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四回 高太尉大興三路兵 呼延灼擺布連環馬

關燈
詩曰: 幼辭父母去鄉邦,鐵馬金戈入戰場。

     截發為繩穿斷甲,扯旗作帶裹金瘡。

     腹饑慣把人心食,口渴曾将虜血嘗。

     四海太平無事業,青銅愁見鬓如霜。

     話說這八句詩,專道武将不容易得做。

    自古道:一将功成萬骨枯!誠有此言也。

    且說高太尉問呼延灼道:“将軍所保何人,可為先鋒?”呼延灼禀道:“小人舉保陳州團練使,姓韓名滔,原是東京人氏,曾應過武舉出身,使一條棗木槊,人呼為百勝将軍。

    此人可為正先鋒,又有一人,乃是颍州團練使,姓彭名玘,亦是東京人氏,乃累代将門之子,使一口三尖兩刃刀,武藝出衆,人呼為天目将軍。

    此人可為副先鋒。

    ”高太尉聽了,大喜道:“若是韓、彭二将為先鋒,何愁狂寇哉!”當日高太尉就殿帥府押了兩道牒文,着樞密院差人星夜往陳、颍二州調取韓滔、彭玘,火速赴京。

    不旬日之間,二将已到京師,徑來殿帥府參見了太尉并呼延灼。

     次日,高太尉帶領衆人,都往禦教場中,敷演武藝。

    看軍了當,卻來殿帥府,會同樞密院官,計議軍機重事。

    高太尉問道:“你等三路,總有多少人馬?”呼延灼答道:“三路軍馬計有五千,連步軍數及一萬。

    ”高太尉道:“你三人親自回州,揀選精銳馬軍三千,步軍五千,約會起程,收剿梁山泊。

    ”呼延灼禀道:“此三路馬步軍兵,都是訓練精熟之士,人強馬壯,不必殿帥憂慮。

    但恐衣甲未全,隻怕誤了日期,取罪不便,乞恩相寬限。

    ”高太尉道:“既是如此說時,你三人可就京師甲仗庫内,不拘數目,任意選揀衣甲盔刀,關領前去,務要軍馬整齊,好與對敵。

    出師之日,我自差官來點視。

    ”呼延灼領了鈞旨,帶人往甲仗庫關支。

    呼延灼選訖鐵甲三千副,熟皮馬甲五千副,銅鐵頭盔三千頂,長槍二千根,衮刀一千把,弓箭不計其數,火炮、鐵炮五百餘架,都裝載上車。

    臨辭之日,高太尉又撥與戰馬三千匹。

    三個将軍各賞了金銀段匹,三軍盡關了糧賞。

    呼延灼與韓滔、彭玘都與了必勝軍狀,辭别了高太尉并樞密院等官。

    三人上馬,都投汝甯州來。

     于路無話。

    到得本州,呼延灼便道:“韓滔、彭玘各往陳、颍二州,起軍前來汝甯會合。

    ”不勾半月之上,三路兵馬都已完足。

    呼延灼便把京師關到衣甲盔刀,旗槍鞍馬,并打造連環鐵铠軍器等物,分俵三軍已了,伺候出軍。

    高太尉差到殿帥府兩員軍官,前來點視。

    犒賞三軍已罷,呼延灼擺布三路兵馬出城。

    端的是: 鞍上人披鐵铠,坐下馬帶銅鈴。

    旌旗紅展一天霞,刀劍白鋪千裡雪。

    弓彎鵲畫,飛魚袋半露龍梢;箭插雕翎,獅子壺緊拴豹尾。

    人頂深盔垂護項,微漏雙睛;馬披重甲帶朱纓,單懸四足。

    開路人兵,齊擔大斧;合後軍将,盡拈長槍。

    慣戰兒郎,個個英雄如子路;能征士卒,人人鬥膽似姜維。

    數千甲馬離州城,三個将軍來水泊。

     當下起軍,擺布兵馬出城。

    前軍開路韓滔,中軍主将呼延灼,後軍催督彭玘,馬步三軍人等,浩浩殺奔梁山泊來。

     卻說梁山泊遠探報馬徑到大寨,報知此事。

    聚義廳上,當中晁蓋、宋江,上首軍師吳用,下首法師公孫勝,并衆頭領,各與柴進賀喜,終日筵宴。

    聽知報道汝甯州雙鞭呼延灼引着軍馬到來征進,衆皆商議迎敵之策。

    吳用便道:“我聞此人祖乃開國功臣河東名将呼延贊之後,嫡派子孫。

    此人武藝精熟,使兩條銅鞭,人不可近。

    必用能征敢戰之将,先以力敵,後用智擒。

    ”說言未了,黑旋風李逵便道:“我與你去捉這厮!”宋江道:“你如何去得?我自有調度。

    可請霹靂火秦明打頭陣,豹子頭林沖打第二陣,小李廣花榮打第三陣,一丈青扈三娘打第四陣,病尉遲孫立打第五陣。

    将前面五陣一隊隊戰罷,如紡車般轉作後軍。

    我親自帶引十個弟兄,引大隊人馬押後。

    左軍五将:朱仝、雷橫、穆弘、黃信、呂方;右軍五将:楊雄、石秀、歐鵬、馬麟、郭盛。

    水路中,可請李俊、張橫、張順、阮家三弟兄駕船接應。

    卻叫李逵與楊林引步軍分作兩路,埋伏救應。

    ”宋江調撥已定,前軍秦明早引人馬下山,向平川曠野之處,列成陣勢。

    此時雖是冬天,卻喜和暖。

    等候了一日,早望見官軍到來。

    先鋒隊裡百勝将韓滔領兵紮下寨栅,當晚不戰。

     次日天曉,兩軍對陣。

    三通畫角鳴處,聒天般擂起戰鼓來。

    宋江隊裡,門旗下捧出霹靂火秦明,出到陣前,馬上橫着狼牙棍。

    望對陣門旗開處,先鋒韓滔出馬。

    怎生模樣?有八句詩為證。

    但見: 韬略傳家遠,胸襟志氣高。

     解橫棗木槊,愛着錦征袍。

     平地能擒虎,遙空慣射雕。

     陳州團練使,百勝将韓滔。

     先鋒将韓滔橫槊勒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