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一回奉使命率軍征交趾蒙慈恩減罪谪黃州
關燈
小
中
大
歲序。
未幾,宮中即遇大喪,太皇太後曹氏,升遐而去,有司援劉後故例,拟定尊谥,乃是慈聖光獻四字。
神宗素具孝思,服事太皇太後,無不曲意承歡,太皇太後亦慈愛性成,聞退朝稍晚,必親至屏扆間候矚,或且持膳饷帝,因此始終歡洽,毫無間言。
舊例外家男子,不得入谒,太皇太後有弟曹佾,曾任同中書門下平章事,神宗常入白太皇太後,可使入見。
太皇太後道:“我朝宗法,怎敢有違?且我弟得跻貴顯,已屬逾分,所有國政,不應令他幹涉,亦不準令他入宮。
”密示防閑,确是良法。
神宗受教而退。
及太皇太後違豫,乃由神宗申禀,得引佾入谒,談未數語,神宗先起,拟暫行退出,俾佾得略迹言情。
不意太皇太後已語佾道:“此處非汝所得久留,應随帝出去!”這兩語不但使佾伸舌,連神宗聽着,也為竦然。
至太皇太後病劇,神宗侍疾寝門,衣不解帶,竟至匝旬。
太皇太後崩,神宗哀慕逾恒,幾至毀瘠。
一慈一孝,也可算作宋史的光榮了。
特筆從長。
嗣複推恩曹氏,進佾中書令,官家屬四十餘人,其間不無過濫,但為報本起見,不必苛議。
力重孝字。
況且曹佾有官無權,終身不聞侈汰,這也由曹氏一門猶知秉禮,所以除賢後外,尚有這賢子弟呢。
極褒曹氏。
元豐三年,神宗拟改定官制,饬中書置局修訂,命翰林學士張璪,樞密副承旨張誠一,主領局事。
先是宋初官制,多承唐舊,但亦間有異同。
三師太師、太傅、太保。
三公太尉、司徒、司空。
不常置,以同平章事為宰相,另置參知政事為副,中書門下,并列于外。
别在禁中設置中書,與樞密院對持文武二柄,号為二府。
天下财賦,悉隸三司。
所有糾彈等事,仍屬禦史台掌管。
他如三省、尚書令、侍中、中書令。
六部、吏、戶、禮、兵、刑、工。
九寺、太常、宗正、光祿、衛尉、太仆、大理、鴻胪、司農、大府。
六監國子、少府、将作、軍器、都水、司天。
等,往往由他官兼攝,不設專官。
草诏屬知制诰及翰林學士兩職。
知制诰掌外制,翰林學士掌内制,号為兩制。
修史屬三館,便是昭文館、史館、集賢院。
首相嘗充昭文館大學士,次相或充集賢院大學士。
有時設置三相,即分領三館。
館中各員,多稱學士,必試而後命。
一經此職,遂号名流。
又有殿閣等官,亦分大學士及學士名稱,惟概無定員,大半由他官兼領虛名。
前文未嘗叙明官制,此段原不可少。
自經兩張改訂後,凡舊有虛銜,一律罷去,雜取唐、宋成規,自開府儀同三司,至将仕郎,分二十四階,如領侍中、中書令、同平章事等名,改為開府儀同三司,領左右仆射,改為特進,以下遞易有差。
換湯不換藥,濟甚麼事?神宗以新官制将行,砍兼用新舊二派,嘗語輔臣道:“禦史大夫一職,非用司馬光不可。
”時吳充已罷,惟王珪、蔡确兩人,相顧失色。
原來神宗時代,朝右分新舊兩黨,新黨以王安石為首領,珪與确等,統傳安石衣缽,與舊黨積不相容。
舊黨便是富弼、文彥博等一班老成,司馬光亦居要領,還有研究道學諸儒,也是主張守舊,與司馬光等政論相同。
道學一派,由胡瑗、周敦頤開宗。
胡瑗,泰州人,字翼之,湛深經學,範仲淹曾聘為蘇州教授,令諸子從學,知湖州滕宗諒,亦聘為教授,嘗立經義治事二齋,注重實學。
嘉祐中,擢為太子中允,與孫複同為國子監直講。
嗣因老疾緻仕,還家旋殁,世稱孫複為泰山先生,胡瑗為安定先生。
周敦頤,濂溪人,字茂叔,曆任縣令州佐,所至有治績,平素愛蓮,因居蓮花峰下。
南安通判程珦,與瑗交好,令二子颢、頤受業,颢嘗謂吾見濂溪先生,得吟風弄月以歸,幾有吾與點也的樂趣,熙甯六年病殁。
同時有河南人邵雍,字堯夫,苦學成名,尤精易理,宋廷屢征不至。
程颢曾與雍議論數日,歎為内聖外王的學問。
但性甘恬退,自名居室曰“安樂窩”。
熙甯十年逝世,後來追谥康節。
至若橫渠先生張載,字子厚,前文亦已提及,一出為官,見新法不善,即托疾歸家,著有《正蒙》、《西銘》等書,廣談性理,與邵雍同歲病終。
這數人多反對新黨,所以屏迹終身。
二程兄弟,實得真傳,叙入此段,志道學諸儒之緣起。
且與司馬光友善。
王珪恐司馬光起用,舊派将連類同升,故與蔡确同一驚惶。
及退朝後,珪尚怏怏不樂,那蔡确默籌一番,竟不禁大笑道:“有了有了!”奸狀如繪。
正是: 畢竟儉人多谲智,全憑巧計作安排。
欲知蔡确的妙策,請看下回便知。
交趾屢行篡逆,宋廷未聞加讨,至李公蘊篡國後,已曆三傳,乾德修貢,未嘗失職,乃獨欲出兵南征,開邊啟釁,創議者為蕭注,為沈起,為劉彜,實則皆誤于王安石,而成于神宗。
邕州之陷,蘇緘阖門殉難,兵民被屠,至五萬八千餘口,誰為為之,一至于此?及神宗既厭安石,複擢用王珪、蔡确,曾亦憶珪、确兩人,為誰氏所引用耶?安石尚有好名之心,而珪與确則悍然不顧,隐嗾同黨,文緻轼罪,微太皇太後言,雖有吳充、王安禮,恐亦難為轼解,是則免轼于死者,實出自太皇太後,于神宗無與也。
然能受慈訓而赦才士,猶不失為孝思。
著書人褒貶從嚴,有惡必貶,有善必揚,其寓勸世之意也深矣。
入後附入兩片段文字,關系政治學術,閱者亦幸勿滑過可也。
未幾,宮中即遇大喪,太皇太後曹氏,升遐而去,有司援劉後故例,拟定尊谥,乃是慈聖光獻四字。
神宗素具孝思,服事太皇太後,無不曲意承歡,太皇太後亦慈愛性成,聞退朝稍晚,必親至屏扆間候矚,或且持膳饷帝,因此始終歡洽,毫無間言。
舊例外家男子,不得入谒,太皇太後有弟曹佾,曾任同中書門下平章事,神宗常入白太皇太後,可使入見。
太皇太後道:“我朝宗法,怎敢有違?且我弟得跻貴顯,已屬逾分,所有國政,不應令他幹涉,亦不準令他入宮。
”密示防閑,确是良法。
神宗受教而退。
及太皇太後違豫,乃由神宗申禀,得引佾入谒,談未數語,神宗先起,拟暫行退出,俾佾得略迹言情。
不意太皇太後已語佾道:“此處非汝所得久留,應随帝出去!”這兩語不但使佾伸舌,連神宗聽着,也為竦然。
至太皇太後病劇,神宗侍疾寝門,衣不解帶,竟至匝旬。
太皇太後崩,神宗哀慕逾恒,幾至毀瘠。
一慈一孝,也可算作宋史的光榮了。
特筆從長。
嗣複推恩曹氏,進佾中書令,官家屬四十餘人,其間不無過濫,但為報本起見,不必苛議。
力重孝字。
況且曹佾有官無權,終身不聞侈汰,這也由曹氏一門猶知秉禮,所以除賢後外,尚有這賢子弟呢。
極褒曹氏。
元豐三年,神宗拟改定官制,饬中書置局修訂,命翰林學士張璪,樞密副承旨張誠一,主領局事。
先是宋初官制,多承唐舊,但亦間有異同。
三師太師、太傅、太保。
三公太尉、司徒、司空。
不常置,以同平章事為宰相,另置參知政事為副,中書門下,并列于外。
别在禁中設置中書,與樞密院對持文武二柄,号為二府。
天下财賦,悉隸三司。
所有糾彈等事,仍屬禦史台掌管。
他如三省、尚書令、侍中、中書令。
六部、吏、戶、禮、兵、刑、工。
九寺、太常、宗正、光祿、衛尉、太仆、大理、鴻胪、司農、大府。
六監國子、少府、将作、軍器、都水、司天。
等,往往由他官兼攝,不設專官。
草诏屬知制诰及翰林學士兩職。
知制诰掌外制,翰林學士掌内制,号為兩制。
修史屬三館,便是昭文館、史館、集賢院。
首相嘗充昭文館大學士,次相或充集賢院大學士。
有時設置三相,即分領三館。
館中各員,多稱學士,必試而後命。
一經此職,遂号名流。
又有殿閣等官,亦分大學士及學士名稱,惟概無定員,大半由他官兼領虛名。
前文未嘗叙明官制,此段原不可少。
自經兩張改訂後,凡舊有虛銜,一律罷去,雜取唐、宋成規,自開府儀同三司,至将仕郎,分二十四階,如領侍中、中書令、同平章事等名,改為開府儀同三司,領左右仆射,改為特進,以下遞易有差。
換湯不換藥,濟甚麼事?神宗以新官制将行,砍兼用新舊二派,嘗語輔臣道:“禦史大夫一職,非用司馬光不可。
”時吳充已罷,惟王珪、蔡确兩人,相顧失色。
原來神宗時代,朝右分新舊兩黨,新黨以王安石為首領,珪與确等,統傳安石衣缽,與舊黨積不相容。
舊黨便是富弼、文彥博等一班老成,司馬光亦居要領,還有研究道學諸儒,也是主張守舊,與司馬光等政論相同。
道學一派,由胡瑗、周敦頤開宗。
胡瑗,泰州人,字翼之,湛深經學,範仲淹曾聘為蘇州教授,令諸子從學,知湖州滕宗諒,亦聘為教授,嘗立經義治事二齋,注重實學。
嘉祐中,擢為太子中允,與孫複同為國子監直講。
嗣因老疾緻仕,還家旋殁,世稱孫複為泰山先生,胡瑗為安定先生。
周敦頤,濂溪人,字茂叔,曆任縣令州佐,所至有治績,平素愛蓮,因居蓮花峰下。
南安通判程珦,與瑗交好,令二子颢、頤受業,颢嘗謂吾見濂溪先生,得吟風弄月以歸,幾有吾與點也的樂趣,熙甯六年病殁。
同時有河南人邵雍,字堯夫,苦學成名,尤精易理,宋廷屢征不至。
程颢曾與雍議論數日,歎為内聖外王的學問。
但性甘恬退,自名居室曰“安樂窩”。
熙甯十年逝世,後來追谥康節。
至若橫渠先生張載,字子厚,前文亦已提及,一出為官,見新法不善,即托疾歸家,著有《正蒙》、《西銘》等書,廣談性理,與邵雍同歲病終。
這數人多反對新黨,所以屏迹終身。
二程兄弟,實得真傳,叙入此段,志道學諸儒之緣起。
且與司馬光友善。
王珪恐司馬光起用,舊派将連類同升,故與蔡确同一驚惶。
及退朝後,珪尚怏怏不樂,那蔡确默籌一番,竟不禁大笑道:“有了有了!”奸狀如繪。
正是: 畢竟儉人多谲智,全憑巧計作安排。
欲知蔡确的妙策,請看下回便知。
交趾屢行篡逆,宋廷未聞加讨,至李公蘊篡國後,已曆三傳,乾德修貢,未嘗失職,乃獨欲出兵南征,開邊啟釁,創議者為蕭注,為沈起,為劉彜,實則皆誤于王安石,而成于神宗。
邕州之陷,蘇緘阖門殉難,兵民被屠,至五萬八千餘口,誰為為之,一至于此?及神宗既厭安石,複擢用王珪、蔡确,曾亦憶珪、确兩人,為誰氏所引用耶?安石尚有好名之心,而珪與确則悍然不顧,隐嗾同黨,文緻轼罪,微太皇太後言,雖有吳充、王安禮,恐亦難為轼解,是則免轼于死者,實出自太皇太後,于神宗無與也。
然能受慈訓而赦才士,猶不失為孝思。
著書人褒貶從嚴,有惡必貶,有善必揚,其寓勸世之意也深矣。
入後附入兩片段文字,關系政治學術,閱者亦幸勿滑過可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