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二十二回 走江東承舊統百歲雲奔

關燈
奮。

    峻聞四方兵起,逼遷帝于石頭城。

    王導密令張闿以太後诏谕三吳,使起義兵。

    會稽内史王舒、吳興太守盧潭、吳國内史蔡模、義興太守顧衆等,皆起兵應诏讨峻。

    峤等率諸軍同赴建康,戍卒四萬,旌旗七百餘裡。

    峻望之大懼。

    陶侃、溫峤等讨峻于石頭城,相持不決。

    侃欲西歸,峤曰:“夫子幽逼,乃臣子肝腦塗地之時,今日之勢,譬如騎虎,安可中下哉?”公若違衆獨返,義旗将回指于公矣。

    毛寶等勸侃分米以饷峤軍,侃督水軍向白石。

    庾亮、溫峤、趙孕等帥步兵向白石。

     蘇竣将八千人逆戰,侃部将彭世、李幹投之以矛,峻墜馬斬首,脔割之,焚其骨,三軍皆稱“萬歲”。

    餘衆大潰,峻司馬任護等共立峻弟逸為主,閉城自守。

    趙孕令将擊祖約于曆陽,約奔後趙,後為後趙所族。

    渚軍攻石頭城,建威長史滕含大破其兵,蘇逸、韓晃被獲,皆斬之。

    含部将曹據抱帝奔溫峤船,群臣見帝叩頭,号泣請罪。

    時宮殿灰燼,衆欲遷都,王導請鎮之以靜,收集散亡,京邑以安。

    帝不豫,帝二子丕、奕皆在襁褓,庾冰說帝以國有強敵,宜立長君,請以琅琊王嶽為嗣,帝許之。

    帝在位十七年崩。

     琅琊王嶽即位,是為康帝,亮陰不言,委政于庾冰、何充。

     帝在位二年崩,太子聘即位,是為穆帝。

    時方二歲,太後褚氏臨朝稱制。

    何充加侍中錄尚書事。

    江州都督庾翼卒,何充以桓溫英略過人,竟代翼。

    蜀漢主李勢驕淫,不恤國事,桓溫帥師伐之,拜表即行蔔策步卒直指成都。

    勢戰敗,乃面縛輿榇,詣軍門降。

    溫送勢及宗室瓞人于建康,興賢旌善,蜀人悅之。

    诏封勢為歸義侯,桓溫為臨賀郡公。

    既滅蜀,威名大震,朝廷憚之。

    會稽王昱以揚州刺史殷浩累辭征辟,固征之,乃起,有盛名,朝野推服,乃引為心膂以抗溫。

    殷浩銳志北伐。

    王羲之、王彪之以書勸之,不聽。

    初,姚戈仲之子姚襄降晉,诏屯谯城、曆陽。

    殷浩惡其強盛,屢遣客刺之,不諧。

    又潛遣魏憬襲襄。

     襄斬憬,至是北伐,又以襄為前驅。

    襄度浩榜至,陰伏甲以邀之。

    浩至山桑,襄縱兵擊之,浩大敗而歸。

    桓溫上疏請廢之,免為庶人,徒之信安。

    自此大權悉歸于溫矣。

    桓溫帥師伐秦,大敗秦兵于藍田,進軍霸上,三輔郡縣皆來歸。

    溫撫谕民人,使安堵複業,民争持牛酒迎勞,男女夾路觀之,耆老有垂泣者曰:“不圖今日複睹官軍。

    ” 北海五猛,少好學,倜傥有大志,不屑細務,人皆輕之。

     猛悠然自得,隐居華陰。

    聞桓溫入關,披褐谒之。

    扪虱而談當世之務,旁若無人。

    溫異之。

    徐曰:“江東無卿比也。

    ”初,溫指秦麥為糧,既而秦入悉芟麥,溫軍乏食,又數與秦戰不利,乃徙秦中三千餘戶而歸。

    溫欲與猛俱還,猛不就。

    桓溫率諸軍讨姚襄,與寮屬登平乘樓,北望中原歎曰:“遂使神州陸沉,百年垢墟,王夷甫諸人,不得辭其責矣。

    ”溫至伊水,姚襄迎戰,連敗而走。

    溫屯金墉,谒諸陵有毀壞者,修複之,置鎮戍而還。

    襄奔平陽,欲圖關中,帥師伐秦,大敗,為秦所殺。

    弟苌率其衆降秦,後叛秦,為後秦主。

    時謝安少有重名,前後征辟皆不就,桓居會稽,以山水文章自娛,雖為布衣,人皆以公輔期之,曰:“安石不出,如蒼生何?”安每遊東山,常以妓女自随。

    會稽王昱聞之曰:“安石既與人同樂,自不得不與人同憂,召之必至。

    ”安妻,劉妹也,見家門貴盛,而安獨靜退,謂:“大丈夫不當如此也。

    ”安掩鼻曰:“恐不免耳。

    ”年四十餘,桓溫請為司馬,安乃赴召。

    溫大喜,深禮重之。

    帝在位十七年崩。

    無嗣,大臣迎立成帝長子琅琊王丕,是為哀帝,在位四年崩。

    無子,母弟琅琊王奕即位。

     桓溫帥步騎五萬伐前燕,燕主晖求救于秦。

    秦主堅遣鄧羌救燕,與溫戰于枋頭,不利,奔還燕。

    吳王垂帥八千騎追之,及溫于襄邑,大破之。

    溫深恥喪敗,乃歸罪于袁真,奏免為庶人。

    真不服,表溫罪狀。

    朝廷不報,遂據壽春,叛降燕。

    及秦滅前燕。

    大司馬溫拔壽春,獲袁真子瑾斬之。

    桓溫恃其才略位望,陰蓄不臣之志。

    嘗撫枕歎曰:“大丈夫不能流芳百世,亦當遺臭萬年。

    ”溫欲先立功河朔,以收人望,還受九錫。

    及枋頭之敗,威名頓挫。

    既克壽春,謂參軍郗超曰:“足雪枋頭之恥乎?”超曰:“未也。

    ”“然則奈何?”超曰:“明公不能為伊霍之舉者,以無大威權鎮壓四海也。

    ”溫深以為然,遂與之定議。

    乃詣建康,宣太後令,廢帝奕為東海王,迎元帝少子會稽王昱立之,是為太宗簡文帝。

    帝奕在位六年而被廢,後得善終。

    溫威勢日盛,诏進溫丞相大司馬,留京輔政。

    溫固辭,仍請還鎮姑熟。

    帝在位二年崩,太子曜即位,是為烈宗孝武帝。

     桓溫入朝,都下洶洶,或雲欲誅王謝。

    因移帝室,王坦之甚懼,流汗沾衣,倒執手闆。

    謝安神色不變,從容款曲,與溫語移日。

     溫嘗以郗超為謀主,至是延見朝臣,使超卧帳中聽其言,适風動帳開。

    安笑曰:“郗生可謂入幕之賓矣。

    ”溫有疾,還姑熟,疾笃,諷求九錫,安與坦之故緩其事。

    時天子幼弱,外有強臣,安與坦之盡忠輔衛,卒安晉室。

    及大司馬桓溫卒,溫以世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