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代野史 第十六回 楊孝伯擊楫過洞庭
關燈
小
中
大
,即鄰舟有人鼓-而歌也,歌曰:三十六灣雲作屏,君山遙點一螺青。
嶽陽樓上誰人笛?又引波聲下洞庭。
歌畢,有人以洞箫依歌和之,衆皆寂然,側耳谛聽。
少時,又一人歌雲:黃陵廟下水悠悠,斑竹淚痕千古留。
麥飯一盂原垅上,家家正祭李潭州。
歌罷,洞箫仍如前和之。
韓昭不覺觸着技癢,興會勃發,朗然吟雲:重湖雪浪卷寒芒,氣勢奔騰逼武昌。
今古客來詩境闊,楚吳界破水天長。
雁沖曉日排孤嶼,帆帶睛雲過嶽陽。
回首君山青未了,一聲長嘯入滄浪。
韓昭吟畢,忽隔舟有人大笑而出雲:三尺焦桐七線琴,迢迢遠遠訪知音。
韓昭應聲雲:未知誰是知音者,想應他心即我心。
其人亦喜,掉舟面前視之,乃二年少書生也。
前者抱琴一張,後者攜箫一管,直過舟來。
寇複雷一見抱琴書生,大呼曰:“竹生賢侄何來?”抱琴者慌忙入艙叩見。
複雷始偕攜箫者與衆人叙禮。
起居畢,寇複雷将衆人逐一告之。
竹生曰:“此位王兄名用槐,大名人也。
避亂湘陰,與侄同裡。
侄從陷沒京西離華州者,近已十年矣。
”言罷嗚咽,複雷亦感泣。
叩其父母,則母亡父在。
複雷喜曰:“不圖弟兄更有相逢日也。
”王用槐亦遍問諸人。
各陳衷曲,因言廣南羅浮之事,未知的否,将往投之。
王用槐随袖出一物,以示韓昭。
昭訝曰:“羅浮檄文也。
”衆人趨前觀畢,無不思奮。
關普靈舉手加額曰:“我等東西漂泊,行無定止,今得所歸矣。
”寇竹生、王用槐見衆人氣概,甚是敬服。
願同舟共濟,相與談論湖中。
昔日嶽侯平水寇楊麼,約張樞密以八日奏捷,何等英武。
逮桧賊以三字冤獄陷之,和議以成,南宋不振,千古奇慘也。
王用槐感憤不過,以洞箫寫其意雲:鑿釜沉舟誓不還,直期一戰掃腥。
班師冤獄成三宇,破虜奇勳廢十年。
屈膝自甘天子任,斷頭誰信将軍憐。
無情最是黃龍飲,反兆金酋作賀筵。
用槐将洞箫故緩其音,嗚嗚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訴,真是一字一淚,舟中人無不欷-,寇竹生曰:“一人向隅,舉座不歡。
兄勿調此悲咽之音。
”遂撫琴按拍勾弦,徐引動角徵,調為發揚蹈厲之曲,其詞曰:強胡擾擾我提兵,血戰中原憾未平。
大廈已傾支一木,豈期長腳誤蒼生。
衆人聞其音錯落,沉雄發越,皆激厲起舞。
竹生随手收拍,不覺微重,铿然一聲,遂斷一弦。
竹生撫轸歎曰:“角多宮少,幽雅之躁,不足以寫高亢。
良有然也,然斷此一弦,主異日有災。
”遂不複彈,探首出艙,訝曰:“已近南岸矣!”不一會即由湘江上岸,已是潭州。
韓昭笑曰:“此家家正祭李潭州地也。
”寇竹生亦笑曰:“蛙鳴聒耳,怎及大呂黃鐘。
然潭州人慕李安撫固無日忘之。
可見奸者自奸,賢者自賢,泾渭各别也。
”韓昭正容曰:“李安撫之盡節,表表天壤。
安撫一亡,湖南随陷。
所謂以一人系千萬人之命也。
況其阖門自盡,并将佐鄰民無不盡節。
忠義凜然,古今罕有。
我等當具瓣香一伸景仰。
”衆皆願往,遂令人市祝儀數事。
竹生、用槐導引至忠節廟中,見題額顔為宋故潭州刺史湖南安撫使敕贈端明殿大學士忠節李公名芾雲雲。
遂有廟祝迎入。
衆人默默禱拜訖,轉過回廊,壁間俱有名人懷感題詠,李穆奮腕亦書五十六字于壁雲:烽煙鼙鼓震潭州,抗節孤城死運籌。
目斷青-楚澤變,魂歸朱鳥陣雲收。
徒勞齧齒埋殘壘,卻愧降幡事不仇。
後輩瓣香思頂禮,雁聲驚破海天秋。
時寇複雷欲往湘陰,一省其兄。
竹生并約衆人同去,衆皆從之。
将至笙東鄉,竹生别衆先歸。
少時,其父複雲,蒼顔皓首,曳杖而來。
望見複雷,喜至泣下。
弟兄握手,請衆先行。
至家備極款洽,複雲喜礙英賢畢集,骨肉重逢,鎮日-飲,以暢衷情。
并招用槐之父王翁,亦至其家,評論時事,贊成義舉。
十餘日衆人告辭,複雲投轄不許。
韓昭曰:“某等心切恢複,旦夕不敢偷安,乞叟量之。
”複雲遂慨然許諾。
祖餞于庭,手撫複雷曰:“華州一别,轉眼十年。
不料吾弟已有此氣宇。
昌大我寇氏者,必吾弟也。
努力為之,澶淵之績不墜矣。
”并勉勵諸賢,灑淚而别。
竹生、用槐直送至十裡外,衆人苦辭,方謝而歸。
嶽陽樓上誰人笛?又引波聲下洞庭。
歌畢,有人以洞箫依歌和之,衆皆寂然,側耳谛聽。
少時,又一人歌雲:黃陵廟下水悠悠,斑竹淚痕千古留。
麥飯一盂原垅上,家家正祭李潭州。
歌罷,洞箫仍如前和之。
韓昭不覺觸着技癢,興會勃發,朗然吟雲:重湖雪浪卷寒芒,氣勢奔騰逼武昌。
今古客來詩境闊,楚吳界破水天長。
雁沖曉日排孤嶼,帆帶睛雲過嶽陽。
回首君山青未了,一聲長嘯入滄浪。
韓昭吟畢,忽隔舟有人大笑而出雲:三尺焦桐七線琴,迢迢遠遠訪知音。
韓昭應聲雲:未知誰是知音者,想應他心即我心。
其人亦喜,掉舟面前視之,乃二年少書生也。
前者抱琴一張,後者攜箫一管,直過舟來。
寇複雷一見抱琴書生,大呼曰:“竹生賢侄何來?”抱琴者慌忙入艙叩見。
複雷始偕攜箫者與衆人叙禮。
起居畢,寇複雷将衆人逐一告之。
竹生曰:“此位王兄名用槐,大名人也。
避亂湘陰,與侄同裡。
侄從陷沒京西離華州者,近已十年矣。
”言罷嗚咽,複雷亦感泣。
叩其父母,則母亡父在。
複雷喜曰:“不圖弟兄更有相逢日也。
”王用槐亦遍問諸人。
各陳衷曲,因言廣南羅浮之事,未知的否,将往投之。
王用槐随袖出一物,以示韓昭。
昭訝曰:“羅浮檄文也。
”衆人趨前觀畢,無不思奮。
關普靈舉手加額曰:“我等東西漂泊,行無定止,今得所歸矣。
”寇竹生、王用槐見衆人氣概,甚是敬服。
願同舟共濟,相與談論湖中。
昔日嶽侯平水寇楊麼,約張樞密以八日奏捷,何等英武。
逮桧賊以三字冤獄陷之,和議以成,南宋不振,千古奇慘也。
王用槐感憤不過,以洞箫寫其意雲:鑿釜沉舟誓不還,直期一戰掃腥。
班師冤獄成三宇,破虜奇勳廢十年。
屈膝自甘天子任,斷頭誰信将軍憐。
無情最是黃龍飲,反兆金酋作賀筵。
用槐将洞箫故緩其音,嗚嗚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訴,真是一字一淚,舟中人無不欷-,寇竹生曰:“一人向隅,舉座不歡。
兄勿調此悲咽之音。
”遂撫琴按拍勾弦,徐引動角徵,調為發揚蹈厲之曲,其詞曰:強胡擾擾我提兵,血戰中原憾未平。
大廈已傾支一木,豈期長腳誤蒼生。
衆人聞其音錯落,沉雄發越,皆激厲起舞。
竹生随手收拍,不覺微重,铿然一聲,遂斷一弦。
竹生撫轸歎曰:“角多宮少,幽雅之躁,不足以寫高亢。
良有然也,然斷此一弦,主異日有災。
”遂不複彈,探首出艙,訝曰:“已近南岸矣!”不一會即由湘江上岸,已是潭州。
韓昭笑曰:“此家家正祭李潭州地也。
”寇竹生亦笑曰:“蛙鳴聒耳,怎及大呂黃鐘。
然潭州人慕李安撫固無日忘之。
可見奸者自奸,賢者自賢,泾渭各别也。
”韓昭正容曰:“李安撫之盡節,表表天壤。
安撫一亡,湖南随陷。
所謂以一人系千萬人之命也。
況其阖門自盡,并将佐鄰民無不盡節。
忠義凜然,古今罕有。
我等當具瓣香一伸景仰。
”衆皆願往,遂令人市祝儀數事。
竹生、用槐導引至忠節廟中,見題額顔為宋故潭州刺史湖南安撫使敕贈端明殿大學士忠節李公名芾雲雲。
遂有廟祝迎入。
衆人默默禱拜訖,轉過回廊,壁間俱有名人懷感題詠,李穆奮腕亦書五十六字于壁雲:烽煙鼙鼓震潭州,抗節孤城死運籌。
目斷青-楚澤變,魂歸朱鳥陣雲收。
徒勞齧齒埋殘壘,卻愧降幡事不仇。
後輩瓣香思頂禮,雁聲驚破海天秋。
時寇複雷欲往湘陰,一省其兄。
竹生并約衆人同去,衆皆從之。
将至笙東鄉,竹生别衆先歸。
少時,其父複雲,蒼顔皓首,曳杖而來。
望見複雷,喜至泣下。
弟兄握手,請衆先行。
至家備極款洽,複雲喜礙英賢畢集,骨肉重逢,鎮日-飲,以暢衷情。
并招用槐之父王翁,亦至其家,評論時事,贊成義舉。
十餘日衆人告辭,複雲投轄不許。
韓昭曰:“某等心切恢複,旦夕不敢偷安,乞叟量之。
”複雲遂慨然許諾。
祖餞于庭,手撫複雷曰:“華州一别,轉眼十年。
不料吾弟已有此氣宇。
昌大我寇氏者,必吾弟也。
努力為之,澶淵之績不墜矣。
”并勉勵諸賢,灑淚而别。
竹生、用槐直送至十裡外,衆人苦辭,方謝而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