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三回立幼主高後垂簾拜首相溫公殉國
關燈
小
中
大
六語了。
”乃具論以聞。
太皇太後即改诏頒行,言路才得漸開。
嗣召光知陳州,并起程颢為宗正寺丞。
颢正拟就道,偏偏二豎纏身,竟爾去世。
颢與弟頤受學周門,以道自樂,見二十四回。
平時有涵養功,不動聲色。
既卒,士大夫無論識否,莫不銜哀。
文彥博采取衆論,題颢墓曰“明道先生。
”惟光受命赴陳州,道經阙下,正值王珪病死,輔臣等依次遞升,适空一缺。
太皇太後即留光輔政,命為門下侍郎。
蔡确等隻恐光革除新法,又揭出三年無改的大義,傳布都中。
光獨指駁道:“先帝所行的法度,如果合宜,雖百世亦應遵守,若為王安石、呂惠卿所創,害國病民,須當亟改,似救焚拯溺一般。
況太皇太後以母改子,并不是以子改父哩。
”與強詞奪理者不同。
衆議自是少息。
太皇太後又召呂公著為侍讀,公著自揚州進京,擢授尚書左丞。
京東轉運使吳居厚,前繼鮮于侁後任,大興鹽鐵,苛斂橫征,至是被言官交劾,谪置黃州,仍用鮮于侁為轉運使。
司馬光語同列道:“子駿甚賢,不應複使居外,但朝廷欲救京東困弊,非得子駿不可。
他實是個一路福星呢。
當今人才甚少,怎得似子駿一百人,散布天下呢!”原來子駿即侁表字,侁既到任,即奏罷萊蕪、利國兩冶,及海鹽依河北通商,人民大悅,有口皆碑。
于是司馬光、呂公著兩人,同心輔政,革除新法,罷保甲,罷保馬,罷方田,罷市易,削前市易提舉呂嘉問三秩,貶知淮陽軍,呂黨皆坐黜,并谪邢恕出知随州。
越年,改為元祐元年,右司谏王覿,極論蔡确、章惇、韓缜、張璪等朋邪害正,章至數十上。
右谏議大夫孫覺,侍禦史劉摯,左司谏蘇轍,禦史王岩叟、朱光庭、上官均,又連章劾論确罪,乃免确相位,出知陳州。
當下擢司馬光為尚書左仆射兼門下侍郎,呂公著為門下侍郎,李清臣、呂大防為尚書左右丞,李常為戶部尚書,範純仁同知樞密院事。
光時已得疾,因青苗、免役諸法,尚未盡革,西夏議亦未決,不禁歎息道:“諸害未除,我死不瞑目了。
”遂折簡與呂公著,略言:“光以身付醫,以家事付愚子,隻國事未有所托,特以屬公。
”公著為白太皇太後,有诏免光朝觐,許乘肩輿,三日一入省。
光不敢當,且上奏道:“不見天子,如何視事?”乃改诏令光子康扶掖入對,且命免拜跪禮。
光遂請罷青苗、免役二法,青苗錢罷貸,仍複常平舊法,諸大臣沒甚異議。
獨免役法議罷後,光請仍複差役法,章惇力言不可,與光辯論殿前,語甚狂悖。
太皇太後亦不免動惱,逐出知汝州。
會蘇轼已奉诏入都,任中書舍人,獨請行熙甯初給田募役法,條陳五利。
監察禦史王岩叟,謂五利難信,且有十弊,轼議遂沮。
群臣又各是其是,诏令資政殿大學士韓維,及呂大防、範純仁等,詳定上聞。
轼本與司馬光友善,竟往見光道:“公欲改免役為差役,轼恐兩害相均,未見一利。
”光問道:“請言害處!”轼答道:“免役的害處,是掊斂民财,十室九空,斂從上聚,下必常患錢荒,這害已經驗過了。
差役的害處,是百姓常受役官府,無暇農事,貪吏猾胥,且随時征比,因緣為奸,豈不是異法同病麼?”光又道:“依君高見,應該如何?”轼複道:“法有相因,事乃易成。
事能漸進,民乃不驚。
從前三代時候,兵農合一,至秦始皇乃分作兩途,唐初又變府兵為長征卒,農出粟養兵,兵出力衛農,天下稱便。
雖聖人複起,不能變易了。
今免役法頗與此相類,公欲驟罷免役,改行差役,正如罷長征,複民兵,恐民情反多痛苦呢。
”光終未以為然,隻淡淡的答了數語,轼即辭出。
越日,光至政事堂議政,轼複入白此事,光不覺作色。
轼從容道:“昔韓魏公刺陝西義勇,公為谏官,再三勸阻,韓公不樂,公亦不顧。
轼嘗聞公自述前情,難道今日作相,不許轼盡言麼?”以子之矛,刺子之盾,坡公可謂善言。
光始起謝道:“容待妥商。
”範純仁亦語光道:“差役一事,不應速行,否則轉滋民病。
愚意願公虛心受言,所有謀議,不必盡從己出。
若事必專斷,恐奸人邪士,反得乘間迎合了。
”光尚有難色,純仁道:“這是使人不得盡言呢。
純仁若徒知媚公,不顧大局,何如當日少年時,迎合王安石,早圖富貴哩!”語亦透澈。
光乃令役人悉用現數為額,衙門用坊場河渡錢,均用雇募。
先是光決改差役,以五日為限,僚屬俱嫌太急促,獨知開封府蔡京如約,面複司馬光。
光喜道:“使人人奉法如君,有何不可?”待京辭退後,光
”乃具論以聞。
太皇太後即改诏頒行,言路才得漸開。
嗣召光知陳州,并起程颢為宗正寺丞。
颢正拟就道,偏偏二豎纏身,竟爾去世。
颢與弟頤受學周門,以道自樂,見二十四回。
平時有涵養功,不動聲色。
既卒,士大夫無論識否,莫不銜哀。
文彥博采取衆論,題颢墓曰“明道先生。
”惟光受命赴陳州,道經阙下,正值王珪病死,輔臣等依次遞升,适空一缺。
太皇太後即留光輔政,命為門下侍郎。
蔡确等隻恐光革除新法,又揭出三年無改的大義,傳布都中。
光獨指駁道:“先帝所行的法度,如果合宜,雖百世亦應遵守,若為王安石、呂惠卿所創,害國病民,須當亟改,似救焚拯溺一般。
況太皇太後以母改子,并不是以子改父哩。
”與強詞奪理者不同。
衆議自是少息。
太皇太後又召呂公著為侍讀,公著自揚州進京,擢授尚書左丞。
京東轉運使吳居厚,前繼鮮于侁後任,大興鹽鐵,苛斂橫征,至是被言官交劾,谪置黃州,仍用鮮于侁為轉運使。
司馬光語同列道:“子駿甚賢,不應複使居外,但朝廷欲救京東困弊,非得子駿不可。
他實是個一路福星呢。
當今人才甚少,怎得似子駿一百人,散布天下呢!”原來子駿即侁表字,侁既到任,即奏罷萊蕪、利國兩冶,及海鹽依河北通商,人民大悅,有口皆碑。
于是司馬光、呂公著兩人,同心輔政,革除新法,罷保甲,罷保馬,罷方田,罷市易,削前市易提舉呂嘉問三秩,貶知淮陽軍,呂黨皆坐黜,并谪邢恕出知随州。
越年,改為元祐元年,右司谏王覿,極論蔡确、章惇、韓缜、張璪等朋邪害正,章至數十上。
右谏議大夫孫覺,侍禦史劉摯,左司谏蘇轍,禦史王岩叟、朱光庭、上官均,又連章劾論确罪,乃免确相位,出知陳州。
當下擢司馬光為尚書左仆射兼門下侍郎,呂公著為門下侍郎,李清臣、呂大防為尚書左右丞,李常為戶部尚書,範純仁同知樞密院事。
光時已得疾,因青苗、免役諸法,尚未盡革,西夏議亦未決,不禁歎息道:“諸害未除,我死不瞑目了。
”遂折簡與呂公著,略言:“光以身付醫,以家事付愚子,隻國事未有所托,特以屬公。
”公著為白太皇太後,有诏免光朝觐,許乘肩輿,三日一入省。
光不敢當,且上奏道:“不見天子,如何視事?”乃改诏令光子康扶掖入對,且命免拜跪禮。
光遂請罷青苗、免役二法,青苗錢罷貸,仍複常平舊法,諸大臣沒甚異議。
獨免役法議罷後,光請仍複差役法,章惇力言不可,與光辯論殿前,語甚狂悖。
太皇太後亦不免動惱,逐出知汝州。
會蘇轼已奉诏入都,任中書舍人,獨請行熙甯初給田募役法,條陳五利。
監察禦史王岩叟,謂五利難信,且有十弊,轼議遂沮。
群臣又各是其是,诏令資政殿大學士韓維,及呂大防、範純仁等,詳定上聞。
轼本與司馬光友善,竟往見光道:“公欲改免役為差役,轼恐兩害相均,未見一利。
”光問道:“請言害處!”轼答道:“免役的害處,是掊斂民财,十室九空,斂從上聚,下必常患錢荒,這害已經驗過了。
差役的害處,是百姓常受役官府,無暇農事,貪吏猾胥,且随時征比,因緣為奸,豈不是異法同病麼?”光又道:“依君高見,應該如何?”轼複道:“法有相因,事乃易成。
事能漸進,民乃不驚。
從前三代時候,兵農合一,至秦始皇乃分作兩途,唐初又變府兵為長征卒,農出粟養兵,兵出力衛農,天下稱便。
雖聖人複起,不能變易了。
今免役法頗與此相類,公欲驟罷免役,改行差役,正如罷長征,複民兵,恐民情反多痛苦呢。
”光終未以為然,隻淡淡的答了數語,轼即辭出。
越日,光至政事堂議政,轼複入白此事,光不覺作色。
轼從容道:“昔韓魏公刺陝西義勇,公為谏官,再三勸阻,韓公不樂,公亦不顧。
轼嘗聞公自述前情,難道今日作相,不許轼盡言麼?”以子之矛,刺子之盾,坡公可謂善言。
光始起謝道:“容待妥商。
”範純仁亦語光道:“差役一事,不應速行,否則轉滋民病。
愚意願公虛心受言,所有謀議,不必盡從己出。
若事必專斷,恐奸人邪士,反得乘間迎合了。
”光尚有難色,純仁道:“這是使人不得盡言呢。
純仁若徒知媚公,不顧大局,何如當日少年時,迎合王安石,早圖富貴哩!”語亦透澈。
光乃令役人悉用現數為額,衙門用坊場河渡錢,均用雇募。
先是光決改差役,以五日為限,僚屬俱嫌太急促,獨知開封府蔡京如約,面複司馬光。
光喜道:“使人人奉法如君,有何不可?”待京辭退後,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