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二十三回 宋齊梁傳陳國俱都江左
關燈
小
中
大
逐,或使數女淫一男,或使數男淫一女。
又裸宮人,使與羝羊、猴、犬交。
又縛馬,仰于地,使宮人裸與之交。
一女子不肯裸衣從淫,斬之。
夜夢在竹林堂,有一女子罵曰:“悖逆無道,明年不及熟矣。
”乃于宮中求得一人,似所夢者斬之。
又夢所殺者罵曰:“我已訴于上帝矣,行當殺汝。
”宮中群言竹林堂有鬼。
帝出華林園,至竹林堂,見有紅袖相招,帝與群巫采女,射鬼于竹林堂。
壽寂之等抽刀直入,帝射之,不中而走。
阮佃夫追殺之,在位一年。
後湘東王彧即位,是為明帝。
封壽寂之等十四人為侯,遣建安王休仁讨江州。
台軍克江州,殺子勳,傳首建康。
明帝無子,嘗以宮人陳氏,賜嬖人李道兒,已有孕,複迎還,生子昱。
又密取諸王姬有孕者,納之宮中,生男,則殺其母而使寵姬母之。
帝每大宴,使諸妃婦女裸于前,與王皇後共觀以為樂。
後以扇障面,帝大怒之。
帝與魏戰敗,使蕭道成鎮淮陰。
道成收養豪傑,賓客始盛。
帝恐諸王謀帝位,殺諸王十五六人,惟恐昱之不立。
至是殂,在位七年。
太子昱立,年方十歲。
以蕭道成為中領軍,入直決事。
宋建平王景素起兵京口,蕭道成遣兵擊斬之。
宋主昱自京口既平,驕恣尤甚,誅戮大臣,慘裂其屍,以為歡笑。
嘗直入領軍府,道成方晝卧裸袒,昱令起立。
畫腹為的,引滿弓将射之。
道成斂容曰:“老臣無罪。
”乃更以骨箭,射中其臍,投弓大笑。
道成憂懼,密與袁粲、褚淵謀廢立。
粲曰:“主上年幼,微過易改,伊霍之事,非所宜行。
”淵默然。
道成命王敬則陰結帝左右楊玉夫等,使乘機便。
會帝乘露車,晚至新安寺,偷狗飲酒,醉還,乃使楊玉夫弒帝。
在位五年。
追廢為蒼梧王。
道成以太後令,迎立明帝第三子安成王準即位,是為順帝。
沈攸之、袁粲、劉秉各起兵,謀誅蕭道成,俱不克而死。
順帝在位三年,遂為蕭道成所篡。
帝曰:“願世世勿生帝王家。
”卒為道成所弒,滅其族。
宋亡,凡八主,共六十年。
齊高祖蕭道成,字伯紹,蕭何之後。
姿表英異,龍颡鐘聲,鱗文遍體。
肩有赤痣,似日月狀。
初仕宋,以功封齊公,進爵齊王。
竟代宋國,号齊帝。
深沉有大量,性清儉,博學能文。
在位四年殂。
太于頤立,是為世祖代帝。
世祖留心政事,務總大體,嚴而有斷,郡縣久于其職,長吏犯法,封刃行誅。
故永明之世,百姓豐樂,盜賊屏息。
然頗好遊宴華靡之事,常言恨之而未能改。
太子長懋早卒。
初,太子素惡西昌侯鸾,嘗曰:“我殊不喜此人,不解何故。
”及鸾得政,太子子孫無孑遺。
帝在位十一年殂,以朝事委其侄西昌侯鸾。
鸾奉太孫昭業立之,在位一年。
蕭鸾弒其君昭業,以太後令追廢為郁林王,而立新安王昭文,自為骠騎大将軍,錄尚書事,封宣城公。
昭文在位三月,蕭鸾廢之為海陵王,尋弒之。
鸾遂篡位,是為高宗明帝。
魏孝文帝宏,大舉伐齊,攻鐘離不克,遣使臨江數齊王之罪而還。
明帝躬親細務,綱目亦密,昧于為政之體,以蕭衍為雍州刺史。
在位一年殂,太子寶卷立。
每哭,辄雲喉痛。
大中大夫羊闡入臨,無發,俯仰帻脫。
寶卷辍哭大笑曰:“秃鹫啼來乎!”嬉戲無度,親信宦官。
始安王遙光與徐孝嗣、江佑、蕭坦之、江祀、劉喧六人,更直内省,分日帖敕。
雍州刺史蕭衍聞之,謂張宏策曰:“一國三公猶不堪,況六貴同朝,勢必相圖,亂将作矣。
避禍圖福,無如此州。
”乃密與宏策修武備,聚骁勇以萬數。
齊主殺其仆射江佑、侍中江祀。
始安王遙光起兵東城,右将軍蕭坦之讨平之。
齊主又殺其仆射蕭坦之領軍劉喧。
初,明帝臨殂,戒寶卷曰:“作事不可在人後。
”故齊主數與近習謀誅大臣,皆決于倉猝,于是大臣人人不自保。
齊主殺其司空徐孝嗣、将軍沈文季。
自是無忌憚,與近習大叫戲馬,常以五更就寝,至晡乃起。
台閣案奏,或不知所在。
五省黃案,皆為宦者裹魚肉還家。
時時出外遊走,驅斥所過人家,唯置空宅。
司尉擊鼓蹋圍,鼓所聞,奔走不暇衣履,犯者奮手格殺。
常以三四更中,鼓聲四出,火光照天,士民震驚,啼号塞路,嘗有婦臨産不得去,剖腹視其男女。
太尉陳顯達舉兵襲建康,敗死。
北豫州刺史裴叔業,以壽陽叛降魏。
齊遣将軍崔慧景将兵讨壽陽。
慧景還兵反。
奉江夏王寶元向建康,鼓叫臨城,台軍驚散,宮門閉,慧景引衆鬧之。
将軍左興盛望風退走,擒殺之。
時南豫州刺史蕭懿在小岘。
帝密遣使召之。
懿方食,投者而起,自彩石濟江擊慧景等。
慧景等戰敗皆死。
齊王昏淫益甚,嬖俸之徒皆号為鬼。
有趙鬼者,能讀《西京賦》,因齊後宮火,言于齊主曰:“柏梁既炎,建章是營。
”帝乃大起芳樂、玉壽等殿。
後宮服禦,極選珍奇,鑿為蓮花以貼地,令藩妃行其上,曰此步步生蓮花也。
又于苑中立市,以潘妃為市令,自為錄事,小有過失,妃則杖之。
敕虎贲不得進大荊子,嬖俸因緣為奸利,課一輸十,百姓盡困,号泣道路。
奪蕭懿兵權,以為尚書令。
初,懿之入援也,蕭衍使所親馳說懿曰:“誅賊之後,則有不賞之功。
當明君賢主,尚難自立,何況亂朝。
若滅賊之後,勒兵入宮,行伊霍故事,此萬世一時也。
如其不爾,便托外拒,遂還曆陽。
若複釋兵,受其高爵,必
又裸宮人,使與羝羊、猴、犬交。
又縛馬,仰于地,使宮人裸與之交。
一女子不肯裸衣從淫,斬之。
夜夢在竹林堂,有一女子罵曰:“悖逆無道,明年不及熟矣。
”乃于宮中求得一人,似所夢者斬之。
又夢所殺者罵曰:“我已訴于上帝矣,行當殺汝。
”宮中群言竹林堂有鬼。
帝出華林園,至竹林堂,見有紅袖相招,帝與群巫采女,射鬼于竹林堂。
壽寂之等抽刀直入,帝射之,不中而走。
阮佃夫追殺之,在位一年。
後湘東王彧即位,是為明帝。
封壽寂之等十四人為侯,遣建安王休仁讨江州。
台軍克江州,殺子勳,傳首建康。
明帝無子,嘗以宮人陳氏,賜嬖人李道兒,已有孕,複迎還,生子昱。
又密取諸王姬有孕者,納之宮中,生男,則殺其母而使寵姬母之。
帝每大宴,使諸妃婦女裸于前,與王皇後共觀以為樂。
後以扇障面,帝大怒之。
帝與魏戰敗,使蕭道成鎮淮陰。
道成收養豪傑,賓客始盛。
帝恐諸王謀帝位,殺諸王十五六人,惟恐昱之不立。
至是殂,在位七年。
太子昱立,年方十歲。
以蕭道成為中領軍,入直決事。
宋建平王景素起兵京口,蕭道成遣兵擊斬之。
宋主昱自京口既平,驕恣尤甚,誅戮大臣,慘裂其屍,以為歡笑。
嘗直入領軍府,道成方晝卧裸袒,昱令起立。
畫腹為的,引滿弓将射之。
道成斂容曰:“老臣無罪。
”乃更以骨箭,射中其臍,投弓大笑。
道成憂懼,密與袁粲、褚淵謀廢立。
粲曰:“主上年幼,微過易改,伊霍之事,非所宜行。
”淵默然。
道成命王敬則陰結帝左右楊玉夫等,使乘機便。
會帝乘露車,晚至新安寺,偷狗飲酒,醉還,乃使楊玉夫弒帝。
在位五年。
追廢為蒼梧王。
道成以太後令,迎立明帝第三子安成王準即位,是為順帝。
沈攸之、袁粲、劉秉各起兵,謀誅蕭道成,俱不克而死。
順帝在位三年,遂為蕭道成所篡。
帝曰:“願世世勿生帝王家。
”卒為道成所弒,滅其族。
宋亡,凡八主,共六十年。
齊高祖蕭道成,字伯紹,蕭何之後。
姿表英異,龍颡鐘聲,鱗文遍體。
肩有赤痣,似日月狀。
初仕宋,以功封齊公,進爵齊王。
竟代宋國,号齊帝。
深沉有大量,性清儉,博學能文。
在位四年殂。
太于頤立,是為世祖代帝。
世祖留心政事,務總大體,嚴而有斷,郡縣久于其職,長吏犯法,封刃行誅。
故永明之世,百姓豐樂,盜賊屏息。
然頗好遊宴華靡之事,常言恨之而未能改。
太子長懋早卒。
初,太子素惡西昌侯鸾,嘗曰:“我殊不喜此人,不解何故。
”及鸾得政,太子子孫無孑遺。
帝在位十一年殂,以朝事委其侄西昌侯鸾。
鸾奉太孫昭業立之,在位一年。
蕭鸾弒其君昭業,以太後令追廢為郁林王,而立新安王昭文,自為骠騎大将軍,錄尚書事,封宣城公。
昭文在位三月,蕭鸾廢之為海陵王,尋弒之。
鸾遂篡位,是為高宗明帝。
魏孝文帝宏,大舉伐齊,攻鐘離不克,遣使臨江數齊王之罪而還。
明帝躬親細務,綱目亦密,昧于為政之體,以蕭衍為雍州刺史。
在位一年殂,太子寶卷立。
每哭,辄雲喉痛。
大中大夫羊闡入臨,無發,俯仰帻脫。
寶卷辍哭大笑曰:“秃鹫啼來乎!”嬉戲無度,親信宦官。
始安王遙光與徐孝嗣、江佑、蕭坦之、江祀、劉喧六人,更直内省,分日帖敕。
雍州刺史蕭衍聞之,謂張宏策曰:“一國三公猶不堪,況六貴同朝,勢必相圖,亂将作矣。
避禍圖福,無如此州。
”乃密與宏策修武備,聚骁勇以萬數。
齊主殺其仆射江佑、侍中江祀。
始安王遙光起兵東城,右将軍蕭坦之讨平之。
齊主又殺其仆射蕭坦之領軍劉喧。
初,明帝臨殂,戒寶卷曰:“作事不可在人後。
”故齊主數與近習謀誅大臣,皆決于倉猝,于是大臣人人不自保。
齊主殺其司空徐孝嗣、将軍沈文季。
自是無忌憚,與近習大叫戲馬,常以五更就寝,至晡乃起。
台閣案奏,或不知所在。
五省黃案,皆為宦者裹魚肉還家。
時時出外遊走,驅斥所過人家,唯置空宅。
司尉擊鼓蹋圍,鼓所聞,奔走不暇衣履,犯者奮手格殺。
常以三四更中,鼓聲四出,火光照天,士民震驚,啼号塞路,嘗有婦臨産不得去,剖腹視其男女。
太尉陳顯達舉兵襲建康,敗死。
北豫州刺史裴叔業,以壽陽叛降魏。
齊遣将軍崔慧景将兵讨壽陽。
慧景還兵反。
奉江夏王寶元向建康,鼓叫臨城,台軍驚散,宮門閉,慧景引衆鬧之。
将軍左興盛望風退走,擒殺之。
時南豫州刺史蕭懿在小岘。
帝密遣使召之。
懿方食,投者而起,自彩石濟江擊慧景等。
慧景等戰敗皆死。
齊王昏淫益甚,嬖俸之徒皆号為鬼。
有趙鬼者,能讀《西京賦》,因齊後宮火,言于齊主曰:“柏梁既炎,建章是營。
”帝乃大起芳樂、玉壽等殿。
後宮服禦,極選珍奇,鑿為蓮花以貼地,令藩妃行其上,曰此步步生蓮花也。
又于苑中立市,以潘妃為市令,自為錄事,小有過失,妃則杖之。
敕虎贲不得進大荊子,嬖俸因緣為奸利,課一輸十,百姓盡困,号泣道路。
奪蕭懿兵權,以為尚書令。
初,懿之入援也,蕭衍使所親馳說懿曰:“誅賊之後,則有不賞之功。
當明君賢主,尚難自立,何況亂朝。
若滅賊之後,勒兵入宮,行伊霍故事,此萬世一時也。
如其不爾,便托外拒,遂還曆陽。
若複釋兵,受其高爵,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