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三
關燈
小
中
大
甫繼勳。
秋,洪州節度使朱令赟自浔陽湖口帥水陸諸軍将校援建康。
進次虎鐏洲,與王師合戰,衆皆潰,令赟死之。
初,後主以大兵圍近,曆年百姓疫死,士卒乏食,俾陳喬作降款,與太子出降。
使行人與約诘。
旦至午未決,尋城陷。
都招讨使曹彬既入,後主出拜于宮門。
彬曰:"何故負約!"後主無辭,唯言人心不一故也。
遂令左右奉玺緩上彬。
彬複命後主作書委谕諸郡令以城歸順。
唯江州不從。
其裨将胡則殺刺史監軍使,遂據城叛。
先鋒曾翰帥衆攻之。
師老而疲,至明年冬,食盡方陷,遂屠其城。
王師既入建康,唯後主官門不入。
時升元寺閣數層,高可十餘丈。
梁時為瓦棺閣。
豪民富商之家避難于上,迨千餘人,為越人所焚,一旦而熄。
彬乃使監守後主與二弟太子而下登舟赴阙,百司官屬僅千艘,将發,号泣之聲淘于水陸。
既行,後主于舟中泣數行下,因命筆自賦詩雲:"江南江北舊家鄉,三十年來夢一場。
吳苑宮門今冷落,廣陵台殿已荒涼。
雲籠遠岫愁千片,雨打孤舟淚萬行。
兄弟四人三百口,不堪間坐細思量。
"既至汴口,欲登禮普光寺。
左右谏止,後主怒而大罵,曰:"吾自少被汝輩禁制,都不自由。
今日家國俱亡尚如此耶"登之拳而禮,歎念久之,散施衣物缗帛。
至京師乃面縛禦璧,群臣輿襯,以見太祖。
太祖以後主拒命勞師,然念稱藩入貢二十餘年,乃赦之。
後主與臣寮素服徒步。
太祖禦乾元殿乃告曰:"汝為江南國主已乎。
"煜見左右班列儀衛嚴肅,股栗久之,不能對。
尋命赦罪,賜冠帶,遣就館。
封違命侯,授左千牛衛上将軍。
太宗登極,改封隴西公。
太平興國三年秋,後主因疾,上宣翰林醫視藥,中使慰谕者數四,翌日而殂。
在僞位十五年,年四十二,贈太師,追封吳王,給賜含襚.彌厚遣中使護喪事。
初後主既違朝旨拒命不行,嘗謂人曰:"他日王師見讨,孤當躬擐戎服,親笃士卒,背城一戰,以存社稷。
如其不獲,乃聚室自焚,終不作他國之鬼。
"太祖聞之,謂左右曰:"此措大見語耳,徒有其口,必無其志。
渠能如是,孫皓、叔寶不為降虜矣。
"至是果然。
後主自少俊邁,喜肄儒學,工詩,能屬文,曉悟音律。
姿儀風雅,舉止儒措,宛若士人。
酷信浮圖之法,垂死不悟。
常于禁中聚僧尼,署寺宇于中。
常所聚徒數百人。
朝退與後頂僧伽帽,衣袈裟,轉誦佛書,手不暫釋,拜跪頓首,至為疣贅,親為桑門,削作廁簡子試之,腮頰有少澀滞者,再為治之。
其手常抄,乃學佛握印而行。
百官士庶則而效之。
由是建康城中寺院僧徒迨至萬餘,親給廪米,帑藏缗帛以供之。
常召募有道士為僧者與之二金。
往往有貪苟而為者。
僧犯奸,有司具牍還俗。
後主乃曰:"僧人奸淫,本圖還俗。
今若從之,是縱其欲。
勒令禮佛三百拜,免其刑。
" 北朝聞之陰選少年有經葉口辨者往化之。
後主崇奉,謂之一佛出世,号為小長老。
朝夕與論六根、四谛、天堂、地獄、循環、果報,又說令廣施刹梵,營造塔像,身被紅羅銷金三事。
後主讓其太奢,乃曰:"陛下不讀《華嚴經》,争知佛富貴"自是襟懷氵敞恍,兵機守禦之謀,慌然而弛,囷廪漸虛,财用益竭。
又使後主于牛頭山大起蘭若僅千間,聚徒千衆。
旦暮設菜食,無非異方珍馔,一日食之不盡,明旦再具,謂之"折倒",時議謂"折倒"為煜自谶。
及大兵至,後為營署。
北朝又俾僧于采石矶下草庵,自雲"少而草衣木食",後主使赍供獻,佯為不受,乃陰鑿穴及壘石為塔,闊數圍,高迨數丈,而夜量水面。
及王師克池州而浮梁,遂至,系于塔穴且渡,南北不差毫厘。
師徒合圍,乃召小長老議其拒守,對曰:"臣僧當搖退之。
" 于是登城大呼,而周麾兵乃小卻。
後主喜,令僧俗兵士,念誦救苦觀音菩薩,滿城沸湧,未幾,四面矢石雨下,士民傷死者衆。
後主複使言之,托疾不起,及誅皇甫繼勳之後,方疑無驗,乃鸩而殺之。
秋,洪州節度使朱令赟自浔陽湖口帥水陸諸軍将校援建康。
進次虎鐏洲,與王師合戰,衆皆潰,令赟死之。
初,後主以大兵圍近,曆年百姓疫死,士卒乏食,俾陳喬作降款,與太子出降。
使行人與約诘。
旦至午未決,尋城陷。
都招讨使曹彬既入,後主出拜于宮門。
彬曰:"何故負約!"後主無辭,唯言人心不一故也。
遂令左右奉玺緩上彬。
彬複命後主作書委谕諸郡令以城歸順。
唯江州不從。
其裨将胡則殺刺史監軍使,遂據城叛。
先鋒曾翰帥衆攻之。
師老而疲,至明年冬,食盡方陷,遂屠其城。
王師既入建康,唯後主官門不入。
時升元寺閣數層,高可十餘丈。
梁時為瓦棺閣。
豪民富商之家避難于上,迨千餘人,為越人所焚,一旦而熄。
彬乃使監守後主與二弟太子而下登舟赴阙,百司官屬僅千艘,将發,号泣之聲淘于水陸。
既行,後主于舟中泣數行下,因命筆自賦詩雲:"江南江北舊家鄉,三十年來夢一場。
吳苑宮門今冷落,廣陵台殿已荒涼。
雲籠遠岫愁千片,雨打孤舟淚萬行。
兄弟四人三百口,不堪間坐細思量。
"既至汴口,欲登禮普光寺。
左右谏止,後主怒而大罵,曰:"吾自少被汝輩禁制,都不自由。
今日家國俱亡尚如此耶"登之拳而禮,歎念久之,散施衣物缗帛。
至京師乃面縛禦璧,群臣輿襯,以見太祖。
太祖以後主拒命勞師,然念稱藩入貢二十餘年,乃赦之。
後主與臣寮素服徒步。
太祖禦乾元殿乃告曰:"汝為江南國主已乎。
"煜見左右班列儀衛嚴肅,股栗久之,不能對。
尋命赦罪,賜冠帶,遣就館。
封違命侯,授左千牛衛上将軍。
太宗登極,改封隴西公。
太平興國三年秋,後主因疾,上宣翰林醫視藥,中使慰谕者數四,翌日而殂。
在僞位十五年,年四十二,贈太師,追封吳王,給賜含襚.彌厚遣中使護喪事。
初後主既違朝旨拒命不行,嘗謂人曰:"他日王師見讨,孤當躬擐戎服,親笃士卒,背城一戰,以存社稷。
如其不獲,乃聚室自焚,終不作他國之鬼。
"太祖聞之,謂左右曰:"此措大見語耳,徒有其口,必無其志。
渠能如是,孫皓、叔寶不為降虜矣。
"至是果然。
後主自少俊邁,喜肄儒學,工詩,能屬文,曉悟音律。
姿儀風雅,舉止儒措,宛若士人。
酷信浮圖之法,垂死不悟。
常于禁中聚僧尼,署寺宇于中。
常所聚徒數百人。
朝退與後頂僧伽帽,衣袈裟,轉誦佛書,手不暫釋,拜跪頓首,至為疣贅,親為桑門,削作廁簡子試之,腮頰有少澀滞者,再為治之。
其手常抄,乃學佛握印而行。
百官士庶則而效之。
由是建康城中寺院僧徒迨至萬餘,親給廪米,帑藏缗帛以供之。
常召募有道士為僧者與之二金。
往往有貪苟而為者。
僧犯奸,有司具牍還俗。
後主乃曰:"僧人奸淫,本圖還俗。
今若從之,是縱其欲。
勒令禮佛三百拜,免其刑。
" 北朝聞之陰選少年有經葉口辨者往化之。
後主崇奉,謂之一佛出世,号為小長老。
朝夕與論六根、四谛、天堂、地獄、循環、果報,又說令廣施刹梵,營造塔像,身被紅羅銷金三事。
後主讓其太奢,乃曰:"陛下不讀《華嚴經》,争知佛富貴"自是襟懷氵敞恍,兵機守禦之謀,慌然而弛,囷廪漸虛,财用益竭。
又使後主于牛頭山大起蘭若僅千間,聚徒千衆。
旦暮設菜食,無非異方珍馔,一日食之不盡,明旦再具,謂之"折倒",時議謂"折倒"為煜自谶。
及大兵至,後為營署。
北朝又俾僧于采石矶下草庵,自雲"少而草衣木食",後主使赍供獻,佯為不受,乃陰鑿穴及壘石為塔,闊數圍,高迨數丈,而夜量水面。
及王師克池州而浮梁,遂至,系于塔穴且渡,南北不差毫厘。
師徒合圍,乃召小長老議其拒守,對曰:"臣僧當搖退之。
" 于是登城大呼,而周麾兵乃小卻。
後主喜,令僧俗兵士,念誦救苦觀音菩薩,滿城沸湧,未幾,四面矢石雨下,士民傷死者衆。
後主複使言之,托疾不起,及誅皇甫繼勳之後,方疑無驗,乃鸩而殺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