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下
關燈
小
中
大
,策杖躡屨,直入戟門,門人以簾使奉道,不敢制止。
安定公遽起而迎接,道士則傲然不窺,向竹而吟曰:「積塵為太山,掬水成東海。
富貴有時乖,希夷無日改。
絳節出崆峒,霓衣發光彩。
古者有七賢,六箇今何在?」自謂我是一賢也。
訪其名姓,曰:「黃山隱。
」府公未能明其真偽,請於宮觀,願在牌亭,得觀雲水。
亞相曰:「斯人若是至道,名利俱捐。
」試令幹事軍將,持書送絹百疋、錢一百千文,至其所止。
山隱啓緘,忻喜,立修迴報。
遂乃脫其道服,飾以青衿,引見謝陳,禮度甚恭,殊異初來傲睨之態。
皇甫公判書之末,乃至盡刑,曰:「道士黃山隱,輕人復重財。
太山將比甑,東海隻容杯。
綠綬藏雲帔,烏巾換鹿胎。
黃泉六箇鬼,今夜待君來。
」雲谿子曰:「王子年之著書也,不脫後秦之難;東方朔之知機也,恐罹西漢之咎。
是喬松獨樂,巢務不居。
若山隱者,擬為妖惑,敢蔑公侯,死無于吉。
緻孫策鏡裏之殃,來非許邁;起劉恢舟中之顧,足見凡愚。
黃山隱自貽之禍,安定公明察之斷,合其宜乎!」 金仙指 鄧州有老僧,日食二鴟鳩,僧俗共非之,老僧終無所避。
當饌之際,貧士求飡,分其二足而食。
食訖,老僧盥嗽,雙鳩從口而出,一則能行,一則匍匐在地。
貧士驚怪,亦吐其飰,其鳩二腳亦生。
其僧後乃不食此味,覩驗,眾加敬異,號曰「南陽鴟鳩和尚」也。
興元縣西墅,有蘭若上座僧,常飲酒食肉,羣輩皆效焉。
一旦,多作大餅,招羣徒眾入屍陁林,以餅裹腐屍肉而食,數啖不已,眾僧掩鼻而走。
上座曰:「汝等能食此肉,方可食諸肉。
」自此緇徒因成精進也。
此事柳僕射仲郢在興元日親驗之也。
寶志大師,嘗於臺城對梁武帝喫鱠,昭明諸王子皆侍側。
食訖,武帝曰:「朕不知味二十餘年矣。
師何為爾!」志公乃吐出小魚,依依鱗尾,帝深異之。
如今秣陵有鱠殘魚也。
且達人崇佛奉僧,近亦眾矣。
若留守王僕射逢、裴相公休、鳳翔白中令敏中、夏侯相孜、崔僕射安潛,皆嚴飾道場,躬自焚香執錢,老而無倦焉。
然諸貴達,皆乃惡其過犯,必不容貸焉。
李常侍續,分陜之日,閒登城樓,遙見二僧,抱秩從寺門而出,有二鬼異狀隨僧後諦聽,行過百步,忽見一女子自東而來,二僧極目而送,鬼乃俱怒,抛砂石作旋風,左右或有見者。
遂召僧至,問其所以,具雲:「初出寺門,共論經義,尋有他言,不敢隱諱伏藏。
」公曰:「鬼神重齋戒,善惡必知。
」二僧既還,益加惕勵也。
嶽牧李員外膺,羣玉校書者,即嶽牧從孫也。
昔來覲謁,曾與宴席,李公曰:「汝徵士也,識古知今。
視汝儕流,隻如粟粒!」羣玉兢惶,幾不脫於檟辱。
其高概如此,有天下名稱。
羣玉後過嶽陽,題詩曰:「昔年曾接李膺歡,遠泛仙舟醉碧瀾。
詩句亂隨青草發,酒腸俱逐洞庭寬。
浮生聚散雲相似,往事微冥夢一般。
今日片帆城下過,春風迴首涕闌幹。
」嶽陽於奉釋之心,日無倦矣。
嘗撰清遠寺碑文,甚得大理。
若僧有故投網羅者,其不恕乎。
嘗斷僧結黨屠牛捕魚事,曰:「違西天之禁戒,犯中國之條章。
不思流水之心,輙舉庖丁之刅。
既集徒侶,須務極刑。
各決三十,用示伽藍。
」襄州李八座翺,斷僧相打,雲:「夫說法則不曾敷坐而坐,相打則偏袒右肩左肩。
領來向佛前,而作偈言。
各笞去衣十五,以例三千大千。
」又斷僧通狀雲:「上歲童子二十受戒,君王不朝,父母不拜。
口稱『貧道』,有錢放債。
量決十下,牒出東界。
」婺州陸郎中長源,判僧常滿、智真等,同於倡家飲酒,烹宰雞鵝等事,雲:「且口說如來之教,在處貪財,身着無價之衣,終朝食肉。
苦行未同迦葉,自謂頭陀;神通何有浄名,入諸媱舍。
犯爾嚴戒,黷我明刑,乃集遠近僧,痛杖三十處死。
」又斷金華觀道士盛若虛,雲:「本是樵童牧竪,偶然戴幘依師。
不遊玄牝之門,莫鑒丹田之義。
早聞僭犯,苟乃包容。
作孽既多,為弊斯久。
常住錢榖,唯貯私家。
三盞香爐,不修數夕。
至於奴婢,遍結親情。
良賤不分,兒女盈室。
行齊犬馬,一異廉愚。
恣伊非類之徒,負我無為之教。
貸其死狀,尚任生全。
量決若幹,便勒出院。
別召精潔主首,務在焚修。
」浙西韓相公晃,斷法師雲晏等五人聚集賭錢,因有喧諍,雲:「正法何曾執貝,空門不積餘財。
白日既能賭博,通宵必醉罇罍。
強說天堂難到,又言地獄長開。
並付江神收管,波中便是泉臺。
」 蜀僧喻 雲谿子昔遁西霞峯,厥氣方壯。
嘗遇玄朗上人者,乃南泉禪宗普願大師之嗣孫也。
南泉之德業,諸佛之支體。
《維三經》雲:「即心是佛,非心是道;非心非道,非道非心;離佛離道,即是一真。
」大師句雲:「心不是佛,智不是道。
」言其心有善惡,智有利鈍。
心智兩非,名為究竟。
南泉既逝,崔行儉員外為之銘曰:「百骸俱散,一物常靈。
」釋學徒服其簡妙也。
朗公或遇高才亡智者,則論六度迷津,三明啟道,此滅彼往,無榮絕辱也。
或有愚士昧學之流,欲其開悟,別吟以王梵志詩。
梵志者,生於西域林木之上,因以梵志為名。
其言雖鄙,其理歸真;所謂歸真悟道,徇俗乖真也。
詩雲:「欺枉得錢君莫羨,得了卻是輸他便。
來往報答甚分明,隻是換頭不識面。
」又曰:「天公未生我,冥冥無所知。
天公忽生我,生我復何為?無衣遣我寒,無食令我飢。
還爾天公我,還我未生時。
」又曰:「我肉眾生肉,形殊性不殊。
元同一性命,隻是別形軀。
苦痛教他死,將來作已須,莫教閻老斷,自想意何如?」又曰:「多置莊田廣修宅,四鄰買盡猶嫌窄。
雕牆峻宇無歇時,幾日能為宅中客?造作莊田猶未已,堂上哭聲身已死。
哭人盡是分錢人,口哭元來心裏喜。
」又曰:「麤行出家兒,心中未平實。
貧齋行則遲,富齋行則疾。
貪他油煮(缺),我有波羅蜜。
飽食不知慙,受罪無休日。
」又曰:「不願大大富,不願大大貧。
昨日了今日,今日了明晨。
此之大大因。
所願隻如此,真成上上人。
」又曰:「良田收百頃,兄弟猶工商。
卻是成憂惱,珠金虛滿堂。
滿堂何所用,妻兒日夜忙。
行坐聞人死,不解暫思量。
貧兒二畝地,乾枯十樹桑。
桑下種粟麥,四時供父娘。
圖謀未入手,祇是願飢荒。
結得百家怨,此身終受殃。
」又曰:「本是尿屎袋,強將脂粉塗。
音茶。
凡人無所識,喚作一團花。
相牽入地獄,此最是寃家。
」又曰:「生時不共作榮華,死後隨車強叫喚。
齊頭送到墓門迴,分你錢財各頭散。
」又曰:「眾生頭兀兀,常住無明窟。
心裏唯欺謾,口中佯念佛。
世無百年人,擬作千年調。
打鐡作門閈,鬼見拍手笑。
家有梵志詩,生死免入獄。
不論有益事,且得耳根熟。
白紙書屏風,客來即與讀。
空飯手撚鹽,亦勝設酒肉。
勸君莫殺命,背面被生嗔。
喫他他喫汝,輪環作主人。
」又曰:「照面不用鏡,布施不須財。
端坐念真相,此便是如來。
大皮裹大樹,小皮裹小木。
生兒不用多,了事一箇足。
省得分田宅,無人橫煎蹙。
但行平等心,天亦念孤獨。
我
安定公遽起而迎接,道士則傲然不窺,向竹而吟曰:「積塵為太山,掬水成東海。
富貴有時乖,希夷無日改。
絳節出崆峒,霓衣發光彩。
古者有七賢,六箇今何在?」自謂我是一賢也。
訪其名姓,曰:「黃山隱。
」府公未能明其真偽,請於宮觀,願在牌亭,得觀雲水。
亞相曰:「斯人若是至道,名利俱捐。
」試令幹事軍將,持書送絹百疋、錢一百千文,至其所止。
山隱啓緘,忻喜,立修迴報。
遂乃脫其道服,飾以青衿,引見謝陳,禮度甚恭,殊異初來傲睨之態。
皇甫公判書之末,乃至盡刑,曰:「道士黃山隱,輕人復重財。
太山將比甑,東海隻容杯。
綠綬藏雲帔,烏巾換鹿胎。
黃泉六箇鬼,今夜待君來。
」雲谿子曰:「王子年之著書也,不脫後秦之難;東方朔之知機也,恐罹西漢之咎。
是喬松獨樂,巢務不居。
若山隱者,擬為妖惑,敢蔑公侯,死無于吉。
緻孫策鏡裏之殃,來非許邁;起劉恢舟中之顧,足見凡愚。
黃山隱自貽之禍,安定公明察之斷,合其宜乎!」 金仙指 鄧州有老僧,日食二鴟鳩,僧俗共非之,老僧終無所避。
當饌之際,貧士求飡,分其二足而食。
食訖,老僧盥嗽,雙鳩從口而出,一則能行,一則匍匐在地。
貧士驚怪,亦吐其飰,其鳩二腳亦生。
其僧後乃不食此味,覩驗,眾加敬異,號曰「南陽鴟鳩和尚」也。
興元縣西墅,有蘭若上座僧,常飲酒食肉,羣輩皆效焉。
一旦,多作大餅,招羣徒眾入屍陁林,以餅裹腐屍肉而食,數啖不已,眾僧掩鼻而走。
上座曰:「汝等能食此肉,方可食諸肉。
」自此緇徒因成精進也。
此事柳僕射仲郢在興元日親驗之也。
寶志大師,嘗於臺城對梁武帝喫鱠,昭明諸王子皆侍側。
食訖,武帝曰:「朕不知味二十餘年矣。
師何為爾!」志公乃吐出小魚,依依鱗尾,帝深異之。
如今秣陵有鱠殘魚也。
且達人崇佛奉僧,近亦眾矣。
若留守王僕射逢、裴相公休、鳳翔白中令敏中、夏侯相孜、崔僕射安潛,皆嚴飾道場,躬自焚香執錢,老而無倦焉。
然諸貴達,皆乃惡其過犯,必不容貸焉。
李常侍續,分陜之日,閒登城樓,遙見二僧,抱秩從寺門而出,有二鬼異狀隨僧後諦聽,行過百步,忽見一女子自東而來,二僧極目而送,鬼乃俱怒,抛砂石作旋風,左右或有見者。
遂召僧至,問其所以,具雲:「初出寺門,共論經義,尋有他言,不敢隱諱伏藏。
」公曰:「鬼神重齋戒,善惡必知。
」二僧既還,益加惕勵也。
嶽牧李員外膺,羣玉校書者,即嶽牧從孫也。
昔來覲謁,曾與宴席,李公曰:「汝徵士也,識古知今。
視汝儕流,隻如粟粒!」羣玉兢惶,幾不脫於檟辱。
其高概如此,有天下名稱。
羣玉後過嶽陽,題詩曰:「昔年曾接李膺歡,遠泛仙舟醉碧瀾。
詩句亂隨青草發,酒腸俱逐洞庭寬。
浮生聚散雲相似,往事微冥夢一般。
今日片帆城下過,春風迴首涕闌幹。
」嶽陽於奉釋之心,日無倦矣。
嘗撰清遠寺碑文,甚得大理。
若僧有故投網羅者,其不恕乎。
嘗斷僧結黨屠牛捕魚事,曰:「違西天之禁戒,犯中國之條章。
不思流水之心,輙舉庖丁之刅。
既集徒侶,須務極刑。
各決三十,用示伽藍。
」襄州李八座翺,斷僧相打,雲:「夫說法則不曾敷坐而坐,相打則偏袒右肩左肩。
領來向佛前,而作偈言。
各笞去衣十五,以例三千大千。
」又斷僧通狀雲:「上歲童子二十受戒,君王不朝,父母不拜。
口稱『貧道』,有錢放債。
量決十下,牒出東界。
」婺州陸郎中長源,判僧常滿、智真等,同於倡家飲酒,烹宰雞鵝等事,雲:「且口說如來之教,在處貪財,身着無價之衣,終朝食肉。
苦行未同迦葉,自謂頭陀;神通何有浄名,入諸媱舍。
犯爾嚴戒,黷我明刑,乃集遠近僧,痛杖三十處死。
」又斷金華觀道士盛若虛,雲:「本是樵童牧竪,偶然戴幘依師。
不遊玄牝之門,莫鑒丹田之義。
早聞僭犯,苟乃包容。
作孽既多,為弊斯久。
常住錢榖,唯貯私家。
三盞香爐,不修數夕。
至於奴婢,遍結親情。
良賤不分,兒女盈室。
行齊犬馬,一異廉愚。
恣伊非類之徒,負我無為之教。
貸其死狀,尚任生全。
量決若幹,便勒出院。
別召精潔主首,務在焚修。
」浙西韓相公晃,斷法師雲晏等五人聚集賭錢,因有喧諍,雲:「正法何曾執貝,空門不積餘財。
白日既能賭博,通宵必醉罇罍。
強說天堂難到,又言地獄長開。
並付江神收管,波中便是泉臺。
」 蜀僧喻 雲谿子昔遁西霞峯,厥氣方壯。
嘗遇玄朗上人者,乃南泉禪宗普願大師之嗣孫也。
南泉之德業,諸佛之支體。
《維三經》雲:「即心是佛,非心是道;非心非道,非道非心;離佛離道,即是一真。
」大師句雲:「心不是佛,智不是道。
」言其心有善惡,智有利鈍。
心智兩非,名為究竟。
南泉既逝,崔行儉員外為之銘曰:「百骸俱散,一物常靈。
」釋學徒服其簡妙也。
朗公或遇高才亡智者,則論六度迷津,三明啟道,此滅彼往,無榮絕辱也。
或有愚士昧學之流,欲其開悟,別吟以王梵志詩。
梵志者,生於西域林木之上,因以梵志為名。
其言雖鄙,其理歸真;所謂歸真悟道,徇俗乖真也。
詩雲:「欺枉得錢君莫羨,得了卻是輸他便。
來往報答甚分明,隻是換頭不識面。
」又曰:「天公未生我,冥冥無所知。
天公忽生我,生我復何為?無衣遣我寒,無食令我飢。
還爾天公我,還我未生時。
」又曰:「我肉眾生肉,形殊性不殊。
元同一性命,隻是別形軀。
苦痛教他死,將來作已須,莫教閻老斷,自想意何如?」又曰:「多置莊田廣修宅,四鄰買盡猶嫌窄。
雕牆峻宇無歇時,幾日能為宅中客?造作莊田猶未已,堂上哭聲身已死。
哭人盡是分錢人,口哭元來心裏喜。
」又曰:「麤行出家兒,心中未平實。
貧齋行則遲,富齋行則疾。
貪他油煮(缺),我有波羅蜜。
飽食不知慙,受罪無休日。
」又曰:「不願大大富,不願大大貧。
昨日了今日,今日了明晨。
此之大大因。
所願隻如此,真成上上人。
」又曰:「良田收百頃,兄弟猶工商。
卻是成憂惱,珠金虛滿堂。
滿堂何所用,妻兒日夜忙。
行坐聞人死,不解暫思量。
貧兒二畝地,乾枯十樹桑。
桑下種粟麥,四時供父娘。
圖謀未入手,祇是願飢荒。
結得百家怨,此身終受殃。
」又曰:「本是尿屎袋,強將脂粉塗。
音茶。
凡人無所識,喚作一團花。
相牽入地獄,此最是寃家。
」又曰:「生時不共作榮華,死後隨車強叫喚。
齊頭送到墓門迴,分你錢財各頭散。
」又曰:「眾生頭兀兀,常住無明窟。
心裏唯欺謾,口中佯念佛。
世無百年人,擬作千年調。
打鐡作門閈,鬼見拍手笑。
家有梵志詩,生死免入獄。
不論有益事,且得耳根熟。
白紙書屏風,客來即與讀。
空飯手撚鹽,亦勝設酒肉。
勸君莫殺命,背面被生嗔。
喫他他喫汝,輪環作主人。
」又曰:「照面不用鏡,布施不須財。
端坐念真相,此便是如來。
大皮裹大樹,小皮裹小木。
生兒不用多,了事一箇足。
省得分田宅,無人橫煎蹙。
但行平等心,天亦念孤獨。
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