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之三
關燈
小
中
大
:“叔叔,今日重陽佳景,嬸嬸在家,亦等候叔叔回來,同飲酒否?”陳英策答道:“賤叔家寒,薄酌雖有,不能夠如此豐美。
”熊氏有意勸他,才飲了數杯,淫情逸興,斟了一杯酒,起身持與陳英策道:“叔叔先飲一口,看滋味如何好否?”陳英策大訝道:“賢嫂休得如此,倘家人知之,則朋友倫義絕矣。
從今休使這等見識。
”言罷,推席而起,走出門首,卻遇王谟教回來。
見陳英策,就欲留住,陳英策道:“今日不得與故人叙話,賢兄遠回勞苦,勿留小弟,再日相會。
”徑辭而去。
王谟教人見熊氏問:“陳故人來我家,如何不留待之?”熊氏怒雲:“你結交得好朋友,今知你不在家,故來相約,妾以謂是你故交之友,好意備酒待之,反将語言戲妾,被我叱幾句,沒意思走去。
問口則甚。
。
王谟教半信半疑,不敢出口。
過數日,陳英策往母舅家回,至街頭,恰遇王谟教過來,陳英策近前,邀入茶店中坐定,沽買一壺,叙飲三杯,酒中,陳英策乃道:“兄之尊嫂,是個不良之婦,從今,與兄不能相會于家,恐遭人有嫌疑之诮。
”王谟教道:“賢弟如何出此言?便是嫂有不周言語,當看我往日情分,休要見怪。
”陳英策道:“賢兄門戶,自宜謹密,隻此一會,餘無所囑。
”飲罷,各散而去。
越日,英策往省貿易,欲見王谟教相辭,不遇而行。
比及王谟教知之,英策離家已四日矣,怅怅不悅,亦欲往省中收取帳目,乃邀家人胡一同去。
豈知胡一與熊氏通奸,情意甚密,人莫之知。
胡一因戀熊氏之故,乃推辭不肯去,被王谟教打責一番,隻得收拾行李。
臨起身,入房中見熊氏,商議其事。
熊氏道:“但隻要你有計較,謀取他回來,我自有主張。
”胡一歡喜領諾,遂同主人離家。
行至九江地頭,要過黑龍潭,王谟教乃在往日相識稍公張富讨船,至晚泊船,買香紙做了神福。
胡一乘機勸主,痛飲至醉,張稍都去歇息。
至半夜,王谟教起船小便,胡一扶出船頭,乘他宿酒末醒,忽聲水響,推落在江中去了。
胡一假作驚色,叫道:“主人落水!”比及張稍起來看時,救之不及。
江水深不見底,又是夜裡,如何救得?隻得挨到天明。
胡一乃道:“張駕長,主人今已落水,不能得救,沒奈何,隻得回去報知。
”張稍心下頓疑:王某死必不明。
将船開了而去。
胡一抛走回家見熊氏,密道其事,熊氏大喜。
虛設下靈席,日夜與胡一飲酒取樂,鄰裡頗有知者,隐而不言。
忽日陳英策思鄉,岑寂無聊,偶出鎮口閑行,正過遊來亭,遠遠望見着王谟教來到。
陳英策認得是王谟教,連忙走近前,攜住手道:“賢兄因何來此?”王谟教道:“自從别後,一向思慕,今有一事相托,萬望勿阻。
”說罷,眼淚雙垂。
陳英策道:“前面亭上少座片時。
”遂邀到亭上坐定。
乃問:“日前,小弟起身之際,正待見賢兄一辭,不遇,徑行。
今幸此會,為何怏怏不樂?願聞其故。
”王谟教泣涕俞甚,道:“當日不聽賢弟之言,惹下終天之别,一言難盡。
”陳英策尚不知其死,乃道:“賢兄烈烈丈夫,如何出此言?”王谟教道:“賢弟,自從那日相别之後,我亦有往省之行。
行至鎮江,卻被家人胡一,利吾之婦,用謀乘醉,推落江心,屍首已葬魚腹,隻靈魂不散,欲訴無由。
今遇故人,得以面陳,乞為伸理此冤,義當重報。
餘無所托。
”陳英策聽罷,毛發悚然,抱住王谟教道:“賢兄此言是夢中耶,果有此情乎,必不敢負賢兄之托。
且問當時落水之間,曾有人知否?”王谟教道:“鎮口稍公張富頗知。
吾與賢弟幽冥之隔,再難會也,從斯别矣。
”道罷,陳英策忽然昏迷,半晌而醒,尋取故人不見,連忙回轉店中,收拾行囊,辭别店主人而歸。
回至家中訪問時,王谟教已死過六十日矣。
陳英策備香紙,徑至其靈前哭奠,熊氏恨之不出見,惟王谟教妾趙氏,出之接納,悲訴其冤倩。
陳英策撫慰良久而别。
回至家中,心下甚是不樂,乃曰:“吾與王兄結交兄弟,有同生死之誓,正謂此不良之婦,因以弟兄間闊。
今此淫婦,與仆胡一通奸,謀殺親夫,何忍得不為故人伸冤,具狀以告乎?況之曾以幽靈托我,豈可負故人之托,使之負屈于九泉之下?”展轉思量,慰慰不已。
遂具狀于海公處陳告,謂仆與主母通奸,謀死主人之情。
海公即差張權,拿胡一并熊氏到廳前跪下,海公跟勘,胡一争辨,不肯招認,隻得發熊氏、胡一二人監獄,究問數日未決。
海公思量:通奸之事的有,謀死主人,但末得證見,如何肯認?乃密召陳英策問雲:“汝故人既有此托,曾言當日船稍是誰?”陳英策道:“九江鎮口張富也。
”海公次日又差張權,前到鎮口,拘得張富來衙,問其王谟教過江情由。
張富答道:“那日夜深落水之時,江水最深,黑夜不能得救,彼及落水,我等俱睡了。
落水之後,胡一方叫知,待起救不及矣。
”海公聽得張富之言,心下自口明白,乃與胡一曰:“汝試以語言證之,胡一若果有虧心。
必自招認。
”遂取出熊氏、胡一二人,當廳審問。
胡一見張富在旁,便有懼色。
海公問:“張富,王谟教在你船上,落水是自失耳,還是胡一推落耳?”張富指言:“當夜是胡一推落下水。
”胡一心慌。
海公喝令嚴刑拷究,胡一隻得吐實,招認謀死情弊,遂成案卷。
海公判令熊氏、胡一死罪,給錢賞張富回家。
陳英策為友伸冤雪恨,不負故人之陰魂投托,仗義之人矣。
王谟教妾趙氏生有一女,年方十二,就嫁與陳英策之子為妻,承王谟教家業。
告通奸謀主 告狀人陳英策,告為逆天通奸謀主事。
切身契兄王谟教;娶妻熊氏,豈惡仆胡一,貪氏美麗,每行調戲,熊氏淫賤,背夫與奸,計謀害主,乘酒推落江心。
奸惡詭計,人莫能測,契兄谟教,陡遭惡手謀死,陰魂不散,冤靈托身,代為雪冤。
似此逆天侮法,通奸謀害,情實可慘,懇天除害,杜奸正法。
上告。
訴 訴狀人胡一,訴為黑冤事。
枭惡陳英策,素不安分,為害百端,禍因與身有仇,常欲害身,趁今主之死,捏言家人與主母通奸,謀死主人,情實胡陷。
既言有奸之情,鄰甲豈無一知,獨伊知之?仇挾陷害,情理熾然。
乞天詳察豁命,如果有奸罪,甘大辟。
哀訴。
海公判 審得熊氏,乃一淫毒之婦也。
以夫王谟教遠遊商賈,伊之情意一興,彼之不得應制,乃與仆胡一通奸,其情實可惡矣。
然既奸之,又共謀之,惡胡甚哉!若非陰靈不昧,冤魂投托故人,谟教之冤,焉能伸雪?固知伊等之罪太甚,陰靈必不瞑目于九泉矣。
胡一以主酒醉,乘機謀死,律所不逭。
熊氏與仆通奸,令仆謀害親夫,二人俱合拟死,庶使蕭何不壞,奸淫杜絕。
張富應合給賞回家。
陳英策為友而代雪冤,生則有同志之交,終則有不負幽魂之托,谟教終天之恨,皆得英策而伸雪矣。
合令英策之子,贅入王谟教之門,以承其家業,續谟教之後。
如律取供。
第四十九回奸夫淫婦共謀親夫之命 臨海縣離城五裡,地名張家村,有一人姓張名才,家業頗殷。
娶妻饒氏,豐姿美貌,但是好情之婦,因見其夫樸實敦重,不會調情遣興,心下甚是不樂。
其舍旁有一姓蔡名廷生者,人貌清秀,乃是個風流子弟,與張才平日結契兄弟,嘗往來張才之家,無間親疏,不時與饒氏交接言語,饒氏甚愛慕之。
一日,張才出外,恰遇蔡廷生來其家,饒氏不勝欣喜。
延入房中坐定,乃謂蔡廷生雲:“丈夫今日往莊所算田租,一時未還。
難得叔叔今日到此,略閑暇些,有一句話,要對尊叔說知。
且請坐,少停片時,待妾入廚下便來。
”蔡廷生遂應諾,安坐等候。
少頃,饒氏整備得一席酒,入房中來,與蔡廷生同飲。
酒至半酣,饒氏有心向着蔡廷生,乃雲:“妾聞叔叔己未娶有嬸嬸,夜來獨睡,豈不寒冷乎?”蔡廷生答曰:“小可命薄,姻緣來遲,衾枕孤眠,是所甘願矣。
”饒氏笑雲:“叔叔休瞞我,男子漢久無妻,夜度如年,适言甘願,乃不得已之倩,非出實意也。
”蔡廷生見饒氏言語,皆有意于他,不覺心動,乃雲:“賢嫂記念小叔單冷,甯肯念我哉。
”饒氏遂答曰:“妾心愛叔已久,嘗欲訴妾衷曲于我叔者,愛憐之心倒有,隻恐叔無心戀妾矣。
”二人戲谑,彼此乘興,遂成雲雨。
正是,色膽大如天。
兩下相投,情意稠密。
但是張才不在家,蔡廷生即來饒氏房中歇宿,張才全不知覺。
忽日,饒氏與蔡廷生,兩個戲谑作趣,卻被張才之仆窺見,心下頗知其事,欲将此事告知主人,又恐主人見怒,若不說知,又恐久後必主成禍,心中甚是不平。
忽日,張才往莊交租,與佃人算帳,不得回家,宿歇莊上。
因殘秋天氣,良夜生寒,夜寐不着,乃謂仆雲:“今夜秋色,令人悲傷,寝寐不安,未知家下亦如是否?”仆答雲:“主人因風追感,良夜生寒,有帳寐之想,寝寐不甯;主母在家,夜夜娛樂,蘭帳生輝,夜夜暖矣。
”張才怪疑,便問:“爾何如出此言語?”其仆不肯與說。
及其懇切,乃直言主母與蔡某往來交密之情。
張才聞知,心下不勝懊惱,恨不得到天曉。
轉回家中,見饒氏面帶春色,愈疑其事。
是夜,诘問蔡廷生來往情由,饒氏欲遮掩,乃正言之:“爾不在家時,我便閉上内外門戶,那曾有人來我家?而将此言誣我?”張才雲:“不要性急,日後自有端的。
”饒氏憂懼不語。
次日,張才又往莊所去了。
蔡廷生來見,饒氏不樂,因問其故,饒氏遂以丈夫知覺情由告知。
蔡廷生雲:“既如此,不須憂慮,從今我不來你家,便息此事矣。
”饒氏曰:“我道爾是個有為的丈夫,故從于汝,原來是個沒智量之人,我今既與你情密,雖圖終身之計心則安,緣何就說開交之事?”蔡廷生雲:“然則如之奈何?”饒氏雲:“必雖謀殺吾夫,可圖久遠。
”蔡沉吟半晌,沒有機會處。
忽計上心來,乃雲:“娘子的有實願,我謀取之計有了。
”饒氏問:“何計?”蔡雲:“爾夫莊上之路,有一險處,名日巅坳,離伊莊十裡之路,伊夫回,要從此過,不若我往是處等候,待他回來,推落坑底去,必觸死矣。
久遠可圖。
”饒氏雲:“叔有此計,若完事後,其外我自調度。
”蔡廷生宿了一夜而去。
次日徑至巅坳等候,恰遇張才獨自而歸,蔡廷生乃近前與張才曰:“尊兄回來。
”又道:“你看此坑下有一蛇。
”張才遂将身側視,被蔡廷生乘力一推,張才立腳不定,跌落坑底,可憐一命,遭奸惡之手而死。
當下蔡廷生謀取張才之後,跑走回家,來見饒氏,道知其事。
饒氏悅雲:“想今生,我與你有緣矣。
”自是,蔡廷生無忌出入其家,不顧人知。
若親戚問及張才多時不見之故,饒氏掩諱,隻告以出外未回。
然其家仆知主人沒下落,甚是憂疑,又見饒氏與蔡廷生如夫婦一般,心下不忿。
欲告首于官跟究,恐怕無一見證,頭惱,隻得委曲隐藏。
饒氏知之,遂将其仆趕逐出外。
去後,其仆心愈疑之。
忽日夜,張才乃托夢于仆,謂他被蔡廷生謀死于巅坳,今又奸我之妻,今來托夢于你,代我伸冤,我自陰魂作證。
其仆進郎,得了是夢。
次日,即具狀于海公處陳告。
海公審問雲:“既你主人被蔡廷生謀死,有人知覺否?有誰見證乎?”進郎即以托夢之故,直說于海公,又饒氏與蔡廷生如夫婦一般,嫌疑不顧,直說一遍。
海公審問明白,即差公牌謝龍,速拿饒氏并蔡廷生,到司審問。
謝龍徑至彼家時,饒氏與蔡廷生正在圍爐飲酒,謝龍近前一把拿住,即拘至廳前跪下。
海公問及于蔡廷生,廷生争辯答雲:“張才當日往莊收租,一向未見歸家,其饒氏門戶緊密,往來有數,那有通奸之情?張才往莊未見下落是真,隻不是我謀死,進郎所告,不過是不忿主母逐趕他出外,故捏是情來告。
”海公雲:“既不曾與饒氏有奸,如何同饒氏圍爐飲酒?尚敢争辯。
”喝令嚴刑拷打。
蔡廷生驚慌,不能遮掩抵飾,隻得逐一供招與饒氏通奸謀害張才情由,海公疊成文卷。
遂問饒氏與蔡廷生二人抵死。
放進郎回歸,葬殡主人,續主家業田宅。
告為主伸冤 告狀人張進郎,告為逆天奸謀事。
痛主張才,與蔡廷生結契弟兄,待如同胞。
豈惡廷生,悖德忘義,私奸主母饒氏,窺主往莊交租,乘後追趕謀害,推主堕死巅坳坑底,複與饒氏成其夫婦,謀取家業。
似此不法,逆天大變,情實慘然。
乞天究勘抵命,剿滅奸惡,生死銜恩。
哀告。
訴 訴狀人蔡廷生,訴為冤誣事。
切身貿易在外,于昨方歸,張才因往莊而被劫,生實不知,身以友義往其家問顧。
豈惡張進郎,素妒生往
”熊氏有意勸他,才飲了數杯,淫情逸興,斟了一杯酒,起身持與陳英策道:“叔叔先飲一口,看滋味如何好否?”陳英策大訝道:“賢嫂休得如此,倘家人知之,則朋友倫義絕矣。
從今休使這等見識。
”言罷,推席而起,走出門首,卻遇王谟教回來。
見陳英策,就欲留住,陳英策道:“今日不得與故人叙話,賢兄遠回勞苦,勿留小弟,再日相會。
”徑辭而去。
王谟教人見熊氏問:“陳故人來我家,如何不留待之?”熊氏怒雲:“你結交得好朋友,今知你不在家,故來相約,妾以謂是你故交之友,好意備酒待之,反将語言戲妾,被我叱幾句,沒意思走去。
問口則甚。
。
王谟教半信半疑,不敢出口。
過數日,陳英策往母舅家回,至街頭,恰遇王谟教過來,陳英策近前,邀入茶店中坐定,沽買一壺,叙飲三杯,酒中,陳英策乃道:“兄之尊嫂,是個不良之婦,從今,與兄不能相會于家,恐遭人有嫌疑之诮。
”王谟教道:“賢弟如何出此言?便是嫂有不周言語,當看我往日情分,休要見怪。
”陳英策道:“賢兄門戶,自宜謹密,隻此一會,餘無所囑。
”飲罷,各散而去。
越日,英策往省貿易,欲見王谟教相辭,不遇而行。
比及王谟教知之,英策離家已四日矣,怅怅不悅,亦欲往省中收取帳目,乃邀家人胡一同去。
豈知胡一與熊氏通奸,情意甚密,人莫之知。
胡一因戀熊氏之故,乃推辭不肯去,被王谟教打責一番,隻得收拾行李。
臨起身,入房中見熊氏,商議其事。
熊氏道:“但隻要你有計較,謀取他回來,我自有主張。
”胡一歡喜領諾,遂同主人離家。
行至九江地頭,要過黑龍潭,王谟教乃在往日相識稍公張富讨船,至晚泊船,買香紙做了神福。
胡一乘機勸主,痛飲至醉,張稍都去歇息。
至半夜,王谟教起船小便,胡一扶出船頭,乘他宿酒末醒,忽聲水響,推落在江中去了。
胡一假作驚色,叫道:“主人落水!”比及張稍起來看時,救之不及。
江水深不見底,又是夜裡,如何救得?隻得挨到天明。
胡一乃道:“張駕長,主人今已落水,不能得救,沒奈何,隻得回去報知。
”張稍心下頓疑:王某死必不明。
将船開了而去。
胡一抛走回家見熊氏,密道其事,熊氏大喜。
虛設下靈席,日夜與胡一飲酒取樂,鄰裡頗有知者,隐而不言。
忽日陳英策思鄉,岑寂無聊,偶出鎮口閑行,正過遊來亭,遠遠望見着王谟教來到。
陳英策認得是王谟教,連忙走近前,攜住手道:“賢兄因何來此?”王谟教道:“自從别後,一向思慕,今有一事相托,萬望勿阻。
”說罷,眼淚雙垂。
陳英策道:“前面亭上少座片時。
”遂邀到亭上坐定。
乃問:“日前,小弟起身之際,正待見賢兄一辭,不遇,徑行。
今幸此會,為何怏怏不樂?願聞其故。
”王谟教泣涕俞甚,道:“當日不聽賢弟之言,惹下終天之别,一言難盡。
”陳英策尚不知其死,乃道:“賢兄烈烈丈夫,如何出此言?”王谟教道:“賢弟,自從那日相别之後,我亦有往省之行。
行至鎮江,卻被家人胡一,利吾之婦,用謀乘醉,推落江心,屍首已葬魚腹,隻靈魂不散,欲訴無由。
今遇故人,得以面陳,乞為伸理此冤,義當重報。
餘無所托。
”陳英策聽罷,毛發悚然,抱住王谟教道:“賢兄此言是夢中耶,果有此情乎,必不敢負賢兄之托。
且問當時落水之間,曾有人知否?”王谟教道:“鎮口稍公張富頗知。
吾與賢弟幽冥之隔,再難會也,從斯别矣。
”道罷,陳英策忽然昏迷,半晌而醒,尋取故人不見,連忙回轉店中,收拾行囊,辭别店主人而歸。
回至家中訪問時,王谟教已死過六十日矣。
陳英策備香紙,徑至其靈前哭奠,熊氏恨之不出見,惟王谟教妾趙氏,出之接納,悲訴其冤倩。
陳英策撫慰良久而别。
回至家中,心下甚是不樂,乃曰:“吾與王兄結交兄弟,有同生死之誓,正謂此不良之婦,因以弟兄間闊。
今此淫婦,與仆胡一通奸,謀殺親夫,何忍得不為故人伸冤,具狀以告乎?況之曾以幽靈托我,豈可負故人之托,使之負屈于九泉之下?”展轉思量,慰慰不已。
遂具狀于海公處陳告,謂仆與主母通奸,謀死主人之情。
海公即差張權,拿胡一并熊氏到廳前跪下,海公跟勘,胡一争辨,不肯招認,隻得發熊氏、胡一二人監獄,究問數日未決。
海公思量:通奸之事的有,謀死主人,但末得證見,如何肯認?乃密召陳英策問雲:“汝故人既有此托,曾言當日船稍是誰?”陳英策道:“九江鎮口張富也。
”海公次日又差張權,前到鎮口,拘得張富來衙,問其王谟教過江情由。
張富答道:“那日夜深落水之時,江水最深,黑夜不能得救,彼及落水,我等俱睡了。
落水之後,胡一方叫知,待起救不及矣。
”海公聽得張富之言,心下自口明白,乃與胡一曰:“汝試以語言證之,胡一若果有虧心。
必自招認。
”遂取出熊氏、胡一二人,當廳審問。
胡一見張富在旁,便有懼色。
海公問:“張富,王谟教在你船上,落水是自失耳,還是胡一推落耳?”張富指言:“當夜是胡一推落下水。
”胡一心慌。
海公喝令嚴刑拷究,胡一隻得吐實,招認謀死情弊,遂成案卷。
海公判令熊氏、胡一死罪,給錢賞張富回家。
陳英策為友伸冤雪恨,不負故人之陰魂投托,仗義之人矣。
王谟教妾趙氏生有一女,年方十二,就嫁與陳英策之子為妻,承王谟教家業。
告通奸謀主 告狀人陳英策,告為逆天通奸謀主事。
切身契兄王谟教;娶妻熊氏,豈惡仆胡一,貪氏美麗,每行調戲,熊氏淫賤,背夫與奸,計謀害主,乘酒推落江心。
奸惡詭計,人莫能測,契兄谟教,陡遭惡手謀死,陰魂不散,冤靈托身,代為雪冤。
似此逆天侮法,通奸謀害,情實可慘,懇天除害,杜奸正法。
上告。
訴 訴狀人胡一,訴為黑冤事。
枭惡陳英策,素不安分,為害百端,禍因與身有仇,常欲害身,趁今主之死,捏言家人與主母通奸,謀死主人,情實胡陷。
既言有奸之情,鄰甲豈無一知,獨伊知之?仇挾陷害,情理熾然。
乞天詳察豁命,如果有奸罪,甘大辟。
哀訴。
海公判 審得熊氏,乃一淫毒之婦也。
以夫王谟教遠遊商賈,伊之情意一興,彼之不得應制,乃與仆胡一通奸,其情實可惡矣。
然既奸之,又共謀之,惡胡甚哉!若非陰靈不昧,冤魂投托故人,谟教之冤,焉能伸雪?固知伊等之罪太甚,陰靈必不瞑目于九泉矣。
胡一以主酒醉,乘機謀死,律所不逭。
熊氏與仆通奸,令仆謀害親夫,二人俱合拟死,庶使蕭何不壞,奸淫杜絕。
張富應合給賞回家。
陳英策為友而代雪冤,生則有同志之交,終則有不負幽魂之托,谟教終天之恨,皆得英策而伸雪矣。
合令英策之子,贅入王谟教之門,以承其家業,續谟教之後。
如律取供。
第四十九回奸夫淫婦共謀親夫之命 臨海縣離城五裡,地名張家村,有一人姓張名才,家業頗殷。
娶妻饒氏,豐姿美貌,但是好情之婦,因見其夫樸實敦重,不會調情遣興,心下甚是不樂。
其舍旁有一姓蔡名廷生者,人貌清秀,乃是個風流子弟,與張才平日結契兄弟,嘗往來張才之家,無間親疏,不時與饒氏交接言語,饒氏甚愛慕之。
一日,張才出外,恰遇蔡廷生來其家,饒氏不勝欣喜。
延入房中坐定,乃謂蔡廷生雲:“丈夫今日往莊所算田租,一時未還。
難得叔叔今日到此,略閑暇些,有一句話,要對尊叔說知。
且請坐,少停片時,待妾入廚下便來。
”蔡廷生遂應諾,安坐等候。
少頃,饒氏整備得一席酒,入房中來,與蔡廷生同飲。
酒至半酣,饒氏有心向着蔡廷生,乃雲:“妾聞叔叔己未娶有嬸嬸,夜來獨睡,豈不寒冷乎?”蔡廷生答曰:“小可命薄,姻緣來遲,衾枕孤眠,是所甘願矣。
”饒氏笑雲:“叔叔休瞞我,男子漢久無妻,夜度如年,适言甘願,乃不得已之倩,非出實意也。
”蔡廷生見饒氏言語,皆有意于他,不覺心動,乃雲:“賢嫂記念小叔單冷,甯肯念我哉。
”饒氏遂答曰:“妾心愛叔已久,嘗欲訴妾衷曲于我叔者,愛憐之心倒有,隻恐叔無心戀妾矣。
”二人戲谑,彼此乘興,遂成雲雨。
正是,色膽大如天。
兩下相投,情意稠密。
但是張才不在家,蔡廷生即來饒氏房中歇宿,張才全不知覺。
忽日,饒氏與蔡廷生,兩個戲谑作趣,卻被張才之仆窺見,心下頗知其事,欲将此事告知主人,又恐主人見怒,若不說知,又恐久後必主成禍,心中甚是不平。
忽日,張才往莊交租,與佃人算帳,不得回家,宿歇莊上。
因殘秋天氣,良夜生寒,夜寐不着,乃謂仆雲:“今夜秋色,令人悲傷,寝寐不安,未知家下亦如是否?”仆答雲:“主人因風追感,良夜生寒,有帳寐之想,寝寐不甯;主母在家,夜夜娛樂,蘭帳生輝,夜夜暖矣。
”張才怪疑,便問:“爾何如出此言語?”其仆不肯與說。
及其懇切,乃直言主母與蔡某往來交密之情。
張才聞知,心下不勝懊惱,恨不得到天曉。
轉回家中,見饒氏面帶春色,愈疑其事。
是夜,诘問蔡廷生來往情由,饒氏欲遮掩,乃正言之:“爾不在家時,我便閉上内外門戶,那曾有人來我家?而将此言誣我?”張才雲:“不要性急,日後自有端的。
”饒氏憂懼不語。
次日,張才又往莊所去了。
蔡廷生來見,饒氏不樂,因問其故,饒氏遂以丈夫知覺情由告知。
蔡廷生雲:“既如此,不須憂慮,從今我不來你家,便息此事矣。
”饒氏曰:“我道爾是個有為的丈夫,故從于汝,原來是個沒智量之人,我今既與你情密,雖圖終身之計心則安,緣何就說開交之事?”蔡廷生雲:“然則如之奈何?”饒氏雲:“必雖謀殺吾夫,可圖久遠。
”蔡沉吟半晌,沒有機會處。
忽計上心來,乃雲:“娘子的有實願,我謀取之計有了。
”饒氏問:“何計?”蔡雲:“爾夫莊上之路,有一險處,名日巅坳,離伊莊十裡之路,伊夫回,要從此過,不若我往是處等候,待他回來,推落坑底去,必觸死矣。
久遠可圖。
”饒氏雲:“叔有此計,若完事後,其外我自調度。
”蔡廷生宿了一夜而去。
次日徑至巅坳等候,恰遇張才獨自而歸,蔡廷生乃近前與張才曰:“尊兄回來。
”又道:“你看此坑下有一蛇。
”張才遂将身側視,被蔡廷生乘力一推,張才立腳不定,跌落坑底,可憐一命,遭奸惡之手而死。
當下蔡廷生謀取張才之後,跑走回家,來見饒氏,道知其事。
饒氏悅雲:“想今生,我與你有緣矣。
”自是,蔡廷生無忌出入其家,不顧人知。
若親戚問及張才多時不見之故,饒氏掩諱,隻告以出外未回。
然其家仆知主人沒下落,甚是憂疑,又見饒氏與蔡廷生如夫婦一般,心下不忿。
欲告首于官跟究,恐怕無一見證,頭惱,隻得委曲隐藏。
饒氏知之,遂将其仆趕逐出外。
去後,其仆心愈疑之。
忽日夜,張才乃托夢于仆,謂他被蔡廷生謀死于巅坳,今又奸我之妻,今來托夢于你,代我伸冤,我自陰魂作證。
其仆進郎,得了是夢。
次日,即具狀于海公處陳告。
海公審問雲:“既你主人被蔡廷生謀死,有人知覺否?有誰見證乎?”進郎即以托夢之故,直說于海公,又饒氏與蔡廷生如夫婦一般,嫌疑不顧,直說一遍。
海公審問明白,即差公牌謝龍,速拿饒氏并蔡廷生,到司審問。
謝龍徑至彼家時,饒氏與蔡廷生正在圍爐飲酒,謝龍近前一把拿住,即拘至廳前跪下。
海公問及于蔡廷生,廷生争辯答雲:“張才當日往莊收租,一向未見歸家,其饒氏門戶緊密,往來有數,那有通奸之情?張才往莊未見下落是真,隻不是我謀死,進郎所告,不過是不忿主母逐趕他出外,故捏是情來告。
”海公雲:“既不曾與饒氏有奸,如何同饒氏圍爐飲酒?尚敢争辯。
”喝令嚴刑拷打。
蔡廷生驚慌,不能遮掩抵飾,隻得逐一供招與饒氏通奸謀害張才情由,海公疊成文卷。
遂問饒氏與蔡廷生二人抵死。
放進郎回歸,葬殡主人,續主家業田宅。
告為主伸冤 告狀人張進郎,告為逆天奸謀事。
痛主張才,與蔡廷生結契弟兄,待如同胞。
豈惡廷生,悖德忘義,私奸主母饒氏,窺主往莊交租,乘後追趕謀害,推主堕死巅坳坑底,複與饒氏成其夫婦,謀取家業。
似此不法,逆天大變,情實慘然。
乞天究勘抵命,剿滅奸惡,生死銜恩。
哀告。
訴 訴狀人蔡廷生,訴為冤誣事。
切身貿易在外,于昨方歸,張才因往莊而被劫,生實不知,身以友義往其家問顧。
豈惡張進郎,素妒生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