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王鄧來列傳第五
關燈
小
中
大
栗卿等。
隴西雖平,而人饑,流者相望。
歙乃傾倉廪,轉運諸縣,以赈贍之,于是隴右遂安,而涼州流通焉。
十一年,歙與蓋延、馬成進攻公孫述将王元、環安于河池、下辨,陷之,乘勝遂進。
蜀人大懼,使刺客刺歙,未殊,馳召蓋延。
延見歙,因伏悲哀,不能仰視。
歙叱延曰:「虎牙何敢然!今使者中刺客,無以報國,故呼巨卿,欲相屬以軍事,而反效兒女子涕泣乎!刃雖在身,不能勒兵斬公耶!」延收淚強起,受所誡。
歙自書表曰:「臣夜人定後,為何人所賊傷,中臣要害。
臣不敢自惜,誠恨奉職不稱,以為朝廷羞。
夫理國以得賢為本,太中大夫段襄,骨鲠可任,願陛下裁察。
又臣兄弟不肖,終恐被罪,陛下哀憐,數賜教督。
」投筆抽刃而絕。
帝聞大驚,省書攬涕,乃賜策曰:「中郎将來歙,攻戰連年,平定羌、隴,憂國忘家,忠孝彰着。
遭命遇害,嗚呼哀哉!」使太中大夫贈歙中郎将、征羌侯印绶,谥曰節侯,谒者護喪事。
喪還洛陽,乘輿缟素臨吊送葬。
以歙有平羌、隴之功,故改汝南之當鄉縣為征羌國焉。
子褒嗣。
十三年,帝嘉歙忠節,複封歙弟由為宜西侯。
褒子B179,尚顯宗女武安公主。
B179早殁,褒卒,以B179子曆為嗣。
論曰:「世稱來君叔天下信士。
夫專使乎二國之間,豈厭詐謀哉?而能獨以信稱者,良其誠心在乎使兩義俱安,而己不私其功也。
曆字伯珍,少襲爵,以公主子,永元中為侍中,監羽林右騎。
永初三年,遷射聲校尉。
永甯元年,代馮石為執金吾。
延光元年,尊曆母為長公主。
二年,遷曆太仆。
明年,中常侍樊豐與大将軍耿寶、侍中周廣、謝恽等共讒陷太尉楊震,震遂自殺。
曆謂侍禦中虞诩曰:「耿寶托元舅之親,榮寵過厚,不念報國恩,而傾側奸臣,誣奏楊公,傷害忠良,其天禍亦将至矣。
」遂絕周廣、謝恽,不與交通。
時皇太子驚病不安,避幸安帝乳母野王君王聖舍。
太子乳母王男、廚監邴吉等以為聖舍新繕修,犯土禁,不可久禦。
聖及其女永與大長秋江京及中常侍樊豐、王男、邴吉等互相是非,聖、永遂誣谮男、吉,皆幽囚死,家屬徙比景。
太子思男等,數為歎息。
京、豐懼有後害,妄造虛無,構讒太子及東宮官屬。
帝怒,召公卿以下會議廢立。
耿寶等承旨,皆以為太子當廢。
曆與太常桓焉、廷尉張皓議曰:「經說,年未滿十五,過惡不在其身。
且男、吉之謀,皇太子容有不知,宜選忠良保傅,輔以禮義。
廢置事重,此誠聖恩所宜宿留。
」帝不從,是日遂廢太子為濟陰王。
時監太子家小黃門籍建、中傅高梵等,皆以無罪徙朔方。
曆乃要結光祿勳BD27諷,宗正劉玮,将作大匠薛皓,侍中闾丘弘、陳光、趙代、施延,太中大夫朱伥、第五颉,中散大夫曹成,谏議大夫李尤,符節令張敬,持書侍禦史龔調,羽林右監孔顯,城門司馬徐崇,衛尉守丞樂闱,長樂、未央廄令鄭安世等十餘人,俱詣鴻都門證太子無過。
龔調據法律明之,以為男、吉犯罪,皇太子不當坐。
帝與左右患之,乃使中常侍奉诏脅群臣曰:「父子一體,天性自然。
以義割恩,為天下也。
曆、諷等不識大典,而與群小共為B05B嘩,外見忠直而内希後福,飾邪違義,豈事君之禮?朝廷廣開言事之路,故且一切假貸;若懷迷不反,當顯明刑書。
」谏者莫不失色。
薛皓先頓首曰:「固宜如明诏。
」曆怫然,廷诘皓曰:「屬通谏何言,而今複背之?大臣乘朝車,處國事,固得輾轉若此乎!」乃各稍自引起,曆獨守阙,連日不肯去。
帝大怒,乃免曆兄弟官,削國租,黜公主不得會見。
曆遂杜門不與親戚通,時人為之震栗。
及帝崩,閻太後起曆為将作大匠。
順帝即位,朝廷鹹稱社稷臣,于是遷為衛尉。
BD27諷、劉玮、闾丘弘等先卒,皆拜其子為郎;朱伥、施延、陳光、趙代等并為公卿,任職;征王男、邴吉家屬還京師,厚加賞賜;籍建、高梵等,悉蒙顯擢。
永建元年,拜曆車騎将軍,弟祉為步兵校尉,超為黃門侍郎。
三年,母長公主薨,曆稱病歸第;服阕,複為大鴻胪。
陽嘉二年,卒官。
子定嗣。
定尚安帝妹平氏長公主,順帝時,為虎贲中郎将。
定卒,子虎嗣,桓帝時,為屯騎校尉。
弟豔,字季德,少好學下士,開館養徒,少曆顯位,靈帝時,再遷司空。
贊曰:「李、鄧豪贍,舍家從谶。
少公雖孚,宗卿未驗。
王常知命,功惟帝念。
款款君叔,斯言無玷。
方獻三捷,永墜一劍。
隴西雖平,而人饑,流者相望。
歙乃傾倉廪,轉運諸縣,以赈贍之,于是隴右遂安,而涼州流通焉。
十一年,歙與蓋延、馬成進攻公孫述将王元、環安于河池、下辨,陷之,乘勝遂進。
蜀人大懼,使刺客刺歙,未殊,馳召蓋延。
延見歙,因伏悲哀,不能仰視。
歙叱延曰:「虎牙何敢然!今使者中刺客,無以報國,故呼巨卿,欲相屬以軍事,而反效兒女子涕泣乎!刃雖在身,不能勒兵斬公耶!」延收淚強起,受所誡。
歙自書表曰:「臣夜人定後,為何人所賊傷,中臣要害。
臣不敢自惜,誠恨奉職不稱,以為朝廷羞。
夫理國以得賢為本,太中大夫段襄,骨鲠可任,願陛下裁察。
又臣兄弟不肖,終恐被罪,陛下哀憐,數賜教督。
」投筆抽刃而絕。
帝聞大驚,省書攬涕,乃賜策曰:「中郎将來歙,攻戰連年,平定羌、隴,憂國忘家,忠孝彰着。
遭命遇害,嗚呼哀哉!」使太中大夫贈歙中郎将、征羌侯印绶,谥曰節侯,谒者護喪事。
喪還洛陽,乘輿缟素臨吊送葬。
以歙有平羌、隴之功,故改汝南之當鄉縣為征羌國焉。
子褒嗣。
十三年,帝嘉歙忠節,複封歙弟由為宜西侯。
褒子B179,尚顯宗女武安公主。
B179早殁,褒卒,以B179子曆為嗣。
論曰:「世稱來君叔天下信士。
夫專使乎二國之間,豈厭詐謀哉?而能獨以信稱者,良其誠心在乎使兩義俱安,而己不私其功也。
曆字伯珍,少襲爵,以公主子,永元中為侍中,監羽林右騎。
永初三年,遷射聲校尉。
永甯元年,代馮石為執金吾。
延光元年,尊曆母為長公主。
二年,遷曆太仆。
明年,中常侍樊豐與大将軍耿寶、侍中周廣、謝恽等共讒陷太尉楊震,震遂自殺。
曆謂侍禦中虞诩曰:「耿寶托元舅之親,榮寵過厚,不念報國恩,而傾側奸臣,誣奏楊公,傷害忠良,其天禍亦将至矣。
」遂絕周廣、謝恽,不與交通。
時皇太子驚病不安,避幸安帝乳母野王君王聖舍。
太子乳母王男、廚監邴吉等以為聖舍新繕修,犯土禁,不可久禦。
聖及其女永與大長秋江京及中常侍樊豐、王男、邴吉等互相是非,聖、永遂誣谮男、吉,皆幽囚死,家屬徙比景。
太子思男等,數為歎息。
京、豐懼有後害,妄造虛無,構讒太子及東宮官屬。
帝怒,召公卿以下會議廢立。
耿寶等承旨,皆以為太子當廢。
曆與太常桓焉、廷尉張皓議曰:「經說,年未滿十五,過惡不在其身。
且男、吉之謀,皇太子容有不知,宜選忠良保傅,輔以禮義。
廢置事重,此誠聖恩所宜宿留。
」帝不從,是日遂廢太子為濟陰王。
時監太子家小黃門籍建、中傅高梵等,皆以無罪徙朔方。
曆乃要結光祿勳BD27諷,宗正劉玮,将作大匠薛皓,侍中闾丘弘、陳光、趙代、施延,太中大夫朱伥、第五颉,中散大夫曹成,谏議大夫李尤,符節令張敬,持書侍禦史龔調,羽林右監孔顯,城門司馬徐崇,衛尉守丞樂闱,長樂、未央廄令鄭安世等十餘人,俱詣鴻都門證太子無過。
龔調據法律明之,以為男、吉犯罪,皇太子不當坐。
帝與左右患之,乃使中常侍奉诏脅群臣曰:「父子一體,天性自然。
以義割恩,為天下也。
曆、諷等不識大典,而與群小共為B05B嘩,外見忠直而内希後福,飾邪違義,豈事君之禮?朝廷廣開言事之路,故且一切假貸;若懷迷不反,當顯明刑書。
」谏者莫不失色。
薛皓先頓首曰:「固宜如明诏。
」曆怫然,廷诘皓曰:「屬通谏何言,而今複背之?大臣乘朝車,處國事,固得輾轉若此乎!」乃各稍自引起,曆獨守阙,連日不肯去。
帝大怒,乃免曆兄弟官,削國租,黜公主不得會見。
曆遂杜門不與親戚通,時人為之震栗。
及帝崩,閻太後起曆為将作大匠。
順帝即位,朝廷鹹稱社稷臣,于是遷為衛尉。
BD27諷、劉玮、闾丘弘等先卒,皆拜其子為郎;朱伥、施延、陳光、趙代等并為公卿,任職;征王男、邴吉家屬還京師,厚加賞賜;籍建、高梵等,悉蒙顯擢。
永建元年,拜曆車騎将軍,弟祉為步兵校尉,超為黃門侍郎。
三年,母長公主薨,曆稱病歸第;服阕,複為大鴻胪。
陽嘉二年,卒官。
子定嗣。
定尚安帝妹平氏長公主,順帝時,為虎贲中郎将。
定卒,子虎嗣,桓帝時,為屯騎校尉。
弟豔,字季德,少好學下士,開館養徒,少曆顯位,靈帝時,再遷司空。
贊曰:「李、鄧豪贍,舍家從谶。
少公雖孚,宗卿未驗。
王常知命,功惟帝念。
款款君叔,斯言無玷。
方獻三捷,永墜一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