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四 陰謀二十五案

關燈
以他症對也。

    ”明日,文傑言于曰:“陛下左右多奸臣,非質諸鬼神不可知也。

    盛韬善視鬼,宜使察之。

    ”乃賂盛韬,使之曰:“适見北廟崇順王,訊吳勖謀反,以銅釘釘其腦。

    ”以告文傑,文傑曰:“未可信也,宜遣使問之。

    ”勖果以頭痛對,即收下獄,遣文傑治之。

    勖自誣服,妻、子皆被誅。

    明年,吳攻閩建州,遣兵救之,軍及中途,士卒不進。

    曰:“薛文傑盜國弄權,枉害無辜,不得文傑,誓不讨賊!”國人中外震恐,不得已,以檻車送文傑于軍中。

    士卒脔食之,并殺盛韬。

    文傑有巧思,自以古制檻車疏闊,苦心獨創,形似木櫃,以鐵肉刺,動辄觸傷。

    及檻車初成而首入之。

    聞者快之。

     論曰:借鬼報仇,谮固巧矣。

    舉國加誅,鬼實為之。

    鐵肉刺償爾,苦思亦已焉哉! 二十二、王惟忠冤死訴天 宋理宗寶三年,以餘晦為四川制置使。

    晦儇薄無行,西路安撫史王惟忠心輕之,常呼其小字,曰:“餘再五來也。

    ”晦銜之,誣其通北國謀叛。

    诏下大理獄。

    勘官陳大方受晦屬,鍛成之,遂斬于市。

    血上流而色不變,且謂大方曰:“吾死訴于天。

    ”三日而大方暴卒,晦亦尋卒。

     論曰:劍有餘冤,尚能觸鬥,況氣有不散者乎?倘人謀而鬼無力,則天地幽晦,其為長夜久矣。

    雖然,口輕緻禍,惟忠亦有罪焉。

    此周所以殺身,郭汾陽不敢笑盧杞也。

     二十三、韓破胄殺趙汝愚 胄,宋甯宗韓後之季父也。

    傾巧善佞。

    宋光宗紹熙中,為知閣門事。

    甯宗即位,與宰相趙汝愚有定策功,加汝州防禦史,不滿望,怨汝愚沮己。

    然時時乘間竅弄威福,朱熹白汝愚,當其厚賞,酬其勞而遠,斥。

    汝愚不為是。

    熹奏其奸,胄大怒。

    使優人峨冠闊袖,像大儒,戲于上前。

    上遂去熹。

    胄益用事,怒汝愚益深,用其黨為台谏。

    慶元元年,谪汝愚于永州,密殺之,後立僞學之禁,網括汝愚、朱熹門下名士,罷谪者五十有九人。

    慶元四年,進位太師,封平原郡王,平章軍國事。

    排斥忠谠,群小滿朝,勢焰薰灼。

    時金國内亂,兵勢不振,胄欲立功威衆,乃定議伐金。

    命吳曦練兵西蜀,以圖恢複。

    曦反以蜀降金,自稱王。

    淮西郡縣,乘風敗沒。

    漢淮之民,死于兵戈者不可計。

    開禧三年,史彌遠誅胄于玉津園,函其首以畀金,妻、子流沙門島死。

     論曰:胄以内批用台谏殺汝愚,史彌遠入對請誅胄,亦與楊皇後假出内批,遂有玉津之誅。

    天道好還,車轍必複,可不畏哉! 二十四、賈似道循州見字 宋理宗端平元年,賈貴妃之弟似道,少落魄遊博,不事操行。

    帝以後威擢藉田令。

    恃寵不檢,縱遊聲姬,帝嘗戒之。

    開慶元年,元人渡淮圍鄂州。

    帝以似道拜右丞相兼樞密使。

    怨左丞相吳潛,貶之循州,毒死,天下冤之。

    時元攻破宋軍,似道乞降,詐以捷報。

    帝受賀,以似道平章軍國事。

    三日一朝,治事都堂,賜第西湖之葛嶺。

    大小朝政,決于湖中,宰執充位而已。

    度宗即位,鹹淳元年,加太師魏國公。

    稱病求去,帝至涕泣留之不從。

    時元兵圍襄樊甚急,似道日坐葛嶺,起半間堂,樓閣亭榭,備極工巧。

    取宮女蕭氏及娼尼美色者,日肆淫狎,以鬥蟋蟀為樂,又酷嗜寶玩,聞餘有玉帶,發冢取之。

    時樊已圍三年矣。

    有言匿事,辄加貶斥。

    度宗崩,子顯立,生方四歲,太後臨朝聽政。

    元軍渡江,命似道帥兵禦之,敗奔揚州,江淮諸州皆陷。

    三學生及台谏上疏,請誅似道。

    诏貶循州,遣監押貶所。

    會稽縣尉鄭虎臣,以其父嘗為似道所配,欲報仇請行。

    途次古寺中,壁上見吳潛南谪循州所題字,虎臣呼曰:“賈似道,吳丞相何以至此?”慚不能對,行至木棉庵,為虎臣所椎殺,投其妻、子于江。

     論曰:宋自南遷而後,有奸相焉。

    至似道而國祚遂終,一死何足以盡似道哉?獨其佞窮貫滿,遠谪而遭虎臣之椎,行旅而觀吳潛之字,狹路相逢,天之呼人也。

    諄諄埃,何不醒乎! 二十五、小兒天下 五代周世宗時,宋太祖趙匡胤為周都檢點。

    世宗崩,少子宗訓立。

    時生七歲,與太後臨朝,加匡胤太尉。

    兵至陳橋,為士卒所立,遂以得天下。

    及南宋之末,度宗崩,賈似道立子顯為帝。

    顯方四歲,為元人追襲,共入于海。

    顯死,立其弟衛王,八歲,與太後同聽政。

    遷于崖山,軍士皆立舟中。

    為元所攻,帝與太後皆赴海死,宋遂亡。

    初,德佑元年,宋與元請平,元伯顔曰:“汝國得天下于小兒,亦失天下于小兒,其道如此,尚何多言!”及進兵浙江,潮汐三日不至。

     論曰:宋之興亡,其年号亦有可異者,如太後以乙亥命曹輸取江州,後三百年乙亥,呂師夔以江州降。

    宋以丙子受江南李煜降。

    後三百年丙子,帝顯為元虜。

    己卯滅漢,混一天下,後三百年己卯,亡于崖山。

    周有太後在上禅位于宋,宋亦有太後在上歸附于元。

    何其事事相符,以至如此,豈亦報應之說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