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二百二中
關燈
小
中
大
積案【臣】查西撫蠻峒最号險惡久為地方之害今既巳蕩平則賓州一帶量可安靜但善後事宜不可不區畫盡善【臣】即當會商督臣鄂爾泰妥議安置所有擒剿蠻賊情形理合奏
聞謹
奏
所奏欣悅覽焉
同日又
奏為敬陳倉谷事宜仰祈
睿鑒事竊查粵省捐谷分貯各府州縣七十九萬八千石零又各屬常平倉谷四十四萬三千石零又米改谷并社倉谷及各項谷二十九萬三千石零合計共一百五十三萬餘石以大省較之似不為多而以粵西地方情形核之實為過多兼亦處置不當粵西田畝雖雲瘠薄而一歲所出敷一歲之用尚屬有餘可以不全賴倉谷之粜賣而倉谷當日分貯各屬之數多寡又不得宜查地方有通水路者有不通水路者其通水者本處即無所需谷自可接濟隣封其不通水者僻處叢岩密箐之中而欲運至他處山路攀緣必需肩挑背負如一石價値一兩腳價轉多至二兩其勢萬難出粜是以有用之倉儲置之無用之僻地令其黴浥折耗損物累官甚非仰體
皇上慎重倉谷之至意【臣】今細将各府州縣逐一分晰又複通盤計算合各項谷一百五十三萬餘石請共貯谷一百萬餘石酌量地方之大小繁僻及通水之遠近以為增減如不通水路不能接濟鄰封止可備本處之用者減十分之七如地居上遊而路稍迂遠谷貯過多者減十分之二三至南甯太平二府均系南交門戶邊徼重地而又據上流之勢仍可接濟鄰省積貯不可不豐今南甯府原貯谷六萬六千六百餘石應增至十萬石太平府原貯谷一萬石應增至四萬石宣化縣系南甯之首邑原貯谷三萬石應增至四萬石崇善縣系太平之首邑原貯谷八千石應增至二萬石至梧州浔州平樂三府均在廣東上流挽運甚便各府原貯谷有四萬餘石者有二萬餘石者今再為酌量大抵俱以三四萬石為率至於桂林府以及臨桂縣雖居省會但該府兼有管糧通判收貯民間改徵之谷現積二萬一千四百餘石且去東省較平梧等府差遠今府倉貯谷七萬三千餘石縣倉貯谷四萬石均屬太多應酌存府倉四萬石縣倉二萬石巳足備用其餘因地制宜一一俱量為增減【臣】合通省計之共貯谷一百六七萬石有零所餘倉谷四十五六萬石概請粜賣以充兵饷是則一變通增減之間平時過多之谷不緻黴浥
國家之積貯顆粒皆歸有用而地方彼此無不适均矣【臣】前在黔省業與督臣鄂爾泰面商相合但倉儲系【臣】專責若非通長計算妥當斷不敢草率奏
聞今悉細行籌畫謹抒一得之愚伏祈
皇上睿鑒如蒙
恩允【臣】再當繕造細冊恭疏具
題以聽部核謹
奏
據奏增減存倉積谷此事當與督臣鄂爾泰商酌為之朕之自信有時尚不及信鄂爾泰之深舉凡地方諸務一一虛懷谘詢心悅誠服率屬力行未有不允協就緖者若必欲自見所長少立異同試行看未有将來不贻後悔之理朕實有所見雲然非目下信任太過而故為偏論也如汝等何嘗不是亦未有不善處第較之督臣鄂爾泰其間相去奚啻什伯為人臣者必邀人主如是見重方不虛負一生宜勉力效法之然此非可以力求惟克盡一誠庶幾有效朕之觀人實另有一番至理設不能竭其誠純其忠緻其敬極其公徒恃學問本領聰明作用盡力於揣度迎合而欲希朕如是信重則誤矣勉之勉之
同日又
奏為恭繳
朱批奏摺事竊本年七月二十一八月初一二十八等
日【臣】三次繕進
奏摺先後蒙
皇上朱批到粵【臣】一一恭捧跪讀伏覩
天語周詳無微不到
特将【臣】恭繳
朱批摺内
天即理也理字改為誠字竝備将謬認理字之弊分晰宣示總以一誠為指歸【臣】反複體味頓啓愚蒙竊思自昔聖賢教人無不以誠為切要一經
皇上闡發益知
聖學之傳千秋相印而又揭出公忠敬慎四字為要旨
俾愚【臣】有所持循仰見
作君作師之心諄詳懇到【臣】實感激難名惟有敬遵聖訓時加省察斷不使有一念虛妄相參至負我皇上造就微【臣】之至意耳所有三次
朱批奏摺理合一并恭繳謹
奏
時加省察甚好應如是自勵勿懈
金允彞負朕之恩辱汝之面不解伊具何肺腑忍如是自暴自棄也遇斯等薄福小人竟無法可施
雍正八年二月初四日廣西廵撫【臣】金鉷謹
奏為奏
聞事竊督臣鄂爾泰請
旨廵視粵右地方於雍正七年十二月十九日抵【臣】駐劄之桂林府【臣】於聚晤将匝一月細察其精神氣
皇上德至福隆
上天默佑賢臣以佐
聖主【臣】心不勝忻慶所有商酌事理【臣】俱面為備細咨問凡【臣】所識見未到之處一經剖示無不洞然明決其古州諸葛營用兵一節先經調撥廣西提鎮兵一千二百名業委慶遠協副将潘紹周總統前往續又撥【臣】标兵三百名竝賓州營兵二百名令桂林協副将董芳帶領赴平宇地方堵禦以防兇苖逃逸【臣】查黔省黎平府屬有都江河道上通都勻下達粵右督臣欲開通此路以便商賈往來恐未就撫之山苖不無阻撓生事必當使之中心帖服懷德畏威而後可為永久之計故因通河一節
奏
覽
同日又
奏為奏
聞事竊有賓州來賓縣獞民韋學祖素行不法奸占擄掠殺害一家數命來賓馬平等縣俱有犯案久經地方官嚴拏而該犯恃其山峒深邃人迹難到日久未獲茲嚴饬各官設法購緝巳於雍正七年十一月内拏獲現在嚴審分案具
題又來賓縣獞民覃妙印於雍正五年六月内因仇用鳥槍打死遷江縣民婦盧妭石六年四月内覃妙印巳經拏獲有土舍石良玉糾集黨類搶回覃妙印曆久未獲業将此案彚
題饬令文武各官嚴拏審解茲巳於雍正七年十二月二十八日拏獲現在檄行審拟具
題以上二犯皆系積久稔惡之土霸今俱節次就捕則地方良善可以甯谧理合一并奏
聞謹
奏
稂莠不除良苖不長能使兇犯不緻漏網可嘉之至
同日又
奏為欽奉
上谕事竊【臣】奉到
上谕京官自學士侍郎以上外官自藩臬以上各密保一人将其人可勝督撫之任或可勝藩臬之任據實奏明欽此【臣】謹遵奉
谕旨據【臣】所知密為
奏薦緣有廣西按察使元展成共【臣】辦事以來觀其居心制行實為公正亷明每與議論或試於不經意之處其器量亦甚開拓識見亦甚精到據【臣】之愚似可勝撫臣之任但目今粵西諸事【臣】正相資為治而銅礦鼓鑄又系該司督辦如蒙
皇上天恩不以【臣】之薦舉為謬或稍緩其
擢用俟粵西諸事就理是又【臣】之私衷下情懇祈睿鑒者也謹
奏
所薦甚是今巳将元展成擢授藩司矣但伊曾經具摺懇恩稱伊父年近八旬朕深為恻念正在與鄂爾泰商酌尚未降旨其所督辦各務計需幾多月日始可就緒爾其奏朕知之
同日又
奏為恭繳
朱批奏摺事竊【臣】前恭進倉谷奏摺奉有
朱批伏念【臣】本庸陋蒙
皇上天恩訓勉委曲敎導複
指示以當前可法之人令【臣】視為成式有所遵循君父之期望臣子者至於如此之極而督【臣】鄂爾泰為
人自蒙
效法【臣】之服膺督臣實出一念之笃摯故諸事無不乞其指示在督臣亦不以【臣】驽下凡是非可否俱無不推誠見答所有倉谷事宜督臣抵粵之時即據【臣】之所見面為商酌随将奉到
朱谕鈔示複将全省倉貯數目備列清單送其查核如
謂可行【臣】即會同
題請如不可行自毋庸議若【臣】稍立異同以分彼此非惟事之所不敢出實亦識之所不容強也又【臣】奏
聞開采一摺奉有
朱批竊惟督撫之責察吏為先【臣】因礦務所委人員頗
亦各能盡力遂爾過信冒昧陳
奏一經
恩綸指點再三體味不覺倍常悚栗從此惟有益加精
警無緻為屬寮所欺有負
皇上澄清吏治之至意至於開采一事今粵西系屬創始一切事宜悉皆咨商督臣大概仿滇南成例酌行今複奉到
朱谕【臣】益當盡誠緻敬一聽督臣指示總期上下鹹宜官民胥便既不失之疎漏亦不傷於刻核庶有以仰體
皇上大公至正惠養羣生之
聖心耳所有
朱批奏摺理合一并恭繳謹
奏
所奏俱悉至於察吏之道萬不可預立成見不逆詐亦不逆不詐是非得失因其來而應之方合中道勿以今日之是遂定異日之必不非勿因此一事之失遂疑将來事事之皆非日日留意事事體察則是者愈可着其是非者何由掩其非粉飾自得者莫能售其詐疎忽偶失者猶可贖其愆不甯惟是即上智下愚不移者亦可以真知灼見其隐微也偶因一時所見遽定棄取於胸中豈不謬哉思之志之
同日又
奏為恭懇
天恩事竊【臣】看得梧浔二府俱為粵西緊要地方查浔州府知府秦休雖恪守官箴而谳斷無才不宜知府之任【臣】巳與督臣鄂爾泰面商於甄别案内會
題歸部補用至梧州府知府袁玑居官亷潔亦能辦事但梧州原系劇郡近兼關稅礦厰則今日之梧郡實非袁玑之才所能兼顧昨督臣至粵【臣】備悉面為商酌竝乞督臣揀擇二員
題補梧浔兩郡督臣細為籌畫亦謂一時難得相宜之人惟稱威甯府知府吳士鲲用於梧郡開化府同知楊正輔用於浔郡甚屬妥當前原拟用之粵西緣廣東督臣郝玉麟赴任之時請帶官員四名吳士鲲楊正輔業在帶往之内以此甚費籌度【臣】因梧浔二郡急需妥員遂劄緻廣東督臣從公商議嗣據郝玉麟回劄雲
題帶之員原令出力報效
朝廷今在東在西均無不可況兩粵共一鹽務該府得人亦同一體其應摺奏具題之處令【臣】酌行據此則廣東人員似巳足用【臣】為地方起見用敢繕摺具
奏恭懇
皇上天恩将吳士鲲楊正輔二員
準於粵西梧浔兩郡補用不惟【臣】等得人相助其於地方吏治實實大有裨益再袁玑一員仍懇留於粵西容【臣】會商督臣鄂爾泰酌量
題補更荷
天恩於無既也為此繕摺
奏懇統祈
睿鑒施行謹
奏
照所請行巳有旨谕部矣
同日又
奏為欽奉
上谕事雍正七年十二月二十二日接準部咨【臣】侄原
任山東濟南府知府金允彜為負
恩藐法抑屬婪贓等事經河東總督【臣】田文鏡參革奉
有
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