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5節
關燈
小
中
大
勒住馬,下了車,四顧無人,就把書打開了,跪在了路邊土堆上。
他先是轉過身來,面朝光明女神,她好像既溫和、又帶着批評意味地注視着他這會兒的一舉一動;他随又轉身對着那個漸漸隐沒的光球,開始大聲念起來: ①希臘神話中菲波斯是太陽神,即阿波羅。
羅馬神話中戴亞娜是月亮和狩獵女神。
參見99頁注。
菲波斯和林中女王戴亞娜啊!① ①古代羅馬人信奉原始的多神教,并受古代希臘多神教影響(諸神見于廟宇、祭典、史詩、詩歌等)。
基督教興起并廣泛傳播,成為歐洲許多國家的主要宗教後,便視希臘、羅馬多神教為異教,其文學為異教文學,而異教文學作品大都充滿激情,神性與人性合一,與基督教教義相左。
基督教與異教精神的沖突在本書中占有重要地位。
馬靜靜站着,直到他把頌歌讀完;他因為受到多神教的幻念的強大有力的支配,一時間朗誦不已;倘若平時在光天化日之下,他斷乎不會一時興起,如此宣洩自己的感情。
到家後,他陷入了沉思:他怎麼會有這樣荒誕不經、不論是先天固有的還是後天儒染的迷信,以緻幹出來這等事呢?他發願要當上學者,退一步也要做基督教神職人員,又怎麼會這樣莫名其妙地忘乎所以,導緻了有悖常識和習俗的背教行為呢?原來這是他一味耽讀異教徒著作的結果啊。
他越往下想,越認定自己的确是用志不專,信教不誠,所以才如此不勝矛盾。
他對自己究竟能不能為追求終生目标的實現,慎擇與之完全适宜的書籍,開始發生懷疑。
看來異教文學與基督堂的學院(石頭也記載着教會種種動人事迹)之間斷乎沒有調和的餘地啊①。
①愛奧尼語是古希臘語中一種方言。
早期希臘的詩作如荷馬、薩芙等作品都以這種方言寫成。
想到最後,他終于下了個定論:他在讀書的狂熱中産生了一種對一個基督教的信徒來說絕對無益的情感。
他涉獵過克拉克版的《荷馬詩集》,對希臘文原本的《新約全書》卻根本沒下過工夫,盡管他已經用郵寄方式,從一家舊書店買到一本。
結果他決定擱置眼下已經熟谙的愛奧尼語①,轉而學一種新的希臘方言,此後很長一個時期,他把閱讀幾乎完全限于格萊斯巴赫編訂的《福音》和《使徒書》②。
不僅如此,有一天他去阿爾夫瑞頓,在書店裡恰好發現幾卷神父文集③,是當地一位破産的牧師遺留的,從此他得以接觸早期基督教會領袖的著作。
①實指希臘文原本《新約全書》。
②早期基督教作家寫的文章,經英國國教認定為必讀者。
③《伊利亞德》是古代希臘史詩,共二十四卷,傳由荷馬于公元前700年編集而成。
下文所述均系詩中重大情節。
他原來的癖好改變之後還有一個結果,就是逢到禮拜天必到鄰近所有教堂瞻仰,細心解讀十五世紀銅版和墓碑上的拉丁銘文。
其中一次朝拜過程中,他幸遇一位背駝了的、智慧非凡的老太婆,凡是能弄到手的書,她就非一一讀過不可。
她給他講了更多的有關那座具啟智之靈光和集學問之大成的城市的動人心弦的魅力。
他聽過之後,越發矢志不移,必求到那地方而後已。
但是他到那座城市又怎樣生活呢?眼下他一點進項也沒有,他既沒有一手手藝,也沒有體面的或固定的職業,以維持生計,便于他日後從事或許要延續好多年的精神勞動。
城市裡的居民不可或缺的東西是哪些?吃飯、穿衣和住房。
第一類活兒是給人做飯,肯定收入菲薄;第二類活兒是給人做衣服,他一想就倒胃口;第三類生活必需品,他倒挺中意,想于。
反正城裡頭得蓋房子,他就學這一行好了。
他想到了那位從未有一面之緣的姑父,表姊妹蘇珊娜的父親,他是做教會金屬聖物的工匠。
裘德也有個奇想,要學到中古時期用各種材料制作器物的工藝。
他要是步姑父後塵,一時把工夫花在裝學問家靈魂的殼子一類東西上,想來出不了什麼大紙漏吧。
金屬材料一時還找不到,他弄到些小塊易切石,乘每次半個鐘頭的空閑,就到自己的教區的教堂去模刻柱頂和柱頭,作為學手藝的第一步,至于讀書做學問暫時先放一放。
阿爾夫瑞頓有個沒名氣的石匠,裘德一給姑婆的面包生意找到自己的替工,就上他那兒去打雜,隻拿一點點工錢。
不過在那兒總算有機會學到練到基本功了。
過了一段時間,他又在同一地方的一家教堂營造商那兒找到差使,在建築師指導下,為周圍幾座鄉村教堂修複頹圮的石造物,由此把本事練出來了。
他當然沒忘他學這門手藝無非做暫時糊口之計,他還要為将來偉大的事業做準備,而且自命不凡,堪當如此重任;不過對眼下求個職業,他的确也興味濃厚。
每個禮拜幹活兒那幾天,他住在鎮上自己的地方;逢禮拜六晚上就回馬利格林。
就這樣他到了十九歲,又過了十九歲
他先是轉過身來,面朝光明女神,她好像既溫和、又帶着批評意味地注視着他這會兒的一舉一動;他随又轉身對着那個漸漸隐沒的光球,開始大聲念起來: ①希臘神話中菲波斯是太陽神,即阿波羅。
羅馬神話中戴亞娜是月亮和狩獵女神。
參見99頁注。
菲波斯和林中女王戴亞娜啊!① ①古代羅馬人信奉原始的多神教,并受古代希臘多神教影響(諸神見于廟宇、祭典、史詩、詩歌等)。
基督教興起并廣泛傳播,成為歐洲許多國家的主要宗教後,便視希臘、羅馬多神教為異教,其文學為異教文學,而異教文學作品大都充滿激情,神性與人性合一,與基督教教義相左。
基督教與異教精神的沖突在本書中占有重要地位。
馬靜靜站着,直到他把頌歌讀完;他因為受到多神教的幻念的強大有力的支配,一時間朗誦不已;倘若平時在光天化日之下,他斷乎不會一時興起,如此宣洩自己的感情。
他越往下想,越認定自己的确是用志不專,信教不誠,所以才如此不勝矛盾。
他對自己究竟能不能為追求終生目标的實現,慎擇與之完全适宜的書籍,開始發生懷疑。
看來異教文學與基督堂的學院(石頭也記載着教會種種動人事迹)之間斷乎沒有調和的餘地啊①。
①愛奧尼語是古希臘語中一種方言。
早期希臘的詩作如荷馬、薩芙等作品都以這種方言寫成。
想到最後,他終于下了個定論:他在讀書的狂熱中産生了一種對一個基督教的信徒來說絕對無益的情感。
他涉獵過克拉克版的《荷馬詩集》,對希臘文原本的《新約全書》卻根本沒下過工夫,盡管他已經用郵寄方式,從一家舊書店買到一本。
結果他決定擱置眼下已經熟谙的愛奧尼語①,轉而學一種新的希臘方言,此後很長一個時期,他把閱讀幾乎完全限于格萊斯巴赫編訂的《福音》和《使徒書》②。
不僅如此,有一天他去阿爾夫瑞頓,在書店裡恰好發現幾卷神父文集③,是當地一位破産的牧師遺留的,從此他得以接觸早期基督教會領袖的著作。
①實指希臘文原本《新約全書》。
②早期基督教作家寫的文章,經英國國教認定為必讀者。
③《伊利亞德》是古代希臘史詩,共二十四卷,傳由荷馬于公元前700年編集而成。
下文所述均系詩中重大情節。
他原來的癖好改變之後還有一個結果,就是逢到禮拜天必到鄰近所有教堂瞻仰,細心解讀十五世紀銅版和墓碑上的拉丁銘文。
其中一次朝拜過程中,他幸遇一位背駝了的、智慧非凡的老太婆,凡是能弄到手的書,她就非一一讀過不可。
她給他講了更多的有關那座具啟智之靈光和集學問之大成的城市的動人心弦的魅力。
他聽過之後,越發矢志不移,必求到那地方而後已。
但是他到那座城市又怎樣生活呢?眼下他一點進項也沒有,他既沒有一手手藝,也沒有體面的或固定的職業,以維持生計,便于他日後從事或許要延續好多年的精神勞動。
城市裡的居民不可或缺的東西是哪些?吃飯、穿衣和住房。
第一類活兒是給人做飯,肯定收入菲薄;第二類活兒是給人做衣服,他一想就倒胃口;第三類生活必需品,他倒挺中意,想于。
反正城裡頭得蓋房子,他就學這一行好了。
他想到了那位從未有一面之緣的姑父,表姊妹蘇珊娜的父親,他是做教會金屬聖物的工匠。
裘德也有個奇想,要學到中古時期用各種材料制作器物的工藝。
他要是步姑父後塵,一時把工夫花在裝學問家靈魂的殼子一類東西上,想來出不了什麼大紙漏吧。
金屬材料一時還找不到,他弄到些小塊易切石,乘每次半個鐘頭的空閑,就到自己的教區的教堂去模刻柱頂和柱頭,作為學手藝的第一步,至于讀書做學問暫時先放一放。
阿爾夫瑞頓有個沒名氣的石匠,裘德一給姑婆的面包生意找到自己的替工,就上他那兒去打雜,隻拿一點點工錢。
不過在那兒總算有機會學到練到基本功了。
過了一段時間,他又在同一地方的一家教堂營造商那兒找到差使,在建築師指導下,為周圍幾座鄉村教堂修複頹圮的石造物,由此把本事練出來了。
他當然沒忘他學這門手藝無非做暫時糊口之計,他還要為将來偉大的事業做準備,而且自命不凡,堪當如此重任;不過對眼下求個職業,他的确也興味濃厚。
每個禮拜幹活兒那幾天,他住在鎮上自己的地方;逢禮拜六晚上就回馬利格林。
就這樣他到了十九歲,又過了十九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