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法秘訣 全文

關燈
都。

    所謂手授口訣者,于此始知之。

    十九歲得寶鼎齋初拓,甚愛之。

    是時購先生真迹,然餘以沉溺八股,既鮮閑暇,又生畏憚,是以不果學。

    乙酉之變,餘家片紙隻字都無存者,避亂湖邊,教授閱三四年,複購數種。

    丙戊春,學永興真書,兩月即棄去,仍臨肥本蘭亭,直到戊子元旦,始落筆志畢生。

    于此年三月廿四日臨所堂大羅經止靜太古一則。

    歲月蹉跎,忽驚老邁,古之書家,自成童即能把筆,如大令六七歲受筆法,一到壯年,名滿四方。

    子昂三十八歲已官就名成。

    餘年四十八始有此志,不知何年得入古人之室,亦帷有立志堅定,工夫不懈,庶幾有成耳。

     折須提筆,轉須撚筆,折乃圓,圓乃勁。

     習古人書,必須專精一家,至于信手觸筆,無所不似,然後可兼收并蓄,淹貫衆有,亦決不能自成一家。

    若專此一家,到得似來,隻為此一家所蓋,枉費一生氣力。

    又臨古須透一步,翻一局,乃适得其正。

    古人言,智過其師,方名得髓。

    此最解人語。

     人必各自立一家,乃可與古人相抗。

    魏晉迄今,無有一家同者,非由風會遷流,亦緣規模自樹。

    仆常謂,使右軍在今日,亦學不得,正恐為古人所蓋耳。

    作書須筆筆有原本乃佳,一筆杜撰便不成字。

    作書不可不通篆隸,今人作書,别字滿紙,隻緣其末,未詳其本,随意寫寫耳。

    通篆法則字體無差,通隸法則用筆有則,此入門第一正步。

     東坡論唐六家書,永禅師骨深稱體兼衆妙精能之至,反造疏淡。

    歐陽率更妍緊拔群,尤工于小楷。

    褚河南清遠潇灑,微雜隸體。

    張長史草書頹然天放,略有點畫處而意态自足,号為神逸。

    顔魯公雄秀獨出,一變古法,後之作者,殆難複措手。

    柳少師本于顔而能自出新意,其言心正則筆正者,非獨諷谏,理固然也。

    東坡于唐代變遷之迹論之最精,而武斷私造之字則置而不論也。

    北宋書家,東坡及山谷米襄陽大抵高際闊步,氣韻軒昂,或诋其棱角怒張則失之過。

    蔡襄李時亦有聲于時。

    宣和時徽宗留意書法,得杜唐稽一人書法不傳。

    高宗南渡,力圖恢複,乃作評書之文,為翰墨志,玩物而已。

    大旨可宗,惟在羲獻,彼何不援羲之之言曰:區區江右,固足以寒心乎!後之學書者,當思有益于國家社會乃可。

     宋以後書家,變遷最異者為洪武體或謂之宋字,橫細縱角,字體方正,施之刻書,良有裨益,惟文人習之者,除碑版亦無用之者,僅為書手(原為手民)專家之學也。

     凡寫榜書,須我之氣足蓋世,雖字尋丈,隻如小楷,乃可指揮如意,有意展拓,即氣為字所奪,便書不成。

    榜書每一字中,必有兩筆不用力處,須安頓使簡淡,令全字之勢,寬然有餘,乃能跌蕩盡意,此正善用力處。

     凡作榜書,不須拘結構長短闊狹,随其字體為之,則差參錯落,自成法度,一排比令整齊,便是俗格。

     凡榜書,三字須中一字略小,四字須中二字略小,若齊一則高懸起便中二字突出矣。

    又榜書結構體宜少長,高懸則方,若結體太方則高懸起便扁闊,而勢散矣! 今楷書之勻圓豐滿者,謂之館閣體,類皆千手雷同。

    乾隆中葉後,四庫館開,而其風益盛。

    然此體唐宋亦有之。

    段成式《酉陽雜俎》詭習内載有官楷手書《沈括筆談》雲:三館楷書不可謂不精不麗,求其佳處,則死無一筆是矣。

    竊以謂此種楷法為書手則可,士大夫亦從而效之,何耶?清朝若沈文恪、姜西溟之在聖祖時,查詹事、汪中允、陳弈禧之在世宗時,張文敏、汪文端之在高宋時,庶幾卓爾不群矣。

    至若梁文定、彭文勤之楷法,則又昔人所雲堆墨書矣! 凡寫對聯,落己名不宜太低,太低則吊腳不合格。

    若拓圖章則宜留地步,不拓則少低亦可,總以合式為上乘。

    又首聯宜站左邊,對聯宜站右邊,以便路款。

    又凡字格宜上緊下松,留有餘地,步且見人福澤。

     定武蘭亭石刻,出自率更,若以為率更所書者,餘償疑焉。

    太宗於此叙愛之如此其笃也,得之如此其難也,既欲壽諸貞石,嘉彼士林,乃舍右軍之真迹用率更之臨本,殆不然矣!後見何延之蘭亭始末記雲:帝得帖,命馮承素韓通政等各拓數本賜太子諸王,一時能書如歐陽虞褚諸公,皆臨拓相尚,劉竦嘉話錄雲:蘭亭序,武德四年入秦府,貞觀十年始拓以分賜近臣。

    何子楚跋雲:唐太宗诏,供奉臨蘭亭序惟率更令歐陽詢自拓之文奪其勒石留之禁中,然後知定武本乃率更相拓而非其手書也。

    又蘭亭博議雲:歐公集古不錄定武本,自山谷喜定武本,于是士大夫争寶之。

     欲學書者,必得傳授。

    明季華亭董公其昌傳執筆法于其邑人沈公荃、逮國朝傳王公鴻緒,鴻緒傳張公照,照傳何公國宗,國宗傳金陵梅君钜。

    餘學書三十年後,始緣钜得其傳,先是張公秘其法,不授人,一日同何公坐獄中,何公叩之再三,乃告之,仍囑勿洩。

    及出獄,何公偏語人梅君,因得之。

    及張公總裁某館梅君謄錄館中見公作書,狐裘袖拂幾上。

    張公曰,觀吾袖拂幾乎,腕實懸而動也。

    于此可以知書法之秘訣矣,亦貴學者有恒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