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十八回 二百年曹操起漢室三分
關燈
小
中
大
得與政,學不平之。
又遣客刺殺議郎邴尊,并欲殺尊妻母宣。
宣以女猛在宮為貴人,馳白帝。
帝大怒,呼中常侍單超、徐璜,黃門令貝瑷,小黃門左悺、唐衡,定計誅之。
瑷等請劍戟士千餘人,共圍冀第,收大将軍印绶,冀與妻孫壽皆自殺。
悉收梁氏、孫氏,無少長皆棄市,賓客故吏免黜者三百餘人,百姓莫不稱快。
收冀财貨,合三十餘萬萬,以充王府之用,減天下稅租之半;散其苑囿,以業窮民;封單超、徐璜等為列侯,世謂之五侯。
梁冀新誅,用黃瓊、陳蕃,瓊辟範滂,蕃辟徐穉等,而海内翕然望治。
立貴人窦氏為皇後,乃窦融之玄孫窦武女也。
時太學諸生三萬人,郭泰及颍川賈彪為之冠,與李膺、陳蕃、王暢更相褒重,于是中外承風,兌以臧否相尚,自公卿以下,莫不畏其貶議,屣履到門。
河南張成善風角,推占當赦,教子殺人。
司隸李膺督促收捕,既而逢宥獲免,膺愈懷憤疾。
竟案殺之。
張成素以方技交通宦官,帝亦頗信其占,宦官教成子弟牢修告膺等養太學遊士,交結諸郡生徒,互相驅馳,共為部黨,诽讪朝廷,疑亂風俗。
于是天子震怒。
班卞郡國收捕黨人,布告天下,使同忿疾,案經三府,大尉陳蕃卻之曰:“今所案者,皆海内人譽,憂國忠公之臣,此等猶将十世宥也,豈有罪名不彰,而緻收掠者乎?”不肯平署。
帝愈怒,遂下膺等于黃門北寺獄。
其辭所連及,杜密、陳翔、陳實、範滂之徒二百餘人,或逃遁不獲,皆懸金購募,使者四出相望,陳實日:“吾不就獄,衆無所恃。
”乃自往請囚。
範滂至獄,獄吏謂曰:“凡坐系者,皆祭臯陶。
”滂曰:“臯陶古之直臣,知滂無罪,将理之于帝,如其有罪,祭之何益?”陳蕃上書極谏,帝諱其言切,托言蕃辟召非其人,策免之。
陳蕃既免,朝廷震栗,莫敢複為黨人言者。
賈彪曰:“吾不西行,大禍不解。
”乃入洛陽,說窦武、霍谞等,使訟之。
窦武上疏極谏,霍谞為之表情,帝意稍解,使中常侍主甫就獄訊黨人。
範滂等皆三木囊頭,暴限階下,甫以次辯,語曰:“卿等更相拔舉,疊為唇齒,其意何如?”滂曰:“見善如不及,見惡如探湯。
滂欲使善善同其清,惡惡同其污,惟王政之所願聞,不知更以為黨。
古之修善,自求多福,今之修善,身陷大戮。
身死之日,願埋滂于首陽山側,上不負皇天,下不愧夷齊。
”甫愍然,為之改容,乃得并解桎梏。
李膺等又多引宦官子弟,宦官懼,請帝以天時宜赦,乃赦天下黨人二百餘人,放歸田裡,書名三府,禁锢終身。
桓帝在位二十一年崩,無子,窦後與窦武求宗室賢者。
侍禦史劉儵以章帝玄孫、渎亭侯苌之子寵對。
武白窦後,迎立之,是為靈帝,時年十二歲,窦太後臨朝。
初,窦太後之立,陳蕃有力焉,及臨朝,政無大小,皆委于蕃,蕃與窦武同心戮力以獎王室,征天下名賢,李膺、杜密、尹勳、劉瑜等皆列朝廷,天下之士莫不延頸想望太平。
而中常侍曹節、王甫等共相朋結,谄事太後。
太後信之,蕃、武疾焉。
會有日食之變,蕃謂武曰:“昔蕭望之困于一石顯,況今石顯數十輩乎。
可因日食,罷斥宦官,以塞天變。
”武乃白太後,請誅曹節等,太後猶豫未忍,曹節召尚書,脅使作诏闆,拜王甫為黃門令,持節捕收武等。
陳蕃聞難,将官屬諸生八十餘人,并拔刀,突入尚書門,攘臂呼曰:“大将軍忠以衛國,黃門反逆,何雲安氏不道耶?”王甫使劍士收蕃,送北寺獄,即日殺之。
時張奂征還,節等以奂新至,不知本謀,矯制使奂率五營士讨武。
甫将千餘人,出與奂合,圍武,武自殺。
遂遷太後于南宮,張奂遷大司農,封侯。
奂深病為節等所賣,固辭不受,于是群小得志,士大夫皆喪氣。
宦官深惡李膺等,複申黨人之禁,侯覽怨張儉尤甚,诏捕儉及李膺、杜密、朱寓、荀昱、翟超、劉儒、範滂等,請下州郡考治。
時上年十四,問曹節曰:“何以謂之鈎黨?”對曰:“鈎黨者,即黨人也。
”上日:“黨人何惡,而欲誅之?”對曰:“欲為不軌。
”上曰:“不軌欲何如?”對曰:“欲圖社稷。
”上乃可其奏。
或謂膺曰:“可去矣?”對曰:“事不辭難,罪不逃刑,臣之節也。
吾年已六十,死生有命,去将安之?”乃詣诏獄,考死。
汝南督郵吳道,受诏捕範滂,至征羌,抱诏書閉傅舍,伏牀而泣,一縣不知所為。
滂聞之,曰:“必為我也。
”即自詣獄。
縣令郭揖大驚,出解印绶,引與俱亡,曰:“天下大矣,子何為在此?”滂曰:“滂死則禍已,何敢以罪累君
又遣客刺殺議郎邴尊,并欲殺尊妻母宣。
宣以女猛在宮為貴人,馳白帝。
帝大怒,呼中常侍單超、徐璜,黃門令貝瑷,小黃門左悺、唐衡,定計誅之。
瑷等請劍戟士千餘人,共圍冀第,收大将軍印绶,冀與妻孫壽皆自殺。
悉收梁氏、孫氏,無少長皆棄市,賓客故吏免黜者三百餘人,百姓莫不稱快。
收冀财貨,合三十餘萬萬,以充王府之用,減天下稅租之半;散其苑囿,以業窮民;封單超、徐璜等為列侯,世謂之五侯。
梁冀新誅,用黃瓊、陳蕃,瓊辟範滂,蕃辟徐穉等,而海内翕然望治。
立貴人窦氏為皇後,乃窦融之玄孫窦武女也。
時太學諸生三萬人,郭泰及颍川賈彪為之冠,與李膺、陳蕃、王暢更相褒重,于是中外承風,兌以臧否相尚,自公卿以下,莫不畏其貶議,屣履到門。
河南張成善風角,推占當赦,教子殺人。
司隸李膺督促收捕,既而逢宥獲免,膺愈懷憤疾。
竟案殺之。
張成素以方技交通宦官,帝亦頗信其占,宦官教成子弟牢修告膺等養太學遊士,交結諸郡生徒,互相驅馳,共為部黨,诽讪朝廷,疑亂風俗。
于是天子震怒。
班卞郡國收捕黨人,布告天下,使同忿疾,案經三府,大尉陳蕃卻之曰:“今所案者,皆海内人譽,憂國忠公之臣,此等猶将十世宥也,豈有罪名不彰,而緻收掠者乎?”不肯平署。
帝愈怒,遂下膺等于黃門北寺獄。
其辭所連及,杜密、陳翔、陳實、範滂之徒二百餘人,或逃遁不獲,皆懸金購募,使者四出相望,陳實日:“吾不就獄,衆無所恃。
”乃自往請囚。
範滂至獄,獄吏謂曰:“凡坐系者,皆祭臯陶。
”滂曰:“臯陶古之直臣,知滂無罪,将理之于帝,如其有罪,祭之何益?”陳蕃上書極谏,帝諱其言切,托言蕃辟召非其人,策免之。
陳蕃既免,朝廷震栗,莫敢複為黨人言者。
賈彪曰:“吾不西行,大禍不解。
”乃入洛陽,說窦武、霍谞等,使訟之。
窦武上疏極谏,霍谞為之表情,帝意稍解,使中常侍主甫就獄訊黨人。
範滂等皆三木囊頭,暴限階下,甫以次辯,語曰:“卿等更相拔舉,疊為唇齒,其意何如?”滂曰:“見善如不及,見惡如探湯。
滂欲使善善同其清,惡惡同其污,惟王政之所願聞,不知更以為黨。
古之修善,自求多福,今之修善,身陷大戮。
身死之日,願埋滂于首陽山側,上不負皇天,下不愧夷齊。
”甫愍然,為之改容,乃得并解桎梏。
李膺等又多引宦官子弟,宦官懼,請帝以天時宜赦,乃赦天下黨人二百餘人,放歸田裡,書名三府,禁锢終身。
桓帝在位二十一年崩,無子,窦後與窦武求宗室賢者。
侍禦史劉儵以章帝玄孫、渎亭侯苌之子寵對。
武白窦後,迎立之,是為靈帝,時年十二歲,窦太後臨朝。
初,窦太後之立,陳蕃有力焉,及臨朝,政無大小,皆委于蕃,蕃與窦武同心戮力以獎王室,征天下名賢,李膺、杜密、尹勳、劉瑜等皆列朝廷,天下之士莫不延頸想望太平。
而中常侍曹節、王甫等共相朋結,谄事太後。
太後信之,蕃、武疾焉。
會有日食之變,蕃謂武曰:“昔蕭望之困于一石顯,況今石顯數十輩乎。
可因日食,罷斥宦官,以塞天變。
”武乃白太後,請誅曹節等,太後猶豫未忍,曹節召尚書,脅使作诏闆,拜王甫為黃門令,持節捕收武等。
陳蕃聞難,将官屬諸生八十餘人,并拔刀,突入尚書門,攘臂呼曰:“大将軍忠以衛國,黃門反逆,何雲安氏不道耶?”王甫使劍士收蕃,送北寺獄,即日殺之。
時張奂征還,節等以奂新至,不知本謀,矯制使奂率五營士讨武。
甫将千餘人,出與奂合,圍武,武自殺。
遂遷太後于南宮,張奂遷大司農,封侯。
奂深病為節等所賣,固辭不受,于是群小得志,士大夫皆喪氣。
宦官深惡李膺等,複申黨人之禁,侯覽怨張儉尤甚,诏捕儉及李膺、杜密、朱寓、荀昱、翟超、劉儒、範滂等,請下州郡考治。
時上年十四,問曹節曰:“何以謂之鈎黨?”對曰:“鈎黨者,即黨人也。
”上日:“黨人何惡,而欲誅之?”對曰:“欲為不軌。
”上曰:“不軌欲何如?”對曰:“欲圖社稷。
”上乃可其奏。
或謂膺曰:“可去矣?”對曰:“事不辭難,罪不逃刑,臣之節也。
吾年已六十,死生有命,去将安之?”乃詣诏獄,考死。
汝南督郵吳道,受诏捕範滂,至征羌,抱诏書閉傅舍,伏牀而泣,一縣不知所為。
滂聞之,曰:“必為我也。
”即自詣獄。
縣令郭揖大驚,出解印绶,引與俱亡,曰:“天下大矣,子何為在此?”滂曰:“滂死則禍已,何敢以罪累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