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六十回 吳佩孚失機退駐雞公山
關燈
小
中
大
上前,誰敢退後。
各兵齊聲道:“司令已經向前,咱們快些蜂擁向前殺敵罷。
”一衆奉軍,不顧性命,直奔戰壕,亂抛流彈。
直軍在壕内哪能存身,知道難守,隻得出壕逃奔。
張福來見此大怒,用手槍将敗兵擊斃,無奈兵敗如山倒,隻得退進長城,将城門關閉。
奉軍遂得戰壕,即将埋伏破去。
一面犒賞士兵,撫恤死亡,一面傳令攻城。
誰知奉軍在關前,一片皆是平地,又無掩護;直軍在城上,憑高視下,彈發如雨。
奉軍恐懼,皆要退卻。
學良道:“今日是我們生死關頭,如要退後,定用手槍轟死。
衆弟兄竭力抵抗,攻破城池,自有生機。
”奉軍個個複行向前,連傳三次命令,皆未攻破。
此一陣奉軍死傷太多,學良心中甚慘。
隻得硬着頭皮向前,令兵士架起重炮,對準城樓上面開去,隻聽咕咚一聲,将城樓打坍,再複一炮,又将城門打破,城上死屍直落。
學良見城打開,令敢死隊上前搶城。
敢死隊聞令,蜂擁向前,搶入城内。
奉軍後面全部跟入。
直軍紛紛退走,張福來止遏不住,隻得随衆退走,長城遂失。
奉軍得了長城,随即布防,并傳令催後軍速入,如遲,恐直軍大隊到來,不獨前日之功盡棄,大家皆要犧牲。
于是調第一軍姜登選速彩赴援,按下不提。
且說直軍張、董、彭三司令沿途收拾殘兵,直向九門口退禦。
此一陣直軍傷有一旅,奉軍較直軍加倍,所以學良急調後軍前進。
直軍退至九門口,在九門口布置防線,即令尖兵向後方總司令部告急請援。
吳司令接到告急電,唬得真魂出竅,說道:“長城何等堅固,況且又有重兵防守,如何能失?”想道:“是了。
奉軍注重正面,用全力大炮攻破。
今我兵已退九門,我若再從正面去,徒增傷亡,不如用艦隊赴秦皇島,舍舟登岸,攻他側面,襲奉天城,倘能得手,奉軍必撤山海關大隊回救,此所謂攻魏救趙之法。
”主意巳定,遂電知九門口,切宜堅守,切勿出攻。
如奉軍來攻,隻宜抵禦,等我有令來,再行反攻。
吳司令遂傳令率第三師往秦皇島進攻。
哪知張作霖早已料知此路是攻奉天省要道,特命奉省艦隊,全駐于此,以資防守。
吳司令水陸并進,皆無有效。
且說張學良将長城防線布置停當,遂傳令進兵攻九門口。
張作相仍為前敵總指揮,率隊前往,一到九門,将地勢看明,即用大炮轟擊。
直,軍彭司令忙率隊竭力抵禦,兩方皆傷亡甚重,終不肯退,連攻三次,皆未攻入。
學良心中焦急,說道:“九門口是天生的險阻,其中隻能用一人一騎,能有何法可破?”一看旁邊有一土阜,不甚高大,比九門口次多,不如先奪土阜,再攻九門。
計議已畢,遂進兵往攻。
不料直軍已知奉軍必先奪土阜,遂将口内架上機關槍,不住施放。
沖上土阜,奉軍亦用大炮向口内轟擊,口内直軍被炮轟稍有退避。
張作相看見,說道:“隻要你能退避,我就好設法沖進。
”遂全神窺探,兩下皆在口門亂放,直軍不能出來,奉軍也不能沖入。
約一時久,忽聽直軍大噪起來,紛紛倒退。
張作相見直軍退走,知有内變,遂領隊沖入,向前直追。
列位,直軍何以倒退,原來直軍誤聽,說後方被奉軍繞道攻來,截吾去路,若不早退,恐全軍覆沒。
張作相遂奪了九門口,心中大喜,一面犒賞前敵,一面報捷。
正在犒賞,忽見馮玉祥副官到來,說馮帥已撤兵回京戡亂。
學良心中不實在,以為是直軍誘敵,遂派偵探前去查探。
不一時,回來說,前面果無馮帥兵隊,學良遂電告其父。
作霖接電大喜,随複電說:“既是馮使來說,各軍長原守皆有防線,叫我軍不可前進,我兵可勿進取,暫且休息,切不可疏忽,以待後命。
”且說馮玉祥率領部下回京戡亂,将隊伍駐紮京奉鐵路。
自率二萬人回京,分駐各門,即入府谒曹總統,請下令命吳佩孚退兵,免傷生靈。
曹總統不但不允,反電吳佩孚,叫他回來讨馮。
吳接電,始知馮玉祥回京,遂将前線事托張福來、董政國、彭壽莘三人辦理,自率部下回京,與馮玉祥宣戰。
且說馮見總統不允,知道吳佩孚必回,即命胡景翼帶兵赴天津堵截佩孚。
佩孚回到天津,就在火車上設了司令部,令兵士沿津浦路布置防線,與馮玉祥、胡景翼、孫嶽開戰。
馮玉祥見吳佩孚在津浦路布防,即命孫、胡二人亦即布防,會師抗吳。
吳即傳令攻馮,怎奈久敗之後,又兼寡不敵衆,隻得率殘兵逃上戰艦,往青島而去,由青島轉奔長江,按下不表。
且說張、董、彭三人受吳使所托,隻得會議保守原防,怎奈九門口已失,奉軍又悍勇異常,三人無奈,遂率領殘部逃上兵艦。
哪知奉軍随後追來,各兵争命奪艦,秩序大亂,奈艦隻有三隻,不能容納多人,看看要沉。
董司令道:“不能再顧岸上人了。
”忙起碇開船。
碇手見兵湧上,諒難開船,遂用大刀将衆兵砍下,沉江死者甚多。
遂開船赴長江而來。
在岸敗兵顧命,隻得繳械投降。
學良傳令收容,暫且不說。
且說吳佩孚率領三艦敗入長江。
此時江浙戰事已經告終,浙被孫傳芳所取,蘇督已經回甯。
及佩孚到甯,遂派代表上岸,與蘇督商議,請他派兵援助。
哪知他此時已受段執政命令。
原來馮玉祥因曹總統不允所
各兵齊聲道:“司令已經向前,咱們快些蜂擁向前殺敵罷。
”一衆奉軍,不顧性命,直奔戰壕,亂抛流彈。
直軍在壕内哪能存身,知道難守,隻得出壕逃奔。
張福來見此大怒,用手槍将敗兵擊斃,無奈兵敗如山倒,隻得退進長城,将城門關閉。
奉軍遂得戰壕,即将埋伏破去。
一面犒賞士兵,撫恤死亡,一面傳令攻城。
誰知奉軍在關前,一片皆是平地,又無掩護;直軍在城上,憑高視下,彈發如雨。
奉軍恐懼,皆要退卻。
學良道:“今日是我們生死關頭,如要退後,定用手槍轟死。
衆弟兄竭力抵抗,攻破城池,自有生機。
”奉軍個個複行向前,連傳三次命令,皆未攻破。
此一陣奉軍死傷太多,學良心中甚慘。
隻得硬着頭皮向前,令兵士架起重炮,對準城樓上面開去,隻聽咕咚一聲,将城樓打坍,再複一炮,又将城門打破,城上死屍直落。
學良見城打開,令敢死隊上前搶城。
敢死隊聞令,蜂擁向前,搶入城内。
奉軍後面全部跟入。
直軍紛紛退走,張福來止遏不住,隻得随衆退走,長城遂失。
奉軍得了長城,随即布防,并傳令催後軍速入,如遲,恐直軍大隊到來,不獨前日之功盡棄,大家皆要犧牲。
于是調第一軍姜登選速彩赴援,按下不提。
且說直軍張、董、彭三司令沿途收拾殘兵,直向九門口退禦。
此一陣直軍傷有一旅,奉軍較直軍加倍,所以學良急調後軍前進。
直軍退至九門口,在九門口布置防線,即令尖兵向後方總司令部告急請援。
吳司令接到告急電,唬得真魂出竅,說道:“長城何等堅固,況且又有重兵防守,如何能失?”想道:“是了。
奉軍注重正面,用全力大炮攻破。
今我兵已退九門,我若再從正面去,徒增傷亡,不如用艦隊赴秦皇島,舍舟登岸,攻他側面,襲奉天城,倘能得手,奉軍必撤山海關大隊回救,此所謂攻魏救趙之法。
”主意巳定,遂電知九門口,切宜堅守,切勿出攻。
如奉軍來攻,隻宜抵禦,等我有令來,再行反攻。
吳司令遂傳令率第三師往秦皇島進攻。
哪知張作霖早已料知此路是攻奉天省要道,特命奉省艦隊,全駐于此,以資防守。
吳司令水陸并進,皆無有效。
且說張學良将長城防線布置停當,遂傳令進兵攻九門口。
張作相仍為前敵總指揮,率隊前往,一到九門,将地勢看明,即用大炮轟擊。
直,軍彭司令忙率隊竭力抵禦,兩方皆傷亡甚重,終不肯退,連攻三次,皆未攻入。
學良心中焦急,說道:“九門口是天生的險阻,其中隻能用一人一騎,能有何法可破?”一看旁邊有一土阜,不甚高大,比九門口次多,不如先奪土阜,再攻九門。
計議已畢,遂進兵往攻。
不料直軍已知奉軍必先奪土阜,遂将口内架上機關槍,不住施放。
沖上土阜,奉軍亦用大炮向口内轟擊,口内直軍被炮轟稍有退避。
張作相看見,說道:“隻要你能退避,我就好設法沖進。
”遂全神窺探,兩下皆在口門亂放,直軍不能出來,奉軍也不能沖入。
約一時久,忽聽直軍大噪起來,紛紛倒退。
張作相見直軍退走,知有内變,遂領隊沖入,向前直追。
列位,直軍何以倒退,原來直軍誤聽,說後方被奉軍繞道攻來,截吾去路,若不早退,恐全軍覆沒。
張作相遂奪了九門口,心中大喜,一面犒賞前敵,一面報捷。
正在犒賞,忽見馮玉祥副官到來,說馮帥已撤兵回京戡亂。
學良心中不實在,以為是直軍誘敵,遂派偵探前去查探。
不一時,回來說,前面果無馮帥兵隊,學良遂電告其父。
作霖接電大喜,随複電說:“既是馮使來說,各軍長原守皆有防線,叫我軍不可前進,我兵可勿進取,暫且休息,切不可疏忽,以待後命。
”且說馮玉祥率領部下回京戡亂,将隊伍駐紮京奉鐵路。
自率二萬人回京,分駐各門,即入府谒曹總統,請下令命吳佩孚退兵,免傷生靈。
曹總統不但不允,反電吳佩孚,叫他回來讨馮。
吳接電,始知馮玉祥回京,遂将前線事托張福來、董政國、彭壽莘三人辦理,自率部下回京,與馮玉祥宣戰。
且說馮見總統不允,知道吳佩孚必回,即命胡景翼帶兵赴天津堵截佩孚。
佩孚回到天津,就在火車上設了司令部,令兵士沿津浦路布置防線,與馮玉祥、胡景翼、孫嶽開戰。
馮玉祥見吳佩孚在津浦路布防,即命孫、胡二人亦即布防,會師抗吳。
吳即傳令攻馮,怎奈久敗之後,又兼寡不敵衆,隻得率殘兵逃上戰艦,往青島而去,由青島轉奔長江,按下不表。
且說張、董、彭三人受吳使所托,隻得會議保守原防,怎奈九門口已失,奉軍又悍勇異常,三人無奈,遂率領殘部逃上兵艦。
哪知奉軍随後追來,各兵争命奪艦,秩序大亂,奈艦隻有三隻,不能容納多人,看看要沉。
董司令道:“不能再顧岸上人了。
”忙起碇開船。
碇手見兵湧上,諒難開船,遂用大刀将衆兵砍下,沉江死者甚多。
遂開船赴長江而來。
在岸敗兵顧命,隻得繳械投降。
學良傳令收容,暫且不說。
且說吳佩孚率領三艦敗入長江。
此時江浙戰事已經告終,浙被孫傳芳所取,蘇督已經回甯。
及佩孚到甯,遂派代表上岸,與蘇督商議,請他派兵援助。
哪知他此時已受段執政命令。
原來馮玉祥因曹總統不允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