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二十二回 走江東承舊統百歲雲奔
關燈
小
中
大
熙才弱,使弟沖代領其衆。
沖稱溫遺命,以少于元為嗣,時方五歲。
沖既代溫居任,盡忠王室,以謝安素有重望,以揚州讓安。
桓氏宗族莫不苦谏,沖處之淡然。
時秦主堅并吞各國,日漸強盛,用兵寇晉梁、益二州,遂取成都,朝廷方以秦寇為憂。
诏求文武良将,可禦北方者。
謝安以兄子元對。
诏以元監江北諸軍,鎮廣陵。
元得劉牢之等為參軍,戰無不克,敵人畏之。
秦主堅會群臣于太極殿,謀大舉伐晉,群臣皆以為未可,惟慕容垂、姚苌心懷異志,勸之伐晉。
陽平以苻融以福德歲星在吳,天道不順,谏之甚力。
堅曰:“以吾之衆,投鞭于江,足以斷彼之流,擊之猶疾風之掃秋葉耳。
” 堅所幸張夫人,亦谏。
堅曰:“軍旅之事,非婦人所知。
”堅令陽平公融,督後将罕張蚝、冠軍将軍慕容垂等帥步騎二十五萬,又以姚苌為龍骧将罕,督益、梁二州諸軍為前鋒。
堅帥戍卒六十餘萬,騎二十七萬,旗鼓相望,前後千裡,為後繼以伐晉。
晉令謝石、謝玄率衆人萬拒之。
秦兵至颍口,兵既盛。
都下震恐。
元入問計于謝安,安夷然答曰:“已别有旨。
”既而寂然。
桓沖深以根本為憂,令精銳三千入援京師。
謝安固卻之,曰:“朝廷處分,兵甲無阙,西藩且留以為防。
”沖歎曰:“今大敵将至,謝安乃遊談不暇,遣諸不經事之少年拒之,吾其為左衽矣。
”秦将軍梁成帥衆五萬屯洛澗。
謝石、謝玄去洛澗二十五裡而軍,憚成不敢進。
苻融遣晉舊臣朱序來說謝石、謝玄等使降。
序私謂右等曰:“若秦首方之衆盡至,此誠難與為敵。
今乘諸軍未集,宜速攻之,若敗其前鋒,則彼奪氣,遂可破也。
”石等從序言。
謝玄令劉牢之率精兵五千趨洛澗,梁成阻澗為陣以待之。
牢之直前渡水攻成,大破之,斬成。
分兵斷其歸路,秦步卒崩潰,争赴淮水,士卒死者一萬五千人。
石等諸軍水陸繼進,秦主堅與陽平公融登壽陽城望之,見晉兵步伐嚴整,又望見八公山草木,皆以為晉兵。
顧謂融曰:“此亦勁敵,何謂弱也?”怃然始有懼色。
秦兵逼淝水而陣,晉兵不得渡。
謝玄遣使謂平陽公融曰:“君懸軍深入,而置陣逼水,此乃持久之計,非欲速戰者也。
若移陣少卻,晉兵得渡,以決勝負,不亦善乎?”秦諸将皆曰:“我衆彼寡,不如遏之,使不得上,可以萬全。
”堅曰:“但引兵少卻,使之半渡,我以鐵騎蹙而殺之,無不勝矣。
”融亦以為然,遂麾兵使卻。
朱序在陣後呼曰:“秦兵敗矣。
”從聞之,不知其實,相傳以為果敗,衆遂大潰,不可複正。
謝玄、謝琰、桓伊等引兵渡水擊之。
融馳騎略陣,欲以止退者,馬倒,為晉兵所殺。
玄等乘勝追擊,至于青岡,秦兵大敗,自相踐踏而死者,蔽野塞川。
其走者聞風聲鶴唳,皆以為晉兵且至,晝夜不敢息,早行露宿,加以饑凍,死者十七八。
朱序與張天錫皆奔還晉。
秦主堅中流矢,單騎走秦,遂因而亂亡,詳見二十四回。
桓沖聞謝玄等成功,自悔失言,慚恨成疾而卒。
時北方大亂,而江左獨偏安無事。
帝溺于酒色,迨謝安諸人卒後,委政于琅琊王道子。
道子亦嗜酒,日與帝酣歌為事。
又崇尚浮屠,窮奢極多,所親昵者僧尼,近侍弄權,賄賂公行。
長星現,自須女至于哭星,帝心惡之,于華林園舉酒祝之,祝曰:“長星,吾勸汝一杯酒,自古豈有萬年天子耶?”帝嗜酒,流連内殿。
張貴人寵冠後宮,年近三十,帝戲之曰:“汝以年亦當廢矣,吾意更屬少者。
”已而醉,寝清暑殿。
貴人使婢以被蒙帝面而弒之。
帝在位二十四年。
貴人重賂左右曰:“因魇暴崩。
”時太子闇弱,會稽王道子昏荒,遂不複推問。
太子德即位,是為安帝,道子進位太傅。
安帝幼而不慧,口不能言寒暑,饑飽不辨,飲食寝興,不能自主。
母帝琅琊王德文,常侍左右,為之節制。
初,烈宗武帝患母弟道子驕恣專權,以王恭都督青、兖等州諸軍事,殷仲堪都督荊,益、甯州軍事,以暗制之。
桓溫子桓玄自負才地,以豪傑自居朝廷,疑而不用,拜太子洗馬,出為義興守,玄郁不得志,歎曰:“父為九州島伯,兒為五湖長。
”遂棄官歸家,居江陵,使勢豪橫,士民畏之。
殷仲堪以桓氏累世臨荊州,禮而用之。
時王國寶與王緒依附會稽王道子,而惡王恭。
恭遣使與殷仲堪謀誅國寶等,桓玄亦說仲堪,興晉陽之甲,以除君側之惡,仲堪然之。
上表罪狀王國寶及王緒。
興兵讨之。
道子欲求姑息,乃賜國寶死,斬緒于市,遣使謝恭。
恭乃罷兵還京口。
未幾,王恭複興兵反,約毀仲堪、桓玄同反。
玄陷江州,加會稽王道子黃钺,讨王恭。
時恭仗劉牢之為爪牙。
而以部曲将遇之。
牢之負才懷恨。
會稽王道子之子元顯知之,遣人說使叛恭,事成,授以恭位号。
牢之從之,執恭以降,斬之,以牢之都督青、兖七州軍事。
道子又以重利啖桓玄及楊佺期,使讨殷仲堪。
玄與佺期等雖喜于朝命,而資仲堪兵勢,不得不與之合,乃聯名上疏,申理仲堪無罪。
乃以桓玄為江州刺史,複以殷仲堪為荊州刺史,敕使回軍。
殷仲堪恐桓玄跋扈,乃與楊佺期結婚為援。
玄引兵擊殺仲堪,與佺期克荊、雍二州,求
沖稱溫遺命,以少于元為嗣,時方五歲。
沖既代溫居任,盡忠王室,以謝安素有重望,以揚州讓安。
桓氏宗族莫不苦谏,沖處之淡然。
時秦主堅并吞各國,日漸強盛,用兵寇晉梁、益二州,遂取成都,朝廷方以秦寇為憂。
诏求文武良将,可禦北方者。
謝安以兄子元對。
诏以元監江北諸軍,鎮廣陵。
元得劉牢之等為參軍,戰無不克,敵人畏之。
秦主堅會群臣于太極殿,謀大舉伐晉,群臣皆以為未可,惟慕容垂、姚苌心懷異志,勸之伐晉。
陽平以苻融以福德歲星在吳,天道不順,谏之甚力。
堅曰:“以吾之衆,投鞭于江,足以斷彼之流,擊之猶疾風之掃秋葉耳。
” 堅所幸張夫人,亦谏。
堅曰:“軍旅之事,非婦人所知。
”堅令陽平公融,督後将罕張蚝、冠軍将軍慕容垂等帥步騎二十五萬,又以姚苌為龍骧将罕,督益、梁二州諸軍為前鋒。
堅帥戍卒六十餘萬,騎二十七萬,旗鼓相望,前後千裡,為後繼以伐晉。
晉令謝石、謝玄率衆人萬拒之。
秦兵至颍口,兵既盛。
都下震恐。
元入問計于謝安,安夷然答曰:“已别有旨。
”既而寂然。
桓沖深以根本為憂,令精銳三千入援京師。
謝安固卻之,曰:“朝廷處分,兵甲無阙,西藩且留以為防。
”沖歎曰:“今大敵将至,謝安乃遊談不暇,遣諸不經事之少年拒之,吾其為左衽矣。
”秦将軍梁成帥衆五萬屯洛澗。
謝石、謝玄去洛澗二十五裡而軍,憚成不敢進。
苻融遣晉舊臣朱序來說謝石、謝玄等使降。
序私謂右等曰:“若秦首方之衆盡至,此誠難與為敵。
今乘諸軍未集,宜速攻之,若敗其前鋒,則彼奪氣,遂可破也。
”石等從序言。
謝玄令劉牢之率精兵五千趨洛澗,梁成阻澗為陣以待之。
牢之直前渡水攻成,大破之,斬成。
分兵斷其歸路,秦步卒崩潰,争赴淮水,士卒死者一萬五千人。
石等諸軍水陸繼進,秦主堅與陽平公融登壽陽城望之,見晉兵步伐嚴整,又望見八公山草木,皆以為晉兵。
顧謂融曰:“此亦勁敵,何謂弱也?”怃然始有懼色。
秦兵逼淝水而陣,晉兵不得渡。
謝玄遣使謂平陽公融曰:“君懸軍深入,而置陣逼水,此乃持久之計,非欲速戰者也。
若移陣少卻,晉兵得渡,以決勝負,不亦善乎?”秦諸将皆曰:“我衆彼寡,不如遏之,使不得上,可以萬全。
”堅曰:“但引兵少卻,使之半渡,我以鐵騎蹙而殺之,無不勝矣。
”融亦以為然,遂麾兵使卻。
朱序在陣後呼曰:“秦兵敗矣。
”從聞之,不知其實,相傳以為果敗,衆遂大潰,不可複正。
謝玄、謝琰、桓伊等引兵渡水擊之。
融馳騎略陣,欲以止退者,馬倒,為晉兵所殺。
玄等乘勝追擊,至于青岡,秦兵大敗,自相踐踏而死者,蔽野塞川。
其走者聞風聲鶴唳,皆以為晉兵且至,晝夜不敢息,早行露宿,加以饑凍,死者十七八。
朱序與張天錫皆奔還晉。
秦主堅中流矢,單騎走秦,遂因而亂亡,詳見二十四回。
桓沖聞謝玄等成功,自悔失言,慚恨成疾而卒。
時北方大亂,而江左獨偏安無事。
帝溺于酒色,迨謝安諸人卒後,委政于琅琊王道子。
道子亦嗜酒,日與帝酣歌為事。
又崇尚浮屠,窮奢極多,所親昵者僧尼,近侍弄權,賄賂公行。
長星現,自須女至于哭星,帝心惡之,于華林園舉酒祝之,祝曰:“長星,吾勸汝一杯酒,自古豈有萬年天子耶?”帝嗜酒,流連内殿。
張貴人寵冠後宮,年近三十,帝戲之曰:“汝以年亦當廢矣,吾意更屬少者。
”已而醉,寝清暑殿。
貴人使婢以被蒙帝面而弒之。
帝在位二十四年。
貴人重賂左右曰:“因魇暴崩。
”時太子闇弱,會稽王道子昏荒,遂不複推問。
太子德即位,是為安帝,道子進位太傅。
安帝幼而不慧,口不能言寒暑,饑飽不辨,飲食寝興,不能自主。
母帝琅琊王德文,常侍左右,為之節制。
初,烈宗武帝患母弟道子驕恣專權,以王恭都督青、兖等州諸軍事,殷仲堪都督荊,益、甯州軍事,以暗制之。
桓溫子桓玄自負才地,以豪傑自居朝廷,疑而不用,拜太子洗馬,出為義興守,玄郁不得志,歎曰:“父為九州島伯,兒為五湖長。
”遂棄官歸家,居江陵,使勢豪橫,士民畏之。
殷仲堪以桓氏累世臨荊州,禮而用之。
時王國寶與王緒依附會稽王道子,而惡王恭。
恭遣使與殷仲堪謀誅國寶等,桓玄亦說仲堪,興晉陽之甲,以除君側之惡,仲堪然之。
上表罪狀王國寶及王緒。
興兵讨之。
道子欲求姑息,乃賜國寶死,斬緒于市,遣使謝恭。
恭乃罷兵還京口。
未幾,王恭複興兵反,約毀仲堪、桓玄同反。
玄陷江州,加會稽王道子黃钺,讨王恭。
時恭仗劉牢之為爪牙。
而以部曲将遇之。
牢之負才懷恨。
會稽王道子之子元顯知之,遣人說使叛恭,事成,授以恭位号。
牢之從之,執恭以降,斬之,以牢之都督青、兖七州軍事。
道子又以重利啖桓玄及楊佺期,使讨殷仲堪。
玄與佺期等雖喜于朝命,而資仲堪兵勢,不得不與之合,乃聯名上疏,申理仲堪無罪。
乃以桓玄為江州刺史,複以殷仲堪為荊州刺史,敕使回軍。
殷仲堪恐桓玄跋扈,乃與楊佺期結婚為援。
玄引兵擊殺仲堪,與佺期克荊、雍二州,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