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之八 天命六年七月至八年十月
關燈
小
中
大
●大清太祖承天廣運聖德神功肇紀立極仁孝睿武端毅欽安弘文定業高皇帝實錄卷之八
◆天命六年七月至八年十月
監修總裁官光祿大夫太子太傅禮部尚書武英殿大學士臣覺羅勒德洪
總裁官光祿大夫太子太傅禮部尚書武英殿大學士加一級臣明珠光祿大夫禮部尚書保和殿大學士加三級臣王熙光祿大夫禮部尚書武英殿大學士臣吳正治資政大夫吏部尚書文華殿大學士加一級臣宋德宜等奉敕修
總裁官光祿大夫經筵講官太保議政大臣保和殿大學士總理兵部事三等伯加十六級臣鄂爾泰光祿大夫經筵日講官起居注太保兼太子太保保和殿大學士仍兼管吏部尚書翰林院掌院事三等伯加十二級臣張廷玉光祿大夫經筵講官太子太保東閣大學士兼禮部尚書加五級臣徐本等奉敕恭校
天命六年七月
天命六年八月
天命六年十一月
天命七年正月
天命七年二月
天命七年三月
天命七年七月
天命八年正月
天命八年二月
天命八年四月
天命八年五月
天命八年六月
天命八年十月
○天命六年七月
秋七月。
庚子朔。
上谕侍臣曰。
天之所命。
俾為帝王。
膺圖籙。
柄國政。
其守此丕基也。
如置瓦器然。
必求其安。
夫器、置之安則安。
置之危則危。
傥緻缺損。
庸可補乎。
若将天錫丕基。
時時敬念。
兢兢恪守。
斯神器永奠。
大業弗墜。
不然、肆意驕縱。
上幹天怒。
隕墜厥緒。
豈複能祈命於天哉 ○上谕諸貝勒曰。
人能立心公誠。
則婦親其夫。
下親其上。
仆親其主。
公誠相感。
善莫加焉。
若存心邪辟。
行事悖亂。
則婦疏其夫。
下疏其上。
仆疏其主。
中心乖異。
何利之有哉。
為下者、有怨怼君上之心。
上雖未及知。
天已知之。
為上者、宅心污下。
天必降之罰。
而君不能為主矣。
臣民其共欽哉。
勿視天鑒甚遠。
甘暴棄也。
朕以至公養人。
無所偏向。
如我六祖子孫。
有德行者。
不令隐蔽。
勇敢者。
重以赉予。
論事明敏者。
錫以嘉名。
朕存心如此。
後世子孫、有才德者。
不可高自矜诩。
聽宗族兄弟共相推舉。
處富不可忘貧。
有勇仍須若怯。
凡於他國。
毋先出惡言。
毋先萌惡念。
蓋惡念易生。
善行難得。
語去、從惡如崩。
從善如登。
可不慎欤 ○上谕侍臣曰。
有德不舉。
賢者不居其國。
譬之棄美珠而取頑石。
鬻珠者不至也。
與匪人居。
必急遠之、乃安。
其行不踐言者。
亦勿與交。
欲立大功。
當勤求良友而交之。
有純善之心。
純善之言。
二者兼之、則諸事易成而衆心協矣 ○上谕貝勒諸臣曰。
人君用人治國。
宜擇賢而有識者任之。
若既膺此任。
不逮其初。
非真能公忠人也。
臣之良者。
入而對君、陳嘉谟焉。
出而治事、公聽斷焉。
居則職業思盡。
動則措置有方。
奉使於外。
又能申明約束焉。
凡有委任。
克公克謹。
無所悖違。
若敷對上前。
則直陳所見。
至衡量人物。
賢則賢。
否則否。
無所徇飾。
苟有利於君國。
身家非所愛也。
勤勞非所恤也。
如是、則上下協和。
庶事修舉。
而君亦嘉賴之矣 ○上谕侍臣曰。
人之無德者、能效法有德。
則惡念何由而生。
若匪僻是尚。
恣意為之。
則善行何由緻乎。
愚闇之人。
不悟賢哲告誡。
反惡其責已。
雖有善言。
罔知聽受。
尚可以為人耶 ○壬寅。
上以克取遼東、禦殿。
召集群臣。
大陳筵宴。
總兵以下、備禦以上各武臣。
分左右以次坐。
上親舉金巵。
遍賜以酒。
又各賜衣一襲。
衆臣欣承寵赉。
皆叩首謝。
上谕之曰。
明之國、最大也。
尚以為不足、而欲并人之國。
故喪其師。
明之土、最廣也。
尚以為不足、而欲奪人之土。
故喪其地。
此皆天厭明而佑我也。
賴爾諸臣攻戰之力。
仰承天眷。
故朕及爾等、得至此地。
酒一巵。
衣一襲。
為物幾何。
豈足酬勞哉。
但念爾諸臣、宣力疆場。
勤勞王事。
茲集殿廷。
乃申懽叙。
以見朕心嘉悅而已 ○甲寅。
上谕侍臣曰。
人之善者。
知有過、雖小必改。
不善者。
雖告之以過、不改也。
故善人偶有過誤。
必猛省而自修焉。
将善心因之增益矣○上谕侍臣曰。
人能常懷遠慮。
容受直言。
以公忠之心。
勤劬效力。
以事其上。
則卑者可尊。
疏者可密。
而令名克着。
如風聲然。
四方皆聞之矣夫人誰不樂善。
既聞之、有不傾心者乎 上谕侍臣曰。
人之善者。
於人無所不愛。
不善之人。
雖有功於己者。
亦皆虐使之。
愚者以幸得貨财為樂賢智之流。
必推與及於衆人乃為樂也。
故有德之人。
乃能好德
庚子朔。
上谕侍臣曰。
天之所命。
俾為帝王。
膺圖籙。
柄國政。
其守此丕基也。
如置瓦器然。
必求其安。
夫器、置之安則安。
置之危則危。
傥緻缺損。
庸可補乎。
若将天錫丕基。
時時敬念。
兢兢恪守。
斯神器永奠。
大業弗墜。
不然、肆意驕縱。
上幹天怒。
隕墜厥緒。
豈複能祈命於天哉 ○上谕諸貝勒曰。
人能立心公誠。
則婦親其夫。
下親其上。
仆親其主。
公誠相感。
善莫加焉。
若存心邪辟。
行事悖亂。
則婦疏其夫。
下疏其上。
仆疏其主。
中心乖異。
何利之有哉。
為下者、有怨怼君上之心。
上雖未及知。
天已知之。
為上者、宅心污下。
天必降之罰。
而君不能為主矣。
臣民其共欽哉。
勿視天鑒甚遠。
甘暴棄也。
朕以至公養人。
無所偏向。
如我六祖子孫。
有德行者。
不令隐蔽。
勇敢者。
重以赉予。
論事明敏者。
錫以嘉名。
朕存心如此。
後世子孫、有才德者。
不可高自矜诩。
聽宗族兄弟共相推舉。
處富不可忘貧。
有勇仍須若怯。
凡於他國。
毋先出惡言。
毋先萌惡念。
蓋惡念易生。
善行難得。
語去、從惡如崩。
從善如登。
可不慎欤 ○上谕侍臣曰。
有德不舉。
賢者不居其國。
譬之棄美珠而取頑石。
鬻珠者不至也。
與匪人居。
必急遠之、乃安。
其行不踐言者。
亦勿與交。
欲立大功。
當勤求良友而交之。
有純善之心。
純善之言。
二者兼之、則諸事易成而衆心協矣 ○上谕貝勒諸臣曰。
人君用人治國。
宜擇賢而有識者任之。
若既膺此任。
不逮其初。
非真能公忠人也。
臣之良者。
入而對君、陳嘉谟焉。
出而治事、公聽斷焉。
居則職業思盡。
動則措置有方。
奉使於外。
又能申明約束焉。
凡有委任。
克公克謹。
無所悖違。
若敷對上前。
則直陳所見。
至衡量人物。
賢則賢。
否則否。
無所徇飾。
苟有利於君國。
身家非所愛也。
勤勞非所恤也。
如是、則上下協和。
庶事修舉。
而君亦嘉賴之矣 ○上谕侍臣曰。
人之無德者、能效法有德。
則惡念何由而生。
若匪僻是尚。
恣意為之。
則善行何由緻乎。
愚闇之人。
不悟賢哲告誡。
反惡其責已。
雖有善言。
罔知聽受。
尚可以為人耶 ○壬寅。
上以克取遼東、禦殿。
召集群臣。
大陳筵宴。
總兵以下、備禦以上各武臣。
分左右以次坐。
上親舉金巵。
遍賜以酒。
又各賜衣一襲。
衆臣欣承寵赉。
皆叩首謝。
上谕之曰。
明之國、最大也。
尚以為不足、而欲并人之國。
故喪其師。
明之土、最廣也。
尚以為不足、而欲奪人之土。
故喪其地。
此皆天厭明而佑我也。
賴爾諸臣攻戰之力。
仰承天眷。
故朕及爾等、得至此地。
酒一巵。
衣一襲。
為物幾何。
豈足酬勞哉。
但念爾諸臣、宣力疆場。
勤勞王事。
茲集殿廷。
乃申懽叙。
以見朕心嘉悅而已 ○甲寅。
上谕侍臣曰。
人之善者。
知有過、雖小必改。
不善者。
雖告之以過、不改也。
故善人偶有過誤。
必猛省而自修焉。
将善心因之增益矣○上谕侍臣曰。
人能常懷遠慮。
容受直言。
以公忠之心。
勤劬效力。
以事其上。
則卑者可尊。
疏者可密。
而令名克着。
如風聲然。
四方皆聞之矣夫人誰不樂善。
既聞之、有不傾心者乎 上谕侍臣曰。
人之善者。
於人無所不愛。
不善之人。
雖有功於己者。
亦皆虐使之。
愚者以幸得貨财為樂賢智之流。
必推與及於衆人乃為樂也。
故有德之人。
乃能好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