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三回 罪仇鸾剖棺正法 劾嚴嵩拚死留名
關燈
小
中
大
二王語,遂啟奏道:“繼盛敢交通二王,誣劾老臣,請陛下明鑒!”兩語夠了。
世宗益怒,遂饬逮繼盛下獄,豈不憶谏阻馬市,其言已驗耶?命法司嚴訊主使。
繼盛道:“發言由我,盡忠亦由我,難道必待他人主使麼?”法司問何故引入二王,繼盛又厲聲道:“滿朝都怕嚴嵩,非景、裕二王,何人敢言?”景、裕二王,皆世宗子,已見五十九回。
法司也不再問,隻說他誣毀宰臣,杖至百數,送交刑部。
刑部尚書何鳌,受嵩密囑,欲坐繼盛詐傳親王令旨罪,即欲将他杖死,郎中史朝賓進言道:“奏疏中但說召問二王,并不說由親王令旨,朝廷三尺法,豈可濫加麼?”說得何鳌啞口無言,即去報達嚴嵩。
嚴嵩确是厲害,竟立黜朝賓為高郵判官。
又因奏中有嚴效忠、嚴鹄冒功情事,奉旨饬查,由世蕃自為辯草,送兵部武選司郎中周冕,囑他依草上複。
冕偏鐵面無情,竟據實複奏道: 臣職司武選,敢以冒濫軍功一事,為陛下陳之:按二十七年十月,據通政司狀送嚴效忠,年十有六,考武舉不第,志欲報效本部,資送兩廣聽用。
次年據兩廣總兵平江伯陳圭,及都禦史歐陽必進,題瓊州黎寇平,遣效忠奏捷,即援故事授錦衣衛鎮撫。
無何效忠病廢,嚴鹄以親弟應襲,又言效忠前斬賊首七級,例官加陛,遂授千戶。
及細察效忠為誰?曰:“嵩之厮役也。
”鹄為誰?曰:“世蕃之子也。
” 不意嵩表率百僚,而壞綱亂紀,一至于此。
今蒙明旨下本部查核,世蕃猶私創複草,架虛贻臣,欲臣依草複奏,天地鬼神,昭臨在上,其草現存,伏望聖明特賜究正,使内外臣工,知有不可犯之法,國家幸甚! 這疏一入,朝右大臣,多為嚴嵩父子,捏一把冷汗,誰意嚴嵩竟有神出鬼沒的手段,居然打通關節,傳出中旨,說是周冕挾私捏造,朋比為奸,把他下獄削職,且擢世蕃為工部左侍郎,愈加優眷。
真正令人氣煞。
一面再令法司嚴訊繼盛。
繼盛披枷帶索,由獄入廷,道旁人士,兩旁聚觀,見繼盛身受重刑,各歎息道:“此公系天下義士,為何遭此荼毒?”又指着枷索,互相私語道:“奈何不将這種刑具,帶在奸相頭上,反冤屈了好人?”公論難逃。
國子司業王材,聽着輿論,往谒嚴嵩道:“人言也是可畏,相公何不網開一面,救出繼盛,否則贻謗萬世,也為我公不取哩。
”王材本阿附嚴嵩,此番良心未泯,竟有此請,嵩頗有些悔悟,慨然答道:“我亦憐他忠誠,當替他代奏皇上,恕他一點便是。
”王材唯唯而出。
嵩即與子世蕃商議,世蕃道:“不殺繼盛,何有甯日?”殺了繼盛,難道可長久富貴麼?這所謂其父行劫,其子必且殺人。
嵩遲疑半晌,複道:“你也單從一時着想,不管着日後哩。
”世蕃道:“父親若有疑心,何不商諸别人?”嵩點頭道:“你去與胡植、鄢懋卿一商,何如?”世蕃領命,即至鄢懋卿宅中,說明就裡。
懋卿道:“這便叫作養虎贻患哩。
尊大人缜密一生,今反有此遲疑,殊不可解。
”世蕃道:“我也這般說,家父必欲問君,并及胡公,我不能不到此一行。
”順父之命,還算孝思。
懋卿道:“老胡怕也不贊成哩!我去邀他前來,一決可否便了。
”當下令家人去招胡植,植與懋卿同出入嚴門,自然聞召即至。
彼此會叙,談及楊繼盛事,也與懋卿同一見解。
世蕃即匆匆告别,即将兩人所說,還報嚴嵩。
嚴嵩道:“既然衆論一緻,我也顧不得什麼了。
”一個兒子,兩個私人,便好算作公論嗎?自是決定主意,要殺繼盛。
可巧倭寇猖獗,趙文華出視海防,與兵部侍郎張經等,互有龃龉,文華妒功忌能,構陷經等,嚴嵩任意牽扯,将繼盛一并列入,可憐這赤膽忠心的楊老先生,竟不免就義市曹。
曾記繼盛有一遺詩雲: 浩氣還太虛,丹心照千古;平生未報恩,留作忠魂補。
繼盛妻張氏,聞夫将被刑,獨上疏營救,願代夫死。
繼盛盡忠,張氏盡義。
正是: 巾帼須眉同一傳,忠臣義婦共千秋。
張氏一疏,不可不錄,待小子下回續述。
---------- 世宗因嚴嵩提挈仇鸾,遂假重柄,至于喪師辱國,諱敗為勝,尚一無聞知,反加寵眷,是正可謂養癰贻患矣。
迨奪大将軍印绶,緻鸾背瘡潰裂,是不啻國家之癰瘡潰裂耳。
蓋嚴、仇互攻,嚴賊之勢,雖一時未至動搖,然譬之治病者,已有清理髒腑之機會,楊繼盛五奸十大罪之奏,正千金肘後方也,暫不見用,而後來剔除奸蠹,仍用此方劑治之,楊公雖死,亦可瞑目矣。
且前谏馬市,後劾嚴嵩,兩疏流傳,照耀簡策,人以楊公之死為不幸,吾謂人孰無死,死而流芳,死何足惜?至若張氏一疏,附骥而傳。
有是夫并有此婦,明之所以不即亡者,賴有此爾。
世宗益怒,遂饬逮繼盛下獄,豈不憶谏阻馬市,其言已驗耶?命法司嚴訊主使。
繼盛道:“發言由我,盡忠亦由我,難道必待他人主使麼?”法司問何故引入二王,繼盛又厲聲道:“滿朝都怕嚴嵩,非景、裕二王,何人敢言?”景、裕二王,皆世宗子,已見五十九回。
法司也不再問,隻說他誣毀宰臣,杖至百數,送交刑部。
刑部尚書何鳌,受嵩密囑,欲坐繼盛詐傳親王令旨罪,即欲将他杖死,郎中史朝賓進言道:“奏疏中但說召問二王,并不說由親王令旨,朝廷三尺法,豈可濫加麼?”說得何鳌啞口無言,即去報達嚴嵩。
嚴嵩确是厲害,竟立黜朝賓為高郵判官。
又因奏中有嚴效忠、嚴鹄冒功情事,奉旨饬查,由世蕃自為辯草,送兵部武選司郎中周冕,囑他依草上複。
冕偏鐵面無情,竟據實複奏道: 臣職司武選,敢以冒濫軍功一事,為陛下陳之:按二十七年十月,據通政司狀送嚴效忠,年十有六,考武舉不第,志欲報效本部,資送兩廣聽用。
次年據兩廣總兵平江伯陳圭,及都禦史歐陽必進,題瓊州黎寇平,遣效忠奏捷,即援故事授錦衣衛鎮撫。
無何效忠病廢,嚴鹄以親弟應襲,又言效忠前斬賊首七級,例官加陛,遂授千戶。
及細察效忠為誰?曰:“嵩之厮役也。
”鹄為誰?曰:“世蕃之子也。
” 不意嵩表率百僚,而壞綱亂紀,一至于此。
今蒙明旨下本部查核,世蕃猶私創複草,架虛贻臣,欲臣依草複奏,天地鬼神,昭臨在上,其草現存,伏望聖明特賜究正,使内外臣工,知有不可犯之法,國家幸甚! 這疏一入,朝右大臣,多為嚴嵩父子,捏一把冷汗,誰意嚴嵩竟有神出鬼沒的手段,居然打通關節,傳出中旨,說是周冕挾私捏造,朋比為奸,把他下獄削職,且擢世蕃為工部左侍郎,愈加優眷。
真正令人氣煞。
一面再令法司嚴訊繼盛。
繼盛披枷帶索,由獄入廷,道旁人士,兩旁聚觀,見繼盛身受重刑,各歎息道:“此公系天下義士,為何遭此荼毒?”又指着枷索,互相私語道:“奈何不将這種刑具,帶在奸相頭上,反冤屈了好人?”公論難逃。
國子司業王材,聽着輿論,往谒嚴嵩道:“人言也是可畏,相公何不網開一面,救出繼盛,否則贻謗萬世,也為我公不取哩。
”王材本阿附嚴嵩,此番良心未泯,竟有此請,嵩頗有些悔悟,慨然答道:“我亦憐他忠誠,當替他代奏皇上,恕他一點便是。
”王材唯唯而出。
嵩即與子世蕃商議,世蕃道:“不殺繼盛,何有甯日?”殺了繼盛,難道可長久富貴麼?這所謂其父行劫,其子必且殺人。
嵩遲疑半晌,複道:“你也單從一時着想,不管着日後哩。
”世蕃道:“父親若有疑心,何不商諸别人?”嵩點頭道:“你去與胡植、鄢懋卿一商,何如?”世蕃領命,即至鄢懋卿宅中,說明就裡。
懋卿道:“這便叫作養虎贻患哩。
尊大人缜密一生,今反有此遲疑,殊不可解。
”世蕃道:“我也這般說,家父必欲問君,并及胡公,我不能不到此一行。
”順父之命,還算孝思。
懋卿道:“老胡怕也不贊成哩!我去邀他前來,一決可否便了。
”當下令家人去招胡植,植與懋卿同出入嚴門,自然聞召即至。
彼此會叙,談及楊繼盛事,也與懋卿同一見解。
世蕃即匆匆告别,即将兩人所說,還報嚴嵩。
嚴嵩道:“既然衆論一緻,我也顧不得什麼了。
”一個兒子,兩個私人,便好算作公論嗎?自是決定主意,要殺繼盛。
可巧倭寇猖獗,趙文華出視海防,與兵部侍郎張經等,互有龃龉,文華妒功忌能,構陷經等,嚴嵩任意牽扯,将繼盛一并列入,可憐這赤膽忠心的楊老先生,竟不免就義市曹。
曾記繼盛有一遺詩雲: 浩氣還太虛,丹心照千古;平生未報恩,留作忠魂補。
繼盛妻張氏,聞夫将被刑,獨上疏營救,願代夫死。
繼盛盡忠,張氏盡義。
正是: 巾帼須眉同一傳,忠臣義婦共千秋。
張氏一疏,不可不錄,待小子下回續述。
---------- 世宗因嚴嵩提挈仇鸾,遂假重柄,至于喪師辱國,諱敗為勝,尚一無聞知,反加寵眷,是正可謂養癰贻患矣。
迨奪大将軍印绶,緻鸾背瘡潰裂,是不啻國家之癰瘡潰裂耳。
蓋嚴、仇互攻,嚴賊之勢,雖一時未至動搖,然譬之治病者,已有清理髒腑之機會,楊繼盛五奸十大罪之奏,正千金肘後方也,暫不見用,而後來剔除奸蠹,仍用此方劑治之,楊公雖死,亦可瞑目矣。
且前谏馬市,後劾嚴嵩,兩疏流傳,照耀簡策,人以楊公之死為不幸,吾謂人孰無死,死而流芳,死何足惜?至若張氏一疏,附骥而傳。
有是夫并有此婦,明之所以不即亡者,賴有此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