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二回伐西夏李憲喪師城永樂徐禧陷殁

關燈
稷、高永能等,俱死亂軍中。

    惟珍棄甲裸跣,幸得走免。

    将校死數百人,士卒役夫,喪亡至二十餘萬。

    夏人追至米脂,沈括忙阖門固守,總算未曾失陷。

    由夏人攻撲數次,随即退去。

    總計自熙甯以來,用兵西陲,已是數次,所得隻葭蘆、吳堡、義合、米脂、浮圖、塞門六城,兵士已傷亡無數。

    錢谷銀絹,尤不勝計。

    永樂一役,損失更多。

    神宗接得敗報,也不禁痛悼,甚至不食,追贈徐禧等官,禧死有餘辜,豈宜追贈?貶沈括為均州團練副使,安置随州,降曲珍為皇城使。

    咎不在沈括、曲珍,所罰亦誤。

    自是無意西征,每臨朝歎息道:“王安禮嘗勸朕勿用兵,呂公著亦屢陳邊民困苦,都是朕誤信邊臣,害到這般。

    ”事過乃悔,事後又忘,都由利令智昏所緻。

     既而夏人又入寇蘭州,奪據兩關門,副使李浩,除困守外無他計。

    虧得钤轄王文郁,夜率死士七百餘人,缒城潛下,各持短刀搠入夏營。

    夏人猝不及防,竟被沖破,吓得東逃西躲,鼠竄而去。

    當時比文郁為唐尉遲敬德,經廷議優叙,擢知州事。

    夏人又轉寇各路,均遭擊退,兵力亦敝,乃由西南都統昂星嵬名濟,一譯作茂錫克額不齊。

    移書泾原總管劉昌祚,略雲: 中國者禮樂之所存,恩信之所出,動止猷為,必适于正。

    若乃聽誣受閒,肆詐窮兵,侵人之土疆,殘人之黎庶,是亦乖中國之體,為外邦之羞。

    昨日朝廷暴興甲兵,大窮侵讨,蓋天子與邊臣之議,為夏國方守先誓,宜出不虞,五路進兵,一舉可定,故去年有靈州之役,今秋有永樂之戰。

    然較其勝負,與前日之議為何如哉?落得嘲笑。

    朝廷于夏國,非不經營之,五路進讨之策,諸邊肆擾之謀,皆嘗用之矣;知僥幸之無成,故終于樂天事小之道。

    況夏國提封萬裡,帶甲數十萬,南有于阗,作我歡鄰,北有大燕,為我強援,若乘間伺便,角力競鬥,雖十年豈得休哉?即念天民無辜,受此塗炭之苦,國主自見伐之後,夙夜思念,以為自祖宗以來,事中國之禮,無或虧怠,而邊吏幸功,上聰緻惑,祖宗之盟既阻,君臣之分不交,存亡之機,發不旋踵,朝廷當不恤哉?至于魯國之憂,不在颛臾,隋室之變,生于楊感,此皆明公得于胸中,不待言而後喻。

    何不進谠言,辟邪議,使朝廷與夏國歡好如初,生民重見太平!豈獨夏國之幸,乃天下之幸也。

    書中雖未免自誇,然诘問宋廷頗中要窾,故特錄之。

     昌祚得書上聞,神宗亦無可駁斥,即令昌祚答使通誠。

    夏乃複遣使上表,有“乞還侵地,仍效忠勤”等語,乃特賜诏命雲: 頃以權強敢行廢辱,朕用震驚,令邊臣往問,匿而不報。

    隻好推到幽主上去。

    王師徂征,蓋讨有罪,今遣使造庭,辭禮恭順,仍聞國政悉複故常,益用嘉納。

    實是所答非所請。

    已戒邊吏毋辄出兵,爾亦慎守先盟,毋再渝約! 夏使得诏自去。

    再命陝西、河東經略司,所有新複城寨,邏卒毋出二三裡外。

    歲賜夏币,悉如前額。

    已而夏主複上書乞還侵疆,神宗不許,于是夏人仍有貳心。

    中丞劉摯,劾奏李憲貪功生事,遺禍至今,不可不懲,乃貶憲為熙河安撫經略都總管。

    越年為元豐七年,夏人又大舉入寇,号稱八十萬,圍攻蘭州。

    雲梯革洞,百道并進,閱十晝夜,城守如故,敵糧盡引還。

    這一次總算由李憲先事預防,守備甚嚴,所以不至陷落。

    一長必鋒。

    及夏人再寇延州德順軍,定西城,并熙河諸寨,均不得逞。

    未幾又圍定州城,為熙河将秦貴擊退。

    夏人方卷甲斂師,稍稍歇手了。

     神宗罷免蒲宗孟,用王安禮為尚書左丞,李清臣為尚書右丞,調呂公著知揚州。

    且因司馬光上《資治通鑒》,授資政殿學士,這《資治通鑒》一書,上起周威烈王二十三年,下終五代,年經國緯,備列事目,又參考群書,評列異同,合三百五十四卷,曆十九年乃成。

    神宗降诏獎谕道:“前代未聞有此書,得卿辛苦輯成,比荀悅漢紀好得多了。

    荀悅漢季颍陰人,曾删定漢書,作帝紀二十篇,所以神宗引拟司馬光。

    小子也有詩詠道: 不經鑒古不知今,作史原垂世主箴。

     十九年來成巨帙,愛君畢竟具深忱。

     轉眼間已是元豐八年,神宗有疾,竟要從此告終了。

    看官少待,試看下回接叙。

    夏無可伐之釁,乃以司馬光之将召,啟蔡确西讨之謀,俞充為蔡确腹心,上書一請,出師五道,孫固、呂公著等力谏不從,且任一刑餘腐豎,付之重權,就令得勝,尚足為中國羞。

    況伊古以來,斷未有奄人統軍,而可以成功者。

    多魚漏師,豎刁為祟,相州潰敗,朝恩監軍,神宗甯獨未聞耶?靈州一敗,李憲尚不聞加罰,且複令經略泾原,再圖大舉,一之為甚,乃至于再。

    不待沈括、徐禧之生議,而已知其必敗矣。

    要之兵不可不備,獨不可常用。

    富鄭公當熙甯初年,奉召入對,已請二十年口不言兵,老成人固有先見之明,惜乎神宗之不悟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