爵秩類
關燈
小
中
大
部之關鍵也。
以司員為總辦,幫辦有堂主事,有筆帖式。
筆帖式之分曰委署主事,曰掌稿,曰繕摺,曰牌子,所以供筆劄、司收掌、任奔走,而實則學習部務,以備司員之選,分吏胥之權也。
故列一等者,不三年洊至員外、郎中而掌印矣。
乃法久弊生,堂官視為微員,不任以公事,筆帖式亦自甘廢棄,不復問公事,而公事之權,乃仍在吏胥矣。
盛京五部 世祖初定北京,盛京設昂邦章京一員,及駐防官員兵丁若幹,以為陪京保障,時未設文員也。
康熙初,丁口漸盛,其賦稅刑名等事亦漸增,因仿明南京之制,設戶部侍郎一員,並以次設禮、兵、刑、工等部侍郎各一員,陪京之制始備。
其官由京銓選,故不設吏部。
後王侍郎原祁請增設漢員,以備體制,部議駁之。
承政參政 國初,滿、漢大臣多有稱某部承政、某部參政者,承政即尚書,參政即侍郎。
左、右承政即左、右都禦史,左、右參政即左、右副都禦史。
一尚兩侍之新官制 光緒丙午九月,改定新官制,始以一尚書二侍郎為一部之長官,不分滿、漢,非若前此之尚書滿、漢各一,侍郎滿、漢各二也。
至改官制之動機,則本於五大臣之出洋考察憲政,其事在乙巳,實發議於袁世凱,張伯熙等贊助之。
初派載澤、徐世昌、紹英、端方、戴鴻慈五人,既因吳樾炸之於天津東站,世昌、紹英止不行,得旨,改派尚其亨、李盛鐸分赴歐美。
自炸彈案發,廷議乃汲汲於警政,特設巡警部,以徐世昌任尚書,趙秉鈞任侍郎。
又命王治馨率巡防八百人入京,籌保安,詰姦暴,數日之間,車不方軌,人異道行,街市溲便者處罰,蓋猝然改觀焉。
樾匆促擲彈,彈遽發,自腰以下熸焉。
當時知為吳樾者,不過數人,又不敢言。
警部立,任史伯龍為偵探,乃於桐城會館偵得之,不逮捕家屬,不株連館人,蓋與雍、乾時之展轉荼毒,稍異矣。
丙午夏,五大臣陸續還朝,始議立憲,先以改革官制為入手辦法。
孝欽後頗猶豫,周樹模慫載澤具摺,再三請,謂必立憲始可救亡,始可保全皇室及滿族,孝欽乃召直督袁世凱入京與議。
當是時,鐵良在軍機,恐新制行,不能兼領,失權利,奮力與袁抗,每會議,惟具奏請旨。
孝欽惑於鐵,輒留中。
會百熙入對,孝欽詢以立憲利弊,輒侃侃陳之,孝欽傾聽動容,始決議改定官制。
奏上,數軍機皆以兼部出樞廷,部臣皆恨新制行,不得兼差,指為多事,雖奉明諭改制,不過具文耳。
當會議官制時,端方力持改革議,鐵陰請孝欽簡端督兩江,且擬旨,江南地方重要,令即赴任。
袁知鐵意,自請入對,面奏孝欽,請暫留端議官制,謂彼初自海外歸,應留備諮詢。
鐵謂江南事急,竟促之赴任。
各部堂司官瑣事 管部及尚書、侍郎,皆各部之堂官也。
往例,堂官至,則衙役呵殿而入,惟工部,則司官均趨門外站班,若外官之於上司焉。
他部皆否,但有呵殿耳。
光緒丙午後所設之新部則無之。
堂官至,則掌印、主稿率全司司官魚貫而出,至堂檐下,書吏捧稿,每人而授之,使呈堂焉。
受之者,莫知內容,亦勿庸知也。
至堂上,則堂官整冠迎之,立而畫行,司官雁行立,畫畢,敬還司官,不敢久閱以煩司官也。
有問,則掌印、主稿肅以對,對畢,率其曹出,有隨班上堂數年,不得與堂官交一語者。
凡指麾一切者,謂之當家,部事向皆滿尚書當家,漢尚書伴食而已。
四侍郎則更不事事,有半月不入署者。
若管部為滿大學士,或漢人而兼軍機,則實權在管部;若漢大學士管部,尚書則滿人而兼軍機,則管部絕不過問。
蓋視乎地位勢力而有異同也。
然亦有以侍郎當家者,趙舒翹、沈家本之在刑部,皆以深明舊律,為尚書所不及,實權乃漸集於侍郎。
蓋因其人而生權力也。
非當家之堂官,值司官來請畫稿,不敢細閱,謂之畫黑稿。
故有任堂官數年而不知部事為何物者。
掌印,佩司印之鑰也。
其事為至榮,皆旗人,恆以繡荷包佩腰間以自表異。
雖尚有幫掌印,掌印未至,印不得啟。
漢人終身無佩印鑰者,有之,則在丙午後矣。
主稿率以漢人充之。
進士以主事分部,恆十餘年或二十年始補缺,若捐納出身,則白首不得補。
戊戌變法後,限閾始破。
滿、漢不分缺,自外務部始。
丙午改官制,滿、漢之界乃破,獨都察院仍存此制。
部曹俸給至微,外務部始定津貼,其他新部效之。
丙午後,各部亦踵起矣,然未畫一也。
凡分部之司官,先日,由本司書吏具牒,請上任期。
至日,司堂設公案,兩吏夾案立,捧硃筆,請標某日,高揭上任大吉,羣吏駕焉,諸役齊聲叩喜。
吏道拜各司,至門不入,對門一揖而去。
丙午改官制後,此例遂廢。
掌印、主稿,列坐堂皇,書吏持稿至,印、稿取其數目字或案名筆點之,書吏肅退,則公事畢矣。
新入署之司官至,則隅坐無過問者,故鮮入署。
如必欲習部務,則日往而隅坐,久之,印、稿見其人面善,偶一垂盼,乃試以小事,無誤,則漸引而上之。
舍此,則末由自進也。
舊制,冠帶入署,終歲趨公者,自晨迄暮,無不冠帶也。
自唐紹儀為外務部侍郎,便衣入署,始屬司官用便衣,學部、郵傳部效之。
及張文襄公之洞筦學部,命仍冠官帽,逮文襄薨,乃始不冠。
外務部前之總理衙門 自與各國通商,交涉之事日繁,鹹豐辛酉,乃設總理各國事務大臣以主其事,世稱總理衙門,簡稱曰總署或譯署者是也。
其初定名則曰撫局,蓋猶視如夷狄之就撫耳。
署在京師東堂子胡同,大學士賽尚阿第也。
總以親王,副以尚、侍,章京分數股,有英股、法股、俄股、美股之別,皆以司員充之,不分滿、漢。
兼此者,本署可不復顧,而升轉如常。
二年保奏一次,不數年,外放海關道。
故京官趨之若鶩,視為終南捷徑焉。
外務部 光緒庚子,德宗奉孝欽後西狩,即於行在諭改總理衙門為外務部,從外人請也。
於是瞿鴻禨遂為外務部尚書。
外部沿總署之舊,故有督辦大臣、會辦大臣、尚書兼會辦大臣之三缺。
至壬寅,那桐忽以戶部侍郎授外務部尚書,列鴻禨上。
那桐旋授大學士,仍為會辦大臣,當時驟增一尚書,旋驟減一尚書,而皆不見明詔也。
軍諮府 軍諮府設軍諮大臣二,軍諮使二,總務廳副官二。
另設廳五:曰第一、第二、第三、第四、第五,廳各設廳長一,副官一。
廳之屬各四科,科各設科長一,科員四,及錄事。
海軍衙門之創設 光緒癸未、甲申間,法、越戰事起,侍講學士張佩綸上疏請大興海軍,朝議韙之,未遑行也。
乙酉春,中、法和議成,始決議興辦,於是建海軍署於京師,以醇賢親王督其事,貝勒奕劻、【時奕劻尚未封王。
】李文忠公鴻章副之,而曾忠襄公國荃、劉壯肅公銘傳、曾惠敏公紀澤及容貴皆會辦。
醇固不知軍,文忠總其成,然小事則不暇過問,且京津路隔,亦無由遙制,忠襄、壯肅皆疆臣,不過與議而已。
故署中事,悉決於惠敏一人,規畫精密,世稱道之。
署中各科司員皆滿人,十九紈袴子,非特不知海軍,亦且未諳陸軍,第以車馬衣服酒食相徵遂。
惠敏病之,謀所以參用漢員者,孝欽後疑焉,密敕容貴為之備。
容本市井無賴,徒以出身勛閥,得挑乾清門侍衞,因緣媚宮闈,不數年,洊至都統,孝欽特用之會辦海軍,第以鈐制諸漢大臣而已。
容至署,既盡用所親為司員,又欲以滿人充海軍將校,惠敏不可,容乃大恨,所以齮齕之者甚至。
惠敏憤,遂病,容更薦一歐醫,使以藥鴆之。
惠敏既卒,海軍署遂無漢人縱跡,都人士目為新內務府。
後某國以汽舟進,乃置輪船公所,某國又進電燈,復置電燈公所。
兩所皆直隸海軍衙門,調用旗員至數十人,月領巨薪,每二年開保一次,悉照軍功異常勞績,敕吏、兵部不得駁議。
尚書協辦大學士 定制,凡以尚書協辦大學士者,不開尚書缺。
既大拜,或仍預部務,則曰管理某部,不繫尚書原銜。
亦有以大學士、尚書管理順天府者,則曰兼尹。
各部尚書班次 滿、漢大臣班次,各部滿尚書在漢尚書之前,以大學士管部,雖漢人,亦列滿尚書之前。
若滿、漢皆以大學士管部,則仍滿先漢後。
雍正戊申,公爵富爾丹管部務,張文和公廷玉方兼吏。
戶部,遜讓再四,上命文和居前。
至朝會班次,大學士例在領侍衞內大臣下,上亦特命張列王之下,公侯領侍衞內大臣之上。
朝鮮人官侍郎 康熙間,朝鮮人金簡以內務府旗籍入國子監肄業,得官,仕至工部侍郎。
沈端恪以郎中擢侍郎 錢塘沈端恪公近思於康熙朝通籍,官河南臨潁縣知縣,膺卓薦,遷廣西同知,旋以病歸。
經浙江巡撫奏乞破格擢用,雍正癸卯,特用吏部文選司郎中,恩加二級,賜第一區,帑金四百兩。
甲辰,即擢吏部右侍郎,賜詩,有「操比寒潭潔,心同皎月明」之句。
吳郁生為一日侍郎 宣統庚戌春二月,吳郁生方以內閣學士入軍機,適吏部侍郎唐景崇擢尚書,入學部,遂以缺授吳。
然新例,入軍機,又不許帶底缺,故翌日復詔吳出吏部,入軍機。
而吳輾轉於軍機、吏部間,實止一日,故時人稱之為一日侍郎。
吳,字蔚若。
各部丞參 各部之有左右丞、左右參議,自光緒庚子設外務部始也。
當總理衙門時,大臣之下有總辦,顧肇新時方以郎中充總辦,自揣必不能得侍郎,乃建增設丞、參之議,長官納之。
時王文勤公文韶在樞府,甚不謂然,謂:「京官與外官不同,本無隔閡,以丞、參橫亙其門,徒生障礙。
若仍重司官,則何必多此贅疣?」其後,卒從肇新議,設丞、參,肇新乃得左丞矣。
於是商部繼之,學部又繼之。
學部初立,喬樹枏本為學務處總辦,如肇新之在譯署也。
樹枏倡一丞兩參之說,以當一尚書兩侍郎。
張仁黼為右侍郎,告樹枏曰:「他部皆兩丞兩參,吾部乃擬一丞,一丞必屬足下,人將謂足下以升轉侍郎為一丞所獨專,毋乃不可乎?」樹枏大恚,後卒用兩丞兩參之制。
丙午,改新官制,各部並設丞、參。
初皆由各部指名請簡,以郵傳部競爭為最烈。
禦史趙丙麟乃上奏,謂:「以二品之侍郎,指名請補三四品卿,褻朝廷之爵。
請先準列保,臨時開單請簡。
」從之。
此後乃先由長官列保,及簡任時,又須奔走樞要矣。
各部丞、參情狀各殊。
外務部丞、參由本部司員轉授,故事堂官謹。
商部以貝子載振不習公事,有藉於丞、參,唐文治為載振師,手創商部者也,載振乃延丞、參列坐大堂,若小堂官焉。
法部選自秋審處,度支部選自北檔房,皆熟習部務,視他部較勝者也。
堂官如傳舍耳,故事權集於丞、參。
陸軍部丞、參皆自外入,對司長極恭。
司員皆直接堂官,已行之公事,命祿事送丞、參補押而已,故陸軍部丞參權弱。
郵傳部當陳璧為尚書時,視丞、參若無物,無過而問者。
徐世昌至,以部務屬丞、參,乃皆驟驕倨,盛宣懷來,仍陳璧之舊,又極閒廢矣。
郎中前之啟心郎 國初,滿人不解漢語,部置啟心郎一員,以通曉滿語之漢員為之。
職正三品,每議事,坐其中。
後多緣以為奸,乃汰之。
司員回原衙門行走 京官三載考績曰京察,各部司員遇京察截取年分,例得保送道府,或考授禦史。
魚嘗有引見時,察其才具不勝或禦史條陳不合者,輒令回原衙門行走,此似以各部為容納闒徒使伴食之地矣。
留學生居各部要津 部曹最清苦,自晚近舉行新政,設立新部,如外務、民政、郵傳、農工,其組織皆采新法,經費裕,人才多,都人士所嘖嘖稱羨者也。
其得上峯賞拔居要津者,大抵皆東西洋留學生,惟陳璧任郵傳部尚書時,烏布最紅,升遷最速者,為龍建章、葉恭綽。
或一官兼數差,或一歲至九遷,則皆本國京師大學堂學生也。
嘉道以前部曹重於翰林 尹文端公繼善官翰林院侍講時,怡賢親王延之為記室,尋奏補刑部郎中。
陳文恭公宏謀由編修擢吏部郎中,張船山太守問陶且由翰林充禦史,由禦史選補吏部郎中,嘉,道以前,似此者不可枚舉。
其後新列詞垣者,幾視部郎為噲等,蓋由捐例既開,六部司員皆可入貲行走,而柏台芸館,必由科目進身,郎署黯然,職是之故。
其實郎中非屢考不能得,編檢則雜無定員,同一進士出身,皆可內升卿班,外放道府也。
郎員品級 郎中、員外郎二職之品級,在國初,滿洲郎中三品,員外郎四品,漢郎中五品,員外郎從五品。
順治戊戌,始將滿、漢品級畫一。
員外郎九轉四品 員外郎內用九階,方得四品,故有九轉丹成之號。
謂員外、郎中、禦史、掌道、給事中、掌科、鴻少、光少、通參也。
主事分三等引見 國初,每科進士選充庶吉士外,分派各部,以主事學習行走,三年期滿,始以部屬知縣分別錄用。
乾隆丙辰,經侍郎勵宗萬奏請嗣後學習期滿人員,令該堂官出具考語,分三等引見,一等補主事,二等即用知縣,三等補國子監助教監丞及司經局正字等缺。
又前因禮部事簡,停止分派學習主事,至是,宗萬請仍照舊例,與五部一體籤派。
下部議行。
錄事正字 國初有錄事正字,併入中書行人司正副,未久俱裁。
其官此者,與府部寺院各司員及小官京筆帖式相埒。
又順天府治中通判,與各衙門司員統歸京察,不視為外官也。
各部之錄事,自光緒朝設立新部始,原有各部亦效之,有一等、二等、三等之別,其職務與供事同。
九卿 漢制,以太常、光祿、衞尉、廷尉、太僕、大鴻、署正、大司農、少府為九卿,明以都察院與六部稱七卿,國初,則嘗益以理藩院而稱八卿。
鹹豐戊午,因會訊故相耆英一案,命大學士六部九卿會議,樞臣徧檢檔冊,並未指定何項衙門為九卿。
時軍機章京焦佑瀛倡議,以都察院、通政司、大理寺、太常寺、太僕寺、光祿寺、順天府尹、宗人府丞、理藩院九項當之,於是九卿之名始定。
弼德院 宣統時,弼德院成立,設院長一,副院長一,顧問大臣不限名額,其下有參議、秘書兩廳。
都察院 六科給事中,國初自為一署,有都給事中,左、右給事中,後省,並改隸都察院,視各道禦史。
國初有巡按,後停,又有巡視五城、巡倉、巡漕、巡鹽、巡察臺灣者。
理藩院 理藩院,古典屬國也,國初置蒙古尚書一人,侍郎二人,秩視六部。
漢院判一人,秩三品。
蒙古郎中、員外郎、主事若幹人。
漢知事四人,主事二人,經歷二人。
康熙時裁漢員,惟滿員獨存。
司蒙古內、外部落諸務,分司六,曰旗籍,曰理刑,曰柔遠,曰王會,曰典屬,曰徠遠。
旗籍司掌內四十八部落疆域、襲封、譜族、旗制諸典。
故各析部族畛域,勿使侵佔,其台吉有分析者,則加其賦,人丁滋蕃滿百,許改官屬以督之。
其孳畜牛羊諸物,視其土之寒暖可種植者,許其自率蒙古人丁以耕。
容留漢人,及以貨易土者戒之。
諸王公有襲封者,先辨其嫡庶,考其德行,然後授以印綬。
其弱小者,擇族人之忠正者護其印,既冠而後納之。
三歲修其譜牒,辨其貴賤。
每旗設都統一人,秩二品,副軍二人,秩三品。
命諸王公自選其宰之良者授之,而部臣歲課其政令,有不職者易之,暴戾者罪之,並飭其王公焉。
王會司掌朝貢、會盟、聘享、武備諸政。
藩王充補近侍者,歲一朝,餘則三歲一朝,各於歲終分班入覲,辨其名位,給以廩餼。
凡朝,郎官領入大內,按照爵秩,列於宗室王公下,朝見如儀,元旦、上元亦如之。
歲朝,上宴諸藩於紫光閣,貢則視其土之所宜,禾黍皮帛以及牛羊諸物,部臣受貢。
翌日,寓其使於署中。
俸幣則視宗室王公之半,有勳業者加之。
部落有荒饉者,部長捐金以救,乏則請賑於朝。
使入,許以驛傳,視其途而賚之。
國有大喪,則集諸藩王奔訃入次,舉哀如儀。
典屬司掌外汗四部落。
各分視其畛域,奠其土宇,教以德化,理其政績,旗制會盟,鹹如內藩。
屯戍將帥士卒,食其屯,乏則濟以餉。
每歲閱武,本司司員二人往視之,其技良者,賚其部長以兵仗,弱者罰。
柔遠司掌外盟諸部朝覲,宴饗,聘納諸儀。
汗諸長四歲一朝,薄海諸長三歲一朝,杜爾伯特,西藏諸部長不限以年,五歲請命於朝,許以則覲。
貢期,汗三歲一貢,西藏間歲一貢。
各視其土之所宜,汗貢馬,駝,羊,羯諸物,西藏,青海貢藏香,(登毛)毾,馬,駝,享使頒賞如內藩。
徠遠司掌回部疆土分封、朝會、聘享諸政。
嘉峪關外之回部,若吐魯番、闢展、英吉沙爾、庫車、巴顏岱、巴裡坤、烏什、阿克蘇、葉爾羌、和闐等,悉屬之。
其舊疆建諸王二,鹹如蒙古諸藩,餘則置伯克司之。
伯克者,回部長吏也。
三載更之。
外藩如布魯特、哈薩克、安集延、愛烏汗諸屬國,皆置譯使以通其語,朝聘宴享,悉如朝鮮、琉球。
理刑司掌蒙古諸刑名。
自斬絞外,罪止鞭撲,不及徒流,而以牛馬作贖,罰數惟九,牛三馬六,遞以加之,窮者貰之,富者倍之。
翁文端兩為祭酒 翁文端公心存以大理寺少卿丁艱,服闋還京,補國子監祭酒。
祭酒秩從四品,理少秩正四品,不得降補,時宣宗亟欲擢用,故有是命。
於是文端兩為祭酒矣。
黃壽廷授司業 香山黃壽廷生於乾隆庚午,至道光庚戌,錢塘許信臣祭酒督學粵東,始補博士弟子員。
鹹豐辛亥,欽賜舉人。
壬子,授國子監司業,時已百有三歲矣。
某贈以聯雲:「四朝身歷昇平日,百歲人呼矍鑠翁。
」 欽賜司業 世人視翰林至重,一若人而翰林,則無論德行節操,學問事功,無一不登峯造極者。
持此見解,深入肺肝,根深蒂固,牢不可拔,雖通儒鉅子不免。
光緒甲午恩科會試,有欽賜進士湘人某,年一百十四歲,殿試後,欽賜國子監司業,蓋寵異之也。
某意殊不慊,謂:「某某年僅百齡,某某且未逮百齡,皆蒙欽賜翰林,何獨於吾靳弗予也?」 世祖以湯若望掌欽天監 順治甲申十一月,以湯若望掌欽天監事。
時若望疏言:「臣等按新法推測月食時刻分秒,復定每年進呈書目,重複者刪去,以免混淆。
」得旨:「欽天監印信,著湯若望掌管,所屬官員,嗣後一切占候選擇,悉聽舉行。
」 樂部 樂部在京師西安門內,國初沿明制,設教坊司,有奉鑾。
其屬,左、右韶舞司樂四人,協同官十人,俳長無定員。
【或雲用領樂官妻四名,領女樂二十四名,由各省樂戶挑選,入京充補。
】凡東朝行禮筵宴,隨鐘鼓司進,入宮作樂。
順治辛卯,改女樂,乙未,復之,己亥,又改用太監,遂為定制。
雍正己酉,改為和聲署,禮部、內務府、太常寺、鴻臚寺皆領之。
乾隆壬戌,始命王大臣總理樂部事,王一人,侍郎一人,皆兼職也。
凡郊廟祠祭之樂,神樂署司之,仍隸於太常,和聲署則隸內務府,以掌殿廷朝會宴饗之樂,俗呼為南府。
宮中慶賀宴饗之樂,掌儀司司之,鐃歌鼓吹前部大樂,鑾儀衞司之,其優伶皆內監也,亦即古教坊司。
又有蒙古樂舞、回人樂舞、緬甸樂舞等,至大燕,則用之,以示徠遠之意。
罷十三衙門 世祖開國,鑒明代宦官幹政之失,始設內務府,罷太監不用。
順治癸巳,設乾清宮執事官及直殿局。
甲午,裁內務府,置十三衙門。
凡八監,曰司禮,曰禦用,曰禦馬,曰內官,曰尚衣,曰尚膳,曰司設,曰尚寶。
有三司,曰尚方,曰鐘鼓,曰惜薪。
有二局,曰兵仗,曰織染。
嗣改鐘鼓司為禮儀監,尚寶監為尚寶司,織染局為經局,後又改尚方司為尚方院。
庚子,又改內官監曰宣徽院,禮儀院設郎中以下官。
辛醜二月,世祖以遺詔罷之,並治滿洲佟義、內官吳良輔變易舊制之罪。
吳良輔論斬,以佟義已死,削其世職,其黨大學士劉正宗以年老免死,於是革去十三衙門。
後設內務府,以禦用監之職立廣儲司,以尚膳監之職改採捕衙門,以惜薪司之職改內工部,又改禦馬監曰阿敦衙門,兵仗局曰武備院。
內務府 自古宮禁服禦、飲食必有專司,惟周禮分設各官,統於冢宰,後世皆以宦寺掌之。
國朝剏立內務府,以舊僕司其事。
入關後,復以明三十二衞人附之,凡內廷之會計、服禦、物飾皆屬焉。
廣儲司掌庫六:曰銀庫,曰緞庫,曰衣庫,曰茶庫,曰皮庫,曰瓷庫,茶庫兼收人葠。
初名禦用監,順治辛醜改。
其初進項不敷,檄取戶部庫銀接濟。
乾隆時,高宗親為裁定,汰費,歲支六十餘萬兩。
後盈積,轉充外府之用。
會計司掌領皇莊田畝事。
田各有等,盛京莊八十有四:一等莊三十五,二等莊十,三等莊八,四等莊三十四。
山海關外莊二百十一:一等莊六十六,二等莊四,三等莊二十,四等莊百二十一。
喜峯口、古北口外莊百三十八,均一等。
歸化城莊十有三。
畿輔莊三百二十二:一等五十七,二等十六,三等三十八,四等二百十一,半莊七十一。
每莊設莊長一人,瓜田菜圃置長亦如之。
各莊共地一萬三千二百七十二頃八十畝有奇,賦糧九萬三千四百四十石,菽二千二百二十五石,芻八萬一千九百四十束有奇。
編比壯丁,三年一次,盛京及關外、口外各莊由總管、將軍、都統等,畿輔由內府委官,各具冊至府,由府彙冊奏聞。
皇子分封,各按爵秩,給以莊地、人丁,公主、郡主贈嫁亦如之。
宮女選內府三旗佐領、管領下女子年十三以上者,造冊送府,奏交宮殿監督領侍等引見。
入選者留宮,餘令父母擇配,留宮之女,至二十五歲遣還擇配。
收錄內監,由禮部冊列姓名、籍貫移府,總管太監察其來由無異,委年老內監一人驗實具奏,候旨分撥。
年老者聽其回籍為民。
支領內監月費,執事人匠役餼廩皆隸之。
掌儀司掌奉先殿【大內景運門東。
】朔、望瞻拜,歲時薦新,誕忌祭享出入啟告之禮。
前殿後殿均九間,中為穿堂,繚以周垣,供奉列聖、列後神牌,遇朔望、萬壽聖節、元正、冬日及國有大慶,恭奉列聖神牌,前殿祭祭饗禮成,還禦後殿寢室。
禮儀祭器,一如太廟制,惟不設牲俎,不行飲福受胙禮,王公不陪祭。
其樂有《貽平》、《敉平》、《敷平》、《紹平》、《光平》、《乂平》諸名,亦異太廟之奏,遣官行禮,與太廟儀同。
遇列聖、列後聖誕、忌辰及元宵、清明、中元、霜降、歲除等日,於後殿行禮,神位前設鐙酒脯果實。
壽皇殿尊奉聖祖、世宗、高宗聖容,遇聖誕及忌辰,上躬率諸皇子及近支王展謁行禮,歲時奠獻,一如事生儀。
外藩蒙古,歲除及正月十五日賜宴,奏請命進酒大臣、內管領備筵九十席,宴於保和殿及正大光明殿。
屆時,鴻臚寺、理藩院引蒙古王、公、台吉入,領侍衞內大臣序王公班次,八旗一二品武職亦預焉。
上陞殿,奏《隆平》之章,蒙古王、公、武大臣各就席,行一叩禮,坐。
丹陛清樂作,奏《海宇昇平》之章,尚茶正率侍衞等舉茶案由中道進,至檐下正中北嚮跪,注茶於碗。
進茶大臣奉茶入中門,羣臣皆就本位跪,進茶大臣由中陛升至禦前進茶,退西立。
上飲茶,與宴臣僚鹹行一叩禮。
進茶大臣跪受茶碗,由右陛降,出中門,眾皆坐。
侍衞等分授與宴臣僚茶,皆於本位一叩,飲畢復行一叩禮。
尚茶正徹茶案退,樂止。
展席冪,乃進酒,如進茶儀。
進酒大臣出,尚膳正率所進膳,殿廷清樂,奏《萬象清寧》之章,尚膳正奉旨分賜食品各席遍,樂止。
奏《慶隆舞》、《揚烈舞》以次畢,殿內奏《喜起舞》畢,上召王公大臣及朝鮮等國使臣賜酒,羣臣鹹跪受,一叩,卒飲。
朝鮮國俳進,百伎並作,退。
尚膳正升,徹禦筵,與宴之王公大臣等鹹謝宴,行一跪三叩禮。
丹陛大樂作,奏《治平》之章,上還宮,鴻臚寺、理藩院引外藩及百官以次退。
皇子成婚,公主下嫁,設宴其邸,與內廷宴同。
皇子成婚,欽天監先期諏吉以聞,乃命夫婦偕老之大臣傳旨曰:「以某官女某氏作配皇幾子為福晉。
」福晉父率閤族謝恩,行三跪九叩禮。
擇吉,簡內臣侍衞隨皇子詣福晉家行文定禮。
福晉父率閤族綵服迎於大門外,延皇子入,至正寢,西向,行三叩禮畢,皇子回宮,福晉父率族人送大門外。
諏吉行納采禮,以內務府大臣、宮殿監督領侍充使。
及門,福晉父迎入中堂謝恩,行三跪九叩禮,與宴大臣陪福晉父及族人在官者宴於中堂,內務府命婦女官同陪女眷宴於內室畢,內務府大臣暨宮殿監督領侍回朝復命。
成婚先一日,皇子於皇上、皇後前行禮,福晉母率諸婦至皇子所居宮中,設牀帳妝匲,工部於宮門及皇子所居宮懸綵。
屆吉時,於皇子宮設錦褥二,東西嚮,設酒饌案於前,置兩爵兩卺於案。
請皇子西面,福晉東面,相嚮行兩拜禮,各就坐。
執事者執金瓶,女官以卺爵酌酒,合和以進,皇子與福晉皆飲,乃進饌。
酒饌三行,皇子與福晉起,仍行兩拜禮,徹饌案。
次日,皇子偕福晉朝見皇上、皇後,女官二人引皇子居左稍前,行三跪九叩禮,福晉居右稍後,行六肅三跪三叩禮。
公主下嫁亦如之。
王公之女奉旨授為和碩公主、郡主暨宗女撫養中宮者,其下嫁之禮,視爵秩以別差等,筵宴會禮部辦理。
進時憲書,進春牛,皆如禮部儀。
凡妃嬪大事,皆會禮、工二部,按例遵行。
都虞司掌內府兵衞。
訓練內府護軍、驍騎,歲以春秋二季,由該管官督率操演,各賞罰有差。
宿衞大內,護軍統領宿神武門內,掌順貞門鑰,大內後複道中,皆內務府護軍值宿,其值宿西華門北者,合護軍、驍騎、步軍及三旗服役人。
鑾儀衞校尉別立班次,曰防範兵,專司戒火。
皇後內廷主位出入,以內務府總管或散秩大臣一人,司官八人,內府護軍統領一人,護軍參領四人,護軍校十人,率護衞豹尾班執槍者十人,佩儀刀者十人,翊衞護軍百人,導引扈從。
皇子、福晉出入,遞減騎從。
畿輔行宮,京東七處,京西四處,京北六處,口外十三處,各設千總若幹人,分隸湯山、盤山、黃新莊、熱河各總管管轄。
捕牲烏喇官弁亦隸焉。
慎刑司掌太監、蘇拉等詞訟。
審讞內府所屬人犯,罪在杖一百下者,依律議結,一百以上者皆移送刑部定擬,如事幹宮禁者,請旨鞫問。
內監私逃,按其次數,分別自首、被獲,治以枷杖等罪。
營造司掌匠役,均有定額。
內府所屬在官執藝者,於佐領營領下選取,招募民匠,於工部咨取。
又設司匠領催以督率之,缺補惰除。
凡修造紫禁城內工程,小修、大修、建造,皆會同工部,大內繕完,由內府匠人自理,禁城牆垣有應修理者,奏交工部,均由欽天監諏吉興工。
慶豐司掌牧畜。
定額,設內三圈於西華門外,飬騸牛十有二,牝牛六,牡牛三,青牛一,乳牛無定數。
設外三圈於南苑。
設羊六圈於豐喜,設牛羊群牧於張家口外。
各牧所牛羊,均由該管官烙印。
典牧設廄,副若幹人,廄丁,司菽等夫以次遞減。
口外牧群設總管一,人副管二人,牛羊群協領,牧長,牧副,牧丁若幹人,隸張家口外總管管轄。
大淩河牛群隸盛京將軍管轄。
郊廟祭祀,皆用廄牛。
歲以三月十五日後四月初一前,於南苑寬閒豐草之處牧放,停止飬菽,以九月二十日後十月初五日前各歸原圈飼養。
視牛犢斃損之多寡,以別功過。
遊牧諸群,每三牛三年孳生一犢,三羊三年孳生二羔,於定數內缺少者治罪,定數外孳生者由總管奏聞。
上駟院掌圉牧。
設內廄於紫禁城,外廄於南苑,牧羣於盛京及張家口外。
以畜馬籍其數而領之,稽查與慶豐司牛羊同。
其供直,以內廄禦馬四,齊其鞍轡,立院門外。
行幸駐蹕,以禦馬六,立圈門右。
車駕巡幸,日以十馬備上乘禦,由內院大臣奏請於禦馬內,簡其尤良者以從,其駕車馬及公馬橐駝之數,附疏奏聞。
扈蹕各執事官役、內監所乘之馬,由所司行院,如數以公馬撥給。
禂馬,歲春秋二祭禱馬於神,繫帛於禦馬鬣尾以為識,凡三十匹。
附養四色馬四十匹,祭堂子,率以十匹詣神前受釐,繫絲帛亦如之。
奉宸苑掌禦園亭河道,南苑、西山稻田事。
網戶,沙河二十六人,霸州四十六人,江南六人,歲給米有差。
河道應通濬者,知會工部修理。
玉泉山稻田十有五頃,供上方玉食,餘田三十餘頃,皆徵租賦。
禦河、三海諸處,歲有蓮藕之租,均量地薄徵,以供內庭植花卉之用。
武備院掌上甲冑、弓矢、兵仗及鞍轡、行帳、蓋褥。
禦殿設繡蓋,巡幸鹵簿設黃羅銷金九龍三檐曲柄華蓋。
春冬用黑貂褥,夏秋用黃龍綺,於換季日更易。
兵仗皆由院敬謹修造,禦用弓矢,皆選盛京之良楛砮石以造之。
採辦物料,歲支崇文門稅務銀千兩,交各省辦理。
內府人員不任部院 定制,內府人員充本府差使,不許任部院,惟科目出身者,始許與縉紳伍,故國朝內府大員,罕有勳績可稱。
惟金恪恭公簡自內府司員進登六卿,以勤慎受高宗知。
漢臣總理內務府工程處 大庾戴文端公衢亨,以清慎愨誠為仁宗所知,命為總理內務府工程處,冀變歷年積習也。
而三督工程,皆獲咎譴。
初以監修吉地失察工弊,奪一官,褫宮銜花翎。
繼以裕陵隆恩殿專金四柱俱丈二圍大木,而十五六年之頃,遽緻蠹朽,時方由河督起病,坐是遷副都。
及予告歸,適寶華峪地宮滲水,被嚴旨,與相國英和同逮。
籍家產,才值萬餘緡,宣宗意稍解,除名放還。
鑾儀衞 鑾儀衞沿明錦衣衞制,不司緝探,掌衞者一人,七所隸之。
左所掌輦輅,右所掌繖蓋、儀刀、弓矢,中所掌麾、幡幢、纛節鉞、仗馬,前所掌扇、拂、罏、盒,後所掌旗、瓜、金吾仗,馴象所掌儀象、騎駕、鹵簿、《鐃歌大樂》,旗手衞掌金鉦、鼓角。
其署列刑部之次,校尉、輿隸等,儀猶明制。
管衞事大臣到任,拜印陞堂,悉如部制,秩雖
以司員為總辦,幫辦有堂主事,有筆帖式。
筆帖式之分曰委署主事,曰掌稿,曰繕摺,曰牌子,所以供筆劄、司收掌、任奔走,而實則學習部務,以備司員之選,分吏胥之權也。
故列一等者,不三年洊至員外、郎中而掌印矣。
乃法久弊生,堂官視為微員,不任以公事,筆帖式亦自甘廢棄,不復問公事,而公事之權,乃仍在吏胥矣。
盛京五部 世祖初定北京,盛京設昂邦章京一員,及駐防官員兵丁若幹,以為陪京保障,時未設文員也。
康熙初,丁口漸盛,其賦稅刑名等事亦漸增,因仿明南京之制,設戶部侍郎一員,並以次設禮、兵、刑、工等部侍郎各一員,陪京之制始備。
其官由京銓選,故不設吏部。
後王侍郎原祁請增設漢員,以備體制,部議駁之。
承政參政 國初,滿、漢大臣多有稱某部承政、某部參政者,承政即尚書,參政即侍郎。
左、右承政即左、右都禦史,左、右參政即左、右副都禦史。
一尚兩侍之新官制 光緒丙午九月,改定新官制,始以一尚書二侍郎為一部之長官,不分滿、漢,非若前此之尚書滿、漢各一,侍郎滿、漢各二也。
至改官制之動機,則本於五大臣之出洋考察憲政,其事在乙巳,實發議於袁世凱,張伯熙等贊助之。
初派載澤、徐世昌、紹英、端方、戴鴻慈五人,既因吳樾炸之於天津東站,世昌、紹英止不行,得旨,改派尚其亨、李盛鐸分赴歐美。
自炸彈案發,廷議乃汲汲於警政,特設巡警部,以徐世昌任尚書,趙秉鈞任侍郎。
又命王治馨率巡防八百人入京,籌保安,詰姦暴,數日之間,車不方軌,人異道行,街市溲便者處罰,蓋猝然改觀焉。
樾匆促擲彈,彈遽發,自腰以下熸焉。
當時知為吳樾者,不過數人,又不敢言。
警部立,任史伯龍為偵探,乃於桐城會館偵得之,不逮捕家屬,不株連館人,蓋與雍、乾時之展轉荼毒,稍異矣。
丙午夏,五大臣陸續還朝,始議立憲,先以改革官制為入手辦法。
孝欽後頗猶豫,周樹模慫載澤具摺,再三請,謂必立憲始可救亡,始可保全皇室及滿族,孝欽乃召直督袁世凱入京與議。
當是時,鐵良在軍機,恐新制行,不能兼領,失權利,奮力與袁抗,每會議,惟具奏請旨。
孝欽惑於鐵,輒留中。
會百熙入對,孝欽詢以立憲利弊,輒侃侃陳之,孝欽傾聽動容,始決議改定官制。
奏上,數軍機皆以兼部出樞廷,部臣皆恨新制行,不得兼差,指為多事,雖奉明諭改制,不過具文耳。
當會議官制時,端方力持改革議,鐵陰請孝欽簡端督兩江,且擬旨,江南地方重要,令即赴任。
袁知鐵意,自請入對,面奏孝欽,請暫留端議官制,謂彼初自海外歸,應留備諮詢。
鐵謂江南事急,竟促之赴任。
各部堂司官瑣事 管部及尚書、侍郎,皆各部之堂官也。
往例,堂官至,則衙役呵殿而入,惟工部,則司官均趨門外站班,若外官之於上司焉。
他部皆否,但有呵殿耳。
光緒丙午後所設之新部則無之。
堂官至,則掌印、主稿率全司司官魚貫而出,至堂檐下,書吏捧稿,每人而授之,使呈堂焉。
受之者,莫知內容,亦勿庸知也。
至堂上,則堂官整冠迎之,立而畫行,司官雁行立,畫畢,敬還司官,不敢久閱以煩司官也。
有問,則掌印、主稿肅以對,對畢,率其曹出,有隨班上堂數年,不得與堂官交一語者。
凡指麾一切者,謂之當家,部事向皆滿尚書當家,漢尚書伴食而已。
四侍郎則更不事事,有半月不入署者。
若管部為滿大學士,或漢人而兼軍機,則實權在管部;若漢大學士管部,尚書則滿人而兼軍機,則管部絕不過問。
蓋視乎地位勢力而有異同也。
然亦有以侍郎當家者,趙舒翹、沈家本之在刑部,皆以深明舊律,為尚書所不及,實權乃漸集於侍郎。
蓋因其人而生權力也。
非當家之堂官,值司官來請畫稿,不敢細閱,謂之畫黑稿。
故有任堂官數年而不知部事為何物者。
掌印,佩司印之鑰也。
其事為至榮,皆旗人,恆以繡荷包佩腰間以自表異。
雖尚有幫掌印,掌印未至,印不得啟。
漢人終身無佩印鑰者,有之,則在丙午後矣。
主稿率以漢人充之。
進士以主事分部,恆十餘年或二十年始補缺,若捐納出身,則白首不得補。
戊戌變法後,限閾始破。
滿、漢不分缺,自外務部始。
丙午改官制,滿、漢之界乃破,獨都察院仍存此制。
部曹俸給至微,外務部始定津貼,其他新部效之。
丙午後,各部亦踵起矣,然未畫一也。
凡分部之司官,先日,由本司書吏具牒,請上任期。
至日,司堂設公案,兩吏夾案立,捧硃筆,請標某日,高揭上任大吉,羣吏駕焉,諸役齊聲叩喜。
吏道拜各司,至門不入,對門一揖而去。
丙午改官制後,此例遂廢。
掌印、主稿,列坐堂皇,書吏持稿至,印、稿取其數目字或案名筆點之,書吏肅退,則公事畢矣。
新入署之司官至,則隅坐無過問者,故鮮入署。
如必欲習部務,則日往而隅坐,久之,印、稿見其人面善,偶一垂盼,乃試以小事,無誤,則漸引而上之。
舍此,則末由自進也。
舊制,冠帶入署,終歲趨公者,自晨迄暮,無不冠帶也。
自唐紹儀為外務部侍郎,便衣入署,始屬司官用便衣,學部、郵傳部效之。
及張文襄公之洞筦學部,命仍冠官帽,逮文襄薨,乃始不冠。
外務部前之總理衙門 自與各國通商,交涉之事日繁,鹹豐辛酉,乃設總理各國事務大臣以主其事,世稱總理衙門,簡稱曰總署或譯署者是也。
其初定名則曰撫局,蓋猶視如夷狄之就撫耳。
署在京師東堂子胡同,大學士賽尚阿第也。
總以親王,副以尚、侍,章京分數股,有英股、法股、俄股、美股之別,皆以司員充之,不分滿、漢。
兼此者,本署可不復顧,而升轉如常。
二年保奏一次,不數年,外放海關道。
故京官趨之若鶩,視為終南捷徑焉。
外務部 光緒庚子,德宗奉孝欽後西狩,即於行在諭改總理衙門為外務部,從外人請也。
於是瞿鴻禨遂為外務部尚書。
外部沿總署之舊,故有督辦大臣、會辦大臣、尚書兼會辦大臣之三缺。
至壬寅,那桐忽以戶部侍郎授外務部尚書,列鴻禨上。
那桐旋授大學士,仍為會辦大臣,當時驟增一尚書,旋驟減一尚書,而皆不見明詔也。
軍諮府 軍諮府設軍諮大臣二,軍諮使二,總務廳副官二。
另設廳五:曰第一、第二、第三、第四、第五,廳各設廳長一,副官一。
廳之屬各四科,科各設科長一,科員四,及錄事。
海軍衙門之創設 光緒癸未、甲申間,法、越戰事起,侍講學士張佩綸上疏請大興海軍,朝議韙之,未遑行也。
乙酉春,中、法和議成,始決議興辦,於是建海軍署於京師,以醇賢親王督其事,貝勒奕劻、【時奕劻尚未封王。
】李文忠公鴻章副之,而曾忠襄公國荃、劉壯肅公銘傳、曾惠敏公紀澤及容貴皆會辦。
醇固不知軍,文忠總其成,然小事則不暇過問,且京津路隔,亦無由遙制,忠襄、壯肅皆疆臣,不過與議而已。
故署中事,悉決於惠敏一人,規畫精密,世稱道之。
署中各科司員皆滿人,十九紈袴子,非特不知海軍,亦且未諳陸軍,第以車馬衣服酒食相徵遂。
惠敏病之,謀所以參用漢員者,孝欽後疑焉,密敕容貴為之備。
容本市井無賴,徒以出身勛閥,得挑乾清門侍衞,因緣媚宮闈,不數年,洊至都統,孝欽特用之會辦海軍,第以鈐制諸漢大臣而已。
容至署,既盡用所親為司員,又欲以滿人充海軍將校,惠敏不可,容乃大恨,所以齮齕之者甚至。
惠敏憤,遂病,容更薦一歐醫,使以藥鴆之。
惠敏既卒,海軍署遂無漢人縱跡,都人士目為新內務府。
後某國以汽舟進,乃置輪船公所,某國又進電燈,復置電燈公所。
兩所皆直隸海軍衙門,調用旗員至數十人,月領巨薪,每二年開保一次,悉照軍功異常勞績,敕吏、兵部不得駁議。
尚書協辦大學士 定制,凡以尚書協辦大學士者,不開尚書缺。
既大拜,或仍預部務,則曰管理某部,不繫尚書原銜。
亦有以大學士、尚書管理順天府者,則曰兼尹。
各部尚書班次 滿、漢大臣班次,各部滿尚書在漢尚書之前,以大學士管部,雖漢人,亦列滿尚書之前。
若滿、漢皆以大學士管部,則仍滿先漢後。
雍正戊申,公爵富爾丹管部務,張文和公廷玉方兼吏。
戶部,遜讓再四,上命文和居前。
至朝會班次,大學士例在領侍衞內大臣下,上亦特命張列王之下,公侯領侍衞內大臣之上。
朝鮮人官侍郎 康熙間,朝鮮人金簡以內務府旗籍入國子監肄業,得官,仕至工部侍郎。
沈端恪以郎中擢侍郎 錢塘沈端恪公近思於康熙朝通籍,官河南臨潁縣知縣,膺卓薦,遷廣西同知,旋以病歸。
經浙江巡撫奏乞破格擢用,雍正癸卯,特用吏部文選司郎中,恩加二級,賜第一區,帑金四百兩。
甲辰,即擢吏部右侍郎,賜詩,有「操比寒潭潔,心同皎月明」之句。
吳郁生為一日侍郎 宣統庚戌春二月,吳郁生方以內閣學士入軍機,適吏部侍郎唐景崇擢尚書,入學部,遂以缺授吳。
然新例,入軍機,又不許帶底缺,故翌日復詔吳出吏部,入軍機。
而吳輾轉於軍機、吏部間,實止一日,故時人稱之為一日侍郎。
吳,字蔚若。
各部丞參 各部之有左右丞、左右參議,自光緒庚子設外務部始也。
當總理衙門時,大臣之下有總辦,顧肇新時方以郎中充總辦,自揣必不能得侍郎,乃建增設丞、參之議,長官納之。
時王文勤公文韶在樞府,甚不謂然,謂:「京官與外官不同,本無隔閡,以丞、參橫亙其門,徒生障礙。
若仍重司官,則何必多此贅疣?」其後,卒從肇新議,設丞、參,肇新乃得左丞矣。
於是商部繼之,學部又繼之。
學部初立,喬樹枏本為學務處總辦,如肇新之在譯署也。
樹枏倡一丞兩參之說,以當一尚書兩侍郎。
張仁黼為右侍郎,告樹枏曰:「他部皆兩丞兩參,吾部乃擬一丞,一丞必屬足下,人將謂足下以升轉侍郎為一丞所獨專,毋乃不可乎?」樹枏大恚,後卒用兩丞兩參之制。
丙午,改新官制,各部並設丞、參。
初皆由各部指名請簡,以郵傳部競爭為最烈。
禦史趙丙麟乃上奏,謂:「以二品之侍郎,指名請補三四品卿,褻朝廷之爵。
請先準列保,臨時開單請簡。
」從之。
此後乃先由長官列保,及簡任時,又須奔走樞要矣。
各部丞、參情狀各殊。
外務部丞、參由本部司員轉授,故事堂官謹。
商部以貝子載振不習公事,有藉於丞、參,唐文治為載振師,手創商部者也,載振乃延丞、參列坐大堂,若小堂官焉。
法部選自秋審處,度支部選自北檔房,皆熟習部務,視他部較勝者也。
堂官如傳舍耳,故事權集於丞、參。
陸軍部丞、參皆自外入,對司長極恭。
司員皆直接堂官,已行之公事,命祿事送丞、參補押而已,故陸軍部丞參權弱。
郵傳部當陳璧為尚書時,視丞、參若無物,無過而問者。
徐世昌至,以部務屬丞、參,乃皆驟驕倨,盛宣懷來,仍陳璧之舊,又極閒廢矣。
郎中前之啟心郎 國初,滿人不解漢語,部置啟心郎一員,以通曉滿語之漢員為之。
職正三品,每議事,坐其中。
後多緣以為奸,乃汰之。
司員回原衙門行走 京官三載考績曰京察,各部司員遇京察截取年分,例得保送道府,或考授禦史。
魚嘗有引見時,察其才具不勝或禦史條陳不合者,輒令回原衙門行走,此似以各部為容納闒徒使伴食之地矣。
留學生居各部要津 部曹最清苦,自晚近舉行新政,設立新部,如外務、民政、郵傳、農工,其組織皆采新法,經費裕,人才多,都人士所嘖嘖稱羨者也。
其得上峯賞拔居要津者,大抵皆東西洋留學生,惟陳璧任郵傳部尚書時,烏布最紅,升遷最速者,為龍建章、葉恭綽。
或一官兼數差,或一歲至九遷,則皆本國京師大學堂學生也。
嘉道以前部曹重於翰林 尹文端公繼善官翰林院侍講時,怡賢親王延之為記室,尋奏補刑部郎中。
陳文恭公宏謀由編修擢吏部郎中,張船山太守問陶且由翰林充禦史,由禦史選補吏部郎中,嘉,道以前,似此者不可枚舉。
其後新列詞垣者,幾視部郎為噲等,蓋由捐例既開,六部司員皆可入貲行走,而柏台芸館,必由科目進身,郎署黯然,職是之故。
其實郎中非屢考不能得,編檢則雜無定員,同一進士出身,皆可內升卿班,外放道府也。
郎員品級 郎中、員外郎二職之品級,在國初,滿洲郎中三品,員外郎四品,漢郎中五品,員外郎從五品。
順治戊戌,始將滿、漢品級畫一。
員外郎九轉四品 員外郎內用九階,方得四品,故有九轉丹成之號。
謂員外、郎中、禦史、掌道、給事中、掌科、鴻少、光少、通參也。
主事分三等引見 國初,每科進士選充庶吉士外,分派各部,以主事學習行走,三年期滿,始以部屬知縣分別錄用。
乾隆丙辰,經侍郎勵宗萬奏請嗣後學習期滿人員,令該堂官出具考語,分三等引見,一等補主事,二等即用知縣,三等補國子監助教監丞及司經局正字等缺。
又前因禮部事簡,停止分派學習主事,至是,宗萬請仍照舊例,與五部一體籤派。
下部議行。
錄事正字 國初有錄事正字,併入中書行人司正副,未久俱裁。
其官此者,與府部寺院各司員及小官京筆帖式相埒。
又順天府治中通判,與各衙門司員統歸京察,不視為外官也。
各部之錄事,自光緒朝設立新部始,原有各部亦效之,有一等、二等、三等之別,其職務與供事同。
九卿 漢制,以太常、光祿、衞尉、廷尉、太僕、大鴻、署正、大司農、少府為九卿,明以都察院與六部稱七卿,國初,則嘗益以理藩院而稱八卿。
鹹豐戊午,因會訊故相耆英一案,命大學士六部九卿會議,樞臣徧檢檔冊,並未指定何項衙門為九卿。
時軍機章京焦佑瀛倡議,以都察院、通政司、大理寺、太常寺、太僕寺、光祿寺、順天府尹、宗人府丞、理藩院九項當之,於是九卿之名始定。
弼德院 宣統時,弼德院成立,設院長一,副院長一,顧問大臣不限名額,其下有參議、秘書兩廳。
都察院 六科給事中,國初自為一署,有都給事中,左、右給事中,後省,並改隸都察院,視各道禦史。
國初有巡按,後停,又有巡視五城、巡倉、巡漕、巡鹽、巡察臺灣者。
理藩院 理藩院,古典屬國也,國初置蒙古尚書一人,侍郎二人,秩視六部。
漢院判一人,秩三品。
蒙古郎中、員外郎、主事若幹人。
漢知事四人,主事二人,經歷二人。
康熙時裁漢員,惟滿員獨存。
司蒙古內、外部落諸務,分司六,曰旗籍,曰理刑,曰柔遠,曰王會,曰典屬,曰徠遠。
旗籍司掌內四十八部落疆域、襲封、譜族、旗制諸典。
故各析部族畛域,勿使侵佔,其台吉有分析者,則加其賦,人丁滋蕃滿百,許改官屬以督之。
其孳畜牛羊諸物,視其土之寒暖可種植者,許其自率蒙古人丁以耕。
容留漢人,及以貨易土者戒之。
諸王公有襲封者,先辨其嫡庶,考其德行,然後授以印綬。
其弱小者,擇族人之忠正者護其印,既冠而後納之。
三歲修其譜牒,辨其貴賤。
每旗設都統一人,秩二品,副軍二人,秩三品。
命諸王公自選其宰之良者授之,而部臣歲課其政令,有不職者易之,暴戾者罪之,並飭其王公焉。
王會司掌朝貢、會盟、聘享、武備諸政。
藩王充補近侍者,歲一朝,餘則三歲一朝,各於歲終分班入覲,辨其名位,給以廩餼。
凡朝,郎官領入大內,按照爵秩,列於宗室王公下,朝見如儀,元旦、上元亦如之。
歲朝,上宴諸藩於紫光閣,貢則視其土之所宜,禾黍皮帛以及牛羊諸物,部臣受貢。
翌日,寓其使於署中。
俸幣則視宗室王公之半,有勳業者加之。
部落有荒饉者,部長捐金以救,乏則請賑於朝。
使入,許以驛傳,視其途而賚之。
國有大喪,則集諸藩王奔訃入次,舉哀如儀。
典屬司掌外汗四部落。
各分視其畛域,奠其土宇,教以德化,理其政績,旗制會盟,鹹如內藩。
屯戍將帥士卒,食其屯,乏則濟以餉。
每歲閱武,本司司員二人往視之,其技良者,賚其部長以兵仗,弱者罰。
柔遠司掌外盟諸部朝覲,宴饗,聘納諸儀。
汗諸長四歲一朝,薄海諸長三歲一朝,杜爾伯特,西藏諸部長不限以年,五歲請命於朝,許以則覲。
貢期,汗三歲一貢,西藏間歲一貢。
各視其土之所宜,汗貢馬,駝,羊,羯諸物,西藏,青海貢藏香,(登毛)毾,馬,駝,享使頒賞如內藩。
徠遠司掌回部疆土分封、朝會、聘享諸政。
嘉峪關外之回部,若吐魯番、闢展、英吉沙爾、庫車、巴顏岱、巴裡坤、烏什、阿克蘇、葉爾羌、和闐等,悉屬之。
其舊疆建諸王二,鹹如蒙古諸藩,餘則置伯克司之。
伯克者,回部長吏也。
三載更之。
外藩如布魯特、哈薩克、安集延、愛烏汗諸屬國,皆置譯使以通其語,朝聘宴享,悉如朝鮮、琉球。
理刑司掌蒙古諸刑名。
自斬絞外,罪止鞭撲,不及徒流,而以牛馬作贖,罰數惟九,牛三馬六,遞以加之,窮者貰之,富者倍之。
翁文端兩為祭酒 翁文端公心存以大理寺少卿丁艱,服闋還京,補國子監祭酒。
祭酒秩從四品,理少秩正四品,不得降補,時宣宗亟欲擢用,故有是命。
於是文端兩為祭酒矣。
黃壽廷授司業 香山黃壽廷生於乾隆庚午,至道光庚戌,錢塘許信臣祭酒督學粵東,始補博士弟子員。
鹹豐辛亥,欽賜舉人。
壬子,授國子監司業,時已百有三歲矣。
某贈以聯雲:「四朝身歷昇平日,百歲人呼矍鑠翁。
」 欽賜司業 世人視翰林至重,一若人而翰林,則無論德行節操,學問事功,無一不登峯造極者。
持此見解,深入肺肝,根深蒂固,牢不可拔,雖通儒鉅子不免。
光緒甲午恩科會試,有欽賜進士湘人某,年一百十四歲,殿試後,欽賜國子監司業,蓋寵異之也。
某意殊不慊,謂:「某某年僅百齡,某某且未逮百齡,皆蒙欽賜翰林,何獨於吾靳弗予也?」 世祖以湯若望掌欽天監 順治甲申十一月,以湯若望掌欽天監事。
時若望疏言:「臣等按新法推測月食時刻分秒,復定每年進呈書目,重複者刪去,以免混淆。
」得旨:「欽天監印信,著湯若望掌管,所屬官員,嗣後一切占候選擇,悉聽舉行。
」 樂部 樂部在京師西安門內,國初沿明制,設教坊司,有奉鑾。
其屬,左、右韶舞司樂四人,協同官十人,俳長無定員。
【或雲用領樂官妻四名,領女樂二十四名,由各省樂戶挑選,入京充補。
】凡東朝行禮筵宴,隨鐘鼓司進,入宮作樂。
順治辛卯,改女樂,乙未,復之,己亥,又改用太監,遂為定制。
雍正己酉,改為和聲署,禮部、內務府、太常寺、鴻臚寺皆領之。
乾隆壬戌,始命王大臣總理樂部事,王一人,侍郎一人,皆兼職也。
凡郊廟祠祭之樂,神樂署司之,仍隸於太常,和聲署則隸內務府,以掌殿廷朝會宴饗之樂,俗呼為南府。
宮中慶賀宴饗之樂,掌儀司司之,鐃歌鼓吹前部大樂,鑾儀衞司之,其優伶皆內監也,亦即古教坊司。
又有蒙古樂舞、回人樂舞、緬甸樂舞等,至大燕,則用之,以示徠遠之意。
罷十三衙門 世祖開國,鑒明代宦官幹政之失,始設內務府,罷太監不用。
順治癸巳,設乾清宮執事官及直殿局。
甲午,裁內務府,置十三衙門。
凡八監,曰司禮,曰禦用,曰禦馬,曰內官,曰尚衣,曰尚膳,曰司設,曰尚寶。
有三司,曰尚方,曰鐘鼓,曰惜薪。
有二局,曰兵仗,曰織染。
嗣改鐘鼓司為禮儀監,尚寶監為尚寶司,織染局為經局,後又改尚方司為尚方院。
庚子,又改內官監曰宣徽院,禮儀院設郎中以下官。
辛醜二月,世祖以遺詔罷之,並治滿洲佟義、內官吳良輔變易舊制之罪。
吳良輔論斬,以佟義已死,削其世職,其黨大學士劉正宗以年老免死,於是革去十三衙門。
後設內務府,以禦用監之職立廣儲司,以尚膳監之職改採捕衙門,以惜薪司之職改內工部,又改禦馬監曰阿敦衙門,兵仗局曰武備院。
內務府 自古宮禁服禦、飲食必有專司,惟周禮分設各官,統於冢宰,後世皆以宦寺掌之。
國朝剏立內務府,以舊僕司其事。
入關後,復以明三十二衞人附之,凡內廷之會計、服禦、物飾皆屬焉。
廣儲司掌庫六:曰銀庫,曰緞庫,曰衣庫,曰茶庫,曰皮庫,曰瓷庫,茶庫兼收人葠。
初名禦用監,順治辛醜改。
其初進項不敷,檄取戶部庫銀接濟。
乾隆時,高宗親為裁定,汰費,歲支六十餘萬兩。
後盈積,轉充外府之用。
會計司掌領皇莊田畝事。
田各有等,盛京莊八十有四:一等莊三十五,二等莊十,三等莊八,四等莊三十四。
山海關外莊二百十一:一等莊六十六,二等莊四,三等莊二十,四等莊百二十一。
喜峯口、古北口外莊百三十八,均一等。
歸化城莊十有三。
畿輔莊三百二十二:一等五十七,二等十六,三等三十八,四等二百十一,半莊七十一。
每莊設莊長一人,瓜田菜圃置長亦如之。
各莊共地一萬三千二百七十二頃八十畝有奇,賦糧九萬三千四百四十石,菽二千二百二十五石,芻八萬一千九百四十束有奇。
編比壯丁,三年一次,盛京及關外、口外各莊由總管、將軍、都統等,畿輔由內府委官,各具冊至府,由府彙冊奏聞。
皇子分封,各按爵秩,給以莊地、人丁,公主、郡主贈嫁亦如之。
宮女選內府三旗佐領、管領下女子年十三以上者,造冊送府,奏交宮殿監督領侍等引見。
入選者留宮,餘令父母擇配,留宮之女,至二十五歲遣還擇配。
收錄內監,由禮部冊列姓名、籍貫移府,總管太監察其來由無異,委年老內監一人驗實具奏,候旨分撥。
年老者聽其回籍為民。
支領內監月費,執事人匠役餼廩皆隸之。
掌儀司掌奉先殿【大內景運門東。
】朔、望瞻拜,歲時薦新,誕忌祭享出入啟告之禮。
前殿後殿均九間,中為穿堂,繚以周垣,供奉列聖、列後神牌,遇朔望、萬壽聖節、元正、冬日及國有大慶,恭奉列聖神牌,前殿祭祭饗禮成,還禦後殿寢室。
禮儀祭器,一如太廟制,惟不設牲俎,不行飲福受胙禮,王公不陪祭。
其樂有《貽平》、《敉平》、《敷平》、《紹平》、《光平》、《乂平》諸名,亦異太廟之奏,遣官行禮,與太廟儀同。
遇列聖、列後聖誕、忌辰及元宵、清明、中元、霜降、歲除等日,於後殿行禮,神位前設鐙酒脯果實。
壽皇殿尊奉聖祖、世宗、高宗聖容,遇聖誕及忌辰,上躬率諸皇子及近支王展謁行禮,歲時奠獻,一如事生儀。
外藩蒙古,歲除及正月十五日賜宴,奏請命進酒大臣、內管領備筵九十席,宴於保和殿及正大光明殿。
屆時,鴻臚寺、理藩院引蒙古王、公、台吉入,領侍衞內大臣序王公班次,八旗一二品武職亦預焉。
上陞殿,奏《隆平》之章,蒙古王、公、武大臣各就席,行一叩禮,坐。
丹陛清樂作,奏《海宇昇平》之章,尚茶正率侍衞等舉茶案由中道進,至檐下正中北嚮跪,注茶於碗。
進茶大臣奉茶入中門,羣臣皆就本位跪,進茶大臣由中陛升至禦前進茶,退西立。
上飲茶,與宴臣僚鹹行一叩禮。
進茶大臣跪受茶碗,由右陛降,出中門,眾皆坐。
侍衞等分授與宴臣僚茶,皆於本位一叩,飲畢復行一叩禮。
尚茶正徹茶案退,樂止。
展席冪,乃進酒,如進茶儀。
進酒大臣出,尚膳正率所進膳,殿廷清樂,奏《萬象清寧》之章,尚膳正奉旨分賜食品各席遍,樂止。
奏《慶隆舞》、《揚烈舞》以次畢,殿內奏《喜起舞》畢,上召王公大臣及朝鮮等國使臣賜酒,羣臣鹹跪受,一叩,卒飲。
朝鮮國俳進,百伎並作,退。
尚膳正升,徹禦筵,與宴之王公大臣等鹹謝宴,行一跪三叩禮。
丹陛大樂作,奏《治平》之章,上還宮,鴻臚寺、理藩院引外藩及百官以次退。
皇子成婚,公主下嫁,設宴其邸,與內廷宴同。
皇子成婚,欽天監先期諏吉以聞,乃命夫婦偕老之大臣傳旨曰:「以某官女某氏作配皇幾子為福晉。
」福晉父率閤族謝恩,行三跪九叩禮。
擇吉,簡內臣侍衞隨皇子詣福晉家行文定禮。
福晉父率閤族綵服迎於大門外,延皇子入,至正寢,西向,行三叩禮畢,皇子回宮,福晉父率族人送大門外。
諏吉行納采禮,以內務府大臣、宮殿監督領侍充使。
及門,福晉父迎入中堂謝恩,行三跪九叩禮,與宴大臣陪福晉父及族人在官者宴於中堂,內務府命婦女官同陪女眷宴於內室畢,內務府大臣暨宮殿監督領侍回朝復命。
成婚先一日,皇子於皇上、皇後前行禮,福晉母率諸婦至皇子所居宮中,設牀帳妝匲,工部於宮門及皇子所居宮懸綵。
屆吉時,於皇子宮設錦褥二,東西嚮,設酒饌案於前,置兩爵兩卺於案。
請皇子西面,福晉東面,相嚮行兩拜禮,各就坐。
執事者執金瓶,女官以卺爵酌酒,合和以進,皇子與福晉皆飲,乃進饌。
酒饌三行,皇子與福晉起,仍行兩拜禮,徹饌案。
次日,皇子偕福晉朝見皇上、皇後,女官二人引皇子居左稍前,行三跪九叩禮,福晉居右稍後,行六肅三跪三叩禮。
公主下嫁亦如之。
王公之女奉旨授為和碩公主、郡主暨宗女撫養中宮者,其下嫁之禮,視爵秩以別差等,筵宴會禮部辦理。
進時憲書,進春牛,皆如禮部儀。
凡妃嬪大事,皆會禮、工二部,按例遵行。
都虞司掌內府兵衞。
訓練內府護軍、驍騎,歲以春秋二季,由該管官督率操演,各賞罰有差。
宿衞大內,護軍統領宿神武門內,掌順貞門鑰,大內後複道中,皆內務府護軍值宿,其值宿西華門北者,合護軍、驍騎、步軍及三旗服役人。
鑾儀衞校尉別立班次,曰防範兵,專司戒火。
皇後內廷主位出入,以內務府總管或散秩大臣一人,司官八人,內府護軍統領一人,護軍參領四人,護軍校十人,率護衞豹尾班執槍者十人,佩儀刀者十人,翊衞護軍百人,導引扈從。
皇子、福晉出入,遞減騎從。
畿輔行宮,京東七處,京西四處,京北六處,口外十三處,各設千總若幹人,分隸湯山、盤山、黃新莊、熱河各總管管轄。
捕牲烏喇官弁亦隸焉。
慎刑司掌太監、蘇拉等詞訟。
審讞內府所屬人犯,罪在杖一百下者,依律議結,一百以上者皆移送刑部定擬,如事幹宮禁者,請旨鞫問。
內監私逃,按其次數,分別自首、被獲,治以枷杖等罪。
營造司掌匠役,均有定額。
內府所屬在官執藝者,於佐領營領下選取,招募民匠,於工部咨取。
又設司匠領催以督率之,缺補惰除。
凡修造紫禁城內工程,小修、大修、建造,皆會同工部,大內繕完,由內府匠人自理,禁城牆垣有應修理者,奏交工部,均由欽天監諏吉興工。
慶豐司掌牧畜。
定額,設內三圈於西華門外,飬騸牛十有二,牝牛六,牡牛三,青牛一,乳牛無定數。
設外三圈於南苑。
設羊六圈於豐喜,設牛羊群牧於張家口外。
各牧所牛羊,均由該管官烙印。
典牧設廄,副若幹人,廄丁,司菽等夫以次遞減。
口外牧群設總管一,人副管二人,牛羊群協領,牧長,牧副,牧丁若幹人,隸張家口外總管管轄。
大淩河牛群隸盛京將軍管轄。
郊廟祭祀,皆用廄牛。
歲以三月十五日後四月初一前,於南苑寬閒豐草之處牧放,停止飬菽,以九月二十日後十月初五日前各歸原圈飼養。
視牛犢斃損之多寡,以別功過。
遊牧諸群,每三牛三年孳生一犢,三羊三年孳生二羔,於定數內缺少者治罪,定數外孳生者由總管奏聞。
上駟院掌圉牧。
設內廄於紫禁城,外廄於南苑,牧羣於盛京及張家口外。
以畜馬籍其數而領之,稽查與慶豐司牛羊同。
其供直,以內廄禦馬四,齊其鞍轡,立院門外。
行幸駐蹕,以禦馬六,立圈門右。
車駕巡幸,日以十馬備上乘禦,由內院大臣奏請於禦馬內,簡其尤良者以從,其駕車馬及公馬橐駝之數,附疏奏聞。
扈蹕各執事官役、內監所乘之馬,由所司行院,如數以公馬撥給。
禂馬,歲春秋二祭禱馬於神,繫帛於禦馬鬣尾以為識,凡三十匹。
附養四色馬四十匹,祭堂子,率以十匹詣神前受釐,繫絲帛亦如之。
奉宸苑掌禦園亭河道,南苑、西山稻田事。
網戶,沙河二十六人,霸州四十六人,江南六人,歲給米有差。
河道應通濬者,知會工部修理。
玉泉山稻田十有五頃,供上方玉食,餘田三十餘頃,皆徵租賦。
禦河、三海諸處,歲有蓮藕之租,均量地薄徵,以供內庭植花卉之用。
武備院掌上甲冑、弓矢、兵仗及鞍轡、行帳、蓋褥。
禦殿設繡蓋,巡幸鹵簿設黃羅銷金九龍三檐曲柄華蓋。
春冬用黑貂褥,夏秋用黃龍綺,於換季日更易。
兵仗皆由院敬謹修造,禦用弓矢,皆選盛京之良楛砮石以造之。
採辦物料,歲支崇文門稅務銀千兩,交各省辦理。
內府人員不任部院 定制,內府人員充本府差使,不許任部院,惟科目出身者,始許與縉紳伍,故國朝內府大員,罕有勳績可稱。
惟金恪恭公簡自內府司員進登六卿,以勤慎受高宗知。
漢臣總理內務府工程處 大庾戴文端公衢亨,以清慎愨誠為仁宗所知,命為總理內務府工程處,冀變歷年積習也。
而三督工程,皆獲咎譴。
初以監修吉地失察工弊,奪一官,褫宮銜花翎。
繼以裕陵隆恩殿專金四柱俱丈二圍大木,而十五六年之頃,遽緻蠹朽,時方由河督起病,坐是遷副都。
及予告歸,適寶華峪地宮滲水,被嚴旨,與相國英和同逮。
籍家產,才值萬餘緡,宣宗意稍解,除名放還。
鑾儀衞 鑾儀衞沿明錦衣衞制,不司緝探,掌衞者一人,七所隸之。
左所掌輦輅,右所掌繖蓋、儀刀、弓矢,中所掌麾、幡幢、纛節鉞、仗馬,前所掌扇、拂、罏、盒,後所掌旗、瓜、金吾仗,馴象所掌儀象、騎駕、鹵簿、《鐃歌大樂》,旗手衞掌金鉦、鼓角。
其署列刑部之次,校尉、輿隸等,儀猶明制。
管衞事大臣到任,拜印陞堂,悉如部制,秩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