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六回 徐甯教使鈎鐮槍 宋江大破連環馬

關燈
詩曰: 人生切莫恃英雄,術業精粗自不同。

     猛虎尚然逢惡獸,毒蛇猶自怕蜈蚣。

     七擒孟獲奇諸葛,兩困雲長羨呂蒙。

     珍重宋江真智士,呼延頃刻入囊中。

     話說晁蓋、宋江、吳用、公孫勝與衆頭領就聚義廳上啟請徐甯教使鈎鐮槍法。

    衆人看徐甯時,果然一表好人物:六尺五六長身體,團團的一個白臉,三牙細黑髭髯,十分腰細膀闊。

    曾有一篇《西江月》,單道着徐甯模樣: 臂健開弓有準,身輕上馬如飛。

    彎彎兩道卧蠶眉,鳳翥鸾翔子弟。

    戰铠細穿柳葉,烏巾斜帶花枝。

    常随寶駕侍丹墀,神手徐甯無對。

     當下徐甯選軍已罷,便下聚義廳來,拿起一把鈎鐮槍自使一回。

    衆人見了喝采。

    徐甯便教衆軍道:“但凡馬上使這般軍器,就腰胯裡做步上來,上中七路,三鈎四撥,一搠一分,共使九個變法。

    若是步行使這鈎鐮槍,亦最得用。

    先使八步四撥,蕩開門戶,十二步一變,十六步大轉身,分鈎、鐮、搠、繳;二十四步,那上攢下,鈎東撥西;三十六步,渾身蓋護,奪硬鬥強。

    此是鈎鐮槍正法。

    ”就一路路敷演,教衆頭領看。

    衆軍漢見了徐甯使鈎鐮槍,都喜歡。

    就當日為始,将選揀精銳壯健之人,曉夜習學。

    又教步軍藏林伏草,鈎蹄拽腿,下面三路暗法。

    不到半月之間,教成山寨五七百人。

    宋江并衆頭領看了大喜,準備破敵。

    有詩為證: 四撥三鈎通七路,共分九變合神機。

     二十四步那前後,一十六翻大轉圍。

     破銳摧堅如拉朽,搴旗斬将有神威。

     聞風已落高俅膽,此法今無古亦稀。

     卻說呼延灼自從折了彭玘、淩振,每日隻把馬軍來水邊搦戰。

    山寨中隻教水軍頭領牢守各處灘頭,水底釘了暗樁。

    呼延灼雖是在山西、山北兩路出哨,決不能勾到山寨邊。

    梁山泊卻叫淩振制造了諸般火炮,盡皆完備,克日定時下山對敵。

    學使鈎鐮槍軍士已都學成本事。

    宋江道:“不才淺見,未知合衆位心意否?”吳用道:“願聞其略。

    ”宋江道:“明日并不用一騎馬軍,衆頭領都是步戰。

    孫吳兵法卻利于山林沮澤。

    卻将步軍下山,分作十隊誘敵。

    但見軍馬沖掩将來,都望蘆葦荊棘林中亂走。

    卻先把鈎鐮槍軍士埋伏在彼,每十個會使鈎鐮槍的,間着十個撓鈎手。

    但見馬到,一攪鈎翻,便把撓鈎搭将入去捉了。

    平川窄路也如此埋伏。

    此法如何?”吳學究道:“正如此藏兵捉将。

    ”徐甯道:“鈎鐮槍并撓鈎,正是此法。

    ” 宋江當日分撥十隊步軍人馬:劉唐、杜遷引一隊,穆弘、穆春引一隊,楊雄、陶宗旺引一隊,朱仝、鄧飛引一隊,解珍、解寶引一隊,鄒淵、鄒潤引一隊,一丈青、王矮虎引一隊,薛永、馬麟引一隊,燕順、鄭天壽引一隊,楊林、李雲引一隊。

    這十隊步軍先行下山,誘引敵軍。

    再差李俊、張橫、張順、三阮、童威、童猛、孟康九個水軍頭領,乘駕戰船接應。

    再叫花榮、秦明、李應、柴進、孫立、歐鵬六個頭領,乘馬引軍,隻在山邊搦戰。

    淩振、杜興專放号炮。

    卻叫徐甯上、湯隆總行招引使鈎鐮槍軍士。

    中軍宋江、吳用、公孫勝戴宗、呂方、郭盛,總制軍馬,指揮号令。

    其餘頭領俱各守寨。

    宋江分撥已定。

    是夜三更,先載使鈎鐮槍軍士過渡,四面去分頭埋伏已定。

    四更,卻渡十隊步軍過去。

    淩振、杜興載過風火炮架上高埠去處,豎起炮架,閣上火炮。

    徐甯、湯隆各執号帶渡水。

    平明時分,宋江守中軍人馬,隔水擂鼓,呐喊搖旗。

     呼延灼正在中軍帳内,聽得探子報知,傳令便差先鋒韓滔先來出哨,随即鎖上連環甲馬。

    呼延灼全身披挂,騎了踢雪烏骓馬,仗着雙鞭,大驅軍馬殺奔梁山泊來。

    隔水望見宋江引着許多軍馬。

    呼延灼教擺開馬軍。

    先鋒韓滔來與呼延灼商議道:“正南上一隊步軍,不知是何處來的?”呼延灼道:“休問他何處軍,隻顧把連環馬沖将去。

    ”韓滔引着五百馬軍飛哨出去。

    又見東南上一隊軍兵起來,卻欲分兵去哨,隻見西南上又有起一隊旗号,招飐呐喊。

    韓滔再引軍回來,對呼延灼道:“南邊三隊賊兵,都是梁山泊旗号。

    ”呼延灼道:“這厮許多時不出來厮殺,必有計策。

    ”說猶未了,隻聽得北邊一聲炮響。

    呼延灼罵道:“這炮必是淩振從賊,教他施放。

    ”衆人平南一望,隻見北邊又擁起三隊旗号。

    呼延灼道:“此必是賊人奸計。

    我和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