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下
關燈
小
中
大
,右構月寳閣,周圍設廊廡,其堦金晶。
月寳閣右置涼石座,閣西起浴堂,後構富國閣,堦曰鳳簫,後起透垣門養魚池。
池上構玩漪亭,亭三面樹以竒花異木,池水通於江。
其雕飾之工,土木之麗,古未有也。
初,敬天閣成,有鵲巢其上而產雛。
羣臣因之諌曰:“昔魏明帝始構淩霄閣,有鵲巢焉,髙堂隆曰:詩雲,維鵲有巢,維鳩居之。
今宮室初成而鵲巢之,臣愚以為,有異姓居之。
臣願陛下逺鑒髙堂隆之言,先務克已修徳,後乃興其工役可也。
”王黙然良乆,以問宦官範秉彛。
範秉彛曰:“閣成而鵲巢有產其雛者,此天錫陛下本支百世之休徴也。
”王悅,命促修之。
百姓由是益困。
秋七月,知乂安州殿前指揮使杜清及州牧範延等上言:“占城國主布池為其叔布由所逐,以備瀾二百餘隻,載其妻子寓於幾羅海口,欲以求救。
”八月,王命輔國太傅譚以蒙樞密使杜安等往議其事,以蒙至幾羅,杜安曰:“布池有船二百隻,狼子野心,不可盡信。
諺曰:蟻孔潰堤,寸煙燎屋。
今布池之衆豈特蟻孔寸煙之謂也?願公思之。
”以蒙以語清、延,使為之備。
清延曰:“彼以難而求救於我,宜推誠相恤,今乃反見疑貳,無乃不可乎?”以蒙怒,遂引軍還。
清、延相謂曰:“我等已忤輔國之心,必有後患,不如反襲布池,以為自全之計。
”謀洩,反為布池所覺。
池懼,乃謂其衆曰:“我等以難而來,求救於大國,既無恤鄰之義,反欲虜我為囚,痛莫甚焉。
”因伺間以誘清、延。
清、延使乂安人繫舟於占城備瀾以守之。
占城人夜以竹炬置槍匿船中,一夜,守者疲困,撤備而卧。
占城因燒火炬,投於其舟,守者驚起,莫知所為,皆投於水,為占城所殺及溺死者二百餘人。
清、延軍大潰,而布池率衆亡歸其國。
九月,大黃人費郎反。
先是,大黃人築大城門,聞淋邑陀某邑已叛,遂率衆逃歸而反。
上將軍阮保良、吏部尚書徐英珥劾奏以蒙蠧國害民,莫此為甚。
詔降以蒙為大僚班。
初,保良造聖日閣稽期,以蒙怒命笞之,保良佯為痛甚不能起,以蒙叱起之,保良曰:“杖痛如此,安能起乎?”中心積怨。
乙未,以祇侯奉禦陳馨為元帥,領兵討大黃。
仍命吏部尚書徐英珥率清化府兵以討之。
甲寅,英珥次路沛江口,陳馨與費郎遇,兩軍交戰,英珥救之,皆敗,為郎所殺。
【甲子】天資寳祐三年,命輔國太保杜敬修討大黃。
敬修怯懦,不敢深入,乃屯於越灣,分軍進攻諸道,而敬修但往來章山安老間而已。
又上書言:盛夏暑熱,師老糧絶。
王乃召還。
五月,又命關内侯杜英允討之,又不克,引退。
黃龍見於聖日閣,八月又見於聖壽殿,飛繞禦寢門及於天瑞殿。
禦座遺爪迹,殆百餘所,又見於後宮者三。
引其宮女黎娘置於殿頭。
十月,命以蒙將諸道兵築壘,自婆溝徑以北,沿路沛江口,抵文雷寨,以禦大黃人。
大風 【乙醜】天資寳祐四年,初,以蒙築壘成,作樓船數十艘,命富良弩手居其上,以長索繫船尾,令之曰:賊至,則撐船過江而射之;如有不利,則挽其船以囘。
及以蒙被召還京,大黃人率其黨屯於北岸,戍人如以蒙所教。
大黃人岸上鼓譟,挽船卒見其勢甚盛,各自驚怖,棄索而走,船薄賊岸而弩手盡為所殺,官軍大潰。
費郎等恃其數勝,遂率志土蠻獠官鏟等攻抜一帶鄉村,焚應豐行宮及倉穀部落,屋宇殆盡。
後至蜆洞,為洞人邀擊,大破之。
秋八月,王命侍衛都火頭阮謂往招諭大黃人。
謂至,費郎與其豪長一百七十餘人出降。
九月,壬辰,改元為平治龍應元年。
是月,覽山崩。
黃龍見於勝壽殿。
天瑞殿成,賜羣臣三日宴以落之。
王頗徇於貨利,以賣官粥獄為事。
諸兩人相争田地產物而一人進納者,不問其情理曲直,皆以沒官。
故府庫財貨山積,而百姓咨怨,盜賊蠭起。
【丙寅】治平龍應二年,春正月,王禦敬天閣,觀抛飛團。
二月,壬子朔,日有食之。
三月,奉天宮火。
夏五月,造聖勲寺。
冬十月,重修真教寺。
是歳,境内既亂,而王頗好遊幸。
道塗梗阻,無所可適,乃於應明池别為應豐、海清行宮,日率近臣宮女以遊觀為樂。
又以巨舟為禦舶,以小舟為兩隊,使宮女伶人發橈而引其左右,以倣行幸之儀。
又以臘封疋帛及海物之類沈於池中,令人入水取之,以為龍宮所獻。
羣臣見其遊蕩無度,皆畏懼莫敢言。
伶人武髙詐謂上品奉禦鄭寧曰:適髙過透池邊,見一異人執手遵池而行,至菴羅樹下,忽引入水。
髙懼其溺,不敢前。
頃之,水忽自裂,行至一處,見其宮殿顯敞,侍衛甚嚴,髙問:“是誰所居?”其人曰:“即吾所居,以管攝於此池也。
”遂具杯盤與髙對飲。
酒闌,髙謝,求歸。
其人惠以檳榔,送至菴羅樹下,因忽不見其人,而手中檳榔已化為石矣。
乃知池中有神物也。
寧驚異,具奏於王。
王雖聞其言,畧無畏懼,乃使以鐡厭之。
至冬月,池水涸,王謂左右曰:“有能以江水漲溢於此者,吾必厚賞。
”佞臣陳宿曰:“臣能之。
”王以為然,使行其法,竟不騐。
一日,王幸於此池,聞城外有為剽掠者所叫而尚耽於遊逸佯為不聞。
王性畏雷,每於動止之間便生驚怖。
近臣阮餘自言有降雷之術,會雷鳴,命餘降之。
餘仰天誦咒而雷聲愈厲。
王詰之,餘曰:“臣戒之乆矣,豈意彼猶強暴如此。
” 【丁卯】治平龍應三年,大黃人費郎復反,攻雜字邑。
三月,國威州賊段可列王滿反。
夏四月譚以蒙復輔政。
秋八月,段尚、段主反。
王命大發兵攻之。
譚以蒙出大通道,保貞侯出南冊道,上品奉禦範秉彛出可了道,祗侯火頭陳馨出扶帶道,欲會攻尚。
尚密遣人賂上品奉禦範猷,請以其衆歸猷。
猷為力請於王,王遣使召以蒙等軍還,尚遂脫。
自是以蒙、秉彛與猷有隙。
是歳,王見盜賊蜂起,乃追悔前過,因下詔曰:朕幼膺大業,深處九重,不知民事之艱難。
自納小人之言,以取怨於下。
民既胥怨,朕將疇依。
今其改過自新,與民更始。
諸有地産業之沒於官者,悉還之。
【戊辰】治平龍應四年,大飢,餓死者相枕。
冬十月,大水。
十二月,宋祿州人韋智剛攻諒州。
以範猷知乂安州軍事。
猷言於王曰:“方今天下擾亂,姦賊輩起,或有與臣妬寵,私為暴亂,雖臣之首領,不能自保,況陛下之恩徳乎?願少加聖慮,容臣使得選其壯勇以自備,庶免不虞之禍。
”王然之,於是猷乃招納亡命,鳩聚盜賊,號曰侯人。
公行刼掠,無所忌憚。
盜賊因之蠭起,而國威人亦率其徒屯於西結,文雷寨人屯於拖幕江。
自此道路阻絶,舟船不通。
上命上品奉禦範秉彛將藤州人禦之,而猷又歸古蔑鄉,與烘人尚主等會攻藤州。
藤州人請秉彛攻猷,不克乃還。
【己巳】治平龍應五年,春正月,秉彛復帥藤人快人攻猷。
秉彛數敗,秉彛怒,斬其走者以徇。
他日復戰,克之,猷奔於烘。
秉彛籍其家而焚之。
猷與秉彛愈増怨惡。
豬洞人阮破鄰領其部曲,夜盜隊舍官府財物。
宋韋智剛復攻諒州。
戍時,日夜見。
三月,日晷忽冥,移時復見。
丁未,秉彛又攻烘人尚主於衛橋。
烘人潰,主陷於濘,為何文雷所刺。
王命祇侯奉禦陳馨徴猷歸京師。
秋七月,秉彛至京師,將入奏事。
有止之曰:王既先入猷言怒公未解。
秉彛曰:“吾事上盡忠而反為人譖耶?況有君命,吾其焉逃!”遂入。
王使執之,及其子輔,囚於水院。
欲加以刑,其將郭蔔等聞之,領兵鼓譟而入,至大成門,為閽者所拒,蔔等刮其扉而入。
王聞事急,促召秉彛入金晶堦涼石處。
俄而猷與其弟京等皆自禦堂出,以禦槍殺秉彛及輔。
蔔等聞秉彛死,遂使軍士突入涼石處,以王所禦巾車舁秉彛屍,以禦席裹輔屍,由越城門出,下朝東步。
既而復入萬延宮,逆王子忱、王子旵歸於海邑。
壬寅,我元祖大帥舟師詣京師,逆王子旵并母元妃譚氏及同母妹二人歸於海邑段氏家,遂於其家奉王子忱即位。
時旵家臣劉紹就元祖及遙濠人範愚言曰:“忱雖長子,庶也。
旵雖幼,嫡也。
惟二公圖之。
”元祖遂與愚逆旵歸茫仁,即位徽稱勝王,降忱為王。
頃之,旵復歸於海邑,寓劉家村館。
以我元祖仲女為元妃,以譚以蒙為太尉,阮正吏為參知政事,元祖為明字,愚為上品奉禦,蘇忠嗣為殿前指揮使,餘各有差。
王命猷往烘路訓練軍士,欲伐順流人。
會烘人來迎及期,而猷尚與天極公主私,不覺移時,遂與烘人相失。
猷乃登舟由江路而去,次古州步,陸行至麻浪阿杲社,為北江人阮耨阮乃所執,送於王子旵,殺之。
秋八月,順流、快以秉彛之死,大率舟師攻京師。
前軍泊於東步,由左掖門直入禁中,盜取寳物。
大軍泊天河步,欲從千秋門入,至雨師觀,為列侯髙舸伏於軫園,射一卒中乳。
舸為之撫掌諠譟,士卒奔北而還,船人疑有官軍來攻,皆撐舟離岸,遇北風疾吹,盡為漂散。
二軍聞舟船已失,皆自奔潰。
京城人追殺之,死者三百餘人。
【庚午】治平龍應六年,春正月,勝嚴寺地裂。
蘇忠嗣自以私受王子旵封爵,恐罪及已,乃勒兵攻快人。
因就海邑執王子旵等歸於京師。
丁未,王命上品奉禦杜廣如忠嗣家,逆王子旵。
王子所署官者皆逃去,以蒙竄於安朗鄉,因與其屬謀捕諸受王子封爵者,以贖其罪。
因移檄募諸道兵,分為五隊以攻之。
以蒙領茄人及清化府人攻即墨鄉,為其所敗,於是諸道兵聞之,皆引退。
秋七月,以蒙收所受王子封爵者二十八人以獻。
杜英允當門數之曰:“汝為國大臣,既懐無君之心,私受賊子封爵,今反與吾並列,吾雖不才,復何顔與汝相見!”以蒙慚懼而退。
彗星出 冬十月,王不豫。
壬午,王寢疾,忽見二青衣執杖立座側,王問執杖者為誰,左右曰:“無所見。
”是夜,王薨於勝夀殿,年三十七。
廟號髙宗,在位三十六年。
葬天德府壽陵,改元者四。
惠宗 諱日旵,髙宗第三子也。
母元妃,譚氏。
以治平龍應六年十月即位於柩前。
尊號曰資天統禦欽仁宏孝皇帝。
尊母譚氏為太後,同聽政。
十一月,殯髙宗於崇陽殿,王與太後及羣臣皆除服。
己酉,順流明字陳嗣慶帥舟師次細江步,請其舅蘇忠嗣同赴髙宗之喪。
忠嗣亦相疑貳,嗣慶乃囘軍。
是月,王使迎陳仲女,嗣慶不應。
以太傅杜敬修為太尉。
十二月,祗侯奉禦杜廣等執敬修送於忠嗣,沈之大通步,以敬修謀殺忠嗣故也。
月寳閣右置涼石座,閣西起浴堂,後構富國閣,堦曰鳳簫,後起透垣門養魚池。
池上構玩漪亭,亭三面樹以竒花異木,池水通於江。
其雕飾之工,土木之麗,古未有也。
初,敬天閣成,有鵲巢其上而產雛。
羣臣因之諌曰:“昔魏明帝始構淩霄閣,有鵲巢焉,髙堂隆曰:詩雲,維鵲有巢,維鳩居之。
今宮室初成而鵲巢之,臣愚以為,有異姓居之。
臣願陛下逺鑒髙堂隆之言,先務克已修徳,後乃興其工役可也。
”王黙然良乆,以問宦官範秉彛。
範秉彛曰:“閣成而鵲巢有產其雛者,此天錫陛下本支百世之休徴也。
”王悅,命促修之。
百姓由是益困。
秋七月,知乂安州殿前指揮使杜清及州牧範延等上言:“占城國主布池為其叔布由所逐,以備瀾二百餘隻,載其妻子寓於幾羅海口,欲以求救。
”八月,王命輔國太傅譚以蒙樞密使杜安等往議其事,以蒙至幾羅,杜安曰:“布池有船二百隻,狼子野心,不可盡信。
諺曰:蟻孔潰堤,寸煙燎屋。
今布池之衆豈特蟻孔寸煙之謂也?願公思之。
”以蒙以語清、延,使為之備。
清延曰:“彼以難而求救於我,宜推誠相恤,今乃反見疑貳,無乃不可乎?”以蒙怒,遂引軍還。
清、延相謂曰:“我等已忤輔國之心,必有後患,不如反襲布池,以為自全之計。
”謀洩,反為布池所覺。
池懼,乃謂其衆曰:“我等以難而來,求救於大國,既無恤鄰之義,反欲虜我為囚,痛莫甚焉。
”因伺間以誘清、延。
清、延使乂安人繫舟於占城備瀾以守之。
占城人夜以竹炬置槍匿船中,一夜,守者疲困,撤備而卧。
占城因燒火炬,投於其舟,守者驚起,莫知所為,皆投於水,為占城所殺及溺死者二百餘人。
清、延軍大潰,而布池率衆亡歸其國。
九月,大黃人費郎反。
先是,大黃人築大城門,聞淋邑陀某邑已叛,遂率衆逃歸而反。
上將軍阮保良、吏部尚書徐英珥劾奏以蒙蠧國害民,莫此為甚。
詔降以蒙為大僚班。
初,保良造聖日閣稽期,以蒙怒命笞之,保良佯為痛甚不能起,以蒙叱起之,保良曰:“杖痛如此,安能起乎?”中心積怨。
乙未,以祇侯奉禦陳馨為元帥,領兵討大黃。
仍命吏部尚書徐英珥率清化府兵以討之。
甲寅,英珥次路沛江口,陳馨與費郎遇,兩軍交戰,英珥救之,皆敗,為郎所殺。
【甲子】天資寳祐三年,命輔國太保杜敬修討大黃。
敬修怯懦,不敢深入,乃屯於越灣,分軍進攻諸道,而敬修但往來章山安老間而已。
又上書言:盛夏暑熱,師老糧絶。
王乃召還。
五月,又命關内侯杜英允討之,又不克,引退。
黃龍見於聖日閣,八月又見於聖壽殿,飛繞禦寢門及於天瑞殿。
禦座遺爪迹,殆百餘所,又見於後宮者三。
引其宮女黎娘置於殿頭。
十月,命以蒙將諸道兵築壘,自婆溝徑以北,沿路沛江口,抵文雷寨,以禦大黃人。
大風 【乙醜】天資寳祐四年,初,以蒙築壘成,作樓船數十艘,命富良弩手居其上,以長索繫船尾,令之曰:賊至,則撐船過江而射之;如有不利,則挽其船以囘。
及以蒙被召還京,大黃人率其黨屯於北岸,戍人如以蒙所教。
大黃人岸上鼓譟,挽船卒見其勢甚盛,各自驚怖,棄索而走,船薄賊岸而弩手盡為所殺,官軍大潰。
費郎等恃其數勝,遂率志土蠻獠官鏟等攻抜一帶鄉村,焚應豐行宮及倉穀部落,屋宇殆盡。
後至蜆洞,為洞人邀擊,大破之。
秋八月,王命侍衛都火頭阮謂往招諭大黃人。
謂至,費郎與其豪長一百七十餘人出降。
九月,壬辰,改元為平治龍應元年。
是月,覽山崩。
黃龍見於勝壽殿。
天瑞殿成,賜羣臣三日宴以落之。
王頗徇於貨利,以賣官粥獄為事。
諸兩人相争田地產物而一人進納者,不問其情理曲直,皆以沒官。
故府庫財貨山積,而百姓咨怨,盜賊蠭起。
【丙寅】治平龍應二年,春正月,王禦敬天閣,觀抛飛團。
二月,壬子朔,日有食之。
三月,奉天宮火。
夏五月,造聖勲寺。
冬十月,重修真教寺。
是歳,境内既亂,而王頗好遊幸。
道塗梗阻,無所可適,乃於應明池别為應豐、海清行宮,日率近臣宮女以遊觀為樂。
又以巨舟為禦舶,以小舟為兩隊,使宮女伶人發橈而引其左右,以倣行幸之儀。
又以臘封疋帛及海物之類沈於池中,令人入水取之,以為龍宮所獻。
羣臣見其遊蕩無度,皆畏懼莫敢言。
伶人武髙詐謂上品奉禦鄭寧曰:適髙過透池邊,見一異人執手遵池而行,至菴羅樹下,忽引入水。
髙懼其溺,不敢前。
頃之,水忽自裂,行至一處,見其宮殿顯敞,侍衛甚嚴,髙問:“是誰所居?”其人曰:“即吾所居,以管攝於此池也。
”遂具杯盤與髙對飲。
酒闌,髙謝,求歸。
其人惠以檳榔,送至菴羅樹下,因忽不見其人,而手中檳榔已化為石矣。
乃知池中有神物也。
寧驚異,具奏於王。
王雖聞其言,畧無畏懼,乃使以鐡厭之。
至冬月,池水涸,王謂左右曰:“有能以江水漲溢於此者,吾必厚賞。
”佞臣陳宿曰:“臣能之。
”王以為然,使行其法,竟不騐。
一日,王幸於此池,聞城外有為剽掠者所叫而尚耽於遊逸佯為不聞。
王性畏雷,每於動止之間便生驚怖。
近臣阮餘自言有降雷之術,會雷鳴,命餘降之。
餘仰天誦咒而雷聲愈厲。
王詰之,餘曰:“臣戒之乆矣,豈意彼猶強暴如此。
” 【丁卯】治平龍應三年,大黃人費郎復反,攻雜字邑。
三月,國威州賊段可列王滿反。
夏四月譚以蒙復輔政。
秋八月,段尚、段主反。
王命大發兵攻之。
譚以蒙出大通道,保貞侯出南冊道,上品奉禦範秉彛出可了道,祗侯火頭陳馨出扶帶道,欲會攻尚。
尚密遣人賂上品奉禦範猷,請以其衆歸猷。
猷為力請於王,王遣使召以蒙等軍還,尚遂脫。
自是以蒙、秉彛與猷有隙。
是歳,王見盜賊蜂起,乃追悔前過,因下詔曰:朕幼膺大業,深處九重,不知民事之艱難。
自納小人之言,以取怨於下。
民既胥怨,朕將疇依。
今其改過自新,與民更始。
諸有地産業之沒於官者,悉還之。
【戊辰】治平龍應四年,大飢,餓死者相枕。
冬十月,大水。
十二月,宋祿州人韋智剛攻諒州。
以範猷知乂安州軍事。
猷言於王曰:“方今天下擾亂,姦賊輩起,或有與臣妬寵,私為暴亂,雖臣之首領,不能自保,況陛下之恩徳乎?願少加聖慮,容臣使得選其壯勇以自備,庶免不虞之禍。
”王然之,於是猷乃招納亡命,鳩聚盜賊,號曰侯人。
公行刼掠,無所忌憚。
盜賊因之蠭起,而國威人亦率其徒屯於西結,文雷寨人屯於拖幕江。
自此道路阻絶,舟船不通。
上命上品奉禦範秉彛將藤州人禦之,而猷又歸古蔑鄉,與烘人尚主等會攻藤州。
藤州人請秉彛攻猷,不克乃還。
【己巳】治平龍應五年,春正月,秉彛復帥藤人快人攻猷。
秉彛數敗,秉彛怒,斬其走者以徇。
他日復戰,克之,猷奔於烘。
秉彛籍其家而焚之。
猷與秉彛愈増怨惡。
豬洞人阮破鄰領其部曲,夜盜隊舍官府財物。
宋韋智剛復攻諒州。
戍時,日夜見。
三月,日晷忽冥,移時復見。
丁未,秉彛又攻烘人尚主於衛橋。
烘人潰,主陷於濘,為何文雷所刺。
王命祇侯奉禦陳馨徴猷歸京師。
秋七月,秉彛至京師,將入奏事。
有止之曰:王既先入猷言怒公未解。
秉彛曰:“吾事上盡忠而反為人譖耶?況有君命,吾其焉逃!”遂入。
王使執之,及其子輔,囚於水院。
欲加以刑,其將郭蔔等聞之,領兵鼓譟而入,至大成門,為閽者所拒,蔔等刮其扉而入。
王聞事急,促召秉彛入金晶堦涼石處。
俄而猷與其弟京等皆自禦堂出,以禦槍殺秉彛及輔。
蔔等聞秉彛死,遂使軍士突入涼石處,以王所禦巾車舁秉彛屍,以禦席裹輔屍,由越城門出,下朝東步。
既而復入萬延宮,逆王子忱、王子旵歸於海邑。
壬寅,我元祖大帥舟師詣京師,逆王子旵并母元妃譚氏及同母妹二人歸於海邑段氏家,遂於其家奉王子忱即位。
時旵家臣劉紹就元祖及遙濠人範愚言曰:“忱雖長子,庶也。
旵雖幼,嫡也。
惟二公圖之。
”元祖遂與愚逆旵歸茫仁,即位徽稱勝王,降忱為王。
頃之,旵復歸於海邑,寓劉家村館。
以我元祖仲女為元妃,以譚以蒙為太尉,阮正吏為參知政事,元祖為明字,愚為上品奉禦,蘇忠嗣為殿前指揮使,餘各有差。
王命猷往烘路訓練軍士,欲伐順流人。
會烘人來迎及期,而猷尚與天極公主私,不覺移時,遂與烘人相失。
猷乃登舟由江路而去,次古州步,陸行至麻浪阿杲社,為北江人阮耨阮乃所執,送於王子旵,殺之。
秋八月,順流、快以秉彛之死,大率舟師攻京師。
前軍泊於東步,由左掖門直入禁中,盜取寳物。
大軍泊天河步,欲從千秋門入,至雨師觀,為列侯髙舸伏於軫園,射一卒中乳。
舸為之撫掌諠譟,士卒奔北而還,船人疑有官軍來攻,皆撐舟離岸,遇北風疾吹,盡為漂散。
二軍聞舟船已失,皆自奔潰。
京城人追殺之,死者三百餘人。
【庚午】治平龍應六年,春正月,勝嚴寺地裂。
蘇忠嗣自以私受王子旵封爵,恐罪及已,乃勒兵攻快人。
因就海邑執王子旵等歸於京師。
丁未,王命上品奉禦杜廣如忠嗣家,逆王子旵。
王子所署官者皆逃去,以蒙竄於安朗鄉,因與其屬謀捕諸受王子封爵者,以贖其罪。
因移檄募諸道兵,分為五隊以攻之。
以蒙領茄人及清化府人攻即墨鄉,為其所敗,於是諸道兵聞之,皆引退。
秋七月,以蒙收所受王子封爵者二十八人以獻。
杜英允當門數之曰:“汝為國大臣,既懐無君之心,私受賊子封爵,今反與吾並列,吾雖不才,復何顔與汝相見!”以蒙慚懼而退。
彗星出 冬十月,王不豫。
壬午,王寢疾,忽見二青衣執杖立座側,王問執杖者為誰,左右曰:“無所見。
”是夜,王薨於勝夀殿,年三十七。
廟號髙宗,在位三十六年。
葬天德府壽陵,改元者四。
惠宗 諱日旵,髙宗第三子也。
母元妃,譚氏。
以治平龍應六年十月即位於柩前。
尊號曰資天統禦欽仁宏孝皇帝。
尊母譚氏為太後,同聽政。
十一月,殯髙宗於崇陽殿,王與太後及羣臣皆除服。
己酉,順流明字陳嗣慶帥舟師次細江步,請其舅蘇忠嗣同赴髙宗之喪。
忠嗣亦相疑貳,嗣慶乃囘軍。
是月,王使迎陳仲女,嗣慶不應。
以太傅杜敬修為太尉。
十二月,祗侯奉禦杜廣等執敬修送於忠嗣,沈之大通步,以敬修謀殺忠嗣故也。