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飾類
關燈
小
中
大
金二層,飾東珠八,上銜紅寶石,朱緯,上週綴金孔雀五,飾東珠各五,後金孔雀一,垂珠三行二就,中間金銜青金石結一,末綴珊瑚。
冠後護領垂金黃縧二,末亦綴珊瑚。
金約,鏤金雲八,飾東珠各一,間以青金石,後繫金銜青金石結,貫珠下垂,三行二就,中間金銜青金石結二,末綴珊瑚。
吉服褂,繡五爪行龍四團,前後兩肩各一。
餘皆如世子福晉。
貝勒夫人朝冠,頂鏤金二層,飾東珠七,上銜紅寶石,朱緯,上週綴金孔雀五,飾東珠各三,後金孔雀一,垂珠三行二就,中間金銜青金石結一,末綴珊瑚。
冠後護領,垂石青縧二,末綴珊瑚。
金約,鏤金雲七,飾東珠各一,間以青金石,後繫金銜青金石結,貫珠下垂,三行三就,中間金銜青金石結二,末綴珊瑚。
朝褂,繡四爪蟒,領後垂石青縧。
朝袍,藍及石青諸色隨所用。
領袖,冬用片金,加海龍緣,夏用片金緣,繡四爪蟒。
領後垂石青縧。
領約、朝珠、綵帨縧皆石青色。
吉服褂,前後繡四爪蟒各一團。
蟒袍,藍及石青諸色隨所用,通繡九蟒。
餘皆如郡王福晉。
貝子夫人朝冠,頂鏤金二層,飾東珠六。
金約,鏤金雲六。
吉服褂,前後繡四爪行蟒各一團。
餘皆如貝勒夫人。
鎮國公夫人朝冠,頂鏤金二層,飾東珠五。
金約,鏤金雲五。
吉服褂,繡花八團。
餘皆如貝子夫人。
輔國公夫人朝冠,頂鏤金二層,飾東珠四。
金約,鏤金雲四。
餘皆如鎮國公夫人。
鎮國將軍夫人冠服,均視一品命婦。
輔國將軍夫人冠服,均視二品命婦。
奉國將軍淑人冠服,均視三品命婦。
奉恩將軍恭人冠服,均視四品命婦。
公主以下服飾 公主以下至鄉君,皇室、皇族之女也。
固倫公主冠服,制如親王福晉。
和碩公主朝冠、金約,制如親王世子福晉,餘皆如固倫公主。
郡主朝冠、金約,制如郡王福晉,餘皆如和碩公主。
縣主朝冠、金約,制如貝勒夫人。
吉服褂,制如郡王福晉,餘皆如郡主。
郡君朝冠、金約,制如貝子夫人。
朝褂、朝袍、領約、朝珠、綵帨、吉服褂、蟒袍,均如貝勒夫人,餘如縣主。
縣君朝冠、金約,制如鎮國公夫人。
吉服褂,制如貝子夫人,餘皆如郡君。
鎮國公女鄉君朝冠、金約,制如輔國公夫人。
吉服褂,制如鎮國公夫人,餘皆如縣君。
輔國公女鄉君,朝冠頂鏤金二層,飾東珠三,金約,鏤金雲三,餘皆如鎮國公女。
民爵夫人服飾 民爵夫人者,異姓公侯伯子男之妻也。
公夫人冬朝冠,薰貂為之,頂鏤花金座,中飾東珠四,上銜紅寶石,前綴金簪三,飾以珠寶,護領縧用石青色。
金約,青緞為之,中綴鏤金火焰,飾珍珠一,左右金龍鳳各一,後垂青緞帶二,紅片金裏。
耳飾,左右各三,每具金雲銜珠各二。
朝褂,色用石青,片金緣,繡文,前行蟒二,後行蟒一,領後垂石青,雜飾惟宜。
朝袍,藍及石青縧諸色隨所用。
披領及袖,皆石青。
冬用片金,加海龍緣,夏用片金緣。
繡文,前後正蟒各一,兩肩行蟒各一,襟行蟒四,中無襞積。
披領行蟒二,袖端正蟒各一,袖相接處,行蟒各二。
後垂石青縧,雜飾惟宜。
領約,鏤金為之,飾紅藍小寶石五,兩端垂石青縧二,中各貫珊瑚,末綴珊瑚各二。
朝珠三盤,珊瑚、青金、綠松石、蜜珀隨所用,雜飾惟宜。
縧用石青色。
綵帨月白色,不繡花文。
冬朝裙,片金加海龍緣,上用紅緞,下石青行蟒糚緞,皆正幅,有襞積。
夏朝裙,片金緣,緞、紗各惟其時。
吉服冠,薰貂為之,頂用珊瑚。
吉服褂,色用石青,繡花文,團蟒。
袍,藍及石青諸色隨所用,通九蟒,皆四爪。
侯夫人朝冠,頂鏤花金座,中飾東珠三,上銜紅寶石,餘皆如公夫人。
伯夫人朝冠,頂鏤花金座,中飾東珠二,上銜紅寶石,餘皆如侯夫人。
子夫人朝冠,頂鏤花金座,中飾東珠一,上銜紅寶石,餘皆如伯夫人。
男夫人朝冠,頂鏤花金座,中飾紅寶石一,上銜鏤花紅珊瑚。
吉服冠,頂鏤花珊瑚。
餘皆如子夫人。
命婦服飾 命婦,文武品官之妻也。
一品命婦朝冠,頂鏤花金座,中飾東珠一,上銜紅寶石,餘皆如公夫人。
二品命婦朝冠,頂鏤花金座,中飾紅寶石一,上銜鏤花珊瑚。
吉服冠,頂鏤花珊瑚。
餘皆如一品命婦。
三品命婦朝冠,頂鏤花金座,中飾紅寶石一,上銜藍寶石。
吉服冠,頂用藍寶石。
餘皆如二品命婦。
四品命婦朝冠,頂鏤花金座,中飾小藍寶石一,上銜青金石。
朝袍,片金緣,繡文,前後行蟒各二,中無襞積,後垂石青縧,雜飾惟宜。
朝裙,片金緣,上用綠緞,下石青行蟒糚緞,皆正幅,有襞積。
吉服冠,頂用青青金石。
蟒袍通八蟒,皆四爪。
餘皆如三品命婦。
五品命婦朝冠,頂鏤花金座,中飾小藍寶石一,上銜水晶。
吉服冠,頂用水晶。
餘皆如四品命婦。
六品命婦朝冠,頂鏤花金座,中飾小藍寶石一,上銜硨磲。
吉服冠,頂用硨磲。
餘皆如五品命婦。
七品命婦朝冠,頂鏤花金座,中飾小水晶一,上銜素金。
吉服冠,頂用素金,蟒袍通五蟒,皆四爪。
餘皆如六品命婦。
詔定官民服飾 國朝冠服,純用遼、金、元遺制,論者皆能言之。
而太祖即位盛京,已有旨更定章服。
世祖初定鼎時,尚沿明制。
順治丁亥,諭範文程、剛林、祁充格曰:「文職衙門不可無領袖,今爾衙門較前改大,爾三人可用珠頂玉帶。
」 國初,牧令之坐堂及下鄉也,亦襲明代衣冠之舊。
蓋不如是,則人民不能知其為官,抗不服從耳,後始以漸改革。
是年十一月,復詔定官民服飾之制,削髮垂辮。
於是江蘇男子,無不箭衣小袖,深鞋緊襪,非若明崇禎末之寬衣大袖,衣寬四尺,袖寬二尺,襪皆大統,鞋必淺面矣。
即幼童,亦加冠於首,不必逾二十歲而始冠也。
國初,人民相傳,有生降死不降,老降少不降,男降女不降,妓降優不降之說。
故生必從時服,死雖古服無禁;成童以上皆時服,而幼孩古服亦無禁;男子從時服,女子猶襲明服。
蓋自順治以至宣統,皆然也。
猶不解妓降優不降之說,及國初秀才、舉人之猶服明服耳。
高宗仁宗垂意服飾 高宗在宮,嘗屢衣漢服,欲竟易之。
一日,冕旒袍服,召所親近曰:「朕似漢人否?」一老臣獨對曰:「皇上於漢誠似矣,而於滿則非也。
」乃止。
或曰,巴克什達海庫爾纏嘗勸高宗用明代服飾,高宗曰:「我輩若寬衣大袖,則左佩弓,右挾矢,忽遇碩翁科羅巴圖魯勞薩,挺身突入,能禦之乎?我國士卒初有幾何,因嫻於騎射,所以野戰則克,攻城則取,天下盛稱我兵,曰立則不動搖,進則不回顧也。
」 列朝鑒於北魏之崇效漢俗,因以自弱,故力欲保存其固有尚武之俗。
康熙以後,八旗子弟漸有不習騎射即於文弱者。
聖祖疊加申飭,垂為厲戒,後且及於婦女。
乾隆己卯,高宗諭曰:「此次閱選秀女,竟有倣漢人妝飾者,實非滿洲風俗。
在朕前尚爾如此,其在家,恣意服飾,更不待言。
嗣後但當以純樸為貴,斷不可任意妝飾。
」此一事也。
乙未又諭曰:「旗婦一耳帶三鉗,原係滿洲舊風,斷不可改節。
朕選看包衣佐領之秀女,皆帶一墜子,並相沿至於一耳一鉗,則竟非滿洲矣,立行禁止。
」此又一事也。
嘉慶甲子,仁宗諭曰:「今鑲黃旗漢軍應選秀女,內纏足者竟至十九人,殊為非是。
此次傳諭後,仍有不遵循者,定將秀女父兄照違制例治罪。
」此又一事也。
服飾沿革 國初,袍褂有用紅綠組繡者。
其後吉服用紺,素服用青,無他色矣。
康熙朝花樣,有富貴不斷、江山萬代、歷元五福諸名目,又有暗紋蟒服,如宮制蟒袍而卻組繡者。
袍褂皆用密線縫紉,行列如繪,謂之實行。
袖間皆用熨摺如線,滿語名曰赫特赫。
後惟蟒袍尚用之,他服則無之矣。
燕居無著行衣者。
自傅文忠公征金川歸,喜其便捷,名得勝褂,其後無論男女,燕服皆著之。
色料初尚天藍,乾隆中,尚玫瑰紫,末年,福文襄王好著深絳色,人爭效之,謂之福色。
嘉慶時,尚泥金色,又尚淺灰色。
夏日紗服皆尚棕色,貴賤皆服之。
襯服初尚白色,嘉慶時,尚玉色,又有油綠色,國初皆衣之,殆沿前代綠袍之義。
高宗惡其黯然近青色,禁之。
嘉慶時,優伶皆用青色倭緞、漳絨等緣衣邊,以為美飾,如古深衣。
奴隸輩皆以紅白鹿革為背子。
士大夫燕居,皆戴便帽,其製如暖帽而窄其簷,上用紅片錦或石青色,緣以臥雲,如葵花式,頂用紅絨結,頂後垂紅縵尺餘,老少貴賤皆冠之。
惟老人夏日畏早涼,用青緞縫紉襯涼帽下,如帽頭狀,初不以為燕服也。
至氊帽之尚沿明式,皆農夫、市販之服,人皆賤之。
嘉慶時,盛行帽頭,蟠金線組繡其上,且有以明珠、寶石嵌之者,如古弁製,惟頂用紅絨結頂,稍異耳。
士大夫皆冠之。
春秋間徜徉市衢,欲求一紅纓綴冠者,未易見。
氈帽,則以細毯為之,簷用紫黑色,或有綴金線蟠龍為飾者,非復往日樸素,為士大夫冬日之燕服。
往日便帽之製,不復覩矣。
大內之服飾 後、妃、主位以及宮眷之常衣,皆窄袖長袍,髻作橫長式,可尺許,俗所謂把兒頭者是也。
江浙人之服飾 江、浙之服飾,不僅大異於北,即在南方,亦為特殊。
蘇州風俗澆薄,康熙時之服飾,奇邪已甚,時有作吳下謠者,可想見之。
謠雲:「蘇州三件好新聞,男兒著條紅圍領,女兒倒要包網巾,貧兒打扮富兒形。
一雙三鑲襪,兩隻高底鞋,到要準兩雪花銀。
爹娘在家凍與餓,見之豈不寒心?誰個出來移風易俗,喚醒迷津,庶幾可以闢邪歸正,反樸還醇。
」 光緒中葉以降至宣統,男子衣皆尚窄,袍衫之長可覆足,馬褂背心之短不及臍,凡有袖,取足容臂而已。
帽尚尖,必撮其六摺,使頂尖如錐,戴之向前,輒半覆其額。
其結小如豆,且率用藍色。
腰巾至長,既結束,猶著地也,色以湖或白為多。
順、康時,婦女妝飾,以蘇州為最時,猶歐洲各國之巴黎也。
朱竹垞嘗於席上為詞,贈妓張伴月,有句雲:「吳歌《白紵》,吳衫白紵,隻愛吳中梳裹。
」 上海繁華甲於全國,一衣一服,莫不矜奇鬬巧,日出新裁。
其間由樸素而趨於奢侈,固足證世風之日下,然亦有由繁瑣而趨於簡便者,亦足見文化之日進也。
衣由寬腰博帶,變而為輕裾短袖,履由高底仄頭,變而為薄底闊面,皆於作事行路,良多利益。
光緒末,暑則鵰毛扇,寒則風帽、一口鐘。
鵰毛扇價甚昂,一柄須十餘金,後則易之以五寸之紙摺扇,廉而且便,風帽、一口鐘亦易以大衣。
此由繁瑣而趨於簡便之一端也。
光緒時,滬妓喜施極濃之胭脂,因而大家閨秀紛紛效尤,然實始於名妓林黛玉,蓋用以掩惡瘡之斑者也。
自女學堂大興,而女學生無不淡妝雅服,洗盡鉛華,無復當年塗粉抹脂之惡態,北裡亦效之。
故女子服飾,初由北裡而傳至良家,後則由良家而傳至北裡,此其變遷之跡,極端相反者也。
汴人之服飾 汴中男女衣服,喜用青、藍兩色土布,洋布極少,綢緞更稀。
孩童則紅衣為多,甚至上下通紅,名曰十二紅。
婦女則衣長袖大,褲必紮腿,然不著裙,髻圓足小,面抹濃粉。
行路時,老幼均用拐杖拄之,或且策蹇以代步,宣統時猶然。
歸化人之服飾 山西歸化城男女衣帽無別,惟女子以珊瑚、瑪瑙相累作墜。
耳環長寸餘而下銳。
卷黑布如筒,貫髮其中,垂於兩肩。
亦有耳垂兩環者。
項帶銀圈,或數珠。
紅錦作帕,有以八字分貼項後者。
習尚最重帽,以露頂為羞。
陝西人之服飾 國初,漢中風俗尚白,男女皆以白布裹頭,或用黃絹,而加白帕其上,或謂為諸葛武侯帶孝,後遂相沿成俗。
漢中太守滕某嚴禁之,始漸少。
西鳳諸府亦然,而華州、渭南等處尤至。
凡元旦吉禮,必用素冠白衣相賀也。
甘肅人之服飾 甘肅地左僻,服飾樸素,尤甚於陝。
光緒時,民皆衣褐,《孟子》所謂「褐寬博」是也。
褐以羊毛織成,有粗細二種,粗者可禦寒,細者中有微孔,可袪暑。
同、光間,回匪猖獗,左文襄公度隴,始申命將吏,闢道路,徠商旅,勸種棉,習織布,且自攜南方百蔬之種移植金城,於是甘人始得衣絮布矣。
太平人之服飾 四川太平氣候和煦,與巴塘、裏塘相類。
然以風多而寒,五月披裘,不以為異。
衣非布帛,其取材也,粗者為羊毛所織之毪子,精者為羊領下白毛所織之氆氌。
色尚紫,長短不一。
女所服必長,以無袴也。
衣亦有以呢或羽毛為之者,然絕少。
至皮帽、革靴,非家富而充裡正者,不能具也。
男女均喜以布帕包頭,以價廉耐久,且煖於帽也。
婦女常衣,多青藍二色,如遇年節及慶賀事,則尚紅綠。
衣寬博,不著裙,面不施脂粉,髮髻不籠以絲網。
小兒未成童者,於項上荷銀圈,婦女亦多效之以為美觀。
女不梳沐,首如飛蓬。
間亦有結辮之處女,然皆盤於首而不下垂。
耳環較之內地大數倍,與戒指皆嵌珊瑚。
手釧多以銀為之。
胸懸蜜蠟串。
亦衣皮,若暖,即卸之,圍於腰。
川西人之服飾 川西之布拉克底部落、巴旺部落,男女服飾,與金川略同。
惟未嫁女子無裙褲,上衣尤短窄,用麻枲、羊毛雜組若貫錢索數百條,長近尺許,束腰際,垂揜前陰,如簾箔然。
取獸革裹其尻,股髀以下赤露無纖縷。
風吹日曬,色若炙脯,貧富皆然。
土人雲,處女恥言裙袴,蓋必嫁後而始具也。
索倫達呼爾人之服飾 索倫達呼爾人以麅頭為帽,雙耳挺然。
披麅服,黃毳蒙茸。
至夏,則婦女多跣足。
烏蘭察布盟人之服裝 蒙古男婦之服相同,均甚寬大。
男子衣色多藍紫,女子衣色多紅綠。
靴帽之製,亦無分別。
衣前後開衩。
男婦就地遺矢,衣覆於地。
冬之褲無襯,夜亦無被,臥時以足踢衣領,倒覆於身。
然婦女亦能自製衣服。
烏蘭察布盟未嫁之女均梳辮,如壯男。
既成婚,乃梳雙髻,盤兩耳旁,垂兩頰,以方二寸許之銀片夾之,上嵌珊瑚等物。
額有護髮銀片一枚,後腦銀片大小各三,均鑲嵌珍寶。
耳環下墜,練長尺許,下綴三小繐,如鞭鞘然。
王公格格之護髮飾品,則以金製,耳環之外,又有抹額,以珠鑽、珊瑚綴結而成,光耀奪目。
貧者護髮以銀片,無鑲嵌,亦有以白銅嵌色石、玻璃而成者,亦奇麗可觀。
婦女妝飾均運自歸化。
男女胸前皆置一佛,曰懷中佛,男以銅製,女以布製。
苟有獲罪於其佛者,則視為不共天日之仇。
佛之外又有牟尼珠一二串不等,晨起必手牟尼,閉目叩齒,誦佛號數百遍。
喇嘛衣尚黃紫,位尊者首無緯暖帽,頂覆黃緞,式如牛角,角尖披散黃絨,馬褂外套皆黃緞,履官靴。
次者帽平頂,頂亦黃緞,間有紅緞者。
位低之喇嘛,通常服紫呢袍,黃帶束腰,誦經時外罩紫袈裟。
郭爾羅斯人之服飾 內蒙古之郭爾羅斯人,大率有冠帶,冠上頂珠,青、黃、赤、白之色皆有之,台吉之多可以想見。
其壯丁則曰奴才,無冠帶,派入劄薩克府當差。
劄薩克任意賜各種頂戴,於是章服亦與齊民有別。
台吉家之男丁,一墮地即為台吉,故台吉之增益無量。
其奴才則台吉役之,劄薩克役之,因無人權,則遁為喇嘛。
喇嘛勢力貲產,無一不優勝於平民。
青海蒙古則不然,盟長與旗主皆役使部眾,【不論旗主封爵等級,部眾皆呼之曰王爺,稱各旗之福晉、命婦概曰王娘。
】然不得任意賞給頂帶。
其於部眾,概謂之百姓。
百姓有功,旗主稟由青海長官賞以頂翎,百姓可與長官直接也。
惟章京之家,冒名頂替者多。
家有章京,其兄弟子姪已成丁者,皆可代為章京。
然有要事,仍須本身出以辦公,家屬不得代之。
新疆蒙人之服飾 新疆蒙古人之禮服,同於滿人,喜著青色裲襠,冬襲素質羊裘,謂之勒楷得擺,周緣絨邊,副以青釧。
男女冬夏單袴,出門,或貫以羊皮之褌。
女子布袍無緣,綢繆緄佩,髮辮繁镺,耳環、腕釧、約指,多以金銀、珊瑚、珠寶為之,矜尚珇麗。
婦人冠金純解帽,頂結紅絨或紅絲,長穗小幘,長袍瘦袂,接下長帔,【婦人長袍如兩截衫,窄袖對衿,下截如圍裙曳地。
郭注《方言》:「裙,俗人呼接下。
」即此義也。
】外罩長袖裲襠,直衿鉤邊,周以編緒,此婦人禮服,有事必服之。
童子冠式不一,製與滿、漢同。
其貂皮冠謂之窩爾圖。
【式如官帽,頂綴紅絨毬,後簷開縫,綴綢帶四。
】 哈薩克人之服飾 哈薩克之男女,所服之衣,貴賤不分.曰袷袢,圓襋窄( 奚),不結紐,長及於膝.男敝前衿,以左衽掩腋,束以皮帯,帯刻金銀,嵌珊瑚,珍寶諸石,左懸皮囊,右佩小刀.婦衣較長,當胸純以金絲編緒,綴以環鈕,衣之前後繁繫小囊,【盛零物,便於取用,】繽繽如也。
男女衣皆以黑色為上,白為次。
雖盛夏,裨襦襂複,以蔽日光。
春冬則外襲皮裘,厥名曰恫。
富者以貂、獺、猞猁諸皮,貧者羊裘澤身,襯白布及五彩。
禪襦有袖而無衿。
女之??屬衣,下圍之如繞領,其長曳地。
男子著皮帔高帽,內襯幧頭。
女之皮帽,方頂闊簷。
嫁後,則以花巾斜絭於頭,逾一二載,其姑為易戴白布面衣,曰雀洛汁。
其製以白布一方,斜紉如袋,巾??首至於頦,而露其目,上覆白布圈,後帔襜襜然,下垂肩背,【長二尺餘。
】望而知為婦裝也。
皮靴謂之玉底克,皮襪謂之黑斯,皮鞋謂之克必斯,皆以牛革為之。
婦女較窄小。
踵底之木,高二三寸,連革?兌鐵釘,踏地錚然作響。
其入室也,脫之,置門外。
室中人數,視履而知。
婦女出門必乘騎,以花巾為帹,此古禮之廑存者。
富女髮辮,金寶繽紛,面不施脂粉,喜著臂釧。
【左右各具一式,不必成雙。
】女耳貫珠環。
婦人有面衣,去之不復著,惟以寶石、珍珠嵌於約指。
【有一指四五枚者。
】其頭人,以銀製約指,鐫回文名字其上,書立約券,多以此撫之為證。
兒童小帽,謂之克擺什,以五色絨絲組織之,上繫訓狐毛,曰玉庫爾,避邪祟也。
年十三四,則以金絲緞及雜色綢布製為小幘,四時均加皮帔高帽,謂之突馬克。
【其上或用猞猁、貂狐之毛,或用羊皮,視家之貧富為之。
】其式六方,頂高三四寸,後帔長尺許,皆皮裏也。
戴時,露口眼於外,冬日以禦霜雪。
夏亦帽,無露頂者。
大小頭人進謁官長,皆呢邊紅纓大冠,有置翎頂於上者。
喀爾喀人之服飾 青海之喀爾喀部人,男戴平笠,衣長領衣,兩耳穿寶石,手持經珠誦佛號.台吉惟讌會戴冠頂,常時服飾與齊民無二.婦女辮髮為兩,左右披於肩,裹以綵帛,下垂至趾.足曳(革索)(革睪),長衣大袖,以紅帕束之.項圍佛珠.口中終日喃喃,不事女紅.台吉之妻妾亦然,惟辮髮為蒙古裝,餘絕類藏民.至冬,男婦盡易氈褐,毳裘,羊皮帽.出入胸繫小銅佛. 綽羅斯人之服飾 青海之綽羅斯多富人,其性貪而悍,好仇殺,歧視異族,無論貴賤,出入必佩刀械。
男頂盤髻,氈帽聳其頂,足履革鞮,冬戴狐皮、猞猁猻諸皮之帽,披羊裘。
婦女髮垂雙辮,以布約之,綴銀花、寶石為飾。
頂上兩辮根,置珊瑚珠二,大如龍眼。
輝特人之服飾 青海之輝特多富人,男女悉通漢語。
男子青布紅綠帽,衣長袖,入內地,則效漢裝。
婦女尚奢麗,四時衣飾富有。
辮髮兩綹,以錦囊護之,綴以各種寶石、銀環、銅片。
戴綵頂皮帽,衣五色布長領衣,垂長繡帶為尾。
旗主之福晉及貴家妻女,織金為裳,繡以雲彩。
福晉衣色杏黃,貴家多棗紅及紫色,聯珊瑚為絡,纍纍繞兩肩。
本旗有慶弔大會,與商民集市之期,裙屐如雲,爛然炫目,如遊霓裳羽衣之場,他旗無此奢華也。
西寧喇嘛之服飾 西寧法台、僧綱、香錯、法司眾僧官等,著紅色袍、黃色袿或黃褙子,腰圍紅帶,或褂、袍、褙子皆紅,以綢為之。
首戴平頂竹笠,糊以布,塗以漆,為金黃色,此為大禮帽也。
其常帽則純用黃色,或黃底黑緣,如往日俗用一種小帽之式。
相傳宗喀巴衣紫衣,其受戒時,以諸色染帽,不成,惟黃色立成,遂名為黃教,故黃教派帽尚黃。
諸喇嘛不戴平頂笠帽,衣帶均與僧官同,而用布者多,此其平時之俗裝也。
其袍以絳色布或紅氆氌為之,長幅闊袖,亦披袒右肩。
袈裟紅色,袒右肩,惟禮佛升座說法用之。
或不服袈裟,則以紅布長丈餘披於左肩,兩端交摺於右腋之下,露兩肘,無論法台、僧綱、香錯眾僧官及眾喇嘛皆然。
寺僧皆吐蕃族,與西藏唐古忒同種,蓋本西藏分支也。
青海蒙番之服飾 青海蒙番之頭人,有蒙長、番目二項。
蒙長有事,戴禮帽,服袍褂,且作軍官裝。
番目戴禮帽,仍寬袖長衣,或間用僧服。
蒙長臥處,有被褥,或用絨單,或用羊毛氈。
番目僅有一身衣服,日以為衣,夜以為被,無衾褥也。
蒙番皆有隨身之四寶。
四寶者,藏佛,一也;駿馬,二也;番刀,三也;煙瓶,四也。
佛像不一形,世所謂如來、觀音、羅漢、韋馱者鹹備。
人佩一像,或金銀所鑄,或寶石所琢,莫不形神宛然,各臻其巧。
又有佩宗哈巴像者,則首戴蓮花帽,纓絡雙垂,兩掌大僅如米,手中念珠細如沙,竭目力始可辨,非良工不能造也。
以金、銀、紫銅為匣,像在其中,而實以紅花,僅露其首。
匣面有晶片,表裏瑩澈,可窺見也。
匣有兩耳,貫以哈達,懸於項,垂及胸,行坐不離,為其最寶貴之物也。
青海喇嘛之服飾 青海之紅教喇嘛皆有眷屬,或且同居於寺,服飾亦無甚區別。
其常服與黃教同,而亦有屈服於黃教者。
袿亦用黃,尊其教也。
惟帽色各表其教派,紅、黃不相混也。
回人之服飾 回人有以紅花織作毛邊衣帽,名海連搭爾者。
戴之,三五成羣,沿門求乞,無弗與者,相傳謨罕默德遺教布施此等人也。
然亦不貧,所得或轉施之貧乏者。
至其婦女,平居則戴小帽,頂有紅花數穗,錦裏經符,並有青鶴飄翎三四根。
出門,則以花彩帕或白布蒙首,名曰巴裡舌。
又橫布二幅,穿中,貫其首,號曰通裙。
美髮,髻垂於後。
竹筒三寸,斜穿其耳,富者飾以珠璫。
人皆樓居,梯而上,名曰幹欄。
其酋姓朱,唐時稱劍荔王。
居東謝者,男女皆椎髻,縚以絳,垂於後。
纏回服飾似歐人 新疆纏回之男子,圓帽皮履,乍見之,疑為歐洲人。
蓋歐人服飾初固同於回鶻而漸變者也。
其異於歐人者,目睛黑耳。
婦衣紅袍,首蒙巾帨,長及於背。
處女編髮為三四辮,亦與歐之處女同。
新疆纏回之服飾 新疆纏回謂衣曰袷袢,圓衱而窄袿。
男右袵擐帶,女有領無衽,櫜首而下,生子則當膺開襟,便乳哺也。
內襯長襦,下及膝。
男子華冠,鏤金刻繡,冬以貂、獺皮為沿,夏以絨綐女子冬夏皆用皮,前後插孔雀、文翬毛尾為飾。
其障紗謂之春木班,絡髮謂之恰齊把什。
【富者結紅絲成穗,上綴細珠、寶石、珊瑚諸物。
】鞾之高柢者謂之玉代克,平柢者謂之排巴克,履謂之克西,皆牛馬革為之。
入寺禮拜,必解屨門外。
布魯特人之服飾 布魯特人服飾多與纏回同,身披襌襦,冬冠他瑪克,夏冠鬥破。
女則疊白布以絡頭,垂背可尺許。
阿渾之帽,上銳而簷高,以白布綄之,厚二三寸。
脫帽為敬,入門必解屨。
婦女出,必障面,【或以白布,或以花巾,邊垂絲穗。
】皆古制也。
西藏官民之服飾 藏人衣冠,因等級而異。
如達賴、班禪之冬帽,均以氆氌或羊絨製成,上尖下大,色黃,夏帽如竹笠,以金色皮為之,皆表示專重黃教之意。
衣有內衣、外衣之別。
內衣以氆氌製造,形如內地之坎肩。
外衣為紫羊絨之單衫,以帛縛其上。
足著錦靴或皮履,腰束帛,春冬惟露半臂。
其餘喇嘛亦大緻相同,惟有精粗之別。
若沙噶布倫、【三品官,藏人稱為蓮足,喻言最有勢力,自富裕貴族中選用者。
】戴琫、【六品官,掌馬廠事。
】第巴【七品以下官,司各事者。
】等官,不束髮,垂背後,綴以短縷。
戴平頂帽,頂綴獺皮。
手持念珠,腰束皮帶。
遇佳節或有公事時,噶布倫將髮兩分於頂之左右,別綰一髻,衣蟒衣,上加大領無緣之小袖衣。
第巴亦綰髮,結一髻,戴無翅白紗帽,帶佩刀,以示區別。
兩耳有環,以綠松石或珊瑚製之,其大如桃,形如鳥啄。
身披綠錦短衣,腰著百襉黑裙,足躡皮靴,腰繫紅綾,自上至下,絕類內地婦女之裝束。
至普通人民,皆著大領無緣之衣,帽亦然,亦有戴白帽者,腰以皮或毛褐結附之,繫小刀,順刀、皮袋、火鐮等件。
懷中各藏一木椀,與蒙古人同。
惟上自噶布倫,下至人民,手皆帶有骨玦,大抵於佛教中別有所取義也。
西藏喇嘛之服飾 西藏喇嘛之服,一為袍,一為袈裟,戴僧帽。
初固以其色之黃、紅分別教派,後亦有黃教而衣為紅者。
維西喇嘛皆闊袖長衣,雖嚴冬,常露兩肘。
至其冠,則冬為平頂之方氈帽,夏為平頂之竹笠。
西康番人之服飾 西康番人不事桑麻,衣之原料為牛羊毛,織如布,寬六七寸、八九寸不等,名曰毯。
牛毛織者色黑,羊毛織者色白,即以氁縫衣。
喇嘛之衣尚赤色,則以茜草染白氁為之,餘皆黑、白。
貧者
冠後護領垂金黃縧二,末亦綴珊瑚。
金約,鏤金雲八,飾東珠各一,間以青金石,後繫金銜青金石結,貫珠下垂,三行二就,中間金銜青金石結二,末綴珊瑚。
吉服褂,繡五爪行龍四團,前後兩肩各一。
餘皆如世子福晉。
貝勒夫人朝冠,頂鏤金二層,飾東珠七,上銜紅寶石,朱緯,上週綴金孔雀五,飾東珠各三,後金孔雀一,垂珠三行二就,中間金銜青金石結一,末綴珊瑚。
冠後護領,垂石青縧二,末綴珊瑚。
金約,鏤金雲七,飾東珠各一,間以青金石,後繫金銜青金石結,貫珠下垂,三行三就,中間金銜青金石結二,末綴珊瑚。
朝褂,繡四爪蟒,領後垂石青縧。
朝袍,藍及石青諸色隨所用。
領袖,冬用片金,加海龍緣,夏用片金緣,繡四爪蟒。
領後垂石青縧。
領約、朝珠、綵帨縧皆石青色。
吉服褂,前後繡四爪蟒各一團。
蟒袍,藍及石青諸色隨所用,通繡九蟒。
餘皆如郡王福晉。
貝子夫人朝冠,頂鏤金二層,飾東珠六。
金約,鏤金雲六。
吉服褂,前後繡四爪行蟒各一團。
餘皆如貝勒夫人。
鎮國公夫人朝冠,頂鏤金二層,飾東珠五。
金約,鏤金雲五。
吉服褂,繡花八團。
餘皆如貝子夫人。
輔國公夫人朝冠,頂鏤金二層,飾東珠四。
金約,鏤金雲四。
餘皆如鎮國公夫人。
鎮國將軍夫人冠服,均視一品命婦。
輔國將軍夫人冠服,均視二品命婦。
奉國將軍淑人冠服,均視三品命婦。
奉恩將軍恭人冠服,均視四品命婦。
公主以下服飾 公主以下至鄉君,皇室、皇族之女也。
固倫公主冠服,制如親王福晉。
和碩公主朝冠、金約,制如親王世子福晉,餘皆如固倫公主。
郡主朝冠、金約,制如郡王福晉,餘皆如和碩公主。
縣主朝冠、金約,制如貝勒夫人。
吉服褂,制如郡王福晉,餘皆如郡主。
郡君朝冠、金約,制如貝子夫人。
朝褂、朝袍、領約、朝珠、綵帨、吉服褂、蟒袍,均如貝勒夫人,餘如縣主。
縣君朝冠、金約,制如鎮國公夫人。
吉服褂,制如貝子夫人,餘皆如郡君。
鎮國公女鄉君朝冠、金約,制如輔國公夫人。
吉服褂,制如鎮國公夫人,餘皆如縣君。
輔國公女鄉君,朝冠頂鏤金二層,飾東珠三,金約,鏤金雲三,餘皆如鎮國公女。
民爵夫人服飾 民爵夫人者,異姓公侯伯子男之妻也。
公夫人冬朝冠,薰貂為之,頂鏤花金座,中飾東珠四,上銜紅寶石,前綴金簪三,飾以珠寶,護領縧用石青色。
金約,青緞為之,中綴鏤金火焰,飾珍珠一,左右金龍鳳各一,後垂青緞帶二,紅片金裏。
耳飾,左右各三,每具金雲銜珠各二。
朝褂,色用石青,片金緣,繡文,前行蟒二,後行蟒一,領後垂石青,雜飾惟宜。
朝袍,藍及石青縧諸色隨所用。
披領及袖,皆石青。
冬用片金,加海龍緣,夏用片金緣。
繡文,前後正蟒各一,兩肩行蟒各一,襟行蟒四,中無襞積。
披領行蟒二,袖端正蟒各一,袖相接處,行蟒各二。
後垂石青縧,雜飾惟宜。
領約,鏤金為之,飾紅藍小寶石五,兩端垂石青縧二,中各貫珊瑚,末綴珊瑚各二。
朝珠三盤,珊瑚、青金、綠松石、蜜珀隨所用,雜飾惟宜。
縧用石青色。
綵帨月白色,不繡花文。
冬朝裙,片金加海龍緣,上用紅緞,下石青行蟒糚緞,皆正幅,有襞積。
夏朝裙,片金緣,緞、紗各惟其時。
吉服冠,薰貂為之,頂用珊瑚。
吉服褂,色用石青,繡花文,團蟒。
袍,藍及石青諸色隨所用,通九蟒,皆四爪。
侯夫人朝冠,頂鏤花金座,中飾東珠三,上銜紅寶石,餘皆如公夫人。
伯夫人朝冠,頂鏤花金座,中飾東珠二,上銜紅寶石,餘皆如侯夫人。
子夫人朝冠,頂鏤花金座,中飾東珠一,上銜紅寶石,餘皆如伯夫人。
男夫人朝冠,頂鏤花金座,中飾紅寶石一,上銜鏤花紅珊瑚。
吉服冠,頂鏤花珊瑚。
餘皆如子夫人。
命婦服飾 命婦,文武品官之妻也。
一品命婦朝冠,頂鏤花金座,中飾東珠一,上銜紅寶石,餘皆如公夫人。
二品命婦朝冠,頂鏤花金座,中飾紅寶石一,上銜鏤花珊瑚。
吉服冠,頂鏤花珊瑚。
餘皆如一品命婦。
三品命婦朝冠,頂鏤花金座,中飾紅寶石一,上銜藍寶石。
吉服冠,頂用藍寶石。
餘皆如二品命婦。
四品命婦朝冠,頂鏤花金座,中飾小藍寶石一,上銜青金石。
朝袍,片金緣,繡文,前後行蟒各二,中無襞積,後垂石青縧,雜飾惟宜。
朝裙,片金緣,上用綠緞,下石青行蟒糚緞,皆正幅,有襞積。
吉服冠,頂用青青金石。
蟒袍通八蟒,皆四爪。
餘皆如三品命婦。
五品命婦朝冠,頂鏤花金座,中飾小藍寶石一,上銜水晶。
吉服冠,頂用水晶。
餘皆如四品命婦。
六品命婦朝冠,頂鏤花金座,中飾小藍寶石一,上銜硨磲。
吉服冠,頂用硨磲。
餘皆如五品命婦。
七品命婦朝冠,頂鏤花金座,中飾小水晶一,上銜素金。
吉服冠,頂用素金,蟒袍通五蟒,皆四爪。
餘皆如六品命婦。
詔定官民服飾 國朝冠服,純用遼、金、元遺制,論者皆能言之。
而太祖即位盛京,已有旨更定章服。
世祖初定鼎時,尚沿明制。
順治丁亥,諭範文程、剛林、祁充格曰:「文職衙門不可無領袖,今爾衙門較前改大,爾三人可用珠頂玉帶。
」 國初,牧令之坐堂及下鄉也,亦襲明代衣冠之舊。
蓋不如是,則人民不能知其為官,抗不服從耳,後始以漸改革。
是年十一月,復詔定官民服飾之制,削髮垂辮。
於是江蘇男子,無不箭衣小袖,深鞋緊襪,非若明崇禎末之寬衣大袖,衣寬四尺,袖寬二尺,襪皆大統,鞋必淺面矣。
即幼童,亦加冠於首,不必逾二十歲而始冠也。
國初,人民相傳,有生降死不降,老降少不降,男降女不降,妓降優不降之說。
故生必從時服,死雖古服無禁;成童以上皆時服,而幼孩古服亦無禁;男子從時服,女子猶襲明服。
蓋自順治以至宣統,皆然也。
猶不解妓降優不降之說,及國初秀才、舉人之猶服明服耳。
高宗仁宗垂意服飾 高宗在宮,嘗屢衣漢服,欲竟易之。
一日,冕旒袍服,召所親近曰:「朕似漢人否?」一老臣獨對曰:「皇上於漢誠似矣,而於滿則非也。
」乃止。
或曰,巴克什達海庫爾纏嘗勸高宗用明代服飾,高宗曰:「我輩若寬衣大袖,則左佩弓,右挾矢,忽遇碩翁科羅巴圖魯勞薩,挺身突入,能禦之乎?我國士卒初有幾何,因嫻於騎射,所以野戰則克,攻城則取,天下盛稱我兵,曰立則不動搖,進則不回顧也。
」 列朝鑒於北魏之崇效漢俗,因以自弱,故力欲保存其固有尚武之俗。
康熙以後,八旗子弟漸有不習騎射即於文弱者。
聖祖疊加申飭,垂為厲戒,後且及於婦女。
乾隆己卯,高宗諭曰:「此次閱選秀女,竟有倣漢人妝飾者,實非滿洲風俗。
在朕前尚爾如此,其在家,恣意服飾,更不待言。
嗣後但當以純樸為貴,斷不可任意妝飾。
」此一事也。
乙未又諭曰:「旗婦一耳帶三鉗,原係滿洲舊風,斷不可改節。
朕選看包衣佐領之秀女,皆帶一墜子,並相沿至於一耳一鉗,則竟非滿洲矣,立行禁止。
」此又一事也。
嘉慶甲子,仁宗諭曰:「今鑲黃旗漢軍應選秀女,內纏足者竟至十九人,殊為非是。
此次傳諭後,仍有不遵循者,定將秀女父兄照違制例治罪。
」此又一事也。
服飾沿革 國初,袍褂有用紅綠組繡者。
其後吉服用紺,素服用青,無他色矣。
康熙朝花樣,有富貴不斷、江山萬代、歷元五福諸名目,又有暗紋蟒服,如宮制蟒袍而卻組繡者。
袍褂皆用密線縫紉,行列如繪,謂之實行。
袖間皆用熨摺如線,滿語名曰赫特赫。
後惟蟒袍尚用之,他服則無之矣。
燕居無著行衣者。
自傅文忠公征金川歸,喜其便捷,名得勝褂,其後無論男女,燕服皆著之。
色料初尚天藍,乾隆中,尚玫瑰紫,末年,福文襄王好著深絳色,人爭效之,謂之福色。
嘉慶時,尚泥金色,又尚淺灰色。
夏日紗服皆尚棕色,貴賤皆服之。
襯服初尚白色,嘉慶時,尚玉色,又有油綠色,國初皆衣之,殆沿前代綠袍之義。
高宗惡其黯然近青色,禁之。
嘉慶時,優伶皆用青色倭緞、漳絨等緣衣邊,以為美飾,如古深衣。
奴隸輩皆以紅白鹿革為背子。
士大夫燕居,皆戴便帽,其製如暖帽而窄其簷,上用紅片錦或石青色,緣以臥雲,如葵花式,頂用紅絨結,頂後垂紅縵尺餘,老少貴賤皆冠之。
惟老人夏日畏早涼,用青緞縫紉襯涼帽下,如帽頭狀,初不以為燕服也。
至氊帽之尚沿明式,皆農夫、市販之服,人皆賤之。
嘉慶時,盛行帽頭,蟠金線組繡其上,且有以明珠、寶石嵌之者,如古弁製,惟頂用紅絨結頂,稍異耳。
士大夫皆冠之。
春秋間徜徉市衢,欲求一紅纓綴冠者,未易見。
氈帽,則以細毯為之,簷用紫黑色,或有綴金線蟠龍為飾者,非復往日樸素,為士大夫冬日之燕服。
往日便帽之製,不復覩矣。
大內之服飾 後、妃、主位以及宮眷之常衣,皆窄袖長袍,髻作橫長式,可尺許,俗所謂把兒頭者是也。
江浙人之服飾 江、浙之服飾,不僅大異於北,即在南方,亦為特殊。
蘇州風俗澆薄,康熙時之服飾,奇邪已甚,時有作吳下謠者,可想見之。
謠雲:「蘇州三件好新聞,男兒著條紅圍領,女兒倒要包網巾,貧兒打扮富兒形。
一雙三鑲襪,兩隻高底鞋,到要準兩雪花銀。
爹娘在家凍與餓,見之豈不寒心?誰個出來移風易俗,喚醒迷津,庶幾可以闢邪歸正,反樸還醇。
」 光緒中葉以降至宣統,男子衣皆尚窄,袍衫之長可覆足,馬褂背心之短不及臍,凡有袖,取足容臂而已。
帽尚尖,必撮其六摺,使頂尖如錐,戴之向前,輒半覆其額。
其結小如豆,且率用藍色。
腰巾至長,既結束,猶著地也,色以湖或白為多。
順、康時,婦女妝飾,以蘇州為最時,猶歐洲各國之巴黎也。
朱竹垞嘗於席上為詞,贈妓張伴月,有句雲:「吳歌《白紵》,吳衫白紵,隻愛吳中梳裹。
」 上海繁華甲於全國,一衣一服,莫不矜奇鬬巧,日出新裁。
其間由樸素而趨於奢侈,固足證世風之日下,然亦有由繁瑣而趨於簡便者,亦足見文化之日進也。
衣由寬腰博帶,變而為輕裾短袖,履由高底仄頭,變而為薄底闊面,皆於作事行路,良多利益。
光緒末,暑則鵰毛扇,寒則風帽、一口鐘。
鵰毛扇價甚昂,一柄須十餘金,後則易之以五寸之紙摺扇,廉而且便,風帽、一口鐘亦易以大衣。
此由繁瑣而趨於簡便之一端也。
光緒時,滬妓喜施極濃之胭脂,因而大家閨秀紛紛效尤,然實始於名妓林黛玉,蓋用以掩惡瘡之斑者也。
自女學堂大興,而女學生無不淡妝雅服,洗盡鉛華,無復當年塗粉抹脂之惡態,北裡亦效之。
故女子服飾,初由北裡而傳至良家,後則由良家而傳至北裡,此其變遷之跡,極端相反者也。
汴人之服飾 汴中男女衣服,喜用青、藍兩色土布,洋布極少,綢緞更稀。
孩童則紅衣為多,甚至上下通紅,名曰十二紅。
婦女則衣長袖大,褲必紮腿,然不著裙,髻圓足小,面抹濃粉。
行路時,老幼均用拐杖拄之,或且策蹇以代步,宣統時猶然。
歸化人之服飾 山西歸化城男女衣帽無別,惟女子以珊瑚、瑪瑙相累作墜。
耳環長寸餘而下銳。
卷黑布如筒,貫髮其中,垂於兩肩。
亦有耳垂兩環者。
項帶銀圈,或數珠。
紅錦作帕,有以八字分貼項後者。
習尚最重帽,以露頂為羞。
陝西人之服飾 國初,漢中風俗尚白,男女皆以白布裹頭,或用黃絹,而加白帕其上,或謂為諸葛武侯帶孝,後遂相沿成俗。
漢中太守滕某嚴禁之,始漸少。
西鳳諸府亦然,而華州、渭南等處尤至。
凡元旦吉禮,必用素冠白衣相賀也。
甘肅人之服飾 甘肅地左僻,服飾樸素,尤甚於陝。
光緒時,民皆衣褐,《孟子》所謂「褐寬博」是也。
褐以羊毛織成,有粗細二種,粗者可禦寒,細者中有微孔,可袪暑。
同、光間,回匪猖獗,左文襄公度隴,始申命將吏,闢道路,徠商旅,勸種棉,習織布,且自攜南方百蔬之種移植金城,於是甘人始得衣絮布矣。
太平人之服飾 四川太平氣候和煦,與巴塘、裏塘相類。
然以風多而寒,五月披裘,不以為異。
衣非布帛,其取材也,粗者為羊毛所織之毪子,精者為羊領下白毛所織之氆氌。
色尚紫,長短不一。
女所服必長,以無袴也。
衣亦有以呢或羽毛為之者,然絕少。
至皮帽、革靴,非家富而充裡正者,不能具也。
男女均喜以布帕包頭,以價廉耐久,且煖於帽也。
婦女常衣,多青藍二色,如遇年節及慶賀事,則尚紅綠。
衣寬博,不著裙,面不施脂粉,髮髻不籠以絲網。
小兒未成童者,於項上荷銀圈,婦女亦多效之以為美觀。
女不梳沐,首如飛蓬。
間亦有結辮之處女,然皆盤於首而不下垂。
耳環較之內地大數倍,與戒指皆嵌珊瑚。
手釧多以銀為之。
胸懸蜜蠟串。
亦衣皮,若暖,即卸之,圍於腰。
川西人之服飾 川西之布拉克底部落、巴旺部落,男女服飾,與金川略同。
惟未嫁女子無裙褲,上衣尤短窄,用麻枲、羊毛雜組若貫錢索數百條,長近尺許,束腰際,垂揜前陰,如簾箔然。
取獸革裹其尻,股髀以下赤露無纖縷。
風吹日曬,色若炙脯,貧富皆然。
土人雲,處女恥言裙袴,蓋必嫁後而始具也。
索倫達呼爾人之服飾 索倫達呼爾人以麅頭為帽,雙耳挺然。
披麅服,黃毳蒙茸。
至夏,則婦女多跣足。
烏蘭察布盟人之服裝 蒙古男婦之服相同,均甚寬大。
男子衣色多藍紫,女子衣色多紅綠。
靴帽之製,亦無分別。
衣前後開衩。
男婦就地遺矢,衣覆於地。
冬之褲無襯,夜亦無被,臥時以足踢衣領,倒覆於身。
然婦女亦能自製衣服。
烏蘭察布盟未嫁之女均梳辮,如壯男。
既成婚,乃梳雙髻,盤兩耳旁,垂兩頰,以方二寸許之銀片夾之,上嵌珊瑚等物。
額有護髮銀片一枚,後腦銀片大小各三,均鑲嵌珍寶。
耳環下墜,練長尺許,下綴三小繐,如鞭鞘然。
王公格格之護髮飾品,則以金製,耳環之外,又有抹額,以珠鑽、珊瑚綴結而成,光耀奪目。
貧者護髮以銀片,無鑲嵌,亦有以白銅嵌色石、玻璃而成者,亦奇麗可觀。
婦女妝飾均運自歸化。
男女胸前皆置一佛,曰懷中佛,男以銅製,女以布製。
苟有獲罪於其佛者,則視為不共天日之仇。
佛之外又有牟尼珠一二串不等,晨起必手牟尼,閉目叩齒,誦佛號數百遍。
喇嘛衣尚黃紫,位尊者首無緯暖帽,頂覆黃緞,式如牛角,角尖披散黃絨,馬褂外套皆黃緞,履官靴。
次者帽平頂,頂亦黃緞,間有紅緞者。
位低之喇嘛,通常服紫呢袍,黃帶束腰,誦經時外罩紫袈裟。
郭爾羅斯人之服飾 內蒙古之郭爾羅斯人,大率有冠帶,冠上頂珠,青、黃、赤、白之色皆有之,台吉之多可以想見。
其壯丁則曰奴才,無冠帶,派入劄薩克府當差。
劄薩克任意賜各種頂戴,於是章服亦與齊民有別。
台吉家之男丁,一墮地即為台吉,故台吉之增益無量。
其奴才則台吉役之,劄薩克役之,因無人權,則遁為喇嘛。
喇嘛勢力貲產,無一不優勝於平民。
青海蒙古則不然,盟長與旗主皆役使部眾,【不論旗主封爵等級,部眾皆呼之曰王爺,稱各旗之福晉、命婦概曰王娘。
】然不得任意賞給頂帶。
其於部眾,概謂之百姓。
百姓有功,旗主稟由青海長官賞以頂翎,百姓可與長官直接也。
惟章京之家,冒名頂替者多。
家有章京,其兄弟子姪已成丁者,皆可代為章京。
然有要事,仍須本身出以辦公,家屬不得代之。
新疆蒙人之服飾 新疆蒙古人之禮服,同於滿人,喜著青色裲襠,冬襲素質羊裘,謂之勒楷得擺,周緣絨邊,副以青釧。
男女冬夏單袴,出門,或貫以羊皮之褌。
女子布袍無緣,綢繆緄佩,髮辮繁镺,耳環、腕釧、約指,多以金銀、珊瑚、珠寶為之,矜尚珇麗。
婦人冠金純解帽,頂結紅絨或紅絲,長穗小幘,長袍瘦袂,接下長帔,【婦人長袍如兩截衫,窄袖對衿,下截如圍裙曳地。
郭注《方言》:「裙,俗人呼接下。
」即此義也。
】外罩長袖裲襠,直衿鉤邊,周以編緒,此婦人禮服,有事必服之。
童子冠式不一,製與滿、漢同。
其貂皮冠謂之窩爾圖。
【式如官帽,頂綴紅絨毬,後簷開縫,綴綢帶四。
】 哈薩克人之服飾 哈薩克之男女,所服之衣,貴賤不分.曰袷袢,圓襋窄( 奚),不結紐,長及於膝.男敝前衿,以左衽掩腋,束以皮帯,帯刻金銀,嵌珊瑚,珍寶諸石,左懸皮囊,右佩小刀.婦衣較長,當胸純以金絲編緒,綴以環鈕,衣之前後繁繫小囊,【盛零物,便於取用,】繽繽如也。
男女衣皆以黑色為上,白為次。
雖盛夏,裨襦襂複,以蔽日光。
春冬則外襲皮裘,厥名曰恫。
富者以貂、獺、猞猁諸皮,貧者羊裘澤身,襯白布及五彩。
禪襦有袖而無衿。
女之??屬衣,下圍之如繞領,其長曳地。
男子著皮帔高帽,內襯幧頭。
女之皮帽,方頂闊簷。
嫁後,則以花巾斜絭於頭,逾一二載,其姑為易戴白布面衣,曰雀洛汁。
其製以白布一方,斜紉如袋,巾??首至於頦,而露其目,上覆白布圈,後帔襜襜然,下垂肩背,【長二尺餘。
】望而知為婦裝也。
皮靴謂之玉底克,皮襪謂之黑斯,皮鞋謂之克必斯,皆以牛革為之。
婦女較窄小。
踵底之木,高二三寸,連革?兌鐵釘,踏地錚然作響。
其入室也,脫之,置門外。
室中人數,視履而知。
婦女出門必乘騎,以花巾為帹,此古禮之廑存者。
富女髮辮,金寶繽紛,面不施脂粉,喜著臂釧。
【左右各具一式,不必成雙。
】女耳貫珠環。
婦人有面衣,去之不復著,惟以寶石、珍珠嵌於約指。
【有一指四五枚者。
】其頭人,以銀製約指,鐫回文名字其上,書立約券,多以此撫之為證。
兒童小帽,謂之克擺什,以五色絨絲組織之,上繫訓狐毛,曰玉庫爾,避邪祟也。
年十三四,則以金絲緞及雜色綢布製為小幘,四時均加皮帔高帽,謂之突馬克。
【其上或用猞猁、貂狐之毛,或用羊皮,視家之貧富為之。
】其式六方,頂高三四寸,後帔長尺許,皆皮裏也。
戴時,露口眼於外,冬日以禦霜雪。
夏亦帽,無露頂者。
大小頭人進謁官長,皆呢邊紅纓大冠,有置翎頂於上者。
喀爾喀人之服飾 青海之喀爾喀部人,男戴平笠,衣長領衣,兩耳穿寶石,手持經珠誦佛號.台吉惟讌會戴冠頂,常時服飾與齊民無二.婦女辮髮為兩,左右披於肩,裹以綵帛,下垂至趾.足曳(革索)(革睪),長衣大袖,以紅帕束之.項圍佛珠.口中終日喃喃,不事女紅.台吉之妻妾亦然,惟辮髮為蒙古裝,餘絕類藏民.至冬,男婦盡易氈褐,毳裘,羊皮帽.出入胸繫小銅佛. 綽羅斯人之服飾 青海之綽羅斯多富人,其性貪而悍,好仇殺,歧視異族,無論貴賤,出入必佩刀械。
男頂盤髻,氈帽聳其頂,足履革鞮,冬戴狐皮、猞猁猻諸皮之帽,披羊裘。
婦女髮垂雙辮,以布約之,綴銀花、寶石為飾。
頂上兩辮根,置珊瑚珠二,大如龍眼。
輝特人之服飾 青海之輝特多富人,男女悉通漢語。
男子青布紅綠帽,衣長袖,入內地,則效漢裝。
婦女尚奢麗,四時衣飾富有。
辮髮兩綹,以錦囊護之,綴以各種寶石、銀環、銅片。
戴綵頂皮帽,衣五色布長領衣,垂長繡帶為尾。
旗主之福晉及貴家妻女,織金為裳,繡以雲彩。
福晉衣色杏黃,貴家多棗紅及紫色,聯珊瑚為絡,纍纍繞兩肩。
本旗有慶弔大會,與商民集市之期,裙屐如雲,爛然炫目,如遊霓裳羽衣之場,他旗無此奢華也。
西寧喇嘛之服飾 西寧法台、僧綱、香錯、法司眾僧官等,著紅色袍、黃色袿或黃褙子,腰圍紅帶,或褂、袍、褙子皆紅,以綢為之。
首戴平頂竹笠,糊以布,塗以漆,為金黃色,此為大禮帽也。
其常帽則純用黃色,或黃底黑緣,如往日俗用一種小帽之式。
相傳宗喀巴衣紫衣,其受戒時,以諸色染帽,不成,惟黃色立成,遂名為黃教,故黃教派帽尚黃。
諸喇嘛不戴平頂笠帽,衣帶均與僧官同,而用布者多,此其平時之俗裝也。
其袍以絳色布或紅氆氌為之,長幅闊袖,亦披袒右肩。
袈裟紅色,袒右肩,惟禮佛升座說法用之。
或不服袈裟,則以紅布長丈餘披於左肩,兩端交摺於右腋之下,露兩肘,無論法台、僧綱、香錯眾僧官及眾喇嘛皆然。
寺僧皆吐蕃族,與西藏唐古忒同種,蓋本西藏分支也。
青海蒙番之服飾 青海蒙番之頭人,有蒙長、番目二項。
蒙長有事,戴禮帽,服袍褂,且作軍官裝。
番目戴禮帽,仍寬袖長衣,或間用僧服。
蒙長臥處,有被褥,或用絨單,或用羊毛氈。
番目僅有一身衣服,日以為衣,夜以為被,無衾褥也。
蒙番皆有隨身之四寶。
四寶者,藏佛,一也;駿馬,二也;番刀,三也;煙瓶,四也。
佛像不一形,世所謂如來、觀音、羅漢、韋馱者鹹備。
人佩一像,或金銀所鑄,或寶石所琢,莫不形神宛然,各臻其巧。
又有佩宗哈巴像者,則首戴蓮花帽,纓絡雙垂,兩掌大僅如米,手中念珠細如沙,竭目力始可辨,非良工不能造也。
以金、銀、紫銅為匣,像在其中,而實以紅花,僅露其首。
匣面有晶片,表裏瑩澈,可窺見也。
匣有兩耳,貫以哈達,懸於項,垂及胸,行坐不離,為其最寶貴之物也。
青海喇嘛之服飾 青海之紅教喇嘛皆有眷屬,或且同居於寺,服飾亦無甚區別。
其常服與黃教同,而亦有屈服於黃教者。
袿亦用黃,尊其教也。
惟帽色各表其教派,紅、黃不相混也。
回人之服飾 回人有以紅花織作毛邊衣帽,名海連搭爾者。
戴之,三五成羣,沿門求乞,無弗與者,相傳謨罕默德遺教布施此等人也。
然亦不貧,所得或轉施之貧乏者。
至其婦女,平居則戴小帽,頂有紅花數穗,錦裏經符,並有青鶴飄翎三四根。
出門,則以花彩帕或白布蒙首,名曰巴裡舌。
又橫布二幅,穿中,貫其首,號曰通裙。
美髮,髻垂於後。
竹筒三寸,斜穿其耳,富者飾以珠璫。
人皆樓居,梯而上,名曰幹欄。
其酋姓朱,唐時稱劍荔王。
居東謝者,男女皆椎髻,縚以絳,垂於後。
纏回服飾似歐人 新疆纏回之男子,圓帽皮履,乍見之,疑為歐洲人。
蓋歐人服飾初固同於回鶻而漸變者也。
其異於歐人者,目睛黑耳。
婦衣紅袍,首蒙巾帨,長及於背。
處女編髮為三四辮,亦與歐之處女同。
新疆纏回之服飾 新疆纏回謂衣曰袷袢,圓衱而窄袿。
男右袵擐帶,女有領無衽,櫜首而下,生子則當膺開襟,便乳哺也。
內襯長襦,下及膝。
男子華冠,鏤金刻繡,冬以貂、獺皮為沿,夏以絨綐女子冬夏皆用皮,前後插孔雀、文翬毛尾為飾。
其障紗謂之春木班,絡髮謂之恰齊把什。
【富者結紅絲成穗,上綴細珠、寶石、珊瑚諸物。
】鞾之高柢者謂之玉代克,平柢者謂之排巴克,履謂之克西,皆牛馬革為之。
入寺禮拜,必解屨門外。
布魯特人之服飾 布魯特人服飾多與纏回同,身披襌襦,冬冠他瑪克,夏冠鬥破。
女則疊白布以絡頭,垂背可尺許。
阿渾之帽,上銳而簷高,以白布綄之,厚二三寸。
脫帽為敬,入門必解屨。
婦女出,必障面,【或以白布,或以花巾,邊垂絲穗。
】皆古制也。
西藏官民之服飾 藏人衣冠,因等級而異。
如達賴、班禪之冬帽,均以氆氌或羊絨製成,上尖下大,色黃,夏帽如竹笠,以金色皮為之,皆表示專重黃教之意。
衣有內衣、外衣之別。
內衣以氆氌製造,形如內地之坎肩。
外衣為紫羊絨之單衫,以帛縛其上。
足著錦靴或皮履,腰束帛,春冬惟露半臂。
其餘喇嘛亦大緻相同,惟有精粗之別。
若沙噶布倫、【三品官,藏人稱為蓮足,喻言最有勢力,自富裕貴族中選用者。
】戴琫、【六品官,掌馬廠事。
】第巴【七品以下官,司各事者。
】等官,不束髮,垂背後,綴以短縷。
戴平頂帽,頂綴獺皮。
手持念珠,腰束皮帶。
遇佳節或有公事時,噶布倫將髮兩分於頂之左右,別綰一髻,衣蟒衣,上加大領無緣之小袖衣。
第巴亦綰髮,結一髻,戴無翅白紗帽,帶佩刀,以示區別。
兩耳有環,以綠松石或珊瑚製之,其大如桃,形如鳥啄。
身披綠錦短衣,腰著百襉黑裙,足躡皮靴,腰繫紅綾,自上至下,絕類內地婦女之裝束。
至普通人民,皆著大領無緣之衣,帽亦然,亦有戴白帽者,腰以皮或毛褐結附之,繫小刀,順刀、皮袋、火鐮等件。
懷中各藏一木椀,與蒙古人同。
惟上自噶布倫,下至人民,手皆帶有骨玦,大抵於佛教中別有所取義也。
西藏喇嘛之服飾 西藏喇嘛之服,一為袍,一為袈裟,戴僧帽。
初固以其色之黃、紅分別教派,後亦有黃教而衣為紅者。
維西喇嘛皆闊袖長衣,雖嚴冬,常露兩肘。
至其冠,則冬為平頂之方氈帽,夏為平頂之竹笠。
西康番人之服飾 西康番人不事桑麻,衣之原料為牛羊毛,織如布,寬六七寸、八九寸不等,名曰毯。
牛毛織者色黑,羊毛織者色白,即以氁縫衣。
喇嘛之衣尚赤色,則以茜草染白氁為之,餘皆黑、白。
貧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