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四十六回 滅拳會訂和約太後回銮
關燈
小
中
大
雖年輕,聞她很賢淑。
” 慈安太後道:“皇後冊定妃嫔,也不可少,這等女孩子,均選作妃嫔便了。
”慈禧太後道:“且傳恭王奕沂進宮,叫他一酌。
慈安點頭,即命太監去召恭王。
恭王入宮,行禮畢,慈禧就說立後的事情,恭王也主張年長,名正言順,慈禧不得不從。
遂于次日降旨,着欽天監擇吉,于同治十一年九月舉行大婚禮。
正拟籌備,忽接兩江巡撫奏報,江督曾國藩出缺。
恭王吃了一驚,即忙入奏,兩宮太後甚為歎息。
命同治辍朝三日,即下谕追贈太傅,照大學士例賜恤,谥文正,并于湖南、江蘇兩省建祠祀享,将生平政績宣付史館,着伊子紀澤承襲等侯爵,長孫等均賞給有差。
曾侯既出缺,兩江督席着李鴻章繼任。
卻說同治帝大婚,已屆吉期。
至九月十二日甲午,先遣官祭告天地太廟。
次日乙未,同治帝禦太和殿,視皇後國寶,欽差正副使奉冊詣皇後邸,冊封魯特氏為皇後;又欽差正副使至三女子邸,冊封為貴妃。
又次日,饬正副使及太監奉鸾輿至皇後邸,導引皇後入宮,行合卺禮。
此等大婚,非常熱鬧,自不必說。
越日丁酉,皇上率皇後詣壽皇殿行禮,并兩宮太後前行禮。
禮畢,上禦幹清官,各貴妃等由皇後帶領朝賀。
又越日,上兩宮徽号,并受群臣朝賀。
隔了數天,内閣傳出上谕一道,因皇上已冊立中宮,兩宮太後意欲息肩,遂倡議歸政,着欽天監擇吉,于同治十二年正月舉行。
皇上既親政,即将日期頒布各省。
忽接雲南捷報,雲貴總督在任病故。
朝旨以前撫劉嶽昭升任,與巡撫岑毓英商議,合剿回匪。
劉督坐守省城,岑撫出省剿辦,令馬如龍招撫倒酋等衆,協攻杜文秀。
文秀窮蹙勢孤,自知不免,遂服毒自盡。
酋官楊榮、蔡廷棟被岑軍擒住,一齊磔死,捷報雲南肅清。
同治帝初親政,就有陝甘總督左宗棠收降匪首董福祥,疊複名城,逐陝倒,擒甘回,表奏肅清。
旨下,賞左宗棠一等輕車都尉。
同洽帝非常快樂,心中就是與慈禧太後意見不合。
但慈禧太後既撤簾歸政,意思總想幹預國政,凡有軍國大事,先着内監探聽明白,後問同治帝,望他和盤托出。
同治帝不獨不盡言,反要隐蹒,就此有些不悅。
有時把皇後傳進宮去,叫她勸說。
哪知皇後少年夫妻,與帝意旨相同,竟把太後話全行說出,同治帝越加煩惱。
太後又怨起皇後來,視若同仇。
有兩個内監,慫慂同治帝饬造圓明園,正中同擡下懷,遂批準奏。
旨下,饬總管饬日興工,恭王奕講留心大局,因财政支绌,遂進谏阻止,絮絮叨叨。
同治大怒,退入内去了。
适恭王子載澄進見,同治怒未消,遂不見。
載澄莫明其故,無心說了“帝擺架子”一句,被内監奏明,同治格外大怒,立傳軍機大臣文祥入見,着他拟旨,說:“恭王父子無禮,着即賜死。
”文祥跪下求免,同治笑道:“你們是一黨,縱不賜死,着革職便了。
”文祥拟旨呈閱畢,遂至舉王邸密報。
恭王心慌,邀知己商議。
密報慈禧太後,太後将草谕收起,留中不發。
後同治登殿,恭王侍班仍服前職,被同治看見,立召文祥入内,文祥均推在西太後身上。
同治斥罵一頓,随提朱筆寫數行,令内侍張挂。
恭王、文祥二人見皇上如此,即入宮見西太後哭奏;太後安慰二番,即召帝入内嚴訓,令還恭王原職。
同治隻得命内閣再降旨,複恭王爵。
自此以後,每日怏怏。
内監文喜、寶柱二人,欲替主上分憂,想出一法,導同治帝微行。
京城南一帶,皆是娟家居所,同治帝聽了内監的話,微服出遊。
瞞着太後,每日花天酒地,秦樓楚館,雖有忠言,不能入耳。
太後雖知,也無可如何,隻得把朝中大事,着恭王及王大臣等格外勤勞。
同治帝越加放蕩,不想樂極生悲,竟受了淫毒。
及到十月、連頭面皆有,宮中傳說皇上生天花,其實是楊梅。
禦醫不識病原,将敷衍藥搪塞,越過越重,竟緻不起。
于十二月初五日,竟崩于養心殿。
同治帝既崩,立傳親王、郡王、貝于、貝勒、王大臣等入見。
各王入宮,見太後狀态與往日不同,亦不敢問。
太後道:“皇上駕崩了,聞皇後雖有孕,不知何時誕生,亦不知是男是女,”恭王道:“皇後誕生之期,想亦不遠,不如秘不發喪,如生于自當立嗣,倘生女再議立新君。
”慈禧太後道:“國不可一日無君,何能長守秘密?一經發覺,反搖動國本。
”軍機大臣李鴻章等跪奏道:“太後明見,臣等佩服。
”兩官太後遂議立醇王奕子載湉入嗣文宗,繼承大統,尊谥同治為穆宗,改元光緒,即以明年為光緒元年,是為德宗。
皇後阿魯特氏心中凄楚,自不待言。
又兼慈禧太後待他惡毒,心中一想:縱然生子,也屬無益,不如尋個自盡,倒還完全名節。
遂見父崇绮一面,與他訣别。
次日,宮中即傳出皇後兇信。
宮中治喪,同治帝還照舊例;皇後喪事,卻草草了事,不過加了“孝哲”二字谥法。
至光緒四年,葬穆宗毅皇帝、孝哲毅皇後于惠陵,同治事情至此已了。
時左宗棠已平回亂斑師,現在朝中,聞崇厚使俄,受俄人百般要索,訂了十八條約章,簽訂了押,咨報總理衙門。
王大臣等見了報章,總說俄國不是,遂奏聞兩宮太後,都要調兵與俄開戰。
有的說崇使誅戮,即可吓倒俄人。
兩宮皿衆臣紛議,即将原報批駁,一面将崇厚拿問,一面問左宗棠和戰情形。
宗棠遂上一表,太後照準:即着世襲勇毅侯曾紀澤使俄改約,并整頓海防,着北洋大臣李鴻章預備戰艦,饬彭玉麟操練長江水師,起用一班舊将。
俄國亦派軍艦遊弋海上,險些開仗。
幸虧曾襲侯多謀能言,反複辯難,俄使總執前約,不能解決。
适值俄皇被刺,新主登基,俄使不敢再執前約。
重行開談,另改前約七條,方才妥拾,簽字畫押,時已光緒七年。
惟新疆西北邊境,一時不能盡歸中國。
沿江海一帶,照常戒嚴,改新疆為行省,各方告平,依然太平世界。
不料宮中傳出兇信,說慈安太後無故驟崩,王大臣等甚為驚訝,亦未聞太後有病,忽然崩逝,令人不測。
王大臣等又不敢多嘴,隻得照例辦喪,将慈安太後合葬東陵,加谥孝貞。
葬畢,忽東方朝鮮國又出一場禍亂,險些釀成中日交涉。
原來朝鮮是中國屬國,國王李熙系由旁支入嗣,封生父李應昰為大院君,主持國政,拒絕日本通商。
李熙年長,親裁大政,大院君退處無權,王妃闵氏才貌兼全,為李熙所寵,闵族中仗王妃勢,反大院君所為,開通口岸,與日本通商。
一班守舊派。
見闵族勢橫,請大院君出頭,與闵族反對。
光緒八年,值朝鮮兵缺饷,軍士嘩變,守舊派趁勢作亂,闖進京城,把朝中大臣殺死幾個,又殺入王宮,尋奉闵妃。
闵妃知風逃避。
遂率衆至日本使館,殺死日本官數人。
時報傳至中國,署直督張樹聲急調提督吳長慶,率軍入朝鮮。
長慶多才,謊稱來助大院君。
院君信以為真,遂至清營會議,被長慶拿住。
所有黨羽均被長慶拿住,押解天津,按律正法。
及日本兵到,朝鮮事已被長慶平了,遂按兵住了,索償人命銀。
長慶又居中調停,令朝鮮賠款了事。
日本遂在朝鮮開埠駐兵,國王隻得遵循。
中國亦駐兵朝鮮京城。
大院君到津後,由直督請旨發落。
朝鮮事方了,不料又有中法開釁戰端。
中法交涉,起自越南。
鹹、同間,越南國屢受兵,皆是割地,請和訂
” 慈安太後道:“皇後冊定妃嫔,也不可少,這等女孩子,均選作妃嫔便了。
”慈禧太後道:“且傳恭王奕沂進宮,叫他一酌。
慈安點頭,即命太監去召恭王。
恭王入宮,行禮畢,慈禧就說立後的事情,恭王也主張年長,名正言順,慈禧不得不從。
遂于次日降旨,着欽天監擇吉,于同治十一年九月舉行大婚禮。
正拟籌備,忽接兩江巡撫奏報,江督曾國藩出缺。
恭王吃了一驚,即忙入奏,兩宮太後甚為歎息。
命同治辍朝三日,即下谕追贈太傅,照大學士例賜恤,谥文正,并于湖南、江蘇兩省建祠祀享,将生平政績宣付史館,着伊子紀澤承襲等侯爵,長孫等均賞給有差。
曾侯既出缺,兩江督席着李鴻章繼任。
卻說同治帝大婚,已屆吉期。
至九月十二日甲午,先遣官祭告天地太廟。
次日乙未,同治帝禦太和殿,視皇後國寶,欽差正副使奉冊詣皇後邸,冊封魯特氏為皇後;又欽差正副使至三女子邸,冊封為貴妃。
又次日,饬正副使及太監奉鸾輿至皇後邸,導引皇後入宮,行合卺禮。
此等大婚,非常熱鬧,自不必說。
越日丁酉,皇上率皇後詣壽皇殿行禮,并兩宮太後前行禮。
禮畢,上禦幹清官,各貴妃等由皇後帶領朝賀。
又越日,上兩宮徽号,并受群臣朝賀。
隔了數天,内閣傳出上谕一道,因皇上已冊立中宮,兩宮太後意欲息肩,遂倡議歸政,着欽天監擇吉,于同治十二年正月舉行。
皇上既親政,即将日期頒布各省。
忽接雲南捷報,雲貴總督在任病故。
朝旨以前撫劉嶽昭升任,與巡撫岑毓英商議,合剿回匪。
劉督坐守省城,岑撫出省剿辦,令馬如龍招撫倒酋等衆,協攻杜文秀。
文秀窮蹙勢孤,自知不免,遂服毒自盡。
酋官楊榮、蔡廷棟被岑軍擒住,一齊磔死,捷報雲南肅清。
同治帝初親政,就有陝甘總督左宗棠收降匪首董福祥,疊複名城,逐陝倒,擒甘回,表奏肅清。
旨下,賞左宗棠一等輕車都尉。
同洽帝非常快樂,心中就是與慈禧太後意見不合。
但慈禧太後既撤簾歸政,意思總想幹預國政,凡有軍國大事,先着内監探聽明白,後問同治帝,望他和盤托出。
同治帝不獨不盡言,反要隐蹒,就此有些不悅。
有時把皇後傳進宮去,叫她勸說。
哪知皇後少年夫妻,與帝意旨相同,竟把太後話全行說出,同治帝越加煩惱。
太後又怨起皇後來,視若同仇。
有兩個内監,慫慂同治帝饬造圓明園,正中同擡下懷,遂批準奏。
旨下,饬總管饬日興工,恭王奕講留心大局,因财政支绌,遂進谏阻止,絮絮叨叨。
同治大怒,退入内去了。
适恭王子載澄進見,同治怒未消,遂不見。
載澄莫明其故,無心說了“帝擺架子”一句,被内監奏明,同治格外大怒,立傳軍機大臣文祥入見,着他拟旨,說:“恭王父子無禮,着即賜死。
”文祥跪下求免,同治笑道:“你們是一黨,縱不賜死,着革職便了。
”文祥拟旨呈閱畢,遂至舉王邸密報。
恭王心慌,邀知己商議。
密報慈禧太後,太後将草谕收起,留中不發。
後同治登殿,恭王侍班仍服前職,被同治看見,立召文祥入内,文祥均推在西太後身上。
同治斥罵一頓,随提朱筆寫數行,令内侍張挂。
恭王、文祥二人見皇上如此,即入宮見西太後哭奏;太後安慰二番,即召帝入内嚴訓,令還恭王原職。
同治隻得命内閣再降旨,複恭王爵。
自此以後,每日怏怏。
内監文喜、寶柱二人,欲替主上分憂,想出一法,導同治帝微行。
京城南一帶,皆是娟家居所,同治帝聽了内監的話,微服出遊。
瞞着太後,每日花天酒地,秦樓楚館,雖有忠言,不能入耳。
太後雖知,也無可如何,隻得把朝中大事,着恭王及王大臣等格外勤勞。
同治帝越加放蕩,不想樂極生悲,竟受了淫毒。
及到十月、連頭面皆有,宮中傳說皇上生天花,其實是楊梅。
禦醫不識病原,将敷衍藥搪塞,越過越重,竟緻不起。
于十二月初五日,竟崩于養心殿。
同治帝既崩,立傳親王、郡王、貝于、貝勒、王大臣等入見。
各王入宮,見太後狀态與往日不同,亦不敢問。
太後道:“皇上駕崩了,聞皇後雖有孕,不知何時誕生,亦不知是男是女,”恭王道:“皇後誕生之期,想亦不遠,不如秘不發喪,如生于自當立嗣,倘生女再議立新君。
”慈禧太後道:“國不可一日無君,何能長守秘密?一經發覺,反搖動國本。
”軍機大臣李鴻章等跪奏道:“太後明見,臣等佩服。
”兩官太後遂議立醇王奕子載湉入嗣文宗,繼承大統,尊谥同治為穆宗,改元光緒,即以明年為光緒元年,是為德宗。
皇後阿魯特氏心中凄楚,自不待言。
又兼慈禧太後待他惡毒,心中一想:縱然生子,也屬無益,不如尋個自盡,倒還完全名節。
遂見父崇绮一面,與他訣别。
次日,宮中即傳出皇後兇信。
宮中治喪,同治帝還照舊例;皇後喪事,卻草草了事,不過加了“孝哲”二字谥法。
至光緒四年,葬穆宗毅皇帝、孝哲毅皇後于惠陵,同治事情至此已了。
時左宗棠已平回亂斑師,現在朝中,聞崇厚使俄,受俄人百般要索,訂了十八條約章,簽訂了押,咨報總理衙門。
王大臣等見了報章,總說俄國不是,遂奏聞兩宮太後,都要調兵與俄開戰。
有的說崇使誅戮,即可吓倒俄人。
兩宮皿衆臣紛議,即将原報批駁,一面将崇厚拿問,一面問左宗棠和戰情形。
宗棠遂上一表,太後照準:即着世襲勇毅侯曾紀澤使俄改約,并整頓海防,着北洋大臣李鴻章預備戰艦,饬彭玉麟操練長江水師,起用一班舊将。
俄國亦派軍艦遊弋海上,險些開仗。
幸虧曾襲侯多謀能言,反複辯難,俄使總執前約,不能解決。
适值俄皇被刺,新主登基,俄使不敢再執前約。
重行開談,另改前約七條,方才妥拾,簽字畫押,時已光緒七年。
惟新疆西北邊境,一時不能盡歸中國。
沿江海一帶,照常戒嚴,改新疆為行省,各方告平,依然太平世界。
不料宮中傳出兇信,說慈安太後無故驟崩,王大臣等甚為驚訝,亦未聞太後有病,忽然崩逝,令人不測。
王大臣等又不敢多嘴,隻得照例辦喪,将慈安太後合葬東陵,加谥孝貞。
葬畢,忽東方朝鮮國又出一場禍亂,險些釀成中日交涉。
原來朝鮮是中國屬國,國王李熙系由旁支入嗣,封生父李應昰為大院君,主持國政,拒絕日本通商。
李熙年長,親裁大政,大院君退處無權,王妃闵氏才貌兼全,為李熙所寵,闵族中仗王妃勢,反大院君所為,開通口岸,與日本通商。
一班守舊派。
見闵族勢橫,請大院君出頭,與闵族反對。
光緒八年,值朝鮮兵缺饷,軍士嘩變,守舊派趁勢作亂,闖進京城,把朝中大臣殺死幾個,又殺入王宮,尋奉闵妃。
闵妃知風逃避。
遂率衆至日本使館,殺死日本官數人。
時報傳至中國,署直督張樹聲急調提督吳長慶,率軍入朝鮮。
長慶多才,謊稱來助大院君。
院君信以為真,遂至清營會議,被長慶拿住。
所有黨羽均被長慶拿住,押解天津,按律正法。
及日本兵到,朝鮮事已被長慶平了,遂按兵住了,索償人命銀。
長慶又居中調停,令朝鮮賠款了事。
日本遂在朝鮮開埠駐兵,國王隻得遵循。
中國亦駐兵朝鮮京城。
大院君到津後,由直督請旨發落。
朝鮮事方了,不料又有中法開釁戰端。
中法交涉,起自越南。
鹹、同間,越南國屢受兵,皆是割地,請和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