爵秩類

關燈
次領侍衞內大臣,而威儀過之。

    鐘鼓司司譙漏,城北鐘鼓樓,每夕委官校尉直更。

    神武門鐘樓,上駐蹕圓明園,則每夕鐘記更漏,上在宮日,則已。

    午門鐘鼓,上祀郊廟受朝賀時,鳴以為則。

     鑾儀衞初有漢員,後以滿洲侍衞間之,名曰鑾儀衞侍衞。

    雍正時,改漢員為漢軍,滿洲侍衞亦改定冠軍、雲麾等名,惟漢武科甲侍衞仍舊名。

    後許外放綠營武弁,漢軍人員視為捷徑,掌衞者復受私謁,故事多諉惰。

    仁宗親政,特簡大臣挑取,弊始革。

     宗室任職官 國初宗臣,皆王公世廕,無任職官者。

    聖祖念宗臣無入仕之途,乃欽定侍衞九十人,命宗室挑補。

    雍正中,裁汰宗人府滿洲司員筆帖式之半,皆命宗室人員充補。

    乾隆時,又設宗室禦史四員,為司員升階。

    嘉慶己未,以特設宗室繙譯鄉會試科目,六部理藩院亦增設宗室司員。

     滿缺任漢人 雍正時,滿洲副都禦史缺出,世宗命九卿密保,鄂文端公爾泰奏許希孔忠直可任。

    上曰:「彼漢人,礙於資格。

    」文端曰:「風憲衙門,為百僚豐采,臣為朝廷得人計,不暇分滿、漢也。

    」上可其言。

    踰年,始調漢缺。

     漢軍用滿缺 國初定制,漢軍皆用漢缺,至六部司員,則有專為漢軍而設者。

    雍正時悉汰之,併入漢員中,是以漢軍之升轉甚難。

    乾隆時有破格用滿缺者,範時紀任滿洲戶部侍郎,範宜清任盛京工部侍郎,李侍堯任熱河副都統,孫慶成任滿缺戶部侍郎兼護軍統領。

    嘉慶時亦有之,範建豐任滿缺吏部侍郎,李毓秀任熱河都統,張百齡任滿缺刑部尚書,復調左都禦史,皆曠典也。

     筆帖式 筆帖式為旗人進身之一途,各衙門皆有額設候補者。

    國初之大學士達海、額爾德尼、兩文成公,領侍衞內大臣一等公文忠公索尼諸人,皆起家武臣,以精通滿文,皆特恩賜號巴克什。

    巴克什,即筆帖式也。

     且微員中之似無足重輕而關係極重者,莫如筆帖式。

    雖堂官不甚重視,司官亦羞與為伍,彼亦自儕於書吏輿儓之列。

    然三年大計,保列一等,不數年,題升郎官,掌印鑰矣,又不數年,外任監司太守矣。

     內院筆帖式 國初,督撫多用漢人,文移用滿文者皆不識,外省委內院筆帖式數人,代司滿字文書。

    後內三院改為內閣翰林院繙書房,而督撫衙門筆帖式仍未更正。

     爵邸員額 定制,親王長史一員,頭等護衞六員,二等護衞六員,三等護衞八員,四五六品典儀各二員,牧長二員,典膳一員,管領四員,司庫二員,司匠、司牧六員。

    世子減二三等護衞各二員。

    餘如故。

    郡王減二等護衞二員,三等護衞三員,四品典儀二員,牧長一員,典膳一員,餘如故。

    長子減頭等護衞三員,餘如故。

    貝勒減頭等護衞四員,增司儀長一員,二等護衞二員,減五品典儀一員,司牧、司匠皆減。

    貝子減二等護衞六員,增三等護衞二員,減六品典儀二員,增七品典儀二員,八品典儀二員。

    鎮國公減三等護衞二員,其餘如故。

    至包衣參、佐領,親軍校,護軍校,包衣驍騎校等,皆視其佐領親軍馬甲之多寡,以遞設之。

    惟怡賢親王以贊襄世祖,莊恪親王以輔翊高宗,封雙親王,其護衞皆倍增之。

    嘉慶初,仁宗諭儀、成二王皆增設頭二三等護衞各二員,定親王、慶郡王皆增設頭等護衞一員,二三等護衞各二員,皆曠典也。

     京城管理地面之官 京城管理地面之官不一,曰步軍統領,司內城盜賊也;曰外營汛,司外城盜賊也;曰五城巡城禦史,司閶閻詞訟也;曰街道廳,平治道途也;曰順天府尹,大興、宛平兩縣,職在郊坰,城內之事不負責也。

    然相沿既久,漸至侵官,偶有違言,任人赴訴,任便拘捕,聽官所為。

    蓋其職不相統攝,民亦莫知適從,輦轂之下,肅清不易,亦大率由此也。

     其中惟步軍統領之權為較重,苟得其人,尚可為理,向以恩文肅公桂為稱職。

    其為政尚嚴厲,街衢瑣事,無不周知,姦人不得逞其技,至造歌謠以謗之。

    先是,技勇營人多糧少,用之不能得力,恩為奏減其額之半,俾人領雙糧而嚴於選,於是番役始可用。

    又各街堆鋪雖有兵,而夜多私宿於家,恩復奏許鋪兵攜眷,於是夜巡始嚴。

    後則以文錦如總兵秀為稱職。

    凡道途小不修,立呼鋪兵鞭責,俟平治畢始去。

    救火巡夜,多以兵法部勒之。

    且清廉不名一錢,故能孤行己意。

    蓋京師街巷,皆有堆鋪,有官司之,凡水火盜賊及民家細故之須聞於官者,皆可一呼即應,法至善也。

    乃日久弊生,始而捕盜,繼而諱盜,終且取資於盜,或代盜償其直。

    街市小竊俗號小綹者,倘被其竊,苟鳴之官廳,三日之內,無不返者,返則重酬之。

     順天府府尹 順天府府尹,即古京兆尹之遺。

    國朝三品官皆用銅印,順天府尹獨以銀,重之也。

    雍正癸卯,特簡大臣兼理府事,較之部院堂上官,尤清要也。

    蔚州魏敏果公象樞尹京兆時,嘗自署一額,書「我愧包公」四字,自後秦小峴侍郎瀛遂於署之聽事,榜曰「知愧堂」。

     議遣重臣監察督撫 康熙乙巳,停巡按,議遣重臣監察督撫,省各二人。

    吏部尚書阿思哈等主其議,馮溥、徐元文力持不可,議乃寢。

     朝鮮採詩使 康熙朝,嘉定布衣孫緻彌以都尉耿某薦,特旨賜三品服,充朝鮮採詩使。

    戊辰,入詞苑,旋罣吏議。

    後復起用,至翰林院學士。

     浙江觀風整俗使 雍正丙午九月,世宗以浙江風俗澆漓,特授光祿寺卿王國棟為浙江觀風整俗使。

    並停浙江鄉會試,蓋以文字獲罪之汪景祺、查嗣庭皆浙人也。

     外臣加宮銜 太子所居為青宮,本朝雖不建儲,而太子太師、太子太傅、太子太保、太子少師、太子少傅、太子少保仍設之,以為大臣特殊榮寵之加銜,謂之宮銜,如加太子少保銜者曰宮保,加太子太保銜者曰宮太保。

    雖列二品,而一品之尚書苟得之,亦至以為榮,固不以品級論也。

    其後外臣乃亦有得之者,則以其服務於我國也。

    宣統辛亥八月,太子少保銜總稅務司英人赫德卒,晉贈太子太保銜。

     編訂各省官制 光緒丙午九月,德宗命煸訂各省官制,蓋繼釐定京官制而發也。

    【京官制至是有已釐定者,若內閣、軍機處、外務部、吏部、學部均如舊;巡警部改為民政部;戶部改為度支部,以財政處、稅務處併入;太常、光祿、鴻臚三寺併入禮部;兵部改為陸軍部,以練兵處、太僕寺併入;商部改為農工商部;另設郵傳部,理藩院改為理藩部。

    各部除外務部外,均設尚書一員、侍郎二員,不分滿、漢,都察院改為都禦史一員、副都禦史二員,大理寺改為大理院是也。

    】 世宗破除文官迴避本省之見 官員補授之例,迴避本省,而如江蘇之與安徽,湖北之與湖南,陝西之與甘肅,亦稱同省,例應迴避。

    雍正己酉,江蘇、安徽、湖北、湖南、陝西、甘肅尚未分省,世宗以江南之上江、下江,湖廣之湖南、湖北,陝西之西安、甘肅,雖同在一省,而幅員遼闊,各設巡撫司道以統轄之,其情形與隔省無異,且既係同省,則於彼處之人情土俗較為熟悉,未必不於地方有裨。

    嗣後此數處府、州、縣以下官員,不在本籍巡撫轄下者,不必迴避。

     銀鐵二匠以保舉而貴顯 青浦葉雨臣,名夢雷,幼習銀匠。

    及冠,北遊至京師,受傭於人。

    康熙某年端午,同伴皆出遊,明珠經其肆,出元寶一令剪之。

    葉為跳剪兩端,不差纍黍,明歎賞,招至邸,令司會計。

    尋以嬭娘女佛氏妻之,並保以官,使入戶部供職。

    其母初傭於邵氏,雍正時,以病乞歸,自奉奢侈,為鄉人官臬司者所劾,遂籍沒。

    高宗登極,始赦回。

    其族弟有名照二官者,初業鍛鐵,雨臣貴,招之去,亦得官,由知府擢巡道。

     吳湛山一歲九遷 固始吳湛山中丞士功起家部曹,自乾隆丁醜暨戊寅,僅一載,由楚臬而護楚撫,升陝藩,護陝撫,既調直藩,再調陝藩,再護陝撫,旋授閩撫,仍留陝撫兼管陝藩,蓋一歲而九遷也。

     阮文達佩六印 阮文達官粵時,以兩廣總督、兩廣鹽政、攝廣東巡撫、太平關稅務、廣東學政、粵海關庶務,共佩六印。

    時適生孫,因以六印名之。

     宣宗重科舉出身 宣宗任用官吏,頗重科舉出身之人。

    故有由道府兩三年而至督撫,由童生不二年而至二品官者。

     滿漢督撫 世祖入關時,初議各省督撫盡用滿人。

    時柏鄉魏文毅公裔介方為給事中,獨抗疏力爭,謂國家撫四海大一統,當宏立賢無方之治,不當專用遼左舊人。

    朝廷亦重違其論,議遂寢。

     康熙時,三藩既平,僅議定山西、陝西兩撫不用漢人而已。

    當時漢大臣之為督撫者,本多於滿人,故議用滿人巡方以監察之。

    雍正一朝,督撫十七八皆漢軍,硃批諭旨常有斥漢軍卑鄙下賤之語,大書特書,殆不一見。

    至乾隆朝,則直省督撫滿人為多,滿人仕外官者,能洊至兩司,則已為極品矣。

    及季年,各省省督撫凡二十有六缺,漢人僅畢沅、孫士毅、秦承恩三人耳。

     世宗增設四川總督 雍正辛亥,大軍征噶爾丹策淩,世宗以川陝地廣,又理軍需,總督一員,難於控制,特旨增設四川總督,即以四川提督黃廷桂補授,兼管提督印務。

    乾隆丙辰,西陲軍務告竣,裁川督,廷桂仍為提督。

    後於戊辰年復設總督,始為定員。

     方恪敏父子叔姪總督 桐城方恪敏公觀承以布衣賜中書,官至太子太保,直隸總督。

    子勤襄公維甸繼之。

    而猶子來青宮保,亦官至兼圻。

     尹文端久督兩江 尹文端公繼善,字元長,姓章佳氏,世居盛京。

    父文恪公尹泰時方罷祭酒家居。

    世宗居藩邸時,奉聖祖命祭三陵,會雨,宿其家。

    與文恪語,奇之,問:「有子仕乎?」對曰:「第五子舉京兆。

    」曰:「令見我。

    」即文端也。

    及文端試禮部,將謁於邸,而世宗踐阼,乃止。

    中雍正癸卯進士,引見,上喜曰:「汝泰子耶!果大器也。

    」入翰林,未踰年,授廣東按察使。

    甫抵任,遷副總河,未半年,遷江蘇巡撫,去釋褐甫六載。

    後督兩江幾三十年,久之,拜文華殿大學士,仍留江南。

    次年召還,臨行,吏民環送悲號,文端不勝悽愴。

    過村橋野寺,流連小住,慰勞送者。

    其再督江南時,吳民有「吉甫再來天有眼」之諺。

    年八十餘卒於位。

     李文忠久督直隸 鹹、同以還,朝廷簡授直隸總督,輒擇其勛業資望獨出冠時者,故李文忠公鴻章任期為最久。

    蓋以直督為疆臣領袖,凡有大興作大改革必先咨之,而疆臣遇有要事亦必先以函電探詢意旨,亦實遙握中央政府之權也。

     黃崑圃撫浙之早 康熙朝,宛平黃崑圃,名叔琳,年十九,已官至浙江巡撫。

    疆臣持節,殆無蚤於此者。

     任道鎔累遷至督撫 宜興任筱沅中丞道鎔嘗以拔貢為奉賢訓導,鹹、同兵事興,遂從戎,積功,保道員。

    累遷至浙江巡撫,擢河督。

     鄂文恭由筆帖式至巡撫僅六年 滿員升遷較捷於漢,以缺多而人少也。

    承平時循例升官,八旗中以鄂文恭公彌達為最速。

    文恭於雍正癸卯,猶一筆帖式也,旋授吏部主事,至庚戌,已擢廣東巡撫。

    由微員至疆臣,食俸僅六載耳。

     徐文穆以皖撫查辦浙江事件 雍正甲寅,徐文穆公本方撫安徽,二月初六日奉旨充浙江查辦事件大臣,令由安慶赴浙,會同浙江總督程元章審訊事件,蓋會審接壤江西鉛山之江山縣匪類王益善一案也。

    其會同元章復奏之摺有雲:「據詹子彬供稱,劄付係向文陽王吳士榮領來,是督兵大元帥。

    徐敏也有劄付,是提調。

    天下兵馬大元帥,原係希圖騙人財物,捏稱天蔔將亂,領此劄付,便可保守身家,兼得做官。

    因照吳士榮給劄式,刊刻劄闆,與祝芳昇合夥,四處煽誘,賣與王益善、張齊雲、周德、黃雄、黃邦奇、周士興、王昌宇、周燦、周統、錫管連、陳明章、周廷鳳、祝芳昇及已故之吳元德、鄢國嵋各劄付一張等語。

    起出劄付劄闆,及提各犯,訊無異。

    嗣於四月初六、初七等日,準江西撫臣由江南先解到首犯黃森官等一十五名,臣等復加察審。

    初猶狡供,迨至嚴加夾訊,並將盟布令其自行閱看,始供原因開店折本,無可營生,遂於雍正十年三月內,與傅秀山商量,在江西省城創造齋堂,設立三皇聖祖教,即圓敦大乘教,又白陽會等名目,煽惑愚民。

    而森官之父黃廷臣則自稱為天老爺,又稱黃大師,森官則為彌勒佛紫薇星。

    不但入教男婦皆奉為教主,即伊胞叔亦甘心下拜。

    其後附和者眾,森官則居然以紫薇星自居,遂與黃雨珍、熊簪舉、周簪鳳結為生死之交,因而狂悖之語,形於盟布之內,不軌情形,已屬顯然。

    惟散給劄付之處,堅供止有堂簿,並未造劄。

    若果有偽造情弊,盟布經書已經搜獲,劄闆安能隱藏?再提吳士榮研審,據稱係伊自造劄付,誆騙詹子彬、徐敏,恐其不信,故自稱為文陽王等語。

    但黃森官父子設立齋堂,創議起自傅秀山,而各犯又曾供傅秀山為軍師,是造劄實情,必傅秀山到案質訊,始成信讞。

    今於四月二十日,準江西撫臣謝明咨報,傅秀山一犯,分差查拏,業在福建地方拏獲。

    臣等現在咨提,應俟提到傅秀山與各犯質對。

    至封禁山聚有夥黨之處,夾訊黃森官,雖供並無同夥,復令前在衢州府供有千餘人之祝芳昇質對,則稱得之詹子彬,而詹子彬又稱吳士榮所說,及提吳士榮究訊,復稱庚子年間聞鉛山地方有強盜說過是封禁山,所以借此哄人等語。

    惟是封禁山地連江、閩,周圍遼闊,封禁日久,易緻藏姦。

    臣程元章已經會同江閩督撫委官前往山內,嚴密搜查,尚未回報。

    而四月十一日,又據江山縣呈報,準玉山縣關稱,訊據獲犯曹小胡供稱『封禁山內有箇齊陽王在裏頭,姓齊』等語,更非無因。

    臣等現在提訊,尚未解浙,除現在行提江西應質要犯一十五名,俟解到之日,再加確審,按律定擬,另行奏報」雲雲。

    文穆籍隸錢塘,以本省之人,查辦本省事件,衣錦還鄉,此為僅見。

     巡撫加提督銜 乾隆庚申,河南布政使黃定疏言:「豫東二省止有總兵,並無提督,凡隊伍之整弛,弁員之勤惰,及墩臺營房之防守疏密,撫臣不相統屬,難於稽查。

    若添設提督,未免紛更成例,請照山西例,加撫臣提督銜。

    」得旨,允行。

     伊裡布擢巡撫之速 伊裡布,字萃農,以通判起家,至大學士。

    嘗與客自道其生平,其言曰:「人生枯菀升沈,或由福而禍,或由禍而福,皆有定數。

    不見予年五十,猶於滇省節署堂皇西偏,枯坐胡床,仰屋默數木椽方磚時耶?」客請其說,曰:「予初選雲南通判,因公罣吏議,去官,窮滯不得歸。

    欲謁撫軍,求諭寅寀,籌贐資,閽暫斥不與通,懇再三,始頷之,令少待。

    但見大小吏分隊晉謁白事,司閽者次第傳命,意以為當及己也。

    日晡,忽聞閽者大聲言曰:『撫軍今日接見屬吏,一一處分公事,為時久,憊甚矣,爾且退,期以詰朝相見。

    』予趦趄徒步歸,往返三日,皆如之。

    惟日於節署堂皇西偏支胡床,屏息枯坐。

    始仰屋默數廳事自西訖東之木椽若幹,繼默數所嵌之方甎若幹,目諦心識,順算逆覆,周而復始。

    既,撫軍但語郡守為道地,僅斂白金百兩為贐,而撫軍固終未得見也。

     「滇去京師萬裡,途長貲短,因孑身入都稱貸,不意都中戚友,見予免官,相率避道,無一存問。

    故事,旗員因公去官,例許請覲,有舊胥謂予曰:『君困若此,盍援例請覲,倘邀曠典,未可知。

    」』因如其言,得具文上請。

    時朝廷方廑念滇中苗疆事宜,以予從滇來,特召見,垂問苗情,予據實條陳。

    奏對稱旨,上嘉悅,敕以原官仍回滇視事。

    戚友聞予復官,漸有來慶賀者,及陛辭遄發,旋奉命擢郡守,戚友來者愈眾,有推薦紀綱者矣,有餽贈食物者矣,且有不向稱貸而殷殷嘉惠程幣惟恐拒而不受者矣。

    予迫於朝命,不敢濡滯,甫出都,即奉詔簡授監司,並諭兼程馳驛赴任。

    抵滇,即日謁撫軍,閽者見予至,亟趨前,言笑和悅。

    比將命入,撫軍即傳命曰:『請。

    』見予著監司冠服,訝曰:『君尚不知耶?昨已奉詔,命君陳臬滇中,君尚不知而猶衣此耶?』命左右速為具按察冠服,即於節署更易。

    兩年之間,由滇臬轉布政,遷巡撫。

    受命之日,詣節署堂皇,接印畢,仰見堂皇西偏屋椽方甎,歷歷在目,因憶昔支胡床枯坐其下,三日往返,欲求一望見撫軍顏色而不可得。

    固不料當日求見不得之撫軍,兩易寒暑,竟及身而代之也。

    」 琦善三十歲任巡撫 道光間,琦靜庵相國善以蔭生官刑部,時未逾冠,為漢族老輩所侮,心大恨之,以三百金延一部胥在家,事以北面,二年而盡其技。

    二十五歲擢京堂,特派查辦事件。

    二十七歲任豫臬,連劾二巡撫去任。

    三十歲,即由江寧藩司擢山東巡撫。

     江淮巡撫設而即裁 光緒甲辰十二月,改漕運總督為江淮巡撫。

    初,署兩江總督端方代奏翰林院修撰張謇條陳,請於徐州建立行省,禦史周樹模亦請裁漕運總督,均下政務處議。

    至是,議覆,改漕運總督為巡撫,仍駐清江,名為江淮巡撫,江、淮、揚、徐四府暨通、海兩直隸州全歸管轄,仍由兩江總督兼轄。

    奏入,允行。

    乙巳三月,裁之。

     巡撫加尚書銜 岑制軍毓英巡撫福建時,譚制軍鍾麟巡撫浙江時,皆加兵部尚書銜。

    巡撫有頭品頂戴者移撫他處,皆照例題請,其加尚書銜者,則特典也。

    若李鶴年撫河南,劉錦棠撫新疆,皆加尚書銜,一則以曾任總督,一則以萬壽盛典賞之,不在此例。

    至光末宣初,則此類甚多,不悉記矣。

     巡撫銜 南城曾侍郎燠由翰林散館授戶部主事,甫擢員外郎,即蒙高宗特簡兩淮運使,既洊陟封圻矣,乞養事畢。

    仁宗以淮鹺疲憊日甚,特命曾以巡撫銜巡視兩淮鹽政。

     光緒朝,劉錦棠以提督改新疆巡撫,劉銘傳以提督改臺灣巡撫,張曜以提督改山東巡撫,皆先賞巡撫銜。

     李如蘭由訓導至藩司 榆次李方伯如蘭初官澤州訓導,雍正初年,以例當改主簿,與同輩三十六人入見。

    奏對獨當上意,徑授高郵州知州,累遷至四川布政司使。

     江蘇有兩布政使 乾隆庚辰,高宗以江蘇錢穀殷繁,令增設布政司分理。

    尹繼善等奏請分江寧、淮南、揚州、徐州、通州、海州為一布政使,駐江寧;蘇州、松江、常州、鎮江、太倉州為一布政使,駐蘇州,而以安徽布政使移駐安慶。

     潘士成為本省運使 潘士成,字德畬。

    以粵人授本省運司,一時目為至榮。

    尋以方伯因病出缺,兼署藩篆數日,鄉裡尤嘖嘖稱羨,以為不易覯之遭逢。

    士成雖奢侈,顧嗜詩書,文人學士爭集其門。

    所輯《海山仙館叢書》著稱於世。

     守道巡道 國初,設布政司左、右參政及參議,曰守道,按察司副使、僉事兼督學政曰巡道,以三四五品為差。

    康熙時,始議簡放學政,由翰詹科道出任者為學院,由部曹出任者仍為學道。

    至雍正丙午,皆改學院。

    乾隆癸酉,省參政等兼銜,定為守巡各道,秩正四品。

     各省道員準奏事 道府同知準封章奏事,雍正時行之,後亦漸止。

    嘉慶己未三月初十日,仁宗以監司大員職任巡查,與京中科道相等,除知府、同知外,有準各省道員照藩臬兩司例密摺封奏之諭。

     臺灣鎮道奏事 臺灣鎮為挂印總兵,王命在焉。

    舊例,臺灣鎮道得封章奏事,每決囚,道至鎮署會鞫行刑,奏事列銜,道居鎮後,決囚坐次如之。

    上元葉撫部世倬為臺灣道,謂坐次不合,力爭,奏事亦由道主稿,他鎮武人悉聽之。

    都統音登額兼嫻吏治,為臺灣鎮時,閱道中稿,常有商改,遂為葉所銜。

    道光初,葉方大用,陛見,奏音有微詞,宣宗猶念音功,第令改鎮天津而已。

     新進士即用道府 順治己醜,春闈榜發,有新進士即用道府二十餘人,分發兩廣。

    止此一科,後不為例。

     左必蕃仍管揚州府知府事 康熙朝,左必蕃以太常寺少卿守揚州,其結銜曰太常寺少卿仍管揚州府知府事。

    蓋品秩雖埒,而一為京卿,一為外官,體制究有不同也。

    陛辭日,聖祖並賜以「世貞堂」匾額。

     藍鼎元以知縣被劾授知府 漳浦藍鹿洲鼎元,工古文,少與上杭劉鼇石坊友善,以文章經濟相期勖,顧貧甚,嘗著《餓鄉記》以自慰。

    為諸生,受知於張清恪公。

    旋從其族兄臺澎總兵廷珍平臺灣朱一貴之亂,羽書露布,鹹出其手。

    雍正初,貢入太學,以保舉官廣東普寧令。

    失上官意,被劾逮繫。

    久之事白,世宗召見,即授廣州府知府。

    蒞任甫逾月,卒於官。

     知府兼禦史銜 外官之加京官銜者,惟總督加右都禦史銜,巡撫加右副都禦史銜,以便白簡言事,外此無兼臺職者。

    惟雍正朝陳文恭公宏謀由臺垣出守揚州時,仍帶禦史銜。

     改知府為從四品 知府舊為正四品,道員則視其所帶布政使司參政、參議,按察使司副使、僉事兼銜為等差,有三四五品之異。

    乾隆癸酉,詔以錢穀、刑名二司分任,道雖兼銜,事難越俎,且知府為受轄於道而兼參議、僉事銜者,階級反較知府為卑,不足以示表率。

    因定守巡各道皆正四品,停兼銜,而改知府為從四品。

     和尚為知府 嘉慶朝,有和尚而為官者。

    和尚俗姓王,名樹勳,山西人。

    幼服役於揚州鹽賈王家,僕也。

    後至京師為僧,號明心和尚。

    有口辯,多技能,兼挾異術,一時名動公卿,達官士庶皆有皈依座下者。

    一日,言於眾曰:「塵劫且至,吾當往遊善地。

    」遂出都,留髮蓄妻,往依所善某中丞,為之夤緣捐通判,分發湖北。

    不數年,授襄陽府知府,旋以卓異赴部,禦史石承藻廉得其狀,劾之,得旨逮訊。

    詞連百制府齡,謂百居京師,識明心,在湖北任時,又曾令王樹勳占休咎。

    仁宗諭詢百是否即一人,百覆奏,謂:「臣止知樹勳為候補同知,不意其即明心也。

    」然百實與明心交好,固知樹勳即明心之化身。

    後下刑部獄。

    奏上,仁宗震怒,發黑龍江編管,死於戍所。

     訓導授知州 雍正丙午,海陽吳文伯以訓導引見,奏對稱旨,特授河南禹州知州。

    文伯父隆嘗以奉化丞權縣事,時方養疴奉化,得家書,伏牀北向叩頭謝恩。

     知州體制 直隸州知州視守,知州視令。

     丞倅鹽官 直隸同知、通判,名雖與丞倅同,職掌實與守牧埒,蓋沿元、明軍民府之制。

    至鹽課司提舉鹽場大使,則分治井竈民事。

     劉元燮辭道就佐貳 湘潭劉侍禦元燮在詞館有雋望,在諫院有直聲。

    授蒼梧道,辭不赴,遂以違旨謫廣西佐貳,泊然束裝而行。

     大挑知縣 每屆大挑,欽派王大臣在內閣舉行。

    每二十人為一班,既序立,先唱三人名,蓋用知縣者三人。

    既出,繼唱八人名,乃不用者,俗謂之八仙,亦皆出。

    其餘九人不唱名,皆以教職用,自出,更一班進。

     大挑論品貌,以「同田貫日身甲氣由」八字為衡。

    同則面方長,田則面方短,貫則頭大身直長,日則肥瘦長短適中而端直,皆中選。

    身則體斜不正,甲則頭大身小,氣則單肩高聳,由則頭小身大,皆不中選。

     揀選知縣 壅正丁未,命吏部將會試舉人揀選引見,并令九卿各舉所知,舉人內有同鄉素日推服之人,亦著舉人公舉。

    或數人公舉一人,或十數人公舉一人,俱將姓名註冊,務須有猶有為有守之人,方可推薦,不準濫。

     孝廉方正知縣 被舉孝廉方正之舉人出身者,以知縣分發各省候補。

     有瘴知縣 廣西鄉試題名,每名下,注官至某官。

    順治丁酉科,【是年廣西始行鄉試。

    】第六名鄧開泰,注雲:「湖北有瘴令,蓋當時知縣缺,有有瘴無瘴之分。

    以粵人耐煙瘴,故專補有瘴缺。

    」 招民知縣 康熙初,凡招民百戶送至盛京者,優敘知縣,謂之招民知縣。

    後經王文靖公熙上疏,言恐有不肖奸民,借貲為市,貽害地方,宜改授散秩,以絕徼倖。

    從之。

     知縣行取 國初,以知縣俸滿行取,即得考選科道,康熙壬午,禦史黃秉中疏言:「科道官由滿洲、漢軍陞補者,大抵積俸二十餘年,漢人一為知縣,三年即選科道,殊覺太驟。

    請嗣後行取知縣,先以六部主事用,俟練習有年,始許考選。

    」下九卿議行。

     月選知縣條陳時事 令甲,凡月選官吏部給卷,許條陳時政得失,無所指陳者,各攤卷書履歷以上,蓋古懸鞀設鐸意也。

    後選人多踧踖循故事,並履歷亦鮮親書。

    康熙時,漳浦藍鼎元授廣東普寧縣時,獨上五千言,奏陳五事,其議多見施行。

     改孔氏族人宰曲阜縣之例 山東曲阜縣,向由衍聖公保選孔氏子孫中之諳習治體者,任知縣事,蓋明例,【唐昭宗帝天祐乙醜,孔氏之酒掃戶孔末作亂,殺先師四十二代孫光嗣,而自為曲阜令,是聖裔之世令曲阜自唐已然。

    】而本朝因之者也。

    乾隆丙子,漢軍白莊恪公鍾山以河東河道總督攝東撫,疏謂:「曲阜知縣,例用孔氏族人衍聖公保舉,每多瞻顧。

    且邑中非其尊長,即係姻婭,牽制狎玩,在所不免。

    請改為在外揀選,不必拘用孔氏一家。

    」下部議,如所請。

    初擬現任曲阜縣知縣赴部,以外省知縣另補,諭曰:「我國家尊崇先聖,遠邁前朝,延恩後葉,有加無已,豈於此而有靳焉。

    但與其循舊例而緻瘝官,有乖政體,何如通變宜民,俾吏舉其職,民安其治,於邑中黎庶孔氏族人,均有裨益。

    但現任世職知縣既已謝事,若歸部銓選,不過恩及其身而止,於朕心猶有未愜。

    著加恩授為世襲六品官,用副重道崇儒至意。

    」 米喬林保八品而得七品 乾隆庚戌,廓爾喀之役,孫文靖公士毅入藏督餉,從行者中書周肖廉、通判胡雪方。

    蜀道崎嶇,過察木多數站至墨竹工卡,支帳甫就,忽有浙客米喬林請謁,孫喜曰:「真空谷足音也。

    」問之,乃肖廉之戚。

    肖廉娶山陰馬氏,寄籍灤陽,米父亦以北籍,來教授,頗周旋。

    喬林以佻達為父所逐,其戚有倅於蜀者,依之,流轉至此。

    獻越釀一小瓶,雲居停以革囊攜至。

    嘗之,如挹天漿,即留共飯,情話良久,別去。

    明晨欲行,以烏拉不集,滯留竟日,此弊途中時有之。

    蓋番人言語不通,理諭勢驅,均屬無用,須檄土司始辦。

    方踟躕間,喬林適來,告以故,曰:「試籌之。

    」喬林故無賴,妮一蠻妓,譯雲坐鴉頭,因與土民浹洽,且通蠻語。

    乃詔之,俾招烏拉。

    妓遣父兄招之,薄暮大集,五更行矣。

    孫更大喜,復令番民等前站曉諭,後站蟬遞而下,由是無復阻滯,至楊八景駐焉。

    乃以喬林功上聞,乞以八品用。

    得旨,與七品。

    將補劇邑。

    肖廉力阻,告孫曰:「米生輕躁,宜且試之。

    」乃借補州判,旋改縣令,不十年,擢刺史。

     弟終兄及之知縣 夏宗彜,浙江人,以難廕縣丞。

    中本省鄉試經魁,旋納粟為令,指分江蘇。

    光緒初,補金壇令。

    諳吏事,有能名。

    遇命盜重案,手定爰書,不假事權於人,既定讞,罕遭駁詰,以久為刑幕,學有根柢也。

    然性苟刻,不理於眾口,鄉人尤惡之。

    宰金壇數年,催科報最。

    調吳縣,吳為邑繁劇,甲江蘇五屬,而政不難於治民,難在長官之趨承,巨室之周旋,夏肆應鹹宜,在任遂歷二載之久。

    旋以在任候選道選湖北督糧觀察使。

    蓋以金壇所得納資為道也。

    即日卸邑篆,長、元、吳三令為賃巨宅於衞前街,朔望行庭參禮。

    未幾,以家事被控,咨原籍查復,而禦亦露章劾之,遂褫職。

     有知其事者,則曰自粵寇亂後,赳赳武夫,以軍功廁武秩者,來歷多不可問,空白劄付,李代桃僵者,往往而有。

    若文官至七品以上,必可稽考,況難廕有奏案,經魁有榜名,是可偽也,孰不可偽也?而孰知夏之官職,乃襲其弟者,亦雲奇矣。

    初,夏以布衣遊幕,名祖彜,宗彜,其同堂弟也。

    弟承父廕,旋捷於鄉,入貲為令,而忽以病卒。

    其母猶在堂,計納粟引見,所費不資,嘗痛人財之兩失也。

    夏乃倩人以頂替說進,謂一轉移間,死者若復生,失者可復得。

    其嬸惑之,允其請,約終身奉養,視弟之母如母,撫弟之子如子。

    弟婦某氏稍知大義,痛夫之實亡而名存也,抑鬱死。

    及宗彜行狀,置乘騮橋上,披髮號呼,將俟官吏出而途訴之。

    尋控於撫院,並黏具宗圖及誣坐甘結以實之,蘇撫方行文咨查原籍,而平地風波又起矣。

     方夏之從師學幕也,師有徒三人,其一為夏,夏既襲弟職而貴,其同學實知之。

    聽鼓之初,猶有忌憚,內而叔母,外而同門,贍給之費,未嘗後時。

    其後叔母約迎養,不從,孤姪需婚娶,不問,同學偶來,亦閉門不納。

    同學有葭莩親,方在臬署,乃為其嬸主謀,賄屬彈劾,交原籍及服官省分督撫查辦。

    夏行賄求免,乃以「居心刻薄不洽鄉評」八字免官,原控則指為受唆,從寬免究,原參則稍事湔滌,謂為有因。

    其叔母原呈有數語曰:「?死為生,輕犯國家之憲典;弟終兄及,實乖人道之大防。

    」 高宗加崇學官品級 康熙以前,各省府教授係從九品,學正、教諭、訓導均係未入流。

    及高宗登極,一日,念及學校之官所以訓迪多士,廁居流外,則與雜職無殊,諭吏部議奏賞給品級。

    遂議教授加為正七品,學正、教諭加為正八品,訓導加為從八品,升轉仍依舊例。

     以考試勞績捐納三途而仍為八品官 武進黃仲則景仁,詩才駿發,洪亮吉以李白比之。

    乾隆丙申,高宗幸山東,以獻詩召試。

    入武英殿書簽,敘勞授主簿。

    時畢沅方撫陝,為入貲得縣丞,僅八品官。

    敭歷中外,兼考試、勞績、捐納三途,亦不數覯也。

     李震為本縣縣丞 華亭青村人李震為曾羽王之中表,明末,以營書得武職。

    順治初,仍充翁家港汛官,以事為土人告訐於遊擊于登第,責二十闆,革職。

    時適華亭縣丞缺出,以原任青村守備傅介之居間,營謀得之。

    然震無資可籌,介復為之言於蘇撫土國寶,約到任後償值,土許之。

    震即蒞任,出入乘四人輿,士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