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三十五
關燈
小
中
大
臣諱言。
九月二十四日。
宣諭使靜江軍節度使,同僉書樞密事,高伯淑等。
奉傳密旨。
伏蒙聖慈特加宣諭。
更不收復保州城者。
天地覆載而無私。
故動植各遂其性命。
帝王寬洪以待物。
故臣民獲保其始終。
甞味斯言。
方驗其實。
〈中謝。
〉竊以勾麗本地。
主彼遼山。
平壤舊墟。
限於鴨綠。
累經遷變。
逮我祖宗。
値北國之兼幷。
侵三韓之分野。
雖講鄰好。
未歸故疆。
及乎天命惟新。
聖王旣作。
見兵師之起義。
緻城堡之無人。
當臣父先王時。
有大朝邊臣沙乙何來傳先皇帝勑旨曰。
保州本高麗地分。
高麗收之可也。
先王於是理其城池。
實以民戶。
當此之時。
雖小邦未甞臣屬上國。
而先帝特欲寵綏鄰藩。
霑以訓辭。
賜之舊土。
及後侗之繼序。
遭聖德之承天。
望日月之光華。
駭風雷之號令。
不待撢人之諭。
備認德音。
非因陸賈之來。
恭修臣職。
今者皇帝大明旁燭。
神智沉機。
俯矜忠信之誠。
靡責細微之故。
旣頒詔奬。
繼遣使華。
曲諭宸衷。
具宣恩旨。
惟此東濱之寸土。
本爲下國之邊陲。
雖甞見奪於契丹。
謂已拜恩於先代。
特推異渥。
仍屬弊封。
又宣諭自來兩界人口。
有無刷會交付事。
邊人流移。
蓋是臣父先王時事。
臣年甚幼。
未及與知。
聞其人口。
積有年所。
物故略盡。
今承密旨。
許令取便裁斷。
此乃大朝恩德。
古今未有。
豈僥倖而緻玆。
蓋遭逢之異甚。
深仁大義。
不可名言。
緜力薄材。
若爲報效。
惟當修春秋之事。
守藝極之常。
擧邦國而樂輸。
傳子孫而永誓。
高明守藝極之常。
擧邦國而樂輸。
傳子孫而永誓。
高明在上。
悃愊無他。
謝回付沒入人馬表 聖德方增。
大畏小懷而鹹造。
龍光普被。
薄物細故而靡遺。
言念遭逢。
冞深慶賴。
〈中謝。
〉臣聞書之費誓。
稱馬牛其風。
臣妾逋逃。
勿敢越逐祗復之。
此雖諸侯之事。
而其言有諧於墳典。
其敎不戾於帝王。
故編之乎聖人之書。
次之於天子之命。
軌法萬世。
稱爲六經。
今伏遇聖明勃興。
威德兼備。
通達之屬罔不服從。
夷夏之民皆爲臣妾。
矧惟下邑。
附近東隅。
處國奉藩。
早盡畏天之禮。
推恩字小。
已蒙割地之恩。
況承皇使之移文。
更覺宸慈之俠物。
在邊境之末事。
尙不遺忘。
見朝廷之至仁。
懋爲寬厚。
則彼墳典之攸載。
抑帝王之所行。
較諸當今。
有不足噵。
顧惟孤寡。
何以堪承。
瞻言咫尺之威。
第知拜命。
惟是春秋之事。
庶無後倫。
以此忠勤。
効於終始。
謝賜金帶表 臣某言。
今月日。
入內侍某官某至院。
奉傳聖旨。
以臣嚮者參預征西軍事。
特賜毬路銙,黃金腰帶一條,紅錦衣,粉紅綾托裏,土藤匣,黃絹愎子封全者。
宸眷特厚。
異恩忽頒。
祗拜龍光。
第深戰慄。
〈中謝。
〉伏念臣性乎愚直。
生也孤寒。
桑弧蓬矢之懸。
雖雲男子有志。
三軍五兵之用。
固曰書生不知。
當初命將于征之時。
合緻不能者止之請。
然謂爲臣之義。
不可擇事。
愛君之忠。
無憚捐軀。
敢策駑駘之羸。
強參貔虎之輩。
適屬乏人於西府。
驟令備位於邇聯。
雖上眷之特殊。
在私心而難處。
蓋被堅執銳。
縱無烈士之能。
而梟儁擒姧。
兾效古人之事。
迺緣訓詞使之赴命。
幕府促其登途。
遂謁雲龍之庭。
濫居宥密之地。
及乎義師雷奮。
妖賊天亡。
乃伐罪而弔民。
亦勒歸而勞卒。
方慶至仁之擧。
願歌盛德之形。
豈意誤恩。
過垂珍錫。
綸言賜奬。
豈唯魯史之褒。
寶帶加榮。
似拜元豐之寵。
無功受賞。
有靦在顔。
敢不感激不世之遭。
佩服無前之賜。
身輕於國。
庶幾徇國以亡身。
義重於生。
永矢捨生而取義。
當守始終之一節。
不孤知遇之大恩。
謝刑部尙書知樞密院事表 才望素輕。
寵靈誤及。
未遂遜辭之請。
但深跼蹐之懷。
〈中謝。
〉伏念臣起自書生。
寢蒙慶遇。
早玷宮臣之列。
旋升法從之聯。
空閱歲年。
未聞報效。
向者慶從純震。
明繼重離。
以子舜之孝慈。
守父高之德政。
至如駘劣。
薦荷龍光。
文匪常揚。
久秉演綸之筆。
學殊裴李。
輒居草詔之僚。
明媿自知。
進非師錫。
況今西賊垂亡而未殄。
六師薄伐而猶稽。
言念庸夫。
亦參軍幕。
凱還未及。
台旨爰頒。
卓倅樞庭。
謬陪國論。
而又兼操大理之法。
仍忝貳宮之聯。
古難其人。
今辱斯命。
縱循墻之有懇。
迺反汗以無由。
自顧缺然。
實懷惕若。
敢不溫燖舊學。
感激奇遭。
雖聦明不及於初。
已無可取。
而論議必稽於古。
自誓不欺。
或慕孟軻責難之恭。
或希汲黯拾遺之志。
庶無負國。
以此盡心。
謝宣賜生日起居表 守封域於海濱。
第勤述職。
望宸居於天上。
愈切懸心。
謝表 生育之勤。
有懷於是日。
撫存之寵。
不替於常年。
仰戴慈憐。
豈勝感勵。
〈中謝。
〉伏惟皇帝。
紹先王之業。
豐茂世之規。
威惠並行。
式乃九圍之命。
謙恭不伐。
得其萬國之心。
故雖藩服之微。
不閒皇明之燭。
特紆膚使。
俯記生辰。
豈唯慰藉之溫言。
亦有匪頒之異數。
施非求報。
空慙上聖之恩。
遠而不忘。
誓竭外臣之節。
物狀 乾坤之施。
無計報酬。
塵露之微。
庶伸培益。
前件物等。
任土所出。
程工不奇。
豈足充內府之珍。
祗以藝諸侯之貢。
廣州謝上表 尹彥頤 昨於丙辰五月。
被中軍彈奏。
奉勅落臣行職。
受梁州防禦使。
臣卽日奔去。
越戊午年。
伏蒙聖慈除臣廣州牧使兵馬鈐鎋管勾學事。
禮部侍郞。
許令催赴。
至庚申十二月。
朝謝並得施行今已拜官者。
坐廢六年。
分已甘於萬死。
銜恩一旦。
勢若出於再生。
仰天無言。
撫己揮涕。
〈中謝。
〉竊以上之馭下。
莫不欲忠。
臣之事君。
期於見信。
然不可必。
故或相乖。
周公不免於流言。
絳侯尙遭於繫急。
望之帝之傅也。
終於飮毒。
屈原王之親也。
卒以沉江。
聖賢猶或如之庸瑣何足筭也。
如臣賦資樸鄙。
受性褊剛。
智謀不足以周身。
學??豈能於華國。
少甞僥倖。
聖考賜之賢科。
逮更因緣。
陛下擢於要路。
時或預聞國政。
頻然入侍經筵。
妄意遭時。
過於用慮。
遇事輒言其中否。
橫身不顧於是非。
先進爲之寒心。
後生因而指目。
媒孽所短。
傅會而文。
彈書屢至於升聞。
以爲可殺。
仁後雖知其贛直。
莫得而寬。
因竄逐於遐方。
欲保全其餘命。
而臣受貶之夕。
臨行之時。
罔知得罪之端。
徒極積憂之念。
及覩中軍所奏。
曰彥頤與知常。
結爲死黨。
大小之事。
悉同商議。
在壬子年西幸時。
上請立元稱號。
又諷誘國學生。
奏前件事。
蓋欲激怒大金。
生事乘閒。
恣意處置。
朋黨外人。
謀爲不軌。
非人臣意。
臣讀過再三。
然後心乃得安。
繄是立元之請。
本乎尊主之誠。
九月二十四日。
宣諭使靜江軍節度使,同僉書樞密事,高伯淑等。
奉傳密旨。
伏蒙聖慈特加宣諭。
更不收復保州城者。
天地覆載而無私。
故動植各遂其性命。
帝王寬洪以待物。
故臣民獲保其始終。
甞味斯言。
方驗其實。
〈中謝。
〉竊以勾麗本地。
主彼遼山。
平壤舊墟。
限於鴨綠。
累經遷變。
逮我祖宗。
値北國之兼幷。
侵三韓之分野。
雖講鄰好。
未歸故疆。
及乎天命惟新。
聖王旣作。
見兵師之起義。
緻城堡之無人。
當臣父先王時。
有大朝邊臣沙乙何來傳先皇帝勑旨曰。
保州本高麗地分。
高麗收之可也。
先王於是理其城池。
實以民戶。
當此之時。
雖小邦未甞臣屬上國。
而先帝特欲寵綏鄰藩。
霑以訓辭。
賜之舊土。
及後侗之繼序。
遭聖德之承天。
望日月之光華。
駭風雷之號令。
不待撢人之諭。
備認德音。
非因陸賈之來。
恭修臣職。
今者皇帝大明旁燭。
神智沉機。
俯矜忠信之誠。
靡責細微之故。
旣頒詔奬。
繼遣使華。
曲諭宸衷。
具宣恩旨。
惟此東濱之寸土。
本爲下國之邊陲。
雖甞見奪於契丹。
謂已拜恩於先代。
特推異渥。
仍屬弊封。
又宣諭自來兩界人口。
有無刷會交付事。
邊人流移。
蓋是臣父先王時事。
臣年甚幼。
未及與知。
聞其人口。
積有年所。
物故略盡。
今承密旨。
許令取便裁斷。
此乃大朝恩德。
古今未有。
豈僥倖而緻玆。
蓋遭逢之異甚。
深仁大義。
不可名言。
緜力薄材。
若爲報效。
惟當修春秋之事。
守藝極之常。
擧邦國而樂輸。
傳子孫而永誓。
高明守藝極之常。
擧邦國而樂輸。
傳子孫而永誓。
高明在上。
悃愊無他。
謝回付沒入人馬表 聖德方增。
大畏小懷而鹹造。
龍光普被。
薄物細故而靡遺。
言念遭逢。
冞深慶賴。
〈中謝。
〉臣聞書之費誓。
稱馬牛其風。
臣妾逋逃。
勿敢越逐祗復之。
此雖諸侯之事。
而其言有諧於墳典。
其敎不戾於帝王。
故編之乎聖人之書。
次之於天子之命。
軌法萬世。
稱爲六經。
今伏遇聖明勃興。
威德兼備。
通達之屬罔不服從。
夷夏之民皆爲臣妾。
矧惟下邑。
附近東隅。
處國奉藩。
早盡畏天之禮。
推恩字小。
已蒙割地之恩。
況承皇使之移文。
更覺宸慈之俠物。
在邊境之末事。
尙不遺忘。
見朝廷之至仁。
懋爲寬厚。
則彼墳典之攸載。
抑帝王之所行。
較諸當今。
有不足噵。
顧惟孤寡。
何以堪承。
瞻言咫尺之威。
第知拜命。
惟是春秋之事。
庶無後倫。
以此忠勤。
効於終始。
謝賜金帶表 臣某言。
今月日。
入內侍某官某至院。
奉傳聖旨。
以臣嚮者參預征西軍事。
特賜毬路銙,黃金腰帶一條,紅錦衣,粉紅綾托裏,土藤匣,黃絹愎子封全者。
宸眷特厚。
異恩忽頒。
祗拜龍光。
第深戰慄。
〈中謝。
〉伏念臣性乎愚直。
生也孤寒。
桑弧蓬矢之懸。
雖雲男子有志。
三軍五兵之用。
固曰書生不知。
當初命將于征之時。
合緻不能者止之請。
然謂爲臣之義。
不可擇事。
愛君之忠。
無憚捐軀。
敢策駑駘之羸。
強參貔虎之輩。
適屬乏人於西府。
驟令備位於邇聯。
雖上眷之特殊。
在私心而難處。
蓋被堅執銳。
縱無烈士之能。
而梟儁擒姧。
兾效古人之事。
迺緣訓詞使之赴命。
幕府促其登途。
遂謁雲龍之庭。
濫居宥密之地。
及乎義師雷奮。
妖賊天亡。
乃伐罪而弔民。
亦勒歸而勞卒。
方慶至仁之擧。
願歌盛德之形。
豈意誤恩。
過垂珍錫。
綸言賜奬。
豈唯魯史之褒。
寶帶加榮。
似拜元豐之寵。
無功受賞。
有靦在顔。
敢不感激不世之遭。
佩服無前之賜。
身輕於國。
庶幾徇國以亡身。
義重於生。
永矢捨生而取義。
當守始終之一節。
不孤知遇之大恩。
謝刑部尙書知樞密院事表 才望素輕。
寵靈誤及。
未遂遜辭之請。
但深跼蹐之懷。
〈中謝。
〉伏念臣起自書生。
寢蒙慶遇。
早玷宮臣之列。
旋升法從之聯。
空閱歲年。
未聞報效。
向者慶從純震。
明繼重離。
以子舜之孝慈。
守父高之德政。
至如駘劣。
薦荷龍光。
文匪常揚。
久秉演綸之筆。
學殊裴李。
輒居草詔之僚。
明媿自知。
進非師錫。
況今西賊垂亡而未殄。
六師薄伐而猶稽。
言念庸夫。
亦參軍幕。
凱還未及。
台旨爰頒。
卓倅樞庭。
謬陪國論。
而又兼操大理之法。
仍忝貳宮之聯。
古難其人。
今辱斯命。
縱循墻之有懇。
迺反汗以無由。
自顧缺然。
實懷惕若。
敢不溫燖舊學。
感激奇遭。
雖聦明不及於初。
已無可取。
而論議必稽於古。
自誓不欺。
或慕孟軻責難之恭。
或希汲黯拾遺之志。
庶無負國。
以此盡心。
謝宣賜生日起居表 守封域於海濱。
第勤述職。
望宸居於天上。
愈切懸心。
謝表 生育之勤。
有懷於是日。
撫存之寵。
不替於常年。
仰戴慈憐。
豈勝感勵。
〈中謝。
〉伏惟皇帝。
紹先王之業。
豐茂世之規。
威惠並行。
式乃九圍之命。
謙恭不伐。
得其萬國之心。
故雖藩服之微。
不閒皇明之燭。
特紆膚使。
俯記生辰。
豈唯慰藉之溫言。
亦有匪頒之異數。
施非求報。
空慙上聖之恩。
遠而不忘。
誓竭外臣之節。
物狀 乾坤之施。
無計報酬。
塵露之微。
庶伸培益。
前件物等。
任土所出。
程工不奇。
豈足充內府之珍。
祗以藝諸侯之貢。
廣州謝上表 尹彥頤 昨於丙辰五月。
被中軍彈奏。
奉勅落臣行職。
受梁州防禦使。
臣卽日奔去。
越戊午年。
伏蒙聖慈除臣廣州牧使兵馬鈐鎋管勾學事。
禮部侍郞。
許令催赴。
至庚申十二月。
朝謝並得施行今已拜官者。
坐廢六年。
分已甘於萬死。
銜恩一旦。
勢若出於再生。
仰天無言。
撫己揮涕。
〈中謝。
〉竊以上之馭下。
莫不欲忠。
臣之事君。
期於見信。
然不可必。
故或相乖。
周公不免於流言。
絳侯尙遭於繫急。
望之帝之傅也。
終於飮毒。
屈原王之親也。
卒以沉江。
聖賢猶或如之庸瑣何足筭也。
如臣賦資樸鄙。
受性褊剛。
智謀不足以周身。
學??豈能於華國。
少甞僥倖。
聖考賜之賢科。
逮更因緣。
陛下擢於要路。
時或預聞國政。
頻然入侍經筵。
妄意遭時。
過於用慮。
遇事輒言其中否。
橫身不顧於是非。
先進爲之寒心。
後生因而指目。
媒孽所短。
傅會而文。
彈書屢至於升聞。
以爲可殺。
仁後雖知其贛直。
莫得而寬。
因竄逐於遐方。
欲保全其餘命。
而臣受貶之夕。
臨行之時。
罔知得罪之端。
徒極積憂之念。
及覩中軍所奏。
曰彥頤與知常。
結爲死黨。
大小之事。
悉同商議。
在壬子年西幸時。
上請立元稱號。
又諷誘國學生。
奏前件事。
蓋欲激怒大金。
生事乘閒。
恣意處置。
朋黨外人。
謀爲不軌。
非人臣意。
臣讀過再三。
然後心乃得安。
繄是立元之請。
本乎尊主之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