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二十三回 宋齊梁傳陳國俱都江左
關燈
小
中
大
生後悔。
”懿不從,至是齊主将殺之。
長史徐曜甫密具舟江渚,勸懿奔襄陽。
懿曰:“自古皆有死,豈有叛走尚書令耶?”帝賜懿藥于省中,懿且死,曰:“家弟在雍,深為朝廷憂之。
”懿既死,其弟雍州刺史衍起兵襄陽,荊州長史蕭穎冑,亦以荊州刺史南康王寶融起兵于江陵,乃以寶融敕署衍為都督前鋒諸軍事,移檄建康,數寶卷罪惡,稱奉海陵王昭文之母宣德皇太後令,以南康王宜纂承大統,廢寶卷為涪陵王。
上庸太守韋叡帥郡兵二千,倍道赴衍。
明帝第八子南康王寶融即位于江陵,是為和帝。
加蕭衍征東大将軍,都督征讨諸軍事,假黃钺。
時尚書令巴東公蕭穎冑卒,于是衆望皆歸于蕭衍。
衍引兵東下,寶卷與黃門及宮人習戰,而吝于軍賞,曰:“賊來獨取我耶?何為就我求物?”法茹珍、梅蟲兒說以悉誅大臣,将軍王珍國及其殿張稷等大懼,弒寶卷于含德殿,以黃油絹裹寶卷首,送詣右城,在位二年。
蕭衍入建康,以太後令,追廢寶卷為東昏侯,自為大司馬,承制下令大赦。
凡昏制謬賦,淫刑濫役,悉皆除蕩。
潘妃有中色,衍欲留之。
領軍王茂曰:“亡齊者,此物也。
”乃并茹法珍等誅之。
以宮女二千人,分赍将士。
”衍内有受禅之志。
沈約進曰:“齊祚已終,明公當承其運,今王業已成,遲延不取,若天子還都,公卿在位,則君臣份定,豈複有人同公作玻耶?”衍然之,遂即皇帝位,國号梁,廢和帝為巴陵王。
和帝在位一年而被篡,遷太後于别宮,封拜其功莊有差。
梁主欲以南海郗為巴陵國,徙巴陵王居之。
沈約曰:“不可慕虛名而受實禍。
”梁主乃使所殺鄭伯禽詣姑孰,以生金進王。
王曰:“我死不須金,醇醪足矣。
”乃飲沉醉,伯禽折殺之。
折殺者,敗其防而殺之也。
禦史中丞顔見遠不食而死。
齊亡,凡七主,共二十四年。
梁高祖武聲蕭衍,字叔達,蘭陵人,齊之疏族也。
母張氏,見菖蒲生花,旁人皆不見,吞而生衍。
狀貌殊特,日角龍顔。
舌文八字,頂有浮光。
右手有文曰武,居室常有雲氣。
長而英達,有文學。
既篡齊,乃蠱謗木、肺石二函,曰:“若有在位莫言而下欲有言者,投謗木函;若有功勞才器,宛沈莫達者,投肺石函。
”置五經博士,立州郡學,建孔予廟以重儒,善政頗多。
及其中年,惑于佛教。
禁文绮不得為人獸之形,為其剪裁,有乖仁恕。
罷宗廟牲牢,薦以疏果犧牲,皆以面為之。
為其有累冥道,朝野宜傳,以為宗廟不血食。
沈約卧病,夢齊和帝以劍斷其舌,呼道士奏章,稱禅代之事,不由己出。
梁主大怒,譴責數四。
約益俱,得惡疾而死。
帝益信因果,三次舍身于同泰寺,設四部無遮大會,釋禦服,持法衣,親為四衆講《捏盤經》、《三慧經》,群臣以錢億萬奉贖,表請還宮,三請乃許。
至真佛祖疊摩之言,反擯棄不用。
達摩渡江而去,蓋帝之所學者,佛中之皮毛。
至于收放心,養性靈,真正法門,曾不知學也。
同泰寺浮屠災,帝為起十二層浮屠,值侯景亂而止。
帝頗好邊功,使其弟臨川王宏伐魏,克梁城。
魏遣邢巒與中山王英合兵攻梁城。
宏懼,召諸将議旋師,呂僧珍勸之退。
魏人為之歌曰:“不畏蕭娘與呂姥,但畏合肥有韋虎。
”韋虎者,韋睿也。
會是夜暴風雨,軍中驚。
臨川王宏與數騎逃去,将士皆散歸,棄甲投戈,填滿水陸,死者五萬人。
魏中山王英與将軍楊大眼,乘勝領衆數十萬,進攻鐘離。
梁曹景宗、昌義之随方抗禦。
魏人晝夜苦攻,梁主命韋睿救鐘離,受景宗節度。
人畏魏兵衆盛,勸使緩行,睿曰:“魏人已堕吾腹中,卿曹勿憂也。
”遂至邵陵,梁主預敕景宗曰:“韋睿卿之鄉望,宜善敬之。
”景宗見睿禮其恭,梁主聞之曰:“二将和,師濟必矣。
”睿等預裝高艦,與魏橋平,先以艦擊其洲上軍,盡殪。
别以小船載草灌膏,焚其橋栅。
風怒火盛,煙塵晦冥,死士拔栅砍橋,倏忽俱盡。
軍人奮呼,聲震天地,魏軍大潰。
英脫身走,大眼等亦焚營去。
睿遣報昌義之,義之悲喜,不暇答語,但叫曰:“更生!更生!”魏降将王足獻計,請堰淮水以灌魏壽陽。
帝然之。
使水工陳承伯将軍祖口恒,發徐楊民假康絢都督諸軍事,共二十萬人築之。
南起浮山,北抵巉石,長九裡,下廣四十丈,上廣四十丈,高二十丈,圍以楊柳,軍壘列居其上。
至是淮水暴漲,堰壞,其聲如雷,聞三百裡。
緣淮城戍村落,十餘萬口,皆漂入海。
時東魏、西魏分為二。
東魏大行台侯景右足偏短,弓馬非其所長,而多謀略。
高歡使将兵十萬,專制河南。
景素輕高澄,及歡卒,遂以河南降西魏。
複遣郎中丁和奉表于梁,請以十三州内附。
梁主召群臣廷議,仆射謝舉等曰:“頃與魏通和,今納其叛臣非宜。
”梁主曰:“得景則塞北可清,豈宜膠柱。
”先是正月乙卯夜,梁主夢中原牧守皆以地來降,旦見朱異告之。
異曰:“此宇内混一之兆也。
”及丁和至,稱景定計,以正月乙卯夜。
梁主愈神之,然意猶未決,嘗言:“我國家如金瓯,無一傷缺,今勿受景地,脫緻紛纭,悔之何及?” 朱異揣知梁主意,遂定議納景,以景為大将軍,封河南王。
東魏大将軍高澄遣書于梁,複求通好。
帝召群臣議,司農卿傅峻曰:“高澄何事須和,必是設間,欲令侯景自疑,圖禍亂耳! 許之必堕其計。
”朱異
”懿不從,至是齊主将殺之。
長史徐曜甫密具舟江渚,勸懿奔襄陽。
懿曰:“自古皆有死,豈有叛走尚書令耶?”帝賜懿藥于省中,懿且死,曰:“家弟在雍,深為朝廷憂之。
”懿既死,其弟雍州刺史衍起兵襄陽,荊州長史蕭穎冑,亦以荊州刺史南康王寶融起兵于江陵,乃以寶融敕署衍為都督前鋒諸軍事,移檄建康,數寶卷罪惡,稱奉海陵王昭文之母宣德皇太後令,以南康王宜纂承大統,廢寶卷為涪陵王。
上庸太守韋叡帥郡兵二千,倍道赴衍。
明帝第八子南康王寶融即位于江陵,是為和帝。
加蕭衍征東大将軍,都督征讨諸軍事,假黃钺。
時尚書令巴東公蕭穎冑卒,于是衆望皆歸于蕭衍。
衍引兵東下,寶卷與黃門及宮人習戰,而吝于軍賞,曰:“賊來獨取我耶?何為就我求物?”法茹珍、梅蟲兒說以悉誅大臣,将軍王珍國及其殿張稷等大懼,弒寶卷于含德殿,以黃油絹裹寶卷首,送詣右城,在位二年。
蕭衍入建康,以太後令,追廢寶卷為東昏侯,自為大司馬,承制下令大赦。
凡昏制謬賦,淫刑濫役,悉皆除蕩。
潘妃有中色,衍欲留之。
領軍王茂曰:“亡齊者,此物也。
”乃并茹法珍等誅之。
以宮女二千人,分赍将士。
”衍内有受禅之志。
沈約進曰:“齊祚已終,明公當承其運,今王業已成,遲延不取,若天子還都,公卿在位,則君臣份定,豈複有人同公作玻耶?”衍然之,遂即皇帝位,國号梁,廢和帝為巴陵王。
和帝在位一年而被篡,遷太後于别宮,封拜其功莊有差。
梁主欲以南海郗為巴陵國,徙巴陵王居之。
沈約曰:“不可慕虛名而受實禍。
”梁主乃使所殺鄭伯禽詣姑孰,以生金進王。
王曰:“我死不須金,醇醪足矣。
”乃飲沉醉,伯禽折殺之。
折殺者,敗其防而殺之也。
禦史中丞顔見遠不食而死。
齊亡,凡七主,共二十四年。
梁高祖武聲蕭衍,字叔達,蘭陵人,齊之疏族也。
母張氏,見菖蒲生花,旁人皆不見,吞而生衍。
狀貌殊特,日角龍顔。
舌文八字,頂有浮光。
右手有文曰武,居室常有雲氣。
長而英達,有文學。
既篡齊,乃蠱謗木、肺石二函,曰:“若有在位莫言而下欲有言者,投謗木函;若有功勞才器,宛沈莫達者,投肺石函。
”置五經博士,立州郡學,建孔予廟以重儒,善政頗多。
及其中年,惑于佛教。
禁文绮不得為人獸之形,為其剪裁,有乖仁恕。
罷宗廟牲牢,薦以疏果犧牲,皆以面為之。
為其有累冥道,朝野宜傳,以為宗廟不血食。
沈約卧病,夢齊和帝以劍斷其舌,呼道士奏章,稱禅代之事,不由己出。
梁主大怒,譴責數四。
約益俱,得惡疾而死。
帝益信因果,三次舍身于同泰寺,設四部無遮大會,釋禦服,持法衣,親為四衆講《捏盤經》、《三慧經》,群臣以錢億萬奉贖,表請還宮,三請乃許。
至真佛祖疊摩之言,反擯棄不用。
達摩渡江而去,蓋帝之所學者,佛中之皮毛。
至于收放心,養性靈,真正法門,曾不知學也。
同泰寺浮屠災,帝為起十二層浮屠,值侯景亂而止。
帝頗好邊功,使其弟臨川王宏伐魏,克梁城。
魏遣邢巒與中山王英合兵攻梁城。
宏懼,召諸将議旋師,呂僧珍勸之退。
魏人為之歌曰:“不畏蕭娘與呂姥,但畏合肥有韋虎。
”韋虎者,韋睿也。
會是夜暴風雨,軍中驚。
臨川王宏與數騎逃去,将士皆散歸,棄甲投戈,填滿水陸,死者五萬人。
魏中山王英與将軍楊大眼,乘勝領衆數十萬,進攻鐘離。
梁曹景宗、昌義之随方抗禦。
魏人晝夜苦攻,梁主命韋睿救鐘離,受景宗節度。
人畏魏兵衆盛,勸使緩行,睿曰:“魏人已堕吾腹中,卿曹勿憂也。
”遂至邵陵,梁主預敕景宗曰:“韋睿卿之鄉望,宜善敬之。
”景宗見睿禮其恭,梁主聞之曰:“二将和,師濟必矣。
”睿等預裝高艦,與魏橋平,先以艦擊其洲上軍,盡殪。
别以小船載草灌膏,焚其橋栅。
風怒火盛,煙塵晦冥,死士拔栅砍橋,倏忽俱盡。
軍人奮呼,聲震天地,魏軍大潰。
英脫身走,大眼等亦焚營去。
睿遣報昌義之,義之悲喜,不暇答語,但叫曰:“更生!更生!”魏降将王足獻計,請堰淮水以灌魏壽陽。
帝然之。
使水工陳承伯将軍祖口恒,發徐楊民假康絢都督諸軍事,共二十萬人築之。
南起浮山,北抵巉石,長九裡,下廣四十丈,上廣四十丈,高二十丈,圍以楊柳,軍壘列居其上。
至是淮水暴漲,堰壞,其聲如雷,聞三百裡。
緣淮城戍村落,十餘萬口,皆漂入海。
時東魏、西魏分為二。
東魏大行台侯景右足偏短,弓馬非其所長,而多謀略。
高歡使将兵十萬,專制河南。
景素輕高澄,及歡卒,遂以河南降西魏。
複遣郎中丁和奉表于梁,請以十三州内附。
梁主召群臣廷議,仆射謝舉等曰:“頃與魏通和,今納其叛臣非宜。
”梁主曰:“得景則塞北可清,豈宜膠柱。
”先是正月乙卯夜,梁主夢中原牧守皆以地來降,旦見朱異告之。
異曰:“此宇内混一之兆也。
”及丁和至,稱景定計,以正月乙卯夜。
梁主愈神之,然意猶未決,嘗言:“我國家如金瓯,無一傷缺,今勿受景地,脫緻紛纭,悔之何及?” 朱異揣知梁主意,遂定議納景,以景為大将軍,封河南王。
東魏大将軍高澄遣書于梁,複求通好。
帝召群臣議,司農卿傅峻曰:“高澄何事須和,必是設間,欲令侯景自疑,圖禍亂耳! 許之必堕其計。
”朱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