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四十二回 洪楊起據金陵南北構兵

關燈
次發兵五百,廷钰隻得帶往保守炮台去了。

    忽報聖旨下,琦善接讀,方知家産籍沒,大痛道:“早知如此,吾亦不來,況怡良我與他無仇,何故參我?”着人将奏表抄來一閱。

    内中說他擅專,盡把香港割讓,并承認要求六款。

    義律知清廷決意主戰,與伯麥商議,趁清廷派奕山、楊芳、隆文等未到,遂調齊兵艦,向虎門進攻。

    水師提督關天培正守靖遠、炮台,見英兵來攻,開炮轟擊,未中要害。

    英兵冒死攻入,天培無援,被英兵擊死。

    靖遠、威遠、橫檔三炮台并虎門均失守,總兵、遊擊、守備等同時殉難死。

    幸虧參贊大臣楊芳率湖南兵五千趕到,城内賴以保全。

    琦善已解京問罪,英兵屢次來攻,皆楊芳督兵殺退。

    次日,美國領事來營求見,楊芳命兵請入。

    美領事言英人本不願生事,但要求通商等語。

    ”楊芳言候上谕再議,遂将美領事為英求請通商等情,與怡良會沖具奏。

    道光帝不允,旨下促剿。

    是時,奕山等均到粵,看此局勢艱難,遂議請林則徐出來籌議。

    則徐言現在敵已深入,惟有将他誘出,将要口暗設梅花樁,用重炮把守,方能萬全。

    道光帝複授林則徐四品京堂,赴浙海會辦軍務。

    忽英領事命人親索煙價,被奕山喝退,于是整兵出戰,連燒毀英船三隻,斃英兵數百名,又誤傷美人數十。

    正然喜慰,忽飛報英兵率大隊前來,将天字炮台攻陷,港口水師六十多船亦被英兵使漢奸燒盡,現正攻打四方炮台,甚為吃緊。

    又報四方炮台全陷,奕山聞言大驚,幾乎跌倒。

    楊芳即率兵上城防守。

    英兵越戰越勇,清兵實難抵禦。

    經廣州府餘保純出去議款,由美人調停,議出四款,賠款讓香港等條,英人方才退兵。

    奕山捏詞謊奏,道光以為是親信老臣,傳旨準奏。

    清帝隻道和議既定,從此可以無事,哪知英人陽奉陰違,一面率軍艦退出虎門,先整頓香港,恢複廣東營業。

    伯麥與義律心想趁此兵威,興兵北犯,不意為飓風将坐船撞破,沉船無數。

    此時林公與鄧廷桢皆被劾谪戌伊犁。

    閩督換楊伯焘。

    楊公亦熱心拒外,見英兵攻廈門,急率兵抵禦,轟毀英艦數隻。

    奈英兵太猛,連陷炮台三座。

    金門鎮總兵江繼芸及副将都司等均陣亡,廈門失守。

    兩江總督裕謙視師至浙,正值清廷谕促裁兵。

    裕謙道:“英兵常增,我反裁兵,這是彰穆阿誤國了。

    ”忽報:“英兵來攻定海,已進竹山門,被我軍擊斷大桅,現已退去。

    ”次日報曉,峰嶺失陷,王總兵陣亡,竹山門失守,鄭總兵戰死,葛鎮台雲飛亦戰亡。

    裕謙道:“各處失守,浙海去矣。

    ”一面飛章出奏,一面召集部将,盟神誓衆,親讀誓文。

    正讀間,忽報英兵到來,裕謙即分遣兵将出城抗禦,殺死英兵數百。

    不料英兵勢重,招寶山、金雞嶺一時皆陷。

    英兵已臨城下,清兵紛紛逃避。

    裕謙無法,遂投沣池自盡。

    經家人救活,舁奔甯波餘姚,數日方逝。

    英兵乘勢入城,搜獲裕謙,又攻入甯波。

    清帝命奕經為揚威将軍,馳赴浙江防剿。

    奕經調集各省軍兵,先定進剿方略,然後出攻鎮海。

    總奈英軍勢重,又買通鄉勇,抗拒官兵,把清兵前隊全行覆滅。

    先是兩江總督伊裡布事涉通番,被逮人京。

    浙撫劉珂上表一道,說他并無私通情事,英人素所敬服,倘命他督浙,可弭戰禍。

    道光帝哪知他是一類,遂照準赦伊裡布罪,命他督浙。

    一到浙江,密令奕經暫勿出戰。

     英兵攻破浙海,轉入江蘇至吳淞口。

    提督陳化成甚得兵心,聞英兵到來,親自上台督戰。

    一炮将英艦擊沉,接連數炮,擊死英人數百。

    總督牛鑒見清兵得勝,大喜。

    忽見英艦一彈飛來,正落在面,他心一吓,實時奔回。

    衆兵見大帥奔回,以為炮台失守,遂紛紛逃散。

    英兵乘勢上岸,據了東炮台。

    化成竟中炮彈而死,英兵遂得兩炮台,轉陷上海。

    即由長江直入,連克瓜洲、鎮江,徑入江甯,經兩江總督牛鑒、浙督伊裡布、欽差大臣着英三人,議出賠款讓地各種賣國的條例,英人始允,中英和議告成。

    此道光二十四年也。

     不料為各國觊觎,均要仿照英例,與中國訂約通商。

    道光二十七年春月,授徐廣缙為兩廣總督,葉名琛為廣東巡撫。

    英人又申請二年前條約,經廣缙婉言謝卻,又見廣東紳民憤氣勃勃,恐犯衆怒,遂不敢再逞故志。

    道光二十九年四月,上谕嘉獎徐、葉兩督撫内安外之功,甚為榮耀。

    道光帝現已近古稀,不意經此一氣,時常也就有病,又經皇太後一死,皇四子福晉薩克達氏又病殁,因悲傷過度,竟緻一病不起。

    至三十年正月,乃召禦前大臣、軍機大臣等,令到正大光明殿匾後,取下秘匣,宜示禦書,乃是“早四子奕讠甯”五字,即立為太子。

    遂下顧命道:“朕死後,爾大臣等,宜夾輔太子,匡逮王室,宜以國計民生為重,朕亦不多言。

    ”延至日中,竟爾駕崩。

    皇四子率文武大臣等哭臨視殓,王大臣等奉皇太子奕許即位,是為文宗。

     次年改元鹹豐元年。

    即位後,留心政策,親賢遠佞,如林則徐、周天爵、達洪阿、姚瑩等,擢升重任,把穆耆這班奸佞革的革了,降的降了,真是朝野讴歌,萬民稱頌。

     鹹豐元年,兩廣歲饑,盜賊四起,東搶西掠,鬧得民不聊生,禀官官不理,弄得百姓無法,隻得自辦團練,以資保衛,這也是清朝的運氣,中國人民的大劫數。

    且說金田村内有個大首領,姓洪名秀全,是廣東花縣人氏,生于嘉慶十七年,幼失怙恃,及長,胸懷大志,因無家業,難以為生,遂想出一個救急的法子,以賣蔔餬口,往來兩粵。

    有位朱九濤先生,信奉耶稣,到處勸人行道。

    一日,秀全行至村市中,正遇朱先生講說基督教義,雲基督教推耶稣為教主,也尊崇上帝,上帝就予福祿,予人壽算,直說得天花亂墜。

    秀全聽之,半信半疑。

    次日,秀全就邀了同邑馮雲山去訪九濤,彼此各道名姓。

    九濤道:“久仰大名。

    ”秀全道:“昨聞先生法語,拓開心胸。

    ”越談越投機,遂拜九濤為師,誠心辦道。

    九濤死,秀全繼傳師道,後與雲山赴廣西,居桂平、武宣二縣間。

    桂平人楊秀清、韋昌輝,貴縣人秦日綱,武宜人蕭朝貴等,素與秀全莫逆,就将妹子嫁與秀全。

    秀全得了這些幫手,就派他們分投各處,設立教堂。

     秀全與馮雲山等想了一策,裝成假死,各處的人紛紛前來吊喪,赙義甚厚。

    過數日,說洪先生複生了,此事一哄,外面的人以為奇事,均來教堂瞧看。

    秀全道:“我死七天,走盡了三十三天,遇多少天神天将。

    我本不欲再曆塵世,總奈天帝說我塵根未淨,叫我仍回凡間,勸化愚民,俟功成緣滿,自然将我接升天界。

    臨了有幾句話,叫我不要洩漏。

    我想你們皆是愚民,不能不把這幾句說明。

    列位:現在清朝氣數已盡,人民将要受害;如要免害,可以入我的會,趕緊前來報名。

    每人會費銀五元;如未帶來,可以暫欠,改日納還可也。

    ”于是,蕭朝貴捧出一本簿子,擺在桌上,一面報,一面寫,登時寫清。

    此時,秀全見人已有數萬,遂欲刻期發難,共圖大事。

    一面令雲山去邀楊秀清、韋昌輝等,聚集金田村中,專候秀全到來行事。

    衆人聞秀全在土豪胡以晃家,即率衆前往,迎至金田。

    秀全見金田村來了許多豪客,互通姓名,秀全大喜。

    遂歃血訂盟,推秀全為首,秀清次之,其餘挨次序及。

    就在金田村中,豎起寫着“興漢滅胡”的大元帥旗幟。

    要知後事如何,且聽下回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