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五 負心十三案

關燈
一、燭影搖紅 宋太祖趙匡胤以陳橋代周,遂有天下,其弟光義為殿前都虞侯,光美為嘉州防禦使。

    帝天性友愛,光義嘗有疾,親為灼艾。

    光義覺痛,帝以自灸。

    每對近臣言:光義龍行虎步,他日必為太平天子。

    建隆三年,太後病革,遂命太祖繼柴多立幼之弊,謂帝百歲後,當傳位光義,光義傳光美,光美傳德昭。

    帝事太後至孝,遂于趙普受命,藏之金匮,曰:“謹受教。

    ”開寶六年,封光義為晉王,位宰相上。

    光美兼侍中,子德昭同平章事。

    帝愛光義,數幸其第,恩禮甚厚。

    開寶六年,帝不豫,晉王獨侍疾。

    至夜宮中虛無人,左右但遙見燭影下,晉王時或離席,若有遜避之狀。

    既而帝引柱戳地,大聲謂晉王曰:“好為之己而!”遂崩。

    宮闱之密,人莫能測,中外疑之。

    光義即位,是為太宗,封弟光美為齊王,太祖元子德昭封武功郡王,次子德芳為興元尹。

    興國四年,帝既平太原,因伐幽州,德昭從行。

    軍中夜驚,不知帝所在,有謀立德昭者。

    帝聞之不怿。

    及敗還,遂不行太原之賞。

    德昭言之,帝大怒曰:“待汝自為之,賞未晚也!”德昭退,憤而自刎。

    德芳相繼病殁。

    齊王光美不自安,有告其欲亂者,遂貶涪陵縣公,安置房州,使伺察之。

    初,帝以金匮之盟,問于趙普,普曰:“太祖已誤陛下,豈容再誤。

    ”光美遂以憂悸卒于房州。

    至道三年,太宗崩,以其太子恒即位,是為真宗。

    至神宗熙甯元年,方封太祖曾孫從式為安定郡王。

    從式,德芳之孫也。

    及欽宗靖康之亂,金人粘沒喝入汴,虜徽欽、劫皇子宗戚三千人北去,殺太宗之子孫無遺者。

    唯康王構帥師在外,即位于南京,是為高宗。

    紹興二年,元懿太子卒,高宗未有後,謂範宗尹曰:“太祖以神武定天下,子不得享之,遭時多艱,零落可憐。

    ”命宗正選太祖後,将育宮中。

    上虞縣丞婁寅亮亦上書曰:“太祖舍子立弟,天下之大公。

    崇甯以來,僅惟近屬,遂使昌陵之後,寂寥無聞,僅同民庶,藝祖在天,未肯顔歆。

    此金人所以未悔禍也。

    ”帝大感歎,乃選太祖後德芳五世孫子之子伯宗養于宮中,賜名瑗,封普安郡王。

    紹興二十二年,立為皇太子,即位号“孝宗”,延南宋一百五十二年之祚。

    南宋甯宗嘉定三年,複立德昭九世孫貴城為沂王,後是為理宗。

    而太祖子孫卒以天下終。

     論曰:君子之情,求為可繼也。

    故聖王作則于中,不使天下後世有過不及之罪,父子相傳,不得已而後弟及焉。

    此中庸之極則也。

    太祖孝友有餘,遂以太後之亂命而奉其婆心,卒開太宗負心之路。

    使當時擇大國而封之,如梁孝王故事,何到于滅子而中敗也哉?雖然,此《春秋》之責也。

    至于柱斧聲鳴,燭光為迸,不能塞萬古之疑。

    《綱目》雲:金粘罕貌類太祖,天生腹下有瘢。

    人傳與太祖殂時之狀相類。

    其後入汴,悉取太宗子孫北去。

    殆至高宗絕嗣,天啟其衷,使太祖子孫複延南宋之祚。

    天報仁人,因不爽哉! 二、遼金兩案 契丹改國号曰“遼”。

    宋仁宗慶曆中使富弼與契丹平,各緻誓書,撤兵通好。

    至神宗、哲宗兩朝,聘往如故,惟歲以金币遺之,未起邊釁。

    徽宗崇甯中,寵用宦官童貫等,用兵西羌,注意開邊。

    以為遼弱可圖,使貫于邊觇之。

    時遼主耶律延禧,建元天祚,酗淫荒縱,嗜田獵,不恤國務,遼之别部女真阿骨打者,雄豪英武,自稱都勃極烈,即華言大官長也。

    為遼主市鷹,使者所苦,久有叛志。

    徽宗政和三年,女真叛遼,取甯江州。

    兵不滿萬,所至皆捷,改國号曰“金”。

    及貫使遼,與燕人李良嗣來,自陳有破遼之策,欲結好金人,夾攻遼國。

    帝大悅,封秘書丞,賜姓趙,使之浮海入金,約與攻遼圖燕,仍給歲币。

    金克遼五京,延禧出奔。

    宋命童貫襲燕敗績。

    及金人自克燕京,宋複使良嗣入金求地,僅得燕京六州空城。

    仍輸歲币四十萬,錢一百萬缗。

    都統制種師道曰:“今日之事,譬如盜入鄰家,不能救又乘之而分其室焉。

    無乃不可乎?”不聽,徽宗宣和六年,遼主延禧為金将婁室所滅,遼遂亡。

    初,宋遣趙良嗣如金,求平、泺等州,不許。

    及金平州留守張珏以州來降,宋遂受之,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