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八回 權門勢倒禍及兒曹 王府銀歸途逢暴客
關燈
小
中
大
,差來三十名校尉,二十餘名樂工,硬索還款數萬金,立刻就要付他。
嵩歎道:“有這等事麼?他也未免逼人了。
”當下責備門役道:“你所司何事,乃容他這般噪鬧?”門役回答道:“他已來過數次,聲勢洶洶,無理可喻。
”嵩聞言,氣得面色轉青,拈須不語。
看官!道這伊王是何人?原來是太祖二十五子厲王的六世孫,名叫典楧,貪戾無狀,性尤好色,嘗奪取民舍,廣建邸第,重台複榭,不啻宮阙;又令校尉樂工等人,招選民間女子,共得七百餘人,内有九十名中選,留侍王宮,其餘落選的女子,勒令民家納金取贖,校尉樂工等,樂得從中取利,任情索價,并擇姿容較美的,迫她薦枕。
上下淫亂,日夕取樂,就是民間備價贖還,也是殘花敗柳,無複完璧。
巡撫都禦史張永明等,上言罪狀,有旨令毀壞宮室,歸還民女,并執群小付有司。
典楧抗不奉诏,永明等又複奏聞,經法司議再加罪,照徽王載埨故例,廢為庶人,禁锢高牆。
載埨事見六十六回。
典楧方才恐懼,即遣人赍金數萬,求嚴嵩代為轉圜。
嚴嵩生平所愛的是金銀,便老實收受,一口答應;哪知自己也失了權勢,惘惘歸來。
典楧聞這消息,因令原差索還,不要加息,我說伊王還是厚道。
接連數次,都被門上擋住,他乃特遣多人,登門硬索。
嚴嵩不願歸還。
又不好不還,沉吟了好一歇。
怎禁得外面越噪越鬧,不得已将原金取出,付還來使。
樂工校尉等,攜金自去,到了湖口,忽遇着綠林豪客,蜂擁而來,大都明火執仗,來奪金銀,樂工等本是沒用,彼此逃命要緊,管着甚麼金銀,校尉三十名,還算有點氣力,拔刀相向,與衆盜交鬥起來,刀來刀往,各顯神通,究竟寡不敵衆,弱不敵強,霎時間血染猩紅,所有三十名校尉,隻剩得八九人,看看勢力不及,也隻好棄了金銀。
落荒逃去。
衆盜攆金歸還,順路送到嚴府。
看官閱此!這班綠林豪客,難道是嚴府爪牙麼?據小子所聞,乃是世蕃暗遣家役,及帶來亡命徒多人,扮作強盜模樣,劫回原金。
嚴氏父子,喜出望外,自不消說。
世蕃狡險,一至于此。
典楧已經得罪,還向何處申訴,眼見得這項劫案,沒人過問了。
世蕃見無人舉發,膽子越大,益發妄行,招集工匠數千人,大治私第,建園築亭,豪奴悍仆,仍挾相府餘威,淩轹官民。
适有袁州推官郭谏臣,奉公出差,道過嵩裡。
但見赫赫華門,百工齊集,搬磚運木,忙碌非常,内有三五名幹仆,狐裘貂袖,在場監工,仍然是頤指氣使,一呼百諾的氣象。
谏臣私問随役道:“這不是嚴相故第麼?”随役答一“是”字,谏臣乘便過去,将入工廠,觀察形景,不防廠中已有人喝道:“監工重地,閑人不得擅入,快與我退下去!”谏臣的随役,搶上一步,與語道:“家主是本州推官。
”言未已,那人複張目道:“什麼推官不推官,總教推出去罷了。
”推官的名義,想是這般。
谏臣聽了,也不禁啟問道:“敢問高姓大名?”那人複道:“誰不曉得是嚴相府中的嚴六?”谏臣冷笑道:“失敬失敬!”嚴六尚謾辱不絕,随役正要與他理論,被谏臣喝止,悄然走出。
廠内也有稍稍知事的,語嚴六道:“地方有司,應該尊敬一點,不要如此待慢。
”嚴六道:“京堂科道等官,伺候我家主人,出入門下,我要叱他數聲,哪個敢與我抗?偌大推官,怕他什麼?”谏臣踉跄趨走,工役等一齊嘲笑,随手拾起瓦礫,接連擲去,作為送行的禮物。
放肆已極。
那時谏臣忍無可忍,不能不發洩出來,小子有詩詠道: 意氣淩人太不該,況遭州吏一麾來。
豪門轉瞬成墟落,才識豪奴是禍媒。
畢竟谏臣如何洩憤,容俟下回表明。
---------- 徐階之使詐,不亞于嚴嵩,然後人多毀嵩而譽階,以階之詐計,為嵩而設。
明無階,誰與黜嵩?然後知因地而施,詐亦成名。
古聖賢之所以重權道者,正為此也。
但嚴氏之被譴,何一不由自取?于階固無尤焉。
嵩以青詞得幸,驟跻顯位,柄政至二十餘年,無功于國,專事殃民,而其子世蕃,貪黠尤過乃父,放利而行,怨愈叢,禍愈速,安得不傾?安得不亡?況逃戍所,豢惡客,劫還賄銀,嵩之所不敢為者,而世蕃獨為之。
死已臨頭,猶且大肆,此而不遭覆殁,天下尚有是非乎?至于豪奴走狗,淩辱推官,恃勢行兇,更不足道,然亦未始非嚴嵩父子之所釀成。
有悍主乃有悍仆,敢告當世,毋挾強以取禍焉。
嵩歎道:“有這等事麼?他也未免逼人了。
”當下責備門役道:“你所司何事,乃容他這般噪鬧?”門役回答道:“他已來過數次,聲勢洶洶,無理可喻。
”嵩聞言,氣得面色轉青,拈須不語。
看官!道這伊王是何人?原來是太祖二十五子厲王的六世孫,名叫典楧,貪戾無狀,性尤好色,嘗奪取民舍,廣建邸第,重台複榭,不啻宮阙;又令校尉樂工等人,招選民間女子,共得七百餘人,内有九十名中選,留侍王宮,其餘落選的女子,勒令民家納金取贖,校尉樂工等,樂得從中取利,任情索價,并擇姿容較美的,迫她薦枕。
上下淫亂,日夕取樂,就是民間備價贖還,也是殘花敗柳,無複完璧。
巡撫都禦史張永明等,上言罪狀,有旨令毀壞宮室,歸還民女,并執群小付有司。
典楧抗不奉诏,永明等又複奏聞,經法司議再加罪,照徽王載埨故例,廢為庶人,禁锢高牆。
載埨事見六十六回。
典楧方才恐懼,即遣人赍金數萬,求嚴嵩代為轉圜。
嚴嵩生平所愛的是金銀,便老實收受,一口答應;哪知自己也失了權勢,惘惘歸來。
典楧聞這消息,因令原差索還,不要加息,我說伊王還是厚道。
接連數次,都被門上擋住,他乃特遣多人,登門硬索。
嚴嵩不願歸還。
又不好不還,沉吟了好一歇。
怎禁得外面越噪越鬧,不得已将原金取出,付還來使。
樂工校尉等,攜金自去,到了湖口,忽遇着綠林豪客,蜂擁而來,大都明火執仗,來奪金銀,樂工等本是沒用,彼此逃命要緊,管着甚麼金銀,校尉三十名,還算有點氣力,拔刀相向,與衆盜交鬥起來,刀來刀往,各顯神通,究竟寡不敵衆,弱不敵強,霎時間血染猩紅,所有三十名校尉,隻剩得八九人,看看勢力不及,也隻好棄了金銀。
落荒逃去。
衆盜攆金歸還,順路送到嚴府。
看官閱此!這班綠林豪客,難道是嚴府爪牙麼?據小子所聞,乃是世蕃暗遣家役,及帶來亡命徒多人,扮作強盜模樣,劫回原金。
嚴氏父子,喜出望外,自不消說。
世蕃狡險,一至于此。
典楧已經得罪,還向何處申訴,眼見得這項劫案,沒人過問了。
世蕃見無人舉發,膽子越大,益發妄行,招集工匠數千人,大治私第,建園築亭,豪奴悍仆,仍挾相府餘威,淩轹官民。
适有袁州推官郭谏臣,奉公出差,道過嵩裡。
但見赫赫華門,百工齊集,搬磚運木,忙碌非常,内有三五名幹仆,狐裘貂袖,在場監工,仍然是頤指氣使,一呼百諾的氣象。
谏臣私問随役道:“這不是嚴相故第麼?”随役答一“是”字,谏臣乘便過去,将入工廠,觀察形景,不防廠中已有人喝道:“監工重地,閑人不得擅入,快與我退下去!”谏臣的随役,搶上一步,與語道:“家主是本州推官。
”言未已,那人複張目道:“什麼推官不推官,總教推出去罷了。
”推官的名義,想是這般。
谏臣聽了,也不禁啟問道:“敢問高姓大名?”那人複道:“誰不曉得是嚴相府中的嚴六?”谏臣冷笑道:“失敬失敬!”嚴六尚謾辱不絕,随役正要與他理論,被谏臣喝止,悄然走出。
廠内也有稍稍知事的,語嚴六道:“地方有司,應該尊敬一點,不要如此待慢。
”嚴六道:“京堂科道等官,伺候我家主人,出入門下,我要叱他數聲,哪個敢與我抗?偌大推官,怕他什麼?”谏臣踉跄趨走,工役等一齊嘲笑,随手拾起瓦礫,接連擲去,作為送行的禮物。
放肆已極。
那時谏臣忍無可忍,不能不發洩出來,小子有詩詠道: 意氣淩人太不該,況遭州吏一麾來。
豪門轉瞬成墟落,才識豪奴是禍媒。
畢竟谏臣如何洩憤,容俟下回表明。
---------- 徐階之使詐,不亞于嚴嵩,然後人多毀嵩而譽階,以階之詐計,為嵩而設。
明無階,誰與黜嵩?然後知因地而施,詐亦成名。
古聖賢之所以重權道者,正為此也。
但嚴氏之被譴,何一不由自取?于階固無尤焉。
嵩以青詞得幸,驟跻顯位,柄政至二十餘年,無功于國,專事殃民,而其子世蕃,貪黠尤過乃父,放利而行,怨愈叢,禍愈速,安得不傾?安得不亡?況逃戍所,豢惡客,劫還賄銀,嵩之所不敢為者,而世蕃獨為之。
死已臨頭,猶且大肆,此而不遭覆殁,天下尚有是非乎?至于豪奴走狗,淩辱推官,恃勢行兇,更不足道,然亦未始非嚴嵩父子之所釀成。
有悍主乃有悍仆,敢告當世,毋挾強以取禍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