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43卷 卷四十三 劉胡諸儒學案(黃氏原本、全氏補定)
關燈
小
中
大
劉胡諸儒學案(黃宗羲原本 黃百家纂輯 全祖望補定)
劉胡諸儒學案表
劉勉之 朱熹(別為《晦翁學案》。
) 呂祖謙(別為《東萊學案》。
) (元城、龜山、譙氏門人。
) (涑水、二程再傳。
) (安定、濂溪三傳。
) 胡憲 魏掞之 (文定從子。
) 朱熹(別為《晦翁學案》。
) (譙氏門人。
) (伊川再傳。
) 劉懋 (子)爚 (安定、泰山、濂溪三傳。
) (子)炳(并見《滄洲諸儒學案》。
) 邵景之 方耒(見下《屏山門人》。
) 劉子翬 (從子)珙 (洛學私淑。
) (嗣子)玶 朱熹(別為《晦翁學案》。
) 劉懋(見上《籍溪門人》。
) 方耒 黃銖 陳以莊 詹體仁(別見《滄洲諸儒學案》。
) 陸祐 林之奇 李楠 李樗(并見《紫微學案》。
) 方德順 朱松(別見《豫章學案》。
) (并劉、胡學侶。
) ---- 劉胡諸儒學案序錄 祖望謹案:白水、籍溪、屏山三先生,晦翁所嘗師事也。
白水師元城,兼師龜山;籍溪師武夷,又與白水同師譙天授;獨屏山不知所師。
三家之學略同,然似皆不能不雜于禪,故五峰所以規籍溪者甚詳。
其時閩中又有支離先生陸祐者,亦于三先生為學侶焉。
述《劉胡諸儒學案》。
(梓材案:是卷《學案》亦謝山所特立,所以表晦翁之師也。
內胡籍溪傳本在《武夷學案》,照《序錄》移入之。
) ◆劉楊門人(馬、程再傳。
) 簡肅劉白水先生勉之 劉勉之,字緻中,建州崇安人。
少以鄉舉入太學。
時蔡京方嚴挾元祐書制之禁,先生心知其非,陰訪伊洛程氏之書,藏于篋底,深夜下帷燃膏,潛鈔而默誦之。
學《易》于譙天授定。
已而厭科舉業,南歸見劉元城、楊龜山,皆請業焉。
亂後故山室盧荒頓,乃結茅別墅,讀書其中,力耕自給,澹然無求于世,與胡籍溪、劉屏山日以講論切磋為事。
紹興間,特召詣闕,先生知不與秦檜合,即謝病歸,杜門十餘年,學者踵至,人號曰劉白水先生。
婦家富,無子,謀盡以貲歸于女,先生不受,以畀族之賢者,命之奉祀。
其友朱韋齋卒,屬以後事,且戒子受學焉,故文公之得道,自先生始。
卒,年五十九。
(雲濠案:是傳原題「聘君」,據《閩書》,先生謚簡肅。
) 附錄 中書舍人呂公居仁知公之深,嘗以小詩問訊,有「老大多材,十年堅坐」之句,世傳以為實錄。
時國家南渡幾十年,謀復中原以攄宿憤,而未有一定之計,方且寤寐後俊,與圖事功。
呂公乃與同列曾公天遊、李公似之、張公子猷三數人者,共列其行誼志業,以聞于朝,特詔詣闕。
將行,屏山先生為作招■之文以祝之,其卒之亂曰:「實■徠,奉君王。
撫四裔,定八荒。
時乎時,毋深藏!」其所望于先生者如此! 秦檜專柄國政,方決和戎之策,惡聞天下正論。
意山林之下,不顧利害,敢盡言觸忌諱,尤不欲使見天子談當世事,第令策試後省,給劄,俾上其對。
先生知道不易行,即日謝病歸,杜門高臥十餘年,造養益熟,名聞日尊。
故相趙忠簡公出鎮南州,道出裡門,紆轡入謁,坐語移日,彌加歎重。
然而去未幾即遭讒,竄海外以歿。
同時知先生者,亦皆廢錮不復用,先生竟不及一試于用而卒。
有志之士,莫不哀之。
林少穎祭先生文曰:「嗟嗟先生,久居隱淪,釆芝食菊,若將終身。
短檠萬卷,精義入神,氣溢六合,力輕千鈞。
藉使逢辰,素志獲伸,成康其俗,堯舜其君。
天胡不吊,忍使邅迍,百不一試,老死荊榛!」(從黃氏補本錄入。
) ◆武夷家學(伊川再傳。
) 簡肅胡籍溪先生憲 胡憲,字原仲,崇安人,文定從父兄子也。
從文定學,即會悟程氏之說。
紹興中,以鄉貢入太學,會伊洛學有禁,先生獨與鄉人劉白水勉之陰講而竊誦焉。
既而學《易》于譙天授,久未有得,天授曰:「是固當然。
心為物滓,故不能有見。
惟學乃可明耳!」先生喟然歎曰:「所謂學者,非克己工夫邪﹖」一旦揖諸生歸,隱故山,力田賣藥以養其親,從遊日眾。
行義聞于朝,詔特徵之,賜進士出身,授左迪功郎、建州學教授,先生猶不起。
郡守魏矼手書開譬,始就職,迪諸生以為己之學,諸生孚化,共留七年
) 呂祖謙(別為《東萊學案》。
) (元城、龜山、譙氏門人。
) (涑水、二程再傳。
) (安定、濂溪三傳。
) 胡憲 魏掞之 (文定從子。
) 朱熹(別為《晦翁學案》。
) (譙氏門人。
) (伊川再傳。
) 劉懋 (子)爚 (安定、泰山、濂溪三傳。
) (子)炳(并見《滄洲諸儒學案》。
) 邵景之 方耒(見下《屏山門人》。
) 劉子翬 (從子)珙 (洛學私淑。
) (嗣子)玶 朱熹(別為《晦翁學案》。
) 劉懋(見上《籍溪門人》。
) 方耒 黃銖 陳以莊 詹體仁(別見《滄洲諸儒學案》。
) 陸祐 林之奇 李楠 李樗(并見《紫微學案》。
) 方德順 朱松(別見《豫章學案》。
) (并劉、胡學侶。
) ---- 劉胡諸儒學案序錄 祖望謹案:白水、籍溪、屏山三先生,晦翁所嘗師事也。
白水師元城,兼師龜山;籍溪師武夷,又與白水同師譙天授;獨屏山不知所師。
三家之學略同,然似皆不能不雜于禪,故五峰所以規籍溪者甚詳。
其時閩中又有支離先生陸祐者,亦于三先生為學侶焉。
述《劉胡諸儒學案》。
(梓材案:是卷《學案》亦謝山所特立,所以表晦翁之師也。
內胡籍溪傳本在《武夷學案》,照《序錄》移入之。
) ◆劉楊門人(馬、程再傳。
) 簡肅劉白水先生勉之 劉勉之,字緻中,建州崇安人。
少以鄉舉入太學。
時蔡京方嚴挾元祐書制之禁,先生心知其非,陰訪伊洛程氏之書,藏于篋底,深夜下帷燃膏,潛鈔而默誦之。
學《易》于譙天授定。
已而厭科舉業,南歸見劉元城、楊龜山,皆請業焉。
亂後故山室盧荒頓,乃結茅別墅,讀書其中,力耕自給,澹然無求于世,與胡籍溪、劉屏山日以講論切磋為事。
紹興間,特召詣闕,先生知不與秦檜合,即謝病歸,杜門十餘年,學者踵至,人號曰劉白水先生。
婦家富,無子,謀盡以貲歸于女,先生不受,以畀族之賢者,命之奉祀。
其友朱韋齋卒,屬以後事,且戒子受學焉,故文公之得道,自先生始。
卒,年五十九。
(雲濠案:是傳原題「聘君」,據《閩書》,先生謚簡肅。
) 附錄 中書舍人呂公居仁知公之深,嘗以小詩問訊,有「老大多材,十年堅坐」之句,世傳以為實錄。
時國家南渡幾十年,謀復中原以攄宿憤,而未有一定之計,方且寤寐後俊,與圖事功。
呂公乃與同列曾公天遊、李公似之、張公子猷三數人者,共列其行誼志業,以聞于朝,特詔詣闕。
將行,屏山先生為作招■之文以祝之,其卒之亂曰:「實■徠,奉君王。
撫四裔,定八荒。
時乎時,毋深藏!」其所望于先生者如此! 秦檜專柄國政,方決和戎之策,惡聞天下正論。
意山林之下,不顧利害,敢盡言觸忌諱,尤不欲使見天子談當世事,第令策試後省,給劄,俾上其對。
先生知道不易行,即日謝病歸,杜門高臥十餘年,造養益熟,名聞日尊。
故相趙忠簡公出鎮南州,道出裡門,紆轡入謁,坐語移日,彌加歎重。
然而去未幾即遭讒,竄海外以歿。
同時知先生者,亦皆廢錮不復用,先生竟不及一試于用而卒。
有志之士,莫不哀之。
林少穎祭先生文曰:「嗟嗟先生,久居隱淪,釆芝食菊,若將終身。
短檠萬卷,精義入神,氣溢六合,力輕千鈞。
藉使逢辰,素志獲伸,成康其俗,堯舜其君。
天胡不吊,忍使邅迍,百不一試,老死荊榛!」(從黃氏補本錄入。
) ◆武夷家學(伊川再傳。
) 簡肅胡籍溪先生憲 胡憲,字原仲,崇安人,文定從父兄子也。
從文定學,即會悟程氏之說。
紹興中,以鄉貢入太學,會伊洛學有禁,先生獨與鄉人劉白水勉之陰講而竊誦焉。
既而學《易》于譙天授,久未有得,天授曰:「是固當然。
心為物滓,故不能有見。
惟學乃可明耳!」先生喟然歎曰:「所謂學者,非克己工夫邪﹖」一旦揖諸生歸,隱故山,力田賣藥以養其親,從遊日眾。
行義聞于朝,詔特徵之,賜進士出身,授左迪功郎、建州學教授,先生猶不起。
郡守魏矼手書開譬,始就職,迪諸生以為己之學,諸生孚化,共留七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