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二回 追狡寇庸帥敗還 開馬市荩臣極谏
關燈
小
中
大
到敵兵轉身,徐徐出塞,然後收集潰卒,檢點人數,已傷亡了千餘人。
鸾反在途中枭斬遺屍,得八十餘級,隻說是所斬虜首,獻捷報功,世宗信以為真,優诏慰勞,并加鸾太保,厚賜金帛。
京中官吏,聞寇衆退去,互相慶賀。
醜不可耐。
不意有嚴旨下來,饬逮尚書丁汝夔,都禦史楊守謙下獄。
原來京城西北,多築内臣園宅,自被寇衆縱火,免不得一并延燒。
内臣入奏世宗,統說是丁、楊二人,牽制将帥,不許出戰,以緻烽火滿郊,驚我皇上,伏乞将二人治罪,為後來戒。
都把皇帝做推頭,這叫作膚受之愬。
世宗聞言大怒,所以立刻傳旨,将二人逮系起來。
汝夔本受教嚴嵩,才命各營停戰,至此反緻得罪,連忙囑着家屬,向嵩乞救。
嵩語來人道:“老夫尚在,必不令丁公屈死。
”來人歡謝去訖。
嵩馳入見帝,談及丁汝夔,世宗勃然變色道:“汝夔負朕太甚,不殺汝夔,無以謝臣民。
”這數語吓退嚴嵩,隻好踉跄趨出,不發一言。
至棄市诏下,汝夔及守謙,同被綁至法場,汝夔大哭道:“賊嵩誤我!賊嵩誤我!”言未已,刀光一下,身首兩分。
守謙亦依次斬首,毋庸細述。
過了一日,又有一道中旨頒下,着逮左谕德趙貞吉下獄。
看官聽說!這趙貞吉因奏對稱旨,已得超擢,如何憑空得罪呢?先是貞吉廷議後,盛氣谒嵩,嵩辭不見。
貞吉怒叱阍人。
說他有意刁難,正在吵嚷的時候,忽有一人走入,笑語貞吉道:“足下何為?軍國重事,慢慢的計議就是了。
”貞吉視之,乃是嚴嵩義子趙文華,官拜通政使,不禁憤恨道:“似你等權門走狗,曉得甚麼天下事?”言畢,悻悻自去?文華原不足道,貞吉亦屬太傲。
文華也不與多辯,冷笑而入,當即報知嚴嵩,嵩仇恨益甚。
至俺答已退,遂奏稱:“貞吉大言不慚,毫無規畫,徒為周尚文、沈束遊說,隐謗宸聰。
”這句話又激起世宗的怒意,遂命将貞吉拘系數日,廷杖一頓,谪為荔波典史。
當貞吉主戰時,廷臣俱袖手旁觀,莫敢附和,獨有一小小官吏,位列最卑,恰朗聲道:“趙公言是。
”吏部尚書夏邦谟,張目注視道:“你是何等官兒,在此高論?”那人即應聲道:“公不識錦衣經曆沈鍊麼?由他自己報名,又是一樣筆墨。
公等大臣,無所建白,小臣不得不說。
鍊恨國家無人,緻寇猖獗,若以萬騎護陵寝,萬騎護通州軍饷,再合勤王軍十餘萬,擊寇惰歸,定可得勝,何故屢議不決呢?”邦谟道:“你自去奏聞皇上,我等恰是無才,你也不必同我空說。
”鍊益憤憤,竟拜表上陳,世宗全然不理。
鍊悶悶不樂,縱酒佯狂。
一日,至尚寶丞張遜業處小飲,彼此縱論國事,談及嚴嵩,鍊停杯痛罵,涕淚交頤。
既晚歸寓,餘恨未平,慨然太息道:“自古至今,何人不死?今日大奸當國,正忠臣拚死盡言的時候,我何不上書痛劾?就是緻死,也所甘心。
”計劃已定,遂研墨展毫,繕就奏牍道: 昨歲俺答犯順,陛下欲乘時北伐,此正文武群臣,所共當戮力者也。
然制敵必先廟算,廟算必當為天下除奸邪,然後外寇可平。
今大學士嚴嵩,當主憂臣辱之時,不聞延訪賢豪,咨詢方略,惟與子世蕃,規圖自便,忠謀則多方沮之,谄谀則曲意引之,索賄鬻官,沽恩結客,朝廷賞一人,則曰由我賞之,罰一人,則曰由我罰之,人皆伺嚴氏之愛惡,而不知朝廷之恩威,尚忍言哉!姑舉其罪之大者言之:納将帥之賄,以啟邊陲之釁,一也;受諸王饋遺,每事隐為之地,二也;攬禦史之權,雖州縣小吏,亦皆貨取,緻官方大壞,三也;索撫按之歲例,緻有司遞相承奉,而闾閻之财日削,四也;隐制谏官,俾不敢直言,五也;嫉賢妒能,一忤其意,必緻之死,六也;縱子受賄,斂怨天下,七也;運财還家,月無虛日,緻道途驿騷,八也;久居政府,擅權害政,九也;不能協謀天讨,上贻君父憂,十也。
明知臣言一出,結怨權奸,必無幸事,但與其縱奸誤國,毋甯效死全忠。
今日誅嵩以謝天下,明日戮臣以謝嵩,臣雖死無餘恨矣。
寫至此,讀了一遍,又自念道:“夏邦谟恰也可惡,索性連他劾奏。
”遂又續寫數語,無非是吏部尚書夏邦谟,谄谀黩貨,并請治罪等情。
次日呈将進去,看官試想!一個錦衣衛經曆,居然想參劾大學士及吏部尚書來,任你筆挾龍蛇,口吐煙雲,也是沒有效力。
況世宗方倚重嚴嵩,哪裡還肯容忍?嚴旨一下,斥他誣衊大臣,榜掠數十,谪佃保安。
同時刑部郎中徐學詩,南京禦史王宗茂,先後劾嵩,一并得罪。
學詩削籍,宗茂貶官。
還有葉經、謝瑜、陳紹,與學詩同裡同官,俱以劾嵩遭譴,時稱為上虞四谏官。
此外所有忤嵩各官,都當京察大計時,盡行貶斥,真個是一網打盡,靡有孑遺。
惟仇鸾黨附嚴嵩,愈邀寵眷,适值吏部侍郎王邦瑞,攝兵部事,以營政久弛,疏請整饬,略謂:“國初京營,不下七八十萬,自三大營變為十二團營,又
鸾反在途中枭斬遺屍,得八十餘級,隻說是所斬虜首,獻捷報功,世宗信以為真,優诏慰勞,并加鸾太保,厚賜金帛。
京中官吏,聞寇衆退去,互相慶賀。
醜不可耐。
不意有嚴旨下來,饬逮尚書丁汝夔,都禦史楊守謙下獄。
原來京城西北,多築内臣園宅,自被寇衆縱火,免不得一并延燒。
内臣入奏世宗,統說是丁、楊二人,牽制将帥,不許出戰,以緻烽火滿郊,驚我皇上,伏乞将二人治罪,為後來戒。
都把皇帝做推頭,這叫作膚受之愬。
世宗聞言大怒,所以立刻傳旨,将二人逮系起來。
汝夔本受教嚴嵩,才命各營停戰,至此反緻得罪,連忙囑着家屬,向嵩乞救。
嵩語來人道:“老夫尚在,必不令丁公屈死。
”來人歡謝去訖。
嵩馳入見帝,談及丁汝夔,世宗勃然變色道:“汝夔負朕太甚,不殺汝夔,無以謝臣民。
”這數語吓退嚴嵩,隻好踉跄趨出,不發一言。
至棄市诏下,汝夔及守謙,同被綁至法場,汝夔大哭道:“賊嵩誤我!賊嵩誤我!”言未已,刀光一下,身首兩分。
守謙亦依次斬首,毋庸細述。
過了一日,又有一道中旨頒下,着逮左谕德趙貞吉下獄。
看官聽說!這趙貞吉因奏對稱旨,已得超擢,如何憑空得罪呢?先是貞吉廷議後,盛氣谒嵩,嵩辭不見。
貞吉怒叱阍人。
說他有意刁難,正在吵嚷的時候,忽有一人走入,笑語貞吉道:“足下何為?軍國重事,慢慢的計議就是了。
”貞吉視之,乃是嚴嵩義子趙文華,官拜通政使,不禁憤恨道:“似你等權門走狗,曉得甚麼天下事?”言畢,悻悻自去?文華原不足道,貞吉亦屬太傲。
文華也不與多辯,冷笑而入,當即報知嚴嵩,嵩仇恨益甚。
至俺答已退,遂奏稱:“貞吉大言不慚,毫無規畫,徒為周尚文、沈束遊說,隐謗宸聰。
”這句話又激起世宗的怒意,遂命将貞吉拘系數日,廷杖一頓,谪為荔波典史。
當貞吉主戰時,廷臣俱袖手旁觀,莫敢附和,獨有一小小官吏,位列最卑,恰朗聲道:“趙公言是。
”吏部尚書夏邦谟,張目注視道:“你是何等官兒,在此高論?”那人即應聲道:“公不識錦衣經曆沈鍊麼?由他自己報名,又是一樣筆墨。
公等大臣,無所建白,小臣不得不說。
鍊恨國家無人,緻寇猖獗,若以萬騎護陵寝,萬騎護通州軍饷,再合勤王軍十餘萬,擊寇惰歸,定可得勝,何故屢議不決呢?”邦谟道:“你自去奏聞皇上,我等恰是無才,你也不必同我空說。
”鍊益憤憤,竟拜表上陳,世宗全然不理。
鍊悶悶不樂,縱酒佯狂。
一日,至尚寶丞張遜業處小飲,彼此縱論國事,談及嚴嵩,鍊停杯痛罵,涕淚交頤。
既晚歸寓,餘恨未平,慨然太息道:“自古至今,何人不死?今日大奸當國,正忠臣拚死盡言的時候,我何不上書痛劾?就是緻死,也所甘心。
”計劃已定,遂研墨展毫,繕就奏牍道: 昨歲俺答犯順,陛下欲乘時北伐,此正文武群臣,所共當戮力者也。
然制敵必先廟算,廟算必當為天下除奸邪,然後外寇可平。
今大學士嚴嵩,當主憂臣辱之時,不聞延訪賢豪,咨詢方略,惟與子世蕃,規圖自便,忠謀則多方沮之,谄谀則曲意引之,索賄鬻官,沽恩結客,朝廷賞一人,則曰由我賞之,罰一人,則曰由我罰之,人皆伺嚴氏之愛惡,而不知朝廷之恩威,尚忍言哉!姑舉其罪之大者言之:納将帥之賄,以啟邊陲之釁,一也;受諸王饋遺,每事隐為之地,二也;攬禦史之權,雖州縣小吏,亦皆貨取,緻官方大壞,三也;索撫按之歲例,緻有司遞相承奉,而闾閻之财日削,四也;隐制谏官,俾不敢直言,五也;嫉賢妒能,一忤其意,必緻之死,六也;縱子受賄,斂怨天下,七也;運财還家,月無虛日,緻道途驿騷,八也;久居政府,擅權害政,九也;不能協謀天讨,上贻君父憂,十也。
明知臣言一出,結怨權奸,必無幸事,但與其縱奸誤國,毋甯效死全忠。
今日誅嵩以謝天下,明日戮臣以謝嵩,臣雖死無餘恨矣。
寫至此,讀了一遍,又自念道:“夏邦谟恰也可惡,索性連他劾奏。
”遂又續寫數語,無非是吏部尚書夏邦谟,谄谀黩貨,并請治罪等情。
次日呈将進去,看官試想!一個錦衣衛經曆,居然想參劾大學士及吏部尚書來,任你筆挾龍蛇,口吐煙雲,也是沒有效力。
況世宗方倚重嚴嵩,哪裡還肯容忍?嚴旨一下,斥他誣衊大臣,榜掠數十,谪佃保安。
同時刑部郎中徐學詩,南京禦史王宗茂,先後劾嵩,一并得罪。
學詩削籍,宗茂貶官。
還有葉經、謝瑜、陳紹,與學詩同裡同官,俱以劾嵩遭譴,時稱為上虞四谏官。
此外所有忤嵩各官,都當京察大計時,盡行貶斥,真個是一網打盡,靡有孑遺。
惟仇鸾黨附嚴嵩,愈邀寵眷,适值吏部侍郎王邦瑞,攝兵部事,以營政久弛,疏請整饬,略謂:“國初京營,不下七八十萬,自三大營變為十二團營,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