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八回承兄祚初政清明信閹言再用奸慝
關燈
小
中
大
卻說哲宗駕崩,向太後召入輔臣,商議嗣君。
因泣對群臣道:“國家不幸,大行皇帝無嗣,亟應擇賢繼立,慰安中外。
”章惇抗聲道:“依禮律論,當立母弟簡王似。
”向太後道:“老身無子,諸王皆神宗庶子,不能這般分别。
”惇複道:“若欲立長,應屬申王佖。
”太後道:“申王有目疾,不便為君,還是端王佶罷。
”佖又大言道:“端王輕佻,不可君天下。
”輕佻二字,恰是徽宗定評,不得以語出章惇,謂為誣妄。
曾布在旁叱惇道:“章惇未嘗與臣等商議,如皇太後聖谕,臣很贊同。
”蔡卞、許将亦齊聲道:“合依聖旨。
”太後道:“先帝嘗謂端王有福壽,且頗仁孝,若立為嗣主,諒無他虞。
”哲宗原是不哲,向太後亦失人了。
章惇勢處孤立,料難争執,隻好緘口不言。
乃由太後宣旨,召端王佶入宮,即位柩前,是為徽宗皇帝。
曾布等請太後權同處分軍國重事,太後謂嗣君年長,不必垂簾。
徽宗泣懇太後訓政,移時乃許。
徽宗系神宗第十一子,系陳美人所生,神宗崩,陳氏嘗守陵殿,哀毀緻亡。
徽宗既立,追尊為皇太妃,并尊先帝後劉氏為元符皇後,授皇兄申王佖為太傅,進封陳王,皇弟莘王俣為衛王,簡王似為蔡王,睦王佖為定王,特進章惇為申國公,召韓忠彥為門下侍郎,黃履為尚書左丞,立夫人王氏為皇後,後系德州刺史王藻女,元符二年歸端邸,曾封順國夫人。
于是徽宗禦紫宸殿,受百官朝觐。
韓忠彥首陳四事:一、宜廣仁恩,二、宜開言路,三、宜去疑似,四、宜戒用兵。
太後覽疏,很是嘉許。
适值吐蕃複叛,青唐、邈川相繼失守,太後感忠彥言,不願窮兵,遂決計棄地,貶黜邊臣。
原來王贍留守青唐,縱兵四掠,羌衆都有怨言。
沁牟欽氈糾衆謀叛,被贍擊破,盡戮城中諸羌,積屍如山。
篯羅結因此生貳,詭言歸撫本部,贍信以為真,聽他自去,他遂招集千餘人,圍攻邈川,一面向夏乞援。
夏人即發兵助攻,邈川危甚,青唐亦受影響。
贍恐被叛羌隔斷,遽棄了青唐,率兵東歸。
王厚亦守不住邈川,飛章告警。
那朝旨接連頒下,先谪王贍至昌化軍,繼谪王厚至賀州,連胡宗回亦奪職知蕲州,仍将鄯州即青唐。
給還木征子隴桚,授河西軍節度使,賜姓名曰趙懷德。
隴桚弟賜名懷義,為廓州團練使,同知湟州。
即邈川。
加轄征校尉太傅,兼懷遠軍節度使。
王贍以前功盡棄,且遭貶竄,免不得悔憤交迫,惘惘然行到穰縣,自覺程途辛苦,越想越惱,竟投缳自盡了。
死由自取,夫複誰尤? 未幾,已是暮春時候,司天監步算天文,謂四月朔當日食,诏求直言。
筠州推官崔鶠上書言事,略雲: 比聞國家以日食之異,詢求直言,伏讀诏書,至所謂“言之失中,朕不加罪。
”蓋陛下披至情,廓聖度,以求天下之言如此,而私秘所聞,不敢一吐,是臣子負陛下也。
方今政令煩苛,民不堪擾,風俗險薄,法不能勝,未暇一一陳之,而特以判左右之忠邪為本。
臣生于草萊,不識朝廷之士,但聞左右有指元祐諸臣為奸黨者,必邪人也,使漢之黨锢,唐之牛、李之禍,将複見于今日,可駭也。
夫毀譽者朝廷之公議,故責授朱崖軍司戶司馬光,左右以為奸,而天下皆曰忠;今宰相章惇,左右以為忠,而天下皆曰奸。
此何理也?夫乘時抵以盜富貴,探微揣端以固權寵,謂之奸可也。
苞苴滿門,私谒踵路,陰交不軌,密結禁廷,謂之奸可也。
以奇技淫巧蕩上心,以倡優女色敗君德,獨操刑賞,自報恩怨,謂之奸可也。
蔽遮主聽,排斥正人,微言者坐以刺譏,直谏者陷以指斥,以杜天下之言,掩滔天之罪,謂之奸可也。
凡此數者,光有之乎?惇有之乎?夫以佞為忠,必以忠為佞,于是乎有謬賞亂罰,賞謬罰濫,佞人徜徉,如此而國不亂,未之有也。
光忠信直諒,聞于華夷,雖古名臣未能過,而謂之奸,是欺天下也。
至如惇狙詐兇險,天下士大夫呼曰惇賊,貴極宰相,人所具瞻,以名呼之,又指為賊,豈非以其孤負主恩,玩竊國柄,忠臣痛憤,義士不服,故賊而名之耶?京師語曰:“大惇小惇,殃及子孫,”謂惇與禦史中丞安惇也。
小人譬之蝮蠍,其兇忍害人,根乎天性,随遇必發,天下無事,不過賊陷忠良,破碎善類,至緩急危疑之際,必有反複賣國,跋扈不臣之心。
比年以未,谏官不論得失,禦史不劾奸邪,門下不駁诏令,共持喑默以為得計。
昔李林甫竊相位,十有九年,海内怨痛,而人主不知,頃鄒浩以言事得罪,大臣拱手觀之,同列無一語者,又從而擠之。
夫以股肱耳目,治亂安危所系,而一切若此,陛下雖有堯舜之聰明,将誰使言之?誰使行之?夫日陽也,食之者陰也,四月正陽之月,陽極盛,陰極衰之時,而陰幹陽,故其變為大。
惟陛下畏天威,聽民命,大運乾綱,大明邪正,毋
因泣對群臣道:“國家不幸,大行皇帝無嗣,亟應擇賢繼立,慰安中外。
”章惇抗聲道:“依禮律論,當立母弟簡王似。
”向太後道:“老身無子,諸王皆神宗庶子,不能這般分别。
”惇複道:“若欲立長,應屬申王佖。
”太後道:“申王有目疾,不便為君,還是端王佶罷。
”佖又大言道:“端王輕佻,不可君天下。
”輕佻二字,恰是徽宗定評,不得以語出章惇,謂為誣妄。
曾布在旁叱惇道:“章惇未嘗與臣等商議,如皇太後聖谕,臣很贊同。
”蔡卞、許将亦齊聲道:“合依聖旨。
”太後道:“先帝嘗謂端王有福壽,且頗仁孝,若立為嗣主,諒無他虞。
”哲宗原是不哲,向太後亦失人了。
章惇勢處孤立,料難争執,隻好緘口不言。
乃由太後宣旨,召端王佶入宮,即位柩前,是為徽宗皇帝。
曾布等請太後權同處分軍國重事,太後謂嗣君年長,不必垂簾。
徽宗泣懇太後訓政,移時乃許。
徽宗系神宗第十一子,系陳美人所生,神宗崩,陳氏嘗守陵殿,哀毀緻亡。
徽宗既立,追尊為皇太妃,并尊先帝後劉氏為元符皇後,授皇兄申王佖為太傅,進封陳王,皇弟莘王俣為衛王,簡王似為蔡王,睦王佖為定王,特進章惇為申國公,召韓忠彥為門下侍郎,黃履為尚書左丞,立夫人王氏為皇後,後系德州刺史王藻女,元符二年歸端邸,曾封順國夫人。
于是徽宗禦紫宸殿,受百官朝觐。
韓忠彥首陳四事:一、宜廣仁恩,二、宜開言路,三、宜去疑似,四、宜戒用兵。
太後覽疏,很是嘉許。
适值吐蕃複叛,青唐、邈川相繼失守,太後感忠彥言,不願窮兵,遂決計棄地,貶黜邊臣。
原來王贍留守青唐,縱兵四掠,羌衆都有怨言。
沁牟欽氈糾衆謀叛,被贍擊破,盡戮城中諸羌,積屍如山。
篯羅結因此生貳,詭言歸撫本部,贍信以為真,聽他自去,他遂招集千餘人,圍攻邈川,一面向夏乞援。
夏人即發兵助攻,邈川危甚,青唐亦受影響。
贍恐被叛羌隔斷,遽棄了青唐,率兵東歸。
王厚亦守不住邈川,飛章告警。
那朝旨接連頒下,先谪王贍至昌化軍,繼谪王厚至賀州,連胡宗回亦奪職知蕲州,仍将鄯州即青唐。
給還木征子隴桚,授河西軍節度使,賜姓名曰趙懷德。
隴桚弟賜名懷義,為廓州團練使,同知湟州。
即邈川。
加轄征校尉太傅,兼懷遠軍節度使。
王贍以前功盡棄,且遭貶竄,免不得悔憤交迫,惘惘然行到穰縣,自覺程途辛苦,越想越惱,竟投缳自盡了。
死由自取,夫複誰尤? 未幾,已是暮春時候,司天監步算天文,謂四月朔當日食,诏求直言。
筠州推官崔鶠上書言事,略雲: 比聞國家以日食之異,詢求直言,伏讀诏書,至所謂“言之失中,朕不加罪。
”蓋陛下披至情,廓聖度,以求天下之言如此,而私秘所聞,不敢一吐,是臣子負陛下也。
方今政令煩苛,民不堪擾,風俗險薄,法不能勝,未暇一一陳之,而特以判左右之忠邪為本。
臣生于草萊,不識朝廷之士,但聞左右有指元祐諸臣為奸黨者,必邪人也,使漢之黨锢,唐之牛、李之禍,将複見于今日,可駭也。
夫毀譽者朝廷之公議,故責授朱崖軍司戶司馬光,左右以為奸,而天下皆曰忠;今宰相章惇,左右以為忠,而天下皆曰奸。
此何理也?夫乘時抵以盜富貴,探微揣端以固權寵,謂之奸可也。
苞苴滿門,私谒踵路,陰交不軌,密結禁廷,謂之奸可也。
以奇技淫巧蕩上心,以倡優女色敗君德,獨操刑賞,自報恩怨,謂之奸可也。
蔽遮主聽,排斥正人,微言者坐以刺譏,直谏者陷以指斥,以杜天下之言,掩滔天之罪,謂之奸可也。
凡此數者,光有之乎?惇有之乎?夫以佞為忠,必以忠為佞,于是乎有謬賞亂罰,賞謬罰濫,佞人徜徉,如此而國不亂,未之有也。
光忠信直諒,聞于華夷,雖古名臣未能過,而謂之奸,是欺天下也。
至如惇狙詐兇險,天下士大夫呼曰惇賊,貴極宰相,人所具瞻,以名呼之,又指為賊,豈非以其孤負主恩,玩竊國柄,忠臣痛憤,義士不服,故賊而名之耶?京師語曰:“大惇小惇,殃及子孫,”謂惇與禦史中丞安惇也。
小人譬之蝮蠍,其兇忍害人,根乎天性,随遇必發,天下無事,不過賊陷忠良,破碎善類,至緩急危疑之際,必有反複賣國,跋扈不臣之心。
比年以未,谏官不論得失,禦史不劾奸邪,門下不駁诏令,共持喑默以為得計。
昔李林甫竊相位,十有九年,海内怨痛,而人主不知,頃鄒浩以言事得罪,大臣拱手觀之,同列無一語者,又從而擠之。
夫以股肱耳目,治亂安危所系,而一切若此,陛下雖有堯舜之聰明,将誰使言之?誰使行之?夫日陽也,食之者陰也,四月正陽之月,陽極盛,陰極衰之時,而陰幹陽,故其變為大。
惟陛下畏天威,聽民命,大運乾綱,大明邪正,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