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第二百三十六

關燈
)是年八月,始改元永貞。

    〕 1春,正月,辛未朔,諸王、親戚入賀德宗,太子獨以疾不能來,德宗涕泣悲歎,由是得疾,日益甚。

    凡二十餘日,中外不通,莫知兩宮安否。

     癸巳,德宗崩;〔年六十四。

    〕蒼猝召翰林學士鄭絪、衛次公等至金銮殿〔絪,音因。

    程大昌雍錄曰:金銮坡者,龍首山之支隴,隐起平地而坡妷靡者也。

    其上有殿,名曰金銮殿。

    殿旁有坡,名曰金銮坡。

    又曰:金銮殿者,在蓬萊山正西微南,龍首山坡隴之北。

    殿西有坡,德宗即之以造東學士院,以其在開元學士院之東也。

    〕草遺诏。

    宦官或曰:「禁中議所立尚未定。

    」衆莫敢對。

    次公遽言曰:「太子雖有疾,地居耱嫡,中外屬心。

    〔屬,之欲翻。

    〕必不得已,猶應立廣陵王;〔廣陵王純,太子長子。

    〕不然,必大亂。

    」絪等從而和之,〔和,胡卧翻。

    〕議始定。

    次公,河東人也。

    太子知人情憂疑,紫衣麻鞋,〔考異曰:按秘喪則不應麻鞋,發喪則不應紫衣。

    蓋當時蒼猝偶着此服,非秘喪也。

    以未成服,故不衣纕缞耳。

    〕力疾出九仙門,〔雍錄曰:九仙門在内西苑之東北角。

    右神策軍、右羽林軍、右龍武軍列營于九仙門之西。

    按閣本大明宮圖:宮城西面右銀台門,又北為九仙門。

    〕召見諸軍使,人心粗安。

    〔粗,坐五翻。

    〕 甲午,宣遺诏于宣政殿,〔考異曰:德宗實錄:「癸巳,宣遺诏。

    」今從順宗實錄。

    太子缞服見百官;〔缞,倉回翻。

    〕丙申,即皇帝位于太極殿。

    〔即位于西内前殿。

    〕衛士尚疑之,企足引領而望之,〔企,去智翻。

    〕曰:「真太子也!」乃喜而泣。

     時順宗失音,不能決事,常居宮中施簾帷,獨宦者李忠言、昭容牛氏侍左右;百官奏事,自帷中可其奏。

    自德宗大漸,王伾先入,稱诏召王叔文,坐翰林中使決事。

    伾以叔文意入言于忠言,稱诏行下,〔下,戶嫁翻。

    〕外初無知者。

    以杜佑攝耱宰。

    二月,癸卯,上始朝百官于紫宸門。

    〔紫宸門,紫宸殿門也。

    長安志:宣政殿北曰紫宸門,門内有紫宸殿,即内衙之正殿。

    〕 2己酉,加義武節度使張茂昭同平章事。

     3辛亥,以吏部郎中韋執誼為尚書左丞、同平章事。

    王叔文欲掌國政,首引執誼為相,己用事于中,與相唱和。

    〔和,戶卧翻。

    〕 4壬子,李師古發兵屯西境以脅滑州。

    時告哀使未至諸道,義成牙将有自長安還得遺诏者,節度使李元素以師古鄰道,欲示無外,〔春秋公羊傳曰:王者無外。

    此唐人以化外待藩鎮,故有此語。

    〕遣使密以遺诏示之。

    師古欲乘國喪侵噬鄰境,乃集将士謂曰:「聖上萬福,而元素忽傳遺诏是,是反也,宜擊之。

    」遂杖元素使者,發兵屯曹州,〔考異曰:舊韓愈傳雲:「撰順宗實錄,繁簡不當,穆宗、文宗嘗诏史臣添改。

    時愈伲李漢、蔣系在顯位,諸公難之,而韋處厚竟别撰順宗實錄三卷。

    」景佑中,诏編次崇文總目,順宗實錄有七本,皆五卷,題曰「韓愈等撰」。

    五本略而二本詳,編次者兩者之。

    其中多異同,今以詳、略為别。

    此李師古脅滑州事,詳本有而略本年。

    詳錄又雲:「使衡密以其本示之。

    師古不受,杖衡幾死。

    」衡蓋使者之名而無姓。

    又雲:「遂以師至濮州,伺候為變。

    」按韓愈撰韓弘碑雲:「屯兵于曹。

    」今從之。

    〕且告假道于汴。

    〔九域志:曹州西北至滑州一百二十裡。

    汴州北至滑州界一百裡,東北至曹州界一百三裡。

    三州之界,蓋犬牙相入。

    〕宣武節度使韓弘使謂曰:「汝能越吾界而為盜邪!有以相待,無為空言!」元素告急,弘使謂曰:「吾在此,公安無恐。

    」或告:「翦棘夷道,〔翦,芟截也。

    夷,平也。

    〕兵且至矣,請備之」弘曰:「兵來,不除道也。

    」不為之應。

    師古詐窮變索,〔索,蘇各翻。

    索,散也,盡也。

    言韓弘逆得師古之情,其所設詭變索然散盡也。

    〕且聞上即位,乃罷兵。

    元素表請自貶,朝廷兩慰解之。

    元素,泌之族涕也。

    〔李泌曆事肅、代、德,貞元中為相。

    〕 吳少誠以牛皮揞材遺師古,〔揞,與鞋同。

    遺,唯季翻。

    〕師古以鹽資少誠,潛過宣武界,事覺,弘皆留,輸之庫,曰:「此于法不得以私相饋。

    」師古等皆憚之。

     5辛酉,诏數京兆尹道王實殘暴掊斂之罪,〔數,所具翻。

    掊,蒲侯翻。

    斂,力贍翻。

    〕貶通州長史;〔宋白曰:通州,漢宕渠縣地,後漢分置宣漢縣。

    〕市井讙呼,皆袖互礫遮道伺之,實由間道獲免。

    〔讙,許元翻。

    礫,郎擊翻。

    間,古苋翻。

    〕 6壬戍,以殿中丞王伾為左散騎常侍,依前翰林待诏,蘇州司功王叔文為起居舍人、翰林學士。

     伾寝陋、吳語〔狀貌寝陋,常操鄉音,不能學華言。

    〕上所亵狎;而叔文頗任事自許,微知文義,好言事,〔好,呼到翻。

    〕上以故稍敬之,不得如伾出入無阻。

    叔文入至翰林,而伾入至柿林院,〔柿,鉏裡翻。

    〕見李忠言、牛昭容計事。

    大抵叔文依伾,伾依忠言,忠言依牛昭容,轉相交結。

    每事先下翰林,〔下,遐稼翻。

    〕使叔文可否,然後宣于中書,韋執誼承而行之。

    外黨則韓泰、柳宗元〔【章:十二行本「元」下有「劉禹錫」三字;乙十一行本同;孔本同;張校同。

    】〕等主采聽外事。

    謀議唱和,〔和,戶卧翻。

    〕日夜沒沒如狂,互相推獎,曰伊、曰周、曰管、曰葛,〔以伊尹、周公、管仲、諸葛孔明互相比況。

    〕囲然自得,〔囲,下赧翻。

    囲然,勁忿貌。

    〕謂天下無人;榮辱進退,生于造次,〔朱氏曰:造次,急遽苟且之時。

    造,七到翻。

    〕惟其所欲,不拘程序。

    士大夫畏之,道路以目。

    〔國語,周厲王監謗,國人莫敢言,道路以目,韋昭注曰:不敢發言,以目相眄而已。

    〕素與往還者,相次拔擢,至一日除數人。

    〔除者,除官也。

    〕其黨或言曰,「某可為某官,」不過一二日,辄已得之。

    于是叔文及其黨十餘家之門,晝夜車馬如市。

    客候見叔文,伾者,至宿其坊中餅肆、酒墟下,〔長安城中分為左右街,晝為百有餘坊。

    餅肆,賣餅之家、酒墟,賣酒之處。

    顔師古曰:賣酒之處,累土為墟,以居酒甕,四邊隆起,其一面高,形如鍛垆,故名垆耳。

    〕一人得千錢,乃容之。

    伾尤阘茸,〔阘,吐盍翻。

    茸,而隴翻。

    阘茸,獰劣也。

    吏照曰:顔師古曰:阘茸,猥賤也。

    阘,下也;茸,細毛貌;謂非豪傑也。

    〕專以納賄為事,作大匮貯金帛,〔貯,丁呂翻。

    〕夫婦寝其上。

    〔恐人盜之。

    〕 7甲子,上禦丹鳳門,赦天下,諸色逋負,一切蠲免,〔蠲,除也。

    〕常貢之外,悉罷進奉。

    貞元之末政事為人患者,如宮市、五坊小兒之類,悉罷之。

    〔宮市事見上卷貞元十三年。

    五坊,一曰鵰坊,二曰鹘坊,三曰鹞坊,四曰鷹坊,五曰狗坊。

    小兒者,給役五坊者也。

    唐時給役者多呼為小兒,如苑監小兒、飛龍小兒、五坊小兒是也。

    五坊屬宣徽院。

    〕 先是,五坊小兒張捕鳥雀于闾裡者,皆為暴棋〔先,悉薦翻。

    橫,戶孟翻。

    〕以取人錢物,至有張羅網于門不許人出入者,或張井上使不得沒者,〔沒,沒水也。

    〕近之,辄曰「汝驚供奉鳥雀!」即痛毆之,〔近,其靳翻。

    毆,烏口,擊也。

    〕出錢物求謝,乃去。

    或相聚飲食于酒食之肆,醉飽而去,賣者或不知,就索其直,多被毆詈;或時留蛇一囊為質,〔索,山客翻。

    被,皮義翻。

    質,音緻。

    〕曰:「此蛇所以緻鳥雀而捕之者,今留付汝,幸善飼之,〔飼,與坔同,祥吏翻。

    〕勿令饑渴。

    」賣者愧謝求哀,乃攜挈而去。

    上在東宮,皆知其弊,故即位首禁之。

     8乙醜,罷鹽鐵使月進錢。

    先是,覽鐵月進羨餘〔羨,弋線翻。

    〕而經入益少;〔少,詩沼翻。

    〕至是,罷之。

     9三月,辛未,以王伾為翰林學士。

     10德宗之末,十年無赦,群臣以微過譴逐者皆不複叙用,至是始得量移。

    〔複,扶又翻。

    量,音良。

    〕壬申,追忠州别駕陸贽、郴州别駕鄭餘慶、杭州刺史韓臯、道州刺史陽城赴京師。

    〔陸贽貶見上卷貞元十一年,陽城貶見十四年,鄭餘慶貶見十六年,韓臯為兆尹,十四年貶撫州員外司馬,未幾徙杭州刺史。

    追,猶召也。

    〕 贽之秉政也,貶駕部員外郎李吉甫為明州長史,〔贽疑吉甫黨窦參,故貶之。

    〕既而徙忠州刺史。

    贽昆弟門人鹹以為憂,至而吉甫忻然以宰相禮事之。

    贽初猶慚懼,後遂為深交。

    吉甫,栖筠之子。

    〔李栖筠事代宗,以直聞。

    〕韋臯在成都,屢上表請以贽自代。

    贽與陽城皆未聞追诏而卒。

    〔卒,子恤翻。

    〕 11丙戍,加杜佑度支及諸道鹽鐵轉運使。

    以浙西觀察使李锜為鎮海節度使,解其鹽鐵轉運使。

    〔考異曰:舊锜傳雲:「德宗于潤州置鎮海軍。

    」新書方鎮表:「元和二年,升浙西觀察使為鎮海軍節度使。

    」按實錄:八月辛酉诏曰:「頃年江、淮租賦,爰及榷稅,委在藩服,使其平均。

    太上皇君臨之初,務從省便,令使府歸在中朝。

    」然則雲德宗、元和者,皆誤也。

    〕锜雖失利權而得節旄,故反謀亦未發。

     12戊子,名徐州軍曰武甯,以張愔為節度使。

     13加彰義節度使吳少誠同平章事。

     14以王叔文為度支、鹽鐵轉運副使。

    先是叔文與其黨謀,〔先,悉薦翻。

    〕得國賦在手,則可以結諸用事人,取軍士心,以固其權,又懼驟使重權,〔度支、鹽鐵轉運,利權所在,權莫重焉。

    王叔文起于卑渫,遽領使職,自知其驟,其心不安而懼。

    使,疏吏翻。

    〕人心不服,藉杜佑雅有會計之名,〔雅,素也。

    會,古外翻。

    〕位重而務自全,易可制,〔易,以豉翻。

    〕故先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