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代野史 第三十二回 寇竹生慘遇無辜
關燈
小
中
大
第三十二回寇竹生慘遇無辜
卻說杉關總兵劉-聞桂嶺上梧關無人把守,即命部将龐英控制上梧,因史進、拓跋琳俱随涪陵出征,蓬頭關由史進部将王遼鎮守,北藏嶺由拓跋琳部将張昌控制,加以龐英,三關以固。
當時龐英一得茶陵書信,立請王遼、張昌分巡上梧,自率本部兵急下桂嶺,來守茶陵。
範國昌等得龐英兵至,大喜,一面守護城池,巡視隘口;一面設宴款待龐英。
諸人皆以座中不見白映雪為憂,二十餘日,未知何去。
扈德威欲往蹤迹之,又慮孤城無人防守。
範國昌隻好遣人四下探問,物色殆遍,并無音息。
一日訪至靈岩,問寺僧始得确耗,又不知去向,正在憂疑,忽見無數車輛,簇擁映雪而來,車上大書助饷旗幟。
範國昌、扈德威等異而問之。
映雪始言雲合屯如何投宿,如何叙舊,如何成婚,一一備陳颠末。
臨别時,嶽翁蔡德新他無所贈,聞興義舉,願助饷銀五千,略資犒賞。
諸人一齊稱謝,皆笑曰:“白子丹路入天台,作嬌客去矣,怪底爾許未歸也。
然賀得佳偶,吾屬當以金叵羅,各敬三锺。
”映雪唯唯,是日歡呼暢飲,盡醉而罷。
令人赉書謝蔡翁助饷之德,各作準備,不日會合閩中。
時長沙郡守失去茶陵一州,損壞長吏行人,忙申安撫,請命征剿;一面撥本部兵馬先往茶陵,然守府軍官庸懦無能,卒伍不整,郡守大驚,會合都監,逐加檢閱,不堪調遣,始行劄付各屬,派點民兵策應。
一時長沙所轄十一縣丁口,紛紛藉藉,蚤擾不已。
有湘陰縣五甲,汩水村笙東鄉寇複雲一戶,亦在點中,其子竹生,訴于縣曰:“生員忝列膠庠,例免徭役,老父師何不筆判春風,使生員得盡菽水之養乎?”邑令不許,竹生再三懇求,邑令作色曰:“一班俱是朝廷子民,食毛踐土,同受國恩,苦樂自宜均受,安見紳民遂有例免之理?”寇竹生拂衣而出,大言:“水上打一棒,蓋以俗雲空無用也。
”邑令聞之,不省其意,疑為惡語譏讪,喚轉怒問之。
竹生以實告,邑令恚甚,思有以難之,曰:“汝能賦此,當免其役。
”竹生遂朗吟雲:丈丈琅-杖碧流,一聲驚破楚天秋。
千條素練開還合,萬顆明珠散複收。
鷗鹭盡飛紅蓼岸,鴛鴦齊起白蘋洲。
想應此處無魚釣,起網收綸别下鈎。
邑令欲待不允,業有成言,無隙可尋,笑而免之。
且說竹生父複雲,素行端悫,心氣傲岸,家本饒裕。
縣中胥吏及奸猾惡棍等,請托全無,然極好施與,裡黨鹹德之,惟與本鄉甯廉孫百曉二富翁積不相能。
甯翁以刻薄起家,悭吝異常,親鄰借貸,閉關自守。
獨喜夤緣官長,破鈔揮霍。
門庭冠蓋相望,借長勢焰,道路以目,所生三子,納粟俱有前程。
元世祖至元二十四年,京湖兩路大旱,赤地千裡,人民相食,湘陰縣寇家積谷,罄用赈饑。
谷盡,繼之以錢。
錢盡,而來者陸續不絕。
甯翁積谷,連庾累囤,閉籴以邀重價,計所蓄積,息已數倍,猶且得隴望蜀,私心祝曰:“更一月不雨,則三湘七澤之利,皆入吾彀中矣!”孫百曉本浔陽舟子,因渡一賈人,窺其橐中多金,刺船至僻港處,劫而沉之,遂至湘陰,置田産,稱素封。
生子世保,疼愛珍惜,身服文繡,口厭膏粱,凡事任之,不敢拂也。
及長,遇他人亦謹樸恭順,獨忤于其父,動辄謾罵,勢若仇。
百曉每向親友,飲泣欲絕,至是與甯翁約請術士扶乩,甯問米價,孫問子逆,仙判孫百曉雲:六月初三風雨惡,浔陽江上一時錯。
汝兒便是喚舟人,自受原來由自作。
百曉見之,汗流脊背,亡魂喪魄,歸數日,病死,其子遂蕩其家。
仙又判甯翁雲:豐年積谷為兇年,一升米籴三升錢。
天心若與人心合,頭上蒼蒼不是天。
甯翁玩之,不以為意,繼後方欲出籴,倉中無故火發,愈發愈烈,無可解救,數年蓄貯,一時煨燼;其弟甯寬,素行平恕,分毫不毀,鹹以為神,湘陰之人無不稱寇翁之德。
而幸甯翁之災,恩怨兩形,人人稱快。
寇竹生聞之,歎曰:“家門之禍,自此啟矣!”甯翁聞之,果恚曰:“萬石谷焉能窘我哉? 寇某施惠沽譽,幸災樂禍,我必有以報之。
”遂入縣與蠹役猾吏謀,媒孽告讦。
吏役俱德甯而嫉寇,正欲陷之,數日後,恰好拿獲雲夢逸賊十餘人,啖以金,令一定寇翁,扳入案中,再令人以糾衆可疑,連夜告變,府中幕賓累沾甯翁餘瀝,亦命以前日竹生免役一詩,力證其事。
邑令大驚,立命隸役鎖拘赴案。
時寇翁已染病在家,一憤而絕,竹生氣填胸臆,呼天搶地,号啕恸哭,草草斂畢,當不得隸役輩蜂擁直入,不分良賤,概行鎖拿,将竹生用鐵索套住,牽定就走。
竹生欲待分說,則蒺藜杵無端亂打。
一時喧嚷,驚動本鄉饑民,傳呼殆遍,約集數百人,阻定隸役不放,皆曰:“寇先生活我,鄉黨可代白其冤也。
”竹生急止之曰:“若爾則竹生死期至矣!”饑民等始放行,号哭相從,邑令聞之,再委弓兵,并饑民亦拿獲到案。
饑民得知,有逃竄者
當時龐英一得茶陵書信,立請王遼、張昌分巡上梧,自率本部兵急下桂嶺,來守茶陵。
範國昌等得龐英兵至,大喜,一面守護城池,巡視隘口;一面設宴款待龐英。
諸人皆以座中不見白映雪為憂,二十餘日,未知何去。
扈德威欲往蹤迹之,又慮孤城無人防守。
範國昌隻好遣人四下探問,物色殆遍,并無音息。
一日訪至靈岩,問寺僧始得确耗,又不知去向,正在憂疑,忽見無數車輛,簇擁映雪而來,車上大書助饷旗幟。
範國昌、扈德威等異而問之。
映雪始言雲合屯如何投宿,如何叙舊,如何成婚,一一備陳颠末。
臨别時,嶽翁蔡德新他無所贈,聞興義舉,願助饷銀五千,略資犒賞。
諸人一齊稱謝,皆笑曰:“白子丹路入天台,作嬌客去矣,怪底爾許未歸也。
然賀得佳偶,吾屬當以金叵羅,各敬三锺。
”映雪唯唯,是日歡呼暢飲,盡醉而罷。
令人赉書謝蔡翁助饷之德,各作準備,不日會合閩中。
時長沙郡守失去茶陵一州,損壞長吏行人,忙申安撫,請命征剿;一面撥本部兵馬先往茶陵,然守府軍官庸懦無能,卒伍不整,郡守大驚,會合都監,逐加檢閱,不堪調遣,始行劄付各屬,派點民兵策應。
一時長沙所轄十一縣丁口,紛紛藉藉,蚤擾不已。
有湘陰縣五甲,汩水村笙東鄉寇複雲一戶,亦在點中,其子竹生,訴于縣曰:“生員忝列膠庠,例免徭役,老父師何不筆判春風,使生員得盡菽水之養乎?”邑令不許,竹生再三懇求,邑令作色曰:“一班俱是朝廷子民,食毛踐土,同受國恩,苦樂自宜均受,安見紳民遂有例免之理?”寇竹生拂衣而出,大言:“水上打一棒,蓋以俗雲空無用也。
”邑令聞之,不省其意,疑為惡語譏讪,喚轉怒問之。
竹生以實告,邑令恚甚,思有以難之,曰:“汝能賦此,當免其役。
”竹生遂朗吟雲:丈丈琅-杖碧流,一聲驚破楚天秋。
千條素練開還合,萬顆明珠散複收。
鷗鹭盡飛紅蓼岸,鴛鴦齊起白蘋洲。
想應此處無魚釣,起網收綸别下鈎。
邑令欲待不允,業有成言,無隙可尋,笑而免之。
且說竹生父複雲,素行端悫,心氣傲岸,家本饒裕。
縣中胥吏及奸猾惡棍等,請托全無,然極好施與,裡黨鹹德之,惟與本鄉甯廉孫百曉二富翁積不相能。
甯翁以刻薄起家,悭吝異常,親鄰借貸,閉關自守。
獨喜夤緣官長,破鈔揮霍。
門庭冠蓋相望,借長勢焰,道路以目,所生三子,納粟俱有前程。
元世祖至元二十四年,京湖兩路大旱,赤地千裡,人民相食,湘陰縣寇家積谷,罄用赈饑。
谷盡,繼之以錢。
錢盡,而來者陸續不絕。
甯翁積谷,連庾累囤,閉籴以邀重價,計所蓄積,息已數倍,猶且得隴望蜀,私心祝曰:“更一月不雨,則三湘七澤之利,皆入吾彀中矣!”孫百曉本浔陽舟子,因渡一賈人,窺其橐中多金,刺船至僻港處,劫而沉之,遂至湘陰,置田産,稱素封。
生子世保,疼愛珍惜,身服文繡,口厭膏粱,凡事任之,不敢拂也。
及長,遇他人亦謹樸恭順,獨忤于其父,動辄謾罵,勢若仇。
百曉每向親友,飲泣欲絕,至是與甯翁約請術士扶乩,甯問米價,孫問子逆,仙判孫百曉雲:六月初三風雨惡,浔陽江上一時錯。
汝兒便是喚舟人,自受原來由自作。
百曉見之,汗流脊背,亡魂喪魄,歸數日,病死,其子遂蕩其家。
仙又判甯翁雲:豐年積谷為兇年,一升米籴三升錢。
天心若與人心合,頭上蒼蒼不是天。
甯翁玩之,不以為意,繼後方欲出籴,倉中無故火發,愈發愈烈,無可解救,數年蓄貯,一時煨燼;其弟甯寬,素行平恕,分毫不毀,鹹以為神,湘陰之人無不稱寇翁之德。
而幸甯翁之災,恩怨兩形,人人稱快。
寇竹生聞之,歎曰:“家門之禍,自此啟矣!”甯翁聞之,果恚曰:“萬石谷焉能窘我哉? 寇某施惠沽譽,幸災樂禍,我必有以報之。
”遂入縣與蠹役猾吏謀,媒孽告讦。
吏役俱德甯而嫉寇,正欲陷之,數日後,恰好拿獲雲夢逸賊十餘人,啖以金,令一定寇翁,扳入案中,再令人以糾衆可疑,連夜告變,府中幕賓累沾甯翁餘瀝,亦命以前日竹生免役一詩,力證其事。
邑令大驚,立命隸役鎖拘赴案。
時寇翁已染病在家,一憤而絕,竹生氣填胸臆,呼天搶地,号啕恸哭,草草斂畢,當不得隸役輩蜂擁直入,不分良賤,概行鎖拿,将竹生用鐵索套住,牽定就走。
竹生欲待分說,則蒺藜杵無端亂打。
一時喧嚷,驚動本鄉饑民,傳呼殆遍,約集數百人,阻定隸役不放,皆曰:“寇先生活我,鄉黨可代白其冤也。
”竹生急止之曰:“若爾則竹生死期至矣!”饑民等始放行,号哭相從,邑令聞之,再委弓兵,并饑民亦拿獲到案。
饑民得知,有逃竄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