,鹹推司馬。
及入關破賊,與都人士相接見,識介弟于清班,曾託其手勒平安,拳緻衷緒;未審何時得達?比聞道路紛紛,多謂金陵有自立主者。
夫君父之仇,不共戴天。
「春秋」之義,「有賊不讨,則故君不得安葬、新君不得即位」;所以防亂臣賊子,法至嚴也。
闖賊李自成稱兵犯阙,手毒君親;中國臣民,不聞加遺一矢。
平西親王吳三桂介在東陲,獨效包胥之哭。
朝廷感其忠義,念累世之夙好、棄近日之小嫌,爰整貔貅,驅除枭獍。
入京之日,首崇懷宗帝後謚号,蔔葬山陵,悉如典禮;親郡王、将軍以下,一仍故封,不加改削;勳戚文武諸臣鹹在朝列,恩典有加;耕市不變,秋毫無擾。
正拟天高氣爽,遣将西征,傳檄江南,連兵河朔,陳師鞠旅,戮力同心,以報爾君國之仇,彰我朝廷之德。
豈意南州諸君子苟且旦夕,勿審事機;聊慕虛名,頓忘實禍:予甚惑之!夫國家之撫定燕都,乃得(之)于闖賊,而非取之于明朝也。
賊毀明朝之廟主,辱及先人;國家不憚征繕之勞,悉索敝賦,代為雪恥。
仁人君子,當何如感恩報德!乃棄寇稽誅,王師暫息;即欲雄據江南,坐享漁人之利。
揆諸情理,豈可謂平!将以江淮為天塹足憑,遂不能飛渡耶?況闖賊但為明朝罪人,未嘗得罪于國家也;徒以薄海同仇,特申大義。
今若擁号稱尊,便是天有二日,複為勁敵。
予将簡西征之銳兵,轉旆東征;釋彼重誅,命為前導。
夫以中華全力,受制潢池;而欲以江左一隅兼支大國,勝負之數,無待蓍龜矣!予聞「君子愛人以德,小人則以姑息」;諸君子果識時知命,切念故主、厚愛賢者,宜勸令削号歸藩,永綏福祿。
朝廷當待以虞賓,統承禮物,帶砺山河,位在諸侯王上,不負朝廷伸義讨賊、興滅繼絕之初心。
至南州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